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成果

仪器信息网基础研究成果专题为您整合基础研究成果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基础研究成果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基础研究成果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基础研究成果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基础研究成果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基础研究成果相关的资讯

  • 国家科技奖获奖专家呼吁各界耐心等待:基础研究成果急不来的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近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们走进人民大会堂,迎来属于他们的高光时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教授张澄是其中的一位,他所在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作为一名80后的正高级教师,张澄完全理解人们希望基础研究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的迫切心情。“但科学研究有自身的规律,尤其基础科学研究需要长期积累、坚持不懈,重大科技成果的出现也绝非朝夕之功。”张澄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同样,在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看来,不同于企业追求今年、明年有多少产品,基础研究不是一个以“计件”为主要目标和评价标准的行业,它追求的是科学问题的解决和科学目标的实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每一个获奖项目背后都凝聚了科研人员多年的心血。据统计,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三大奖获奖项目从立项到成果发表或应用平均时间为11年,其中,近一成的项目经历了超过20年的攻关和积累。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张澄所在团队此次获奖的项目为“心血管重构分子机制、检测技术和干预策略的基础研究”。张澄介绍,该项目基础研究攻关进行了10多年,目前,部分研究成果已进入新药设计、临床试验阶段。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5年、10年的时间对于潜心基础研究来说太短,科研人员很难持续深入研究并实现成果转化。基础研究进行到三五年时能发表文章就很不错了,另外临床应用转化还需时间,就我的研究领域来说,从基础研究走到临床应用,10年时间都紧巴巴的。”张澄说道。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基础研究无疑是一个持续累积的过程,然而,一路走来,科学家收获的并不都是鲜花与掌声。当一个科学家几年没出成果时,公众可能会质疑,为什么他花了这么多钱却没有任何产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事实上,在基础研究领域,一个科学家可能一辈子就出一个重大成果,也不知道成果会在哪天出现。”薛其坤指出,如果天天催科学家报成绩、出结果,他们难以静下来潜心研究,也就不可能做出高质量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对此,薛其坤认为,需要通过科普宣传和科学精神传播,让公众了解基础研究是干什么的,以及基础研究的性质特点,理解基础研究领域的科学家短期内可能做不出成果的困难,即使有成果,它有时很可能不是通过一个显现性的指标来体现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迫切期待出成果的不只是公众。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原主任吴季认为,基础研究需要长期、独立的对自然界根本性问题的思考,因此需要对相关科学家及其团队给予长期和稳定的支持。除了长期稳定支持外,维护科学家不受行政干扰和利益驱动的独立思考也是非常重要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而过于急功近利的管理和评估,可能会干扰科学家的独立思考,那些经过独立的、不受干扰的思考获得的洞见、突破,一定不是催生出来的。”吴季指出,政府和管理部门即使催,也催不出“洞见、突破”来,因此,还不如把精力和资源放到选人、培育人、鼓励人、建设环境,以及提供设备和试验条件上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采访中多位专家表示,要尊重基础研究发展的自然规律,为相关的科研人员营造一个心无旁骛、潜心科研的良好氛围,按照基础研究的自然规律来规划项目周期,建立长期稳定的支持机制,让基础科学领域科研人员敢于触碰有原创性、前瞻性和引导性,但周期长、出好成果的课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十年不鸣,一鸣惊人”。 /p
  • 李灿院士:建议设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两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b20760a6-beb0-4753-8bf7-183bbb6149b4.jpg" title=" 2018-03-12_224355.jpg" width=" 500" height=" 336"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336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李灿 /p p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然而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目前却依然存在着人才培养和选拔“以论文为导向的一刀切”的现象。 /p p   10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李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此下去,尽管我国研究队伍进一步扩大、文章数量继续攀升,但仍不一定能做出相应的创新性成果,不利于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p p   因此李灿委员建议,将目前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改进重组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两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p p   strong  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评价体系不能一刀切 /strong /p p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自90年代初成立以来,激励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极大促进了我国基础研究工作。但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一些不足也暴露出来。 /p p   李灿委员认为,目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上存在的问题就是“以论文为导向的一刀切”。 /p p   “比如很多做应用基础研究的学者,为了完成评价体系的论文数量要求,也会拿一些文章出来。”李灿委员表示。 /p p   “另一方面,这也造成了另一些做基础科学研究的学者,不能静下心来坐冷板凳,针对重大的前沿基础科学问题做研究,长线的去坚持。” /p p   “不可否认,论文是需要的,但完全依靠这一个指标,就会在实践中略显偏颇。”李灿委员指出:“其实除了论文之外,应用基础研究学者的优秀专利,或者其研究成果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成效,都可以作为评价标准。” /p p   李灿委员认为:“评价体系本身就是具有导向作用,以论文为核心就会导致一些年轻工作者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既没有去攻克基础课学里的难题,又没有解决应用科学中的核心问题。如此下去,尽管我国研究队伍进一步扩大、文章数量继续攀升,但仍不一定能做出相应的创新性成果,不利于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p p    strong 建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改进重组 /strong /p p   “我国学术界往往混淆了基础研究的内涵,将基础科学研究(Fundamental Research)和应用科学的基础研究(Basic Research)放在一起评审。对于不同领域,不同性质的研究均‘一刀切’,以论文和论文影响因子为主要判据,这就使一些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工作和人才队伍受到严重影响。评审工作简单化,缺乏对研究工作本身的判断,弱化了对工作本身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 /p p   最近中办、国办也发布《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旨在分类健全人才评价标准,改进和创新人才评价方式。 /p p   因此李灿委员建议,将目前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改进重组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两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两项基金各有侧重,使得人才和成果的评价更加科学化和精准化。 /p
  • 国家“973”项目《陆相致密油高效开发基础研究》成果检查会暨核磁技术交流会在苏州落下帷幕
    国家“973”项目《陆相致密油高效开发基础研究》成果检查会暨核磁技术交流会在苏州落下帷幕 2018年5月25-28日,初夏之时,国家“973”项目《陆相致密油高效开发基础研究》2018年成果检查会暨核磁共振技术交流会在美丽的太湖之滨——苏州高新区落下帷幕。来自全国的近60位专家和学者,汇聚一堂,针对该项目的学术和技术问题做了细致的讨论,参会课题组分别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西南石油大学,东北石油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力学所,中石油勘探院,新疆油田公司及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是由国家科技部领导的旨在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及对人类认识世界将会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学前沿问题的专项研究。 本次“陆相致密油高效开发基础研究”是国家973计划为国家能源安全设置的研究项目,这个项目共分为6个课题,课题下包括了24个专题研究。 973项目会议代表在苏州高新区科技城合影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姜汉桥教授,由姜教授和973 项目跟踪专家罗治斌教授等组成的专家组对24个专题进行了逐一检查。首先,各专题长对所负责的专题做了主要技术成果、进展、下一步工作和经费情况等做了汇报;接下来,专家组针对汇报的内容做了提问、探讨以及下一步工作的详细指导。973项目的6个课题组经过近4年的研究努力,在《陆相致密油高效开发基础研究》项目上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就,尤其是在SCI论文发表的数量、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方面均已完成或提前完成了项目预定指标,部分成果已经应用于现场。 该项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包括了以下六个方面,它们是陆相致密油甜点成因机制及精细表征;多相多尺度流动机理及渗流理论研究;储层人工缝网形成与重复压裂改造控制机理研究;提高储层采收率机理与方法研究;高效开发油藏工程理论与方法研究;以及典型陆相致密油藏高效开发模式研究。这些研究的完成将为中国的陆相致密油藏的开发和创新做出巨大的贡献。 973项目汇报课题组汇报 首席科学家中国石油大学姜汉桥教授及跟踪专家罗治斌教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核磁共振仪器专业委员会和苏州纽迈分析受973项目管理办公室的委托,协办了本次会议,借助于973项目平台,纽迈分析的技术专家和973 会议代表对核磁共振测试技术和发展做了深入的交流。在会议开幕式上纽迈分析杨培强董事长和李向红副总经理致辞,欢迎国家973项目的专家和学者们;就核磁共振技术在石油能源领域内的快速发展,纽迈分析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站长燕军教授汇报了“核磁共振的原油含水率快速测试分析的新方法",纽迈分析吴飞博士介绍了纽迈公司核磁共振应用的常规和新技术的发展近况。 纽迈分析专家和技术人员在973会议上的报告学术讨论会场一角27日下午,973项目代表参观了纽迈分析坐落在苏州高新区科技城的核磁共振研发基地、CNAS核磁共振分析测试实验室、核磁设备的生产工厂和仪器调试车间等,对苏州纽迈在核磁共振领域的飞速发展,973专家们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973项目代表参观苏州纽迈分析设备研发基地和实验室973项目代表参观纽迈分析的CNAS核磁实验室和调试车间最后,我们预祝国家973项目《陆相致密油高效开发基础研究》顺利完成课题各项研究目标,在2019年圆满结题,并期待该项目的诸多研究成果早日投入到我国的石油工业致密油的开发应用之中。纽迈专注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推广、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完备的生产、服务和成熟的运营管理体系。公司自主开发多款核磁共振分析仪器并已获得多项国家奖项和资质认证,产品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能源勘探、高分子材料、纺织工业、生命科学等行业领域,获得业界一致认可。

基础研究成果相关的方案

基础研究成果相关的论坛

  • 【讨论】2009特别聚焦之“我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

    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组织的2009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科技进展揭晓。  [b]这十大基础研究进展分别是:[/b]  [color=#dc143c]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通过国家验收   查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状况   揭示A1型短指症致病机理   发现β-抑制因子-2复合体信号缺损可导致胰岛素耐受   实验证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   发现金属钠在高压条件下可转化为透明绝缘体   阐明纳米孪晶纯铜极值强度的形成机制   高温铜氧化物超导体物性和超导机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鉴别出与超级杂交水稻杂种优势相关的潜在功能基因   找到鸟类起源的一些关键证据。[/color]  据介绍,本次评选活动的新闻来源由《科技导报》、《中国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院刊》和《中国基础科学》共同推荐。通过初评,从184项推荐新闻中遴选出30项候选新闻。随后以问卷形式将候选新闻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973”计划顾问组和咨询组专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专家进行无记名投票获得结果。  本次入选项目呈现出两个主要特点。  首先,我国具有传统优势的学科领域显示出持续创新能力。如我国在古生物学研究方面有独特的学术资源和地域优势,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在诸多领域已经与国际同步。我国科学家发现的澄江、瓮安动物化石群,引起了全球古生物学界的轰动。2009年,我国又在鸟类起源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发现了一些关键证据,为研究恐龙向鸟类进化过程中有关手指进化问题提供了有力证据,产生了重大的国际影响。  在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物理学家对纳米孪晶纯铜极值强度形成机制的阐释、高温铜氧化物超导体物性和超导机理研究均有良好发挥。在高温超导研究领域,有关铁基超导的重要成果不仅入选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且入选了《科学》杂志评出的2008年十大科技进展,引起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今年又有一项高温铜氧化物超导研究的成果入选,表明我国在高温超导方面经过长期的积累沉淀,具有了扎实的基础和雄厚的潜力。  其次,群体性突破不断涌现。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张先恩说,医学一直是我国的薄弱领域,但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成果不断涌现。2009年,有3项医学领域的成果入选基础研究十大进展,表明我国医学领域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已经出现群体性突破的势头。这样的势头往往孕育着重大的革命性突破。  如由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小组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曾凡一小组合作开展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也被称为iPS细胞的全能性验证研究,一直困扰着生命科学向纵深推进。两个研究小组合作,在实验中通过对iPS细胞的培养基以及iPS克隆挑取时间等因素的优化,提高了iPS细胞的获得效率及iPS克隆的质量,制备出37株iPS细胞系,并利用其中6株iPS细胞系注射了1500多个四倍体囊胚后,其中3株iPS细胞系获得了共计27只成活小鼠。经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这些小鼠确实是由iPS细胞发育而成。目前,这些小鼠现已发育成熟并繁殖了后代。此项研究首次证实,iPS细胞具有与胚胎干细胞相同的全能性。相关研究发表在2009年9月3日《自然》杂志上。  此外,关于全球性热点、焦点问题的研究,我国科学家也取得了世界瞩目成绩。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2006年关于成熟森林土壤可持续积累有机碳的成果入选了基础研究十大进展,2007年有关碳汇的研究成果入选,2008年通过氧同位素研究东亚季风变化的成果入选,2009年又有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状况的研究成果入选。这些研究不断深入,为我国应对全球变化,解决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 【转帖】化学所在生命体系中化学信息的分析化学基础研究中取得进展

    搜索一下,没有见重复,发给大家分享一下。7月25日,由中科院化学所与生态中心共同完成的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生命体系中化学信息的分析化学基础研究”通过了结题验收。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化学所陈义就项目执行的情况向专家们进行了汇报。 该项目紧密围绕生命体系中化学信息的分析化学基础科学问题,以学习与记忆过程中化学信息物质的研究为切入点,发展了多组分、高选择性的快速分析新方法,进而探索了活体模型动物在学习与记忆训练过程中信息分子的动态变化情况,以及外源物质对学习与记忆过程的影响或干扰,取得了一批在该领域内有影响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在项目的执行期间,研究人员们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ial., J. Proteome Res., Anal. Chem.等SCI源期刊发表相关论文86篇,其中正面他引243次;申请专利11项,授权5项;出版著作主编2部、副主编1部;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在人才培养方面, 2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获得院“百人计划”结题优秀;1名博士后出站;25名博士和2名硕士毕业,其中1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人获得中科院院长优秀奖,2人获得刘永龄奖特别奖,2人获得宝钢优秀学生奖学金。组织和承办了4次国内外学术会议,并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开展了有效的合作研究。 验收专家组成员认真听取了项目执行情况报告后认为,整个项目超额完成了任务书制定的研究目标,取得了一些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并在学术交叉与合作研究方面富有特色。初步形成了一支在生命分析化学领域具有鲜明特色、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群体。为推动生命体系中化学信息的分析化学基础问题研究的持续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专家组一致同意项目通过验收,并建议中国科学院继续对该研究方向给予重点支持,以推动分析化学与脑智科学等领域的深入交叉和共同发展。

  • 【基础研究十大新闻揭晓】2006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评选揭晓

    2006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评选结果在北京揭晓。经过专家多轮严格评选,10项具有原创性、新闻性和广泛社会影响的代表性成果入选。 2006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分别是:1)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发现一个新粒子X1835;2)找到前寒武纪两侧对称动物演化的有力证据;3)发现成熟森林土壤可持续积累有机碳;4)发现一种可有效通过皮肤传送大分子药物的透皮短肽;5)确定出果蝇识别和记忆图形重心高度和轮廓取向的脑区;6)在光纤通信中成功实现一种抗干扰的量子密码分配方案;7)研究证明人类干细胞可存活于山羊体内8)精确测量银河系英仙座旋臂距太阳系的距离;9)研究发现神经元-胶质细胞间的突触具有长时程可塑性;10)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成功实现物理放电实验

基础研究成果相关的资料

基础研究成果相关的仪器

  • SOLiD&trade 5500测序系统适合每位研究人员的按测序通道计费的测序5500 系列基因分析系统 &mdash &mdash 可扩展且精确的新一代测序系统。5500 系列基因分析系统以每个测序通道为基础,无论是一块还是两块 FlowChip,每块 FlowChip 都有可编址且可灵活配置的通道,从而可支持广泛的应用。超精确检测模块 (ECC)进一步提高了这种已经领先行业的连接型测序的准确性。主要优点:► 即时测序 可立即测序,无需等待,对于未使用的测序芯片通道,不会造成无谓的试剂浪费► 经济高效的测序,可个性化配置的测序通道 在符合您资金要求的情况下,同时运行各种测序应用► 出众的低频变异检测,适用于全外显子组测序或定向重测序 利用高达 99.99% 的行业领先的测序准确性,在疾病研究中实现低频变异的检测► 为您的 RNA 应用带来重复性、可靠性和高品质 可信赖的 Ambion 产品、实验方案和无与伦比的准确性► 在多重样本分析中,使用多达 96 个条形码,实现可靠性和一致性 利用稳定的操作流程和达到最佳平衡的条形码实现经济高效的多重样本分析► 利用最佳分析解决方案,提高工作效率和自由度 利用全面的数据分析解决方案,提升您的研究成果Life Technologies 始终致力于不断简化测序流程,不断改善 SOLiD&trade 系统流程中耗费劳力的步骤,并使其自动化。这些解决方案能让您优化您的资源,并进一步加快您的研究。AB Library Builder&trade 系统可简化核酸的纯化以及 DNA 片段文库的构建。模块化的 SOLiD&trade EZ Bead&trade 系统可实现模板微珠的制备自动化,以便在 SOLiD&trade 系统上进行测序。对于那些正在寻找高通量自动化方案的研究人员来说,有高通量液体处理 XYZ 机器平台开发的操作流程集合提供。Life Tech新浪微博Life Tech优酷视频
    留言咨询
  • 新一代 GHz 级技术融合了当前的主流 NMR 方法和仪器技术革新,将应用重点聚焦于结构生物学、大分子复合物、膜蛋白和天然无序蛋白质 (IDP) 的研究。该技术融合了当前的主流方法和仪器技术革新,将为结构生物学、药物研发和大分子复合物研究领域的尖端科学研究和转化研究带来更多可能。布鲁克公司独一无二的新一代千兆赫 (GHz) 级核磁共振 (NMR) 波谱仪技术旨在为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天然无序蛋白质 (IDP) 基础研究带来突破性进展。尤其是超高场 NMR 与其它实验方法和计算方法的结合,已被证明能够越来越多地实现天然无序蛋白质 (IDP) 重要功能方面的深入研究,包括整体结构、翻译后修饰、动力学、多重相互作用、特异性结合配体、信号传导与调控作用、无膜细胞器的形成以及其它关键功能。由于我们对大多数 IDP 的分子功能都尚且没有深入的了解,该类蛋白质又被称为“暗蛋白质组”。下方为您提供了一个关于 IDP 的短视频链接。新一代 GHz 级NMR 技术融合了多项突破性的科学新技术、主流技术进展以及关键的用户导向 NMR 新方法开发成果,包括: 新型主动屏蔽 1 GHz NMR 磁体新型高维度快速采集 NMR 方法用于大分子蛋白质和 IDP 研究的 13C 和新型 15N 直接检测技术具备多接收器采集功能的先进并行 NMR用于 GHz 级间接实验的新型 3 mm TCI 低温探头新型三轴梯度 5mm 低温探头新型单层 Ascend Aeon 900 MHz 磁体新型 1 GHz 超快速 111 kHz MAS 固态 NMR 探头 布鲁克公司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Frank H. Laukien 博士表示:“IDP 研究是生物学领域和疾病机理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前沿课题之一。我们非常高兴能够推出新一代 GHz 级 NMR 技术,该技术的主要应用目标是加速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家探索未知“暗蛋白质组”的进程,以期为医疗保健机构和患者带来更多福音。我们期待用于 IDP 研究的新一代 GHz 级 NMR 工具能够显著加快我们理解众多基础生物过程的步伐。此外,IDP 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为我们在癌症生物学和阿兹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领域取得突破带来了极大的希望。”
    留言咨询
  • 一篇高质量的研究论文源于起初的方案设计,只有合理且新颖的研究方案才能产出高质量的成果。竞远生物根据客户的需求并结合客户自身科研基础,可提供基础医学研究、临床医学研究等专业化与个性化的课题设计。 特色 根据客户实际条件和经费,设计可行性的研究方案 2.严谨性和新颖性有机结合,助力客户完成高质量的临床或基础研究,获得高质量的成果或证据。 3.可根据客户自身科研基础,设计具有可延续性的系列研究方案服务内容 1.方案评估与修改。 对客户所提交方案进行科学性、新颖性及可行性评估,并对其进行修改,使提交方案达可达到客户的需求。(周期:10个工作日) 2.方案设计 2.1有课题方向及提供较充足的资料 根据客户提供的资料以及前期研究基础,检索文献确认审査课题的可行性,从而为客户提供一个严谨的研究方案(周期:15工作日)2.2.有课题方向,但前期資料较少或无。 根据客户所提供的的课题方向与研究经费,检索文献査新,从而为客户量身定制一个可行性的研究方案。(周期:25个工作日) 3.实验方案执行。 依据客户提供的研究方案或竟远生物为客户设计的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方案中的具体实验,并对研究结果进行整理,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研究结果。 4.研究成果发表 依据项目执行后获得的结果,竞远生物助力客户撰写高质量的论文并投稿发表。
    留言咨询

基础研究成果相关的耗材

  • 天美AA6000平台石墨管厂家直供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是目前测定多种物料中痕量及超痕量无机成分的有效手段,已广泛用于国民经济中相关行业。石墨原子化器是将样品中的离子或分子变成待测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心部件,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原子化效率,关系到定量分析的准确度,积多年实验研究成果,为获得优良的特定的耐抗性和热特性而采用特殊的高品质石墨基础材料经过特殊工艺研制而成的LT系列石墨原子化器,具有灵敏度高、精度好、重现性好、使用寿命长、性价比高的特点,其各项测试性能指标均能达到国内外水平。专用的原料、研磨、充分的混合、适当的压制、正确的热处理、全过程的净化控制、机械加工、特殊的涂覆技术、严格的性能检测了龙天LTT系列石墨原子化器的品质。公司石墨管产品按照不同的分类,可分为横向加热石墨管、纵向加热石墨管;普通石墨管、热解石墨管;标准石墨管、涂层石墨管;长寿命石墨管、直筒石墨管、平台石墨管、凹台石墨管、杯型石墨管。产品完全配套于国内外各型号原子吸收光谱仪石墨原子化器,产品除供给国内各大仪器厂家配套的产品外,还向销往世界各地。
  • 上海光谱SP-3530AA平台石墨管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是目前测定多种物料中痕量及超痕量无机成分的有效手段,已广泛用于国民经济中相关行业。石墨原子化器是将样品中的离子或分子变成待测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心部件,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原子化效率,关系到定量分析的准确度,积多年实验研究成果,为获得优良的特定的耐抗性和热特性而采用特殊的高品质石墨基础材料经过特殊工艺研制而成的LT系列石墨原子化器,具有灵敏度高、精度好、重现性好、使用寿命长、性价比高的特点公司石墨管产品按照不同的分类,可分为横向加热石墨管、纵向加热石墨管;普通石墨管、热解石墨管;标准石墨管、涂层石墨管;长寿命石墨管、直筒石墨管、平台石墨管、凹台石墨管、杯型石墨管。产品完全配套于国内外各型号原子吸收光谱仪石墨原子化器,产品除供给国内各大仪器厂家配套的产品外,还向销往世界各地。
  • AA6800岛津高密原子吸收石墨管灵敏度高长寿耐用
    重要提示:本产品网页标价为过往某时点价格或随机发布参数,优惠价格、货期均以沟通确认、正式报价、合同协议为准,请广大客户知悉,感谢!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是目前测定多种物料中痕量及超痕量无机成分的有效手段,已广泛用于国民经济中相关行业。石墨原子化器是将样品中的离子或分子变成待测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心部件,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原子化效率,关系到定量分析的准确度,积多年实验研究成果,为获得优良的特定的耐抗性和热特性而采用特殊的高品质石墨基础材料经过特殊工艺研制而成的LT系列石墨原子化器,具有灵敏度高、精度好、重现性好、使用寿命长、性价比高的特点,其各项测试性能指标均能达到国内外水平。专用的原料、研磨、充分的混合、适当的压制、正确的热处理、全过程的净化控制、机械加工、特殊的涂覆技术、严格的性能检测保证了龙天LTT系列石墨原子化器的品质。

基础研究成果相关的试剂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