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历程

仪器信息网发展历程专题为您整合发展历程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发展历程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发展历程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发展历程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发展历程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发展历程相关的耗材

发展历程相关的仪器

  • a)工作原理:TVA系列便携式有毒挥发气体检测仪采用FID单检测器或FID&PID双检测器检测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总量,满足美国EPA方法21标准,具有本底安全认证,广泛应用于各类化工行业,工业卫生,应急监测等,尤其适用于泄露检测与修复(LDAR)应用。FID(Flame Ionization Detector)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是一种利用H2火焰燃烧使物质离子化的宽带有机物分析仪,检测范围达到0-50000PPM,几乎对所有碳氢类化合物都能够响应。FID的特点是:检测范围宽(0-50000PPM),准确度、灵敏度高。PID(Photo Ionization Detector)光离子化检测器是利用紫外辐射使物质离子化的窄带有机物分析仪,能够响应大部分有机物及部分无机物,如脂肪类、卤代烃类、不饱和烃类、芳香烃类、多环芳烃类、醛类、酮类、醇类、胺类、有机磷、有机硫化物和某些金属有机物等,也可检测到NH3、H2S、ASH3、PH3、CL2等无机物。检测范围为0-2000PPM。但是对于烷烃响应低,对CH4几乎没有响应。PID的特点是:结构简单,无须另配氢气瓶,检测限低。FID&PID双检测器的结合使用,可以集中优点,弥补单检测器的不足,不仅可以检测有机化合物,而且还可以利用PID检测器检测无机化合物。双检测器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样气进入设备后,经过分流分别进入FID和PID检测器,产生的信号放大计算后,在仪器屏幕显示浓度。 TVA系列仪器具有FM安全认证。TVA1000B还具有CENELEC认证。b)产品用途:l 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泄漏检测与修复(Leaks Detection and Repair)是通过对挥发性有机物(VOC)在工况下的连接件进行周期性的检测,尽早发现泄漏的设备和管件进行维修,从而减少排放而制定的规程,是石化行业减少VOC无组织排放的最有效手段,TVA系列仪器是泄漏检测的最优选择。美国LDAR各类法规已经有近30年发展历程。TVA系列仪器是根据美国EPA方法21标准要求设计制造,完全符合LDAR法规要求,在美国LDAR市场占有率最高,与LDAR管理软件相互匹配,并能够提供基本的检测路径等信息记录。l 无组织排放监测l 室内空气质量研究l 地下储罐泄漏检测l 有毒废弃物区域评估 l 安全部门应急响应c) 特点:l FID&PID双检测器结合使用l 能够检测有机化合物及部分无机化合物 l 检测范围宽,灵敏度高,响应时间短l 具有本底安全认证 l 响应因子及曲线可调整l 使用简单,携带轻便l 符合美国EPA方法21标准d)技术指标准确度PID----读数的±25%或±2.5ppm,取大值,从0.5ppm到500ppm异丁烯。FID----读数的±25%或±2.5ppm,取大值,从1.0ppm到10000ppm甲烷。重复性PID----100ppm异丁烯时±1%FID----100ppm甲烷时±2%动态范围PID----0.5~2,000ppm异丁烯FID----1.0~50,000ppm甲烷线性范围PID----0.5~500ppm异丁烯FID-----1.0~10,000ppm甲烷最低检出限最小检出限是以2倍峰间噪音定义PID----100ppb苯FID----300ppb乙烷使用近距离采样器的响应时间PID----使用100ppm异丁烯,最多在3.5秒内达到最终值的90%FID----使用10,000ppm甲烷,最多在3.5秒内达到最终值的90%数据存储间隔自动模式----1个/秒到1个/999分,用户可选手动模式-----2到30秒,用户可选采样速度在采样探头入口处,额定为1LPM电池在20摄氏度(32华氏度)时工作时间至少8小时充电要求220V交流电,50HzPID灯寿命常规清洁,10.6eV灯寿命超过2,000小时FID寿命大于2,000小时氢气瓶工作时间从气瓶压力为15.3Mpa(2,200Psi)开始,连续工作超过8小时使用温度0~40℃便携性仪器设计有一个可自由拆装的肩带大致重量5kg防爆认证 FM认证
    留言咨询
  • DESI XS 400-875-8210
    DESI XS:新型设计、性能优异DESI&trade XS旨在利用创新科技实现更高的质量、可靠性和简便性。该离子源可部署在沃特世高分辨率质谱仪产品组合中,为市场带来一套灵活的解决方案,确保所有成像分析客户均能稳定获得高性能。DESI XS是沃特世新一代DESI MS成像技术开发的基础,可满足未来对MS成像分析的需求。沃特世全新设计性能改进版DESI MS成像离子源解吸电喷雾电离(DESI)质谱技术可从各种分析物表面直接获得化学信息。DESI成像分析可提供分析物表面的分子空间分布信息。DESI可提供精美且信息丰富的图像,使科学家能够解答以下基本问题:“这种组分在样品中哪些地方?”精美且信息丰富的图像DESI XS生成的鼠脑切片图像显示了3种不同脂质(红色、绿色和蓝色)的空间分布。鼠脑内不同的空间分布表明它们具有不同的分子功能。DESI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十多年来,Waters&trade 一直积极投身于MS成像技术领域的发展,在过去六年中专注于DESI影像技术。为了在MS成像领域不断取得成功,自2019年10月1日起,沃特世从Prosolia Inc.和普渡研究基金会(Purdue Research Foundation)获得了DESI技术的专有权。凭借对DESI技术和现有MALDI技术的投入,沃特世致力于推动MS成像技术的发展,创造一个令人期待的未来。DESI XS解决方案与开放式DESI离子源相比,新型离子源设计包括部分密封的外壳,从而提高环境稳定性并减少样品分析过程中的大气干扰。它可以屏蔽潜在的溶剂蒸气和样品气溶胶,保护待分析的样品免受污染,因此可为用户和同时为样品提供安全的环境。与之前的自上而下的视图方式不同,该离子源还提供了相机,用于查看DESI喷雾器和样品的侧面。这有助于用户更轻松地找到用于DESI分析的更好的喷雾位置。离子源的内部组件在设计时即考虑了稳定性和可用性。喷雾器电枢采用弹簧臂精密制造,其中包括笼式滚柱轴承,可为大规模采集提供更高的精密度和耐用性。与业内优质的显微镜载物台制造商合作,将先进的步进电机载物台整合到离子源中,以便利用不同的支架,从而检查各种类型的样本。其独特的S曲线加速算法可实现快速、平稳的定位而不产生振动,从而减少对样品的干扰,有望获得聚焦的、一致的影像。离子源率先实现了电子设备和气体处理功能的集成,意味着在分析结束时可自动关闭气体和电压。这样不仅更加环保,还能节省MS成像消耗品的成本,并延长DESI喷雾器的使用寿命。通过丰富的信息加快发现进程DESI XS离子源能够产生离子图像,并提供一致、可靠的信号强度,从而清晰地显示分子空间分布。通过提高分析过程中决策制定的可信度,加快发现研究的速度。该离子源可确保显示的图像中清晰定义了各组分的分子空间分布,并可通过高分辨率成像(HDI&trade )软件轻松快速地进行处理。DESI XS和MALDI双成像系统,可在SYNAPT XS上完全实现。该系统与上述分析技术结合后非常适用于分析肽、脂质和小分子代谢物。采用的双电离技术相互补充,可为质谱成像提供全面的信息。HRMS平台的DESI XS适用范围新型DESI XS离子源专门设计用于稳定的DESI MS成像系统。该离子源与SELECT SERIES&trade Cyclic&trade IMS、SYNAPT XS和Xevo&trade G2-XS QTof系统完全兼容,为市场带来一套灵活的解决方案,确保所有成像分析客户均能稳定获得高性能。DESI XS是沃特世新一代DESI MS成像技术开发的基础,可满足未来对MS成像分析的需求。
    留言咨询
  • AB-100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管理系统适用范围:0-6岁儿童产品功能:1、 身体发育与营养状况评价、提供早期干预与常规保健指导2、 儿童智力发育测评,为智力发育提供早期诊断依据3、 丹佛小儿发育(DDST)、格赛尔(GESELL)发育测评4、 婴幼儿孤独症测评、ABC孤独症筛查5、 儿童多动症筛查6、 神经运动20项、早期脑瘫诊断7、 家庭育儿环境测评及指导建议8、 婴幼儿语言发育筛查9、 1-2岁幼儿亲子依恋状况测评10、 社会生活能力测评11、 高危、体弱儿管理产品配置:推车+电脑+AB100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管理系统+打印机+2010版儿心工具箱(选配)+GESELL工具箱(选配)+DDST工具箱(选配)
    留言咨询

发展历程相关的方案

  • 准稳态法导热系数测试技术发展历程和未来
    上海依阳实业有限公司:准稳态法多参数热物理性能测试技术是近二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测试技术,在热物理性能测试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回顾了准稳态法测试技术的发展历程,用详细的数学模型和测量公式推导过程描述了准稳态法测试技术的演变过程,介绍了准稳态法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典型研究和应用,分析了准稳态法测试技术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和不足,并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研究内容。
  • 多试样闪光法热物性测试技术发展历程
    闪光法作为一种经典的材料热物理性能测试方法,是所有热物性测试方法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它基本覆盖了所有金属和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等刚性高密度材料的热物性参数的测试,闪光法测试设备也成为了材料性能测试评价最常配备的仪器设备。随着材料科学的飞速发展,材料热物理性能的测试评价对闪光法测试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提高闪光法测试效率,多年来闪光法测试设备厂家一直在进行着这方面的努力,并推出了相应的多试样闪光法测试设备。本文详细介绍了国内外闪光法测试技术在多试样功能方面的发展历程,展示了多试样闪光法测试技术和设备的特点,为今后更高效的闪光法测试技术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 光离子化技术发展综述
    光离子化技术发展综述 * 张 颿 1,2、魏庆农1、彭夫敏1、张 伟1(1.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环境光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合肥 230031 )(2 .炮兵学院, 合肥 230039 ) E-mail : salas0527@163.com 摘 要 回顾光离子化技术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光离子化技术的优缺点、光离子化检测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结构,着重分析了电离室内部的电离微观机制。并以国产仪器GC-4400型便携式光离子化气相色谱仪为主,介绍了国内外近期PID技术的若干最新发展。 关键词 光离子化; 光离子化检测器; 电离室 1 引言 1.1 什么是光离子化技术 光离子化技术就是利用光电离检测器(Photoionization Detector,简称PID)来电离和检测特定的易挥发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简称VOC)。光电离检测器可探测那些气体电离势能在紫外光源辐射能量水平之下的气体,其高能紫外辐射可使空气中大多数有机物和部分无机物电离,但仍保持空气中的基本成分如N 2 、O 2 、CO 2 、H 2 0不被电离(这些物质的电离电位大于11eV)。 光离子化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气体被检测后,离子重新复合成原来的气体和蒸气 [1] ,也就是说它是不具破坏性的检测器。可以通俗地讲,PID就是一台没有色谱柱的便携式色谱。由于可以检测极低浓度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其它有毒气体。因而对VOC检测具有极高灵敏度的PID就在应急事故的各类处理中有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它已经成为环境保护、痕量检测和实时检测污染等方面的强有力工具。 ......(未完)察看全文(PDF文档),请点击页面上方的链接。

发展历程相关的论坛

  • 《中国认可发展历程》出版

    2012年7月24日,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编著的《中国认可发展历程》一书由中国质检出版社出版,以纪念国家认可制度集中统一实施十周年。 该书在认可委员会主任王凤清的亲自关心下,历时三年,经过十余次修订,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纂完成。该书完整记述了认可工作发展的翔实资料,收录了上级领导对认可工作的关怀,认可的起源与认可委员会组织体系历史沿革,认可工作的法律依据和认可结果的政府采信,认可制度领域的发展,中国认可工作的国际化发展、创新发展、科技发展、标准贡献,以及中国认可机构法律实体的自身发展等九方面的内容。转自:CNAS网站,与大家共勉。

  • 液相色谱柱的发展历程

    [align=center][b]液相色谱柱的发展历程[/b][/align]每次我们看到色谱柱的时候,都会想到明亮的不锈钢柱管,但是色谱柱柱管发展到今天也是历经坎坷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从来都是曲折的。1、玻璃柱管时代最早的色谱柱填料是填充在玻璃管里面的,玻璃管的机械强度,所以那个时代的色谱柱柱压不能太高,属于低压液相色谱的年代。这个是现代液相色谱分析的雏形,曾经的屠呦呦老先生靠最原始的柱层析提取出了青蒿素,这个是时代的进步!2、塑料柱管时代塑料取代玻璃是色谱技术的一大进步,塑料的工程强度要大于玻璃。所以用塑料装填色谱填料也流行一时。今天,[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3p][color=#3333ff]离子色谱[/color][/url]的色谱柱柱管依然使用的是塑料。但是液相色谱柱却摒弃了塑料。液相色谱的流动相多为甲醇乙腈等有机溶剂,塑料可能与有机溶剂相互作用,甚至发生溶解。3、不锈钢柱管时代不锈钢色谱柱柱管的产生,意味着液相色谱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色谱柱可以耐更高的压力,所以通常我们说液相色谱是高效液相色谱或者高压液相色谱,其原因应该来源于此。我在网上看到,有的人说是当初液相色谱进入中国的时候,翻译错误造成的。但是本人认为从事物发展的脉络来看,叫高压液相似乎更加合理。随着填料技术的不断发展,液相色谱又被推陈出新到一个新的高度,超高压液相色谱。色谱柱的发展历程是色谱柱柱管的发展历程,也是色谱填料技术发展的历程,这两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才有了今天色谱柱技术的飞跃发展!我们在使用不锈钢色谱柱的时候,不应该忘记液相色谱柱的前世今生!尽管今天我们不会叫液相色谱仪为“高效液相色谱仪”!所以,我们说色谱柱是液相色谱的核心!

发展历程相关的资料

发展历程相关的资讯

  • 浅谈单细胞测序: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
    近期我们梳理了分子诊断技术中测序部分,测序技术根据样本类型不同包含:DNA测序、RNA测序、单细胞测序、甲基化测序等。本期开始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一介绍单细胞测序技术:单细胞测序技术概念及发展历程、单细胞测序技术操作流程、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单细胞全转录组测序技术、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应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单细胞测序(Single cell sequencing,SCS)技术是指在单个细胞水平上对转录组或基因组进行扩增并测序,以检测单细胞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表观组学和蛋白组学等多个组学的数据。主要涉及:单细胞基因组测序、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和单细胞表观基因组测序。单细胞基因组测序(图1A):是将分离的单个细胞的微量全基因组DNA进行扩增,获得高覆盖率的完整的基因组后进行高通量测序,用于揭示单细胞中的遗传变异,如单核苷酸变异(SNVs)、拷贝数变异(CNVs)和基因组结构变异(SVs),细胞群体差异和细胞进化关系。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图1B):是将分离的单个细胞的微量全转录组RNA进行扩增后进行高通量测序,用于在单细胞中生成基因表达、基因融合和选择性剪接的图谱,此技术被认为是截至 2020 年定义细胞状态和表型的金标准。[1]单细胞表观基因组测序(图1C):是检测DNA序列不变的情况下表型的可遗传变化,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可及性等。在真核生物中,5-甲基胞嘧啶(5mC) 在基因组中广泛分布,并通过抑制转座因子在调节基因表达中发挥重要作用[2]。通过对单个细胞中的 5mC 进行测序,可以揭示来自单个组织或群体的遗传相同细胞的表观遗传变化如何产生具有不同表型的细胞。单细胞亚硫酸氢盐测序是DNA甲基化研究的金标准。图1 单细胞测序技术应用范围示意图[3]A:单细胞基因组测序应用范围;B: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应用范围;C:单细胞DNA甲基化测序应用范围;为什么要做单细胞测序呢?多细胞生物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过程中必然会带来不同细胞间的差异,形成遗传信息的异质性。传统的检测方法获得的信息来自于数百万甚至更多细胞的混合样本,因此得到的结果反映的是一群细胞中信号的平均值,或者只代表其中占优势数量的细胞信息,导致不同细胞间异质性信息被忽视。而单细胞测序可以检测单个细胞异质性、识别稀有细胞、揭示细胞间差异情况。[4]图2 单细胞测序(上)与传统混合细胞测序(下)对比示意图单细胞测序技术发展2009年汤富酬等完成首例哺乳动物单细胞RNA转录组测序后,单细胞测序经历了十几年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随着测序技术的更新迭代,各厂商基于不同检测原理开发出的单细胞分析系统不断推陈出新,单细胞测序逐渐实现了从低通量到高通量检测的转变。2017年“人类细胞图谱计划(Human Cell Atlas,HCA)”的正式公布,是高通量单细胞研究产业化的重要里程碑。图3 单细胞研究发展重大历程[5]单细胞测序技术流程最初单细胞测序是采用不同方法将单个细胞分离出来,独立构建成文库进行测序。但此法分离细胞通量低(仅检测数十个细胞且不足以反应真实情况)且成本较高。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基于标签(barcode)的单细胞识别技术,即不需要分离单个细胞,仅需对每个细胞加上单独的标签序列,通过一次建库测序即可,此方法使得单细胞测序进入了高通量时代,单细胞分离和测序的成本大大降低。与传统混合细胞测序不同的是,单细胞测序起始样本中核酸含量极低,需要对筛选出的细胞扩增后才能满足后期测序实验,目标是在尽量减少序列扩增偏差的前提下增加核酸总量利于后续分析。单细胞测序技术操作流程包括:样本细胞筛选、核酸提取及扩增、测序文库构建、测序和数据分析。图4 单细胞测序(上)与传统混合细胞测序(下)技术流程对比示意图参考文献[1] Tammela,Tuomas Sage,Julien (2020). "Investigating Tumor Heterogeneity in MouseModels". Annual Review of Cancer Biology. 4(1):99–119.doi:10.1146/annurev-cancerbio-030419-033413.[2] Zemach A, McDaniel IE, Silva P, Zilberman D (May 2010). "Genome-wide evolutionary analysis of eukaryotic DNA methylation". Science. 328 (5980): 916-9. Bibcode:2010Sci...328..916Z. doi:10.1126/science.1186366. [3] Jialong Liang , Wanshi Cai , Zhongsheng Sun.Single-Cell Sequencing Technologies: Current and Future[J].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41 (2014) 513-528[4] Eberwine J, Sul JY, Bartfai T, Kim J ,The promise of single-cell sequencing[J]. Nature Methods. 2014,11 (1): 25–7. doi:10.1038/nmeth.2769[5] 基因慧《2020单细胞行研报告》
  • 徕卡175周年:徕卡品牌的发展历程,也是显微技术的发展史
    2024年是徕卡显微成立第175周年。这175年,既是徕卡品牌的发展历程,也是世界光学显微技术的发展史。这175年,徕卡始终满怀热忱,以创新将可视化、分析能力推向更高更远。徕卡的愿景是瞰见未知,赋能客户,同创世界健康与美好。让我们共同回顾徕卡品牌走过的百年风雨历程感受人类在光学显微技术领域的不断开拓创新1849 - 2004年品牌早期历程1849年德国数学家卡尔凯尔纳 (Carl Kellner) 博士在德国韦茨拉尔成立 Optical Institute 光学公司,开始镜头与显微镜的研究。早期的徕卡显微镜工厂1853年Optical Institute在美国成立 Bausch & Lomb 仪器部门。1865年恩斯特徕兹一世 (Ernst Leitz I) ,加入了公司并成为公司的合伙人。恩斯特徕兹一世 (Ernst Leitz I)1869年Ernst Leitz 接管“Optical Institute”并将公司改名为“Ernst Leitz”。早期的Leitz徕兹显微镜1872年Rudolf Jung在德国的海德堡成立精密工程公司。一个世纪以后,海德堡将诞生一家培养了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全球著名研究所——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Laboratory)。鲁道夫荣格 (Rudolf Jung)1876年 C. Reichert在奥地利的维也纳成立光学公司。卡尔赖希特 (Carl Reichert)上述两家公司后来合并为Reichert-Jung。1881年霍勒斯达尔文 (Horace Darwin) 创立剑桥仪器光学公司 (Cambridge Instruments),该公司也是徕卡集团的前身之一。而霍勒斯达尔文的父,亲,正是《物种起源》的作者,进化论的奠基人,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 (Charles Darwin)。霍勒斯达尔文 (Horace Darwin) 查尔斯达尔文 (Charles Darwin),进化论之父1907年徕卡将第10万台量产显微镜赠予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科赫 (Robert Koch)。罗伯特科赫是德国科学家,因发现结核杆菌及细菌学相关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被誉为“细菌学之父”。罗伯特科赫 (Robert Koch)徕卡赠送给罗伯特科赫的显微镜罗伯特科赫在使用徕卡显微镜1913年徕卡推出首台双目筒显微镜。首台双目筒显微镜1914年奥斯卡巴纳克 (Oskar Barnack) 发明 Leitz 35 mm 小画幅相机。由此开启了相机界的顶流——Leica徕卡相机的历史。第一台徕卡相机UR-LEICA1921年Wild Heerbrugg在瑞士创建光学公司。海因里希怀尔德 (Heinrich Wild)1925年徕卡推出首台偏光显微镜。1929年徕卡发布光子显微镜。1932年徕卡推出入射光荧光显微镜。1950年代的徕卡显微镜工厂1967年 徕卡发布图像分析产品 (定量分析显微镜) 。1972年Leitz Wetzlar 和 Wild Heerbrugg 开始合作。1976年公司拓展金属材料研究业务,并收购了达尔文创立的Cambridge Instruments(首家扫描电子显微镜制造商)。1981年Wild Leitz 集团开始规划成立。1984年ELSAM 超声显微镜荣获德国商业创新奖。1986年Ernst Leitz 和 Wild Heerbrugg 合并成立 Wild Leitz 集团。1990年Wild Leitz、Cambridge Instruments、Reichert & Jung 和 Bausch & Lomb 合并成立徕卡集团。1993年徕卡集团在中国设立第一家样本制备合资公司。1998年徕卡集团的徕卡相机、徕卡显微系统和徕卡测量系统三大业务单元成为三家独立公司。徕卡相机 徕卡显微系统徕卡测量系统2003年徕卡 DUV 物镜获得德国商业创新奖。2004年第一台超分辨率共聚焦 (4Pi) 显微镜。2005 - 2014年加入丹纳赫继续引领世界光学显微技术发展2005年徕卡显微系统正式加入美国丹纳赫(Danaher)集团,成为丹纳赫生命科学平台的一个重要分支。丹纳赫是全球科学和技术的创新者,徕卡与之携手,加速科技对今日生活之影响,改善人类健康。2005年大事记推出创新激光显微切割系统TCS SP5共聚焦显微镜面世,具备当时单台共聚焦显微镜有史以来最高的成像速度和分辨率AF6000 LX集成系统适用于高级宽场荧光成像和分析,使研究人员能够在几天内通过快速细胞动力学成像或 4D 实验来研究生命过程。徕卡 LMD6000 可处理较厚的样本和较硬的材料2006年大事记徕卡推出组织病理学网络解决方案徕卡显微系统公司第三次获得“Innovationspreis”(德国商业创新奖)2007年大事记徕卡与超高分辨率技术之父斯特凡黑尔 (Stefan Hell) ,推出超越当时显微分辨率极限的TCS STED 光学显微镜。这是世界首款商用STED显微镜,光学分辨率小于90纳米。Max Planck Innovation 签署 RESOLFT 技术的许可证协议;哈佛大学科技发展办公室向徕卡授予其 CARS 显微镜技术许可证。徕卡显微系统公司新成立生物系统部门,后来发展为丹纳赫集团诊断平台旗下运营公司。徕卡推出M165 C和M205 C高端体视显微镜,采用 FusionOptics 融合光学技术,树立了体视显微镜领域的新标杆。2008年大事记徕卡显微系统公司成为总部设于德国海德堡的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EMBL) 高级培训中心的创始合作伙伴。而德国海德堡正是徕卡公司的前身之一——1872年鲁道夫荣格 (Rudolf Jung)的精密工程公司——成立的地方。徕卡推出 M720 OH5 是小巧的神经外科显微镜,配有水平光学系统,采用移动设计理念,具有出色的头顶操作性。徕卡显微系统公司凭借 FusionOptics 融合光学技术赢得 PRODEX 奖项,该技术能够形成高分辨率、更大景深、3D效果更佳的图像。徕卡 TCS SP5 X 超连续谱共聚焦显微镜荣获2008年度《科学家》杂志十大创新奖。2009年大事记2010年大事记徕卡显微系统公司在年度互联世界大会上获得 M2M 价值链金奖,Axeda Corporation 被誉为徕卡获得此奖项的一大助力。2011年大事记
  • 徕卡175周年:徕卡品牌的发展历程,也是显微技术的发展史
    2024年是徕卡显微成立第175周年。这175年,既是徕卡品牌的发展历程,也是世界光学显微技术的发展史。这175年,徕卡始终满怀热忱,以创新将可视化、分析能力推向更高更远。徕卡的愿景是瞰见未知,赋能客户,同创世界健康与美好。今天,作为丹纳赫集团旗下一员,徕卡显微正在加速科技对今日生活之影响,改善人类健康。让我们共同回顾徕卡品牌走过的百年风雨历程,感受人类在光学显微技术领域的不断开拓创新。1849 - 2004年品牌早期历程1849年德国数学家卡尔凯尔纳 (Carl Kellner) 博士在德国韦茨拉尔成立 Optical Institute 光学公司,开始镜头与显微镜的研究。 早期的徕卡显微镜工厂 1853年Optical Institute在美国成立 Bausch & Lomb 仪器部门。1865年恩斯特徕兹一世 (Ernst Leitz I) ,加入了公司并成为公司的合伙人。 恩斯特徕兹一世 (Ernst Leitz I)1869年Ernst Leitz 接管“Optical Institute”并将公司改名为“Ernst Leitz” 早期的Leitz徕兹显微镜1872年Rudolf Jung在德国的海德堡成立精密工程公司。一个世纪以后,海德堡将诞生一家培养了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全球著名研究所——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Laboratory)。 鲁道夫荣格 (Rudolmatchf Jung)1876年 C. Reichert在奥地利的维也纳成立光学公司。 卡尔赖希特 (Carl Reichert)上述两家公司后来合并为Reichert-Jung。1881年霍勒斯达尔文 (Horace Darwin) 创立剑桥仪器光学公司 (Cambridge Instruments),该公司也是徕卡集团的前身之一。而霍勒斯达尔文之父,正是《物种起源》的作者,进化论的奠基人,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 (Charles Darwin)。霍勒斯达尔文 (Horace Darwin) 查尔斯达尔文 (Charles Darwin),进化论之父1907年徕卡将第10万台量产显微镜赠予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科赫 (Robert Koch)。罗伯特科赫是德国科学家,因发现结核杆菌及细菌学相关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被誉为“细菌学之父”。罗伯特科赫 (Robert Koch)徕卡赠送给罗伯特科赫的显微镜罗伯特科赫在使用徕卡显微镜1913年徕卡推出首台双目筒显微镜。首台双目筒显微镜1914年奥斯卡巴纳克 (Oskar Barnack) 发明 Leitz 35 mm 小画幅相机。由此开启了相机界的顶流——Leica徕卡相机的历史。 第一台徕卡相机UR-LEICA1921年Wild Heerbrugg在瑞士创建光学公司。 海因里希怀尔德 (Heinrich Wild)1925年徕卡推出首台偏光显微镜。 1929年徕卡发布光子显微镜。1932年徕卡推出入射光荧光显微镜。 1950年代的徕卡显微镜工厂1967年 徕卡发布图像分析产品 (定量分析显微镜) 。1972年Leitz Wetzlar 和 Wild Heerbrugg 开始合作。 1976年公司拓展金属材料研究业务,并收购了达尔文创立的Cambridge Instruments(首家扫描电子显微镜制造商)。1981年Wild Leitz 集团开始规划成立。 1984年ELSAM 超声显微镜荣获德国商业创新奖。1986年Ernst Leitz 和 Wild Heerbrugg 合并成立 Wild Leitz 集团。1990年Wild Leitz、Cambridge Instruments、Reichert & Jung 和 Bausch & Lomb 合并成立徕卡集团。 1993年徕卡集团在中国设立第一家样本制备合资公司。1998年徕卡集团的徕卡相机、徕卡显微系统和徕卡测量系统三大业务单元成为三家独立公司。徕卡相机 徕卡显微系统徕卡测量系统2003年徕卡 DUV 物镜获得德国商业创新奖。2004年第一台超分辨率共聚焦 (4Pi) 显微镜。2005 - 2014年加入丹纳赫继续引领世界光学显微技术发展2005年 2005年,徕卡显微系统加入丹纳赫集团。由此,丹纳赫开始进入生命科学业务领域。 徕卡很自豪能成为丹纳赫的一员。丹纳赫是全球科学和技术的领导者。一起携手,我们正在加速科技对今日生活之影响,改善人类健康。 2005年大事记推出创新激光显微切割系统TCS SP5共聚焦显微镜面世,具备当时单台共聚焦显微镜有史以来最高的成像速度和分辨率AF6000 LX集成系统适用于高级宽场荧光成像和分析,使研究人员能够在几天内通过快速细胞动力学成像或 4D 实验来研究生命过程。徕卡 LMD6000 可处理较厚的样本和较硬的材料2006年大事记徕卡推出组织病理学网络解决方案徕卡显微系统公司第三次获得“Innovationspreis”(德国商业创新奖)2007年大事记徕卡与超高分辨率技术之父斯特凡黑尔 (Stefan Hell) ,推出超越当时显微分辨率极限的TCS STED 光学显微镜。这是世界首款商用STED显微镜,光学分辨率小于90纳米。Max Planck Innovation 签署 RESOLFT 技术的许可证协议;哈佛大学科技发展办公室向徕卡授予其 CARS 显微镜技术许可证。徕卡显微系统公司新成立生物系统部门,后来发展为丹纳赫集团诊断平台旗下运营公司。徕卡推出M165 C和M205 C高端体视显微镜,采用 FusionOptics 融合光学技术,树立了体视显微镜领域的新标杆。2008年大事记徕卡显微系统公司成为总部设于德国海德堡的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EMBL) 高级培训中心的创始合作伙伴。而德国海德堡正是徕卡公司的前身之一——1872年鲁道夫荣格 (Rudolf Jung)的精密工程公司——成立的地方。徕卡推出 M720 OH5 是小巧的神经外科显微镜,配有水平光学系统,采用移动设计理念,具有出色的头顶操作性。徕卡显微系统公司凭借 FusionOptics 融合光学技术赢得 PRODEX 奖项,该技术能够形成高分辨率、更大景深、3D效果更佳的图像。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