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和实际上是有差别的!在介绍离子源时,会建议让样品尽可能离子化。按这个说法,含羧基或酚羟基的组分,建议加碱促进其离子化。但是,实际上,这里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ESI的进样器,如果液相为进样器,酚酸或羧酸这类成分在碱性流动相条件下,色谱峰一定很难看,这种情况显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因此,加甲酸,主要是考虑了对液相的影响。
LC与ESI的使用原则看上去,看上去有一个互相矛盾的地方。但是,如果考虑了ESI离子源本身的离子化效率,就不会担心这个问题。绝大多数ESI离子化效率应该不足1%,流动相中加甲酸,对灵敏度差别可能并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