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燃现象

仪器信息网自燃现象专题为您整合自燃现象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自燃现象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自燃现象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自燃现象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自燃现象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自燃现象相关的耗材

  • PWS100天气现象传感器
    PWS100是一种基于激光原理的传感器,通过准确的测定大气中雨滴的大小和速度测量降雨能见度。它可用在道路,机场,和海事上的气象站中。采用了先进的测量技术和运算程序来计算降水粒子的性状。 特点:能识别许多降水参数,包括细雨、降雨量、雪、冰雹、霰;连续、长期野外无人值守;兼容多种数据采集器。 技术原理:PWS100是一款基于激光原理测量降水能见度参数的天气现象传感器,可用于道路、海事、机场的自动气象站上。基于先进的测量技术和模糊逻辑算法,PWS100能测出包括精密尺寸、速度值和接收信号结构的个体降水粒子类型。温度和相对湿度辅助测量功能提供了良好的粒度分级。PWS100包含一个数位讯号处理器(DSP)单元连接于传感器臂上,包含一个激光头和两个探头。每个探头都基于激光单元有一个20°的轴偏离(一个在水平面,另一个在垂直面)。配备有一个安装支架用于连接DSP 单元到杆上。 规格:测量范围:40 cm2/ ls;IP等级:IP 66(NEMA 4X);外壳材质:Iridite NCP,涂层铝(RoHS认证),硬质阳极氧化铝,部件均覆有海洋防护级漆;电源要求:DSP:9 to 24 Vdc;或者9 to 16 Vdc(附带CS215-PWS温湿度传感器时);电流消耗:200 mA to 1 A;罩加热器:24 Vac or dc, 7 A; 通讯:RS-232, RS-422, or RS-485;传输速率:300 bps to 115.2 kbps(可选);控制单元:DSP定制面板;电磁兼容性:检测符合BS EN61326:1998标准。光学特性:激光源:近红外二极管, 1M级人眼安全单元输出;峰值波长:830 nm; 调制频率:96 kHz;接收器:光电二极管,基于带通滤波器;光谱响应:最大光谱敏感度在850nm,0.62 A/W (830 nm为0.6 A/W);镜头检测光源:近红外LED。测量参数:粒径:0.1 mm to 30 mm;尺寸精度:±5%(大于0.3 mm的粒子);颗粒速度:0.16 m/s to 30 m/s;速度精度:±5%(大于0.3 mm的粒子);降水监测类型:细雨、降雨、雪粒、雪花、冰雹、冰粒、霰及上述混合体;降雨强度范围:0 to 400 mm/h;降雨分辨率:0.0001 mm。降水综合精度误差:典型±10%(参考粒子和标准实验条件下),精度在刮风、冰冻,强降雨时会降低。能见距离:0 to 20,000 m;能见精度:±10% to 10,000 m;能见度测量间隔:10s-2h(用户可选); 外接传感器:SDI-12传感器,比如CS215-PWS温湿度传感器。 产地:美国
  • PWS100天气现象传感器
    PWS100是一种基于激光原理的传感器,通过准确的测定大气中雨滴的大小和速度测量降雨能见度。它可用在道路,机场,和海事上的气象站中。采用了先进的测量技术和运算程序来计算降水粒子的性状。 特点:能识别许多降水参数,包括细雨、降雨量、雪、冰雹、霰;连续、长期野外无人值守;兼容多种数据采集器。 技术原理:PWS100是一款基于激光原理测量降水能见度参数的天气现象传感器,可用于道路、海事、机场的自动气象站上。基于先进的测量技术和模糊逻辑算法,PWS100能测出包括精密尺寸、速度值和接收信号结构的个体降水粒子类型。温度和相对湿度辅助测量功能提供了良好的粒度分级。PWS100包含一个数位讯号处理器(DSP)单元连接于传感器臂上,包含一个激光头和两个探头。每个探头都基于激光单元有一个20°的轴偏离(一个在水平面,另一个在垂直面)。配备有一个安装支架用于连接DSP 单元到杆上。 规格:测量范围:40 cm2/ ls;IP等级:IP 66(NEMA 4X);外壳材质:Iridite NCP,涂层铝(RoHS认证),硬质阳极氧化铝,部件均覆有海洋防护级漆;电源要求:DSP:9 to 24 Vdc;或者9 to 16 Vdc(附带CS215-PWS温湿度传感器时);电流消耗:200 mA to 1 A;罩加热器:24 Vac or dc, 7 A; 通讯:RS-232, RS-422, or RS-485;传输速率:300 bps to 115.2 kbps(可选);控制单元:DSP定制面板;电磁兼容性:检测符合BS EN61326:1998标准。光学特性:激光源:近红外二极管, 1M级人眼安全单元输出;峰值波长:830 nm; 调制频率:96 kHz;接收器:光电二极管,基于带通滤波器;光谱响应:最大光谱敏感度在850nm,0.62 A/W (830 nm为0.6 A/W);镜头检测光源:近红外LED。测量参数:粒径:0.1 mm to 30 mm;尺寸精度:±5%(大于0.3 mm的粒子);颗粒速度:0.16 m/s to 30 m/s;速度精度:±5%(大于0.3 mm的粒子);降水监测类型:细雨、降雨、雪粒、雪花、冰雹、冰粒、霰及上述混合体;降雨强度范围:0 to 400 mm/h;降雨分辨率:0.0001 mm。降水综合精度误差:典型±10%(参考粒子和标准实验条件下),精度在刮风、冰冻,强降雨时会降低。能见距离:0 to 20,000 m;能见精度:±10% to 10,000 m;能见度测量间隔:10s-2h(用户可选); 外接传感器:SDI-12传感器,比如CS215-PWS温湿度传感器。 产地:美国
  • PWS100天气现象仪
    PWS100天气现象仪基于激光多普勒测量原理,能够自动对降水量和可见气象因素进行测量,可广泛服务于道路、海港和机场等场所。利用先进的探测技术和模糊运算法则,PWS100能够准确测量雨滴的尺寸和降水速度。CS215-PWS温度和相对湿度传感器后,该系统还可对气温及相对湿度进行测量,使测量更加精确。它还提供了标准的粒子类型分类级别,比如雨,小雨和雪等。PWS100的核心由一个数据信号处理单元(DSP)、一个激光发射端和两个接收端构成。一个接收端在水平面与发射端成20o夹角,而另一个接收端在垂直面与发射段成20o。系统自带安装支架,能够使用户方便地进行设备安装。其校准也十分方便,使用22249校准其,即可在现场为系统进行标定校准。PWS100能够以符合世界气象组织(WMO)气象代码标准的格式输出能见度和降雨量数据,方便用户进行数据后期处理与进一步利用。 特点:采用激光多普勒技术小雨,雨,雪,冰雹等多种降水类型均可识别能见度测量达10km降水速率测量,水汽凝结体积探测一个数值信号处理器(DSP)保证了处理精度和速度全自动工作,适用于无人职守站点 应用领域:环境监测道路气象监测航空气象监测土壤侵蚀领域监测 技术参数PWS100天气现象仪技术参数测量面积40cm2工作温度-25~50℃(标准),-40~70℃(扩展)DSP供电9~24VDC,或9~16VDC电流200mA~1A加热器24VAC或DC,7A接口RS-232,RS-422,RS-485波特率300bps~115.2K bps激光源近红外二极管EMC标准BS EN61326:1998峰值波长830nm调制频率96k Hz接收器带滤波器的光电二极管光谱响应最大光谱灵敏度850nm,0.62A/W镜头检查光源近红外发光二极管测量性能粒径0.1~30mm粒径精度±5%(粒径0.3mm时)粒子速度0.16~30m/s速度精度±5%(粒径0.3mm时)降水探测类型小雨,雨,雪粒,雪片,冰雹,冰粒,米雪,雨夹雪等数据输出原始参数输出,WMO代码输出(降水类型),滴落物尺寸分级(DSD)统计,降水速率强度和能见度范围降雨强度范围0~400mm/h降雨分辨率0.0001mm降雨精度±10%能见度量程0~20000m能见度精度±10%,10000m能见度测量时间间隔10s~2hr,用户可自行设定传感器扩展支持可支持SDI-12接口的传感器防护等级IP66外形尺寸115cm x70cm x 40cm重量8.2kg 产地:美国

自燃现象相关的仪器

  • 电池自燃监测系统 400-860-5168转3578
    电池自燃监测系统概述: 目前,由于锂电池内部电化学反应复杂多样,单体热失控现象尚无法完全避免,致使电池自燃事故频发,锂电池热失控早期安全检测十分必要。然而,传统的温度、电压等安全性监测方法难以实现早期预警,而交流阻抗等创新性方法由于成本和准确度问题尚无法商业化应用。气体监测相对于温度、电压、爬电距离等参数具有更短的响应时间。因此,通过产气现象早期监测锂电池热安全事件具有重要的预警作用。 热失控初期,SEI膜反应分解,SEI的分解使负极暴露在电解液中,促使电解液与负极中的锂反应并生成C2H6、C2H4、C2H2等气体。采用电池自燃监测系统监测 CO、CO2、CH4、C2H6、C2H4、C2H2 、C3H6、C3H8、H2等共性⽓ 体含量和不同类型锂电池逸出气体中还可能包含的HCN、HF、HCl、NH3、苯系物等气体含量,以及温度、压力等参数。检测锂电池热失控自燃过程中多组分指标⽓ 体的⽣ 成规律,为热失控早期隐患特征信息的判别提供技术⽀ 持和理论⽀ 撑,为电池自燃火灾事故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杜克泰克公司DK-BSC 3001系列电池自燃监测系统,集成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光声光谱、腔增强吸收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可调谐半导体吸收光谱、热导顺磁氧等技术,具有测量精度⾼ 、检测限低、实时性好、原位在线、⾼ 效测量等优点,可为热失控大样实验台和小样实验台监测系统,也为电池自燃消防火灾科学等多个方向的科学研究提供实验条件和提⾼ 电池安全生产效率。特点优势可测量 300 多种⽓ 体,比如CO、CO2、CH4、C2H6、C2H4、C2H2 、C3H6、C3H8、H2、HCN、HF、HCl、NH3、SO2、苯系物等;ppb,sub-ppm 级的检测限;采样气室/集烟罩、多点采样器、采样管线、监控微机、紫外吸收光谱气体分析传感器、光声光谱多⽓ 体分析传感器、傅里叶红外气体分析传感器、腔增强气体分析传感器、可调谐半导体吸收光谱气体分析传感器、热导/顺磁氧气体传感器、输出设备、系统软件等组成;
    留言咨询
  • 自燃点测定仪 400-860-5168转3977
    型号ST-1505ST-1505自燃点测定仪是根据国家电力部行业标准DL/T706-1999 IEC79-4:95方法研制的,用于测定运行油、抗燃油试样在烧瓶里产生燃烧现象时的最低温度。根据式样自然点温度范围(大多数磷酸酯抗燃油的自燃点在500℃以上)设定加热炉的升温温度,将加热炉升温到预定温度,且稳定10min±1min使容器内部温度达到热平衡,烧瓶内的顶部、中部、底部温度控制在1℃之内,用进样器缓慢的抽取0.07ml的待测样品,快速的注入烧瓶底部,并迅速拿开注射器,利用反光镜观察抗燃油的自燃点即可。本仪器外观美观,测试方便,性能稳定可靠,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力、商检、高校、科研等部门。生产厂家北京旭鑫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功能特点高清晰彩色触摸屏高精度智能控温,加热均匀,布局合理;本仪器采用先进的AI人工智能调节算法进行控温精度高,准确度好;采用三点测温即:底部中心、侧壁中部和上部观察镜监视燃点,性能稳定可靠,可随意调节烧瓶内的顶部、中部、底部温度控制在1℃之内技术参数适应标准DL/T706-1999 IEC79-4:95控温范围室温~800℃控温精度±0.9℃分 辨 率0.1℃功 率3000W环境温度5℃~45℃相对湿度10%~80%Rh供电电压220V±10% 50Hz
    留言咨询
  • 自燃点测定仪 400-860-5168转3977
    型号 ST-1505AST-1505A自燃点测定仪是根据国家电力部行业标准DL/T706-1999 IEC79-4:95方法研制的,用于测定运行油、抗燃油试样在烧瓶里产生燃烧现象时的zui低温度。根据式样自然点温度范围(大多数磷酸酯抗燃油的自燃点在500℃以上)设定加热炉的升温温度,将加热炉升温到预定温度,且稳定10min±1min使容器内部温度达到热平衡,烧瓶内的顶部、中部、底部温度控制在1℃之内,用进样器缓慢的抽取0.07ml的待测样品,快速的注入烧瓶底部,并迅速拿开注射器,利用反光镜观察抗燃油的自燃点即可。本仪器外观美观,测试方便,性能稳定可靠,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力、商检、高校、科研等部门。 生产厂家 北京旭鑫仪器设备有限公司技术特点 ● 高清晰彩色触摸屏● 高精度智能控温,加热均匀,布局合理;● 本仪器采用先进的AI人工智能调节算法进行控温● 精度高,准确度好;● 采用三点测温即:底部中心、侧壁中部和上部● 观察镜监视燃点,性能稳定可靠,可随意调节● 烧瓶内的顶部、中部、底部温度控制在1℃之内技术参数 适应标准DL/T706-1999 IEC79-4:95控温范围室温~800℃控温精度±0.9℃分 辨 率0.1℃功 率3000W环境温度5℃~45℃相对湿度10%~80%Rh供电电压220V±10% 50Hz
    留言咨询

自燃现象相关的试剂

自燃现象相关的方案

自燃现象相关的论坛

  • 什么是自然现象?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什么是自然现象?它们之间有联系吗?自然现象就是指我们看到的一切天然现象,如:生命现象,星球宇宙现象等。所有自然现象都是自然形成的结果,都是一个自然变化模式中不同级别罢了,它们都受同一个自然规律所掌控,都属于一个宇宙系统。都有类似变化特征和规律。

  • 关于自然界中自然现象的“本质”要怎样才能认识出来?

    关于自然界中自然现象的“本质”要怎样才能认识出来?“本质”是摸也摸不到,看也看不出的,只有通过拿不同自然现象进行相互类比以后才会明白的认识,这才是“本质”。“本质”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所以科学家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徒劳的,如同瞎子摸象,一是永远也摸不完这个宇宙,二是即使能摸完,也不会真正能理解这个宇宙,也就是认识宇宙本质的问题(不能从本质上认识宇宙),这就是我藐视科学家的依据所在。科学家们别再妄想能从技术层面认识宇宙本质了,这是一个不可能的死结。正因为这样,所以科学家们提出的物质理论都是错误的表象理论或错误现象理论。

  • 现在的科学认识为什么总是误解自然现象呢?或者说为什么现在的科学理论总不是本质理论?

    我们要如何理解自然现象,才能得到自然的本质认识? 所谓认识自然就是理解自然,它就像我们理解朋友的心一样,要将心比心的进行类比体会,才不会误解朋友的心思。同样,我们理解自然现象时,也只有将心比心的进行类比体会,才不会误解自然现象,才能得出自然现象的本质理解,即本质理论。例如拿生物的生长合成现象与地球的合成(形成)进行相互类比,可知地球也是生长形成的。现在的科学认识为什么总是误解自然现象呢?或者说为什么现在的科学理论总不是本质理论?就是因为这些认识或理论的来源不是经过科学家们的类比体会得出的,而是他们单凭直观就主观臆断出来的认识。

自燃现象相关的资料

自燃现象相关的资讯

  • 中科大发现全新的非线性电子散射现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陈向军教授研究组与罗毅教授合作,利用自主研制的扫描探针电子能谱仪发现了全新的非线性电子散射现象,该现象的发现有可能发展出一种革命性的固体表面单分子探测技术。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bull 物理》上,中国科大徐春凯副教授是论文的第一作者。Phys.org网站和《亚洲科学家杂志》对研究成果做了专题报道。   电子能量损失谱学是分析材料化学组成的一种重要手段,它通过测量电子的非弹性散射获得原子分子的信息。然而在常规的电子散射中,非弹性电子只占极少的比例,大多数电子是没有能量损失的弹性散射电子。陈向军教授研究组将电子能谱学技术与扫描探针技术结合自主研制了扫描探针电子能谱仪,并利用针尖场发射电子束与石墨表面的银纳米结构相互作用,测量散射电子的能谱。实验表明,银纳米结构激发出的局域等离激元场可以导致非线性的电子散射现象,使得非弹性电子的强度显著增强。罗毅教授提出一种单电子两步过程的理论模型解释了这种非线性电子散射。   非线性电子散射不仅是一种全新的物理现象,它同时还会带来一种新的、具有潜力的谱学技术即&ldquo 非线性电子散射谱学&rdquo ,未来可以用于研究吸附在金属纳米结构上的原子、分子。非线性电子散射过程会大大提高信噪比,从而实现固体表面纳米空间分辨的原子分子谱学测量。   上述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和中组部&ldquo 千人计划&rdquo 的支持。
  • 女科学家“漏油的管道”现象再引热议
    “中国到底有多少女性院士?”  “科学界的女性领导者又是多少?”  “科学共同体中的女性数量到底是多少?  在11月初举行的2016年世界生命科学大会“生命科学中的女性”论坛上,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会长程东红在演讲开篇连续抛出的几个问题,引发了与会者的关注。  最新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中国科协的所属学会的女性会员占比21%,其中理事占比13%,主席和副主席占比8%。这表明,尽管女性会员的占比逐年增高,但理事、副主席、主席等领导岗位的女性比例仍然较低。  不仅如此,在我国科技界拥有最高学术荣誉称号的院士群体中,也存在这一现象——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女性只占6%和4%。  程东红把这种现象称作“漏油的管道”,即随着学术地位的提升,女性的人数却越来越少。  当然,这种现象并非中国独有,根据2015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统计,2013年,女学士占比53%、女硕士生也是53%、女博士生是43%,而到了女研究者这个比例仅剩下28%。  既然是世界性问题,难道真的是因女性自身的性别问题,比如人们常说的“女性真的不如男性聪明”,抑或“家庭和孕期拖住女性成才后腿”?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生物与生物工程系教授Alice Huang并不这么认为,她总是习惯性地这样介绍自己:“我是一名女科学家。”当天,她的主题报告“女性的新世界——科学生活中的女性未来”,站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立场,向外界展示了一个“打破传统,创造女性规则”的女权形象,希望让更多的人培养尊重女性的能力。  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中科院院士王志珍也表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篇学术论文说过女性智商低于男性,而且我们还可以昂首挺胸地说,从某种意义上,女性的情商还高于男性。  当天,王志珍说,一些事例也证明,许多女性科学家的确在她们的领域中作出了重大贡献。比如,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陈化兰因其在禽流感病毒领域的研究两次蝉联素有“女性诺贝尔”美誉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但她也承认,男女科学家的科研前途差距是在30岁左右拉开的。很重要的一点,女性一旦有了孩子,可能导致她的兴奋点有所转移。所谓在28岁~35岁这个科研工作的黄金年龄段,女性虽正值青春年华,但不得不为家庭和子女作出牺牲。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从国家、区域甚至全球等各个领域去调解这种不平衡、去承认女性科学家的进步,甚至会针对年轻女科技工作者提出的如何平衡事业发展和家庭生活、如何面对科研工作中的挑战、如何发挥女性优势和创新潜能等进行讨论。  在当天论坛报告的结尾,程东红引用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一段格言“我们这一代人是有可能结束贫困的第一代人”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与这一目标密切相关的是,这一代人有能力改变性别关系,赋予妇女和女童同等的权利。
  • 杨学明小组首次观测到化学反应中分波共振现象
    大化所杨学明小组首次观测到化学反应中分波共振现象   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图像达到了光谱精度     实验测量到的F+HD反应中后向散射HF(v=2,j=6)产物强度随碰撞能量的变化(实圆点)。红实线是理论计算的结果。观测到的三个振荡峰被归属为J=12,13,14的分波共振。图中的三维图是在1.285kcal/mol碰撞能下HF产物在各个方向的散射微分截面图。B代表后向散射方向,F代表前向散射方向。   在实验上观测由特定分波引起的动力学现象,一直是化学动力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极具挑战的课题。如今,通过设计一个世界上最高分辨率的交叉分子束散射实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杨学明研究小组首次在实验中观察到了化学反应中的这种分波共振。研究成果发表在3月19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杨学明说:“这一反应共振动力学图像已经完全达到了光谱精度,为反应共振态动力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教科书式的例子。”   这是杨学明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东辉等近年来在反应共振态研究方向的又一个新的突破。在同期出版的《科学》杂志上,英国剑桥大学Althorpe教授发表评述文章,详细介绍了这项工作的学术意义。   化学反应是旧化学键断裂、新化学键生成的过程,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科学问题。在所有气相分子反应中,新化合物的形成都是通过两个反应物之间的碰撞而达成的。每一个反应必须先经过一个“过渡态区域”,在这个区域中,反应物分子中的旧化学键即将断裂、生成物分子中的新化学键即将生成。而所有的反应碰撞都是在特定的碰撞参数条件下,通过过渡态区域而进行的。这些特定的碰撞参数在量子力学中是一个“好量子数”,因此在整个反应过程中是守恒的,这些特定的碰撞参数相当于反应体系特定的转动量子态,一般被称为“分波”(PartialWave)。   过渡态的分波结构是影响化学反应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化学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基础课题。由于反应过渡态寿命非常短(飞秒量级,1飞秒等于10-15秒),分波一般在能量上很宽且重叠在一起,因此很难在实验室观测到单个分波的结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即使完全量子态分辨的交叉束实验测量的微分截面也是不同分波叠加后的平均值,因此,观测单个特定的分波结构是动力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极大挑战。   反应共振态是反应体系在过渡态区域形成的具有一定寿命的准束缚态。由于不同分波的共振态具有不同能量及较长的寿命,从而提供了一个观测单个分波分辨的动力学现象的可能。2006年,杨学明研究小组首次在低能F+H2→HF+H反应中发现了可能由反应共振引起的实验现象。张东辉与南京大学教授谢代前建立了精确的XXZ势能面并开展了动力学计算,证实了F+H2反应中反应共振态的存在。这一成果于2006年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被两院院士评为2006年国内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被认为单个分波共振结构实验探测最有希望的反应体系是F+HD→HF+D反应。2008年,杨学明研究小组对这一反应体系进行高分辨的分子束散射实验研究,得到了由共振所引起的动力学实验图像。经过长时间研究之后,张东辉发现以前所有的势能面不能定量地解释F+HD反应和F+H2反应的动力学图像上的差异。为此,他与合作者发展了一个有效的更高精度的势能面构造方法。利用该方法,张东辉与厦门大学徐昕等人成功构建了目前最为精确的F+H2(HD)体系的FXZ势能面,并对F+HD反应进行了量子动力学研究。理论结果与实验动力学测量结果高度吻合。理论计算表明,这一反应是由于单个共振态所引起的。这一成果于2008年9月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上述理论结果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当F+HD反应共振态寿命长达几百飞秒,那就有可能探测到单个分波的共振结构。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人能够在实验中清晰地观测到这样的分波共振结构。而要分辨不同分波的共振结构,必须进一步提高交叉分子束实验的分辨率,以探测由共振态不同分波引起的微分散射截面随能量的振荡现象。为此,杨学明研究小组设计了一个世界上最高分辨的交叉分子束散射实验。他们将两个分子束源同时冷却到液氮的温度下(零下196摄氏度),使实验的能量分辨率到达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博士研究生董文锐和肖春雷等同学花费了大量心血,终于在实验上成功观测到了理论预测的转动量子态为12、13、14的反应共振态分波所引起的3个振荡峰(如图),并且发现理论预测的共振态能量误差只有0.03kcal/mol,完全达到了光谱精度。   张东辉说:“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实验与理论的相互作用推动了这一系列共振态研究的发展:实验通过新现象的发现指导理论构造更为精确的势能面,而更为精确的理论帮助实验发现新现象,并可进一步推动理论的发展。通过这一系列的理论和实验结合的研究,也使得我们对共振态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这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以及中国科学院的资助。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