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楼2005/12/17
《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大纲
第一章 绪论(1学时)
要求:
一.了解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形成的理论基础
二.了解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在实验诊断的应用
三.了解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展望
内容:
一.基因结构变异与遗传性疾病
1.基因变异与多基因疾病
2.基因变异与肿瘤
3.病原微生物感染与获得性基因病
二.基因突变的检测
1.基因定位
2.基因表达异常的检测
3.感染微生物的检测
4.法医学检测
第二章 原核生物基因组与病毒基因组(3学时)
要求:
一.了解原核生物基因组、质粒。
二.熟悉朊病毒
三.掌握病毒基因组
内容:
一.原核生物基因组
1.原核生物基因组特征
2.大肠杆菌基因组特征
3.细菌基因组学研究及意义
二.质粒
1.质粒的的概念、类型及一般性质
2.病毒基因组
3.病毒基因组特征、DNA病毒、RNA病毒
三.朊病毒
朊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蛋白基因结构、复制过程及朊病毒
第三章 真核生物基因组(2学时)
要求:
一.了解真核生物基因组特点及人类基因组怀人类基因组计划
二.掌握基因组疾病
内容:
一.真核生物基因组特点
1.细胞核基因组与细胞质基因组
2.单顺反子结构
3.断裂基因
4.重复序列
5.多基因家族与假基因
6.多态性
7.基因重叠
二.基因组结构与疾病
1.人类染色体的结构与疾病
2.基因结构与疾病
3.端粒与端粒酶
三.人类基因组与基因组计划
第2楼2005/12/17
第四章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2学时)
要求:
一.了解癌基因
二.熟悉抑癌基因
三.掌握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检测
内容:
一.癌基因
癌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作用、原癌基因的激活剂
二. 癌基因
抑癌基因及其表达产物、抑癌基因失活机理、肿瘤发生中的基因变化
三.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检测
1.主要检测技术
2.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检测
3.肿瘤相关基因检测的评价
第五章 蛋白组与蛋白组学(2学时)
要求:
一.了解蛋白质组成学研究特点、及研究范畴
二.熟悉蛋白质数据库及应用、蛋白质组研究在医学中的应用
内容:
一.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特点
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范畴
1.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
2.蛋白质-核酸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3.蛋白质组及其质点的分离与分析
三.蛋白质数据库及其应用
1.蛋白质数据库
2.蛋白数据库的应用
四.蛋白质组研究在医学中的应用
1.用于疾病中的研究
2.用于发病机制的研究
3.用于致病菌耐药性的研究
第六章 核酸的分离与纯化(4学时)
要求:
一.了解核酸分离与纯化的设计与原则
二.掌握基因组DNA的分离与纯化、质点DNA的提取与纯化、RNA的分离与纯化
内容 :
一. 酸分离与纯化的设计与原则
1.材料与方法的选择
2.技术路线的设计
3.鉴定与保存
二.基因组DNA的分离与纯化
1.分离与纯化的方法
2.DNA片段的回收
3.基因组DNA分离纯化的方法学评价与质量保证
三.质粒DNA提取与纯化
1.提取与纯化方法
2.质粒DNA的回收
3.质粒DNA提取纯化的方法学评价与质量保证
四.RNA的分离与纯化
1.RNA制备的条件与环境
2.总RNA的分离与纯化
3.mRNA的分离与纯化
第3楼2005/12/17
第七章 DNA重组技术(6学时)
要点:
一.了解工具酶、DNA重组载体
二.熟悉DNA重组与鉴定、外源基因的蛋白表达
三.掌握DNA序列测定
内容:
一.工具酶
1.限制性内切酶
2.DNA聚合酶
3.DNA连接酶
4.T4多核苷酸激酶
5.碱性磷酸酶
二.DNA重组载体
1.质粒载体
2.噬菌体载体
3.真核细胞的克隆载体
4.人工染色体
三.DNA重组与鉴定
1.DNA重组
2.重组子的筛选取与鉴定
四.外源基因的蛋白表达
1.原核表达体系
2.真核表达体系
3.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五.DNA序列测定
1.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序
2.Maxam-Gilbert化学降解法测序
3.DNA序列分析的自动化
4.测序策略
第八章 聚合酶链式反应及其在基因诊断中的应用(6学时)
要求:
一.了解聚合酶链式反应及以PCR为基础的相关技术
二.熟悉RNA技术在分子诊断中的应用
三.掌握PCR产物的检测
内容:
一.聚合酶链式反应
1.PCR的原理和反应过程
2.PCR的反应体系和反应反应条件
二.PCR技术的质量控制以PCR为基础的相关技术
1.逆转录PCR
2.定量PCR
3.多重PCR
4.免疫PCR
5.差异显示PCR
6.PCR诱导定点突变
7.原位PCR
三.PCR产物的检测
1.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2.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
3.单链构象多态性
4.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5.融点曲线分析
6.PCR产物的序列分析
四.PCR技术在分子诊断中应用
1.标本制备
2.PCR在病原体基因检测中的应用
3.PCR技术在单基因病致病基因检测中的应用
4.PCR技术在疾病相关基因检测中的应用
5.PCR技术在移植配型和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
第九章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与应用(6学时)
要求:
一.了解核酸分子杂交的基本原理与分类、杂交反应的影响因素、探针的设计
二.熟悉核酸分子与固相介质的结合、探针的标记
三.掌握杂交与杂交后检测、核酸分子杂交方法学评价与应用
内容 :
一.核酸分子杂交的基本原理与分类
1.核酸分子杂交的基本原理
2.核酸分子杂交分类
二.交反应的影响因素
1.长探针杂交
2.短小寡核苷酸探针的杂交
三.探针的设计
1.核酸探针的种类
2.核酸探针标记方法的选择
3.探针的长度
四.核酸分子与固相介质的结合
1.支持介质的类型和性质
2.核酸分子的转移
3.核酸的固定
五.探针的标记
1.全程标记
2.末端标记
六.与杂交后检测
1.杂交
2.杂交信号的检测
3.滤膜的重复使用
七.核酸分子杂交方法学评价与应用
1.点/狭链杂交方法学评价与应用
2.Southen杂交方法学评价与应用
3.Northern杂交方法学评价与应用
4.原位杂交方法学评价与应用
第4楼2005/12/17
第十章 蛋白质分析技术(3学时)
要求:
一.熟悉蛋白质分离纯化
二.掌握Western印染技术
内容:
一.蛋白质的分离纯化
1.材料的选择
2.细胞破碎的方法
3.蛋白质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4.蛋白质的分离纯化的条件
二.Wsstern印染技术
1.蛋白质样品的制备
2.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3.蛋白质的电转移
4.蛋白的免疫学检测
第十一章 生物芯片技术与应用(3学时)
要求:
一.熟悉DNA芯片技术
二.掌握蛋白质芯片与缩微芯片技术
内容:
一.DNA芯片技术
1.在片化学法探针的设计、合成与芯片制作
2.微阵列法的制备与芯片制作
3.待测样品的准备
4.杂交与结果分析
二.蛋白质芯片与缩微技术
1.蛋白质芯片技术
2.缩微芯片技术
第十二章 细胞凋亡与检测技术(4学时)
要求:
一.了解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意义及其相关基因、细胞凋亡信号的传递
二.熟悉细胞凋亡与人类疾病、细胞凋谢亡的形态学与生物化学特征
三.掌握细胞凋亡的检测技术
内容:
一.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意义及其相关基因
1.细胞调亡的概念与生物学意义
2.细胞调亡的相关基因
二.细胞凋亡与人类疾病
1.经典的信号传递途径
2.死亡受体介导的信号传递
三.胞凋亡与人类疾病
1.肿瘤与细胞凋亡
2.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细胞凋亡
3.肾脏疾病与细胞凋亡
4.Alzheimer疾病与细胞凋亡
四.细胞凋亡的形态学与生物化学特征
1.细胞凋亡的组织学特征
2.细胞凋亡的生物化学特征
五.细胞凋亡的检测技术
1.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检测技术
2.细胞凋亡的生物化学检测技术
3.细胞凋亡的分子生物化学检测技术
第5楼2005/12/17
人体寄生虫学及检验
一、说明
(一)编写依据:
本大纲依据本校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业务培养目标编写。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人体寄生虫学及其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专业课之一,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人体寄生虫学基本知识,特别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人体寄生虫学检验技术,同时为学生打好进一步自学的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主要有:
1、使学生获得系统人体寄生虫学的基本知识,检验技能,了解人体寄生虫学检验方面的新进展,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
2、使学生掌握目前人体寄生虫学的常用检验方法,通过学习后,能初步掌握临床寄生虫学的检验方法,以适应寄生虫病防治的需要;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热爱医学检验专业,巩固专业思想。
(三)本课程理论知识和技能:
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1)学习掌握人体寄生虫学的范围,寄生关系与寄生虫,宿主概念;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了解寄生虫病的传播,流行与防治。
(2)学习掌握常见人体寄生虫(钩、蛔、鞭、蛲虫、丝虫、旋毛虫、血吸虫、肝吸虫、肺吸虫、姜片虫、猪肉绦虫、牛肉绦虫、膜壳绦虫、疟原虫、溶组织阿米巴原虫、利什曼原虫、弓形虫、阴道毛滴虫、兰氏贾第虫等)与诊断有关的形态,生活史及实验诊断;熟悉其寄生部位及致病,了解流行及防治。
(3)掌握常见人体寄生虫,虫种鉴定技术,掌握粪、血和其他人体标本中寄生虫检验方法,熟悉免疫学技能在寄生虫病检验中的应用,了解当前寄生虫学检验的新技术。
2、基本技能
(1)掌握粪便涂片、聚集、染色淘洗法查找寄生虫及寄生虫卵的操作方法。
(2)掌握血液、穿刺液中检查寄生虫的方法。
(3)熟悉常见寄生虫病的免疫诊断方法。
(四)大纲使用说明:
1、本大纲供医学检验专业五年制本科使用,可供夜大、函大成人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班参考使用。
2、本大纲所拟讲授内容,讲授时以应用技术的理论为学习重点,讲授中以够用为度,且要一定的系统性、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启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积极性,有条件时尽量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电化教育的基础上安排一定的讨论,老师总结的方式,实验课以基本操作技术为主,强调学生的鉴别及操作能力。
3、本课程教学时数为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为32学时,实验教学为32学时。
4、教材: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沈继龙主编的全国医学检验专业本科使用的《临床寄生虫学及寄生虫检验》一书。
学时分配建议表
序号 内 容 学 时
讲授 实验
一 总 论 2 2
二 原 虫 8 8
三 蠕 虫 16 16
四 昆 虫 6 6
合 计 32 32
第6楼2005/12/17
临床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
一、说明
(一)编写依据
本大纲依据本校检验专业教学计划课设置及业务培养目标编写。
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免疫学是研究抗原性异物、免疫应答规律以及免疫应答产物与抗原反应的理论和技术的一门生物科学。免疫学的基础研究包括阐明引起免疫应答的抗原、执行免疫应答的免疫系统、免疫应答的现象和机制、免疫应答产物的种类及其特性、以及它们与对应抗原的反应和后果;免疫学在应用方面的研究包括建立免疫反应方法以及检测抗原、免疫应答产物等,阐述某些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以及研究如何促进或阻遏甚至中断不利于机体的免疫过程。
通过本门课教学后,要使学生掌握免疫学和免疫检验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并以实践技术为主,毕业后能担任免疫学临床日常检验工作。
2、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通过学习免疫学基础,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免疫系统、免疫生理、免疫病理与临床免疫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为免疫检验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通过学习免疫学检验,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免疫诊断学原理、分类及范围、掌握各项免疫检验技术的原理、试剂配制、操作、注意事项惯用语临床意义。
(2)基本实验技能
按实验实习计划掌握免疫检验学的基本技术、抗原抗体的基本反应(凝集试验、沉淀试验、补体参与试验和中和试验)和抗原抗体反应标记法(荧光、酶标、放免等试验)。
认真了解各项试验的影响因素、掌握免疫学检验的质量控制。
3、大纲使用说明
本教学大纲供医学检验专业五年制本科使用。
本课程教学时数为8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5学时,实验教学35学时,学时分配建议表如下:
建议选用王兰兰主编的《临床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第3版
学时分配建议表
序号 内 容 学时
讲授 实验
上篇 免疫学基础
一 绪论、免疫系统 6
二 免疫应答(抗原、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异性免疫应答,免疫耐受及免疫调控) 8
三 免疫病理(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及免疫增殖病) 6
四 临床免疫
下篇 免疫检验学
五 非特异性免疫检验 2 2
六 体液免疫检验:抗原抗体基本反应(凝集、沉淀反应、补体参与反应及中和反应)、抗原抗体反应标记法(免疫荧光技术、酶免疫技术放射免疫技术) 8 10
七 细胞免疫检验 2 4
八 抗原抗体制备及提纯 2
九 免疫学检验质量控制 2
考 试 4
合 计 50 30
第7楼2005/12/17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教学大纲
第一章 绪论(1学时)
要求:
一、了解临床生物化学的领域和作用。
二、了解临床生化发展的历史。
内容:
一、临床生物化学的领域。
二、临床生物化学的主要作用。
三、临床生物化学发展的简要回顾。
四、临床生物化学面临的任务。
思考题:临床生物化学的研究领域及在临床实践中的作用。
第二章 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基本技术要求与管理(7学时)
要求:
一、熟悉电泳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二、熟悉离心技术、层析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三、熟悉光谱分析技术、电化学分析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内容:
一、电泳技术的应用
(一)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二)影响电泳迁移率的因素:电场强度、PH值、溶液的高于强度、电接。
(三)电泳分析的常用方法: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凝胶电泳、等电聚焦电泳技术等。
二、离心技术的应用
(一)离心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二)离心分离方法:差速离心法、速率区带高心法等。
(三)分析性超速离心(自学)。
三、层析技术的应用
(一)层析技术的原理和分类。
(二)层析法实验技术:凝胶层析法、离子交换展抗法、高效液相层析法。亲和层析法、聚焦层析法等。
四、光谱分析技术、电化学分析技术的应用
第三章 血浆蛋白质以及非蛋白含氮化合物的代谢紊乱(5学时)
要求:
一、解细胞调节因子,细胞骨架蛋白—组织特异性蛋白的测定其美意义,血浆蛋白质的正常参考值。
二、熟悉血浆蛋白质的测定和临床意义。
三、掌握的血浆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功能。
内容:
一、健康与疾病时的血浆蛋质。
(一)概述。
(二)健康与疾病时的血浆蛋质性质、功能与临床意义:白蛋白、甲胎蛋白、血红素结合蛋白、c-反应蛋白等血浆蛋白质的临床意义。
(三)血浆蛋白质的正常参考值。
(四)疾病时血浆蛋白质变化的图谱特征。
(五)血浆蛋白质的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二、细胞骨架蛋白——组织特异性蛋白的鉴定及其意义。
(一)微管(自学)。
(二)微丝(自学)。
(三)中间纤维(自学)。
三、细胞调节因子
(一)细胞因子的结构型家族、生物学意义。
(二)细胞调节因子实验室检测及临床意义。
第四章 糖代谢紊乱(5学时)
要求:
一、熟悉糖的生理作用,、血糖的产生及调节。
二、掌握高血糖症与糖尿病的分型、代谢及实验室、检测。
三、了解低血糖症的分型。
四、了解糖代谢先天性异常的种类。
内容:
一、概述
(一)糖的重要生理作用。
(二)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三)血糖浓度的调节:神经系统、,激素的调节作用。
二、高血糖症与糖尿病
(一)糖尿病的分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二)糖尿病的主要代谢紊乱:糖、脂、蛋白代谢紊乱及并发症。
(三)糖尿病的生物化学检测:血糖、尿糖、OGTT。
三、低血糖症
(一)空腹型低血糖症。
(二)刺激性低血糖症(自学)。
四、糖代谢的先天性异常
(一)糖原代谢先天性异常。
(二)糖分解代谢途径的先天异常(自学)。
(三)其它糖代谢异常。
第五章 血浆脂蛋白及其代谢紊乱(5学时)
要求:
一、掌握脂蛋白代谢紊乱的血液生物化学变化特征。
二、熟悉脂蛋白和脂质测定方法、各种脂蛋白的正常代谢。
三、了解常见的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的病因及处置原则。”
内容:
一、血浆脂蛋白:分类、主要脂蛋白及其功能、脂蛋白代谢。
二、脂蛋白代谢:原发性高脂蛋白血症的分型及血液生化特点;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高脂蛋白血症的处置。
三、血脂及脂蛋白:样品采集及保存、血清外观检查、甘油三脂测定、胆固醇测定、脂蛋白测定。
四、病案分析讨论。
思考题:
一、原发性高脂蛋白血症分型及生物化学变化特点。
二、55岁男性病人有黄瘤病变,身体过重( 113公斤),无明显的过去史。试回答以下问题:
(一)首先应考虑什么生化检查?
(二)若结果异常,还应考虑做哪些生化检查?
(三)需采取什么治疗措施?
第六章 诊断酶学(5学时)
要求:
一、了解血清酶测定方法,标本处理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二、熟悉血清酶的分类,血清酶的生理变异。
三、掌握血清酶在疾病时改变的机制,常用血清酶及其同工酶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缺血性心脏疾病常用血清酶及其时相变化,常用肝胆酶类的应用。
内容:
一、概述
(一)血清酶的发展史。
(二)血清酶的分类:根据血清酶的来源、作用分类。
(三)疾病时血.清酶变化的机制:细胞酶的释放:酶合成异常;酶的清除等。血清酶升高的决定因素:胞内酶的浓度;酶在胞内的定位和存在形式;酶分子量的大小。
(四)血清酶的生理变异:性别;年龄;进食;运动;妊娠与分娩。
(五)常用酶的测定方法:发展史,测定方法分类;标本的采集、处理和贮存要求。免疫法测定酶质量的临床应用。
(六)同工酶检测在临床应用中的优点。”
二、临床诊断中常用的血清酶类及其同工酶
(一)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的组成、同工酶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肌酸激酶的生理变异、标本的采集、处理、贮存、参考值范围。
(二)乳酸脱氢酶( LDH):乳酸脱氢酶的组成、同工酶的种类及其分布和任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乳酸脱氢酶的的生理变异、标本的采集、处理、贮存、参考值范围。
(三)氨基转移酶( ALT和 AST):氨基转移酶( ALT和 AST)的分布和在临床诊中的应广:。氨基转移酶·( ALT邪 AST)的生理变异、标本的采集、处贮存、参考值范围。
(四)碱性磷酸酶(从P):碱性磷酸酶同工酶的种类及其分布和破冰床诊断中的应用。碱性磷酸酶的生理变异、标本的采集、处理、贮存、参考值。
(五)γ一谷氨酸转肽酶’( GGT);γ一谷氨酸转肽酶的分布和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γ一谷氨酸转肽酶的生理变异、标本的采集、处理、贮存、参考值范围。
(六)淀粉酶( AMY):淀粉酶同上酶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淀粉酶的生理变异、标本的采集、处理、贮存、参考值范围。
(七)酸性磷酸酶( ACP):酸性磷酸酶的分布和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酸性磷酸酶的生理变异、标本的采集、处理、贮存、参考值范围。
三、缺血性冠状动脉疾病的酶学诊断
(一)缺血性冠状动脉疾病的分类。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国际诊断标准及AMI的治疗手段。
(二)“延迟期”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三)诊断规AMI的常用血清酶及其同工酶及特异性比较。
(四)常用心肌酶谱( AST、CK、LDH、HBDH、CK-MB)在心肌梗塞发生后的时相变化,包括延迟期、高峰期、维持天数、升高倍数、特异性等。
(五)最新的心肌蛋白类标志物:肌钙蛋白(T和I)的临床应用。
四、肝胆疾病的酶学诊断
常用肝酶在肝病诊断中的应用:AST、ALT、ALP、GGT。
第七章 微量元素与维生素的代谢紊乱(3学时)
要求:
一、熟悉重要微量元素的代谢、生物化学作用及临床意义
二、掌握维生素的代谢、生物学作用及临床意义
三、了解微量元素和微生素的检测
内容:
一、重要的微量元素
(一)铁
1、铁的代谢
2、铁的生物学作用
3、铁缺乏症与缺铁性贫血
4、铁中毒
(二)碘
1、碘的代谢
2、碘的生物学作用
3、碘缺乏与地方病
4、碘过量与高碘性甲状腺肿
(三)锌
1、锌的代谢
2、锌的生物学作用
3、锌缺乏症
4、锌中毒
(四)硒
1、硒的代谢
2、硒的生物学作用
3、硒缺乏
4、硒中毒
(五)铜
1、铜 的代谢
2、铜的生物作用
3、铜缺乏症
4、铜中毒
(六)铬
1、铬的代谢
2、铬的生物学作用
3、铬缺乏症
4、铬中毒
(七)锰
1、锰的代谢
2、锰的生物学作用
3、锰缺乏病
4、锰中毒
(八)钴
1、钴的代谢
2、钴的生物学作用
3、钴缺乏
4、钴中毒
二、 有害的微量元素
(一)铅
(二)汞
(三)镉
(四)铝
(五)砷
三、维生素
(一)脂溶性维生素
1、维生素A
2、维生素D
3、维生素E
4、维生素K
(二)水溶性维生素
1、维生素B1
2、维生素B2
3、维生素PP
4、维生素B6
5、叶酸
四、微量元素和微生素的检测
(一)微量元素的检测
1、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2、测定方法
(二)维生素的检测
1、维生素A
2、维生素E
3、维生素C
五、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