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半导体共轭聚合物的表征和抗菌应用

  • Ins_55285370
    2022/11/16
    化工大学师生队伍
  • 私聊

原子荧光光谱(AFS)

1
投票
  • 半导体共轭聚合物的表征和抗菌应用


    摘要



    耐药性细菌的出现使抗菌治疗成为一大挑战。因此,迫切需要发展更新颖、更有效的抗菌剂和治疗方法。在此,本研究开发了一种简单、快速的光热治疗方法,该方法基于具有可见光光热响应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 (SPBT NPs) 用于耐药性细菌的治疗通过still偶联反应,吡咯并吡咯烷酮结构(DPP电子受体)和1,3,5-三5-溴噻吩-2-基苯(电子供体)合成了半导体共轭聚合物SPBT),并通过纳米共沉淀法成功制备了半导体共轭聚合物纳米颗粒溶液(SPBT NPs),并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核磁氢谱仪、凝胶色谱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半导体共轭聚合物SPBT)进行表征。经过紫外实验结果表明,在660 nm激光照射下SPBT NPs可以有效地将光转化为热,并在几分钟内使纳米颗粒溶液产生良好的局部升温表现,具有潜在的抗菌治疗效果。

    关键词: 半导体共轭聚合物;光热治疗;仪器表征;抗菌

    1.引 言

    细菌感染一直威胁着人类的健康,造成全球约三分之一的死亡[1],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抗菌治疗方法。此外,大量使用抗生素的耐药细菌菌株的出现,对全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机开发替代抗菌素治疗方法对解决这一危机至关重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型抗菌剂,如噬菌体[2]抗菌肽[3],阳离子化合物[4],抗菌光动力材料[5]最近,一种光热疗法PTT剂,它可以将光转化为热,在不改变表型的情况下对抗耐药微生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材料被开发并用作光热剂,包括无机纳米材料(基于Au[6]、Ag[7]、和 CuS[8])和半导体(基于石墨烯和碳纳米管[9,10])。 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快速有效的抗菌光热治疗方面仍有待开发更优质的光热剂。

    近年来,共轭半导体聚合物(SPs)是一类具有大的π-π共轭骨架和离域电子结构的大分子,该结构赋予其优异的的光吸收和转换成其他能量的能力[11]。SPs通常是通过钯催化的缩聚反应(例如Stille或Suzuki交叉偶联反应)从供体(D)和受体(A)结构单体合成的。一些典型的供体(例如,噻吩、环戊二烯噻吩和二噻唑)和受体(例如,苯并噻二唑、二酮吡咯并吡咯和噻二唑喹啉)。聚合后,供体单元的最高占据和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分别为HOMO和LUMO)与受体单元的各自轨道融合,形成新的杂化轨道,且能隙变窄,吸收红移,产生优良的半导体性质,受到半导体器件领域的广泛研究。同时,SPs因具有高消光系数、高量子产率和高光热转化率等优良的光学性质,在生物应用领域展现出显著优势。由于SPNs可以分散于水溶液中,并具有光稳定好、毒性低、亮度高和生物相容性好等特性,在荧光成像、光声成像、光热治疗和光动力治疗PDT等多个生物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加,使其成为生物诊疗材料的重要研究对象[12-14]

    在此,我们开发了一种新型具有光热响应的共轭半导体聚合物用于简单、快速抗菌方法。该方法在近可见光照射下,可以有效地将共轭半导体聚合物纳米颗粒溶液加热,从而引发局部热疗,具有潜在的光热抗菌作用。

    2.实验部分

    1.1 实验试剂、材料及仪器

    试剂2,5-bis(6-bromohexyl)-3,6-bis(5-bromothiophen-2-yl)-2,5-dihydropyrrolo[3,4-c]pyrrole-1,4-dione(TDPP)、1,3,5-tris(5-bromopyrimidin-2-yl)benzene(BT)Pd2(dba)3P(o-tolyl)3、甲苯、丙酮、正己烷、甲醇、四氢呋喃、氯仿,氘代氯仿、二苯甲酮、去离子水。



    材料及仪器:耐压管、直形冷凝管、漏斗、磁子、铁架台、离心管、一次性针管、玻璃棒、移液枪、液氮罐、铜网;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核磁氢谱仪、凝胶色谱仪、电子天平、鼓风干燥箱、加热搅拌器、油浴锅、超声清洗器、台式低速离心机、涡旋混合器、旋转蒸发仪透射电镜。

    1.2聚合物(SPBT)合成与表征

    (1)SPBT的合成



    将Schlenk管(15 mL)和磁力搅拌子预先在干燥箱中干燥,趁热取出并快速封闭反应管,并在玻璃干燥器中冷却至室2,5-bis(6-bromohexyl)-3,6-bis(5-bromothiophen-2-yl)-2,5-dihydropyrrolo[3,4-c]pyrrole-1,4-dione(0.06mmol, 71.2 mg),1,3,5-tris(5-bromopyrimidin-2-yl)benzene (0.04 mmol, 22.4 mg),Pd2(dba)3 (0.0015 mmol, 1.4 mg),和P(o-tolyl)3 (0.006 mmol, 1.8 mg) 加入到 Schlenk 管中。在氮气保护下,加入10 mL无水甲苯,并在冷冻下提取/填充氮气三次。用锡纸包裹反应管以达到避光效果,将反应在100 ℃下搅拌0.45 h。室温下自然冷却,然后将所得混合物倒入甲醇(200 mL)中再沉淀,经过常压过滤并得到滤纸包裹的滤渣。依次分别使用甲醇、丙酮和正己烷经索氏提取器纯化聚合物。最后用氯仿洗涤残余物,旋蒸除去氯仿得到紫色固体。然后,将残余物真空干燥,得到紫色固体 SPBT(30 mg,产率 49.0 %)。

    (2)SPBT性质表征:

    1.通过红外光谱仪SPBT进行分子结构的表征。取少量干燥过的SPBT于研钵中,并加入适量光谱级KBr,研磨均匀后用压片机压成透明片,插入红外光谱仪中进行测试。

    2.通过凝胶渗透色谱仪对SPBT进行分子量的表征。称取6mg SPBT于2mL离心管中,加入1mL四氢呋喃溶液溶解过夜,然后送样测试。



    3.通过紫外分光度计测试SPBT的紫外吸收光谱

    1.3聚合物纳米颗粒(SPBT NPs)的制备与表征

    (1)SPBT NPs的制备



    纳米共沉淀法是制备共轭聚合物纳颗粒最常用的方法[1]。纳米共沉淀法是将目标物溶于能与不良溶剂互溶的良性溶剂中,然后在剧烈搅拌或连续超声条件下快速地将其分散到不良溶剂当中,在此过程中发生了溶剂极性显著变化,目标物会聚合成纳米颗粒。纳米共沉淀法操作简单,被广泛用于制备共轭聚合物纳米尺寸的颗粒。

    在本实验中,称取1mg SPBT和5mg DSPE-mPEG2000溶解在1mL四氢呋喃溶剂中。然后,在超声水浴下,快速用一次性滴管加入到去离子水(9.0 mL)中,并且连续超声处理10 min。在室温下通过氮气吹扫除去四氢呋喃,并用聚醚砜滤膜过滤(PES,孔径0.2 μm)。之后,用超滤离心管(Millipore,30 kDa)以3500 rpm离心5,每次15 min。最后,用无菌去离子水稀释至1.0 mL于4℃冰箱中保存备用。

    (2)SPBT NPs表征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动态光散射仪(DLS探究纳米颗粒溶液的形貌以及粒径。将SPBT NPs稀释数倍后,用移液枪取7 μL滴在铜网上,经过室温干燥后进行TEM表征。同时,通过DLS测定纳米颗粒的水合粒径。

    1.4 SPBT NPs的光热性能测试

    将200 μL不同浓度(0、10、25、50、100 μg/mL)的SPBT NPs 的水悬浮液注入2 mL 小离心管中,并用1.0 W/cm2, 660 nm激光器照射6min。用红外热成像仪记录温度的变化。

    移取200 μL, 50 μg/mLSPBT NPs于2 mL小离心管中,并用660 nm激光器(1.0 W/cm2)照射溶液6 min,停止照射并自然冷却6min。以此为一个循环,连续反复进行3个循环以测试纳米颗粒的光热稳定性。

    移取200 μL, 50 μg/mLSPBT NPs于2 mL小离心管中,并用660 nm激光器(1.0 W/cm2)照射溶液6 min,然后关闭激光,在室温下自然冷却。



    2.结果与讨论

    2.1 SPBT和SPBTNPs的合成与表征




    Figure 2.1 Synthesis route of SPBT

    2.1 SPBT的合成路线图




    Figure 2.2 1H NMR of SPBT

    2.2 SPBT的1H NMR




    Figure 2.3 Infrared spectrum of SPBT

    2.3 SPBT的红外光谱图

    Figure 2.4 GPC of SPBT

    2.4 SPBT的GPC



    光热治疗作为一种替代抗生素治疗的潜在方案受到了越来越多关注。因此,为了使目标半导体聚合物(SPBT)具有较好的光吸收能力,将连有噻吩的 DPP(电子受体)和1,3,5-三(5-溴噻吩-2-基)苯(电子供体)在无水甲苯中通过Stille偶联反应形成D-A 结构的半导体共轭聚合物SPBT(如图2.1 所示)。使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SPBT进行了表征。如图2-2 所示,化学位移在 8.86 ppm的是SPBT 中苯环上的氢核磁峰。化学位移在7.28 ppm(氘代氯仿)左右的为所有噻吩上的氢核磁峰。与DPP上N原子相邻的亚甲基的氢核磁峰位于4.05 ppm处。DPP上的甲基和亚甲基的氢核磁峰位于0.87-2.07之间,这表明了SPBT的成功合成。

    通过红外光谱的进一步表征(图 2-3)分析, 1661 cm-1为苯环的伸缩振动峰, 1585 cm-1 和 1550 cm-1处为SPBT中DPP主体结构环的伸缩振动特征峰。2962 cm-1、2920 cm-1和2850 cm-1为DPP侧链的甲基和亚甲基上的C-H伸缩振动峰,进一步表明SPBT的成功合成。

    最后,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得SPBT的数均分子量为 3485181 Da,重均分子量为4336645 Da,结果如图2.4所示。



    Figure 2.5 The DLS image of SPBT NPs. The inset image is TEM of SPBT NPs. Scale bar: 50 nm

    2.5 SPBT NPs的动态光谱图。插图是SPBT NPs的TEM。标尺50 nm



    由于所合成的SPBT是疏水性的,这限制了其在生物体内的直接应用。为了使其能够具有好的水分散性,采用纳米共沉淀法制备SPBT纳米颗粒水溶液(SPBT NPs),并且用TEM和DLS对其纳米结构进行表征。如图2.5所示,从TEM图可以直观地看到SPNT NPs具有球形形貌,分散性好,平均直径约为 29.4 nm。通过DLS测得的纳米颗粒尺寸分布较窄,所测平均粒径为37.8nm。所测DLS的粒径略大于TEM中的尺寸,其原因是TEM测试的是干燥状态下的纳米颗粒粒径,而DLS测试的是纳米颗粒的水合粒径大小。



    Figure 2.6 UV absorption spectra of SPBT and SPBT nanoparticles

    2.6 SPBT和SPBTNPs的的紫外吸收光谱图



    UV-vis-NIR吸收光谱显示SPNT NPs 的主要吸收范围在500-850 nm,吸收多位于可见光区域(图2.6),最大吸收约为626 nm。 SPBT的最大吸收约为632nm。与SPBT相比, SPBT NPs的最大吸收发生6 nm的轻微移。这可能是因为随着粒径的减小,量子尺寸效应会导致吸收带的蓝移,但是粒径减小的同时,颗粒内部的内应力会增加,这种内应力的增加会导致能带结构的变化,电子波函数重叠加大,结果带隙、能级间距变窄,这就导致电子由低能级向高能级及半导体电子由价带到导带跃迁引起的光吸收发生红移。

    可见激光器的光源波长为660 nm, 其波长在SPBTNPs的最大吸收峰值附近,这有助于 SPBT NPs在660 nm激光下获得更高的吸收。更高的紫外吸收强度有利于纳米颗粒溶液产生更多的热能。因此,SPBT NPs在660 nm处的高紫外吸收强度有助于获得高光热转换效率。

    2.2 SPBT NPs的光热性能测试

    2.6 不同浓度SPBTNPs在激光功率密度为1.0W/cm照射下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图



    研究了 SPBTNPs 的光热转化特性.当SPBTNPs 溶液(20ug mL )在功率为1.0 W / cm 的808 nm 激光照射6 min 时, SPBTNPs 溶液的温度从28℃升高。结果表明, SPBTNPs 具有良好的光热效应。在6 min 内, SPBTNPs 的温度随浓度的增加和激光辐照时间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

    3.结论

    通过still偶联反应,成功地合成了半导体共轭聚合物SPBT),并通过纳米共沉淀法成功制备了半导体共轭聚合物纳米颗粒溶液(SPBT NPs)。660 nm激光照射下SPBT NPs可以有效地将光转化为热,并在几分钟内使纳米颗粒溶液产生良好的局部升温表现这种基于光热响应的半导体聚合物易于制备且具有有效的光热抗菌潜力,可进一步对抗耐药性细菌感染。



    4.创新点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共轭半导体聚合物(SPBT),并应用多种仪器进行表征,该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光热转换效率。

    5.参考文献

    [1]WOLFE N D, DUNAVAN C P, DIAMOND J. Origins of major human infectious diseases[J]. Nature, 2007, 447(7142):279-283.

    [2] Lu, T K, Collins J J. Engineered Bacteriophage Targeting Gene Networks as Adjuvants for Antibiotic Therapy. Proc. Natl. Acad. Sci. U.S. A. 2009, 106, 4629-4634.

    [3] Tew, G N, Scott, R. W, Klein, M. L, et al. De Novo Design of Antimicrobial Polymers, Foldamers, and Small Molecules: From Discovery to Practical Applications. Acc. Chem. Res. 2010, 43, 30-39.

    [4] Li P, Poon Y F, Li W F, et al. A Polycationic Antimicrobial and Biocompatible Hydrogel with Microbe Membrane Suctioning Ability. Nat. Mater. 2011, 10, 149-15.

    [5] Chen Z, Yuan H X, Liang H Y, et al. Synthesis of Multifunctional Cationic Poly(p-phenylenevinylene) for Selectively Killing Bacteria and Lysosome-Specific Imaging.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7, 9, 9260-9264.

    [6] Zhang J, Feng Y H, Mi J L, et al. Photothermal Lysis of Pathogenic Bacteria by Platinum Nanodots Decorated Gold Nanorods under Near Infrared Irradiation. J. Hazard. Mater. 2018, 342, 121-130.

    [7] Fang W J, Zhang H Y, Wang X, et al. Facile Synthesis of Tunable Plasmonic Silver Core/Magnetic Fe3O4 Shell Nanoparticles for Rapid Capture and Effective Photothermal Ablation of Bacterial Pathogens. New J. Chem. 2017, 41, 10155-10164.

    [8] Huang J L, Zhou J F, Zhuang J Y, et al. Strong Near-Infrared Absorbing and Biocompatible CuS Nanoparticles for Rapid and Efficient Photothermal Ablation of Gram-Positive and-Negative Bacteria.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7, 9, 36606-36614

    [9] Jia X H, Ahmad I, Yang R, et al. Versatile Graphene Based Photothermal Nanocomposites for Effectively Capturing and Killing Bacteria, and for Destroying Bacterial Biofilms. J. Mater. Chem. B. 2017, 5, 2459-2467.

    [10] Mocan L, Ilie I, Tabaran F A, et al. Selective Laser Ablation of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with IgG Functionalize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J. Biomed. Nanotechnol. 2016, 12, 781-788.

    [11] PU K, MEI J, JOKERST J V, et al. Diketopyrrolopyrrole-Based Semiconducting Polymer Nanoparticles for In Vivo Photoacoustic Imaging[J]. Adv Mater, 2015, 27(35):5184-90.

    [12] LI Y, LIU Z, MA Y, et al. Semiconducting Nanocomposite with AIEgen-Triggered Enhanced Photoluminescence and Photodegradation for Dual-Modality Tumor Imaging and Therapy[J].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9, 29(38).

    [13] WANG Y, LI S, LIU L, et al. Photothermal-Responsive Conjugated Polymer Nanoparticles for the Rapid and Effective Killing of Bacteria[J]. ACS Applied Bio Materials, 2018, 1(1):27-32.

    [14] LYU Y, ZENG J, JIANG Y, et al. Enhancing Both Biodegradability and Efficacy of Semiconducting Polymer Nanoparticles for Photoacoustic Imaging and Photothermal Therapy[J]. ACS Nano, 2018, 12(2):1801-1810.

    +关注 私聊
  • coffee8

    第1楼2023/03/27

    这么优秀的作品竟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可能是版块不太对口

0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