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浚院士

仪器信息网王浚院士专题为您整合王浚院士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王浚院士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王浚院士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王浚院士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王浚院士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王浚院士相关的资讯

  • 王浚院士:海尔-160℃斯特林深低温冰箱等三项科技成果鉴定为国际领先技术
    p strong & nbsp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7年10月20日,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组织,中国工程院王浚院士主持,在海尔集团召开了2017年海尔生物医疗低温冷链科技成果国家级技术鉴定会。 /p p   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科院广州能源所、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医学院等单位的资深低温制冷、医疗科研行业专家听取了技术报告,审阅资料,考察样机,经讨论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鉴定:海尔生物医疗自主研发的“斯特林深低温冰箱技术开发及应用”、 “智能自动化存储机械手在低温冷库的应用、“太阳能直接驱动制冷技术研究及在疫苗冰箱上的应用”、三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283ed221-fc85-40f5-aaa1-7afd3fdcb1ba.jpg" title=" 1.pn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40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工程院王浚院士主持会议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4c4d7b53-ae6a-4455-8f5f-c85743bd09b8.jpg"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海尔国家级技术成果鉴定会现场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坚持自主创新 “中国自信“鼓舞 /strong /span /p p   王浚院士盛赞海尔生物医疗10年自主创新,打破国外垄断,攻坚克难,成功创造了斯特林制冷深低温冰箱等产品,具备全球视野和雄厚的科研实力。期望海尔生物医疗早日实现全球低温冷链行业第一品牌的愿景目标。并用实践诠释了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十九大采访中提到的“中国自信”,今天通过鉴定的三项世界领先的技术成果,正是在“中国自信”精神鼓舞下的创造。 /p p   他同时指出目前行业内很多企业还停留在技术的模仿上,而海尔已先行达到了尖端技术的创新鉴定,感到非常振奋和欣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f6c949aa-8a8c-487b-9e12-223ff7af837d.jpg"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专家组现场鉴定海尔国家级科技成果技术 /strong /span br/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三项全球领先技术 为科学家创造价值 /strong /span /p p   三项具备划时代意义的全球领先技术包括:颠覆传统制冷方式的-160度斯特林深低温冰箱项目;颠覆传统人工存取的大规模、自动化深冷存储冷库项目;完全太阳能源驱动、不用蓄电池的疫苗冰箱项目。 /p p strong 1、-160℃斯特林深低温冰箱技术应用 /strong /p p   一方面,传统压缩机制冷的深低温冰箱存在噪音大,耗电量大,制冷效率慢等业内甚至国际上近半个世纪无法攻克的难题;另一方面,目前斯特林制冷技术在小体积制冷设备上广泛应用,还很难应用在大容积的深低温冰箱上。海尔创造了不可能,创造了-160度斯特林深低温冰箱产品,高效换热带来的制冷效率高,制冷快;运行更稳定,同时温度均匀性更好;整体噪音同时大大降低。将为全球医疗科研用户,创造更节能、更高效、更舒适的产品体验和科研环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d1866284-f9a9-4475-ab47-cece82dfe7f9.jpg" title=" 4.png" / /p p strong 2、-30~-80度自动化冷库技术应用 /strong /p p   目前普通冷库存在如下问题:人员频繁进出对库温波动造成影响;对人身安全存在影响;同时大规模海量样本和物品存储的管理繁琐。通过机械臂实现自动化存储势在必行。通过自动化存储,保护了人员安全,大大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了存储效率。是大规模、集中化、海量样本和物品存储的必然趋势。 /p p   海尔自动化冷库最大的两点领先性在于:通过ANSYS有限元模拟分析及实际测量结果分析,提高机械手定位精度高:通过机械手伺服电机的振动抑制功能,解决启停运动冲击,大大缩短存取时间,用同行业2倍以上的速度快速完成取放货物。 /p p   海尔自动化冷库的诞生,将大大提高中国医疗科研、血站用户海量样本和物品的存储效率,解放科研时间,让科学家更专注科研创造。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06bfc987-7c39-42ba-996e-115a2ab6824c.jpg" title=" 5.png" / /p p strong 3、完全太阳能源驱动、不用蓄电池的疫苗冰箱项目。 /strong /p p   一直以来,非洲国家因为贫穷落后,战乱频繁,基础医疗设施匮乏,非洲儿童疫苗接种覆盖率只有20%,饱受疾病和死亡的威胁;每年有500万非洲儿童因为无法及时接种安全的疫苗而永远离开这个世界。同时非洲电力等基础设施薄弱,很多地区缺电或无电更是常态,因此传统电力驱动的疫苗冰箱无法正常使用,成为制约儿童疫苗接种的瓶颈。对完全太阳能驱动的疫苗冰箱的需求迫在眉睫。 /p p   海尔太阳能直接驱动疫苗冰箱能够通过太阳能光伏板离网独立运行,通过世界卫生组织(WHO)23项严苛检验,国内唯一全冷链获得WHO/PQS权威认证,入选WHO采购目录。完全太阳能,不用蓄电池,同时一次使用,保温长达7天。并可以在5~43℃宽泛的环境温度条件下稳定运行,专为印度、非洲、拉丁美洲地区提供安全、可靠的疫苗、药品存储保障。目前已经率先应用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埃塞尔比亚儿童免疫项目3000台。此举有力提升了世界偏远落后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保护全球儿童健康,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912c948c-93f6-4a19-a20d-59f705358f5c.jpg" title=" 6.pn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399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399"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f079d947-576e-41cb-a5c2-0d7c1ce5d230.jpg" title=" 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迈向全球低温冷链行业第一品牌 /strong /span /p p   从自主创新超低温冰箱,提速中国医疗科研行业,为国家节约外汇资金;到航天冰箱、空间站冰箱,助力中国空间探索,创造全球冰箱应用“最高度”;再到今天的新型斯特林制冷深低温冰箱等产品的诞生......海尔生物医疗,永远创造不满足,在创业创新道路上,永无止境。 /p p   海尔生物医疗,通过“人单合一、引爆引领”的战略指导,通过对低温制冷核心技术的执着追求,更是在全球医疗科研用户的期盼和鼓励下,一定能引领全球低温冷链行业走向更广阔、更高远的未来,早日创造全球低温冷链行业第一品牌。感谢和回馈所有用户的期待。 /p
  • 王中林院士获2014年材料领域“世界技术奖”
    11月14日,世界科技联席组织(World Technology Network,简称WTN)宣布,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王中林院士当选2014年度材料领域&ldquo 世界技术奖&rdquo (World Technology Awards in Materials)的唯一获奖人。这一奖项专门奖励那些在科技领域作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创新工作的领军科学家和组织。 王中林院士在&ldquo 世界技术奖&rdquo 颁奖典礼上发表获奖演讲   颁奖典礼于2014年度世界技术峰会期间在美国纽约时代会议中心举行,王中林院士被授予此奖项并发表了获奖演讲。这一奖项反映了王中林院士多年致力于材料领域所取得的科学成就得到了国际同行和社会的一致认可与肯定。本年度材料领域&ldquo 世界技术奖&rdquo 由最后的五位候选人中选出:美国能源部前部长、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石墨烯的发现人Andre Geim教授、材料领域的精英科学家&mdash &mdash 加州理工大学物理系Harry Atwate教授,密歇根大学化学工程系Sharon Glotzer教授和王中林教授。   &ldquo 世界技术奖&rdquo 是涵盖材料、生物、通讯、环境、信息等20个领域的世界级奖项。其材料领域奖项的历届获奖名单包括多位材料科学领域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或化学奖得主,他们为材料学科的奠定和重大研究突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材料领域的&ldquo 世界技术奖&rdquo 自创立以来的获奖者包括: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物理与材料系Alan J. Heeger教授(2013年) 美国科学院院士以及美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哈佛大学George Whitesides教授 美国能源部国立橡树岭实验室的科学家Amit Goyal博士(2012年) 在量子点多节薄膜电池制备方面做出革命性贡献的美国莱斯大学Andrew Barron教授(2011年) 著名光电化学家、纳晶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发明人Michael Graetzel、美国科学院院士、世界凝聚态物理的领军科学家Paul Chaikin教授(2009年)等多位卓越的材料科学家。   王中林教授是国际公认的纳米科技领域领军人物,在一维氧化物纳米结构制备、表征及其在能源技术、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等应用方面均作出了原创性重大贡献。他发明了纳米发电机,为纳米能源和未来蓝色能源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并提出了自充电纳米结构系统,为微纳电子系统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他开创了纳米结构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研究的先河,对纳米机器人、人-电界面、纳米传感器、医学诊断及光伏技术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王中林院士数十年来在新材料领域的累累硕果获得了国际社会广泛一致的认可并获得一系列重量级奖项:王中林院士荣获了美国显微镜学会1999年巴顿奖章﹐佐治亚理工学院2000和2005年杰出研究奖﹐2001年S.T.Li奖金(美国)﹐2009年美国陶瓷学会Purdy奖,2011年美国材料学会奖章(MRS Medal), 2012年美国陶瓷学会Edward Orton Memorial奖,2013年度美国化学学会(ACS)Nano Lectureship Awards,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2014年度&ldquo 杰出教授奖(Distinguished Professor Award)&rdquo , 2014年度表面、涂层和纳米结构材料国际会议奖(2014 NANOSMAT PRIZE)。   王中林院士个人主页链接:http://www.nanoscience.gatech.edu/zlwang/   2014年度材料领域 &ldquo 世界技术奖&rdquo 链接:http://www.wtn.net/summit-2014/2014-world-technology-awards-winners   世界科技联席组织(WTN, www.wtn.net)是一个以倡导新发现、新思维并促进科技交流为宗旨,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很强的影响力的非赢利性国际科技组织。世界科技联席组织是由《时代》周刊和《财富》期刊共同参与的一个发展世界重大技术联盟的国家组织。其设立的世界技术奖涵盖材料、生物、通讯、环境、信息等20个领域,其中10个领域还设有集体奖。每年评奖时,首先在各领域提出约15个被提名者,然后筛选出4至6个入围者,最后再评出唯一的获奖者。
  • 袁钧瑛——从上海女孩到美国院士
    p   “您还记得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您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的那天,您在忙什么吗?” /p p   问起这事,袁钧瑛院士笑了起来,“那天,美国科学院开始怎么也找不到我,因为我把手机关了。后来他们电话打到我家里,是我先生俞强接的电话。但他也没法打通我的电话,只能在微信中留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img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uepic/377f187d-4e93-4155-b819-c0355b1be84d.jp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袁钧瑛在中科院实验室 /strong /span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span /p p   这一天是今年的5月2日,作为哈佛医学院终身教授的袁钧瑛正在匹兹堡大学做学术报告。按惯例,报告者要在大会报告前与主办方的多位同行学术交流,为此她关了手机。 /p p   “您事先没有得到任何今年可能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信息?” /p p   “没有,绝对没有。美国科学院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在今年新院士名单公布后,参加院士投票的丘成桐院士才对我说,他看到我在新院士候选人名单上的排名很靠前,他非常高兴。” /p p   “被评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后,美国科学院或者哈佛大学给院士什么福利吗?” /p p   她想了想:“什么福利和待遇都没有啊。美国科学院祝贺信中通知我要交400美元的院士会费。” /p p   袁钧瑛,1958年出生于上海,是今年美国科学院当选的院士中唯一出生于中国大陆的科学家。她是世界细胞凋亡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细胞凋亡基因的发现者。 /p p   当她第一次从空中俯瞰纽约哈德逊湾时,纽约、以及后来毁于“9· 11”事件的双子塔,这些和她后来研究了三十多年的细胞一样,都是陌生而神秘的。那是1982年的5月。 /p p   那时,美国选拔国外留学生的GRE和TOFEL考试,还未获准在中国大陆进行。中美联合培养生物化学类研究生计划(CUSBEA)项目为中美学子架起了跨越大洋的桥梁。该计划的发起人吴瑞先生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教授,他早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就建立了DNA测序技术,曾因此获得诺贝尔奖的提名。当他得知李政道教授发起了为中国培养物理类研究生的项目(CUSPEA)后,也向中国政府提出了为中国培养生物化学类研究生的这一计划,并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决心奋起直追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p p   袁钧瑛就是首届CUSBEA的博士生。 /p p   科学研究要从经典、原始的文献开始 /p p   尽管哈佛大学还在放假,但袁钧瑛的博士生导师保罗· 帕德森教授仍亲自去波士顿车站接她,并开车将她送到宿舍,还给她买了一盘盛着香蕉、苹果的水果盘和一份蔬菜沙拉作午餐。 /p p   “那个时候的波士顿正在放暑假,帕德森教授走了以后,我看着蔬菜沙拉吃不下去,心想美国人怎么跟兔子一样的,吃生的菜叶子? 因为那时听说美国有多危险,我也不敢一个人出去,结果只能一个人在房间里吃水果。”袁钧瑛笑着回忆刚到美国时的种种不适。 /p p   她就靠那一盘水果撑了三天。到了第三天晚上,她忽然想起,来之前妈妈给了她一张纸条,让她把一包东西带给一位朋友。于是,她就赶紧跑到拐角的电话亭里面给妈妈的朋友打电话。对方一接到电话就问:“你吃了吗?”一听这句话,她的眼泪就流下来了。她这时才体会到,中国人从生活里提炼出来的这句问候语,真的是最亲切最实在不过了。这家人听说袁钧瑛竟然饿了三天,立即开车来接她到家里吃饭。 /p p   比蔬菜沙拉的挑战要严峻得多的,无疑是美国博士生的课程。袁钧瑛记得她在复旦大学生物系读本科的时候,最苦恼的是看不到国外最新出版的科技文献。 /p p   但在哈佛读博就完全不一样了:教授每天给学生发一大堆科技文献回去看,然后第二天上课讨论。 /p p   “那时我们读的都是研究领域最经典、最原创的文献。就是看它最原始的发现是怎么开始的,后来的研究又是怎么一点一点深入的。科学家最重要的本领,就是能做到最原创性的发现。现在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如何才能在高影响因子的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去了。要知道科学上的很多重要的原创性的发现,最初不一定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去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他最初有关细胞‘自噬作用’的几篇研究论文,都不是发表在很重要的核心期刊上。”袁钧瑛说。 /p p   在研究原创性文献的过程中,袁钧瑛注意到,此前的学者只是观察到了细胞死亡。比如,在人体胚胎的正常发育过程中,胎儿最初的手掌如同一个圆盘,尚未分出5个手指。随着生长发育进程,手指间的细胞渐渐死亡,最初的“圆盘”才出现了5个手指。如果在发育的过程中出现遗传基因的突变,有的应该死亡的细胞没有死亡,就会出现两个手指连在一起的“并指”现象。但她发现,并没有人对此进行研究:细胞死亡本身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在疾病中有的应该死亡的细胞没有死亡,而有的不应该死亡的细胞却死亡了? /p p   促使袁钧瑛把“细胞死亡的机理”作为科研主攻方向的,还有一件事:教授在讲述帕金森综合症、老年痴呆等神经退化性疾病时,将几位病人带到课堂上,这让袁钧瑛的触动很大。这些病人有的竟然像非洲饥民一样瘦得皮包骨,还有的患了“舞蹈症”,坐在轮椅上完全不受自己神经控制地舞动。这些神经退化性疾病的共性都是因为不同的神经细胞死亡了。上完这节课,袁钧瑛不禁产生一个疑惑:为什么在这些病人中不同的神经细胞会选择死亡呢? /p p   她从神经生物学课上获悉,在完全正常的发育过程中,大约50%的神经细胞会死亡。当时学界对神经细胞死亡原因的解释是:“这些细胞是饿死的。”袁钧瑛认为这个解释不合逻辑,因为发育是一个很程序化的过程,被动地饿死和发育的程序性之间有矛盾。 /p p   为此,袁钧瑛特地去请教一位有名的教授。这个教授回答说:“细胞死亡是因为它们不重要才饿死的。” /p p   多年后,俩人再次笑谈起当初的问答。那位教授坦诚说:“我错了。”如今,他也在研究细胞死亡。 /p p   在哈佛读博的第二年需要选实验室了。袁钧瑛找了半天,也没有在哈佛找到一个专门研究细胞死亡的实验室。于是,她去找研究生部主任说:“我找不到一个感兴趣的实验室。” /p p   “现在回想起来,我当初说这话的胆子也真是够大的。也许人家会想:你一个中国学生,英文都不怎么好,敢说哈佛没有一个实验室让你感兴趣?但哈佛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就是特别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研究生部主任就说,那你可以到剑桥、到麻省理工去找啊。听了这话,我特别高兴,因为我知道麻省理工有个实验室正在做细胞研究。” /p p   直到她当教授多年后才知道,当时哈佛的研究生部内部对此也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因为如果她作为哈佛的博士生去麻省理工的实验室,哈佛必须出一笔钱给麻省理工。哈佛研究生部主任爱德华· 克尔维茲后来对她说:“事实证明,我们哈佛这么做也没有吃亏:因为我们还是把你要回来做教授了!” /p p   她的发现证明了导师的猜想 /p p   袁钧瑛在麻省理工的导师鲍勃· 霍维茨教授,是一个研究小线虫发育的专家。小线虫通体透明,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它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变化。一条线虫有900多个细胞,其中131个会在发育过程中死亡。有趣的是,这131个细胞死亡的时间在不同的小线虫的发育过程中是相同的,这说明这131个细胞的死亡是受遗传基因控制的。 /p p   细胞不为人知的生死,蕴含了生命无穷的奥秘。 /p p   袁钧瑛也由此进入细胞死亡研究领域,在哈佛和麻省理工这两所世界一流的大学里,她得到了最严格的科学训练。“我们那时很拼命,每天总是要把可以做的实验全部做完才回去,”袁钧瑛说。在鲍勃领导的实验室中,袁钧瑛发现了线虫细胞的死亡基因,这是在所有的生物中发现的第一个控制细胞死亡的基因。 /p p   1989年,袁钧瑛哈佛博士毕业。博士毕业后的袁钧瑛,曾打算申请做博士后,以继续研究细胞凋亡在人类、老鼠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因为当时科学界对线虫细胞死亡基因的发现有严重的争议:线虫只有900多个细胞,而哺乳动物、人的细胞要多得多,线虫细胞死亡机理的发现,对哺乳动物和人来说究竟有没有价值? /p p   这时,正巧麻省总医院要建一个心脏研究中心,研究包括“减少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死亡”等课题,听说袁钧瑛有志于人的细胞凋亡机理的研究,于是聘请她成立一个实验室。没有做过博士后,就有一个自己的实验室,这在科学家的成长过程中也是非常少见的。 /p p   3年后,袁钧瑛领导的实验室就发表了两篇重要的研究论文,其中一篇是《线虫的细胞死亡同源基因在调控哺乳动物细胞凋亡中的作用》。这一发现证明了她在导师鲍勃领导的实验室中完成的博士论文关于发现线虫细胞死亡机理的广泛意义。这一研究成果也引起了诺贝尔奖基金委员会的关注。当时,年仅35岁的她应邀去诺贝尔基金委员的论坛作学术报告。 /p p   1996年,她成为哈佛医学院的副教授。2000年升为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终身教授。哈佛升正教授的程序是极为严格的:首先,本系的所有教授要讨论通过:再要征询全世界同一领域的10多名顶级专家学者的意见,这些专家学者必须书面回信充分肯定被推荐人的工作价值以及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并听取10多位哈佛大学外系教授的意见,最后才提交校董会批准。这一评审办法,确实保证了哈佛教授鲜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 /p p   仅仅8年,袁钧瑛就从一名助理教授升为终身教职的正教授,并且成了哈佛医学院第一位亚裔的女性正教授。 /p p   从细胞分子层面上攻克阿尔茨海默病 /p p   “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发病年龄在四五十岁左右的早老性痴呆症 另一种是人真的进入老年期后患上的老年痴呆症。统计显示,不同种族的人在年过85岁以后,都会有三分之一的人患老年痴呆症。”袁钧瑛告诉记者,“过去,医药界认为这两种老年痴呆症是一样的,但至今未能成功研制出治疗老年痴呆症的新药。我认为这两种老年痴呆症的细胞凋亡机理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正在研制新药。” /p p   希望能从细胞分子的最基本的层面上,对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等有所突破,是袁钧瑛现在全力攻克的科研难关。二十多年来,袁钧瑛以化学生物学的方法,首次发现了调控细胞坏死的关键蛋白RIPK1及其小分子抑制剂,并在国际上首次为程序性细胞坏死命名。这一发现颠覆了坏死作为被动型死亡的传统观念,其命名得到了国际生物学界的广泛认同。迄今为止,她在国际科技顶级期刊发表了200多篇论文,被国际同行的引用超过7万次,引用指数为106,即每篇论文至少被106篇文章引用,这是国际顶级科学家的引用数。 /p p   2012年,袁钧瑛接受中组部邀请以“顶尖千人”身份,领衔组建了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并出任中心主任。上月,记者采访她时,正赶上交叉中心举办新招聘的研究生夏令营。“我希望能把我们当初哈佛神经生物系的学习研究氛围带到这里来,让这些从世界上顶级实验室来的年轻人能思维碰撞,激发出发明的火花。”她说。 /p p   让中国的年轻学子尽快地赶上世界的先进水平,是袁钧瑛的一大心愿。 /p p   “在我自己的成长道路上,就受惠于很多人的帮助。中学时期陆载阳老师就是其中一个,”袁钧瑛说。1977年,她从上海五十四中学毕业后分到上海一家纺织机械厂当工人,陆载阳认定她要上大学,不仅提前4个月告诉她国家要恢复高考,而且从贴着封条的学校图书馆为她“偷”出数理化教科书来学习。全凭自学,她4个月里做了教科书上所有的习题,成为1977年高考上海理科状元。 /p p   复旦毕业后,她又一次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上海第一医学院的研究生。 /p p   袁钧瑛的母亲是一医的中药植物分类教授,她父亲是一医的解剖学教授,而她爷爷是一医的二级教授。做个医生,曾是她母亲对女儿最大的心愿。 /p p   袁钧瑛10岁那年,正是“文革”动乱时期。一天,学校要批斗“反动学术权威”———她的爷爷,还勒令她的父亲去批斗会上发言。结果,她父亲走到半路,因过度紧张而晕厥在地。送到中山医院病房,又正赶上所有的医生被打成“牛鬼蛇神”,只能打扫卫生,由原来的护士“造反”给病人看病,结果把她父亲的药配错了。 /p p   “我父亲躺在病床上,看见中山医院院长拿着扫帚簸箕进病房,父亲已经感觉人很不好,就求院长说:‘你给我看看病吧’。中山医院当时是一医的附属医院,两人都认识,但院长是‘靠边站’的‘走资派’和‘反动学术权威’,怎么敢当着押解他的‘造反派’再为他看病? 只能摇摇头一言不发地走了。” /p p   两周后,年仅40岁的父亲就因医院用错药而不幸辞世。 /p p   今天,她愿意为中科院培养青年才俊,从情感深处来说,就是不希望悲剧重演。 /p p   “如果要让我重新选择一遍学术生涯,我还是会选择研究生物医学。因为做生物医学领域的科学家实在太有趣了:你要发现一个别人没有发现过的有趣的问题,然后自己来寻找最合理的答案。就像大自然在森林里为人类预设了很多谜语,你先要在森林里找到谜语,然后再全力以赴地寻求谜底。当你历尽千辛万苦走出森林时,谜底就在前方闪耀,而这个谜底可以帮助到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所有人。”袁钧瑛说。 /p p   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想比什么都重要 /p p   对话院士 /p p   美国科学院院士:优先泊车? /p p   文汇报:美国科学院通知您新晋院士这个好消息的同时,还让您交了400美元的会费? /p p   袁钧瑛:前几年,美国科学院院士的会费好像是每年200美元,现在也“涨价”了,每年400美元。美国科学院的院士主要分为三类:院士、荣誉院士和外籍院士。院士拥有推荐和选举新院士的选举权,以及被推举担任美国科学院公职的被选举权。如果院士3年没有缴纳会费的,就会被自动转为荣誉退休院士。而在美国国家工程院,只要拖欠会费4个月以上,理事会就会将其转为非活动院士,在其将拖欠的会费缴清后可以转回活跃院士 而连续缴纳会费10年以上的活跃院士,在年龄达到75岁以上的,可以申请转为荣誉退休院士。 /p p   文汇报:作为美国科学院的院士,有什么待遇吗? 今后拿项目或者申请科研经费是不是更容易了? /p p   袁钧瑛: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待遇。我记得最经典的例子是著名华裔科学家李远哲的故事,他是1979年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1986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获奖之后,加州伯克利大学在学校停车场给他立了一块牌子“此车位由李远哲教授优先使用”,并不是给他一个车位,仅仅是“优先使用”而已,车位的产权还是学校的。科学院院士在美国是学术界的最高荣誉,但它和拿项目、申请科研经费并没有关系。申请科研基金,最关键的还是要看你项目本身的质量如何。在成为院士之前,我申请经费也从来没有遇到过问题。当然,如果你是院士,说明你过去的科研工作得到了学术界较为广泛的承认,也许别人可能会比较尊重你的意见。 /p p   高分成绩单,未必能反映学生的科学理想 /p p   文汇报:5年前,您就回国领衔组建了中科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并出任中心主任,您对国内科研的发展有何评价和建议? /p p   袁钧瑛:这几年,中国的科学事业发展得非常快。我相信再这样锲而不舍地坚持发展二三十年,中国的科学事业,尤其是基础科学一定会有很大的飞跃。但从目前的情况而言,中国从事科学研究的团队与世界上科技领先的国家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以哈佛为例,在哈佛医学研究中心为圆心的1-2平方公里之内,有5家大医院,汇聚了大约1-2万名科学家在从事研究工作。这样的规模,我们国内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p p   文汇报:您认为怎样才能有效地增强中国科学家的团队? /p p   袁钧瑛:我们的大学要培养年轻人的科学理想,他必须真的热爱科学,这是最重要的。据我所知,哈佛生物医学专业大约每年在中国顶级的大学招2-3名博士生,二十多年来至少也招了四五十名了吧。但他们现在留在哈佛做生物教授的只剩两三个人。这几十个生物学博士去哪里了? 除了去制药公司以外,很大一部分去了华尔街。华尔街的收入可能是在哈佛做教授的两三倍啊。一个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理想,学校给的成绩单是未必能反映出来的。但学校最重要的,恰恰是要培养一个人献身科学的理想、有强烈的科学发现的兴趣,但这无疑比教会学生背公式、背定理要难多了。 /p p   其次,还应加大对科学家团队的投入。举个例子,我们现在规定科学基金用于人力成本的比例是10%,也就是一个投入1000万元的科研项目,用于科学家的收入只能100万元,其余的只能用于购买设备、开会等等。收入太低了,怎么可能把一流的科学人才吸引回来呢? 科学发现、科学创造的最主要的动力源是科学家啊! /p

王浚院士相关的方案

王浚院士相关的论坛

  • 王中林院士获2014年材料领域“世界技术奖”

    11月14日,世界科技联席组织宣布,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王中林院士当选2014年度材料领域“世界技术奖”(World Technology Awards in Materials)的唯一获奖人。这一奖项专门奖励那些在科技领域作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创新工作的领军科学家和组织。http://bimg.instrument.com.cn/show/NewsImags/images/20141119143826.jpg王中林院士在“世界技术奖”颁奖典礼上发表获奖演讲王中林教授是国际公认的纳米科技领域领军人物,在一维氧化物纳米结构制备、表征及其在能源技术、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等应用方面均作出了原创性重大贡献。他发明了纳米发电机,为纳米能源和未来蓝色能源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并提出了自充电纳米结构系统,为微纳电子系统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他开创了纳米结构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研究的先河,对纳米机器人、人-电界面、纳米传感器、医学诊断及光伏技术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王中林院士数十年来在新材料领域的累累硕果获得了国际社会广泛一致的认可并获得一系列重量级奖项:王中林院士荣获了美国显微镜学会1999年巴顿奖章﹐佐治亚理工学院2000和2005年杰出研究奖﹐2001年S.T.Li奖金(美国)﹐2009年美国陶瓷学会Purdy奖,2011年美国材料学会奖章(MRS Medal), 2012年美国陶瓷学会Edward Orton Memorial奖,2013年度美国化学学会(ACS)Nano Lectureship Awards,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2014年度“杰出教授奖(Distinguished Professor Award)”, 2014年度表面、涂层和纳米结构材料国际会议奖(2014 NANOSMAT PRIZE)。王中林院士个人主页链接:http://www.nanoscience.gatech.edu/zlwang/

  • 中科院金国藩院士谈王大珩推动中国仪器科学发展

    从科学时报获悉,“王老从事科技事业,尤其是光学和仪器科学事业70余年。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精力和智慧都无私奉献给了这个事业。”作为王老的学生,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国藩特别谈到了王老在推动中国仪器科学创新发展中的重要思想和杰出贡献。  “仪器是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工具”  王老关于仪器科学创新发展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精辟的论述,金国藩院士指出了其中几个影响后续发展的重要论点。  王老十分强调仪器仪表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如,“仪器不是机器,仪器是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工具,而机器只能改造却不能认识物质世界”。  王老还说:“仪器仪表是工业生产的‘倍增器’,科学研究的‘先行官’,军事上的‘战斗力’和社会生活中的‘物化法官’。”  “仪器仪表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卡脖子’的产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现代仪器设备则是第一生产力的三大要素之一。”  他对仪器仪表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比喻:“中国科学技术要像蛟龙一样腾飞,这条蛟龙的头是信息技术,仪器仪表则是蛟龙的眼睛,要画龙点睛。”  国家和政府应支持加快发展仪器仪表  王老曾经指出,仪器仪表不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分重要,还关系到国家和公共安全以及人民的生命健康。而仪器仪表是个特殊行业,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调节,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创新发展,产业化必须有别于其他产业,国家必须给予充分重视和大力支持。  在这个思想指导下,他多次向国家和政府提出支持加快发展仪器仪表的建议。其中,最重要的建议有3次。第一次在1979年4月,他联合汪德昭等科学家共同发起,以出席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成立大会的全体代表的名义,提出了《关于加快仪器仪表工业发展的几点建议》。建议提出,希望国家成立仪器仪表工业总局,统一管理和支持仪器仪表工业的发展。这份建议受到邓小平、方毅和余秋里等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当年10月就批准成立了国家仪器仪表工业总局。  1995年和2000年,他又两次联合一批院士向国家提出关于加快仪器仪表产业发展的建议,同样受到朱镕基、吴邦国、温家宝等领导人的重视。  王老对仪器科学的创新发展有一个重要思想。他认为,仪器科学是一门新兴科学,发展极快,而且同不少学科交叉,保持创新和发展,加强学术交流至关重要。从建国初期到2003年最后一次主持以“激光制造与未来技术产业的发展”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他建议召开或亲自主持和参加的有关仪器科学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达数十次之多。  在王老的建议和亲自安排下,科学仪器的学术会议几次步入了香山科学会议的殿堂,成为香山科学会议讨论的主题。  王老对举办学术会议一贯是高标准要求。他明确提出,学术会议要吸收广大科技工作者参加,选题要结合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要允许不同学术观点展开讨论,要不断提高学术交流的水平。

王浚院士相关的资料

王浚院士相关的仪器

  • 高性能影像校正光谱仪 OmniEvo&ldquo 谱王&rdquo OmniEvo光谱仪是卓立汉光最新推出的将自有的&ldquo 谱王&rdquo 系列(Omni-&lambda 180i)影像校正光栅光谱仪与英国Andor公司的iVac制冷型CCD进行整合的新一代高性能光谱仪产品,充分发挥了&ldquo 谱王&rdquo 系列产品顶尖的光学分光性能以及iVac制冷型CCD优良的弱光探测性能,具有极高的性价比,是进行荧光、拉曼光谱实验的最佳选择之一。成熟的光学设计能力 OmniEvo高性能光谱仪的光学设计,均采用经典的C-T结构,并结合公司多年的研发经验加以改进,在光学分辨率、通光效率和杂散光抑制等各项关键指标上达到完美的平衡。其中采用OmniEvo180所采用的Omni-&lambda 180i型影像校正光谱仪,更是国内首款运用影像校正设计和调校技术的光栅光谱仪,其性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全进口光栅 OmniEvo光谱仪完全采用进口光栅(Newport公司生产),高质量的光栅确保了仪器的光谱性能指标。高灵敏的弱光探测能力OmniEvo高性能光谱仪选用了Andor公司的科研级、制冷型CCD作为光谱探测器件,在400-1000nm范围内进行了响应度优化,最高的量子效率达到60%;芯片的制冷温度达到了-60℃,使得其读出噪声仅为6.2e/count,因而能够满足大部分的弱光光谱探测应用。另有制冷温度更低至-100℃的背感光CCD可选,噪声更低,峰值量子效率高达80%以上;还提供适用于900-1700nm范围内使用的制冷型线阵InGaAs探测器,可用于近红外波段的光谱信号探测。 灵活的光输入结构选择OmniEvo高性能光谱仪采用的是标准的狭缝入口,开口宽度可在0.01-3mm之间灵活自由选择;通过可以选配光纤作为光输入附件,既可用于单点测量,也可以选择多通道光纤用于多点同时测量。
    留言咨询
  • 谱王( Omni- λ)系列为 2005 年推出的第三代光谱仪系列产品,保留了多光栅塔台的设计特点,同时采用全新的 DSP 芯片控制电路,使得仪器的控制更为简单,从而更好的发挥仪器覆盖 UV-VIS-IR 全波段光谱范围的优势,并可根据需要更加灵活的选择光谱范围和分辨率 ;USB2.0 接口取代传统的 RS-232 接口,不仅使光谱仪的连接更加简单化,更极大提高了光谱仪通讯速率 ;全新的 DSP 芯片设计使得光谱仪多出入口的选择更加具有灵活性,可根据需要选择自动双入、出口;与光源、探测器(单点探测器和阵列 CCD 等)的组合搭建,可实现任意光谱系统解决案,如荧光、拉曼、透射 / 反射、吸收光谱及光源发射光谱系统等 ;同时成功研发出双级联和三级联光谱仪,可应用于更微弱光谱探测领域。 “谱王”系列光栅单色仪 / 光谱仪功能及特点■ 150mm,300mm等多种焦距可选,适应不同光谱带宽需求;■ 光学结构采用经典的C-T结构■ 多光栅塔台设计,更好的发挥了仪器覆盖UV-VIS-IR全波段光谱范围的优势,并可根据需要更加灵活的选择光谱范围和分辨率;■ 光栅采用32×32mm或68×68mm大面积光栅,有效提高了收集光效率;■ 适应不同光谱波段使用的光栅选择,覆盖UV-IR全波段范围;■ 针对红外(1μm)波段的最优化设计,光学镜片采用镀金膜设计,提高红外光反射效率;■ 仪器的控制(如光栅转换、波长扫描等)全部由计算机控制,并用USB2.0接口取代传统的RS-232接口,设备连接更简单,同时提升通信效率;■ 采用DSP控制芯片设计使得多出入口的选择更加具有灵活性,可根据需要选择双入、出口;双入、出口的控制通过计算机软件自动控制,定位更精准;■ 可灵活与卓立光源、探测器(单点探测器和阵列CCD等)组合搭建,实现任意光谱系统解决方案,如荧光、拉曼、透射/反射、吸收光谱及光源发射光谱系统等。■ 自动滤光片轮可 “谱王”系列光栅单色仪 / 光谱仪规格参数表( @1200g/mm 光栅条件下) Omni-λ150Omni-λ300焦距(mm)150300相对孔径(f/#)f/4.2f/3.9光学结构C-TC-T分辨率(nm)0.40.1倒线色散(nm/mm)5.42.7波长准确度(nm)±0.25±0.2波长重复性(nm)±0.1±0.1扫描步距(nm)0.010.005焦面尺寸(mm)25(w)×10(h)27(w)×14(h)光轴高度(mm)137.5137.5狭缝规格缝宽:0.01-3mm连续手动可调,可选配自动狭缝;缝高:2,4,14mm可选光栅尺寸(mm)32×3268×68光栅台双光栅三光栅外型尺寸(mm)212×200×207362×260×205重量(kg)515通讯接口标配USB2.0,可选RS-232
    留言咨询
  • Omni-λ200i系列“影像谱王”光栅单色仪功能及特点光谱范围广,灵敏度高,测量精度高;优良的机械和温度稳定性,绝对保证产品的一致性;预留各种接口,兼容各种光谱设备, 稳定的光学性能,方便集成到系统中 成本低,操作简单,是OEM应用的理想选择 采用超环面影像校准设计,光谱影像校正, 多通道光谱研究的*佳解决方案;出色的杂散光抑制比(5X10-5);双光栅塔台设计,覆盖UV-VIS-IR全波段光谱范围,即插即用,只需零级校正,实验操作更加方便;多种高性能的紫外-可见-红外探测器可选多种附件可选,包括:滤光片轮、电动狭缝、电动快门、光纤等;可与光源、探测器自由组合,实现荧光、拉曼、透射/反射、吸收光谱及光源发射光谱测试。规格参数表(@1200g/mm光栅)Omni-λ200i系列焦距(mm)200相对孔径F/3.5光学结构C-T扫描步距(nm)0.01杂散光5X10-5焦平面(mm)30 (w)X14 (h)光轴高度(mm)146光栅规格mm50X50光栅台双光栅狭缝规格缝宽0.01-3mm连续手动可调,可选配自动狭缝。缝高:2、4、14mm可选外形尺寸(mm)300X216X213重量(Kg)14功耗峰值100W@24V通讯接口标配USB2.0规格参数表@不同光栅光栅(g/mm)24001800120060030015075倒线色散(nm/mm)@435.83nm 1.4 2.16 3.58 7.68 15.76 31.89 64.09机械扫描范围(nm)0-6000-8000-12000-24000-48000-96000-19200扫描步距(nm)0.0050.0070.010.020.040.080.16光谱分辨率(nm)@PMT 0.08 0.1 0.15 0.3 0.6 1.2 2.4光谱分辨率(nm)@CCD(15um) 0.106 0.163 0.27 0.58 1.19 2.41 4.84CCD单次摄谱范围(nm)@30mmCCD 42 64.8 107.4 230.4 472.8 956.7 1922.7波长准确度(nm)±0.1±0.14±0.2±0.4±0.8±1.6±3.2波长重复性(nm)0.050.070.10.20.40.81.6注1:分辨率的测试条件为中心波长435.83nm;注2:200i光谱仪,只有侧入口,且CCD只能配置侧出口 注3:CCD单次摄谱范围、倒线色散为中心波长为435.83nm下的典型值,随着中心波长增加,摄谱 范围变窄;注4:随着中心波长的增大,倒线色散数值减小;随着中心波长的减小,倒线色散数值增大。Omni-λ200i系列“影像谱王”光栅单色仪典型型号表型号描述Omni-λ2002i200mm焦距影像校正光谱仪 侧入口、CCD侧出口、可同时安装两块光栅Omni-λ2003i200mm焦距影像校正光谱仪 侧入口、狭缝直出口、CCD侧出口、可同时安装两块光栅Omni-λ2005i200mm焦距影像校正光谱仪 侧入口、狭缝直出口、可同时安装两块光栅Omni-λ2007i200mm焦距影像校正光谱仪 侧入口、狭缝双出口、可同时安装两块光栅Omni-λ2015i200mm焦距影像校正光谱仪 侧入口、狭缝直出口、可同时安装两块光栅,红外镀膜Omni-λ2017i200mm焦距影像校正光谱仪 侧入口、狭缝双出口、可同时安装两块光栅,红外镀膜Omni-λ2045i200mm焦距影像校正光谱仪 侧入口、狭缝直出口、可同时安装两块光栅,紫外增强镀膜Omni-λ2047i200mm焦距影像校正光谱仪侧入口、狭缝双出口、可同时安装两块光栅,紫外增强镀膜注1:本型号系列,为手动狭缝(电动狭缝需要额外选择);注2:本型号系列,需要额外选配光栅,*多可配置2块光栅;注3:本型号系列,不包含CCD接口法兰、滤光片轮、快门,这些附件需要额外选择;注4:更多配置型号,请咨询本公司相关销售。典型光谱仪Omni-λ2003i外形尺寸图:Omni-λ200i入口Omni-λ200i出口 光栅规格型号表5:光栅(本系列适用于Omni-λ200i系列光谱仪)注:凡蓝色的标注的均为常备库存光栅,建议优先选择型号使用范围(nm)光栅刻线(g/mm)闪耀波长(nm)规格尺寸(mm)9-240-240-NP190-600240024050X509-180-400-NP300-800180040050X509-120-300-NP200-600120030050X509-120-500-NP350-1100120050050X509-060-300-NP200-60060030050X509-060-500-NP330-100060050050X509-060-750-NP500-150060075050X509-060-1200-NP800-2400600120050X509-030-300-NP200-60030030050X509-030-500-NP300-100030050050X509-030-1000-NP600-2000300100050X509-030-2000-NP1400-4000300200050X509-030-3000-NP2000-4800300300050X509-015-500-NP330-110015050050X509-015-800-NP400-160015080050X509-015-1000-NP600-2000150100050X509-015-1250-NP800-2500150125050X509-015-2000-NP1100-4000150200050X509-015-3000-NP2200-6000150300050X509-015-4000-NP2500-8000150400050X50光栅规格型号表6:经济型光栅(本系列适用于Omni-λ200i系列光谱仪)注:凡蓝色的标注的均为常备库存光栅,建议优先选择型号使用范围(nm)光栅刻线(g/mm)闪耀波长(nm)规格尺寸(mm)9-120-300200-600120030050X509-120-500350-1100120050050X509-060-300200-60060030050X509-060-500330-100060050050X509-060-750500-150060075050X509-060-1250800-2400600125050X509-030-500330-100030050050X509-030-750450-150030075050X509-030-1250850-2500300125050X509-015-500330-110015050050X509-015-1000600-2000150100050X50典型光栅效率曲线
    留言咨询

王浚院士相关的耗材

  • AS ONE(亚速旺无菌PP管[C2-1998-02]
    AS ONE(亚速旺无菌PP管[C2-1998-02]
  • WOGAO均质袋/滤网均质袋BWJZD400C
    详情均质袋用于快速、安全为微生物或者化学分析制备样品之前使用,带有过滤的均质袋在均质后样品残渣被过滤,不需要等待沉淀,在过滤膜另一端取样接种,可避免样品的残渣干扰菌落分析结果 。特点 特殊性聚乙烯复合膜,透明、强度更高 过滤网为无纺布材料,过滤孔隙250微米 侧边滤网均质袋经过消毒处理,内有一层侧边滤 右上角带有书写区,可清晰标记 两侧与底部加强型焊缝,具有极强的抗击力 经辐照灭菌 订购信息 货号滤网容量尺寸(mm)厚度(mm)孔径样式包装BWJZD400无400ml190X3000.7no开口1000个/箱BWJZD400Z无400ml190X3000.7no自封1000个/箱BWJZD400C侧滤网400ml190X3000.7250μm开口500个/箱BWJZD400AC全滤网400ml190X3000.7250μm开口500个/箱BWJZD3500无3500ml380X5100.7no开口500个/箱
  • 河北石棉网隔热网
    石棉网一、概况及用途: 石棉网的生产是用镀锌铅丝编制或机制铅丝网剪成的方型铅丝网,在铅丝中心位置两面涂一层圆形的石棉即可。适用于科研、医疗卫生、工矿企业、特别学校化验室、实验室在加热操作时置于三角架或其它加热的支架上面,在用酒精灯、电炉等加热使用,在加热煮沸、蒸馏等过程中它可以使火焰均匀分散使仪器的均匀受热,不致因火焰集中直接加热到仪器的一点而损坏仪器。此外它还可以起到支架的作用。二、使用方法: 只要将石棉网平放于三角架上面或放在其它加热器的支架上面,在三角架或支架的底部用酒精灯、煤气灯或电炉进行加热,石棉网的上面放置需要加热用的烧杯、烧瓶等待加热的仪器即可。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