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冷的冰雨
第1楼2011/06/15
卫生部“黑名单”别搞错对象
作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之一,把矛头指向记者、媒体,把他们当作“假想敌”,根本上是颠倒主次,搞错对象。食品安全的源头在食品生产企业,问题更多也出在食品企业,监管部门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它们上面,强化在各个环节上的监管,拿出更多的办法来管住它们。事实上,短板也在此,普遍存在的外部监管不力,使得一些食品生产企业为了利益敢于铤而走险。卫生部要建立“黑名单”,也应该先建“问题食品黑名单”、“问题企业黑名单”加以严控,而非“记者黑名单”。
卫生部是否可以改名为“黑名单部”
卫生部的有关部门,一直都在忙着建立各种黑名单,这是他们最重要的一项工作。近近几年而言,卫生部就建立了不少黑名单。但搞笑的是,台湾饮料和速食产品在内地市场上纵横多年以来,塑化剂问题却并没有被发现。直到台湾发现了,卫生部又紧急将塑化剂列入了黑名单。到了现在,就连无良记者也要在卫生部有个案底记录了,想想有时候都有些担心,不说监督管理,光是管理那些五花八门的黑名单,都够卫生部的同志们累的了。
黑名单缘何成卫生部包治百病的良药?
一旦一个卫生部建立了自己的“记者黑名单”或“媒体黑名单”,很可能有其它行业群起而效仿,“义正言辞”的要为消除不良舆论建立各类“黑名单”。而把记者个人拉入黑名单的标准也令人生疑,不排除会有人借“黑名单”对个别记者或媒体进行打压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