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研究

仪器信息网中医药研究专题为您整合中医药研究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中医药研究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中医药研究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中医药研究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中医药研究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中医药研究相关的资讯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征集中医药发展相关研究课题
    p   为深化中医药相关政策研究,进一步完善评估体系,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现向社会公开征集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具体事项公告如下: /p p   一、研究课题 /p p   (一)中医药发展核心指标研究(课题经费20万元,编号GZY-GCS-2017-053) /p p   1、研究要点:结合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综合分析中医药发展现状特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特点,与时俱进,研究提出中医药发展核心评价指标,能够科学、全面反映发展现状,预测研判发展趋势,支撑中医药发展顶层设计,指导具体工作落实。 /p p   2、提交成果:中医药发展核心指标研究报告。 /p p   (二)《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课题经费20万元,编号GZY-GCS-2017-054) /p p   1、研究要点:《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是“十三五”时期中医药领域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具体体现,《规划》已印发实施。为做好《规划》落实,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结合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中医药资金绩效评价等工作情况,开展《规划》中期评估,科学规范评价《规划》执行情况。 /p p   2、提交成果:《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p p   (三)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研究(课题经费10万元,编号GZY-GCS-2017-055) /p p   1、研究要点:按照《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对中医药发展的顶层设计要求,针对中医药统计制度不健全、统计体系不完备的现状,研究建立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促进中医药综合统计工作常态化运行,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规划、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构建完整、系统的中医药特色统计指标和统一标准的中医药统计制度。 /p p   2、提交成果:中医药统计指标体系及中医药统计制度研究报告。 /p p   二、对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的要求 /p p   (一)课题研究工作要符合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发展中医药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聚焦推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以及《中医药法》实施。围绕中医药发展核心指标、《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及中医药综合统计,研究提出有深度有质量的政策研究报告。 /p p   (二)课题研究工作要坚持改革思维和创新意识,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立足国情社情民情,着力解决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研究提出相关课题的总体思路构想。 /p p   (三)课题研究工作要注重成果转化,研究成果既要具有适度前瞻性,更要具有可操作性,为中医药领域政策体系建设和制定出台重大政策提供理论技术支撑。 /p p   (四)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财务司所有。 /p p   三、申报要求 /p p   (一)申报单位应根据自身研究优势,精心组建课题组,由中医药政策研究领域有较丰富经验的研究人员组成,课题组成员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以及较好的业务素质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课题组负责人须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并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和指导课题研究实施全过程,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 /p p   (二)申报材料要如实填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财务司研究课题申报书》。申报书需由牵头申报人所在单位盖章确认,一式3份寄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财务司规划投资处(北京市东城区工体西路1号,邮编100027),信封上请注明“申报中医药发展相关研究课题”字样。同时将电子版发至litianwei@satcm.gov.cn,并在邮件主题中注明“申报课题-申报单位名称”。 /p p   (三)申报截止时间为2017年11月27日(以邮戳日期为准)。 /p p   (四)规划财务司将组织力量对研究课题申报书进行评审,择优遴选课题承担单位。最终结果将于12月中旬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门户网站公布,并与入选委托研究单位签订正式合同,拨付相应研究经费。 /p p   (五)对最终没有合适入选单位承接的课题,由规划财务司根据课题涉及领域提出承担单位。 /p p   四、课题执行时间 /p p   课题执行时间为签订合同之日起至2018年3月。课题承担单位应在2018年3月30日前提交课题最终研究成果(5份正式研究报告及报告简本,1份电子文档)。 /p p   五、其他事项 /p p   联 系 人:李天伟、刘路华 /p p   联系电话:010-59957658,59957661 /p p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财务司 /p p   2017年11月8日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711/ueattachment/707608f9-0644-47d6-bb07-9d2c57e24ce5.docx"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财务司研究课题申报书.docx /a /p p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color: rgb(0, 81, 123) font-weight: normal font-size: 22px line-height: normal font-family: & quot Microsoft YaHei Bold& quot , & quot Microsoft YaHei& quot , 微软雅黑, 黑体 letter-spacing: 1px white-space: normal " br/ /p p br/ /p
  • 实验室自动化系统赋能中医药研究
    目前中医药研究正在发生范式的转变,从以往以发现单一靶点、单一机制、药物单体为导向的中医药学研究,逐步向建立符合中医药学规律的研究模式和方法学体系的方向发展。这种中药现代化研究方法的建立面临诸多挑战。中医药成分复杂性,中药和人体都是复杂体系,两者之间相互作用更加复杂,研究难度大。同时,中医药作用方式以低亲和性、弱相互作用关系为特点,发现相互之间的作用关联难,往往需要对提取物的上千种成分进行有效成分的确认和有效组合的分析,研究难度比一般的化学小分子药物筛选或生物大分子药物研究要大的多。这就使得新技术、新方法的引入,以及实验室自动化建设变得非常重要。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致力于建立以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和高端科学技术手段为基础的中医药实验技术支持体系和共享平台。实验中心联合镁伽科技,以探索和建立自动化、智能化中医药研究实验室,加速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新药研发为目标,进行了很多尝试和突破。下面我们请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的陈鹏博士来介绍一下这次合作问目前镁伽科技和中医科学院联合做了哪些实验室自动化系统落地?答2021年7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与镁伽科技签订协议,共建“中医药机器人智能实验室”。这是中医药领域首个以机器“智能”为研究核心的示范实验室,实验室建立的初心是以自动化、智能化加速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新药研发,围绕中医药领域实验技术智能升级、中成药复杂作用解析、中药新药筛选三个目标发力。经过近一年的研发攻关,目前共建实验室已经实现部分常规实验技术的自动化替代,形成了可对外的技术服务能力;我们提出了蛋白质热稳定性芯片的概念,该方法可与自动化的系统连接,实现非标记复杂组分的体外药物和靶点筛选,非常适用于中医药研发的场景,相关的专利、科学文章已经在申请、发表过程中。另外,双方科学家也开展了多项技术合作,例如针对阿霉素心脏毒性的活性分子高通量筛选、合作开展中医药前沿技术论坛、双方科研人员联合参加了首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得金奖。这些成果的取得体现了智能自动化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的巨大潜力。问中医药机器人智能实验室给您的研究带来了哪些意义?答 中医药研发与生命科学、药学研究有共同的地方,都高度依赖于化学、生物学、药理学等基础学科的交叉应用,同时中医药成分又更加复杂,分析、筛选工作量更大,我们科研人员和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进行实验条件摸索,人工实验的精度和可重复性一直是困扰我们的痛点,之前我们也进行了一些自动化的尝试,例如自动化工作站、核酸提取仪的使用,但是这些仪器都是单流程的高通量,他们之间的串联仍然需要人工介入,无法实现全流程自动化工作。共建实验室在中医药机器智能领域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镁伽科技开发了普适性很强的智能自动化整合平台,帮助我们进行了个性化的全流程的实验体系整合,基于该平台我们部分常规实验操作已经实现了全流程无人化的工作,这样就节省了我们用在重复性实验上的时间,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去查阅文献和思考科学问题。机器人自动化平台一期建设,利用镁伽自主开发的实验室自动化平台MegaFluent、智能机械臂系统将实验中心高通量工作站、酶标仪、洗板机等整合为自动化实验平台,实现了由单一流程自动化到系统实验的全流程自动。目前已经能够完成组分配伍、核酸提取、ELISA、多因子检测、基于体外靶点的药物筛选等多项自动化实验。 实验室自动化平台 MegaFluent 智能机械臂系统问一期自动化实验室平台与以前的手动模式相比,具体有哪些优势?答第一,自动化平台严格按照实验方案和流程设置进行,减少了人员在大量重复操作中可能导致的失误,同时实验过程能够精确追溯,实验结果可靠性更高,提高了人力、物力、时间的利用率。第二,自动化平台的移液精度,时间控制都比人工精确,通过对ELISA实验、PCR实验、BCA曲线测定等实验的实际测算,实验结果的CV值显著低于人工。以上两点确立了自动化平台在实验精度和可重复性上的优势。第三,自动化平台的效率更高。以ELISA实验为例,人工检测,每增加一块板,实验精度就降低一点,5块板以上,就很容易产生批间差异。但自动化平台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批间差异,同时能保证日检测量至少40块以上。问未来还会做哪些进一步的自动化联合的动作?答目前双方正在积极协商推进实验室的二期建设,二期建设将以中药特色基因文库、中药靶点以及新药高通量筛选等技术为基础打造中药新药发现与复杂作用智能解析平台,从智能自动化角度为解读中医药学原理作出贡献。镁伽将持续与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合作开发更多实验室自动化解决方案,以高通量的分子检测,助力中医药研究的自动化、智能化。
  • 首个以中医药为主“全球传统医学研究院”成立
    12月8日,由江西中医药大学、山西中医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共同组建的全球传统医学研究院成立仪式在北京举行。这是我国首个由多所中医药院校与世界著名综合性大学合作建立的以中医药为主的传统医药研究机构。澳大利亚驻华大使简亚当斯出席成立仪式并致辞。  该研究院设在澳大利亚,旨在开展中医药科技、教育和产业国际合作,促进中医药与现代生命科学、生物医学、药物科学和营养科学等相关多学科前沿理论与技术的交叉融合研究,实现对传统中医药学知识的二次挖掘和重新发现,推动中医药学和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研究院将整合两国医疗、教育、科研资源,以科技创新为合作主题,融生命科学、精准医学、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 资源共享,开放有关实验室、研究室(所)与技术中心,共享科研仪器设备 开展制药工程等专业的人才培养,互派教师开展访学。

中医药研究相关的方案

中医药研究相关的论坛

  • 首个国外中医药研究中心成立

    振东中澳分子中医学研究中心近日成立。这是我国首次采用“国际化校企联合”模式组建的第一个以我国中药企业冠名、设在西方著名综合大学的国际化研究机构。研究中心由山西中医学院、山西振东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联合建立,设在阿德莱德大学分子与生物医学科学学院,以系统生物学、网络生物学与中医药学结合,以及区域优势中药资源和产品开发研究为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山西中医学院党委书记张俊龙介绍说:“目前,确定了首批5个合作研究项目,内容涉及中医药学藏象理论以及山西省道地中药和优势中成药的二次创新研究。中心成立后将在世界范围内招聘特聘教授,主持研究工作。”据了解,阿德莱德大学曾培养了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对有关“中医药学中的诺贝尔奖问题”的研究有着浓厚兴趣,他们决定将依托该研究中心,通过培养中医药生物技术硕士、开展合作项目研究和学术交流等形式,与中方共同致力于这一领域的战略研究。

  • 日本对中医药的研究与应用

    日本对中医药的研究与应用在东京的大街上,常常可以发现名叫“一贯堂”、“紫山堂”一类名称的药房。药房贷架上摆着很多中国人所熟悉的中药,如十全大补汤、八味地黄丸、钩藤散、紫云膏等。   中医学,包括中医、中药,在日本叫做“汉方医药”,是秦汉以后传人日本的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在日本一些地方,泰朝方土徐福被尊为“医药之神”。唐代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时带去的许多中药及中医学经典,对中医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更是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大约两千年的漫长历史中,中医一直是日本的主要医疗手段。   虽然1868年“明治维新”后,由于日本政府全面引进西方医学体系,“汉方医药”沦落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医道,但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汉方医药”逐渐复兴。其背景是,以老年疾病为主的疑难病症越来越多,西医对此束手无策,而且以化学合成物质为主要成分的西药对人体的副作用太大;同时西药价格过高,使患者的经济负担沉重。   中医学在日本也被称为“东洋医学”。富山医科药科大学教授寺泽捷年高度评价中医学,称它是个宝库。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他确立了自己的“和汉诊疗学”,认为近年来的研究和临床试验已经证实了中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他在论及西医与中医的特点时说,西医在细密地分析内脏器官、细胞和基因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是,它不从整体上去把握人体。而“东洋医学”则把人体视作一个“小宇宙”,“心身如一”,通过提高身体自身的活力和恢复体内的平衡来治疗疾病,但是它不能彻底地找到病因。寺泽捷年主张把二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以建立新的医疗体系。   富山医科药科大学设有“和汉药研究所”,正在积极地采用代化学的分析方法对中药的有用成分进行分析研究,并且取得了可观的成果。   多年来从事中医学普及活动的企业家矢野宥三经过长期摸索,发明了把中药混入食品中的新式药膳——美身面包,并把它推向市场。目前,他还在积极筹建中医学院。他确信,21世纪将中医学发扬光大的时代。   日本不少机构都在从事中医学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富山医科药科大学、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岐阜大学、顺天堂大学及北里大学等代表着日本中医学的最高研究和应用水平。此外,还有进行针灸教育和应用的明冶针灸大学。成立于1950年的东洋医学会,现有会员万余人,是日本最大的中医学学术团体。此外,还有日本针灸学会、日本中西医结合学会等各种关于中医、中药研究和普及的团体。津村公司则是规模最大的中药制造厂家,它运用现代化技术生产上百种中成药,在日本中药市场上占70%以上的份额。   据介绍,在日本各种医疗机构里,77%以上的医生都使用中药为患者治疗疾病。被日本政府批准适用“国民健康保险制度”的中药有大约140种。

  • 【“仪”起享奥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药标准化行动计划(2024—2026年)》的通知

    [table=100%][tr][td][font=FZXiaoBiaoSong-B05S][size=29px][color=#244fa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药标准化行动计划(2024—2026年)》的通知[/color][/size][/font][/td][/tr][tr][td][font=KaiTi][size=27px][color=#800000][/color][/size][/font][/td][/tr][tr][td][color=#a0a0a0]时间:2024-07-31 10:00:09[/color][/td][/tr][tr][td] [/td][/tr][/table][table=100%][tr][td]国中医药法监函〔2024〕116号[/td][/tr][tr][td][font=fangsong_GB2312][size=21px][/size][/font]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主管部门,局机关各部门,全国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医药社会团体:  为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等文件精神,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更好发挥标准化在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我局制定了《中医药标准化行动计划(2024—2026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align=right]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align][align=right]  2024年6月17日[/align][align=center][size=24px][font=黑体]中医药标准化行动计划(2024—2026年)[/font][/size][/align]  标准是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标准化是推进中医药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为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更好地发挥标准化在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制定本行动计划。  [font=黑体]一、总体要求[/font]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标准化工作的部署和要求,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以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为契机,立足新时代中医药发展需求,发挥标准作为新质生产力引擎的作用,推动标准化战略与中医药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提升中医药标准化治理能力,为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b]坚持统筹协调。[/b]发挥中医药标准化组织体系统筹协调作用,明确中医药标准化功能定位,统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国际标准及区域标准的协调发展,着力解决短板弱项,形成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新格局。  [b]坚持需求导向。[/b]以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需求为导向,科学规划中医药标准体系布局,合理确定标准重点领域,增加标准有效供给,不断适应标准需求的变化。  [b]坚持质量优先。[/b]充分运用前沿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标准质量提高,推动标准由数量规模增长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优化结构,提高制定效率,实现标准数量、质量、结构、效率相统一。  [b]坚持应用为本。[/b]坚持标准制定与实施并重,健全标准推广实施反馈机制,强化标准推广应用,加大标准实施效果评估力度,充分发挥标准技术引领作用。  到2026年底,适应中医药高质量发展需要、结构合理的标准体系基本建立,中医药标准体系不断优化和完善,完成180项中医药国内标准和3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中医药标准质量进一步提高,标准应用推广和评价体系初步建立。中医药标准化科研水平大幅提升,中医药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明显增强,培养450名中医药标准化骨干人才。中医药国际标准化能力显著提升,标准化支撑和服务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font=黑体]二、重点任务[/font]  [b][font=楷体_gb2312](一)优化中医药标准体系总体布局。[/font]  1.建立健全中医药标准体系。[/b]动态研究分析中医药标准需求和标准化工作发展趋势,合理界定各层级、各领域标准的制定范围,建立健全协调统一、系统配套、规模适度的中医药标准体系,提高中医药标准供给效率,加快中医药标准更新速度,不断提升中医药标准质量。  [b]2.强化中医药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b]提高基础通用、与强制性国家标准配套、对行业起引领作用的国家标准以及中医药行业的产品、技术、服务和管理标准的数量和质量,满足中医药发展需求,提高中医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通用性和覆盖面。  [b]3.鼓励发展中医药区域标准和地方标准。[/b]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实施,推进区域标准化工作探索与创新,共商联合制定标准、实施标准。鼓励推进中医药地方标准体系建设,提高满足地方自然条件、风俗习惯等特殊技术要求的地方标准供给质量和水平。  [b]4.有序发展中医药团体标准。[/b]充分发挥中医药领域市场主体标准化活力,引导中医药社会团体制定原创性、高质量标准,满足技术创新和市场的需求。强化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充分发挥对中医药团体标准的引导和监督作用。[table=90%,#666666][tr][td][font=黑体]专栏1 中医药标准体系建设[/font][/td][/tr][tr][td][b]1.建立健全中医药标准体系。[/b]围绕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针灸、少数民族医、器械设备、信息等,制定与颁布《中医药标准体系表》,建立中医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项目库,明确中医药标准制定的优先级。[b]2.制定中医药标准发展报告。[/b]总结年度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进展,分析标准制定、推广、实施、评价现状,编制中医药标准发展报告。[b]3.推进中医药标准转化。[/b]遴选一批标准质量高、实施效果好的中医药地方标准、团体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td][/tr][/table]  [b][font=楷体_gb2312](二)加强重点领域中医药标准供给。[/font]  1.建立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标准。[/b]围绕重大疑难杂病、慢性病、传染性疾病以及中医优势病种,制修订一批中医、中西医结合预防、治疗、康复指南。研究建立中医医疗技术命名标准体系,发布一批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制定老年人、妇幼、儿童和青少年等重点人群的中医健康管理规范,完善不同人群的治未病指南、食养药膳指南等。完善少数民族医药标准体系,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医药病证分类与代码、名词术语等标准的制定。探索制定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服务规范,建立健全中医医疗机构监督评价标准体系。制定中药药事服务规范,完善中药饮片调剂、煎煮规范,建立中药临床应用标准体系。  [b]2.完善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标准。[/b]健全中药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推进中药材种子种苗、种植养殖、仓储、物流、初加工规范以及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制定。综合考虑中药材道地性、生长年份、炮制工艺等方面因素,研究制定中药材等级标准,推动优质优价。建立中医理论指导下,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涵盖安全性评价、临床疗效评价、生产标准规范性评价等多维度的中成药综合评价体系和标准。  [b]3.加快推动中医药信息标准的制修订。[/b]健全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加强中医药信息基础标准、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研究与制修订,大力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中医药深度融合应用相关标准的制修订,推进中医药数据获取、处理、储存、交换、共享、管理、应用、安全等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多形式开展信息标准应用落地见效。  [b]4.加快中医药智能化装备标准制定。[/b]研制中医特色诊断、治疗、治未病智能化装备标准,开展中药材生产、中药饮片炮制、中成药制造等器械装备的核心技术、工艺以及应用的标准研制。推进中医药器械装备共性标准等可度量技术规范体系建设,促进中医器械装备规范安全使用标准制定。[table=90%,#666666][tr][td][font=黑体]专栏2 中医药标准制定[/font][/td][/tr][tr][td][b]1.中医药健康服务标准。[/b]完成50项重大疑难杂病、慢性病、传染性疾病以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中西医结合预防、治疗、康复指南。修订一批《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修订20项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制定20项老年人、妇幼、儿童和青少年等重点人群健康干预指南。完成中医医疗服务相关管理标准5项。制定3-5项中药药事服务规范。[b]2.中药相关标准。[/b]完成30项中药材种子种苗、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生态种植技术规范、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以及道地药材质量规范,制定中成药综合评价标准。[b]3.中医药信息标准[/b]。制修订中医药信息标准20-30项,包括中医药分类编码、技术规范、功能指引、建设指南以及数据采集、数据治理、数据交换、数据安全等。[b]4.中医药器械装备标准。[/b]制定3-5项中医、中药、针灸器械装备核心技术、工艺及应用标准。[b]5.少数民族医药标准[/b]。完成20项藏、蒙、维等少数民族医药名词术语、常见病诊疗指南及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制定,研究制定藏、蒙、维等少数民族医疾病分类与代码。[/td][/tr][/table]  [b][font=楷体_gb2312](三)推动中医药标准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font]  1.深化中医药标准化理论、方法、技术研究。[/b]夯实中医药标准科研基础,利用科技创新助推标准水平提升,推进中医药标准化方法、原理创新,开展中医药标准全生命周期的共性技术研究,围绕中医标准制定的关键技术环节,形成系列共性关键技术通则,显著提升共性关键技术标准数量。  [b]2.推动中医药标准数字化。[/b]积极推进中医药标准数字化研究,加快中医药标准与人工智能等新型科学技术的互动发展,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向数字化转型,探索发展机器可读标准,建立中医药标准数据库,开展标准数字化试点,不断提升中医药标准数字化程度。[table=90%,#666666][tr][td][font=黑体]专栏3 中医药标准科技创新[/font][/td][/tr][tr][td][b]1.中医药标准关键技术研究。[/b]加强中医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数字化中医医疗服务标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中医疗效评价标准等多领域标准制修订技术方法及关键技术,形成系列通则不少于5项。[b]2.中医药标准数字化研究。[/b]利用数字技术对中医药标准承载的诊疗规则进行读取、传输与使用,探索标准制定、推广、宣贯和实施的新方法。[/td][/tr][/table]  [b][font=楷体_gb2312](四)推进中医药标准国际化。[/font]  1.深化标准化国际交流合作。[/b]落实标准国际化跃升工程的有关要求,积极践行开放包容、共同合作的国际标准化理念,发展互利共赢的标准化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发挥我国承担ISO/TC249秘书处工作优势,加强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国内企事业单位加强中医药国际技术交流中的标准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组织、行业性国际组织和各类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活动,贡献中国智慧。  [b]2.推动中国中医药标准的国际应用。[/b]建立政府引导、行业参与、产学研联动的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机制,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标准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以中医药标准“走出去”带动中医药产品、技术、服务“走出去”。强化中医药标准外文版的编译。 [b] 3.推动国内国际标准相互促进转化。[/b]加大中医药国际标准动态跟踪、评估力度,发展和推动满足国际应用需求的中国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积极采纳引用培育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标准。开展中医药国内国际标准一致性评价。[table=90%,#666666][tr][td][font=黑体]专栏4 中医药标准国际化[/font][/td][/tr][tr][td][b]1.中医药国际标准研究。[/b]开展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战略及重大问题研究,动态分析及研判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趋势,形成中医药国际标准政策研究报告。[b]2.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b]建设中方后备项目库,形成一批中方储备项目,提出ISO新工作项目提案,并推动8-10项国际标准立项和制定。[b]3.中医药标准外文版。[/b]编译中医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外文版20项。[b]4.优化完善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b]完善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协调机制,积极开展藏、蒙、维等我国少数民族医药国际标准制定,推动1-2项少数民族医药国际标准在ISO立项,建设少数民族医药ISO国际标准中方后备项目库。[b]5.ISO中医药国际标准推广应用评估。[/b]对中方主导发布满5年的ISO中医药国际标准开展评估,完成5项国际标准的推广应用评估工作。[/td][/tr][/table] [b][font=楷体_gb2312] (五)深化中医药标准化改革创新。[/font]  1.推进中医药标准化运行机制创新。[/b]推进中医药标准分级分类管理,加强标准全周期管理,持续优化标准化工作程序,建立健全标准复审管理机制,完善标准制修订信息平台,全面提升中医药标准制修订管理水平。建立与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药监局等部门的协调沟通机制,协同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探索行业融合发展标准制定的新路径。调动行业积极性,对已发布的中医药标准,作为主要起草人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审依据。鼓励将中医药标准纳入各级奖项评选范围。  [b]2.创新中医药团体标准管理模式。[/b]规范、引导、监督中医药团体标准有序发展,搭建中医药团体标准管理平台,鼓励社会团体公开团体标准信息,减少团体标准交叉重复。组织对团体标准开展评价,遴选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国际性的团体标准进行转化。建立以团体自律和主管部门必要规范为主要形式的团体标准监督机制。  [b]3.打造中医药标准化智库。[/b]建立450人左右的中医药标准咨询专家库,实行动态管理,根据标准化工作需求不断优化完善,充分发挥专家在中医药标准化战略和重大决策、落实标准化改革、推进标准制修订与实施等方面的重要咨询和指导作用。  [b]4.强化中医药标准实施与评估。[/b]公开共享中医药标准信息,通过标准数字化、新媒体等途径开展标准解读宣贯。推动将中医药标准制修订及推广应用情况纳入各级各类考核评审指标。建立中医药标准实施信息反馈渠道,常态化开展重点标准的实施情况统计分析。构建中医药标准评估工作体系和技术体系,开展标准质量和标准实施情况评估。鼓励并接受社会各界对中医药标准制定活动、技术委员会工作和标准审评工作的监督。[table=90%,#666666][tr][td][font=黑体]专栏5 中医药标准化改革创新[/font][/td][/tr][tr][td][b]1.建立中医药标准管理平台。[/b]配套中医药标准管理有关文件,顺畅中医药标准管理程序,搭建中医药标准制修订系统、中医药团体标准管理平台、中医药标准全文公开系统、中医药标准实施反馈平台等。[b]2.中医药标准咨询专家库建设。[/b]建立450人左右的中医药标准咨询专家库,涵盖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针灸、民族医药、方法学等领域,搭建中医药标准咨询专家库管理系统。[b]3.中医药标准宣贯。[/b]完成100个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的宣传推广,编印出版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推广手册。[b]4.中医药标准实施应用项目。[/b]试点开展100项中医药标准实施情况统计分析,推进中医药标准实施效果评估。[b]5.中医药标准评价项目。[/b]形成中医名词术语、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等系列标准评价指南,示范性完成100项中医药标准的评价工作。[/td][/tr][/table]  [b][font=楷体_gb2312](六)夯实中医药标准化发展基础。[/font]  1.加强全国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b]加强对全国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指导,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强化各专业领域标准的衔接。全国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要围绕考核评估指标统筹谋划各项工作,提升标准制修订质量,加大标准宣贯实施力度,充分发挥技术委员会的技术支撑作用。  [b]2.加强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机构建设。[/b]遴选若干中医药标准化重点培育机构,开展全局性、战略性、综合性的标准化理论和基础研究,推动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应用实践。鼓励建立省级标准化研究平台。充分发挥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在标准发布前测试、标准发布后宣传推广的作用。  [b]3.实施中医药标准化人才培育计划。[/b]积极推动中医药标准化人才列入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分类分梯度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不同层次的标准化人才培训,培养一批中医药标准化管理、科研、应用、教育人才以及国际标准化人才,培养一批中医药标准化领军人才、骨干人才。鼓励中医药标准化人才参与科学技术进步奖、标准创新贡献奖等相关评选表彰。鼓励有关高校开展“专业+标准化教育”的融合教育,将标准化内容纳入培养全过程。[table=90%,#666666][tr][td][font=黑体]专栏6 中医药标准化基础建设[/font][/td][/tr][tr][td][b]1.中医药标准化重点培育机构建设。[/b]围绕中医药标准制定、应用、评价等领域,建设3-5个中医药标准化重点培育机构及协同创新网络。[b]2.深化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建设。[/b]对已建立的42家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明确定位,优化运行,持续开展中医药标准的推广、应用、评价。[b]3.中医药标准化培训项目。[/b]支持全国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办公室、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中医药临床人才标准化培训不少于50次。[b]4.中医药标准化人才培训指导用书。[/b]支持编纂满足中医药行业标准化人才需求的中医药标准化高层次人才培养教材、中医药标准化从业人员培训指导用书等,不少于5部。[b]5.中医药标准化人才培养计划。[/b]培养20名中医药标准化领军人才,100名中医药标准化骨干人才,50名中医药标准化科研人才,50名中医药标准化管理人才,100名中医药标准化应用人才,20名中医药标准化教育人才以及50名中医药国际标准化人才。[/td][/tr][/table]  [font=黑体]三、保障措施[/font]  [b][font=楷体_gb2312](一)强化组织保障[/font][/b]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局相关业务部门、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全国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医药社会团体分工负责,组织和动员行业力量推进行动计划实施。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合理统筹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关键环节和实施步骤,确保落到实处。积极与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药监局有关部门,建立会商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协同推进行动计划有效实施。  [b][font=楷体_gb2312](二)加大经费投入[/font][/b]  各有关部门要合理安排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经费,通过政府投入、单位自筹、社会支持等多渠道筹措,加大对中医药标准化的支持力度,重点投入中医药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的标准制修订以及标准的应用实施评价,推进中医药标准高质量发展。强化标准化经费管理,加强项目绩效评价,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b][font=楷体_gb2312](三)开展实施评估[/font][/b]  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行动计划实施进展、质量和成效进行评估,开展行动计划实施的动态监测,针对重点任务落实情况进行中期评估,确保行动计划各项任务按时完成。[/td][/tr][/table]

中医药研究相关的资料

中医药研究相关的仪器

  • 迈通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DJ-A6型2019年 0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评价指南(2019年版)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评价指南(2019年版)的通知中:明确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设备和中医药服务设备清单中配备必要的中药离子导入设备、中药透药设备。 河南迈通实业有限公司根据传统中医药导理论、结合人体经络学、热敷穴位原理、生物物动力学及现代微电脑UI技术,运用远红外热疗技术、靶向药离子导入、中频脉冲治疗技术、负压电流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相大量用户反馈意见,成功研发出新一代定向透药治疗仪。 适用科室:康复科 中医科 消化科 骨科 儿科 妇科 呼吸科 迈通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DJ-A6型仪器特点:1、精选专家治疗处方,同时治疗两位患者2、动态多元交互系统,满足医院更多需求3、自动检测预警系统,确保主机安全工作4、精确控制定向透药,保证温热系统传递 迈通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DJ-A6型中药耗材:河南迈通实业有限公司从祖国悠久、浩瀚的中医药文化宝库当中汲取养分,并视这一无价的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命脉和支撑力,全线耗材均在此基础上创新研发而成,涵盖疼痛、消化、骨科、妇科、儿科等诸多方面。 1、一次性设计,干净卫生2、中药浓度高,疗效持续3、航空铝箔层,加热均匀4、分子乳化胶,贴肤轻薄 迈通理疗电极片配合定向透药治疗仪将离子化的药剂透过穴位、循经络直达病变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药耗材融合了中医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相关技术,完善了中医定向透药治疗方法。 企业简介: 河南迈通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致力于中药外用技术解决方案与服务供应商。总部位于河南郑州,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通过自主创新为医疗机构提供涵盖定向透药治疗仪、中频胃肠治疗仪、超声中频导药仪、产后康复治疗系统的全方位解决方案,其安全、有效、快捷的治疗方式,不仅受到政府大型招标项目的青睐,更成为医院和卫生机构的放心选择。截止目前,为10000余家医疗机构提供康复设备方案与服务。
    留言咨询
  • 儿科透药设备-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孩子输液一次,大脑停止发育七天!限输液再次升级,所有人都该看看!1、限输液从二甲医院延伸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广东、山东、广西等地相继发文明确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诊所、门诊部,逐步减少门诊静脉输。2、从限制门诊输液扩大到限制儿科输液。之前,各地限输液的政策都是限制医院门诊,将儿科和儿童医院刨除在外,但近期从监管上我们能看到,限制门诊输液的范围逐渐扩大到限制儿童输液。3、限制输液从剂型上限制,修订说明书,能口服不输液。4、限制输液从线下监管,转为线上线下双监管。建立医院静脉输液的联网体系与大数据监控平台,定期通报监测结果,以此监控全国输液状况,该平台已在湖南地区试点。5、限输液从抗菌药物转向中药注射剂。6、限制输液覆盖到中医类诊所,中医类诊所禁止输液。河南博恩医疗新技术有限公司根据传统中医药导理论、结合人体经络学、热敷穴位原理、生物药物动力学及现代微电脑UC技术,运用远红外热疗、靶向药离子导入、中频脉冲治疗技术、负压电流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结合多年临床实践和大量用户反馈意见,成功研发出新一代BE-3000型中医定向透药设备。儿科透药设备-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治疗原理:通过热疗和促进剂(水化剂、角质层剥离剂)的应用对皮肤进行预处理增加皮肤的通透性;通过脉冲电流使a-螺旋结构的多肽发生翻转形成平形排列,由无序性变为有序性,产生允许生物大分子药物通过的生物通道。人为造成药物通过的直接通道,使药物顺利通过。通过离子导入的电泳作用和电趋向性,使药物粒子充分水化,以利于粒子的透皮转运。通过以上方法的协同作用促进了药物向体内有效转运。并结合中医经络理论,通过对相应穴位的刺激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以达到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效。功能特点:●显效迅速:由于可直接在病变组织处迅速形成药物的聚集和侵润,并达到药物的有效组织浓度,直接、迅速的发挥其药物的治疗作用。●药效稳定、持久:由于皮肤和组织的药物代谢比较缓慢,使病变处的有效药物浓度可维持较长的一段时间。一般情况下可比口服药物作用时间延长2-3倍。●无血药浓度峰谷现象:药物进入人体内后入血量缓慢而稳定,不会产生类似于口服或静脉滴注药物时所产生的血药浓度峰谷现象。也就避免了因血药浓度峰值时产生的毒副作用。●提高疗效:药物在病变组织处维持较长时间、较高的有效浓度,提高药物对靶组织的作用。同时由于促进了药物由细胞外向细胞内转运,使需要在细胞内发挥作用的药物发挥最da药效。●提高生物利用率,减少总用药量:药物经皮肤直接进入体内,从而避免了药物在胃肠道被消化酶破坏、分解和经肝脏时的首过效应以及在体内运转过程中的代谢。并避免了个体差异。进入体内的药物有效成分被直接利用,其利用度可达60%以上,使药物总用量减少50%以上。儿科透药设备-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详情咨询: 博恩医疗闫经理
    留言咨询
  • 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药物离子导入治疗仪)介绍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系统;根据传统中医药导理论,结合传统中医经络学,生物药物动力学及现代微电脑技术,中频脉冲治疗技术,中频治疗药物导入技术,远红外热疗结束相结合,通过中频电制孔,热疗和促渗剂使皮肤表层结构发生变化,产生允许药物通过的生物通道,药物离子在中频脉冲的作用下充分水化,透皮转运,使药物中有效成分深入,有效的透过皮肤黏膜快速进入人体,靶向作用于病灶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的四大优势。 一:提高生物利用率,减少总用药量:药物经皮肤直接进入体内,从而避免了药物在胃肠道被消化破坏、分解和经肝部时的首过效应以及在体内运转过程中的代谢,并避免了个体差异。进入体内的药物有效成分被直接利用,其利用度可到70%以上,使药物总用量减少70%以上。 二:无血药浓度峰谷现象:药物进入人体内后入血量缓慢而稳定,不会产生类似于口服或静脉滴注药物时所产生的血药浓度峰谷现象。也就避免了因血药浓度峰值时产生的毒副作用。 三 显效迅速:由于可直接在病变组织外迅速形成药物的聚集和侵润,并达到药物的有效组织浓度,直接、迅速的发挥其药物的治疗作用。 四:药效稳定、持久:由于皮肤和组织的药物代谢比较缓慢,使病变处的有效药物浓度可维持较长的一段时间,一般情况下可比口服药物作用时间延长2-3倍 理疗电极片:设备加耗材、医保甲类项目美迪泰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一次性专用耗材配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治疗仪能将离子化的药物透过穴位,循经络到达病变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融合了中医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相关技术,中西医结合,达到更好更快的治疗效果适用科室:康复科:关节炎、颈椎病、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落枕、软组织扭挫伤、肌肉酸疼、消肿止痛。胃肠科:急慢性胃炎、结肠炎、肠粘连、阑尾炎、直肠炎、腹泻、腹胀、便秘、消化不良等。儿 科:小儿咽痛、肺炎引起的咳嗽、小儿腹泻、小儿便秘、消化不良。骨伤科:软组织扭挫伤、消炎止痛等。河南美迪泰实业有限公司,专注于康复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留言咨询

中医药研究相关的耗材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