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原创】谁是扫描电镜的NO1?

扫描电镜(SEM/EDS)

  • 这几天听说 上海冶金所的“唐圣明” 自封“教授”级 自称是中国扫描电镜里的NO1?

    不知道大家怎样看待?
    +关注 私聊
  • suprabm2003

    第1楼2010/10/20

    哈哈

    我笑死

    中国电镜如果是NO1应该是“郭可信”爷爷

    谁是唐圣明啊?我在百度,谷歌都搜索了没什么资料啊

0
    +关注 私聊
  • insulater

    第2楼2010/10/20

    ??\这又是哪一出?

0
    +关注 私聊
  • golf

    第3楼2010/10/21

    等待围观。Mark先。

0
    +关注 私聊
  • daisylover

    第4楼2010/10/26

    听了解上海冶金所(现更名为上海微系统所)历史的人讲:唐圣明是该所扫描电镜组的元老,他1973年就在上海电光所进口的SEM样机JEOL-U3上开展工作,1975年就买了KYKY的DX-3型SEM。1986年买的AMRAY-1000B SEM 该所还在使用。看来了解点历史还是有用的。

0
    +关注 私聊
  • 驰奔

    第5楼2010/10/26

    可以这么说,是老当益壮。退休之前,很长时间担任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仪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在电镜圈里的常青树啊。很好的一个人。可惜啊!中国的仪器委员会,洋人们可不大看得起!分析测试协会才是他们的上帝!

    daisylover(daisylover) 发表:听了解上海冶金所(现更名为上海微系统所)历史的人讲:唐圣明是该所扫描电镜组的元老,他1973年就在上海电光所进口的SEM样机JEOL-U3上开展工作,1975年就买了KYKY的DX-3型SEM。1986年买的AMRAY-1000B SEM 该所还在使用。看来了解点历史还是有用的。

0
    +关注 私聊
  • daisylover1982

    第6楼2011/01/14

    最近,我看到一本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编辑的“1980-2010 30年大事记”。随便翻了翻,发现唐圣明教授曾在1993-2008年担任过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和第七届的理事。2004年-2008年 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电子光学与仪器专业委员会的委员。
    我还听说:2008年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理事会换届时,上海地区提名唐圣明教授继续担任全国理事,可是,有专家借口唐已在蔡司公司工作,而不同意他担任全国理事。不知道学会章程中,有无相关规定。

0
    +关注 私聊
  • ningwq

    第7楼2011/01/15

    这有什么好争得?神马都是浮云!

0
    +关注 私聊
  • flyer84

    第8楼2011/01/19

    也就是操作扫描电镜熟练一点罢了,做出过什么重要贡献吗?不知道他为什么到处自夸是“教授”?

    daisylover(daisylover) 发表:听了解上海冶金所(现更名为上海微系统所)历史的人讲:唐圣明是该所扫描电镜组的元老,他1973年就在上海电光所进口的SEM样机JEOL-U3上开展工作,1975年就买了KYKY的DX-3型SEM。1986年买的AMRAY-1000B SEM 该所还在使用。看来了解点历史还是有用的。

0
    +关注 私聊
  • 驰奔

    第9楼2011/01/19

    转一个这个,

    杂谈中国科学院的职称

      萨苏

      小的时候在科学院,常常听到关于职称的各种事情。

      科学院属于众星云集的地方,您要是眼力好,走大街上就能看见比如数学家
    王元挟着个包闷头走过来,或者看见分支权威杨乐在排队买馒头,教授多是很正
    常的。

      人家开玩笑,从中关村88楼扔十块板砖下去,能砸着八个教授,四个正的,
    四个副的 -- 剩下两个挨砸的是卖光盘的。

      科学院的职称自成体系,教授不叫教授,叫研究员,副教授不叫副教授,叫
    副研究员,工程师呢,叫做助理研究员,总的数量的确很多。

      但是平心而论,科学院的研究员我感觉不是多了,是少了。因为它的晋升体
    制非常严格,萨爹六零年出北大,七十年代是长城0520的生产组长,还有一位香
    港中文大学回来的王先生是研制组的组长,那都是总理亲自接见的级别哦-- 重
    要啊,中国第一台个人计算机嘛!生产完了出去作报告,人家看职称都发愣不信
    -- 这两位不过助理研究员,就是一普通工程师阿。

      萨爹的副研究员,是八十年代中期才评上的。没办法,僧多粥少。

      对比外地很多院校医院教授满天飞的情况,科学院这方面有些屈人。优点就
    是拿出去个顶个,确实厉害。您看八十年代中关村公司遍地开花,信通鹭岛等等,
    都是号称技术实力雄厚。其实当时科学院派出去“做买卖”的,都是手头没项目
    的副研和助研,真正的好手那才舍不得放呢。当然后来发现公司赚钱很多骨干同
    志后悔,那是另外一回事了。萨娘在她那行里算是学术带头人,可她的专著怎么
    出来的我知道阿,那是有萨爹作黑高参也。就是现在,科学院放出去一个副研,
    别的地方出个教授来招架也未必抵挡得住。

      这些人都是人尖子。

      什么叫人尖子?萨爹当年在北大数学力学系那也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进科
    学院,华老接见,就是个普通教室,华罗庚一身粉笔末,在黑板上现出题考,考
    的萨爹才二十多分,那叫一寒碜。后来问问身边各位师兄,说每个进来的都这样
    考,华老手里能拿二十多分,你够牛阿。

      职称的名额当时是非常有限的,没办法,“皇家”科学院是官本位,职称是
    行政干部决定。六十年代你要在中关村最好的宿舍楼上往下扔十块砖头,能砸八
    个处长,四个正的,四个副的,--- 还有两个是卖大白菜的。那时候分房等等都
    按级别,研究员是处长级别,副研究员是副处长级别,科学院的研究员屈指可数,
    还有死一个上来一个的怪招限制着,处长副处长可是没有名额限制,所以同一个
    级别,行政干部是科技人员的四五倍。

      因此,科学院当时最好的待遇都是行政干部拿,这就是权阿。

      外行领导内行的结果,就是科研的停滞不前。不是人才不多,不是大家不干,
    是我们的体制不行,项目安排不合理,搞的研究不能变成实际的生产力,真的是
    人才积压阿。比如杨乐,张广厚在国际上大放异彩的时候,都不过是副研究员,
    多少人的青春就在灰色的楼房里悄然流逝呢?现在想来还令我为他们感到不平和
    痛切。我记得那些风流儒雅的叔叔阿姨们每年都有两次两眼发红,仿佛吃错了药
    的时候。一次是分房,一次是评职称。唉...

      后来总理专门见郭沫若,说:你个科学院比我的国务院还复杂。

      让总理一批,好了一点儿,但是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郭沫若也没办法,因
    为当时全国就是那样,知识越多越反动越危险么,谁是领导阶级的原则问题么。
    所以科学院的职称问题一直到七四年邓小平上来才有了转机。老邓敢下手,在科
    学院搞“五子登科”,妻子问题 -- 解决科研人员两地分居;房子问题 -- 优先
    分配给科技人员;车子问题 -- 为科研人员开班车;孩子问题 -- 扩大科学院幼
    儿园;帽子问题 -- 增大了每年提职称的比例。压力挺大,但是老邓肩膀绝对够
    硬。

      具体负责的两个人,科学院的人至今缅怀 -- 胡耀邦和张劲夫。

      萨娘就是那个时候从河北调回北京来的。萨也是八岁开始,才有了和自己母
    亲亲密接近的机会。

      不过职称这个问题至今依然没有完全的解决,因为科学院中央直属,没有地
    方上对职称问题那样能够“搞活”。2001年我回去,还听说有一位因为职称问题
    得癌症去世了 -- 我知道她的水平,国家烟草局在全国的管理系统,就出自她的
    手笔,然而,评研究员,她的年头还没熬够 -- 至死都没熬够。

      其实,现在的职称已经没有过去所附加的那样多物质好处,但是知识分子
    “好名”的习惯是没办法的。

      因为科学院人对职称的珍重,也不免引起一些笑话。当年我们家买来一台电
    脑,人家公司负责送货安装。来了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搞安装,萨爹又是敬茶,
    又是上点心,等人家走了还一个劲儿的对我们兄弟感慨,让我们向人家学习。莫
    名其妙之中看到萨爹递过来小伙子的名片,上面赫然印着“安装工程师”的字样,
    萨爹感慨:我三十多才评上工程师,看看人家。。。

      唉,真是食古不化阿,这事儿直到萨弟暑假打工,那皮包公司也给他印了一
    个“系统工程师”的名片,萨爹才恍然大悟。

0
    +关注 私聊
  • 驰奔

    第10楼2011/01/19

    闲言碎语,未免有些无聊!

0
查看更多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