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资料】世界无烟日——带你了解香烟内的主要化学成份及其危害!

分析化学

  • 今天5是第23个“世界无烟日”。香烟对人体健康带来很大危害,今天就带你了解一些香烟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危害,珍爱生命,远离香烟。
    香烟的成分

    1. 丙酮:指甲水和杀虫剂的组成成分,也可用于防腐
    2. 氨:一种腐蚀性的化学药品,用来增加尼古丁使人成瘾的作用
    3. 苯:用于制造染料,合成橡胶,农药和清洁剂等,有麻醉性,且会破坏白血球)
    4. 镉:电池内的一种成分
    5. 一氧化碳:毒气(代替氧气与血红细胞结合,造成人体缺氧,严重会致死)
    6. 氰化物:剧毒物质
    7. DDT(滴滴涕):剧毒农药(已被禁用)
    8. 甲醛:防止尸体腐烂
    9. 铅:有毒物质(损害大脑智力)
    10. 甲醇:(工业酒精中会含有一定量的甲醇)可导致失明
    11. 甲基化异氰酸盐:致命物。1984年,印度Bhopal地区,2000人死于甲基化异氰酸盐泄漏
    12. 萘:樟脑丸的主成分
    13. 钋:致癌的放射性元素
    14. 焦油:烟中的固体颗粒聚集物,棕色,会使牙齿变黄,阻塞肺部通道
    15. 尿素:尿的一种成分
    16.尼古丁
    +关注 私聊
  • 平凡人

    第1楼2010/05/31

    尼古丁又称烟碱。
    国标编号 61868
    CAS号 54-11-5
    分子式 C10H14N2
    分子量 162.23

    纯品为无色油状液体,有焦灼味,工业品为棕色;蒸汽压 0.13kPa/61.8℃;闪点101℃;熔点<-80℃;沸点247℃(分解);溶解性:溶于水、乙醇、氯仿、乙醚、油类;密度:相对密度(水=1)1.01;相对密度(空气=1)5.61; 稳定性:稳定;危险标记 14(毒害品);主要用途:用于医药及杀虫剂等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本品属神经毒,作用于植物神经、中枢神经及运动神经末梢,先兴奋,后抑制。能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很快吸收,引起中毒。急性中毒表现有头痛、头晕、无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律紊乱、心前区痛、呼吸困难、大汗、流涎、瞳孔缩小等。口服胃肠道有烧灼感。重者尚有肌束震颤、进行性肌无力、血压降低、神志不清、谵妄、惊厥、高度呼吸困难。死于呼吸和心脏麻痹。对眼睛、皮肤有刺激性。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属高毒类 。
    急性毒性:LD5050mg/kg(大鼠经口);50mg/kg(兔经皮)
    致突变性:微生物突变,制酒酵母100ppm(RSTUDV 6,461,76);显性致死实验,小鼠腹腔10mg/kg/2D-I(IRLCD2 6,461,78)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与氧化剂可发生反应。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气体。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4.实验室监测方法:
    空气中的测定:样品用树脂吸附后,经乙酸乙酯洗脱,再用气相色谱法测定
    气相色谱法(蘑菇罐头)《农药残留量气相色谱法》国家商检局编

    5.环境标准:
    前苏联(1975)车间卫生标准 0.5mg/m3

    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喷雾状水,减少蒸发。用沙土或其它不燃性吸附剂混合吸收,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带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佩带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一般有需特殊防护。必要时戴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穿相应的防护服。
    手防护:一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流动清水彻底冲洗污染的皮肤、头发、指甲等。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0分钟或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给饮大量温水,催吐,可用温水或1:5000高锰酸钾液彻底洗胃。就医。

    灭火方法:雾状水、泡沫、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0
    +关注 私聊
  • 平凡人

    第2楼2010/05/31

    丙酮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说明书目录
    第一部分 化学品名称 第九部分 理化特性
    第二部分 成分/组成信息 第十部分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第三部分 危险性概述 第十一部分 毒理学资料
    第四部分 急救措施 第十二部分 生态学资料
    第五部分 消防措施 第十三部分 废弃处置
    第六部分 泄漏应急处理 第十四部分 运输信息
    第七部分 操作处置与储存 第十五部分 法规信息
    第八部分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第十六部分 其他信息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 丙酮
    化学品英文名称: acetone
    中文名称2: 阿西通
    英文名称2:
    技术说明书编码: 249
    CAS No.: 67-64-1
    分子式: C3H6O
    分子量: 58.08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 含量 CAS No.
    丙酮 67-64-1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 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出现乏力、恶心、头痛、头晕、易激动。重者发生呕吐、气急、痉挛,甚至昏迷。对眼、鼻、喉有刺激性。口服后,先有口唇、咽喉有烧灼感,后出现口干、呕吐、昏迷、酸中毒和酮症。慢性影响:长期接触该品出现眩晕、灼烧感、咽炎、支气管炎、乏力、易激动等。皮肤长期反复接触可致皮炎。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 本品极度易燃,具刺激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还原剂、碱类接触。灌装时应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26℃。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还原剂、碱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3): 400
    前苏联MAC(mg/m3): 200
    TLVTN: OSHA 1000ppm,2380mg/m3; ACGIH 750ppm,1780mg/m3
    TLVWN: ACGIH 1000ppm,2380mg/m3
    监测方法: 气相色谱法;糠醛分光光度法
    工程控制: 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橡胶耐油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注意个人清洁卫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 纯品
    外观与性状: 无色透明易流动液体,有芳香气味,极易挥发。
    pH:
    熔点(℃): -94.6
    沸点(℃): 56.5
    相对密度(水=1): 0.80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2.00
    饱和蒸气压(kPa): 53.32(39.5℃)
    燃烧热(kJ/mol): 1788.7
    临界温度(℃): 235.5
    临界压力(MPa): 4.72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0.24
    闪点(℃): -20
    引燃温度(℃): 465
    爆炸上限%(V/V): 13.0
    爆炸下限%(V/V): 2.5
    溶解性: 与水混溶,可混溶于乙醇、乙醚、氯仿、油类、烃类等多数有机溶剂。
    主要用途: 是基本的有机原料和低沸点溶剂。
    其它理化性质: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禁配物: 强氧化剂、强还原剂、碱。
    避免接触的条件:
    聚合危害:
    分解产物: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 LD50:5800 mg/kg(大鼠经口);20000 mg/kg(兔经皮)

    LC50:无资料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刺激性: 家兔经眼:3950μg ,重度刺激。家兔经皮开放性刺激试验: 395mg,轻度刺激。
    致敏性:
    致突变性:
    致畸性:
    致癌性: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理毒性:
    生物降解性:
    非生物降解性: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其它有害作用: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
    废弃处置方法: 用焚烧法处置。
    废弃注意事项: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 31025
    UN编号: 1090
    包装标志:
    包装类别: O52
    包装方法: 小开口钢桶;安瓿瓶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
    运输注意事项: 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夏季最好早晚运输。运输时所用的槽(罐)车应有接地链,槽内可设孔隔板以减少震荡产生静电。严禁与氧化剂、还原剂、碱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高温区。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严禁用木船、水泥船散装运输。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法规信息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3.1 类低闪点易燃液体。

0
    +关注 私聊
  • 平凡人

    第3楼2010/05/31

    氨水的MSDS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 氨溶液
    化学品英文名称: ammonium hydroxide
    中文名称2: 氨水
    英文名称2: ammonia water
    技术说明书编码: 816
    CAS No.: 1336-21-6
    分子式: NH4OH
    分子量: 35.05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 含量 CAS No.
    氨溶液 10%~35% 1336-21-6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 吸入后对鼻、喉和肺有刺激性,引起咳嗽、气短和哮喘等;重者发生喉头水肿、肺水肿及心、肝、肾损害。溅入眼内可造成灼伤。皮肤接触可致灼伤。口服灼伤消化道。慢性影响:反复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支气管炎;可致皮炎。
    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危害。
    燃爆危险: 本品不燃,具腐蚀性、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易分解放出氨气, 温度越高, 分解速度越快, 可形成爆炸性气氛。
    有害燃烧产物: 氨。
    灭火方法: 采用水、雾状水、砂土灭火。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导管式防毒面具,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酸碱工作服,戴橡胶手套。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酸类、金属粉末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保持容器密封。应与酸类、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3): 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MAC(mg/m3): 未制定标准
    TLVTN: 未制定标准
    TLVWN: 未制定标准
    监测方法:
    工程控制: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 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导管式防毒面具或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酸碱工作服。
    手防护: 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 氨含量: 10%~35%
    外观与性状: 无色透明液体,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
    pH:
    熔点(℃): 无资料
    沸点(℃): 无资料
    相对密度(水=1): 0.91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无资料
    饱和蒸气压(kPa): 1.59(20℃)
    燃烧热(kJ/mol): 无意义
    临界温度(℃): 无资料
    临界压力(MPa): 无资料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无资料
    闪点(℃):
    引燃温度(℃): 无意义
    爆炸上限%(V/V): 无意义
    爆炸下限%(V/V): 无意义
    溶解性: 溶于水、醇。
    主要用途: 用于制药工业,纱罩业,晒图,农业施肥等。
    其它理化性质: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禁配物: 酸类、铝、铜。
    避免接触的条件:
    聚合危害:
    分解产物: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 LD50:无资料

    LC50:无资料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刺激性:
    致敏性:
    致突变性:
    致畸性:
    致癌性: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理毒性:
    生物降解性:
    非生物降解性: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其它有害作用: 由于呈碱性,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对鱼类和哺乳动物应给予特别注意。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
    废弃处置方法: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中和、稀释后,排入废水系统。
    废弃注意事项: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 82503
    UN编号: 2672
    包装标志:
    包装类别: O53
    包装方法: 小开口钢桶;玻璃瓶或塑料桶(罐)外普通木箱或半花格木箱;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镀锡薄钢板桶(罐)外满底板花格箱、纤维板箱或胶合板箱。
    运输注意事项: 铁路运输时,钢桶包装的可用敞车运输。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酸类、金属粉末、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法规信息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8.2 类碱性腐蚀品。

0
    +关注 私聊
  • 平凡人

    第4楼2010/05/31

    苯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说明书目录
    第一部分 化学品名称 第九部分 理化特性
    第二部分 成分/组成信息 第十部分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第三部分 危险性概述 第十一部分 毒理学资料
    第四部分 急救措施 第十二部分 生态学资料
    第五部分 消防措施 第十三部分 废弃处置
    第六部分 泄漏应急处理 第十四部分 运输信息
    第七部分 操作处置与储存 第十五部分 法规信息
    第八部分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第十六部分 其他信息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 苯
    化学品英文名称: benzene
    中文名称2:
    英文名称2:
    技术说明书编码: 233
    CAS No.: 71-43-2
    分子式: C6H6
    分子量: 78.11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 含量 CAS No.
    苯 71-43-2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 高浓度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引起急性中毒;长期接触苯对造血系统有损害,引起慢性中毒。急性中毒:轻者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轻度兴奋、步态蹒跚等酒醉状态;严重者发生昏迷、抽搐、血压下降,以致呼吸和循环衰竭。慢性中毒:主要表现有神经衰弱综合征;造血系统改变:白细胞、血小板减少,重者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少数病例在慢性中毒后可发生白血病( 以急性粒细胞性为多见 )。皮肤损害有脱脂、干燥、皲裂、皮炎。可致月经量增多与经期延长。
    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 本品易燃,为致癌物。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易产生和聚集静电,有燃烧爆炸危险。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喷雾状水或泡沫冷却和稀释蒸汽、保护现场人员。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加强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接触。灌装时应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3): 40[皮]
    前苏联MAC(mg/m3): 15/5
    TLVTN: OSHA 1ppm,3.2mg/m3; ACGIH 0.3ppm,0.96mg/m3
    TLVWN: 未制定标准
    监测方法: 气相色谱
    工程控制: 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 戴橡胶耐油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 纯品
    外观与性状: 无色透明液体,有强烈芳香味。
    pH:
    熔点(℃): 5.5
    沸点(℃): 80.1
    相对密度(水=1): 0.88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2.77
    饱和蒸气压(kPa): 13.33(26.1℃)
    燃烧热(kJ/mol): 3264.4
    临界温度(℃): 289.5
    临界压力(MPa): 4.92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2.15
    闪点(℃): -11
    引燃温度(℃): 560
    爆炸上限%(V/V): 8.0
    爆炸下限%(V/V): 1.2
    溶解性: 不溶于水,溶于醇、醚、丙酮等多数有机溶剂。
    主要用途: 用作溶剂及合成苯的衍生物、香料、染料、塑料、医药、炸药、橡胶等。
    其它理化性质: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禁配物: 强氧化剂。
    避免接触的条件:
    聚合危害:
    分解产物: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 LD50:3306 mg/kg(大鼠经口);48 mg/kg(小鼠经皮)

    LC50:31900mg/m3,7小时(大鼠吸入)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刺激性: 家兔经眼: 2mg/24 小时,重度刺激。家兔经皮:500mg/24小时,中度刺激。
    致敏性:
    致突变性:
    致畸性:
    致癌性: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理毒性:
    生物降解性:
    非生物降解性: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其它有害作用: 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水体的污染,特别是能积蓄于鱼的肌肉与肝中,但一脱离污染的水体,鱼体内污染物排出比较快。由于其挥发性比较大,应注意对大气的污染。在环境中易被光解。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
    废弃处置方法: 用焚烧法处置。
    废弃注意事项: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 32050
    UN编号: 1114
    包装标志:
    包装类别: O52
    包装方法: 小开口钢桶;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
    运输注意事项: 本品铁路运输时限使用钢制企业自备罐车装运,装运前需报有关部门批准。铁路运输时应严格按照铁道部《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的危险货物配装表进行配装。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夏季最好早晚运输。运输时所用的槽(罐)车应有接地链,槽内可设孔隔板以减少震荡产生静电。严禁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高温区。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严禁用木船、水泥船散装运输。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法规信息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3.2 类中闪点易燃液体。其它法规:苯、甲苯、氯苯硝化生产安全规定 ([88]化炼字第858号)。

    第十六部分:其他信息
    参考文献:
    填表部门:
    数据审核单位:
    修改说明:
    其他信息:

0
    +关注 私聊
  • 平凡人

    第5楼2010/05/31


    1、物质的理化常数
     国标编号:  CAS: 7440-43-9
     中文名称: 镉  
     英文名称: Cadmium;Colloidal cadmium  
     别 名:  
     分子式: Cd  分子量: 112.41
     熔 点: 320.9℃ 沸点:765℃  
     密 度: 相对密度(水=1)8.64  
     蒸汽压: 394℃  
     溶解性: 不溶于水,溶于酸,硝酸铵和热硫酸  
     稳定性: 稳定  
     外观与性状: 呈银白色,略带淡蓝光泽,质软,富有延展性  
     危险标记:  
     用 途: 用于电镀工业,也用于制造合金、电池、焊料及半导体材料等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重复暴露于银细粉或烟雾中,会引起眼、口、鼻、喉、内部器官和皮肤的蓝灰斑,整个过程很缓慢,有时要几年时间,一旦形成,永不消褪;接触银会嵌入皮肤内,形成永久性花纹。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快速测废定影液中银含量[刊]/于云清//感光材料.-1991.(1)-28~460 《分析化学文摘 》1991.10.
    便携式比色计(水质)(意大利哈纳公司产品)
    4.实验室监测方法
    火焰原子吸收法(GB11907-89,水质)
    镉试剂2B分光光度法(GB11908-89,水质)
    5.环境标准
    美国 车间卫生标准 10μg/m3
    中国(GB5479-85)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0.05mg/L
    中国(GB2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0.5mg/L
    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须穿戴防护用具进入现场。用简便的方法将泄漏粉末收集于密闭容器内。
    二、防护措施
    使用时应避免吸入本品的灰尘。穿戴适当防护服及护目镜,每天更换工作服,选用适当呼吸器。配备应急眼药水。定期对眼睛、皮肤、鼻子及咽喉进行检查。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用水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用水冲洗。
    吸入: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施行人工呼吸。
    食入:给饮大量水,催吐(昏迷患者除外)。就医。

0
    +关注 私聊
  • pfz1985

    第6楼2010/05/31

    香烟的有毒化学品种类多,提倡戒烟

0
    +关注 私聊
  • 平凡人

    第7楼2010/05/31

    氧化碳MSDS|一氧化碳化学品安全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
    一氧化碳
    化学品俗名:


    化学品英文名称:

    英文名称:
     

    技术说明书编码:
    94
    CAS No.:
    630-08-0

    生产企业名称:
     

    地址:


    生效日期: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
    含量
    CAS No.

    一氧化碳

    630-08-0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
    一 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 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皮肤粘膜呈樱红 色、脉快、烦躁、步态不稳、浅至中度昏迷,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重度患者深度昏迷、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强、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休克、肺 水肿、严重心肌损害等,血液碳氧血红蛋白可高于50%。部分患者昏迷苏醒后,约经 2~60天的症状缓解期后,又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以意识精神障碍、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为主。 慢性影响:能否造成慢性中毒及对心血管影响无定论。

    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
    本品易燃。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眼睛接触: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就医。

    食入: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有害燃烧产物:
    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迅 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也可以用管路 导至炉中、凹地焚之。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严 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穿防静电工作服。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碱类接触。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 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氧化剂、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中国MAC(mg/m3):
    30

    前苏联MAC(mg/m3):
    20

    TLVTN:
    OSHA 50ppm,57mg/m3; ACGIH 25ppm,29mg/m3

    TLVWN:
    未制定标准

    监测方法:
    气相色谱法;发烟硫酸-五氧化二碘检气管比长度法

    工程控制: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生产生活用气必须分路。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一氧化碳过滤式自救器。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0
    +关注 私聊
  • 平凡人

    第8楼2010/05/31

    DDT
    简介
      DDT又叫滴滴涕,二二三,化学名为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化学式(ClC6H4)2CH(CCl3)。中文名称从英文缩写DDT而来,为白色晶体,不溶于水,溶于煤油,可制成乳剂,是有效的杀虫剂。为20世纪上半叶防止农业病虫害,减轻疟疾伤寒等蚊蝇传播的疾病危害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DDT是由欧特马*勤德勒于1874年首次合成,但是这种化合物具有杀虫剂效果的特性却是1939年才被米勒发觉出来的。该产品几乎对所有的昆虫都非常有效。二次世界大战期间,DDT的使用范围迅速得到了扩大,而且在疟疾、痢疾等疾病的治疗方面大显身手,救治了很多生命,而且还带来了农作物的增产。   但在上个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滴滴涕在环境中非常难降解,并可在动物脂肪内蓄积,甚至在南极企鹅的血液中也检测出滴滴涕,鸟类体内含滴滴涕会导致产软壳蛋而不能孵化,尤其是处于食物链顶极的食肉鸟如美国国鸟白头海雕几乎因此而灭绝。1962年,美国科学家卡尔松在其著作《寂静的春天》中怀疑,DDT进入食物链,是导致一些食肉和食鱼的鸟接近灭绝的主要原因。因此从70年代后滴滴涕逐渐被世界各国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滴滴涕还成为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催生婆。   DDT的有毒人造有机物是一种易溶于人体脂肪,并能在其中长期积累的污染物。DDT已被证实会扰乱生物的荷尔蒙分泌,2001年的《流行病学》杂志提到,科学家通过抽查24名16到28岁墨西哥男子的血样,首次证实了人体内DDTs水平升高会导致精子数目减少。除此以外,新生儿的早产和初生时体重的增加也和DDT有某种联系,已有的医学研究还表明了它对人类的肝脏功能和形态有影响,并有明显的致癌性能。   由于具有较低的急毒性和较长的持久性,也降低了有机氯杀虫剂的使用次数。然而,却也因此使此类的杀虫剂具有较长的持久性,长期累积下来,造成了生态环境的许多问题。 针对产生的毒性而言,ddt杀虫剂具有肝毒性,会引起肝肿大的肝中心小叶坏死,同时活化微粒体单氧脢(月每)(microsomal monooxygenases),亦会改变免疫功能,降低抗体的产生,和抑制脾、胸腺、淋巴结中胚胎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的速率。 ddt产生其他毒性对小鼠或其他动物均无致癌性,在流行病学调查和短期致突变性试验中,亦呈阴性反应,此点特性,获得许多国际组织的肯定。然而却由于ddt的累积性和持久性形成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潜在的危害,遭到禁用。   这个DDT是杀虫剂(二氯二苯三氯乙烷),用途很广泛。   这是人工制造出来的。
    [编辑本段]DDT相关背景
      DDT最先是在1874年被分离出来,但是直到1939年才由瑞士诺贝尔奖获得者化学家Paul Muller重新认识到其对昆虫是一种有效的神经性毒剂。 DDT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始大量地以喷雾方式用于对抗黄热病、斑疹伤寒、丝虫病等虫媒传染病。例如在印度,DDT使疟疾病例在10年内从7500万例减少到500万例。同时,对家畜和谷物喷DDT,也使其产量得到双倍增长。DDT在全球抗疟疾运动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用氯奎治疗传染源,以伯胺奎宁等药作预防,再加上喷洒DDT灭蚊,一度使全球疟疾的发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到1962年,全球疟疾的发病己降到很低,为此,世界各国响应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都在当年的世界卫生日发行了世界联合抗疟疾邮票。这是最多国家以同一主题,同时发行的邮票。在该种邮票中,许多国家都采用DDT喷洒灭蚊的设计。 也就是在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achel Carson在其发表著作《寂静的春天》中高度怀疑,DDT进入食物链,最终会在动物体内富集,例如在游隼、秃头鹰和鱼鹰这些鸟类中富集。由于氯化烃会干扰鸟类钙的代谢,致使其生殖功能紊乱,使蛋壳变薄,结果使一些食肉和食鱼的鸟类接近灭绝。一些昆虫也会对DDT逐渐产生抗药性、以对抗人类由于人口无节制增长而对自然界无休止的掠夺。基于此,许多国家立令禁止使用DDT等有机氯杀虫剂。 由于在全世界禁用DDT等有机氯杀虫剂,以及在1962年以后又放松了对疟疾的警惕,所以,疟疾很快就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卷土重来。今天,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非洲国家,每年大约有一亿多的疟疾新发病例,大约有100多万人死于疟疾,而且其中大多数是儿童。疟疾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最主要的病因与死因,这除了与疟原虫对氯奎宁等治疗药物产生抗药性外,也与目前还没有找到一种经济有效对环境危害又小能代替DDT的杀虫剂有关。基于此,世界卫生组织于2002年宣布,重新启用DDT用于控制蚊子的繁殖以及预防疟疾,登革热,黄热病等在世界范围的卷土重来。

0
    +关注 私聊
  • 平凡人

    第9楼2010/05/31

    物质的理化常数
      国标编号 61876   CAS号 50-29-3   中文名称 滴滴涕(DDT)   英文名称 2,2-bis(4-Chlorophenyl)-1,1,1-trichloroethane   别 名 2,2-双(4-氯苯基)-1,1,1-三氯乙烷(即p,p'-DDT);主要异构体及同系物:o,p'-DDT;p,p'-DDE;p,p'-DDD   分子式 C14H9Cl5 外观与性状 DDT化合物所有异构体都是白色结晶状固体或淡黄色粉末,无味,几乎无嗅   分子量 354.5 蒸汽压 2.53×10-8kPa/20℃ 闪点:72-77℃   熔 点 108~109℃ 沸点:260℃ 溶解性 DDT在水中极不易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情况如下(g/100ml):苯为106,环已酮为100,氯仿为96,石油溶剂为4-10,乙醇为1.5   密 度 1.55(25℃ ) 稳定性 DDT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不分解。对酸稳定,强碱及含铁溶液易促进其分解。当温度高于熔点时,特别是有催化剂或光的情况下,p,p'-DDT经脱氯化氢可形成DDE   危险标记 14(有毒品) 主要用途 用作农用杀虫剂
    [编辑本段]对健康的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
      轻度中毒可出现头痛、头晕、无力、出汗、失眠、恶心、呕吐,偶有手及手指肌肉抽动震颤等症状。重度中毒常伴发高烧、多汗、呕吐、腹泻;神经系统兴奋,上、下肢和面部肌肉呈强直性抽搐,并有癫痫样抽搐、惊厥发作;出现呼吸障碍、呼吸困难、紫绀、有时有肺水肿,甚至呼吸衰竭;对肝肾脏器损害,使肝肿大,肝功能改变;少尿、无尿、尿中有蛋白、红细胞等;对皮肤刺激可发生红肿、灼烧感、瘙痒,还可有皮炎发生,如溅入眼内,可使眼暂性失明。DDT一般毒性与六六六相同,属神经及实质脏器毒物,对人和大多数其它生物体具有中等强度的急性毒性。它能经皮肤吸收,是接触中毒的典型代表,由于其在常压时即使在12℃以下,也有一定的蒸发,所以吸入DDT蒸气亦能引起中毒。对人不论是故意的或是过失造成大量服用时,即能引起中毒。

0
    +关注 私聊
  • 平凡人

    第10楼2010/05/31

    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急性毒性:
      150mg/kg,1次,婴儿经口,发现的最低致死剂量;   LD50113mg/kg,1 次,大鼠经口 LD50135mg/kg,1 次,小鼠经口   LD50 2500mg/kg,1 次,大鼠经皮 LD50 300mg/kg,1 次,兔经皮,LD50   LD50 35mg/kg,1 次,两栖动物,经皮下
    亚急性毒性:
      41~80mg/kg.d,狗经口,39至49个月内,全部死亡   21~40mg/kg.d,狗经口,39至49个月内,25%死亡   41~80mg/kg.d,猴经口,70天内,全部死亡
    水生生物毒性:
      0.0001mg/L,3小时,水蚤,致死 0.0001mg/L,淡水鲑,致毒   0.0004mg/L,48小时,水蚤,LC50 0.001mg/L,96小时,胭脂鱼,致死   0.001mg/L,48小时,淡水鲑,致死 0.001mg/L,48小时,水藻,破坏光合作用   0.0021mg/L,48小时,鲈鱼,致死 0.0025mg/L,96小时,斑鳟,致死   0.003mg/L,4小时,小虾,致死 0.008mg/L,96小时,中弓鱼、鳟,致死   0.01mg/L,24小时,鳊鱼,致死 0.016mg/L,96小时,王大马哈鱼,致死   0.027mg/L,96小时,鲫鱼,致死 0.044mg/L,96小时,银鳟鱼,致死
    慢性毒性:
      人群慢性中毒症状有食欲不振,上腹及右肋部疼痛,并有头痛、头晕、肌肉无力,疲乏,失眠、视力及语言障碍、震颤、贫血、四肢深反射减弱等。有肝肾损害、皮肤病变、心脏有心律不齐、心音弱、窦性心动过缓、束支传导阻滞及心肌损害等。
    致癌:
      11~20mg/kg.d,小鼠经口,2年,肝肿瘤危险性提高4.4倍 0.16~0.31mg/kg.d,小鼠经口,2代,雄性肝肿瘤危险性增加2倍,雌性中未变。用DDT、DDE和DDD在小鼠中(在大鼠中也有可能)诱发出了肝肿瘤,但是关于这些肿瘤的意义尚存在着不同意见。根据目前现有的资料,还没有证据确证DDT对人类有致癌作用。Laws等(1967年)在一个DDT生产厂调查的大量接触DDT的35名工人,未发现有任何癌症和血液病。在工厂开办的19年中,工作人员从111名增至135名,未见1例癌症患者。美国从1942年开始大量使用DDT,根据其对肝及肝胆管癌总死亡率的结果,有明显下降趋势,从1930年的8.8降至1944年的8.4,至1972年为5.6(均按10万人为基数计数)。说明在使用DDT的数十年内也没有证据说明肝癌有所增长。
    致畸:
      在DDT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对小鼠大鼠和狗的研究未显示有任何致畸作用。
    致突变:
      现己有充分的证据证明,DDT在经和不经代谢激活的细菌系统中没有致突变作用,从哺乳动物实验系统(体内和体外)所得的证据尚无肯定的结论。并于DDT对人类的致突变性的意义亦尚不明确。
    代射和降解:
      DDT在人本内的降解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脱去氯化氢生成DDE。在人体内DDT转化成DDE相对较为缓慢,3年间转化成DDE的DDT还不到20%。从1964年对美国国民体内脂肪中贮存的DDT调查表明,DDT总量平均为10mg/kg,其中约70%为DDE,DDE从体内排放尤为缓慢,生物半减期约需8年。DDT还可以通过一级还原作用生成DDD,同时被转化成更易溶解于水的DDA而使其消除,它的生物半衰期只需约1年。   环境中的DDT或经受一系列较为复杂的生物学和环境的降解变化,主要反应是脱去氯化氢生成DDE。DDE对昆虫和高等动物的毒性较低,几乎不为生物和环境所降解因而DDE是贮存在组织中的主要残留物。   在生物系统中DDT也可被还原脱氯而生成DDD,DDD不如DDT或DDE稳定,而且是动物和环境中降解途径的第一步。DDD脱去氯化氢,生成DDMU[化学名称:2,2-双-(对氯苯基)-1-氯乙烯],再还原成DDMS[化学名称:2,2-双-(对氯苯基)-1-氯乙烷],再脱去氯化氢而生成DDNU[化学名称:2,2-双-(对氯苯基)-乙烷],最终氧化DDA[化学名称:双-(对氯苯基)乙酸]。此化合物在水中溶解度比DDT大,而且是高等动物和人体摄入及贮存的DDT的最终排泄产物。在环境中,DDT残物可被转化成,对-二氯二苯甲酮。   DDT也可被微粒氧化酶进行较小程度的降解,在α-H位置上发生反应,生成开乐散。最近,已发现一个新的厌氧降解途径,尤其是在污泥中可被细菌转化成DDCN[化学名称:双-(对氯苯基)乙腈]。   DDT在土壤环境中消失缓慢,一般情况下,约需10年。   最近研究结果证明DDT在类似高空大气层实验室条件下,可降解成二氧化碳和盐酸。
    残留和蓄积:
      DDT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用药6个月后的农田里,仍可检测到DDT的蒸发。DDT污染遍及世界各地。从漂移1000公里以远的灰尘以从南极溶化的雪水中仍可检测到微量的DDT。一般情况下,非农业区空气中的DDT的浓度范围为小于1~2.36×10-6ng/m3,农业居民区其浓度范围为1~22×10-6ng/m3,在开展灭蚊喷雾的居民内DDT的浓度更高,据记录高达8.5×10-3mg/m3。   在农业区和边远的非农业区内,雨水中DDT的浓度往往都在同一数量级内(1.8×10-5~6.6×10-5mg/L)。这表明该种化合物在空气中的分布是相当均匀的。地表水中DDT的浓度与雨水 和土壤中DDT含量水平有关。美国在1960年饮用水中检测出的最高浓度达0.02mg/L。   在未施撒DDT的土壤中发现的DDT浓度为0.10~0.90mg/kg,只比施撒DDT10年或10年以上的耕地土壤中的浓度(0.75~2.03mg/kg)稍低。大部分DDT存在于地表层2.5cm深的土壤内。   DDT极易在人体和动物体的脂肪中蓄积,反复给药后,DDT在脂肪组织中的蓄积最初很大,以后逐渐有所减慢,一直达到一种稳定的浓度。象大多数动物一样,人可以将DDT转变成DDE。DDE比其母体化合物更易蓄积。   据大多数报告,不同国家的普通人群血中总DDT含量范围为0.01~0.07mg/L,最高平均值为0.136mg/L。人乳中DDT含量通常为0.01~0.10mg/L。如将DDT的含量与其代射物(特别是DDE)的含量相加,大约比上述含量高1倍左右。DDA在普通人群尿中平均含量为0.014mg/L左右。一般情况下职业接触使DDT和总DDT在脂肪中的平均蓄积浓度分别达到50~175mg/kg与100~300mg/kg。   鱼、贝类对DDT有很强的富集作用。例如牡蛎能将其体内的DDT含量提高到周围海水水体中含量的7万倍。   人体中DDT的含量随着其食物来源、工作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DDT是脂溶很强的有机化合物,比较一致的认识是,人体各器官内DDT的残留量与该器官的脂肪含量呈正相关。
    迁移转化:
      DDT在环境中的转化途径包括光解转化、生物转化、土壤转化等。在生物转化中除哺乳动物体内的代谢转化外,还有鸟类、昆虫类、高等植物和微生物等不同的转化途径,至今已将近有20种转化物质(包括哺乳动物的代谢产物在内)作了鉴定,但许多其它化合物的化学结构仍不清楚。除主要产物如DDE和DDD外,这些转化产物的毒理学特性几乎一无所知。   对DDT及其同系物在整个环境中的循环及转归问题的认识,尚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危险特性:
      遇明火、高热可燃。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烟气。
    燃烧(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
    [编辑本段]监测方法
    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直接进水样气相色谱
    实验室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 来源 类别   气相色谱法 GB7492-87 水质   气相色谱法 GB/T14551-93 生物   气相色谱法 GB/T14550-93 土壤   气相色谱法;   硝酸银比浊法 《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第二版)杭士平主编 空气   气相色谱法 《固体废弃物试验分析评价手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译 固体废弃物   环境标准   中国(TJ36-79)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 0.3mg/m3   中国(GB5749-85)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1μg/L   中国(GB/T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mg/L) Ⅰ类 Ⅱ类 Ⅲ类 Ⅳ类 Ⅴ类   不得检出 0.005 1.0 1.0 >1.0   中国(GB11607-89) 渔业水质标准 0.001mg/L   中国(GB3097-1997) 海水水质标准(mg/L) Ⅰ类 Ⅱ类 Ⅲ类 Ⅳ类   0.00005 0.0001 0.0001 0.0001   中国(GHZB1-1999)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Ⅰ、Ⅱ、Ⅲ类水域有机化学物质特定项目标准值 0.001mg/L   联合国规划署(1974) 保护水生生物淡水中农药的最大允许浓度 0.002μg/L   中国(GB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mg/kg) 一级:0.05   二级:0.5   三级:1.0   中国(GB2763-81) 食品卫生标准 0.2mg/kg(粮食)   0.1 mg/kg (蔬菜、水果)   1mg/kg(鱼

0
查看更多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