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每周读报】单细胞分析--CE无可取代地位之体现!

毛细管电泳(CE)

  • 题名:自动化毛细管电泳的快速单细胞分析(Automated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System for Fast Single-Cell Analysis)

    作者:Alexandra J. Dickinson , Paul M. Armistead , andNancy L. Allbritton (一群美国滴家伙)

    杂志:Analytical Chemistry

    年卷页: 2013, 85 (9), pp 4797–4804

    正文:

    毛细管电泳在单细胞分析上显示了其独特而强有力的优势,这是HPLC和UPLC等难望其项背的优势之一。以下就给大家介绍一个该项技术在单细胞分析上的应用,很牛很强大~ 为了介绍全面一点,我把整段摘要给翻译了。

    毛细管电泳用于单细胞分析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技术,但是在生物研究上其具有低通量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了一个微型细胞捕获器和三通道体系的自动化分析平台,在该系统上可进行快速缓冲液交换以进行快速单细胞分析。导入的细胞跟荧光素和俄勒冈绿一起被分离分析,通量为3.5 细胞/分,荧光素和俄勒冈绿的分离度为2.3±0.6。细胞蛋白激酶BPKB)的活性是通过检测免疫荧光染色后的二氧膦基-PKB来检测的。结果显示,PKB在并没有变化,说明在CE分析过程中应激活化蛋白酶没有被上调,而且在细胞溶膜之前基底细胞的生理机能也没有被扰乱。在癌细胞中鞘氨醇激酶(SK)通常情况下是会被上调的。在此实验中,通过将神经胺-荧光黄(SF)基底引入细胞中而对SK进行检测。SF、神经胺-1-磷酸荧光黄(S1PF)和1/3荧光种类在单细胞中得到分析。219个细胞中,单细胞通量为2.1细胞/分钟。虽然这些亚种群细胞(此类细胞SK活性差异很大,这些差异跟种群均值有关)很容易被测定到,但88%的细胞具有上调SK的活性。该系统稳定,重现性好,可用于上百个贴壁和非贴壁细胞的生物组分的分离分析;还可用于检测非表征的生物学现象。

    生物方面的知识翻译起来颇费功夫,有些地方翻译得不一定地道。不过生物知识在这里不是重点,亮点在仪器上。比如微型细胞捕获器,这个装置至于毛细管入口端上面50微米处,那个三通道系统也一副牛掰哄哄的样子。如下图:



    其他参数:

    溶膜方式:激光脉冲

    生理盐水和分离缓冲液的控制方式:接地电位

    进样方式:电动进样(-5kV1s),此时横跨毛细管的电压设为01s,毛细管被从air gap移动到分离缓冲溶液中。

    结语:如果没有多年的科研积累和强大的平台是做不出这样的实验的。纵观这两年发到AC上的文章,动则CE-MS,剩下的就是类似这种:需要很多电化和物化知识外加搞技术难度的仪器创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需多努力啊~~~~~~~
  • 该帖子已被版主-wy20071722加10积分,加2经验;加分理由:活动奖励
    +关注 私聊
  • 社区=冬季=

    第1楼2014/01/21

    这个国内有研究么?

0
    +关注 私聊
  • nini2006

    第2楼2014/01/21

    现在这个研究在国内已经很普遍了,03年的一个综述中是这么说的:

    “国内在单细胞分析方面起步较晚, 力量分散, 发展较缓慢。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的单位( 按资助年代先后为序) 有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

    社区=冬季=(lylsg555) 发表:这个国内有研究么?

0
    +关注 私聊
  • nini2006

    第3楼2014/01/21

    单细胞研究的意义: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元。在单个细胞水
    平上进行研究, 可以获得反映细胞生理状态和过程的更准确、
    更全面的信息, 还可以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细胞群体中某些特
    殊的细胞功能, 更深人地认识细胞个体差异、细胞间相互作用
    和信息传递以及神经递质、药物或毒物刺激的生理影响等更深
    层次的信息。因此, 单细胞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

0
  • 该帖子已被版主-beyond1977加5积分,加2经验;加分理由:感谢分享,一比,我们简直就是杀鸡用牛刀
    +关注 私聊
  • ericwong

    第4楼2014/01/23

    10年前,我的一个同学就开始做单分子方面的检测。后来简单点,又做单细胞。当时用的激光器的功率都是不小的。

0
    +关注 私聊
  • nini2006

    第5楼2014/01/23

    10年前应该来说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的。

    ericwong(ericwong) 发表:10年前,我的一个同学就开始做单分子方面的检测。后来简单点,又做单细胞。当时用的激光器的功率都是不小的。

0
    +关注 私聊
  • ericwong

    第6楼2014/01/23

    平台、激光器,检测装置等等,各种东西都是自己最后集成搭起来的

1
    +关注 私聊
  • flysky97

    第7楼2014/01/27

    噢,之前看过一个非常复杂的微流控芯片仪器……
    这个设计倒是蛮简单的……
    我们实验室做过类似的装置,采用高压电脉冲溶膜,不过不容易操控单个细胞……

    楼主的点评和分析非常棒……

    真正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赞一个

0
    +关注 私聊
  • flysky97

    第8楼2014/01/27

    flysky97(flysky97) 发表:噢,之前看过一个非常复杂的微流控芯片仪器……
    这个设计倒是蛮简单的……
    我们实验室做过类似的装置,采用高压电脉冲溶膜,不过不容易操控单个细胞……

    这篇楼主忘了传原文啦?AC的文献一般坛友可能都下载不到的——如果这样的帖子兼具免费下文献的功能——那更不错……

    楼主的点评和分析非常棒……

    真正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赞一个

0
  • 该帖子已被版主-nini2006加3积分,加2经验;加分理由:谢谢提醒
    +关注 私聊
  • nini2006

    第9楼2014/01/27

    溶膜技术不难,最难的是操控单个细胞。这个技术解决了,其他都好办。这个装置的巧妙之处就是用电压操控毛细管进样端,使其在样品区和缓冲溶液区之间不断往复。不过我觉得这样容易进气泡。

    flysky97(flysky97) 发表:噢,之前看过一个非常复杂的微流控芯片仪器……
    这个设计倒是蛮简单的……
    我们实验室做过类似的装置,采用高压电脉冲溶膜,不过不容易操控单个细胞……

    楼主的点评和分析非常棒……

    真正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赞一个

0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