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

仪器信息网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专题为您整合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相关的资讯

  • 国家认监委发布风险预警公告!涉及多家国内外知名检测认证机构
    国家认监委发布关于部分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和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机构风险预警的公告,详情如下:2024年第13号国家认监委关于部分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和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机构风险预警的公告根据《国家认监委关于进一步规范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和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活动的通知》(国认监〔2023〕4号,以下简称《通知》),国家认监委组织对全部200家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认证机构和111家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机构相应领域的专职审核员情况进行了核查。根据核查情况发现,共有86家认证机构在不能满足《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认证实施规则》和《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规则》关于10名以上注册专职审核员要求的情况下,未按照《通知》要求暂停开展相应领域认证活动(详见附件)。上述认证机构在不满足认证规则要求的情况下,拒不执行《通知》要求,现对其进行风险预警。为进一步规范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和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活动,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是违反《通知》和认证规则要求违规颁发认证证书的认证机构,要立即依法依规开展相关认证证书的处理等整改工作,并在2024年12月31日前完成整改。整改期间,国家认监委暂停相关认证机构“认证认可信息统一上报平台”和“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认e云)相关上传、展示权限。逾期未完成整改或整改达不到要求的,国家认监委将撤销认证机构的相关认证资质。二是不能满足认证规则关于注册专职审核员数量要求的认证机构,不得开展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和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活动(包括初次认证审核、监督审核和再认证审核等)。国家认监委将暂停其“认证认可信息统一上报平台”相关上传权限。三是地方市场监管部门对纳入风险预警的认证机构要实施重点监管,加大监督检查的频次和力度,依法从严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强化行刑衔接、行纪衔接,有效净化认证市场环境,不断提升质量认证公信力。各认证机构要以此为鉴,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严守合规底线,狠抓主体责任落实,强化内控管理,切实保证认证有效性。特此公告。附件:违规颁发认证证书的认证机构名单国家认监委2024年6月28日
  • 我国发布首个食品安全预警公告
    新华网北京7月22日电 为防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中国卫生部21日专门发布公告就食品中毒等进行预警。这是食品安全法颁布以来卫生部发布的首个食品安全预警公告。   今年入夏以来,中国一些地方群体性食物中毒事故多发。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通报的信息,2010年1月至5月,全国共发生108起食物中毒事故,中毒2452人,死亡56人。其中仅5月份就发生18起食物中毒事故,中毒772人,死亡18人。   公告显示,今年以来,发生在集中供餐单位的群体性食物中毒事故68起,中毒1646人,死亡18人。其中学校食堂是事故报告最多的场所,其次是餐饮单位。为此,公告特别提醒,集中供餐单位要重点防范细菌性食物中毒和菜豆中毒。   在分析事故发生原因的基础上,公告还特别提醒:家庭聚餐要防范误食被农药、鼠药污染的食品和有毒植物 熟食卤菜制售者应严格管理亚硝酸盐。   公告指出,今年发生在中国家庭的食物中毒死亡人数最多,主要原因是农村群众家宴误食被农药和鼠药污染的食品以及误食有毒植物。   根据中国的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公布。   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以往针对疾病、疫情等卫生部都发过预警,但专门针对食品安全发布预警公告,这是第一次。   中国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6月1日起施行。法律明确中国要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以及风险警示等制度。
  • 重磅!国家卫健委等三部门发布《“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
    为推动“十四五”期间全民健康信息化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国家中医药局和国家疾控局根据全民健康信息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编制印发了《“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共五个章节,主要内容如下:(一)现状与形势。系统梳理了“十三五”以来全民健康信息化的建设成效和存在问题,全面分析了“十四五”时期全民健康信息化面临的现状和形势。(二)总体思路。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强调要坚持“统筹集约、共建共享,服务导向、业务驱动,开放融合、创新发展,规范有序、安全可控”的基本原则,提出了2025年的发展目标。(三)主要任务。包括8个方面主要任务。一是集约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二是健全全民健康信息化标准体系。三是深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四是完善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要素体系。五是推进数字健康融合创新发展体系。六是拓展基层信息化保障服务体系。七是强化卫生健康统计调查分析应用体系。八是夯实网络与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四)优先行动。包括8个优先行动。一是互通共享三年攻坚行动。二是健康中国建设(行动)支撑行动。三是智慧医院建设示范行动。四是重点人群智能服务行动。五是药品供应保障智慧监测应对行动。六是数字公卫能力提升行动。七是“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八是数据安全能力提升行动。(五)组织实施。提出从5个方面保障规划落地实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二是完善规章制度,健全政策体系。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支撑。四是严格监督评估,强化任务落实。五是深化国际交流,实现共赢发展。“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十四五”时期是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创新引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推动卫生健康工作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关键窗口期。为抢抓信息革命机遇,加快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培育行业发展新动能,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强力支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和《“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等文件精神,编制本规划。一、现状与形势“十三五”期间,卫生健康行业大力推进健康中国、数字中国两大战略融合落地,深入实施“十三五”全民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加快健康医疗大数据规范应用和“互联网+医疗健康”创新发展,顺利完成各项任务,为支撑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制度规范的顶层设计基本形成。出台《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制定实施“十三五”全民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安全规划,初步形成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以大数据发展和“互联网+”服务为引领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印发《关于加强全民健康信息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意见》,制定实施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省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医院信息平台应用功能指引、医院信息化建设应用技术指引,推进病案首页书写规范、疾病分类与代码、手术操作分类与代码、医学名词术语“四统一”,发布220多项卫生健康信息化标准,逐步实现信息化建设“书同文”“车同轨”。(二)互联互通的平台基础逐步夯实。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初步建成,省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不断完善,实现各级平台联通全覆盖。建立健全全员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基础资源等数据库,强化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等应用系统数据集成和业务协同。积极推动公立医院逐步接入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依托平台推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诊疗信息互通共享。全国建成1700多家互联网医院,7000多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接入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260多个城市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就诊“一卡(码)通”,2200多家三级医院初步实现院内互通。(三)疫情防控的应急能力全面提升。发挥大数据在疫情防控、监测分析、病毒溯源、物资调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搭建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强化部门协同、信息联动、数据共享,支撑重点人群排查与密接人员追踪,降低社会风险。“互联网+医疗健康”发挥突破时空限制免接触优势,在保障患者就医需求、降低患者感染风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开辟了线上抗疫战场。运用大数据追踪风险人群,提高排查工作精准性、及时性,支撑做到“四早”“四清”。推进健康码政策统一和标准一致,实现核酸检测结果和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信息全国共享,保障群众有序出行,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四)便民服务的应用成效不断凸显。推进业务协同体系建设,全国二级及以上医院全面推进落实“互联网+医疗健康”10项服务30条措施,深化便民惠民“五个一”服务行动,全国各级医院普遍开展互联网健康咨询、分时段预约就诊、诊间结算、医保联网、检查检验结果查询、移动支付等线上服务,优化改造就医流程,看病就医“三长一短”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全国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地级市和所有国家级贫困县,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有力促进“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推动政务服务事项跨地区远程办理、跨层级联动办理、跨部门协同办理,构建便民服务“一张网”,“互联网+政务服务”效能大幅提升。(五)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明显增强。贯彻《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印发《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安全和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制定卫生健康行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认定规则。建立卫生健康行业网络信息与数据安全责任制。健全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制定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完成重大活动期间网络安全保障任务,全面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加大网络安全管理和技术培训力度,组建网络安全专家队伍和技术支撑队伍,举办卫生健康行业网络安全技能大赛,开展全行业网络安全监测,不断提高快速处置网络安全事件能力,切实提升网络安全保障水平。总体来看,“十三五”期间我国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但目前仍处在夯台垒基、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在基础设施、共享应用、投入保障、网络安全等方面还存在短板与弱项,特别是统筹协调机制还不健全,法规标准建设有待强化,信息化建设投入机制有待完善,专业人才较为匮乏,数据要素价值潜力尚未充分激活,“数字鸿沟”“数据壁垒”依然存在,网络安全形势严峻复杂,数据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从国际上看,全球加速迈进数字化发展快车道,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冲击和挑战全球医疗卫生体系,数字技术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影响更加深刻。面对数字化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必须进一步夯实全民健康信息化新基建,培育卫生健康服务新业态,提升卫生健康行业发展新动能,构建数据要素治理新格局,努力实现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新局面。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密结合卫生健康行业应用需求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大势,把握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应用导向,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系统思维,以引领支撑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促进全民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化、集约化、精细化发展,进一步畅通全民健康信息“大动脉”,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有力支撑,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促进行业转型升级,重塑管理服务模式,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为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建设健康中国、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统筹集约,共建共享。坚持统筹布局,深化共建共用,增强全民健康信息化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以构建大平台、大系统、大目录为导向,加大信息化建设统筹力度,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巩固政务信息系统整合成果,进一步破除数据共享壁垒,畅通数据共享通道,推进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坚持服务导向,业务驱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信息赋能为关键,以优质服务为导向,以智慧决策为基础,以协同治理为手段,形成应用牵引建设、服务促进联通的发展机制,推进信息与业务深度融合,进一步降低服务成本,缩小“数字鸿沟”,发展和推广便民惠民服务,推动工作重心下移、优质资源下沉,提升卫生健康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坚持开放融合,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构建基于数据驱动的生态系统,强化区域数据汇聚应用,推进跨部门、跨地域、跨层级、跨系统、跨业务的技术融合、数据融合、业务融合,创新数据供给方式,深化数据开发利用,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推动关键技术和服务模式创新,推进健康医疗数据资源和基础设施开放共享,不断提高卫生健康行业治理水平。坚持规范有序,安全可控。树立科学的网络安全观,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把安全治理贯穿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管理应用全过程,划定监管底线和红线,构建权责可界定、过程可追溯、安全可审计的制度规则,切实防范化解风险,建立健全平台经济治理体系,规范资本参与和监管,促进公平和有序竞争,确保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初步建设形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支撑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联通全覆盖。加速推进高速泛在、云网融合、智能敏捷、集约共享、安全可控的全民健康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互联网、光纤宽带、虚拟专线和5G等网络建设完善卫生健康行业网。全民健康信息化统筹管理能力明显增强,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互通共享取得标志性进展,二级以上医院基本实现院内医疗服务信息互通共享,三级医院实现核心信息全国互通共享。全员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基础资源等数据库更加完善。数字健康服务成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居民拥有一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一个功能完备的电子健康码,推动每个家庭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成若干区域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与“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基本形成卫生健康行业机构数字化、资源网络化、服务智能化、监管一体化的全民健康信息服务体系。三、主要任务(一)集约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统筹推动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鼓励地方结合实际,探索多种方式,采取“国家和省两级部署,国家、省、市、县四级应用”总体框架,集约建设各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全面推进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提档升级,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构建全民健康基础设施云,推动数字健康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提升卫生健康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完善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功能。完善国家卫生健康委政务云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功能,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和互联网等网络,推动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提升国家与省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信息枢纽能力。建立国家级个人健康信息索引,支撑实现跨省电子病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查询。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应用支撑、服务注册、资源目录、门户管理等能力,开展应用评价,完善平台“建管用”评价促进机制。加强系统和资源整合,强化数据分析应用,推进数据可视化,实现数据统一标准、一次采集、整合共享、多方利用。加强省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以建立统一的云基础设施为支撑,构建省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支撑省、市、县三级应用,推进一体化的数据采集、汇聚、治理、共享和分析应用管理。因地制宜以实体或虚拟方式建立市级、县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以平台为载体整合业务系统,构建功能一致、融合开放、有机对接、授权分管的平台基础功能,逐步实现所有医疗卫生机构规范接入各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纵向联通上下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横向联通同级政府相关部门信息平台,畅通部门、区域、行业之间的数据交换。探索推动社会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向各级信息平台集聚。构建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为基础,按照“整体统筹、横向整合、纵向贯通、重点突出”的原则,建立以疾控机构为支撑,以国家级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为主体,各省省统筹区域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共建、共治、共享,实现国家与省统筹区域两级平台,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应用。融合多源数据,拓展异常健康事件、严重症候群、病原学检测、媒体舆情、社会举报等报告渠道,实现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响应和高效调度处置,为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有力支撑。全面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提档升级。将信息化作为医院基本建设的优先领域。按照《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全国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要求,二级及以上医院持续完善医院信息平台功能,整合医院内部信息系统。推进医院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实现医疗业务协同一体化、惠民医疗服务一站式、精准决策支持一门户、信息资源管理一张图、数据分析利用一平台、数据资源汇聚一个库,强化对医院精细化运行管理和全视角决策评价的技术支撑和数据保障。鼓励医院信息系统云上部署,推进医学影像数据存储、互联网服务和应用信息系统分步上云。专科医院参照相应等级综合医院要求,根据医院专科特色和发展需求开展信息化建设。专栏一 全民健康信息新基建强化工程1.加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拓展国家卫生健康委政务云基础设施,增强信息系统快速部署和弹性扩展能力。2.提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业务支撑能力。发挥平台作为卫生健康政务服务的枢纽作用,支撑“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完善“互联网+监管”。支撑医联体、医疗联盟、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跨机构跨层级跨地域的业务应用,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推动IPv6、北斗等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应用。3.提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决策支撑能力。发挥平台“健康大脑”作用,集成卫生资源、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健康状况、医改监测、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等专题指标数据,通过数据的横向对比与纵向查询,提供简洁、方便的操作,加强数据可视化应用,强化决策支撑。4.强化数据深度挖掘与分析应用。完善全员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基础资源等数据库。加强基础资源数据库建设,逐步实现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应急救治、医疗设备、药品耗材、健康管理、产业发展和信息服务等健康医疗基础数据和公共信息资源集聚整合,实现对数据深度挖掘。5.加快建立全国“一盘棋”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协同新模式。以国家级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为主体,以推进全国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体系建设为目标,建设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增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监测预警能力,提高疫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水平。6.建设集医学科学数据、医学研究登记备案信息、研究成果等为一体的国家级医学研究科技资源基础信息平台及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国家医学研究登记备案信息系统与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生物样本库、动物模型资源库等基础研究平台实现对接。加强毕业后医学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二)健全全民健康信息化标准体系落实《标准化法》,坚持“统筹规划、急用先行、规范有序、协同高效”的原则,逐步形成统一权威、全面协调、管理规范、自主可控的全民健康信息化标准体系。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化应用基础标准。按照《关于加强全民健康信息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研究制订唯一对象标识、对象注册与解析、临床医学术语、检查检验代码、药品耗材应用编码、数据交互接口、数据分析、数据质量、临床决策支持等基础标准,加快健全完善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标准体系。推动完善健康医疗大数据、“互联网+医疗健康”、医学人工智能及5G、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和统一规范的国家中医药数据标准和资源目录体系,支撑在应急救治、远程会诊、远程检查、临床辅助诊断决策、公共卫生服务、医院管理等方面应用。鼓励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学会协会、企业等参与团体标准和地方标准的研制工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工作,参与国际标准制订,提升标准国际影响力。加强全民健康信息化标准应用推广。全面推进基础类、数据类、应用类、技术类、管理类、安全与隐私类等6大类全民健康信息化基础标准在卫生健康行业落地实施,推进病案首页书写规范、疾病分类与代码、手术操作分类与代码、医学名词术语“四统一”。落实全国统一的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等基础资源及信息互联互通编码标准。加强省级区域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标准统筹,统一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与医院信息平台的数据接口标准。整合医疗机构内部信息系统,使用统一的数据接口实现共享交换。加强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信息化标准建设。深化全民健康信息化标准服务管理。建立健全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化标准服务平台,完善卫生健康信息标准元数据管理功能,为标准的研制使用提供技术支撑。强化标准应用程度和建设成效评价,统筹规范有序开展标准应用情况测评,分类分层推进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评价,持续推动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和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标准建设“自评价”,稳步推进信息化标准评价一体化。加强标准应用成果总结宣传,推广各地标准化建设应用的创新典型案例,提升社会各方的标准化意识和自主标准使用能力。(三)深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总结“互联网+医疗健康”支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验,将其制度化、常态化,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拓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拓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持续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推进10项服务30条措施落地落实,构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模式。大力发展远程医疗,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提高卫生健康服务均等化与可及性。推进“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互联网+妇幼健康”“互联网+医养服务”“互联网+托育服务”“互联网+营养健康”等,提高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强化与家庭医生签约、延续性护理等服务有机结合,为群众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护理服务。开展“互联网+心理健康服务”,探索构建覆盖全人群、服务全生命周期、提供全流程管理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管理体系。探索开展“互联网+药学服务”模式,推广电子处方区域流转。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依托各级“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强化身份认证、电子印章、数据共享等基础支撑,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实现卫生健康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持续深化生育登记、义诊活动备案、医疗广告审查、消毒产品卫生安全评价报告备案等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实现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地办”。深入推进出生医学证明电子证照跨地区、跨部门共享,做好出生医学证明电子证照文件在线核验、共享复用工作,全面推广“出生一件事”,方便群众办事,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拓展电子证照应用领域和证照免提交范围,推动全国互通互认。依托国家级和省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做好人口死亡登记数据等网络直报信息向基层回流,实现数据一次采集、多方利用。规范服务保障与监管体系。构建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重点监管为补充,信用监管和在线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全面汇聚卫生健康监督、食品安全监管等多层级、多领域、多渠道、多形态的监管数据和关联数据,实现行政审批、行政处罚、监测评估信息互联互通和实时共享。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行为监管,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加强对互联网平台和企业数据行为的监管,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风险分析和识别,完善个人信息保护,防止数据垄断和商业滥用。专栏二 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工程1.依托国家医学中心,统筹建设一批互联互通的重大疾病数据中心,建立主要疾病数据库和大数据分析系统,推进跨地区、跨机构信息系统互通共享。2.将信息化纳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范围,建立远程医疗和教育平台,加快诊疗设备智能化升级改造。支持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加强智慧医院建设,保障远程医疗需要,优化服务流程,改善就医体验。3.加强数字医共体建设。加强县域医共体建设,鼓励依托县级医院建设开发共享的影像、心电、病理诊断、医学检验等中心,加强远程医疗和信息化设备配备,与高水平省市级医院对接,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通。在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地区,建立一体化管理运行和协同服务的信息系统,建设统一的数据库和数据交换中心,提升医共体数字化管理服务能力,实现医共体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公共卫生等业务融合集成应用,在医共体内实现就诊一码通行、服务接续、一站式结算,打造数字化智能型医共体。重点支持脱贫地区、三区三州、中央苏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区的县级医院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配置。(四)完善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要素体系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创新应用和行业治理,以促进数据合规开放共享应用为主线,以提升群众获得感、提高行业治理能力、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为目标,丰富数据供给,提高数据质量,积极构建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要素体系,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充分释放数据价值。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创新应用与行业治理。进一步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不断深化在行业治理、临床科研、公共卫生、智能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创新应用,积极拓展在疫情防控、监测分析、病毒溯源、物资调配等方面的应用。采取“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等方式,有序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共享应用。建立健全健康医疗数据管理制度,培育健康医疗数据要素市场,激发数据要素价值,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在疾病预防、健康管理、辅助决策、药物研发、医疗保险、精准医疗、营养健康等方面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探索建立数据价值评估体系,完善数据价值评估框架,探索建立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多元协同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共治共享机制。强化数据全流程质控和数据治理。强化医疗卫生机构数据源头质控能力,建立覆盖业务全链条的数据采集、传输和汇聚体系,畅通数据汇聚渠道,推进数据模型设计、数据应用技术、数据质量全流程管理等能力建设,提高数据质量。加快推动卫生健康领域公共服务资源数字化供给和网络化服务,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复用。依托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中心,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制订健康医疗大数据分类、分级、分域应用规范,形成一批健康医疗公开数据集,推动积极稳妥、安全有序共享开放。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总结推广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试点建设经验,依托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加强区域优化布局、集约建设和节能增效,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的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依托省级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开展区域数据中心和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建设,为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逐步完成健康医疗大数据全国总体战略布局。及时总结、推广、组织一批试点成效好、带动效应强的健康医疗大数据示范项目,加强标杆引领示范作用,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良好生态。(五)推进数字健康融合创新发展体系加快数字健康发展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范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卫生健康领域深度应用,进一步优化要素配置和服务供给,补齐发展短板,提升服务效率,推动健康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数字健康战略发展新格局。加强顶层设计和机制建设,推进从生产要素到创新体系,从业态结构到组织形态,从发展理念到服务模式的全方位变革突破,进一步适应数字健康发展新趋势,对接国际标准体系,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基础设施、法规标准、数据资源、产业发展、安全保障一体化部署,加强在前沿技术研发、数据开放共享、专业人才培养、隐私安全保护等方面前瞻性布局,健全数字健康的政策法规、伦理标准、人才队伍、数据安全等支撑体系。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联合创新、共建共享,鼓励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院所、企业等协同创新,加强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组织协调,共同营造数字健康良好发展生态。重塑数字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拓展丰富数字健康应用场景和服务空间,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新模式,提升公共资源供给效率,提高公共服务效用,优化服务流程,改善就医体验,提高群众看病就医的便捷度。发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基础性载体作用,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为城乡居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健康管理服务。拓展数字健康乡村、智慧健康养老、智慧营养膳食、在线医学教育、智慧中医药等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培育数字健康经济产业新业态。聚焦战略前沿推进重点领域数字健康产业发展,立足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增强产业链关键环节竞争力,完善重点产业供应链体系,加速产品和服务迭代。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健康服务,鼓励发展区域检查检验、在线健康咨询、智能慢病管理等多元化、个性化健康服务,催生一批有特色的数字健康管理服务企业。规范发展第三方机构搭建社会化行业服务平台,完善数字健康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打造创新发展的数字健康产业生态。构建数字健康科技创新体系,做大做强卫生健康软件产业,增强高性能医疗器械生产装备、医用材料的自主可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努力将数字健康产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数字健康行业治理新水平。深入开展数字健康政策、数据综合治理等领域的研究,构建部门协同、资源优化、防治结合、平战一体的运行机制,以服务管理、效率提升、功能完善为导向,感知社会态势、畅通信息渠道、辅助科学决策,提升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推进政务管理服务电子化、自动化、无纸化,破除体制障碍,打破信息壁垒,逐步实现电子健康码、医保结算码、金融支付码等多码融合、业务通办,解决人民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逐步实现医疗就诊记录、费用清单、电子处方、电子病历、医疗费用结算记录等有效监管,不断提升数字健康服务能力和监管水平。专栏三 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促进工程1.促进医学人工智能应用试点。开展医学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和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特色基地建设,促进医学影像辅助诊断、数字病理辅助诊断、电生理信号辅助诊断、临床辅助决策支持、医院智能管理、公共卫生服务等应用。2.开展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围绕急诊救治、远程诊断、远程手术、远程重症监护、中医诊疗、医院管理、智能疾控、健康管理等重点方向,促进5G在卫生健康行业的重点应用创新。3.开展“区块链+卫生健康”应用试点。鼓励应用区块链技术加强身份标识管理、卫生健康数据存证、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共享查阅、药械流通信息追溯、公共卫生事件数据汇聚分析、专病科研数据共享等内容,丰富区块链的应用场景。4.推进医疗物联网应用试点。发挥物联网泛在连接、低能耗、智能感知的技术优势,围绕智慧病房、远程会诊、重大疫情防控救治等需求,优化远程医疗通信网络基础设施,重点推进智能个人定位、个人可穿戴健康智能监测、具备医疗诊断级性能的生命体征感知等终端设备应用。5.开展医疗健康机器人应用试点。推进面向卫生健康行业的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的研制及应用,主要包括手术、护理、检查、康复、咨询、配送等医疗康复机器人及检验采样、消毒清洁、室内配送、辅助巡诊查房、重症护理辅助操作等卫生防疫机器人。(六)拓展基层信息化保障服务体系坚持以基层为重点,加快补齐基层医疗信息化短板,融通汇聚县域内数据,强化数据分析运用,推动基层卫生健康信息化综合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强化基层信息化便民服务。规范居民电子健康档案首页,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安全有序向个人开放,经授权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查询和健康咨询,探索向居民提供健康画像,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应用。建立个人健康管理便民惠民服务门户,开设线上线下一体化慢病门诊,提供就诊全流程服务,加强诊后跟踪随访、双向转诊等服务。聚焦重点人群,提供线上随访、复检预约等数字化服务。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智能化设备终端及可穿戴设备,自动采集健康数据信息,减少手工填报和纸质报表,推动基层报表通过信息系统直接抓取自动生成,逐步实现基层数据采集只录一次,提供数字化签约、在线续方等线上健康管理,切实为基层减负。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加强医患在线交流,密切医患关系。强化基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依托省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以实体或虚拟方式搭建县域基本医疗卫生健康数据中心,加快基层卫生健康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信息系统提档升级,推动基层数据上云。基于县域基本医疗卫生健康数据中心,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载体,围绕居民服务需求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场景,搭建区域数字家医服务平台。支撑整合式医疗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加强基层医学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基层的推广应用,整合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家庭医生签约、运营管理、报表统计分析及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逐步实现不同层级之间的数据互通共享。推广智能化健康管理设施,方便边远地区、卫生资源薄弱地区的患者就近自助就诊取药。强化基层综合服务监管体系建设。建立一体化综合服务监管体系,开展分级应用,动态掌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服务、运行等基本情况,实现基层医疗行为、医疗质量和经费使用等动态监管及药械全过程追溯管理。实施基层卫生健康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推动机构绩效考核自动化、日常化。开展区域健康数据监测、患者疾病谱与就诊流向分析,提升基层卫生治理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在省级统筹下将国家基层卫生健康综合管理平台与县域基本医疗卫生健康数据中心对接联通,建立网络直报信息系统的共享回流机制。专栏四 基层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1.促进基层综合服务监管数字化。落实《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公共卫生管理系统、人口信息系统等业务协同,实现卫生健康信息一体化管理和医疗卫生机构间数据互通共享。2.推广智慧家医平台建设。利用区域数字家医服务平台,融合签约服务管理、健康管理、诊疗服务、满意度评价、绩效考核等功能,构建家庭医生和签约居民的数字化联系路径,形成以家庭医生和签约居民为双核心的智能化签约服务新模式。3.推进远程医疗进乡村。建设完善基层远程医疗服务网络,推进基层远程医疗门诊、健康随访、健康监测、会诊、查房等服务,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乡村及偏远地区延伸。(七)强化卫生健康统计调查分析应用体系坚持依法统计、应用导向、质量优先、创新发展,健全卫生健康统计调查体系,强化信息化在提升统计数据质量、推进统计数据共享应用、发挥统计监督职能等方面的作用,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统计决策支撑。持续完善统计调查体系。推动统计工作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统计领域从医疗卫生扩展至健康服务,逐步构建涵盖卫生健康资源、医疗健康服务、公共卫生安全、居民健康水平、健康影响因素、行业综合治理、健康产业发展等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统计调查体系,建立贯穿预防、治疗、康复、健康管理等环节的居民健康统计信息闭环。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及国家卫生健康统计网络直报系统,统筹相关数据资源,开展“一老一小”、健康预期寿命测算等常态化统计分析应用。依法制(修)订统计调查制度,规范实施国家卫生健康统计调查制度、国家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建立健全动态调整的健康中国行动监测评估指标体系,推动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监测评估和考核工作,加强生育和人口形势监测研判,加快建立健康服务业和健康产业核算机制,完善全国卫生服务统计调查及居民卫生服务监测、全民健康信息化统计调查与应用评价。加强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认真贯彻落实《统计法》《标准化法》等法律法规及配套规范要求,完善统计数据标准制度,规范统计数据形成机制,推进卫生健康统计工作数字化转型,推动统计数据采集方式转变,增加从业务系统中直接获取统计数据的比重,提高数据准确性、时效性。建立健全科学规范、权责明晰的卫生健康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和反馈机制,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方式,整合统计数据资源,加强分析应用,定期开展统计数据质量评估,推动统计数据全流程质量控制。强化统计数据共享应用。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加快整合业务重叠、分散独立的信息系统,整合各相关部门统计调查数据,最大限度发挥统计数据分析价值。建立完善卫生健康统计信息发布机制,通过相关渠道向机构和社会公众开通查询功能,及时高效发布统计信息。制定统计信息共享管理服务规范,建立健全统计信息资源目录和共享机制,积极推动统计信息共享、交换和应用研究。推进统计数据安全有序开放,探索建立与高水平医疗卫生机构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社会第三方智库的合作机制,围绕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统计调查大数据融合应用,发挥行为分析、态势感知、预测预报、政策评价与模拟等方面辅助决策作用。全面提升统计监督效能。加快构建系统完整、协同高效、约束有力的卫生健康统计监督体系。督导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严格执行统计调查制度,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统计监督中的作用,依法依规开展统计调查。稳定统计调查队伍,增强卫生健康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及统计技术支撑机构的专业力量,为依法开展统计调查工作提供基础条件保障。(八)夯实网络与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完善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制度,围绕网络与数据安全全链条、全要素、全周期加强教育培训和宣贯,加大网络安全投入,切实防范化解风险,提高安全防护能力,不断完善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综合防范体系。全面落实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相关法规标准。贯彻落实《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密码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及配套标准规范要求,履行好法律赋予的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监管权和行政执法权。在严格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及商用密码应用等基础安全保障制度的基础上,以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为重点,落实数据出境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医疗设备相关网络和数据安全监管,全面落实网络安全管理要求。研究制定卫生健康信息管理办法和相应的标准规范,对合理使用数据提供合规指南,对违规行为及时予以纠正。完善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责任体系和管理制度。落实党委(党组)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责任制,压实主体责任,落实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强化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加强技术支撑机构建设,完善行业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监测、检查和通报机制,增强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应急响应能力,完善人防、物防、技防、制防、时防相关制度和措施,全面提升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管理能力。探索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试点示范,提升供应链安全管理能力。构建卫生健康行业网络可信体系。建设一批医疗卫生机构商用密码应用示范,全面推广商用密码应用,完善卫生健康行业商用密码应用体系。建设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和患者可信数字身份管理系统,实现医患可信身份电子认证和电子签名,保证访问、处理数据的用户身份真实,确保网络行为可管、可控、可溯源。完善卫生健康行业电子认证服务体系,实现电子认证服务跨区域互信互认。专栏五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程1.建设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监测预警和威胁分析平台。完善行业资产库及相关知识库,建设安全态势感知平台,结合威胁信息分析研判机制,支持威胁信息、漏洞信息与资产信息的快速匹配,提升监测预警与快速处置能力。2.制定数据分类分级指南,确定核心数据、重要数据和一般数据目录,提出相应保护的管理要求和技术措施,提升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能力。3.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首席网络安全官、专职安全管理员、关键岗位人员分类培训体系,加强实战,持证上岗。四、优先行动遵循全民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律,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在不断夯实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服务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优先开展一批行动,着力在信息互通共享、健康中国建设、重点人群智能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全民健康信息化向数字健康跃升,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一)互通共享三年攻坚行动以普及应用居民电子健康码为抓手,建立居民以身份证号码为主、其他证件号码为补充的唯一主索引,推动“一码通用”。依托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共享。基于省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进省级影像云存储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检查检验数据智能、高效、融合、经济的存储和传输。国家和省级建设电子病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索引库,地市级及县级建成与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相衔接的全量电子病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库,依托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在保障网络安全和保护个人信息的前提下,推进电子病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跨省查询。通过移动端应用,各省实现向本人提供电子病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时查询服务。(二)健康中国建设(行动)支撑行动健全健康中国行动统计调查制度,进一步构建全面覆盖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中国行动主要指标的健康中国监测评估指标体系。以数字赋能为抓手,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行动)监测评估、考核信息系统与全国爱国卫生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逐步实现数据跨部门、跨层级共建共享,增强数据时效性。完善健康中国监测考核和决策分析体系,开展动态监测和定期评估,探索建立健康中国行动综合指数和分类指数,及时掌握健康中国建设(行动)实施进度和成效,提升健康中国行动实施效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推动“互联网+精准健康科普”,探索建立健康科普数据平台,满足全生命周期不同人群对不同健康科普的需求。鼓励各地依托现有资源,运用新媒体,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强化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和干预。(三)智慧医院建设示范行动按照《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要求,加强医院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基于医院信息平台整合医院内部信息系统,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提升患者就医满意度。推进医疗数据统一管理,加快临床诊疗无纸化进程。鼓励应用临床诊疗辅助决策系统优化医疗服务场景。优化门急诊就医流程,推进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衔接。支持各地探索建立统一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入口。推动提升中医医院智慧化水平,鼓励智慧中药房建设,提高中医药数字便民服务能力。鼓励医疗机构积极拓展智慧管理创新应用,提升医院运营管理效率,支持医疗、服务、管理、科研一体化监管。(四)重点人群智能服务行动以社区与家庭为基础,搭建医养康养信息化服务平台,积极构建医防融合体系,强化数字医养康养服务应用。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优化妇幼健康信息系统、人口统筹管理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全国托育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全国老龄健康信息管理系统,推进数据统一接入,实现业务协同、数据共享和统一监管,不断推进云上妇幼、智慧养老与智慧托育服务,建设可视化风险地图,强化重点人群和场所监测。完善全国一体化职业健康信息管理平台,推进职业健康信息化建设应用,实现职业健康信息的横向联通、上下联动和动态管理,提高职业病危害风险监测预警与智能决策的支撑能力。(五)药品供应保障智慧监测应对行动实施国家药品供应保障与使用评价能力提升工程,健全国家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平台功能,完善药品使用监测、临床综合评价和短缺药品预警信息化支撑体系。建设国家和省两级药品使用监测系统,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药品使用监测网络,加强医疗机构药品智能化监测及数据采集能力,推动实现全国二三级公立医院全覆盖和80%基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覆盖的总体目标。优化短缺药品多源信息采集和供应业务协同应用系统建设,有效提升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应对处置的综合能力,不断健全短缺药品保供稳价长效机制。以基本药物、急(抢)救药和儿童、老年人、罕见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用药为重点,健全药品供求大数据监测系统,不断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体系。建设药物政策辅助决策系统,实现药品应用编码(YPID)标准的全面推广应用和多码联动,提升药政治理数字化水平。(六)数字公卫能力提升行动统筹推进与相关部门信息系统联通,提高监测预警、实时分析、集中研判和辅助决策的能力。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辅助决策体系,提升疫情应急处置能力和精准防控水平。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与各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及各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业务信息系统的高效对接与数据共享,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相关标准,提高医防信息融合水平。运用数字技术建设“智慧食安”,实现风险动态可视化,支撑风险预警、趋势研判和科学决策,全面提升食品安全监管和服务能力。依据全国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时空分布及变化规律,绘制主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风险地图,强化监测和风险预警能力,加强食品安全信息惠民服务。加强健康码标准规范使用,强化赋码和转码规则规范实施,推进互通互认、一码通行。以数字化转型打造“数智卫监”,实现风险可预警、数据可分析、监管可联动,提升事中事后监管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七)“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统筹建设国家和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加强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中医药业务平台应用与完善,强化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优化升级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扩大联通范围,推进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集成应用。深化数字中医药体系。鼓励地方加强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构建以中医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为重点的基础数据库,推动一体化共享、一站式结算等数字化便民服务,鼓励医疗机构研发应用名老中医传承、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信息系统。(八)数据安全能力提升行动落实数据安全法规制度和标准,严格核心数据管控,加强重要数据保护,规范一般数据管理。加强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出境安全评估、监测和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防止数据违规出境。建设数据安全态势感知平台,丰富技术检查监测手段,组建行业专门技术支撑机构,落实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等制度,提升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保护能力。开展行业网络安全比武竞赛、攻防演练,提升行业实战对抗能力,加强行业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推动分布式存储、多方安全计算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安全防护。做好个人信息安全保护,重点保护大规模个人信息和敏感个人信息。加强知识普及和法规宣贯,组织教育培训,提高全行业人员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五、组织实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坚持党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信息化发展摆到工作全局更加突出的位置,发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决策和统筹协调作用,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将其纳入重点工作计划和列入各部门年度考核指标,形成“一盘棋”工作格局,构建数据资源一体化统筹管理体系,协调推进各项重大任务、重点工程和优先行动。(二)完善规章制度,健全政策体系统筹全民健康信息化制度建设,制定与发展相匹配的医学伦理、数据确权、数据交易、网络安全等规章制度,健全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政策体系,完善适应卫生健康信息化行业特点的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数据共享、安全保障等标准规范。强化执法监督与能力建设。各地要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切实推动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三)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支撑注重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特别是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等机构在全民健康信息化工作中的智力支撑作用,加快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人才队伍培养体系。研究制定卫生健康信息化人员配备标准,突出加强数据分析、网络安全等技术人员配备。完善人才使用培训机制,针对不同层次信息化人员的岗位需求制定系列培训计划。完善专家决策咨询机制,发挥专家在前瞻性研究、信息化规划、重大项目论证、新技术应用等领域的智力支撑。鼓励各地探索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加强对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信息技术等新专业和交叉型人才建设,营造促进实用型人才与复合型人才协调发展的政策环境,为推动全民健康信息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四)严格监督评估,强化任务落实支持将医院信息化互联互通情况纳入医院绩效考核、医院等级评审等工作中,将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发展情况纳入卫生健康部门的考评范围,与经费拨付、设备配置、绩效评价和人员考核相结合。要加强调查研究,督促指导信息化工程与重点任务的实施,分析研判风险,及时解决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存在的问题,适时发布年度发展报告,切实抓好规划落地落实。(五)深化国际交流,实现共赢发展坚持安全发展、协同共进的原则,参与全球数字健康国际合作,加强与多双边平台机制的对接,深化与国际组织、产业联盟和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推广数字健康相关技术、产品、标准、服务、规则和共识,注重对国际卫生健康信息化应用标准的跟踪、评估和转化,推动我国自主技术与全球同步发展,探索国际健康医疗发展合作新模式,不断提升我国全民健康信息化应用水平、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相关的方案

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相关的论坛

  • 空气重污染监测预警信息发布有新规

    近期,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我国部分地区空气污染严重。大部分地区按照《关于进一步做好重污染天气条件下空气质量监测预警工作的通知》(环办〔2013〕2号)要求,及时发布空气质量预警信息,提出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保护和出行建议,启动相应的应急减排措施,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过程,取得较好效果。但也有部分地区存在空气重污染预警信息发布和报送不主动、不及时,应急措施滞后,面对公众关切不回应、不发声等问题,易使公众产生误解或质疑,给环保部门公信力造成不良影响。为深入贯彻《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进一步规范空气重污染监测预警信息的发布和报送工作,现通知如下:  一、强化监测预警信息发布。按照“让人民群众看得到,看得懂,看得明白”的要求,各省(区、市)环保部门要建立依托当地主流新闻发布平台和新媒体发布空气重污染预警信息的制度,进一步增强环保部门网站的吸引力、亲和力。并指导辖区内地级及以上城市环保部门加强预警信息发布工作,进一步增强信息发布的权威性、时效性。  二、建立空气重污染监测预警信息报送制度。空气重污染监测预警主体是地级及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密切关注空气质量变化,一旦出现空气重污染状况,要及时向地方政府报送信息,为地方政府是否启动应急预案提供决策参考。预案启动后,地级及以上城市环保部门每天要将应急预案启动时间、主要污染物变化范围、污染等级、相关原因分析、污染趋势和采取的主要措施等情况报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并抄报我部监测司,直至应急结束。  三、统一舆论宣传口径和发布渠道。各级环保部门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和报纸等媒介,以及政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必要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发布空气重污染预报预警信息,提出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保护和出行建议。根据工作需要,组织专家做好空气污染成因、趋势变化和防护措施等方面解释工作,让群众听得懂、信得过,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互动功能,共同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环境保护部办公厅  2013年12月6日

  • 中国疾控中心将发布PM2.5健康预警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副所长徐东群说,中疾控已经启动有关雾霾天气中微小颗粒物(PM2.5)对人体危害的研究工作,将来会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  专家还提醒,雾霾天最好待在室内尽量少出门。  雾霾天气急救次数更多  昨天,中国疾控中心召开发布会,向公众发出春节期间的卫生提示,而昨天北京城也正好笼罩在一片灰蒙蒙之中。“这已经是雾霾天了。”  秋冬季节是雾霾的高发季,气压低,污染重,对易感人群造成严重损害。徐东群说,这种天气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  “雾霾主要组成成分是细小颗粒物,能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再进入人体全身血液循环。”徐东群举例说,根据120急救数据可以看出来,去年12月份的一场雾霾天气和上一年同期相比,接诊次数多了74例。  将综合多部门数据  徐东群透露,中疾控已经开始对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影响进行研究,已经启动了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此次研究综合了环保部门数据、气象数据和疾控中心的死因监测数据,以希望得出这一天气对健康的危害。“比如雾霾天气时的超额死亡,对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影响等,都是研究的内容。”徐东群举例说。  “监测数据是动态的、长期连续的,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在什么样的暴露情况下,人体的健康会受到什么损害。”徐东群表示,在拥有了研究成果后,专家们就可以研究出在什么样的暴露水平下,可能对什么样的人群造成多少健康损害,以发出预警,提醒公众做出防护,降低发病。  不过,徐东群并未透露何时可以完成预警体系的建设。

  • 【转帖】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发布预警及信息通报

    1.预警通报(Alertnotifications) 当具有风险的食品或饲料已上市,需立即采取行动时,由首先发现该情况并已采取相应措施(如撤出或召回)的欧盟成员国发出预警通报。告知各成员国检查通报产品是否已在其市场上出现,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消费者可以放心,通报商品已经或正在从市场上撤出。欧盟各成员国都有相应的实施机制,必要时会通过媒体发布详细信息。 2007年2月27日,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连续2次对原产于中国经荷兰转口的海藻发布预警通报。本案的通报原因为:进口的中国产海藻中的碘含量超标。通报国为德国,产品编号分别为:2007.0157和2007.0158。 2.信息通报(Informationnotification) 对于已确认存在风险,但其他成员国不必采取紧急措施的食品或饲料(还未进入其市场)进行信息通报。信息通报主要针对欧盟已检验并拒绝入境的产品。消费者可以放心,通报商品并未进入市场,或已采取了一切必要的措施。 2007年2月26日,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对原产于中国的厨房用具(烤炉配件)发布信息通报。本案的通报原因为:进口的中国产厨房用具(烤炉配件)中含有铬。通报国为意大利,产品编号为:2007.AMF。 2007年2月26日,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连续对原产于中国(香港)的厨房用刀发布信息通报。本案的通报原因为:进口的中国(香港)产厨房用刀中含有铬。通报国为意大利,产品编号分别为:2007.AMG。 2007年2月27日,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对原产于中国的生虾尾肉发布信息通报。本案的通报原因为:原产于中国的生虾尾肉中E452-多磷酸盐含量过高,且含有E284-硼酸。通报国为西班牙,产品编号分别为:2007.AMY。 2007年3月1日,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对原产于中国(香港)的餐叉发布信息通报。本案的通报原因为:原产于中国(香港)的餐叉中的镍和铬的迁移量超标。通报国为意大利,产品编号分别为:2007.ANV。 2007年3月2日,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连续2次对原产于中国的葵花籽发布信息通报。本案的通报原因为:进口的中国产葵花籽有霉变现象。通报国为波兰,产品编号为:2007.ANY。

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相关的资料

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相关的仪器

  • 仪器简介:创新的GUARDIAN BLUE早期预警系统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供水厂使用的早期预警系统,可以为水厂提供他们所需的信息来确保饮用水的安全。这项专利技术可以让用户实现: 1. 检测、预警和区分大量有威胁的污染物,从氰化物和炭疽热到砷和杀虫剂。 2. 检测、预警和区分并了解实际发生的事件,从水管的破裂和腐蚀性物质过量到交叉连接和老化的基础设施。 GUARDIAN创新的技术使其成为唯一一个可以监测和预警未知水质偏差的早期预警系统。该系统可以通知操作人员以前从未遇到过的外部的试剂、不明污染物以及操作事件。 美国专利号:6999898 GUARDIANBLUE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适用于饮用水的早期预警系统,并在美国国家安全部获得了安全保护标志和认证。安全法案为用户及其订约人提供了法律保护。安全法案认证表明国家安全部认可该系统为一种反恐怖主义的技术。该证书以3年的测试数据为基础,包括政府使用真实的战争制剂的测试。 GUARDIANBLUE的事件监测仪、水质面板和TOC分析仪已经获得了EPA在管网水质监测系统中的环境技术认证。在EIV验证期间,Hach公司的GUARDIANBLUE早期预警系统对注入系统中的所有污染物可以达 到100%的检测并预警。技术参数:警报 触发信号警报,高/低参数警报,冻结参数警报,传感器离线警报 电源 115VAC, 100W 操作温度 5~40℃ 存储温度 -20~65℃ 湿度 在40℃时,最大湿度为90% 环境 工业等级、防喷溅、根据IP62设计 通讯 RS485 MODBUS 尺寸 46× 51× 39cm 重量 29kg 机箱材质 316不锈钢 安装 壁挂式安装或支架式安装 显示 15英寸触摸屏 证书 ETS UL1010 仪器 可以与Hach公司的管网水质监测面板、astroTOC UV在线TOC分析仪以及Hach公司的Sigma全天候冷藏式自动水质采样器进行通讯。主要特点:事件监测仪 事件监测仪集成了来自水质面板和TOC分析仪的传感器数据。每隔60秒,系统会对传感器测量值运用一次专利的运算法则,计算现场的水质基线。当触发信号超出用户设定的阈值时,会发出系统警报,表明有事件发生。事件特征会与存储在制剂资料库和水厂资料库中的事件特征进行比较,当发现有匹配的事件时,会通知水厂的操作人员。如果没有相匹配的事件,会警告水厂的操作人员水质出现未知的偏差,事件的特征会存储在水厂资料库中,以备今后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识别和分类。 制剂资料库 位于事件监测仪内部,是目前水质监测中可用的技术最先进的分析软件。制剂资料库中包含大量的有威胁的污染物的特征。当制剂资料库与某一有威胁的污染物的特征相匹配时,它还可以帮助操作人员进行分类,并采取相应的响应决策。 水质面板 水质面板可以连续监测余氯或总氯、电导率、pH值、浊度、温度和压力,并且可以通过数字化传输将这些数据传输到事件监测仪中。当某个事件发生时,水质面板可以检测到水质参数的变化。水质面板是由哈希公司领先的水质传感器组成,并且已经成为水质监测领域的行业标准了。 TOC分析仪 TOC分析仪可以连续监测总有机碳。TOC分析仪使用的是EPA方法415.1获得测量值,以确保准确的结果。TOC分析仪是GuardianBlue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对有机污染提供更高的灵敏度。 自动采样器 当事件监测仪被触发时,它会立刻通知自动采样器在指定的监测位置抓取实时水样。该功能也允许水厂在开始一个响应计划时,进行检定分析以及对实际水样进行测试。
    留言咨询
  • 扬尘在线监测预警发布系统ZWIN-YC06-PLAT 一、背景介绍1.1项目背景根据国家环保部监测数据,目前一些大中城市的雾霾天气较为严重,尤其是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最为严重。监测表明,这些地区每年出现霾的天数在100天以上,个别城市甚至超过200天。空气污染严重的深层次原因是我国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所积累环境问题的显现,高耗能、高排放、重污染、产能过剩、布局不合理、能源消耗过大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持续强化,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污染排放量的大幅增加,建筑工地遍地开花,污染控制力度不够,主要的大气污染排放总量远远超过了环境容量等多种原因。其中,因建筑施工产生的扬尘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是建筑施工过程中排放的无组织颗粒物污染,既包括施工工地内部各种施工环节造成的一次扬尘,也包括因施工运输车辆粘带泥土以及建筑材料逸散在工地外部道路上所造成的二次交通扬尘。长期以来,对于建设工地扬尘带来的空气质量监管方面,由于不能得到实时的监测数据,或者收到举报无法得到与事实相对应的直接数据,一直是令政府监管部门十分困扰的事情。根据北京市环保部门的监测和分析,扬尘污染约占PM2.5来源的15.8%。南京的六类主要污染源中,扬尘的比例最大,达37.28%。由于建筑工地扬尘的排放高度一般较低,并且往往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因此建筑工地扬尘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为了有效监控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接受市民的监督和投诉,共建绿色环保建筑工地,有必要进行建设工程扬尘污染自动监控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本方案提供了一种对工地杨尘噪声等(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实时监测的解决方案。通过远程数据监测系统可以对工地区域扬尘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测管理。项目的全面实施,可将全市范围所有的建设施工纳入监管范围,真正实现有效管理和标准化执法。1.2工地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1)质量管理人员少监管力不从心工程监管存在点多面广、监管人员数量严重匮乏的现象。目前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质量安全监管的手段基本上采取深入施工现场进行实地抽查、抽测、验收的方式。存在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耗时耗力的缺点。2)环境恶劣监管手段单一管理效率低下现场使用人工方法进行肉眼观察检查,质量安全监管存在自然环境恶劣、效率低下的问题。3)实时、多级管理难以实现,可追溯性差现有的管理手段、企业管理人员无法实时掌控工地现场质量安全与扬尘污染情况。监督管理工作复杂,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常常无法客观公正反应现场扬尘的实际情况,可追溯性差。1.3建设依据符合国家标准: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建设方案2.1系统概况在我们生活周围,存在众多的污染源,造成大气环境恶劣,PM2.5急剧上升,主要的污染源来源于工业粉尘、燃煤、机动车尾气、扬尘等几方面,其中扬尘就占据污染源的28%,是当前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扬尘也分为多个种类,主要有道路扬尘、施工扬尘、堆场扬尘等,而且根据相关介绍扬尘属于无组织污染源,防治系数较大,是国家环保部十三五规划的重点课题,因此扬尘治疗是很有必要的,而精细化监控和管理扬尘就成了突破口,因此“24小时在线扬尘监测系统”应运而生。“24小时在线扬尘监测系统”是天津智易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改善空气质量自助研发的24小时户外扬尘监控的一个终端设备。本设备实现多维一体化,除了可以实现扬尘监控以外,还可以测风速、风向、温湿度、二氧化碳、PM2.5、PM10等环境数据。该监控系统主要由扬尘监控终端、视频采集终端、数据监测及传输、服务器、监控管理软件、手机客户端等组成。2.2功能特点系统由颗粒物在线监测仪、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后台数据处理系统及信息监控管理平台共四部分组成。系统集成了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通过光散射在线监测仪、360球形摄像头、气象五参数采集设备和采集传输等设备,实现了实时、远程、自动监控颗粒物浓度;数据通过采用3G网络传输,可以在智能移动平台、桌面PC机等多终端访问;监控平台还具有多种统计和高浓度报警功能,可广泛应用在散货堆场和码头、混凝土搅拌站以及工厂企业无组织排放的实时监控。系统组成如下图所示:1、感知层:污染源在线监测仪,包括颗粒物浓度监测仪、气象五参数监测仪、噪声监测仪和视频监控摄像机,对颗粒物浓度、气象参数、噪声和现场视频进行连续自动在线监测;2、传输层:采用有线、无线、3G等方式传输各种监测数据;3、平台层:数据服务云平台,依托在建工地扬尘与噪声监测平台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提供跨区域、全时间、多层次的数据挖掘和对比,为科学治理雾霾提供数据支撑;4、应用层:面向不同环保局、建筑工地的客户端系统,实现基于Web的污染源实时数据在线监测、现场图像和视频的监控、污染源超标报警、以及面向不同管理层的各种管理与统计分析。在线监测信息监控管理平台可支持各种终端平台通过公网访问,实现了基于Web的污染源实时数据在线监测,现场图像和视频的监控(包括对前端云台和摄像机的实时控制)、污染源超标报警、以及面向不同管理层的各种管理与统计分析。2.3产品信息该系统应用广泛,不管是技术先进的城市、还是数字化媒体行业、高速旋转的信息化城市、建筑工地还是物联网等等都可以使用该系统。该系统主要用在工业园区、施工工地、城绿化、生活娱乐场所的扬尘监控。扬尘在线检测仪: 1、监测指标可选择PM2.5、PM10及TSP或同时检测;2、可扩展多种监测指标项:如风速、风向、噪声、大气压等;3、检测灵敏度:0.01mg/m3;0.001mg/m3;4、重复性误差:±2%;测量精度:±10%;5、测量范围:0~1000 ug/m3;0~2000umg/m3;6、配置7寸液晶触控屏,实时显示监测指标数值;灵活操作软件升级功能;7、前端气体采样头增加细过滤网,防止杂物进入气路,影响检测数值;8、配置高灵敏度的颗粒物传感器,保证检测数据不会出现倒挂现象;9、可选配太阳能板供电,增加蓄电池,降低能耗支持市电互补;10、可支持二次开发。三、数据管理平台1、实时前端数据采集与显示;2、专业GIS地理信息监控与管理,独立GIS引擎,兼容百度/谷歌地图;3、多种报表功能,简化用户人工统计,优化工作流程,支持多层次地图显示及信息管理;4、支持设备集中管理远程配置、升级;5、支持多种终端和操作系统,满足客户移动办公要求;(Windows/IOS/Android);6、支持系统级别分布式部署,媒体转发服务器可分布式部署,负载均衡。四、平台软件主要功能4.1系统登陆输入网址,进入扬尘在线监测平台的登录界面,用户需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如图所示:4.2电子地图位置呈现功能可结合电子地图确切的知道每个设备所在位置,通过点击电子地图上的设备图标就可以查看设备所带各项传感器采集的实时监测因子,包括颗粒物、气象参数、视频等,双击视频播放界面可以实现放大或缩小,方便用户直观查看区域内所有监测点的部署情况和环境质量状况。 4.3监测因子图形展示数据展示支持折线图、柱状图、表格等多种形式,展示的内容为各项监测因子浓度的实时与历史分钟值、小时值,方便用户查看时间段内各项监测因子变化趋势,同时可以进行监测点位之间的各项参数的对比分析,用户可以自主设定展示的时间区间,导出打印时支持选用JPG图片、PDF、EXCEL、WORD文档多种格式。 4.4历史数据查询系统提供历史数据查询功能,用户通过设置时间类型、站点、查询时间选项后,即可查看到所选择站点的历史数据信息,包括各项监测因子、数据更新时间等,查询结果支持选用EXCEL文档形式导出。 4.5站点管理用户在此模块可以实现监测点位信息的增、改、查、删等基本操作,点位信息包括监测点位名称、地址、经纬度、站点ID、所在区域名称等内容,实现点位信息的动态管理,区域与编号为锁定状态,可自行配置名称、经纬度、排名、公开、掉线预警等选项。 4.6设备监控系统可以实现实时监视在线监测仪器是否正常工作,数据上传是否正常,从而清楚设备的运行状况及运行进度,当前端数据采集设备或仪器出现故障时,系统自动提供报警信息方便站点负责人及时知晓,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保证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 4.7短信配置此功能可以查看短信配置详情,添加条目可以新增加短信推送人员信息和发送内容,编辑选项可对接收短信用户推送内容进行管理操作,配置的信息内容包括预警信息、日报、状态预警、掉线预警,完成设置以后,列表中人员可以收到短信信息。 4.8污染物浓度预警一旦各项监测因子浓度出现异常波动时,系统启动超标报警。此功能中分数据上下限与预警上下限,数据上下限为数据有效性判定标准值,超过界限的则被判定为无效。预警上下限为当监测因子不在设定值范围内一定时间之后,则会发送预警短信。选择站点便捷,将预警上下限设定临界值,即可使用预警功能(0为默认)。 4.9用户管理对于不同的角色设置相应权限管理,一个角色关联了一套操作权限。系统共提供了三种操作权限。系统用户:拥有系统的所有功能操作权限;管理用户:拥有部分业务相关的功能操作权限;普通用户:只能进行系统中相关内容的查询操作,实现不同级别操作人员对数据访问范围和数据读写性的严格控制,建立统一用户管理平台实现所有用户的身份管理,包括用户个人身份信息、角色信息、电子邮箱、个人账号和密码。 五、系统优势系统基于对城市扬尘污染监控管理的需求而设计,技术特点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监测终端系统系统集成了总悬浮颗粒物、PM10、PM2.5、温度、湿度、风向和风速等多个环境参数,24小时在线连续监测,全天候提供工地的空气质量数据,超过报警值时还能自动启动监控设备,具有多参数、实时性、智能化等特性;2、通过传感网、无线网、因特网这三大网络传输传输数据,快速便捷地更新实时监测数据; 3、基于云计算的数据中心平台汇集了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的监测数据,具有海量存储空间,可进行多维度、多时空的数据统计分析,便于管理部分有序开展工作,同时也为建立工地环境污染控制标准积累数据,以推动对空气污染的长效管理。六、项目效益“24小时在线扬尘监测系统”实现了建筑工地扬尘污染在线监测、管理一体化,提升了科学管理的效率和能力。该系统对掌握扬尘污染现状的真实状况,以及采取控尘措施的效果具有权威性。在绿色工地创建和文明施工测评中,该系统可用定量化的数据反映工地现场扬尘污染治理的水平,是各地“清洁空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望成为建设智慧环保的有效抓手,为大气环境治理作出贡献。七、产品资质 扬尘在线监测系统 颗粒物监测仪系统附录一、ZWIN—YC06光散射法颗粒物自动监测仪1.1监测系统 ZWIN—YC06扬尘在线监测终端,是集成颗粒物在线监测仪、噪声监测仪、气象参数传感器、数据采集板及信息平台等技术为一体的开放式污染源在线监测终端,主要应用于建筑扬尘、沙石场、堆煤场、秸秆焚烧等无组织烟尘污染源排放及居民区、商业区、道路交通、施工区域等的环境空气质量的在线实时的自动监控。监控终端与数据平台可构成监测系统。终端集成了大气颗粒物浓度监测、温湿度及风速风向监测、噪声监测、污染物超标视频抓拍;数据平台是一个互联网架构的网络化平台,终端所得数据均能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及时传递到数据平台便于管控,平台还具有对数据的报警处理、记录、查询、统计、报表输出等多种功能。粉尘传感器具有颗粒物浓度连续监测、定时采样以及粉尘浓度超标报警等多种功能。仪器内置鞘气保护气路,防止光学终端受到污染,配合自校功能,测量稳定可靠。1.2配置参数名称规格/明细设备多功能箱防雨、防尘、防雷、散热保温;供电、信号处理、GPRS传输;高碳钢底材喷涂(防锈),户外安装;颗粒物防风防雨采样头;可定制丝印;颗粒物传感器检测原理:光散射原理;分辨率:0.1ug/m3;粒径通道:PM2.5、PM10、TSP(可选);检测范围:0~1000ug/m3;环境噪声传感器测量范围:30-130dB;采样速率:48k/s高速采样;风速、风向传感器风速:量程:0~45m/s;分辨率:0.1m/s;准确度:±0.3m/s;启动风速:≤0.5m/s;风向:量程:0-360o;分辨率:1℃;准确度:±3℃;启动风速:≤0.5m/s;大气温湿度传感器温度:量程:-40~120℃;分辨率:0.1℃;准确度:±0.3℃;湿度:量程:0~100%RH;分辨率:0.1%RH;准确度:±2%RH;大气温湿度传感器范围:10~1100hPa;分辨率:0.1hPa 准确度:±0.3hPa平台基础软件系统数据监测基本功能(实时监测、查询等,非平台)1.3扬尘监测单元设备使用激光散射法测量扬尘浓度。用精密流量控制的真空泵吸入大气中的测试气体送至传感器测量组件。传感器测量组件是以GustavMie粒子光散射理论为基础,结合微光电探测技术而制作的一套完整的空气颗粒分布浓度测量系统。系统巧妙设计光敏感区作为粒子散射发生的场所,当粒子经过聚焦激光所形成的光敏感区后,粒子散射的光被探测窗口上的微光电探测器收集,微光电探测器把接收的光强度信号快速、准确的转化为等量电压信号,信号的密集度对应于粒子的单位浓度值,扬尘浓度值进行系数转换后通过数据接口实时输出。利用电子切割器的专利技术同时测量PM10和PM2.5两个参数。扬尘传感器的核心部件均为进口件,测量范围0-10000ug/m3。1.4噪声监测单元ZWIN-YC06-S噪声监测器是指能对声音实现精密测量,复杂而精密的设备。本仪器有耐用的结构,在正常操作情况下,可正常使用数年。噪声传感器: 技术参数:符合规范《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暂行)》GB/T20441.4测量传感器第四部分测量范围30-130dB 时间响应快速响应T=200ms频率范围31.5Hz-8kHz麦克风 电容器麦克风输出485信号输出麦克风尺寸0.5英寸最大输出阻抗200Ω外形包装ABS塑料电源供应 DC12V工作温度0~50℃(32~122℉)电源损耗DC12V:≈20mA工作湿度<80% 相对湿度设备存储不间断Flash存储4天 防护等级IP671.5气象监测单元我司整套设备具备风速、风向、温度、湿度、大气压等环境参数的监测,为扬尘和噪声监测数据的后期分析提供气象参数保障;特别是通过风向对扬尘的 动趋势做科学预测和报警;在不同的气象条件下,对扬尘、噪声监测数据做科学的修正。ZWIN-YC06-W气象风向传感器(变送器)内部采用高精度磁敏感应芯片,并选用低惯性轻金属风向标响应风向,动态特征性好。ZWIN-YC06-W气象风速传感器(变送器)采用传统三分杯气象风速传感器结构,风杯选用碳纤维材料,强度高,启动好,杯体内置信号处理单元能根据用户需求输出相应风速信号,可广泛应用于气象、海洋、环境、机场、港口、实验室、工农业交通等领域。设备还具备温度、湿度、大气压等环境参数的监测,为扬尘和噪声监测数据的后期分析提供气象参数保障。气象传感器: 风向传感器 风速传感器技术参数:风速风向温度湿度测量范围0~45m/s0~360°-40~60℃0~100%准确度(0.3+0.03V)m/s±3°±0.5℃±3%启动速度≤0.5m/s≤0.5m/s______供电方式DC12VDC12VDC12VDC12V输出形式RS485RS485RS485RS485仪器线长标配5m标配5m标配0.5m标配0.5m负载能力电流型输出阻抗≤600Ω电压型输出阻抗≥1KΩ电流型输出阻抗≤250Ω电压型输出阻抗≥1KΩ______工作环境温度-40℃~50℃湿度≤100%RH温度-40℃~50℃湿度≤100%RH 温度-40℃~120℃湿度0%RH~100%RH防护等级IP45IP45IP65
    留言咨询
  • 价格仅作为参考,我司配置有很多种,具体价格根据需求咨询在线客服或者拨打电话,谢谢! 奥斯恩城市内涝积水监测预警系统针对整个城市防汛排涝管理体系,形成针对多个防汛排涝场景的实时监测预警,通过雨量计、水位计、电子水尺、流量计、水流速传感器等多种设备的感知,利用传输设备的远程通信功能,把数据汇总到监控中心,由中心进行数据汇聚、整合、分析,建设多个适合管理方的智慧应用,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通过声光报警灯、高音喇叭、LED情报板、电话短信告知等多种方式进行预警发布,及时提醒、撤离或进行管理调度。最终形成感知-传输-监测-预警-撤离的完整防汛排涝管理闭环,有效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升政府防涝信息化水平。
    留言咨询

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相关的耗材

  • 国家电子分析测试中心有色院标准溶液10000PPM规格齐全 性价比高
    重要提示:本产品网页标价为随机发布参数,产品具体准确价格请联系客服混合元素标准溶液 点击查看 100ppm标准溶液 点击查看 1000ppm标准溶液 点击查看
  • ProElut  IDAA  500mg/1mL 50/pk 亚氨基二乙酸型树脂,适用于《GB 5009.12-202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
    铅(Pb) 是一种对人和动物均危害极大的有毒重金属元素,是当前食品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之一,长期使用被铅污染的食品,会造成人体内重金属铅的富集,对神经系统、骨骼造血机能、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均有危害,特别是大脑处于神经系统发育敏感期的儿童, 很容易造成发育迟缓等不良后果。 《GB 5009.12-202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于2023年 9 月 6 日正式发布,2024年3月6日实施,第一法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中相较于GB 5009.12-2017新增了食盐、酱油、腌渍食品、火锅底料和方便面盐包等高盐食品的除盐前处理方法,采用亚氨基二乙酸树脂萃取柱进行样品净化,减少盐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迪马科技推出亚氨基二乙酸螯合树脂固相萃取柱ProElut IDAA 500 mg/1 mL (Cat#65962),适用于GB 5009.12-2023中高盐样品的检测。食品中铅的测定专用柱货号:65962产品描述:ProElut® IDAA 500mg/1mL 50/pk亚氨基二乙酸型树脂,适用于《GB 5009.12-202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
  • 北京绿百草现货提供国家食品检验新标准干粉培养基常用品种
    北京绿百草现货提供国家食品检验新标准干粉培养基常用品种 关键词:培养基,北京绿百草,食品检验 北京绿百草现货提供国家食品检验新标准干粉培养基常用品种:月桂基硫酸盐胰蛋白胨肉汤(LST),煌绿乳糖胆盐肉汤(BGLB),平板计数琼脂(PCA),结晶紫中性红胆盐(VRB)琼脂,HE琼脂,胰蛋白胨大豆琼脂(TSA),半固体琼脂,营养琼脂,含0.6%酵母浸膏的胰酪胨大豆肉汤,含0.6%酵母浸膏的胰酪胨大豆琼脂,改良月桂基硫酸盐胰蛋白胨(mLST)肉汤基础,四硫磺酸钠煌绿(TTB)增菌液基础,缓冲蛋白胨水(BPW),亚硫酸铋(BS)琼脂,三糖铁(TSI)琼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10%氯化钠肉汤,Baird-Parker琼脂平板基础,孟加拉红培养基,脑心浸出液肉汤(BHI),PALCAM琼脂基础,阪崎肠杆菌显色培养基,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弧菌显色培养基。 需要详细信息请联系北京绿百草:010-51659766. 登录网站获得更多产品信息: www.greenherbs.com.cn

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相关的试剂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