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润生院士

仪器信息网陈润生院士专题为您整合陈润生院士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陈润生院士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陈润生院士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陈润生院士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陈润生院士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陈润生院士相关的资讯

  • 陈润生院士:精准医学与基因组、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无限创新与机遇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8年12月1日-2日,第三届国际精准医疗大会(P4 China)于北京顺利召开,会议围绕队列与多组学转化、肿瘤精准诊断与用药、精准医疗产业技术开发等进行了分享与探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陈润生就生物信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精准医疗中的机遇与挑战作了精彩的报告。 /p p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fda2b51b-1ea4-4d20-8bb3-5bb1a6583d24.jpg" title=" 陈院士1.png" alt=" 陈院士1.pn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陈润生院士 /span br/ /p p   陈润生院士指出,精准医学的发展将带动生物样本和数据、基因测序、分子诊断、精准医疗个体化治疗等产业发展,孕育巨大市场空间。 /p p   精准医学研究已成为新一路国家科技竞争和引领国际发展潮流的战略制高点,基于精准医疗的个体化治疗市场规模日益扩大,2018年全球市场规模达2238亿美元。国际上在基因资源利用、新药靶点发现、新的诊断治疗方法开发、生物医药新产品研发竞争进入新阶段,对我国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的发展形成严峻挑战。 /p p   在阐述精准医疗带来的产业化驱动时,陈院士谈及了基因测序仪。Illumina公司去年推出的NovaSeq测序仪已经将全基因组检测成本降至100美元,依此能够对3-48个人类全基因组测序,能够为比对肿瘤—健康组织的超级深度测序、与复杂疾病相关的大规模基因变异等领域提供全新的市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5f7b502a-9a37-49d7-b541-aa5c9940c7e2.jpg" title=" 22.jpg" alt=" 22.jp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Illumina NovaSeq系列测序仪 /span br/ /p p   陈院士还指出,人工智能应用于精准医疗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并举了两个人工智能和精准医疗结合的实例。一是基于“人工智能+医疗”的手段,Google DeepMmind公司通过扫描数以千计的视网膜扫描图像,训练出一种人工智能算法,该算法比人类医生更高效和更准确的诊断眼底疾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61b54b9e-862e-4a97-a31d-5166f010b320.jpg" title=" 1.jpg" alt=" 1.jp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视网膜扫描图像 /span br/ /p p   二是基于“人工智能+基因组”的手段,Deep Genomics搭建了精确的生物学数据与AI平台,用于支撑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 /p p   报告尾声陈院士还分享了课题组对于长非编码核酸lncKdm2b调控淋巴机制研究,指出对于非编码核酸(“暗物质”)研究的重要意义。 /p
  • 陈润生院士:精准医学可能促进这四大相关产业发展
    陈润生院士  当前,精准医学研究已成为新一轮国家科技竞争与引领国际战略的制高点。那么精准医学可能在哪些方面促使产业的变革和发展呢?我个人认为,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精准医学可以促使海量的生物样本库和数据库的发展。大家知道,由于精准医学的推动,那么需要测量百万人量级的这些人的组学信息,首先就要涉及到这百万人生物样品的获取,保管、提取和提供给这些人使用,这当然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同时,这些样本测完之后的数据是百万人数量级的,一定会促进相应的大规模的数据库的发展,有人估计,这个产业的规模可能是百亿数量级。  第二,精准医学可以促进以基因组为代表的组学数据测序的发展。因为有了这些生物样品以后,就要测以基因组为代表的这些组学数据,包括基因组、蛋白组、转录组等等。基因测序是精准医疗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BBC research的数据显示,全球基因测序市场总量从2007年的794.1万美元,增长至2013年的45亿美元,预计未来几年全球市场仍然将保持快速增长,2018年,就可以达到117亿美金的规模。  第三,精准医学可以促进分子诊断和药物设计靶点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因为有了样本库,有了组学数据的测量之后,下一步在这些海量数据挖掘的基础上,就可以促进产生大量的新的分子诊断的指标的。同时,也可以发现很多新的药物设计的靶点。分子诊断是精准医疗的另一重要子行业,已经成为生物医药的行业新热点。有国外公司预测,2018年的全球市场市值将达到79亿美元。  第四,精准医学可以促进相关新型医疗设施的产业的发展。伴随着精准医学的概念,比如会产生一些新的医疗设施,比如说需要一些健康师等等,这些方面是可以和现在的医院、医生相关系的产业。  那么,精准医学如何能够实现呢?要做到哪些点,才能做到精准呢?我认为,精准医学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要具备组学大数据的基础,我们知道,精准医学就是把组学大数据用到临床当中来,所以第一个你要获取基因组,蛋白组、转入组、代谢组等等这些组学数据。获得相关数据之后的第二步,就是组学数据的挖掘,这会用到大数据分析的理论方法,人工智能的方法,深度学习的方法等等,以获得在分子水平上跟疾病相关的知识。  第二个条件,是要建立分子水平上获取的知识和宏观临床疾病之间的桥梁,也就是要在基因型与表型的关联上建立更深刻、更完善的理论探索。这需要发展一系列的医学信息解读和生物学信息解读等方法。 有了这两个基础之后,我们才可以更好地实现精准医学。当然,需要指出的是,精准医学的发展,应当和当前的临床的影象学、临床的生化检验、当前临床的知识很好地融合,这样才能做到更加精准。
  • 陈润生院士:大数据推动检测仪器、网络产业共发展 ,将带来深刻社会变革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9年4月18日,中国科学仪器行业的“达沃斯论坛”——2019第十三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19)在青岛银沙滩温德姆至尊酒店召开,1200余位科学仪器业内人士与会。大会邀请了中科院院士陈润生作了主题为“基因组、大数据、精准医疗与人工智能”的大会报告。报告内容精彩纷呈,听众反响强烈。期间,我们特别专访了陈院士,请他谈一下对基因组、大数据和精准医疗的看法。以下是采访视频: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9C3A1492507C86F5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490& playerid=5B1BAFA93D12E3DE& playertype=2"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p p   对陈润生院士的观点整理如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基因测序进入百元时代 大数据真正应用于临床面临两大挑战 /span /strong /p p   目前由于测序技术的发展,基因测序门槛不断降低,生物大数据也越来越丰富。对于大数据的研究是良好的开端,但真正把大数据应用于临床还面临很多的挑战和困难。 /p p   一大挑战是对于基因组大数据的解析。虽然基因测序已经进入百元时代,但是测序完成之后的工作——真正的去解析遗传密码的生物学含义、找到其与疾病相关的变化是尤为关键的步骤。众所周知,目前真正能够解析的基因仅占人类基因组序列的3%,97%的序列并不编码多肽或者蛋白。而目前对于这些序列,人类还不清楚其与疾病的关系。所以,研究这部分非编码基因的功能将是一个重要的挑战,也是基因组大数据解析的核心挑战。 /p p   另外一大挑战是对于复杂生物网络的解析。由于遗传密码的测量,使得整个医疗大数据的解析提到日程。一方面,大数据从描述性数据变为真实大数据,其迅速的增长,给我们带来了解析难题。另一方面,解析生物大数据需要一定样本,而样本索取有难度。其次是样本与样本间、基因与基因间存在相互作用,孤立的了解一个元件的作用是不够的,所以需要解析复杂的生物网络,这其中存在数学描述的复杂性。 /p p   再高一个层次来说,组学大数据和传统的数据整合是必要也是关键,如大数据与临床数据(血压、血糖,以及影像学数据)和组学数据结合。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从“以病人为核心”到“以全民为核心” 大数据将带来深刻社会变革 /span /strong /p p   未来人们看病模式的转变是进入大数据医疗体系带来的一个根本性变化,或者称作是概念性变化。从诊断治疗为主过渡到以健康保障为主,其实就是现在的以病人为核心,而未来看病模式是以全民为核心。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在将来,全民有望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得到医疗保证。正因为这样的改变,所以相关的政策、法规、药物管理措施等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进而会导致社会产业的变化,这种影响是全面、广泛和深刻的。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解决很多事情,比如基因组数据的解析,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等。但是,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大数据带来的社会变革、健康理念、产业变革必然会出现。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派生组学研究未来可期 大数据将推动检测仪器、网络产业共发展 /span /strong /p p   从大数据测量技术的发展来看,最直接的影响是测序技术的发展。现在测序技术已经发展到第三代,但是这仅是针对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项目。未来会派生出代谢组、表观遗传组、蛋白组等,而这些会涉及到质谱仪、色谱仪等检测仪器。 /p p   从大数据产业发展来看。测量仪器的发展直接导致大数据的出现,而大数据的解析进一步促进大数据本身的发展,如计算系统、网络技术、云计算和区块连。所以大数据的发展不仅可以推动传统检测仪器的发展,还会推动大数据产业和与之对应的网络产业的发展。 /p

陈润生院士相关的方案

  • 中科院士李永舫有机光伏巨分子受体(GMAs)与小分子受体结构
    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因其在柔性和可穿戴光伏设备制造中的低成本溶液加工方法而备受关注。特别是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all-PSCs),由于其良好的柔性和形态稳定性,在柔性设备领域显示出巨大潜力。然而,早期用于all-PSCs的聚合物受体在近红外区域的吸收能力较弱,且分子堆积不理想,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提高功率转换效率(PCE),研究人员提出了聚合小分子受体(PSMA)的概念,利用窄带隙小分子受体(SMAs)作为关键构建模块。PSMAs不仅具有低带隙和强吸收的优点,还具有适合的分子堆积和较小的激子结合能,这些特性促使all-PSCs的PCE超过了17%。尽管PSMAs在all-PSCs的发展中取得了显着成就,但其光伏性能受批次变化的影响较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并实现更低的扩散特性,需要开发具有精确定义结构和接近聚合物分子量的新材料。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科院院士李永舫团队设计了一系列巨大分子受体(GMAs),包括DY、TY和QY,它们分别具有两个、三个和四个小分子受体亚基。这些GMAs通过逐步合成方法制备,并用于系统地研究亚基数量对受体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基于这些受体的器件中,TY基膜显示出适当的给体/受体相分离,更高的电荷转移态产率和更长的电荷转移态寿命。结合最高的电子迁移率、更高效的激子解离和更低的电荷载流子复合特性,基于TY的器件实现了16.32%的最高PCE。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结果不仅表明GMAs中的亚基数量对其光伏性能有显着影响,而且还证明了通过GMAs的结构多样化,可以深入理解从SMAs到PSMAs的性能差异,这对于推动高效率和稳定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应用至关重要。
  • LC-MSMS分析食品和植物中未衍生草甘膦及相似极性杀虫剂
    这里我们介绍一种新 LC-MS/MS 分析方法,用于无需衍生的草甘膦及其相似极性的杀虫剂检测。实验中展示的原始数据建立在 AB SCIEX公司 LC-MS/MS 平台上,利用 HILIC 色谱柱分离,通过不同食物基质中添加标准溶液的方式模拟日常检测工作。实验中使用溶剂萃取提取样品,得到采集的原始数据,这些数据用于展示如何利用该方法检测食品中草甘膦等强极性化合物。
  • 使用ACQUITY UPLC H-Class PLUS系统分析维生素D
    本技术简报证明,ACQUITY UPLC H-Class PLUS系统的性能与开发原始分析方法的ACQUITY UPLC H-Class系统相当,为准确分析食品中的维生素D提供了一种稳定可靠的解决方案。

陈润生院士相关的论坛

  • 【转帖】最新消息-2007年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名单

    在2007年11月5日-9日举行的200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大会上,清华大学化学系张希教授、生物系孟安明教授分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院士和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院士。另外,在2007年10月29日-11月2日举行的200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大会上,清华大学水利系雷志栋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计算机系教授张尧学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院士增选每两年举行一次,2007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分别增选29名和32名院士,清华大学总共4名教授光荣当选,总数在国内高校名列第一。----------------------------------------2007年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名单数学物理学部(6人): 张伟平 43 基础数学 南开大学 龙以明 58 数学 南开大学 王恩哥 50 凝聚态物理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邢定钰 62 凝聚态物理 南京大学 吴岳良 45 理论物理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俞昌旋 65 等离子体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化学学部(6人) 张 希 41 高分子化学和物理 清华大学 宋礼成 69 有机化学 南开大学 段 雪 50 化工(应用化学) 北京化工大学 赵东元 44 物理化学 复旦大学 柴之芳 64 放射化学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高 松 43 无机化学 北京大学 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 (7人)孟安明 43 发育生物学 清华大学 赵进东 50 植物生理学、藻类学 北京大学 武维华 50 植物生理 中国农业大学 陈润生 66 生物信息学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杨焕明 54 基因组学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张明杰 40 结构生物学 香港科技大学 谢华安 65 植物遗传育种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地学部(4人)张 经 49 化学海洋学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 华东师范大学 周卫健 54 放射性碳年代学与全球变化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姚檀栋 52 冰川环境与全球变化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穆 穆 52 大气动力学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1人技术科学学部:5人

  • [生科综合] 生物信息学国内学者TOPs【欢迎交流】

    原创与否-声明:排列次序按跟贴先后排列,并无排名意图。----------------------------------------------------------------:):):):):):):):)-----------------------------------------------------------------国内生物信息学领域权威:----------------------------------------------------------------*.陈润生:是我国最早从事理论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研究的科研人员之一。二十多年来在生物信息学领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曾参加我国第一个完整基因组泉生热袍菌 B4基因组序列的组装和基因标识,曾参加人类基因组1%和水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自1996年以来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共作大会报告及分组会报告十余次。陈教授写过大量的生物信息方面概述性的论文,算是我的启蒙老师吧。http://www.ibp.ac.cn/c/faculty/02/runshengchen.html*.杨焕明:杨焕明教授一直从事基因组科学的研究。他主持完成的 “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卷”使中国成为这一被称为“二十世纪登月计划”的宏伟项目的成员国,得到了各国领导人和国际科学界的高度赞扬。杨焕明教授及其团队“华大基因”)所承担的人类基因组、水稻基因组以及家猪、家鸡、家蚕基因组等重大项目使我国的基因组研究得以跻身于世界前沿。2003年,“华大基因”又在水稻基因组完成图、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的绘制以及SARS冠状病毒的基因组研究及建立诊断方法都做出了新的成绩。杨焕明教授还特别关注基因组研究的社会影响和基因知识的普及。http://www.big.ac.cn/big/center/yhm.jsp?id=25*.罗静初:北京大学生物信息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欧洲分子生物学网络组织中国节点负责人,英国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杂志编委。1947年生,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1986年起从事DNA和蛋白质序列计算机分析。1987-89赴美国马里兰大学进修访问,从事蛋白质分子模型和计算机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研究。1991-99先后5次赴英国帝国癌症研究所合作研究,从事蛋白质分子模型、蛋白质结构域分析和数据库构建、蛋白质回环数据库构建等研究。1996年起主持和参加863、973、211、985,以及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北京市科委等项目。 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主持翻译《生物信息学概论》、合作编写《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前沿技术》,开设“实用生物信息技术”研究生课程。我入门时看过的很多生物信息学讲义都是罗教授的,个人觉得罗教授的生物信息学讲义是学习生物信息入门的首选。http://www.bio.pku.edu.cn/collegereview/teacherinfo/teacher/luojc.jsp 郝柏林:郝柏林 1934年6月生于北京市。1959年毕业于乌克兰国立哈尔科夫大学物理数学系。后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副所长。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物理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博士后基金会副理事长、陈嘉庚国际学会常务董事。曾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主要从事理论物理、计算物理、非线性科学和理论生命科学的研究。涉及固体电子能谱和声子谱、金属红外性质、高分子半导体理论、统计物理模型、相变和临界现象、临界动力学、闭路格林函数方法、动力电网计算、天线计算、地震活动性统计分析、群论知识工程系统、计算机程序设计、混沌动力学和符号动力学、DNA序列分析等领域。http://www.fudan.edu.cn/new_teach/hebolin.htm施蕴渝: 1965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1965年9月-1970年2月,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实习研究员。1970年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79年-1981年意大利罗马大学物理化学系访问学者。1984年6月-1985年1月及1990年3月-9月,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物理化学系合作研究。1994年1月法国巴黎南大学,C.N.R.S酶学及生化结构实验室合作研究。1995年11月及1996年3月-4月法国NANCY大学CNRS理论化学实验室合作研究。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术委员会结构生物学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常委。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负责人、973项目中的课题负责人以及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负责人。http://www.zgkjcx.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702张春霆:著名生物物理学家。1936年9月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196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同年起在复旦大学攻读理论物理专业研究生,1965年毕业。1965—1970年在天津工科师范学院任教,1970—1979年在天津轻工业研究所工作,1979—1982年在法国国立理论物理研究中心作访问学者。从1984年起在天津大学物理系工作至今。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是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研究中心境外研究员,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会员。主要的学术成就:张教授是我国少数生物信息学家之一。他有较强的数学、物理学和计算机技术基础,以此为背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他转而研究计算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先后在国外SCI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被引用400余次。他的主要贡献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出用双Sine—Gordon偏微分方程组来模拟DNA分子在转录和复制过程中碱基运动的动力学机制,此工作得到近100次的SCI引用。二是提出了DNA序列的Z曲线理论,开拓了一条用几何学方法分析DNA序列的新途径。目前,Z曲线理论在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中已获得了重要的应用,成为生物信息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在理论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系统地开创了DNA序列分析中的几何学研究途径,得出了关于天然蛋白质的稳定性与密码子的选用之间存在着强关联等的重要结论。在蛋白质结构类的预测研究中取得了世界领先性的成果,提出了预测HIV蛋白酶对蛋白质的剪切活性部位的有效方法;提出了解释细胞内微管蛋白质装配过程的内部运动机制的精妙理论。张教授的研究成果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6),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97) 和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2001)。他还获天津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00)。http://www.tju.edu.cn/survey/zhangchunting.htm李衍达: 李衍达院士出生于1936年10月,195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79~1981年作为中国第一批赴美访问学者在麻省理工学院访问。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衍达院士长期从事信号处理理论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他研究的仅用相位谱、 幅度谱或附加部分时域采样点恢复有限长离散信号等问题,在信号重构理论及算法的研究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他将新的信号处理与模式识别方法用于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取得了开拓性成果。李衍达院士发表了《信号重构理论及应用》等多部著作和论文;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及教学成果国家特等奖。 http://www.pupk.com/discovery/zt1/data/3337.htm贺福初,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62年出生于湖南安乡,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后考入军事医学科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并入伍,相继获生物化学硕士、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研究。曾发现“细胞活性因子的发育相关进化”、“相互作用分子的协同进化”、“mRNA编码区与非编码区的协调进化”及“物种演化中的分子减速进化”等规律性现象;发现并克隆肝细胞生成素、揭示其基因调控机制、研制其重组品,发现其受体及其两条信号转导通路;建立人胎肝转录组及其蛋白质组,从中发现500余种新基因、新蛋白质;发现中国人群常见恶性肿瘤及慢性肝炎等的易感基因10余种;倡导并领衔了人类第一个组织、器官的“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这也是中国第一次领导大型国际合作计划,Nature、Science、Nature Biotechnology等国际著名杂志给予高度评价。以责任作者在国际核心刊物Nature Genetics、PNAS、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Genome Res、Mol Cell Proteomics、Cancer Res、JBC、Oncogene等

陈润生院士相关的资料

陈润生院士相关的仪器

  • 原始嗅辨系统 400-860-5168转2128
    原始嗅辨系统 直接评估气体样品的PureSniff 系统是未稀释气味样品对嗅辨员的标准化呈现,通过 PureSniff 设备,可以直接评估未稀释气味样品的强度和愉悦度。欢迎致电:010-62186640
    留言咨询
  • BZ系列蠕动泵头功能特点原始设计,泵头型号与使用软管规格一一对应,运行及其稳定。BZ25标准型蠕动泵泵头滚轮采用不锈钢或PET-TX材料,外壳采用PC材料,晶莹剔透,一目了然,透明的外壳易于观察泵的运行。运行平稳,可串联使用;泵头结构紧凑,设计简洁;装卡软管时需将泵头从驱动器上拆下;标准泵头,压管间隙固定,方便于OEM方式配套应用。BZ系列蠕动泵头产品型号产品型号BZ25BZ15-13-DBZ15-13-CBZ15-13-BBZ15-13-A适用软管24#17#25#16#14#适用软管外径11.2mm9.6mm8mm6.4mm4.8mm适用软管内经6.4mm6.4mm4.8mm3.2mm1.6mmBZ系列蠕动泵头其他参数产品型号产品编号滚轮数量滚轮材料外壳材料转速范围(rpm)最大参考流量(ml/min)重量(kg)BZ15-13-A050101A3不锈钢PC&le 6001500.31BZ15-13-B050101B460BZ15-13-C050101C960BZ15-13-D050101D1600BZ2505010021600BZ系列蠕动泵头图片BZ系列蠕动泵头产品尺寸图
    留言咨询
  • 仪器简介:TCS–II 卫生陶瓷卫生洁具冲洗功能试验机采用变频恒压供水系统作为装置的压力供给单元,自动控制,具有操作简便、试验准确等特点。本试验装置符合GB/T26750-2011卫生洁具便器用压力冲水装置,GB6952-2015《卫生陶瓷》和JC/T931-2003《机械式便器冲洗阀》中对试验设备的要求。GB6952-2015《卫生陶瓷》设计生产同时依据AS1172.1-2005,AS1172.2-1999,ATS 5200.016-2005,ATS 5200.017-2005,EN 997:2003(欧洲标准),ASME A112.19.6(最新版)等,系统可对卫生陶瓷及水箱配件冲洗阀等冲水量进行检测,并自动采集数据,输出相关图表等。主要技术参数(1) 电源:AC 220V 50HZ (2) 试验压力:0.05~1.0MPa(3) 流量:0~100L/min,精度0.2级;(4) 时间设定范围:0~99999秒;(5) 出口管径:Φ20 mm、Φ40 mm;该试验机主要功能:1:具有自动与手动操作功能,以满足检测的需要。2:监测功能:可对系统的压力、流量等模拟量和试验次数,运动状况等开关量的实时情况进行监测。系统根据检测值或给定值进行实时调节和控制。3:报警功能:系统出现设备故障问题及试验结束进行提示。4:画面生成:在屏幕上可以生成的系统工艺流程图画面、被控参数的实时数据、检测工艺选择画面等。 根据用户要求可扩展进行水箱配件及水嘴等检测。5:本系统能够显示及输出瞬时冲水速度和冲水量曲线(包括原始曲线及拟合曲线),以及多次测试的平均曲线。瞬时冲水速度和冲水量曲线的采样频率应最低不小于70ms。瞬时冲水速度和冲水量曲线及其原始数据输出(包括电子文档的输出)。6:具有高的系统的精度和高可靠性,高稳定性。7:最大冲水量为13L,冲水时间可调整,最大设置为60秒,有曲线的显示。8:液位计其显示精度显示到小数点后一位(单位mm)。9:该系统能够方便地进行卫生陶瓷的冲洗效果测试, PP球、PE粒、人造肠衣和纸团等测试介质应能够方便地计数及取出。
    留言咨询

陈润生院士相关的耗材

  • 恒谱生液相色谱仪peek保护柱hplc分析柱预柱
    uHPLCs保护柱系统色谱柱保护装置的设计是为适合所有制造商的标准HPLC色谱柱,使其成为专家级HPLC保护柱。uHPLCs恒谱生保护柱系统借着捕获样品中增加背压和影响基线噪音的污染物,延长内径2.0mm、3.0mm、4.0mm、4.6mm以及7.8mm的色谱柱之使用寿命,保证延长HPLC色谱柱的使用寿命!经济高效的HPLC和UHPLC色谱柱保护产品 恒谱生色谱保护柱是延长各种HPLC和UHPLC色谱柱寿命的通用解决方案。您不再需要更换昂贵的分析柱,仅通过更换色谱柱预柱就能使色谱恢复原始分离性能。我们专为可重复使用的卡套设计了可调节的锥箍,因此液相保护柱能连接到任何色谱柱入口。保持HPLC/UHPLC分离效率 恒谱生保护柱经设计优化,在各种分离条件下对色谱的影响都极低。其低死体积设计可大幅降低峰扩散和峰拖尾,从而保持分离度和分析效率。类型材质内径保护柱柱芯(mm)色谱柱ID:mm订货号分析柱直连式不锈钢2.12.1x4.02.0-3.0HPDGK-021040-1直连式不锈钢3.03.0x4.03.2-8.0HPDGK-030040-1直连式不锈钢4.64.6x10.03.2-8.0HPDGK-046010-1旋转式不锈钢4.63.0x12.0 3.2-8.0HPAGK-030012-1旋转式PEEK4.63.0x12.03.2-8.0HPAGK-030012-1半制备不锈钢10.010.0x10.09.6-16.0HPDGK-010010-1制备柱/不锈钢2021.2x1518.0-29.0HPPGK-212150-1/不锈钢 3030.0x1530.0-49.0HPPGK-300150-1恒谱生保护柱系统简单易用且兼容性极佳,可同时用于HPLC和UHPLC,并通过减少更换色谱柱的频率来节省金钱和时间,同时大限度地减少系统故障风险和停机时间
  • 五一气体发生器启普发生器启氏气体发生器
    气体发生器GAS GENERATORS kipp funnel and stopcock fitted with rubber stopper别名:启氏气体发生器启普发生器一、概况及用途: 气体发生器的生产它的底座与球形厚玻璃漏斗是在大炉上用普通料玻璃模具吹制,其它部件灯工上生产,然后将底座与球形厚玻璃漏斗磨合而成。 适用于科研、大专院校、中小学试验室,制备氢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气体的发生器具。二、造型: 它是利用某些物质在酸液的作用下,能进行化学反应来制造气体的原理而设计的。 发生器的底座是一只具有上下侧口的半葫芦状的瓶,下侧口配有磨砂塞,用作废液的排出。中间带侧口的球,球是盛装锌粒或大理石等固体反应物用。侧口与弯形出口活塞连接,作为气体排放控制开关。底座的上口与长柄球形厚玻璃漏斗相磨合,长柄玻璃球形漏斗用以将酸液注入瓶底或贮存部分酸液用。在球形厚玻璃漏斗上口用橡胶塞固一只二球安全漏半,用以防上固体反应物掉落在瓶底酸液内,引起突然产生大量气体,当发生器内不能容纳时由安全漏斗逸散,起安全防护作用。三、使用方法: 先将仪器洗净烘干,把安全漏斗、中球侧管弯形活塞,分别固定在已打好洞的橡胶塞内,将底座侧口玻璃磨砂塞塞紧。在中球与底座的束腰处放一些玻璃棉或铜网,这样可以阻挡固体反应物掉入底座酸液中引起突然反应。在中球内放入固体反应物(如锌粒、大珲石等),放入量约占中球体积的一半。把球形厚玻璃漏斗由底座上口插入底座,利用磨砂连接好,由球形厚玻璃漏斗注入酸液,注入量能于中球固体反应物接触浸没时为止,然后将已用橡胶塞固定好的安全漏斗、弯形活塞,分别插入球形厚玻璃漏斗上口和中球的侧口塞紧,这样准备工具就绪待用。使用时只要将中球侧口弯形活塞打开,由于打开活塞放进大气压力,酸液即进入中球去固体反应物进行化学反应,而生成所需要的气体,由活塞放出共使用。假若停止使用时,将活塞关闭,气体就会把酸液由中球压入底座和球形厚玻璃漏斗中,使酸液与固体反应物分离而停止反应,如此重复操作即可连续使用。
  • 发生电极6.0344.100
    带隔膜的发生电极,用于电量式卡尔费休滴定法,标准磨口 29/22。该发生电极特别适用于: 绝对水份含量很低的样品 50 ppm油样中电量式水份测定使用酮试剂的应用使用了导电性差的试剂的应用(添加氯仿、二甲苯 10%)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