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傅若农:步入分析化学的踟蹰岁月(3)——回顾老北大西斋两年的生活

  • 仙后婧婧
    2016/11/03
  • 私聊

气相色谱(GC)

  • 别梦依稀到西斋,故园一别六十載。

    西望景山观妙亭,东看傅恒国舅宅。

    南闻沙滩车隆隆,北眺三海柳依依。

    百年红楼魂常在,代代鲲鹏展雄才。

    我是1950年高中毕业,我们班的一些尖子同学都考入清华,我呢,由于家里只有我和母亲,当时住在朝阳门里北小街的一个小巷里,为了能照顾母亲,在考大学时五个志愿全部填的是北京大学的院系。最后居然幸运第被北大化学系录取。,
    同年9月进入老北大,当时男生宿舍在景山东街西口的“西斋”,在这里生活了两年,但是在我一生的记忆里确占据了较多的位置,因为这两年是我一生里最愉快、最幸福的时光,因为这两年经历了各种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另外在这两年接受的老北大那种固有气质和学风的感染,以及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基淀,也的确为我后来从事化学工作准备了较好的基础。
    老北大西斋

    在报刊里曾有过一些老北大人写过几篇有关老北大西斋的文章,不过不是上世纪50年代初这一段的故事,也不是像我这样凡夫俗子讲的小故事。
    据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ture.china.com.cn上的记述:“西斋,是指解放前老北大的一处学生宿舍(实际上解放后到1952年夏也还是北大的男生宿舍),在旧称景山东街(现在改名“沙滩后街”了——沙滩后街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起沙滩北街,西至景山东街,北与大学夹道相通,南接西老胡同,全长323米。清代属皇城,称马神庙。民国时称景山东街,1965年将东老胡同并入,称沙滩后街。街内原有清和嘉公主府。1898年在街北侧建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前身),1935年在街南侧建北京大学地质馆。)的西口,路北,第一个门脸。西斋一进门,有一座影壁,转过去对面像一条深巷,从南往北,总有十几排吧,排与排之间,有相隔约五六米的空地。每排四间,每间大概有三十多平方米长方形,一门一窗向南,二窗向北。四个人住,各有一床、一桌、一椅、一书架“。
    北大西斋有些著名的历史标签:“19191月,获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中华民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会议。中华民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等正当要求,均遭拒绝。以学生为先导的五四爱国运动就如火山爆发一般地开始了。19195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
    据说西斋建于1904年,可以说这是中国最早的大学学生宿舍。傅斯年、顾颉刚、氢弹之父的于敏等当年都是住在这里的。1917年“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北大成立,校长蔡元培还许可西斋为研究会辟了两间屋子,名为“亢慕义斋”,亢慕义是德文“共产主义小室”的译音。


    “老北大”西斋(原为理学院学生宿舍)旧影

    首入西斋
    19509月到北大报到,我们化学系总共录取约40人,80%是男生,在西斋大约占有有8个房间,各自熟悉的住在一起,我分配到西斋后面的一个房间,另外还有三个同学,一个是我高中的同学刘芸,其他两位一个是来自市立三中的张锡麒,另一个是从北洋大学纺织系转过来的杨家振,我们都是北京的,共同语言多些,住在一起很和谐。
    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学之间熟悉起来,活跃气氛与日俱增,其表现形式是很多同学都有了绰号,像我高中的同学刘芸由于他当了生活委员,大家就叫他“刘掌柜”,我也有了一个很好的外号儿,叫“傅伙计”,是对应“刘掌柜”的吧。这一雅号一直延续到毕业以后。记得1989年我做自科学基金委的评委时,在基金委工作的张志尧(比我们低一般的同学)一直称呼我“傅伙计”。不过在这段过程中我也真的做着“伙计”事儿,比如1989年基金委的工作人员和部分在京评委从北京启程坐飞机赴兰州时,在机场换登记卡时,在场的人我一看都是我的老师,有基金委主任唐敖庆先生,化学部主任徐光宪先生,他的夫人高小霞先生,还有高我两班的师兄慈云祥,这样的形式下,时年59岁的我还是小字辈儿,我不去当伙计跑腿儿谁去啊, 我就自告奋勇地去换登记卡。
    1950年秋季入学后,化学系一年级男同学有30多个,来自全国各地,记得最突出的是有一个来自湖北的奇葩学子,叫程庆华(后来笔名鄂华),他从入学开始就不是为了学化学,而是以理促文,他聪明绝顶,聪慧过人。他和我们一样同上化学课,同作化学实验,每门考试都能通过,其他时间都用来做他的文学创作,我们经常看到他在宿舍埋头写作。 三年下来完成了化学系的一切课程,同时也完成了成为作家的准备,毕业时,他分配到吉林一所高中任教,很快被提升为当时全省最好中学的教务主任,并被评为全省优秀教师。同时,他开始发表《自由神的眼泪》、《自由神的命运》、《自由神的证词》等有关国际题材的系列小说,很快享誉国内外。后来他历任吉林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不幸他在2011514日在长春病逝,享年79岁。
    西斋隔墙东边有一个类似西斋的小院子,叫“东斋”,是专门住患有肺结核学生的宿舍,我们班有一个叫邹家馨的同学就住在东斋,为了不被传染,我们一直都都没有进去过,这种情况现在是不可思议的,当年的确是这样。
    东斋的东面就是原来清朝国舅爷傅恒的府邸,后来成为北大的二院,或理学院。


    老北大理学院


    东斋再往东边就是理学院了(北大搬迁到西郊后被教育出版社占据),我们的教学活动都集中在理学院。主要上课的教室是南楼,南楼西边有一个小草坪,中间有一个水池,有一些椅子,课间同学们在这一休息。也是我们同学早晨学习的好地方,有时开小会也在这个地方。


    老北大的理学院


    现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



    我记得当时北大理学院有5个系,数理化和生物(有分动物和植物)系。我们上的专业课和实验室和系图书馆都在理学院里,文科课就要到红楼去上了。
    理学院所在的东西向的一条约100米的街道,很热闹,理学院东面有些商店,记得有一个卖鸡丝面的小店,叫“菜根香”,饭食做工很精致也很干净,学生们经常光顾,它的鸡丝面很好吃,多年来难以忘怀。理学院斜对面有一个卖早点的小铺子,早晨供应豆浆、油条、烧饼等,我由于不在学校食堂吃饭(我家离学校很近,骑自行车10min 的路程,中午和晚上要回家吃饭,另外我家里只有年近60的老母亲,也需要常常回家照顾照顾),早晨就在这个小店吃早餐,一碗白浆(不加糖的豆浆)2分钱,一个鸡蛋5分钱,一个烧饼2分钱。这样的生活很满足很惬意。到冬天西斋门口有一个卖烤白薯的,我们有时三四节要到红楼上英语课,去之前每人花7分钱买一小块烤白薯,一边往红楼走一边吃烤白薯,到教室前正好吃完,即解饿又暖手,这一情景多年都忘不了。

    我们的课程和老师
    记得当时一入学给我们列出一张参考书的单子,有十几本,几乎全是英文书,一看就有些头大。所以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英语基础差,补英语是第一要务,我们说在宿舍应该挂个 “英语是眼睛”的条幅,以便时刻警示。所以微积分书本来有翻译本,为了练习英语就使用英文版的,反正数学书的英语简单还可以凑合。数学是必需要上的课,任课老师是曹力凡先生(曹先生后来也到北京工业学院任教)他讲课平铺直叙,简洁扼要,趣味性不够,所以要我耐心地听讲,数学课排在第三、四节,此时胃酸泛滥,胃里灼烧难耐,忍到下课频临昏厥(上高中时患胃病,上大一时还没有痊愈)。
    普通物理课很有意思,开始是一位坐着轮椅上课的老师,是薛琴访副教授,他曾写过脍炙人口的《二十四节气歌》和《推行真正的农民日历-阳历》,发表在1949年的人民日报上,他讲课语言简洁、概念清楚,但是考试极难通过,最后只能用“开方乘十”的办法解决(即36分可以改成60分,100分还是100分),否则全班大部分人都不及格了。到1951年第二学期的普通物理就由大家熟知的两弹元勋朱光亚先生上了,朱先生25岁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春,从美国回到祖国北京,到给我们上课时只有27岁,当时对我们十分震撼,玉树临风,风流倜傥,讲课时概念清楚,引人入胜,但是只有一个学期的时间。
    化学的重头课是由曾昭伦先生上,北大当时的理念是重要基础课要由学识渊博的著名教授来上,所以当时虽然曾昭伦先生已经当了教育部副部长,还是要给当年的一年级学生上化学基础课,它的课排在第1,2节,上完课坐上外面等候的汽车到教育部上班,记得他还兼任化学系主任,所以学生们在底下称他为“曾老闆儿”。实验的重头课是无机定性分析,是苏勉曾先生带,这一实验课很有趣,虽然要闻那臭气刺鼻的硫化氢气,但是各种反应得到的红红绿绿的反应物,颇能激发人们的兴趣,所以大家做的都很认真。对我来说也十分得益于这门实验课,在毕业后辅导无机定性分析实验课时,可以得心应手。
    到大二印象深刻的有两门课,一门是有机化学,由著名的有机化学家邢其毅先生讲课,因为这是化学的重头课,记得生物系的学生也和我们一起上,人比较多,自然邢先生的课讲的有声有色,对学生要求严格,每次讲课前要我们在小纸条上默写一些重要的分子结构式,帮助我们的记忆,这样使我们受益匪浅。另外一门课是“化学数学”,是由唐敖庆先生讲,使我们惊讶的是唐先生讲了一学期课,在黑板上一个黑板接着一个黑板第推演繁杂的微分方程,但是他从来没有翻过放在讲台桌子上的讲义。他的记忆力让人叹服。记得1951年过年是,我们几个同学到他住的地方拜年,问到唐先生的记忆力为何如此非凡,他给我们说,他在西南联大上学时,他把数学系的课几乎都读遍了,至于像有机化学这种记忆性的课,他在上课时就记得差不多了,课后作数学题累了,为了休息脑筋看看有机化学笔记,就把所有内容全记住了,这让我们都听傻了。多少年后有验证了上述情况,1989年我在兰州大学参加基金委的课题评审,当时唐先生是基金委的主任,评议之前他做了基金评审的动员报告,他没有稿子就带一个小纸条,半小时的报告有很多很多具体的数字, 口如悬河地讲述,并没有看他带的纸条,听者无不咋舌称奇,我是又一次见证了唐先生的记忆天才。

    抗美援朝的年代
    1950年10月也就是我们进入北大不久,在毛泽东主席的英明决策下开始了抗美援朝战争,全国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支援前线、参军参干的运动,学校也动员学生报名参军参干,我们班有许多同学报了名,但是最后只批准了两名同学,我们寝室的杨家振被批准,不过没有上前线,参加了后勤部队的工作,后来到后勤学院工作。我们在课余也进行一些抗美援朝的宣传工作,记得我是参加了演“活报剧”的工作,因为我个头高又消瘦,就出演一个不要说话的美国兵,另外一个美演国兵是大四的胡振元,后来他到中科院有机所工作,成为我国气相色谱的开拓和倡导者之一。
    在这一时期,伴随着抗美援朝进行了一系列政治运动,记忆最深刻的是1951年底的三反五反运动,“三反”“五反”是指当年“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和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的统称。当时震动全国的刘清山,张子善,两人被糖衣跑弹击中,最后被党处以极刑,以此证明共产党的光明磊落,不能容许党内腐败变质份子存在,不论你过去功劳多大,只要犯法,决不留情,这在当时为党树立了令人崇敬的光辉形象。另一方面是不法奸商受到了极为严厉的批斗打击,据说当时有奸商,将医院及战场的废弃衣物棉花棉被等,加工成棉衣棉被卖给国家运往朝鲜战场,给最可爱的人使用,这激起全国人民对奸商的激烈讨伐。
    1951年末,要大学生参加这一运动,我们四个北大的同学(一个俄语系的男同学、一个数学系和一个北医药学系的女同学)被派到崇文门地区一个文物商店进行“五反”工作,组长是一个抗日战争时期的老军人。我们进驻的这个商店据检举有严重的倒卖国家文物的犯罪活动,我们五个“五反队员”在这个商店“战斗”了近半个月,每天夜里要审讯五反对象,白天外出调查,这是我们步入社会的一次演习,了解了一些社会上的“七七八八”的事情,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不过后来也没有查出太大的问题,结束了这次社会斗争的经历。

    “劳卫制”健身强国
    “劳卫制”是“准备劳动与卫国的体育制度”的简称,是我国上世纪50年代学习和借鉴前苏联经验,在学校、部队和机关等推广的一套体育锻炼制度。1951年在北京、上海试行。1952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6月发文要求逐步推行“劳卫制”。
    当时北大也在学生中极力推行“劳卫制”,实行所谓“八一五零寒暑假”的学生生活,就是每天8小时学习工作,一小时锻炼,有寒假和暑假。我当时是班上的“军体干事”,每天早晨要在宿舍挨门喊同学起床到操场作广播操,下午4点多要招呼同学们到操场进行一个小时的锻炼。这一活动同学们都积极响应,所以一到下午四、五点钟民主广场的操场上就会有很多同学进行各种运动,为了要达到“劳卫制”的基本要求(我记得:手榴弹投掷50米,跳高1.2m,百米13 s,游泳50m),大家都拼命地锻炼。以后的年代我十分怀念这一段生活,感谢国家推行“劳卫制”的运动,近两年的体育锻炼,身体素质有很大的提高,也养好了我在高中时患下的胃病,为我几十年的工作准备了健康的身体。
    同学们为了增强体质,夏天我们晚上在临睡前围绕景山的马路上跑一圈,冬季去什刹海滑冰,我第一次学滑冰是在1950年冬天,花了5块钱在东单旧货市场上买了一双旧的花样滑冰冰鞋,和另外两个同学到什刹海冰上“摔”了一个下午,居然可以滑着走了,后来在北大红楼后面(阴面)学校泼了冰场,下午锻炼时间就在这个小冰场上滑冰了。
    我们那个年代虽然国内和平生活依旧,但是抗美援朝前线战士们为了祖国的安全,浴血奋战,用年轻的生命捍卫着祖国安全。所以国家经常对年轻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和锻炼。1951年暑假,市里组织了大学生舢板训练,当时我是我们系的军体干事,校学生会体育部就让我负责北大舢板训练班的工作,所以我勉为其难地承担了这一任务,因为是暑假所以每天下午从学校排队步行到北海,由一个海军教官训练我们划舢板的操作,舢板的浆叶很粗很长,划起来很吃力,几个小时下来累的筋疲力尽,一个暑假下来,比赛虽然没得到理想的名次,但是队员们胸肌、臂膀和大腿的肌肉明显的鼓胀起来,体质得到很大的提高, 也焕发了饱满的朝气。
    西斋的两年学习生活在生命里留下抹不去的记忆,到1952年暑假后由于院系调整,学习前苏联的大学体制,北大、清华和燕大的文、理、法等院系合并成立新的综合性北京大学,校址迁到西郊的燕京大学,所以我们就离开生活了两年的西斋,1952年暑假后就进驻燕园的4斋,一栋两层的简易楼(以后再聊聊在燕园一年的生活)。

    相关阅读(点击标题进入)

    步入分析化学的蹉跎岁月(1)——被推进分析化学的行当

    步入分析化学的踟蹰岁月(2)——迷恋书苑芬芳,陶醉百年宝藏

    步入分析化学的踟蹰岁月(4)——回顾在燕园一年的生活

    步入分析化学的踟蹰岁月(5)——进入火药分析领域
    +关注 私聊
  • zyl3367898

    第1楼2016/11/05

    应助达人

    傅老师的经历丰富,记忆力超强,可以写一本书了。

0
    +关注 私聊
  • langyabeilei

    第2楼2016/11/08

    应助达人

    一大早浏览完了,傅老求学历程虽艰辛历坎坷耐磨难终不悔,人才辈出的年代铸就辉煌的一生,可惜现在的社会目前的学术氛围眼前求学的才子们都判若两人了,不知道社会进步还是倒退了,至少让现在的学生回忆自己的求学经历都是不堪回首的!哎!

0
    +关注 私聊
  • zyl3367898

    第3楼2016/11/08

    应助达人

    老师都是大师级人物。

0
    +关注 私聊
  • yifan1117

    第4楼2016/11/09

    可以写一本完整的回忆录出版一下。

0
    +关注 私聊
  • liux5201

    第5楼2017/04/20

    应助达人

    现代社会像傅老师这样才情的能有几个,社会太浮躁了。

0
    +关注 私聊
  • liux5201

    第6楼2017/04/20

    应助达人

    傅老师的经历让人受益匪浅

0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