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图像

仪器信息网辐射图像专题为您整合辐射图像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辐射图像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辐射图像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辐射图像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辐射图像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辐射图像相关的耗材

  • 辐射监测仪配件
    辐射监测仪配件是全球领先仪器, 它采用欧洲CERN的混合像元探测器制造,具有优异的辐射监测灵敏度和超低的噪音。 辐射监测仪配件可以通过计算机远程控制,也可使用WIFI远程控制,能够识别单个粒子及其能量,可用于射线(阿尔法,贝塔,伽马)的监测,成像和追踪,也可用于X射线成像和中子成像。 辐射监测仪配件特色: 100M WIFI 或Internet连接能力 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或计算机控制 SD卡存储数据 单个网线即可供电 选配的电池可提供4小时工作保障 辐射监测仪配件应用: 识别单个粒子及其能量, 射线(阿尔法,贝塔,伽马)的监测, 射线成像和追踪, X射线成像和中子成像 辐射监测仪配件参数: 图像分辨率:256x256像素 像素大小:55x55 um 传感器大小: 14.1x14.1mm 采用速度:2fps (WIFI), 15fps (网线) 数据连接:wifi 或网线 软件: 提供配套专业软件 供电:5V 或12-50V 功耗: 5W 尺寸: 97x65x35mm 重量:275g
  • GATTA-STED NANORULER 受激辐射损耗超分辨标准纳米尺
    GATTA-STED NANORULER作为第一种超分辨率显微镜技术,STED(受激辐射损耗技术)方法彻底改变了光学显微镜。有了GATTA-STED系列的纳米尺子,现在终于有了足够的校准探针。单色纳米尺子携带两个由高量子产率染料ATTO 647N密集排列而成的荧光标记。我们提供50纳米,70纳米,90纳米和120纳米尺寸的标记距离。此外,我们还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包含两个不同荧光团的三个发射点,可以获得非常引人注目的图像。多色纳米尺有三个发射点,尺寸为140 nm (ATTO 647N和ATTO 594)。我们还可以根据您的要求设计特殊的解决方案。所有的纳米样品将在一个密封的玻璃载片上,你可以舒服地直接放在你的显微镜上。订购选单
  • SQ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
    用途:SQ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用于长期安装在户外或放入水中进行测量波段在400~700nm的光照辐射数值。测量单位为光量子通量密度(μmol m-2 s-1)。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的太阳辐射中使叶绿素分子呈激发状态的那部分光谱能量即为光合有效辐射,光合有效辐射是植物生命活动、有机物质合成和产量形成的能量来源。广泛应用于农业气象、农作物生长的等领域的研究。技术规格:测量范围0~2000 μmol m-2 s-1(全日光)余弦响应45°天顶角:±1%,75°天顶角:±5%,绝对精度±5%重复性±1%输出信号标准400mV,可选2.5V、5V校准模式标准日光校准,可选灯光校准材质阳极电镀铝带铸造丙烯酸镜头工作环境温度-25~+55℃,相对湿度0~100%,长期漂移每年小于3%电缆长度标准5米,可选10米、15米和20米尺寸直径2.4厘米×高度2.75厘米重量约70克(含3米裸线电缆)产地:美国

辐射图像相关的仪器

  • 多功能辐射监测机器人系统应用领域工业应用:仓库和车间之内(或之间)物品自动寻找、装载和搬运应急处理:在核电站、化工厂等危险环境中对放射性、污染或有毒物品进行搬离和清理等处置抢险救灾:在地 震、核泄漏、化学**、矿难等场合寻找失踪人员(生命特征),抢救伤员社会安*:在公共场合进行巡逻、监控,对**分子进行攻击(例如喷射水枪),对**和毒液进行处置消防:靠近火灾场景,发射水炮或操作消防水枪采矿:对煤矿和有色金属的矿井进行安*巡检,运送给养等 产品特征基于用户设定的测量参数(如测量时间、探测器设置等),探测机器人实现对地面的自动巡逻测量,并生成测试结果和测量报告探测机器人采用北斗或G P S信息,标识地面坐标信息 ,通过检测地面放射性强度,对地面的检测过程进行全过程记录和地面辐射信息索引。探测机器人具备地面信息管理功能,能够记录地面的基本信息(如采样时间、地 点 、 辐射强度等),以及地面的测量信息(包括测量结果、测量报告等),并提供地面信息的回看、查询和统计功能。探测机器人的控指系统和辐射探测系统相对独 立,辐射探测系统具有数据本地存储、查询、动态显示和加密功能。探测机器人依据操控指令可沿规划路径前进、后退、左右转向、原地 360°旋转、规避障碍和爬楼梯。技术参数作业机器人*大爬坡角度:30°;行走机构:履带式;*大速度:0.5m/s;视觉感知:3路摄 像头;耐辐射总剂量:1000Gy;耐辐射瞬时剂量率:40Gy/h 核素识别探测器模块探 头:F2’’′2”Nal;相对能 量分辨率:£ 7.0% @662KeV;能 量响应范围:30KeV~3MeV;变换增益:1024道;放射性核素识别:满足IEC 62327-2006的要求; γ剂量率探测器模块剂量率测量范围:100μGy/h~1Gy/h累计剂量范围:100μGy~10Gy;能 量范围:50keV~3MeV;能 量响应:≤30%;角响应:≤20%(4元立体角);响应时间:5s;测量误差:15%; 表面污染监测模块测量辐射类型:α/β探测器类型:塑料闪烁体涂ZnS探 头*小测量面积:150mm×90mm测量效率(2π,90Sr-90Y):≥45% (2π,239Pu): ≥35%自然环境本底计数率β:≤5cps α:≤0.1cps 系统软件平台机器人系统软件平台可实时显示机器人所在的经纬度及挂载探测器的监测数据;可远程规划机器人行进轨迹;机器人操控平台中监控界面包括设置、导航定位、视 频监控、历史数据、帮助等功能模块。其中导航定位模块可以实时显示机器人当前所处位置。机器人一共有3路视 频图像。它可以根据不同现场情况的需要来改变视 频模式,一般前视图像为安装在云台上的摄 像头,起关键作用,它可以全*位地观察周围环境,使机器人有一个安*的操作空间,使操作更为方便可靠;后视摄 像头,在机器人倒 退过程中,能清楚的观察到地面以及后方道路情况。历史数据功能主要为了实现对机器人模拟演练或实际作业过程中的历史数据进行调阅、导出。包括视 频录像、视 频截图、温湿度数据记录、辐射剂量探测信息记录数据等。
    留言咨询
  • 申贝科学仪器Thermo Scientific&trade RadEye&trade PRD个人辐射检测仪可用于检测和定位人造装置产生的辐射源,如核武器、简易核装置 (IND) 或放射性分散装置 (RDD)。RadEye PRD 个人辐射检测仪是一种高灵敏度 γ 辐射探测和剂量率测量工具,适合安全部门、钢铁与回收 行业和应急处置人员在废料场、边防口岸和其他公共场所进行 探测和定位被遗弃的或存在问题的 NORM 相关辐射源。比通常的电子剂量计灵敏 5000 至 10,000 倍;包含微型光电倍增管的高灵敏 NaI(TI) 闪烁体探测器适用于极低辐射水平的探测(侧重于低于 400KeV 的 γ 辐射)。拥有专利的天然本底扣除 (NBR) 技术可以提供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可以消除由于天然常见辐射源(如花岗岩)引发的错误警报。可被用作搜寻和测量工具。可被置于皮套中使用以进行免手动操作。具有直观、易使用格式的菜单。低功耗技术组件和全自动自检结果可以使维护程度降至低。配备大屏清晰图像显示屏和声音/可见/振动警报;耳机输出可使警报静音包括可拆卸橡胶套以提供额外保护。合规性:设计符合 ANSI&trade 42.33/1,42.32 和 IEC 62401RadEye PRD/PRD-ER 通用规格探测器 配有高质量微型光电倍增管的 NaI(TI) 探测器;用于 R 或 Sv 能量响应和校准的软件开关。能量范围 60keV - 1.3 MeV,30keV 具有出色探测效果。Cs-137的计数率(662 kev): 1.5 cps/μR/h (150 cps/μSv/h);Am-241 (60 kev):30 cps/μR/h (3000 cps/nSv/h)。单位 cps、Sv/h、rem/h、R/h。尺寸(长 x 宽 x 高):1.25 x 2.4 x 3.78 in. (3.1 x 6.1 x 9.6cm).重量 5.6 oz. (160g)。
    留言咨询
  • CS2000分光辐射亮度计 400-860-5168转2831
    CS2000分光辐射亮度计姓名:许工(Sherry)电话:(微信同号)邮箱:测量低亮度的能力达到高水平-----作为一款色彩分光辐射亮度计?100,000 : 1的对比度测量现在已成为可能!当测量峰值达300 cd/m2随着高清电视时代的全面开始,为了更好地还原明锐亮丽、高分辨率的图像,一些更高质量的支持全高清的显示设备的发展也日益加速。目前的技术可达到亮度层次100,000 : 1的对比度,画面会给您更真实的感受。由于需要有仪器能够测量到更低的亮度,因此在重现一些“比黑色更黑的”图像时,技术上遇到了瓶颈。另外,一些其他类型的发光元件发展迅速,如有机电致发光(Organic EL)与传统的LCD和PDP显示一样,都需要更高精度的光谱辐射曲线分析。CS-2000就是一款具有以上测量功能的分光辐射亮度计,它的低亮度测量达到了很高水平,低达0.003 cd/m2,高测量对比度可达100,000 : 1。测量实例:测量一块研发阶段时的有机电致发光(Organic EL)平板在低亮度为0.003 cd/m2 时,仪器也能保持高精度测量将的光学设计技术与信号处理技术充分结合,为在很低亮度0.003 cd/m2下色度和亮度测量的高精度提供了保障。低亮度测量:从0.003 cd/m2 起测量精度:±2%(亮度)在低亮度时也能保证快速测量仪器的独特设计充分消除了机械及电路噪声,使CS-2000在低亮度时也能进行重复性很好的迅速测量。1 cd/m2 时的测量时间:约5秒(快速模式)以前的型号CS-1000:约123秒低偏振误差由于使用反射型衍射光栅引起的偏振误差被减小到只有2%(测量角度:1°)。这使那些使用偏振片的显示设备如LCD的测量数据的稳定性得到了保障。仅5 nm的半波宽仪器仅5 nm的半波宽,满足了对于色度测量的要求(JIS Z 8724-1997,CIE 122-1996),保证了在整个可见光波长范围内色度的精确测量。可选择的测量角度,可测量非常小的面积CS-2000可根据您不同的应用对象,选择不同的光学测量角度。测量角度选择:1°,0.2°,0.1°小测量面积:?0.1 mm(使用近摄镜时)实用的设计仪器的操作温度范围是5℃~35℃,与实际工作环境相近,保证仪器操作时的可靠性。仪器仅仅需要在开机后预热30秒,即可进行正常测量。(测量角度:1°;目标亮度:5 cd/m2以上;23℃时)即使是有周期性发光特性的光源,也可得到稳定的测量数据1.内同步测量通过输入同步频率进行测量2.外同步测量通过外接输入垂直同步信号进行测量3.多重积分模式测量减少测量非同步时采集信号的变化或测量那些发光特性周期不规则的光源简洁的操作面板和彩色LCD显示屏使得操作更简便彩色LCD显示屏和操作面板设置在仪器背面,简洁的按钮排列使您可以更直观地调用想要的功能。
    留言咨询

辐射图像相关的试剂

辐射图像相关的方案

辐射图像相关的论坛

  • 【求助】求助:辐射标定的公式?

    高光谱/成像光谱仪需要进行波长和辐射双重标定,其中辐射定标比较复杂,因为需要把DN值转换为反射率或辐射照度值才有实际意义。辐射标定的公式是:Ltarget= [(I-DF)/G] * (ET2/ET1) 其中: Ltarget=采集的目标的辐射值(待求) I= 采集到的目标/风景的图像(已知)DF=Dark Field 值(已知)G=辐射标定所获取的增益图像(2维数据矩阵)(已知)ET1=标定时设定的曝光时间(已知)ET2=采集目标/风景时所设定的曝光时间。(已知)采集目标的高光谱图像,如何利用上述公式,把图像的DN值转换成辐射值呢?使用什么软件进行处理,这些都是图像数据啊.

  • 新X光乳腺成像法可使辐射剂量降低25倍

    中国科技网讯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0月22日报道,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开创了一种新型X光乳腺成像方式,能够以比现在常用的二维放射摄影术低出约25倍的辐射剂量拍摄乳房的三维X光图像。同时,新方法还能使生成的三维高能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提升2倍至3倍。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同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在线版上。 目前常用的乳腺癌扫描技术是“双重视图数字乳腺摄影术”,它的缺陷在于只能提供两幅乳腺组织的图像,这就解释了为何10%至20%的乳腺肿瘤都无法被探测到。此外,这种摄影术偶尔也会出现异常,造成乳腺癌的误诊。 而CT这种X射线技术虽能生成精确的人体器官三维可视图像,但却不能经常应用于乳腺癌的诊断之中,因为其对于乳房等对辐射敏感的器官而言,可能造成长期影响的风险过高。 新技术则有望克服上述限制。目前科研人员正在利用同步加速器X光对这一技术进行测试,其一旦在医院投入使用,将使CT扫描成为能够补充双重视图数字乳腺摄影术的诊断工具之一。 高能X射线和相衬成像技术的使用,再加上复杂的新型EST数学算法,能够基于X光数据重建CT图像,使CT扫描有望用于早期的乳腺癌排查,成为抗击乳腺癌的强大工具。身体组织将在高能X射线的照射下变得更加透明,因此所需的辐射剂量能够显著降低6倍左右。相衬成像也允许在拍摄同样的照片时使用更少的X射线,EST算法也可在降低4倍辐射的情况下获得相同的图像质量。研究团队以这种方式从多个不同角度拍摄了512张乳房图片,并据此形成了比传统乳腺摄影清晰度、对比度和整体图像品质更高的三维图像。 科研人员称,这些高质量的高能X射线CT图像是欧洲同步加速器辐射源(ESRF)研究中心10年的奋斗成果,同样付出努力的还有德国慕尼黑大学以及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他们还表示,下一步的研究目标是基于此项技术实现其他人类疾病的早期可视化,并开发出大小适合的X射线源,力图早日实现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张巍巍) 《科技日报》(2012-10-24 二版)

  • 【分享】日全食期间日冕近红外辐射线首批照片出炉

    【分享】日全食期间日冕近红外辐射线首批照片出炉

    [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1/201001131440_196458_1611705_3.jpg[/img] 2008年日全食期间太阳日冕图片,包括了彩色的铁离子近红外辐射线和白光。红色表示铁离子Fe XI 789.2 nm;蓝色表示铁离子 Fe XIII 1074.7 nm;绿色表示铁离子 Fe XIV 530.3 nm。这是第一幅日冕电子温度分布和离子电荷态二维图像。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试图揭开太阳日冕神秘面纱的太阳物理学家在观测日全食期间太阳外层大气时,发现日冕发射出令人难以捉摸的近红外辐射线,辐射区域从赤道开始至少向外延伸了3个太阳半径的宽度,并且局部区域有高密度的铁离子。天文学家通过地面观测资料,首次得到日全食日冕电子温度分布和离子电荷态二维图像,它可以用来了解太阳日冕和了解太空是如影响地球气候的。  据报道,地面观测资料提供了太阳日冕发射铁离子近红外辐射线( Fe XI 789.2 nm)的首批图片。这些观测资料是由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天体物理学家阿德里安昂(Adrian Daw)及美国夏威夷大学天文学研究所的Shadia Habbal领导的国际科学家小组共同提供的,包括了2006年、2008年和2009年的日全食资料。安昂说:“第一幅日冕图片( Fe XI 789.2 nm)是在2006年3月29日发生日全食时拍摄的。”首批图片让人感到非常惊奇,而且,最显著的是辐射区域从赤道开始至少向外延伸了3个太阳半径的宽度,即太阳直径的1.5倍,并且局部区域有高密度的铁离子。  天文学家通过地面观测资料,首次得到了二维电子温度分布和电荷态测量图像,并第一次建立起日冕电荷态分布和星际空间之间的联系。安昂说:“这是第一幅日冕电子温度分布和离子电荷态二维图像。”  天文学家称,日全食日冕电子温度分布和离子电荷态二维图像是可以用来理解太阳日冕并了解太空是如何影响地球的气候的。  据悉,科学家的结果将提交给美国天文学会,并将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1月刊上。

辐射图像相关的资料

辐射图像相关的资讯

  • 红外近场辐射探测及超分辨温度成像
    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探测物体自身所发出来的远场红外辐射从而感知表面温度,在军事、民航、安防监控及工业制造等重要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但由于光学衍射极限的限制,红外热成像的分辨率通常在微米尺度及以上,因此无法用于观测纳米尺度的物体。近几年,我们开发了红外被动近场显微成像技术,通过探测物体表面的近场辐射从而极大地突破红外衍射极限限制,将红外温度探测及成像从传统的微米尺度拓展到了纳米尺度。据麦姆斯咨询报道,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红外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团队在《红外与毫米波学报》期刊上发表了以“红外近场辐射探测及超分辨温度成像”为主题的文章。该文章第一作者为朱晓艳,主要从事红外被动近场成像方面的研究工作。本文将围绕扫描噪声显微镜(SNoiM)技术的实验原理及其应用,详细介绍如何通过自主研制的红外被动近场显微镜,突破红外热成像的衍射极限限制,实现纳米级红外温度成像。近场辐射我们首先从黑体辐射的本源入手。如图1(a)所示,绝大多数物体内部都包含大量带正电荷和负电荷的粒子,这些带电粒子永远不会静止不动,而是一直处于随机扰动状态(热运动)。我们所熟知的热辐射就源自物体内部的这种带电粒子热运动,辐射特征可由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描述。但鲜为人知地是,物体内的电荷扰动不仅在距离物体辐射波长尺度以外的区域产生红外热辐射(远场辐射),而且在物体近表面处会生成一种能量密度极高的表面扰动电磁波(以倏逝波形式存在),可称之为近场辐射。理论很早就预言了这种表面电磁波(近场辐射)的存在,并发现针对远场辐射所建立的认知及规律(如普朗克辐射定律等)将不再适用于近场辐射,但相关实验研究由于探测难度极高而一直未有明显突破。200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法国CNRS的研究组取得重要进展,先后在实验上验证了纳米尺度下近场辐射热传输效率可远超黑体辐射极限。尽管该实验验证了物体表面近场倏逝波的存在,但相关物理现象仍然缺少更直接的实验手段对其进行更进一步地研究。图1(a)物体表面存在的远场辐射及近场辐射;探针调制技术:(b)当探针远离样品时不会散射物体表面的近场倏逝波、(c)当探针靠近物体近表面时可以散射近场倏逝波;(d)红外被动近场显微镜(SNoiM)的示意图红外被动近场显微镜(SNoiM)的实验原理及其应用SNoiM技术的实验原理物体表面的近场辐射由于其倏逝波特性(即强度随着远离物体表面急剧衰退)而难以探测。在SNoiM中,利用扫描探针技术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如图1(b)所示,当不引入纳米探针(或探针远离物体表面)时,物体近表面的近场倏逝波无法被探测,该显微镜工作于传统红外热成像模式,即仅获得其远场辐射信号。SNoiM技术的关键是,将探针靠近样品近表面(比如10 nm以内),近场倏逝波可以被针尖有效散射出来。该探测模式下,探测器所获取的样品信号中同时存在近场和远场分量。因此,通过控制探针至物体表面的间距h,即可获得近场、远场混合信号(h 100 nm或撤去探针,称为远场模式)。最终,利用探针高度调制及解调技术即可从远场背景中提取物体的近场信息。图1(d)展示了SNoiM系统探测近场信号的示意图。探针所散射的近场信号首先由一个高数值孔径的红外物镜进行收集。但在该过程中,无法消除来自环境、被测物体及仪器自身的远场辐射信号,它们随近场信号一同被红外物镜收集,导致被测物体微弱的近场信号湮没于巨大的远场背景辐射之中。为了最大程度降低远场背景信号,研究人员在红外物镜上方设计了一个孔径极小的共焦孔(约100 μm),通过此共焦结构可以缩小收集光斑,有效抑制背景辐射信号。然而,即使是这样,是否有足够灵敏的红外探测器能够检测到纳米探针所散射的微弱近场信号也是一大难点。为此,本团队研发了一款超高灵敏度红外探测器,攻克了这一技术壁垒。图2(a)展示了首套SNoiM设备实物图。其中,金色圆柱腔体为低温杜瓦,内部搭载了自主研制的超高灵敏度红外探测器(CSIP)及一些低温光学组件;白色方框内为实验室内组装的基于音叉的原子力显微镜(AFM)、红外收集物镜及样品台区域,具体细节参照图2(b)、(c)。红外近场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不再受探测波长限制,而是由探针尖端尺寸决定。如图2(b)中插图所示,通过电化学腐蚀方法,可制备出形貌优良的金属(钨)纳米探针,其中,针尖直径可小至100 nm以内。图2(a)红外被动近场显微镜SNoiM的实物图,其中搭载了超高灵敏度红外探测器;(b)AFM及红外收集物镜;插图为通过电化学腐蚀制备的金属(钨)纳米探针;(c)探针与样品的显微照片基于SNoiM的超分辨红外成像研究利用SNoiM技术探测物体表面的近场辐射可极大突破红外衍射极限,实现超分辨红外成像。首先以亚波长金属结构的成像结果为例进行展示。图3(a)为Au薄膜样品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所拍摄的图像。其中,亮金色区域为Au薄膜(约50 nm厚),其他区域为SiO₂衬底。使用SNoiM系统可同时获取该样品的远场和近场红外图像(获取远场图像时只需将探针挪离样品表面)。如图3(b)所示,由于成像波长较长(~ 14 μm),远场红外图像的分辨率远不如普通光学显微图像。比如,Au与衬底(SiO₂)的边界无法清晰区分以及中间细小金属条状结构无法识别等(图中黑色虚线所示)。然而,在相同探测波长下,如图3(c)所示的近场红外图像则展现了超高的空间分辨率,其图像清晰度可完全与普通光学显微镜所获取的图像相比拟。为了进一步理清上述三种显微成像技术的区别,图3示意图中给出了探测到的信号来源:对于光学显微图像,其信号来自于可见光的反射。由于金属的反射能力较强,因而Au上的信号远比SiO₂强。可见光波长范围为400~760 nm,因而光学显微镜可清晰分辨该样品表面的细微结构。远场红外成像不依赖于外界光源照射,直接通过红外物镜收集物体自身所发射出来的辐射信号,并对其进行成像。在探测波长为14 μm情况下,受衍射极限的限制,系统的实际空间分辨率也只有约14 μm。近场红外成像则检测探针尖端所散射的样品表面近场辐射信号,因此不受远场光学衍射极限限制,可获得超分辨红外图像(图3c)。图3 样品Au(SiO₂衬底)的(a)光学显微、(b)远场红外和(c)近场红外的图像及成像原理示意图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图3(c)所示的红外近场图像不仅仅在分辨率上有所提高,而且在金属与衬底的信号强度对比上出现了明显反转(由远场切换至近场后,Au由弱信号方(蓝色)转变为强信号方(红色))。针对上述现象的解释如下:远场成像时,Au是高反射物体,因此吸收红外光的能力极弱,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则其红外发射率也很低。因而远场红外成像中其信号弱于衬底SiO₂;而在近场成像中,室温金属(Au)中的自由电子存在剧烈的热运动(热噪声),从而在金属表面产生极强的表面电磁波,因而Au上的信号远强于SiO₂。由此可见,SNoiM技术不仅突破了红外衍射极限限制,而且能够检测远场显微镜所无法探测的物理过程。基于SNoiM的微观载流子输运及能量耗散可视化研究基于SNoiM技术的另一项创新与突破在于纳米尺度下通电器件中微观载流子输运及局域能量耗散的直接可视化。值得指出,SNoiM所检测的近场辐射信号来自于物体近表面的传导电子,因此其成像结果所反映的是物体表面的局域电子温度(Te)。目前仅SNoiM技术可实现纳米尺度下电子温度分布的直接成像。下面将以通电微小金属线(NiCr合金)为例进行说明。图4 (a)通电金属线显微图像及远场热成像;器件弯折区域分别为(b)凹形、(c)U形的扫描电镜图像及超分辨红外近场热成像图4(a)为NiCr金属线的光学显微图像(上)及其通电后的红外远场热图像(下)。红外远场成像检测通电器件的远场辐射,从而估算出器件的表面温度。比如,器件中心处出现明显热斑,该处温度最高,表明电流流经微小弯曲金属线时能量耗散最大。而受衍射极限限制,远场红外热成像无法分辨微小金属线(宽度约3.3 μm)上不同区域的温度分布,因此无法有效反映微观尺度上载流子的能量耗散特性。与之相比,近场红外热成像则可清晰展示器件中心区域微观载流子的输运及能量耗散行为。如图4(b)所示,当电流经过器件凹形弯折区时,近场红外热成像下,该区域内存在极其不均匀的温度分布,而且在凹形内侧出现显著热斑。该现象表明,通电NiCr器件的凹形区内存在非均匀局部焦耳热,且内侧区域电子能量耗散最大,这是由于电流的拥挤效应所造成的。此外,该温度分布图像似乎表明,通电时,载流子倾向于避开直角拐角处,并趋于沿着U形路径分布。为验证这一猜想,该实验进一步设计了中心区域呈U形弯折的通电NiCr金属线,并对其进行了近场红外热成像表征。图4(c)显示,U形区域温度均匀分布,无明显局域热斑,这表明载流子倾向于沿着U形路径均匀输运。基于SNoiM纳米热分析研究而提出的新设计大大缓解了电流拥挤效应可能对器件造成的局部热损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总结与展望综上,利用SNoiM技术,可以实现物体表面的近场辐射探测及红外超分辨温度成像。该技术是目前国际上唯一能够进行局域电子温度成像的科学仪器,不仅突破了红外远场热成像的衍射极限限制,且首次实现了纳米尺度下通电器件中载流子输运行为与能量耗散的直接可视化。该研究内容均基于第一代室温SNoiM系统,目前,第二代低温SNoiM系统已被成功搭建,有望进一步突破后摩尔时代信息和能源器件的功耗降低及能效提升难题,探索物理新机制,并推动纳米测温技术新的发展。这项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的资助和支持。论文链接:DOI: 10.11972/j.issn.1001-9014.2023.05.001
  • 黑体辐射源原理及选型
    所有物体都会在一定波长范围内发射电磁辐射。入射到物体上的辐射会被部分吸收和部分反射。在热力学平衡下,物体吸收辐射的速率与其发射辐射的速率相同。因此,良好的辐射吸收器(任何吸收辐射的物体)也是很好的发射器。完美的吸收体可以吸收所有入射在其上的电磁辐射;这样的物体被称为黑体。图1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最自然界中完美的黑体)黑体在热力学中是一个理想化的物体,它能够吸收外来的全部电磁辐射,并且不会有任何的反射与透射。随着温度上升,黑体所辐射出来的电磁波与光线则称做黑体辐射。图2 黑体辐射强度与发射辐射波长的关系黑体辐射是理想黑体在热平衡状态下发出的辐射,它的强度和分布特征只依赖于温度决定,而不是由物体的形状或成分决定。在日常观察中,大多数情况下观测目标的温度不够高,无法发出可见光波长的辐射。在低温下,人眼无法感知红外波段的辐射。因此,红外热像仪利用辐射温度感知的原理,通过探测红外辐射来判断物体表面的温度。红外热像仪通过红外探测器结合光学系统,将红外辐射的空间分布映射到探测器上,并将其转化为电压信号,进而形成辐射分布的图像。通过对标准辐射源的标定,建立温度与电压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对物体表面温度的测量。黑体作为标准辐射源,通过控制黑体光源的温度来模拟物体的辐射特征进行研究,对红外测温仪、热像仪和其他各类红外探测器响应进行标定校准。其本身的性能决定了红外成像系统的量化程度,高性能的黑体可以决定红外成像系统的应用广度和深度,可以标定高灵敏度的红外成像系统,进而大大提高系统的探测性能。上海明策电子科技结合超14年的行业经验,致力于为中国广大客户提供输出稳定、高发射率、温度控制精确、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的黑体辐射源,可用于高温系统、热成像系统、热流量测量系统、光谱分析系统中对温标刻度的调整和校准、红外目标模拟系统等诸多场景。腔式高温黑体推荐系列⭐ 明星产品:M390高温黑体MIKRON黑体,美国制造,可溯源到美国NIST标准,符合ANSI/NCSL Z540-1-1994。在较短的加热时间内达到高温。多种型号覆盖300至3000℃,其有效发射率为1.0(0.65至1.8微米波段下)。⭐ 相关型号推荐:M390,M335,M330等MIKRON中温黑体系列推荐⭐ 明星产品:M300中温黑体Mikron M300黑体炉具有高发射率的中温黑体辐射源,可独立于波长进行校准。温度范围200 ... 1150°C。高标准,精密的黑体辐射源,采用独特的均匀加热球形腔体,可实现0.998或更高的接近理想的发射率。⭐ 中温相关型号推荐:M300,M305,M360等MIKRON低温黑体系列推荐⭐ 明星产品:M310-HT低温黑体M310-HT是一款便携式黑体辐射源,采用数字指示温度控制器,可设置为环境温度+ 5°C至450°C(+9至842°F)之间的任何温度。黑体发射器中嵌入了精密RTD温度传感器,可提供高精度和高重复性。⭐ 低温相关型号推荐:M310-HT,M315-HT,M340等*以上型号部分展示!
  • 一文了解|红外近场辐射探测及超分辨温度成像
    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探测物体自身所发出来的远场红外辐射从而感知表面温度,在军事、民航、安防监控及工业制造等重要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但由于光学衍射极限的限制,红外热成像的分辨率通常在微米尺度及以上,因此无法用于观测纳米尺度的物体。近几年,我们开发了红外被动近场显微成像技术,通过探测物体表面的近场辐射从而极大地突破红外衍射极限限制,将红外温度探测及成像从传统的微米尺度拓展到了纳米尺度。本文将介绍红外被动近场显微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基于此可实现的物体表面近场辐射探测与红外超分辨温度成像研究。近场辐射我们首先从黑体辐射的本源入手。如图1(a)所示,绝大多数物体内部都包含大量带正电荷和负电荷的粒子,这些带电粒子永远不会静止不动,而是一直处于随机扰动状态(热运动)。我们所熟知的热辐射就源自物体内部的这种带电粒子热运动,辐射特征可由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描述。但鲜为人知的是,物体内的电荷扰动不仅在距离物体辐射波长尺度以外的区域产生红外热辐射(远场辐射),而且在物体近表面处会生成一种能量密度极高的表面扰动电磁波(以倏逝波形式存在),可称之近场辐射。理论很早就预言了这种表面电磁波(近场辐射)的存在,并发现针对远场辐射所建立的认知及规律(如普朗克辐射定律等)将不再适用于近场辐射,但相关实验研究由于探测难度极高而一直未有明显突破。200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法国CNRS的研究组取得重要进展,先后在实验上验证了纳米尺度下近场辐射热传输效率可远超黑体辐射极限。尽管该实验验证了物体表面近场倏逝波的存在,但相关物理现象仍然缺少更直接的实验手段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图1 物体表面存在的近场辐射及其探测方式 (a)物体表面存在的远场辐射及近场辐射;探针调制技术:(b)当探针远离样品时不会散射物体表面的近场倏逝波、(c)当探针靠近物体近表面时可以散射近场倏逝波;(d)红外被动近场显微镜(SNoiM)的示意图红外被动近场显微镜(SNoiM)的实验原理及其应用SNoiM技术的实验原理物体表面的近场辐射由于其倏逝波特性(即强度随着远离物体表面急剧衰退)而难以探测。在SNoiM中,利用扫描探针技术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如图1(b)所示,当不引入纳米探针(或探针远离物体表面)时,物体近表面的近场倏逝波无法被探测,该显微镜工作于传统红外热成像模式,即仅获得其远场辐射信号。SNoiM技术的关键是,将探针靠近样品近表面(比如10 nm以内),近场倏逝波可以被针尖有效散射出来。该探测模式下,探测器所获取的样品信号中同时存在近场和远场分量。因此,通过控制探针至物体表面的间距,即可获得近场、远场混合信号( 100 nm或撤去探针,称为远场模式)。最终,利用探针高度调制及解调技术即可从远场背景中提取物体的近场信息。图1(d)展示了SNoiM系统探测近场信号的示意图。探针所散射的近场信号首先由一个高数值孔径的红外物镜进行收集。但在该过程中,无法消除来自环境、被测物体及仪器自身的远场辐射信号,它们随近场信号一同被红外物镜收集,导致被测物体微弱的近场信号湮没于巨大的远场背景辐射之中。为了最大程度降低远场背景信号,研究人员在红外物镜上方设计了一个孔径极小的共焦孔(约100 μm),通过此共焦结构可以缩小收集的光斑,有效抑制背景辐射信号。然而,即使是这样,是否有足够灵敏的红外探测器能够检测到纳米探针所散射的微弱近场信号也是一大难点。为此,本团队研发了一款超高灵敏度红外探测器,攻克了这一技术壁垒。图2(a)展示了首套SNoiM设备实物图。其中,金色圆柱腔体为低温杜瓦,内部搭载了自主研制的超高灵敏度红外探测器(CSIP)及一些低温光学组件;白色方框内为实验室内组装的基于音叉的原子力显微镜(AFM)、红外收集物镜及样品台区域,具体细节参照图2(b)、(c)。红外近场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不再受探测波长限制,而是由探针尖端尺寸决定。如图2(b)中插图所示,通过电化学腐蚀方法,可制备出形貌优良的金属(钨)纳米探针,其中,针尖直径可小至100 nm以内。图2 红外被动近场显微镜SNoiM的实物图(a) 红外被动近场显微镜SNoiM的实物图,其中搭载了超高灵敏度红外探测器;(b)AFM及红外收集物镜;插图为通过电化学腐蚀制备的金属(钨)纳米探针;(c)探针与样品的显微照片基于SNoiM的超分辨红外成像研究利用SNoiM技术探测物体表面的近场辐射可极大突破红外衍射极限,实现超分辨红外成像。首先以亚波长金属结构的成像结果为例进行展示。图3(a)为Au薄膜样品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所拍摄的图像。其中,亮金色区域为Au薄膜(约50 nm厚),其他区域为SiO2衬底。使用SNoiM系统可同时获取该样品的远场和近场红外图像(获取远场图像时只需将探针挪离样品表面)。如图3(b)所示,由于成像波长较长( ~ 14 μm),远场红外图像的分辨率远不如普通光学显微图像。比如,Au与衬底(SiO2)的边界无法清晰区分以及中间细小金属条状结构无法识别等(图中黑色虚线所示)。然而,在相同探测波长下,如图3(c)所示的近场红外图像则展现了超高的空间分辨率,其图像清晰度可完全与普通光学显微镜所获取的图像相比拟。为了进一步理清上述三种显微成像技术的区别,图3示意图中给出了探测到的信号来源:对于光学显微图像,其信号来自于可见光的反射。由于金属的反射能力较强,因而Au上的信号远比SiO2强。可见光波长范围为400~760 nm,因而光学显微镜可清晰分辨该样品表面的细微结构。远场红外成像不依赖于外界光源照射,直接通过红外物镜收集物体自身所发射出来的辐射信号,并对其进行成像。在探测波长为14μm情况下,受衍射极限的限制,系统的实际空间分辨率也只有约14μm。近场红外成像则检测探针尖端所散射的样品表面近场辐射信号,因此不受远场光学衍射极限限制,可获得超分辨红外图像(图3c)。图3 样品Au(SiO2衬底)的几种显微图像及成像原理示意图:(a)光学显微、(b)远场红外和(c)近场红外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图3(c)所示的红外近场图像不仅仅在分辨率上有所提高,而且在金属与衬底的信号强度对比上出现了明显反转(由远场切换至近场后,Au由弱信号方(蓝色)转变为强信号方(红色))。针对上述现象的解释如下:远场成像时,Au是高反射物体,因此吸收红外光的能力极弱,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则其红外发射率也很低。因而远场红外成像中其信号弱于衬底SiO2;而在近场成像中,室温金属(Au)中的自由电子存在剧烈的热运动(热噪声),从而在金属表面产生极强的表面电磁波,因而Au上的信号远强于SiO2。由此可见,SNoiM技术不仅突破了红外衍射极限限制,而且能够检测远场显微镜所无法探测的物理过程。基于SNoiM的微观载流子输运及能量耗散可视化研究基于SNoiM技术的另一项创新与突破在于纳米尺度下通电器件中微观载流子输运及局域能量耗散的直接可视化。值得指出,SNoiM所检测的近场辐射信号来自于物体近表面的传导电子,因此其成像结果所反映的是物体表面的局域电子温度(Te)。目前仅SNoiM技术可实现纳米尺度下电子温度分布的直接成像。下面将以通电微小金属线(NiCr合金)为例进行说明。图4(a)为NiCr金属线的光学显微图像(上)及其通电后的红外远场热图像(下)。红外远场成像检测通电器件的远场辐射,从而估算出器件的表面温度。比如,器件中心处出现明显热斑,该处温度最高,表明电流流经微小弯曲金属线时能量耗散最大。而受衍射极限限制,远场红外热成像无法分辨微小金属线(宽度约3.3 μm)上不同区域的温度分布,因此无法有效反映微观尺度上载流子的能量耗散特性。与之相比,近场红外热成像则可清晰展示器件中心区域微观载流子的输运及能量耗散行为。如图4(b)所示,当电流经过器件凹形弯折区时,近场红外热成像下,该区域内存在极其不均匀的温度分布,而且在凹形内侧出现显著热斑。该现象表明,通电NiCr器件的凹形区内存在非均匀局部焦耳热,且内侧区域电子能量耗散最大,这是由于电流的拥挤效应所造成的。此外,该温度分布图像似乎表明,通电时,载流子倾向于避开直角拐角处,并趋于沿着U形路径分布。为验证这一猜想,该实验进一步设计了中心区域呈U形弯折的通电NiCr金属线,并对其进行了近场红外热成像表征。图4(c)显示,U形区域温度均匀分布,无明显局域热斑,这表明载流子倾向于沿着U形路径均匀输运。基于SNoiM纳米热分析研究而提出的新设计大大缓解了电流拥挤效应可能对器件造成的局部热损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图4 NiCr金属线在不同测试模式下的红外热成像结果:(a)通电金属线显微图像及远场热成像;器件弯折区域分别为(b)凹形、(c)U形的扫描电镜图像及超分辨红外近场热成像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