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就是说,这个外推温度更现实些的意义是文献中的使用,比如对比同一种物质,或者进行耐温性的比较。但真正用到加工或者实际的应用中来,应该说1%失重温度更有意义?
我这样的说法是否客观、正确?
tutm(tutm) 发表:这个问题有点意思。
其实,正是因为直接从曲线上看有不少不易确定的情况,才推出这种数据处理方法的。
这个外推温度,我认为应该理解为:该点是分解峰所代表的反应过程可以确认已明显发生的温度。
楼主担心100度也已经有失重了,会对工艺制订造成错误。那在类似情况下,可以用某一失重率为工艺限制温度,比如失重达到1%时的温度。这样可以更接近加工情况、更实用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