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化验工
第1楼2011/01/10
氢氧化钠溶液的“变质”主要是吸收了CO2,降低了氢氧化钠的有效浓度,生成了部分碳酸钠。(酸碱滴定时,以酚酞指示时有影响,以甲基橙指示时基本无影响)
如果你的饱和溶液每2个月取走300ml,又加300ml新鲜的溶液进去,主要的变化是:未用完的700ml溶液放置过程中会吸收CO2,生成碳酸钠,使原来饱和的氢氧化钠变得逐渐不饱和,日子长了,你取的300ml“饱和溶液”稀释后的浓度会比此前的溶液浓度略低一些。因为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最终浓度是要标定确定的,因此,浓度略低一点应该关系不大,标定准确就行。不过按极限的推测,你这样长年累月地重复这过程,氢氧化钠浓度肯定会不断降低,与你期望的标液浓度相比,配得太低了肯定不行。一个简单的处理方法:在饱和溶液的贮备液中加少量氢氧化钠固体,固液共存肯定是饱和的了,它与生成碳酸钠固体的多少没有关系。定期地补加少量氢氧化钠固体。
coffee8
第4楼2011/01/10
解释的很细致
非常赞同你的观点!!
只要保证你的溶液是饱和的就行 因为碳酸钠在饱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度很小
老化验工
第5楼2011/01/10
精密度不好不是试剂放置长短的问题,主要是你对终点的准确判断的把握程度。有一种精密度不好的情况与你说的放置长短有关:
如果时间太长又没有补加固体氢氧化钠保持“饱和溶液”状态,则溶液中的碳酸钠浓度就会增大(本来制成饱和溶液的目的是降低因吸收CO2生成的碳酸钠的溶解度,现在你的溶液不饱和了,碳酸钠浓度就开始升高),这样你最后配成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中实际上含有部分碳酸钠,标定时如果用甲基橙指示,终点时振摇程度不同结果会略有波动(剧烈振摇可促进CO2逸出),因为终点的CO2浓度大小影响终点的PH值,影响指示剂的变色。所以控制终点的一致性就要求严一些;如果用酚酞指示,你滴得快一些可能会导致局部的碳酸钠直接变成CO2,而不是变成碳酸氢钠,滴定体积增大,滴加速度不同,振摇快慢不同,平行样的精密度就可能出现明显偏差。这也是操作技术的问题。
可见,含碳酸钠的氢氧化钠对结果影响很大的(指示剂不同则表现出来的浓度值是不同的),也影响平行样的精密度。
所以,在贮备的“饱和”溶液中加少量氢氧化钠固体,以上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当然操作技术一定要熟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