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
第1楼2006/07/18
(六)
甘肃会宁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国家级贫困县:十年九旱,严重缺水,资源匮乏,自然环境恶劣,有些地方被认为是人类不适宜居住的地方。但这样一个县,却又是一个全国闻名的“高考状元县”。凭着“家长苦供、教师苦教、学生苦读”(早晨吃家里带的馍馍,中午米饭就咸菜,有30%~40%的学生不吃晚饭)的“三苦精神”创造了会宁的高考神话。截至2005年,会宁已向全国各类大中专院校输送了四万名优秀学生。近二百人获得博士学位,一千多人获得硕士学位,一万多人获得学士学位。会宁县几乎没有工业,农业半死不活,于是就只有办教育了。从会宁考出来的学生说,他们过够了苦日子,考出来其实就是逃离出来了。会宁的教育支出在全部财政支出中竟高达57%多,民间和官方都愿意在教育上下大力气投入,为的是让后代摆脱贫困,教育成了人们走出贫困的唯一寄托。“会宁现象”恐非绝无仅有,教育脱贫的內涵与现实的严重脱节,你说“幽默”吗?
(七)
陕西洋县嚗出高考替考事件,近二十名高二学生当枪手。据报道,洋县中学对外以锻炼高二优秀学生的应试能力为由,组织近二十名学习成绩优秀者参加高考。但实际上,这些学生大多是替高三的某些学生考试。这显然是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集体行为”。据说,为的就是提高当地的“高考升学率”。洋县教育局局长王玉奎对记者说:“反正事情已经是这样了,你爱咋弄就咋弄去!”看来已经是“死猪不怕开水烫”了。为了“高考升学率”,如此不择手段,厚颜无耻,成了中国教育的又一“特色”。你觉得“幽默”吗?
(八)
江西蓝天学院是江西省在校生最多的民办高校。每年到了招生时刻,就动员全员参与。“每招到一名学生能拿到700元到1000元回扣”早就成为全校学生都知道的不成文的规定。有些学生凭“招生”收入,已达数万乃至十几万元。“招生”致富的“大款学生”,成了一些正准备暂弃学业外出“招生”的学生们的新偶像。在校学生只要从招生办要一份《委托书》,就可以作为学校的“招生代表”到各地去“招生”了。这些“招生代表”象搞“传销”一般,欺瞒哄骗,无所不用其极。一位被“哄”入学校的大一学生称该校的“招生”是“老生招新生,一届哄一届”,“简直就是变相的招生传销”。高等教育中有如此好玩的事情,你不觉得“幽默”吗?
(九)
在山东荣成市借读的高一学生,因为上书中南海,“给家里惹了很大的麻烦”——以前是1万元的借读费突然涨成1.6万元(见2006年5月25日信息时报)。该生因为父母都在荣成打工,所以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在荣成念书。后来,他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荣成市六中。因为户口问题,学校让他交1万元借读费。该生觉得不公平,于是写信到中南海,反映了他家的实际情况。不想这封被称为“上访”的信件,从北京批转回来,却惹了大祸。学校通知该生父母,要想在六中继续上学,必须交1.6万元,并且多次催促他们交钱。在一场争吵之后,学校让他转学。该生父亲已近七十高龄,其母也已五十有余,靠着冬天卖糖葫芦,夏天卖冰淇淋维持生计。就因为写信“上访”,使这个家庭落到了进退维谷的境地。对此,不知道中南海作何感想?对此,我真的觉得好“幽默”。
(十)
1958年的工业大跃进,对于上了年纪的人都还记忆犹新。那时侯乡下农民上山砍树炼焦炭,城里市民砸锅卖铁炼钢材。这场轰轰烈烈的大跃进最后引发了大饥荒,导致了大衰退,教训惨痛啊!
如今,中国的教育界也形成了一股很有气势的“大跃进”的风潮。不是吗?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先生宣称:“中国教育改革是成功的!一个承担着教育规模为世界之最的教育,实现了‘两个跨越’:使85%以上的人接受了义务教育,使20%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如果按照这样的速度“跨越”下去,全体国人100%接受义务教育,大多数国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目标”的实现,就为期不远了。实际上,要使全国人民都经历一番高等教育,那是很“容易”办到的事情。在原有基础上,把所有的中专学校或职业培训学校都升格扩展为大学,强令所有的人都到“高校”接受“速成”的“高等教育”,并且都发给“正规”的“毕业文凭”。这一来,中国成为全世界教育最“发达”的国家,指日可待。对此,你敢不“幽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