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罐车运输食用油乱象|哪些方法将纳入检测标准?

蔡蔡

2024.07.10 点击0次

TA的文章

进入 #仪器检测护航食用油安全阅读更多话题内容

导读:相关部门已经着手加快制定更为具体的定量测定标准,下述提到的多种检测方法极有可能成新国标中的新方法!

近期,“罐车混用”事件再次将食用油安全问题推向风口浪尖,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油罐车在未经彻底清洗的情况下,从运输煤制油等化工类液体转而装运食用油,导致食用油可能遭受化工残留物的污染。有专家表示,长期摄入含有这些化工残留的食用油,可能导致人体中毒,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甚至对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但消费者很难分辨出来。

早在2017年,就有公开报道指出,在对国内市场上包括海天、老干妈等在内的10多款畅销油辣椒产品进行测评时,均发现了不同程度的成分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矿物油超标、含有谷氨酸钠、多环芳烃化合物、增塑剂以及增味剂等。其中,食品用油中检测出矿物油超标成分的情况尤为引人关注,甚至有人质疑这是否意味着食用油曾与燃油发生过接触。

矿物油污染物主要分为矿物油饱和烃(MOSH)和矿物油芳香烃(MOAH)两种。它们的来源多种多样,一方面可能来自食品加工过程中辅助剂、添加剂的使用,以及机器油和润滑油的污染;另一方面,也可能源自用于储存和运输食品的黄麻袋、回收纸板以及印刷油墨产品。而本次事件的问题,就在于运输过程中发生了污染。

众所周知,在食品安全领域,“标准先行”是至关重要的原则。此次安全事件的爆发,再次将食用油的安全检测标准推向了风口浪尖。

小编也将正在实施的食用油产品国家标准进行整理,发现在产品标准中检测指标包含感官指标、理化指标、 污染物指标、营养成分指标、其他指标等。其中,污染物指标中并未对矿物油成分进行规定。

标准

主要检测项目

GB 1535-2003《大豆油》

感官指标:色泽、透明度、气味等

理化指标:酸价、过氧化值、碘值、皂化值、水分及挥发物、不溶性杂质等

污染物指标:重金属、农药残留、黄曲霉毒素、苯并芘、塑化剂、多环芳烃、反式脂肪酸、溶剂残留等

营养成分指标:脂肪酸、维生素E、多酚类物质等

其他指标:转基因成分、风味物质等。

GB 1534-2003《花生油》

GB 1536-2004《菜籽油》

GB 1537-2003《棉籽油》

GB 10464-2003《葵花籽油》

GB 11765-2003《油茶籽油》

GB 19111-2003《玉米油》

GB 19112-2003《米糠油》

GB/T 8235-2008《亚麻籽油》

GB/T 8233-2008《芝麻油》

GB/T 1537-2019《棉籽油》

GB/T 18009-1999《棕榈仁油》

GB/T 15680-2009《棕榈油》

GB/T 22327-2019《核桃油》

在现行的食用油检测标准中,GB 2716-2005《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也只对:重金属、黄曲霉毒素、苯并芘进行规定,未提及矿物油成分检测。

GB4806.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中明确提出: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在与食品接触时,迁移到食品中的物质水平不应危害人体健康。

GB/T37514-2019《动植物油脂 矿物油的检测》,GB/T 37514-2019中对矿物油的检测方法采用的是皂化法和氧化铝薄层色谱法,两种方法检出限在0.3-0.5%左右,不能检测出食用油中微量矿物油的残留。

SN/T 4895-2017《食品接触材料纸和纸板食品模拟物中矿物油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采用的是气相色谱法,水基模拟物检出限为0.08mg/L,能够检测出接触材料迁移到食品中的衡量矿物油,但不适用于食用油检测。

那么如何检测出食用油中的矿物油残留?那些方法有可能会被纳入标准呢?小编也将常用的食品中矿物油检测方法进行整理:

(一)皂化法:利用矿物油不能皂化而食用油可皂化的特性,将样品与碱液共热,经过一系列处理后,观察是否有不皂化物存在。

(二) 气相色谱(GC):对样品进行前处理,提取其中的烃类物质,然后注入气相色谱仪进行分析,利用不同物质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和分离效果的差异进行检测。应用较多的是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FID是唯一可以做到对所有矿物油组分响应几乎完全一致的检测器,且重复性好,定量准确。

(三) 高效液相色谱(HPLC):样品处理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分离检测,根据化合物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实现分离和检测。

(四)红外光谱制备样品的红外光谱,对照标准图谱,判断是否存在矿物油的特征吸收峰,矿物油和食用油在红外光谱中的吸收峰存在差异。

(五)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HPLC-GC-FID):简化了前处理步骤,降低了样品被污染的风险,提高了检测效率,因此该方法是目前公认的检测食品中矿物油较为理想的方法。

(六)二维气相色谱:相较于气相色谱法,全二维气相色谱法前处理更简单,检出限更低。

(七)质谱:质谱分析能够识别和定量分析矿物油样品中的化合物组分,通过电离和分离来获得样品中各组分的质量信息。其中气相色谱-质谱法、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联用法,在婴幼儿产品、食品接触材料中的方法探究较为完善。

(八)核磁共振法:核磁共振法是一种无损检测方法,可以用于分析矿物油在食品中的含量。该方法利用核磁共振仪器对样品进行扫描,并通过分析峰的积分面积或峰高来确定矿物油的含量。NMR方法非常准确且快速,无需样品前处理,适用于大规模食品样品的快速分析。

针对油罐车混用事件,为了切实保障食用油的质量安全,矿物油作为食用油中可能存在的化工残留物,其检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针对食用油中矿物油污染物的定量测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尚不完善,相关部门已经着手加快制定更为具体的定量测定标准,上述提到的多种检测方法极有可能成新国标中的新方法!关于本次事件涉及的食用油标准方法,仪器信息网还将持续跟踪报道,敬请关注!

————————————————————————————————

罐车运输食用油乱象|哪些方法将纳入检测标准?

点击图片 免费报名

近期,“罐车混用”事件再次将食品安全问题推向风口浪尖,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油罐车在未经彻底清洗的情况下,从运输煤制油等化工类液体转而装运食用油,导致食用油可能遭受化工残留物的污染。本次粮油会议特别设立了“粮油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专题,其中对食用油中矿物油的检测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届时,我们将特别邀请行业专家及相关厂商技术人员参与本次网络研讨会,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检测技术呈现给大家。

打开APP,掌握第一手行业动态
打赏
点赞

相关会议

更多

热门评论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写评论…
0

近期,“罐车混用”事件再次将食用油安全问题推向风口浪尖,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油罐车在未经彻底清洗的情况下,从运输煤制油等化工类液体转而装运食用油,导致食用油可能遭受化工残留物的污染。有专家表示,长期摄入含有这些化工残留的食用油,可能导致人体中毒,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甚至对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但消费者很难分辨出来。

早在2017年,就有公开报道指出,在对国内市场上包括海天、老干妈等在内的10多款畅销油辣椒产品进行测评时,均发现了不同程度的成分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矿物油超标、含有谷氨酸钠、多环芳烃化合物、增塑剂以及增味剂等。其中,食品用油中检测出矿物油超标成分的情况尤为引人关注,甚至有人质疑这是否意味着食用油曾与燃油发生过接触。

矿物油污染物主要分为矿物油饱和烃(MOSH)和矿物油芳香烃(MOAH)两种。它们的来源多种多样,一方面可能来自食品加工过程中辅助剂、添加剂的使用,以及机器油和润滑油的污染;另一方面,也可能源自用于储存和运输食品的黄麻袋、回收纸板以及印刷油墨产品。而本次事件的问题,就在于运输过程中发生了污染。

众所周知,在食品安全领域,“标准先行”是至关重要的原则。此次安全事件的爆发,再次将食用油的安全检测标准推向了风口浪尖。

小编也将正在实施的食用油产品国家标准进行整理,发现在产品标准中检测指标包含感官指标、理化指标、 污染物指标、营养成分指标、其他指标等。其中,污染物指标中并未对矿物油成分进行规定。

标准

主要检测项目

GB 1535-2003《大豆油》

感官指标:色泽、透明度、气味等

理化指标:酸价、过氧化值、碘值、皂化值、水分及挥发物、不溶性杂质等

污染物指标:重金属、农药残留、黄曲霉毒素、苯并芘、塑化剂、多环芳烃、反式脂肪酸、溶剂残留等

营养成分指标:脂肪酸、维生素E、多酚类物质等

其他指标:转基因成分、风味物质等。

GB 1534-2003《花生油》

GB 1536-2004《菜籽油》

GB 1537-2003《棉籽油》

GB 10464-2003《葵花籽油》

GB 11765-2003《油茶籽油》

GB 19111-2003《玉米油》

GB 19112-2003《米糠油》

GB/T 8235-2008《亚麻籽油》

GB/T 8233-2008《芝麻油》

GB/T 1537-2019《棉籽油》

GB/T 18009-1999《棕榈仁油》

GB/T 15680-2009《棕榈油》

GB/T 22327-2019《核桃油》

在现行的食用油检测标准中,GB 2716-2005《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也只对:重金属、黄曲霉毒素、苯并芘进行规定,未提及矿物油成分检测。

GB4806.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中明确提出: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在与食品接触时,迁移到食品中的物质水平不应危害人体健康。

GB/T37514-2019《动植物油脂 矿物油的检测》,GB/T 37514-2019中对矿物油的检测方法采用的是皂化法和氧化铝薄层色谱法,两种方法检出限在0.3-0.5%左右,不能检测出食用油中微量矿物油的残留。

SN/T 4895-2017《食品接触材料纸和纸板食品模拟物中矿物油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采用的是气相色谱法,水基模拟物检出限为0.08mg/L,能够检测出接触材料迁移到食品中的衡量矿物油,但不适用于食用油检测。

那么如何检测出食用油中的矿物油残留?那些方法有可能会被纳入标准呢?小编也将常用的食品中矿物油检测方法进行整理:

(一)皂化法:利用矿物油不能皂化而食用油可皂化的特性,将样品与碱液共热,经过一系列处理后,观察是否有不皂化物存在。

(二) 气相色谱(GC):对样品进行前处理,提取其中的烃类物质,然后注入气相色谱仪进行分析,利用不同物质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和分离效果的差异进行检测。应用较多的是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FID是唯一可以做到对所有矿物油组分响应几乎完全一致的检测器,且重复性好,定量准确。

(三) 高效液相色谱(HPLC):样品处理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分离检测,根据化合物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实现分离和检测。

(四)红外光谱制备样品的红外光谱,对照标准图谱,判断是否存在矿物油的特征吸收峰,矿物油和食用油在红外光谱中的吸收峰存在差异。

(五)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HPLC-GC-FID):简化了前处理步骤,降低了样品被污染的风险,提高了检测效率,因此该方法是目前公认的检测食品中矿物油较为理想的方法。

(六)二维气相色谱:相较于气相色谱法,全二维气相色谱法前处理更简单,检出限更低。

(七)质谱:质谱分析能够识别和定量分析矿物油样品中的化合物组分,通过电离和分离来获得样品中各组分的质量信息。其中气相色谱-质谱法、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联用法,在婴幼儿产品、食品接触材料中的方法探究较为完善。

(八)核磁共振法:核磁共振法是一种无损检测方法,可以用于分析矿物油在食品中的含量。该方法利用核磁共振仪器对样品进行扫描,并通过分析峰的积分面积或峰高来确定矿物油的含量。NMR方法非常准确且快速,无需样品前处理,适用于大规模食品样品的快速分析。

针对油罐车混用事件,为了切实保障食用油的质量安全,矿物油作为食用油中可能存在的化工残留物,其检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针对食用油中矿物油污染物的定量测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尚不完善,相关部门已经着手加快制定更为具体的定量测定标准,上述提到的多种检测方法极有可能成新国标中的新方法!关于本次事件涉及的食用油标准方法,仪器信息网还将持续跟踪报道,敬请关注!

————————————————————————————————

罐车运输食用油乱象|哪些方法将纳入检测标准?

点击图片 免费报名

近期,“罐车混用”事件再次将食品安全问题推向风口浪尖,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油罐车在未经彻底清洗的情况下,从运输煤制油等化工类液体转而装运食用油,导致食用油可能遭受化工残留物的污染。本次粮油会议特别设立了“粮油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专题,其中对食用油中矿物油的检测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届时,我们将特别邀请行业专家及相关厂商技术人员参与本次网络研讨会,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检测技术呈现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