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在网上将第八稿论文寄回,今天看到Accept的回执,各种感慨仿佛再现历经24天骑行后亲睹布达拉宫的一瞬。从本科三年级进入科研实验室,到如今还有一年博士毕业。文章发过不少,各种内科,人文社科,论著综述,个案翻译,无不涉及,但令人讽刺的是,SCI全文至今却尚无发表,叫人情何以堪~ 故事要从2008年7月的那个晚上说起。最后润色过几个单词,点击了邮箱上的发送按钮,我便匆匆的踏上了前往西昌的火车。2008年是中国多灾多难的一年,对于四川更是如此,为了避免遭遇次生灾害,我背向了曾经工作过的地震灾区,转向了川滇边境的泸沽湖。一来满足下我这个“不去会死”的孩子的最后一点儿心灵慰藉,二来也是给连续几周的英文论文写作画上一个逗号——这是我第一次用英文写论文,研究没啥特点,只是做了冠心病和一个单个冷门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阳性结果纯属意外——老板最初只是想建立一个标本库,而我只是想学习一下PCR技术。但面对这样一个并不是非常出彩的研究,老板非常大胆的要我尝试心血管系统排名第一的《Circulation》杂志。我当时下载了在此之前Circulation、JACC、 Circ Res里面所有关于SNP的研究,最后发现我的样本量真的太少了,设计、数据等等各种不足——可以说文章是硬着头皮,对照着以前的文章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有缺失的临床信息能补的马上回病案科补,但实在补不了的,把本来就不咋多的标本果断踢掉,遇到BMI这种80%病人都没有数据的就只好掩面忽略之了——所以整片文章从始至终都没提到BMI或者身高体重的事儿…… 然而寄给了老板的文章也不是完事大吉了。刚到左所镇边就接到老板短信说想先改成letter扔到Nat Genet探探口风,我表示这也太不靠谱了吧……但老板发话也就只有罢了,还好老板说他自己改:) 不出所料,Nat Genet一周内便有了否定的回复,简单的以至于对修改没有什么知道意义。而再投Circulation便没那么干脆了。2个月以后才得到消息:Rejected,请另投他刊。老板很纠结于这个结果,我表示准备依照这个详细的审稿意见改投JACC。老板同意了。经过2个多月的断断续续的修改,我把JACC的版本交给老板,老板却已经决定把我的数据加到一个师兄的文章里面,再由师兄补了些实验投回Circulation。补实验是辛苦的,也是耗费时间的。然而时隔半年有余,出乎所以人意料的是,Circulation就一周就发回了干脆的回复,没有什么意见,就是不要。师兄又修改投了几个老年病和心血管的杂志,影响因子一降再降,但结果都是黯淡的,没有哪个杂志送出外审的…… 这时候,我和老板要求拆开写,然后在dxy战友的意见下,果断选择了影响因子当时4.6的Atherosclerosis杂志。10年1月投出article,一个月后修回要求改为Short Communication,3月按要求改完投出,4月份第一次修回,从此开始了7次之多的修稿之路。加上1月第一次投稿,论文总共出现8个版本。第一次修回意见比文章还要长,第二次跟文章差不多,后面慢慢减少。每次解决了老问题,又会冒出新问题。甚至有时候会让你把以前要求删除的部分补回去。统计和语法永远是修稿不变的主题。期间我还主动补过几个实验。这个杂志的Reviewer非常认真,总是会提出很多很多问题,不断追问。尽管也有一些是不太合适的(这些在你给出合理解释以后,通常还是会认可的),但大多数误会却出在各自的表达方式上面。几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最后原来是我没看懂他说啥,他没明白我说啥……这个问题让我确实很无语,以至于后面的审稿意见每次我都要一读再读,甚至找同学帮“联合翻译”~~ 不过这样说来,真的很感谢编辑的认真,一年半有余的修稿经历让我身心俱疲,而编辑仍然耐心的批阅这每一次回复和审稿意见,这不是一般国内期刊所能够比拟的:) 7月下旬收到了第7封修稿信,其中只有2个小问题,尽管如此,由于当时电脑用的不方便,加上等待老板确认,一直等到这周一才姗姗发过去,不想效率如此之高,周二就看到Revision recieved by the journal,后面就一直是Decision in process,今天终于跳到了Accept。至今介绍了没有SCI的历史,尽管我们毕业并没有什么文章要求,但总觉得如果有一些发表在国外高质量期刊上的文章感觉比较好。 嗯,8月27日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