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分享】实验与创新

实验室建设

  • 小学科学是一门创造性思维颇为丰富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特别的优势。“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永恒的主题。根据科学课的特点,如何结合实践教学,科学地、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本人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游戏中激发创新
    “单纯的劳力,不能算做,只能算蛮干,单纯的想,只是空想。”只有将操作、思考和语言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操作的目的。如《磁铁游戏》,该课目的是使学生知道磁铁能吸铁的知识。授课时,出了完成课文所要求的实验外,总觉得意忧未尽。我将纸鱼、回形针、小磁铁、竹竿、绳子等向学生出示后,问:“谁能将放在底墒的鱼钓起来?”同学们一下子跃跃欲试,分别将回形针扣在鱼的尾、脊、口等处,将小磁铁用绳子绑着套在竹竿上,用小磁铁接触回形针,鱼儿就被钓起来了。通过讨论、比较、回形针套在鱼口为最理想。接着在规定时间内,看谁钓的鱼最多。这样,使学生在兴高采烈地气氛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在兴趣中带动创新
    “兴趣是求知的先导。”低年级同学富于好奇和求知欲,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观察事物认识世界的一种内在动力,如果善于引导,有总结地培养训练就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摩擦起电》一课,目的是使学生从小接触一些“电”的知识——物体经摩擦而产生电。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出了课文中所做的实验外,我要求将摩擦过的两个气球分别放在脸上,两个气球会贴在皮肤上,很久不会掉下来,气球也像被挂在钩子上一样。同学们都说觉得很奇怪,我因势利导说:“看看将气球摩擦后,是否还可以放在物体上会被‘挂着’”?同学们分别将摩擦的气球"挂"在桌边,衣服,凳边……这时学习气氛很浓。
    +关注 私聊
  • 青林

    第1楼2010/11/29

    三、在对比中引导创新
    “有对比,才有鉴别”科学课实验教学有时使用对比实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浮和沉》一课“你能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吗?”的实验,如果仅仅使橡皮泥能浮在睡眠,不加以对比区别,总觉得缺少了什么似的。我要求学生在浮在水面的橡皮泥放一些小物体,看看哪个做得既放的多又不沉下水里。同学们用等量的橡皮泥做成圆柱性、盆形、水桶形、木排形、船形……从不同形状中,载得最多小物体的是造成船形的橡皮泥。接着我将知识适当加以升华,说明一块大铁板会沉在水底,而将它造成一艘小船就会浮在水面上了。


    四、在改进中推动创新
    默守成规或者照本宣科在科学课实验教学中往往事与愿违,而有些实验稍稍加以改进,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课中,若按课文在桌面上弹塑料尺来说明产生声音的原因,同学们会很容易将尺子与桌面碰撞的声音误解为尺子振动而产生的声音。这样教师不但达不到教学目的,还有误解学生之嫌。我把这个实验改为:敲击音叉,将一小绒球用绳子吊着放在音叉之间,会看到绒球不停的跳动,又听到音叉发出不断的嗡嗡声,使视觉和听觉均得到很好的感受,从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我趁热打铁,出示小绒球和收音机启发学生:“怎样使用这些器材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呢?”不少同学都提出只要将小绒球放在播音的收音机喇叭上就可以了,这样,抽象的理论就迎刃而解了。


    五、在制作中学会创新
    任何创造,都是从观察开始,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实物能使学生的认识建立在直接领悟的生动形象上,从而达到提高学习兴趣,发展直觉思维的效果。如《制作小船》一课,若按所订实验材料来做,船身太小,装“货”不多。如找塑料泡沫来作船身,放在小槽的水面上,又只能浮不能动,有点索然无味的感觉。我启发学生用小饮料瓶,瓶下部安一截小吸管,用双面胶固定在船的尾部,然后向瓶内注满水,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只见瓶内的水从吸管向船后排出,小船慢慢向前移动,这由静到动的结果,正符合“要知道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的教学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于诱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二十一世纪培养出大批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这需要我们广大自然教师付出更多的创造性的劳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多想办法,将一些实验加以改进,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很大帮助。这就是“剑不一定利于人,但剑法一定要好于人”的哲理。

0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