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卡
第1楼2024/10/24
农产品检测仪检测粮食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酶抑制率法(比色法):
原理: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能抑制昆虫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中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造成神经传导介质乙酰胆碱的积累,影响正常传导,使昆虫中毒死亡。基于此原理,如果粮食提取液中不含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或残留量较低,酶的活性不被抑制,加入的底物就被酶水解,水解产物与加入的显色剂反应产生颜色;反之,如果提取液中含有一定量的该类农药,酶的活性就被抑制或部分被抑制,底物不能被酶水解或少部分被水解,从而不显色或颜色变化很小。通过测量吸光值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计算出抑制率,就可以判断粮食中是否含有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操作流程:
样品前处理:称取一定量的粮食样品,进行粉碎、均质等处理,然后加入适量的缓冲液进行提取,静置一段时间后取上清液作为待测液。
试剂准备:准备好乙酰胆碱酯酶、底物、显色剂等试剂。通常底物可以是碘化硫代乙酰胆碱等,显色剂可以是二硫代二硝基苯甲酸等。
对照试验:取一份不含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粮食样品提取液作为对照液,另取一份待测粮食样品提取液作为样品液。分别向对照液和样品液中加入乙酰胆碱酯酶,在适宜的温度下孵育一段时间,使酶与样品充分反应。
加入底物和显色剂:向对照液和样品液中分别加入底物和显色剂,混合均匀后在一定温度下反应一段时间。
比色测定:使用分光光度计或农产品检测仪的比色功能,在特定波长下测定对照液和样品液的吸光度值。
结果计算:根据对照液和样品液的吸光度值计算出抑制率,判断粮食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残留情况。一般来说,抑制率越高,说明农药残留量越高。当抑制率超过一定阈值(如 50%)时,可判定为阳性,即粮食中含有较高浓度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原理:利用胶体金颗粒和特异性抗体的结合来实现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检测。事先制备好针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特异性抗体,并将其标记在胶体金颗粒上。当样品中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与胶体金标记的抗体结合后,会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在试剂纸上的迁移情况会发生变化,通过观察这种变化可以判断样品中农药的存在及浓度。
操作流程:
样品处理:对粮食样品进行简单的提取处理,获取含有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提取液。
加样:将提取液滴加到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加样孔中,使样品在试纸条上进行层析。
结果判断: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试纸条上的显色情况。如果出现特定的显色条带或颜色变化,说明样品中含有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如果没有显色或显色不明显,则表示农药残留量低于检测限或不存在该类农药。
色谱法(需借助专业色谱仪器):
原理:利用不同物质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和分离效果不同,对粮食中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进行分离和检测。常见的有气相色谱法(G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适用于易挥发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热不稳定或不易挥发的农药有较好的检测效果。
操作流程:
样品前处理:粮食样品需要经过粉碎、提取、净化等步骤,以去除杂质和干扰物质,提取出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常用的提取溶剂有乙腈、丙酮等,净化方法可以采用固相萃取等。
仪器分析:将处理后的样品注入色谱仪中,根据选择的色谱方法设置相应的仪器参数,如柱温、流速、检测器类型等。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在色谱柱中分离后,通过检测器检测并记录信号。
结果分析:根据农药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等信息,与标准品进行对比,确定粮食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种类和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