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hadoudou 2008/11/16
[color=#DC143C][color=#00FFFF][color=#DC143C]6.早吃饱,午吃好,晚吃少;[/color][/color] 根据目前我国人民的作息制度、工作和学习情况,早、中、晚餐的能量和营养素供给应分别占总能量和全日推荐供给量的30%、40%、30%为宜,应遵循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原则。[/color]
戈壁明珠 2008/11/19
看来中国的关于饮食和养生的文化真是很有内涵和深度的,好好学习!
雾非雾 2008/11/17
饭前洗手,饭后漱口。 在中世纪欧洲经常发生消化道疾病大流行,甚至导致很多人死亡,后来就发现消化道疾病的流行与食物和饮水的消毒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仅仅是食物消毒,在进食的过程中手如果不洁净依然会带进有害的病菌的,所以说饭前要洗手. 由于人是杂食性动物,在进食之后,在咀嚼的过程中会留下很多食物残渣在口腔里,这些残渣是口腔细菌很好的食物,这样细菌在厌氧环境下分解残渣产生酸会腐蚀牙齿而导致龋齿或者是口腔异味,为了有效抑止这种现象所以最好是饭后刷牙或漱口,还口腔一个清洁的环境.
晓曦 2008/11/17
[size=4]立春过后蛋当饭 [/size]立春以后就进入鸡生蛋的旺季了,鸡蛋供应充足,价格又非常便宜,鸡蛋的营养一直都是人所共知的,你看每天早上很多人都习惯喝杯牛奶,吃个鸡蛋,觉得这样才够营养,而且很多的孕妇,病人都是吃鸡蛋来补充营养。并不是说让大家只吃鸡蛋,不吃饭。
沙漠兄 2008/11/17
[color=#00008B] [size=4] 药补不如食补:[/size][/color] 在前一段热播的《大长今》中,长今从一个优秀的厨娘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医女,暗合了“药食同源”的说法。美食和滋补,永远脱不了干系,尤其是在冬天,民间有俗语:冬季进补,春季打虎;冬季不补,春季受苦。 冬天寒冷,进补不易产生火气,因此是最好的补阳补气的季节,用 美食带给自己点新鲜的精气神,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其实,并非每个人到了冬天都有进补的需要,“补”是补不足,有不足才需要补。而不足多为虚,虚又分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几种虚可单独出现又可同时存在,而且是不平衡的。因此进补的总原则就是“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哪方面虚就补哪方面。比如阳虚的人可以多吃温补食物,如羊肉、狗肉、兔肉等补血壮阳之品;血虚者在上述物品中添加当归、红枣、首乌、枸杞等;气虚的人适当加入北芪、党参、五爪龙等。 进补需分男女老幼。中医认为,男以气为本,女以血为主,男宜补气壮阳或补气养阴为要,而女则补气养血为重,因此有“男吃人参女吃茸”的说法。老人家很多存在气血、阴阳均不足的情况,但虚症的情况又因人而异,所以进补尤其需要随症应变,哪类不足就偏重补哪类。 其实,健康的最大障碍是习惯。 吃是我们情感上的寄托,一般人不会轻易改变饮食习惯的,但有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却比一个冬天的滋补重要的多。于是又有了一句话: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心补
hahadoudou
第2楼2008/11/16
1,吃啥补啥 以形补形?
"吃啥"真能"补啥"? 专家认为,“吃啥补啥”的说法有的是符合营养学规律的,而有的则是不科学的。
“吃啥补啥”是民间流传下来的饮食“格言”。然而这样的说法科学吗?为此,笔者走访了中医和营养学专家,为大家作出科学的解读和建议。
随意套用“以形补形”可能影响健康
专家表示,“以形补形”的核心思想就是用动物的五脏六腑来治疗人体相应器官的疾病。这种以动物脏器来调补身体的方法,来源于中医治疗学中的食疗法。
食疗法在商朝的《汤神论》中已有记载,《神农本草经》更是对其功效及应用进行了详述。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发现动物内脏和人类内脏无论在组织、形态还是功能方面都十分相似,他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提出了“以脏治脏”和“以脏补脏”,这就是中医食疗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法则“以形补形”,俗称“吃啥补啥”。从临床上看,“以形补形”在一些病症的治疗上是可以得到较好效果的。比如中医主张肝开窍与目,因此,吃肝脏能明目。
但是专家也指出,中医讲究的是“气”,注重的是身体功能性的东西,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医治某一受体,同时,中医注重证辨虚实,虚证要补,实证则不能补,因此,不能简单地用“以形补形”作为治疗的手段。此外,中医所说的脏器跟解剖学意义上的脏器也有一定的差别,比如都说心病,中医认为,心主神明,与神经系统、思维有关;心主血脉,与现代解剖学上的循环系统有关。中医所说的脏器与现在我们所认识到的脏器存在着概念的不同。因此,“以形补形”也要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症状来判断是否适合这一食疗方法。如果不顾症状的不同而一律“以形补形”,不仅得不到“补”的效果,还会加重病症,影响健康。
“吃啥补啥”有对有错
专家认为,对“吃啥补啥”的说法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有的是符合营养学规律的,而有的则是不科学的。
以血补血:科学可取
一些人认为猪血等动物血液能补血,符合“以血补血”的原则。专家表示,这一食补原则是正确的。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主要存在于血红蛋白中。动物血液中含有丰富的铁,而且是血红素铁,容易被人体吸收,不容易被食物中的草酸等物质干扰。黑木耳、海带、芝麻等含铁也较高,但这些食物中所含的铁为非血红素铁,吸收率比较低,因此,吃动物的血液来补血,作为缺铁性贫血的食疗方式,是非常可取的。
以脑补脑:不全对
专家指出,以脑补脑这一说法不完全对。猪脑属于高胆固醇食物,对脑部发育有一定帮助,但对有高血脂、动脉硬化等疾病的人而言,过多食用高胆固醇食物会加重病情,甚至诱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
专家认为,吃鱼头鱼肉更适合于补脑,因为鱼头和鱼肉中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大量微量元素以及脑磷脂、卵磷脂、胆固醇等,均为人脑营养所必需。而鱼脑优于羊脑、牛脑、猪脑之处,还在于鱼脑中富含DHA和EPA。
日常食物中,核桃、黑芝麻等也有利于“补脑”,可适当多吃。
以肝补肝:不对
很多人认为动物肝脏有补肝的作用,专家对此观点不能片面认同。
专家指出,进食动物肝脏并不能直接作用于人体肝脏。尤其是肝病患者,如果寄希望于吃动物肝脏来治病,不仅不能收效,甚至会引起反作用。如脂肪肝,是脂肪代谢异常引起的肝病,病毒性肝炎是病毒引起的脏器性损伤,这些疾病吃动物肝脏是无法治好的。
但专家也指出,从中医理论而言,肝能明目。那是因为猪肝含有丰富维生素A,维生素A有助于改善视力。适量进食动物肝脏,对于改善视力,是有一定帮助的。
以肾补肾:不对
对于“以肾补肾”,专家表示,很多人有着一定的误解。对于人体而言,动物肾脏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有营养的食物,因其肾小球细胞也是维生素、矿物质含量比较高,适量进食对营养摄取有一定好处。
但是进食动物肾脏与进食动物肝脏一样,并不能直接作用于人体肾脏。相反的,肾功能不全,如尿毒症患者,是限制营养摄取的。动物肾脏胆固醇含量高,过量进食,将可能加重肾脏的负担,使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因此,专家认为,肾病患者应注意不能多吃动物肾脏等胆固醇高的食物。
吃“鞭”增强性功能:心理作用
吃动物的“鞭”有利于性功能的增强。专家指出,这也是一种误解。性功能与性激素有较大的关系,而性激素的产生以胆固醇作为前提物质,多进食胆固醇有利于促进性激素的合成。而动物的睾丸、“鞭”是动物性激素产生的器官和扩充血管丰富的海绵体,认为吃了能增强性功能,那是心理作用大于实际作用。
hahadoudou
第3楼2008/11/16
2.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萝卜主要出产于冬天,姜出产于夏天,并且都是营养丰富的食品和能治疗多种疾病的良药,适时吃点萝卜和姜有利于身体健康。冬天,我国大部分地区寒冷干燥,吃萝卜不仅可以让人体补充水分,而且能促进食欲、帮助消化,治疗胃脘胀满、咳嗽多痰、胸闷气喘,伤风感冒等症。夏天炎热,人们食欲减退,身体的抵抗力减弱,吃姜可以提神醒脑,姜辣素又能刺激消化道中的神经未梢,引起胃肠蠕动增强,消化液分泌旺盛,小肠吸收能力提高,从而能增进食欲,有利于保障人体所需的营养。同时,夏天病菌滋生迅速,人体容易患肠胃病。姜不仅有很强的杀菌能力,还有消除病毒的作用。因此,冬吃萝卜夏吃姜,不仅有科学道理,而且简单易行,值得提倡。
hahadoudou
第4楼2008/11/16
3.宁可三日无餐,不可一日无水;
这句谚语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喝水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水是人体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骨骼中占20%,在肌肉中占75%,在血液中占80%。人排出的尿液水占95%,汗液水达99%。人只要失去15%的水分就会有生命危险。水是人体中多种营养物和废物的溶剂及运输工具,是体温调节和维持机体电解质平衡的重要介质。没有水,人体的新陈代谢就无法进行,生命就会结束。一个成人每天至少需要饮用1000毫升水,才能维持生理机能正常。因为人每摄入一卡路里热量的食物,就需要同时摄入一毫升的水分才能维持体内代谢平衡;水是"百灵药",能排出体内的毒素和杀死体内的细菌,特别是对泌尿系统的保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每天要饮足够的水才能让泌尿系统的清净通畅,避免结石、炎症等疾病的侵袭;最新医学研究还证实,适量喝水,尤其是喝凉开水,有利于燃烧体内热量,从而有利于减肥。从喉咙到直肠,是人体内的一条长长的通道,人吃的食物经这条通道消化分解,营养被吸收,而残渣废物也要经这条通道排出。如果喝水太少,这条通道中的废物不能顺利排出,轻则口臭,皮肤出现不该有的黑斑,重则会导致全身疾病。因此,水是生命存在的第一要素。
hahadoudou
第5楼2008/11/16
4.汤泡饭,嚼不烂;
:“汤泡饭,嚼不烂”。可能有人会问,这汤泡过的饭,更软了,也更容易下咽了,挺适合老人孩子吃的,为什么会说它“不烂”呢?其实,这句话主要是告诉大家,汤泡饭并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容易消化,相反,长期吃还会导致消化机能减退,从而引起各种疾病。
研究表明,人在进食时,首先会在口腔内进行初步的消化。坚硬的牙齿如同一部巧妙的“粉碎机”,将大块食物切磨成细小颗粒,同时唾液腺不断分泌唾液,舌头不断搅拌使食物和唾液充分混合。唾液中的淀粉酶能使淀粉分解成甘甜爽口的麦芽糖,便于胃肠进一步消化吸收。同时,食物会刺激舌的味觉神经,反射性传到大脑,使大脑发出信息,“通知”胃、肠、胰腺等部位做好接受食物的准备。接到“命令”后,胃、肠、胰液相继分泌,胃肠蠕动增强,从而加速胃肠道对食物营养的消化吸收。
而泡饭则不然,饭和汤水混在一起,食物在口腔内还未嚼烂,就滑到胃里去了。食物没有经过充分咀嚼,唾液分泌得少,与食物混合搅拌不均匀,淀粉酶也会被汤水稀释。再加上味觉神经没有受到应有的刺激,胃肠道反射性的消化液分泌也有所减少。因此,食物的消化将受到影响,营养也不能完全被吸收。况且,未被咀嚼而整粒吞下的饭必将加重胃肠道负担。长此以往,胃肠功能紊乱、胃肠消化不良等疾病就会乘虚而入,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来说,吃泡饭危害更甚。因为长期食用泡饭不仅妨碍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还会使咀嚼功能减退,使咀嚼肌萎缩,严重者还会影响成年后的脸型。同时,吃泡饭还容易让孩子养成囫囵吞枣的不良饮食习惯。
老年人也不应该吃泡饭,有医学研究发现,咀嚼时通过颌关节运动,可使脑血液循环加速,畅通的血液循环又能增强大脑皮质的活化,从而有利于预防脑萎缩和老年痴呆。所以,老年人缺牙齿应及早镶上,以恢复咀嚼功能,不能长期因缺牙而吃泡饭。
这里还要特别提及的是两个区别:第一,饭前喝汤和吃泡饭是两回事,要区别开来。饭前少量喝汤,不但能湿润口腔和食道,并能刺激口腔和胃产生唾液和胃液,有助于消化。第二,吃稀饭和泡饭也不同,因为稀饭质地较细,经水煮后,淀粉已分解成容易被胃肠所吸收的糊精,不会影响消化功能。
总之,吃泡饭是一种很不良的饮食习惯,不论是汤饭、茶泡饭、酱油泡饭都不应该吃。而且不论吃什么食物,都要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