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
第1楼2008/05/26
积极司法介入破解环保困境
新闻分析
本报记者 丁国锋
春夏之交的五月总是令人难忘的,温暖的春风吹走了冬日的严寒,炎炎的夏日又尚未来临。在无锡人的记忆里,一年前的五月尤为难忘,他们祖祖辈辈依赖的太湖暴发了大面积蓝藻,连自来水也被污染变味,家家户户靠商店里买来的瓶装水度过了那个五月。
作为我国环境保护重点“三河三湖”中的一员,太湖的环保问题一直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蓝藻的暴发只是更直接地给人们敲响警钟。实际上,伴随着苏南经济令人瞩目的快速发展,区域内的环境矛盾也日益突出,环境纠纷也呈急剧上升态势。然而,长期以来司法手段因各种原因在环境纠纷中介入不足,环境诉讼案件并没有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相应的增长,环境犯罪难以被依法有效追究,环境污染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也因此无法得到有效保护。
来自无锡市中院的统计数据也显示,过去三年,无锡市两级法院共受理各类涉及环保的诉讼案件仅为18件,而受理的涉及环保的行政非诉审查案件却达到了273件。大量纠纷停留在行政处罚层面,相关保护手段不能及时到位。在太湖蓝藻事件中,有关停产、整改或转产的规模以下化工企业达数千家,随之产生的各类矛盾纠纷给当地政府和老百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依赖行政执法处理环境污染和环境纠纷的单一格局已明显不能适应新情况的发展。
正因为如此,今天环境保护专门审判庭的成立,尤其太湖领域环保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确定,将是太湖乃至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一步。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提升老百姓的环保意识、震慑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太湖生态环境保护不再单纯依赖行政手段保护,而是通过积极的司法手段介入主动“设防”和对污染生态环境行为进行有效法律惩戒,这将带来环境保护体制的一种新的变革。
无锡市中院院长褚红军介绍说,实践证明,依靠司法手段处理环境污染和环境纠纷,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最佳选择,环境保护除了需要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公众参与之外,充分运用法律武器进行司法救济非常重要。环保专门审判庭成立后,可以整合优化审判资源,扩大司法服务的功能,有助于正确界定在环境违法事件上的罪与非罪问题,区分民事与刑事的界限,也可以保证行政诉讼案件的准确审理与执行,加大执法的力度。
据了解,无锡市中院环境保护审判庭的成立不久前得到了江苏省高院的正式批复,无锡市编办同时对该设置给予了批准,该庭成为了与刑事、民事、行政等专门审判庭并列的内设机构。环保审判庭将承担辖区内水土、山林、保护的排污侵权、损害赔偿、环保公益诉讼等涉及环保的一、二审刑事、民事、行政案件,案件生效后的相关执行工作,以及法制宣传、提出环保整改司法建议等职能。
根据这种设置,环保审判庭将实行刑事、民事、行政“三合一”的审判模式,并统一环保诉讼案件的司法标准,克服因涉及的受害人比较多、环境专业知识要求高、受害人无法举证等原因引起的诉讼困难。
一旦发生类似蓝藻暴发的突发环境事件,环保专门审判庭的成立还意味着环境案件的审理、执行程序将“全面提速”,以此减少突发环境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和危害。环保审判庭将实行立案当日制、审案全日制、执行全时制和服务全方位,也就是说,审判庭可以直接审查涉及环境保护的各类案件,符合受案条件的当天立案,环保案件的取证、保全、开庭等审判活动实行无假日制度,并实行24小时全天候执行制度,非诉环保行政执行提前介入,确保执行及时有效,同时提供环保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等服务保障。
实际上,在去年太湖蓝藻暴发事件中,无锡市中院就已经初步建立了处理涉污案件规范立案、强化调解、高效裁判和非诉行政执行的“治污一条龙”审判机制,并在蓝藻事件后有效促进了770家化工企业的停产、整改和转产,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令事件处理各方“刮目相看”。
无锡市政府法制办主任焦克对此也评价认为,环保专门审判庭的审判权配置模式,有利于综合运用刑事、民事、行政审判手段,实现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并举,使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得到同时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