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论道】“论文博士”之大家谈

  • 省部重点实验室
    2012/05/16
  • 私聊

论文写作和投稿

  • 前几天,清华大学法学院一博士生称,某省国土资源厅厅长跟他同班但从未上课。该院回应称该厅长是论文博士生,故安排不同,引发网友质疑。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曾感叹“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官员深造招录机制是否公平的问题,由此再次引起热议。

    现在的在职读硕 读博沦落成这样的境地

    是孰之过

    下面是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文——————————————————————————



    人民日报海外版:异化了的“论文博士”

    2012-05-15 17:5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徐 娟

    日前,清华大学法学院一博士生称,某省国土资源厅厅长跟他同班但从未上课。该院回应称该厅长是论文博士生,故安排不同,引发网友质疑。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曾感叹“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官员深造招录机制是否公平的问题,由此再次引起热议。

    笔者登陆清华大学网站查阅了论文博士的招考条件。除了学历、年龄、工龄、外语水平、工作业绩等方面的要求外,其中最重要的是,“在长期工作中、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应在国内外核心刊物或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过一定数量的研究论文或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基本达到或接近博士学位水平”。对照这些要求,一些攻读论文博士的官员显然并不符合条件——既没有发表过有影响的论文,也没有取得重大科研成果。

    据了解,论文博士作为博士培养的一种方式,在国外并不鲜见,日本的论文博士就占到博士总数的一半。在日本,“课程博士”和“论文博士”具有同样效力,从没人议论过二者之间哪个“货真价实”,哪个是“水货”,更没有人看不起论文博士。原因很简单,在这些国家取得论文博士的标准既简单又苛刻,就是看答辩的论文有没有达到博士的应有水平。也就是说,大学授予论文博士学位坚持的是教育标准和学术标准,质量由社会评价和专业评价确定。

    与国外招考论文博士主要对象为专家学者显著不同的是,我国论文博士的攻读者则多为政府官员或企业大佬。不少人戏称他们是“五不”博士:不用通过国家统一考试、不用上课、不用做作业、不用亲自写论文、不用自己交学费。说穿了,这不是“论文博士”而是“论人博士”——正沦化为“人情博士”、“权力博士”、“金钱博士”的代名词。

    “论文博士”沦为“论人博士”,折射出高校功利主义的抬头和大学精神的迷失。南开大学原校长毋国光曾说,办大学最重要的就是办一个氛围,让社会看起来,这里是一个纯洁的学术殿堂。如果大学里都充斥着“假”与“虚”,混杂着权权交易、权钱交易,那社会还有什么信任可言?谋求论文博士的官员、富人们的庸俗化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学的庸俗化。包括论文博士在内的目标设计良好的制度在执行中屡被异化,必然导致弄虚作假的泛滥,导致社会道德感、正义感和崇高感的麻木,这比制造出可以用数据统计出来的“论人博士”不知要可怕多少倍。

    面对“论文博士”沦为“论人博士”,我们应当大声疾呼:别让功利主义击溃大学最后的底线!
    +关注 私聊
  • 省部重点实验室

    第1楼2012/05/16

    科学报:“论文博士”并非国外通行学位授予方式

    2012-05-09 21:13 来源:科学网 作者:郭 英剑



    即便我们是从最积极的方面去看待“在职攻读学位”的制度,它也不应该成为中国一流高校的发展目标。如果专注于以这样的方式培养高级人才,那实在已经偏离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道。

    清华大学法学院“论文博士”的消息一经发布,随即在社会上引发震动。

    早在2008年,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郭新立就表示中国并不存在所谓的论文硕士和论文博士,若发现这类情况,教育部将“决不手软”。

    在当今博士生教育水平严重下滑的情况下,在中国最好的大学何以出现教育部明令禁止的事情?

    什么是“论文博士”

    “论文博士”作何解?国内的主要看法,总结一下大体上应该有三种。

    第一,是博士教育的一种变异形式,既不用入学考核,也不用上课,只需提交一篇论文(水平还可能不高)即可获得博士学位。

    第二,是博士教育的一种正常招生类型,无须入学考试,但需要面试,第一年利用周末上课,之后主要用以研究和写论文,最后提交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第三,是国外较为流行的学位授予形式,在英国、日本等国实施较多,入学考核、学习听课比全日制博士生的要求宽松,学习与研究时间更长;到最后需要提交一篇合格的博士论文方可获得博士学位。

    上述第一种“论文博士”,即仅凭一篇文章就可获得博士学位,实际上更接近于现在舆论着力批评的情形;而第二种情况,似乎更多是指的“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而在我们现行的体制中,在职人员“在职攻读学位”确实少量存在。第三种情况最值得我们追问,因为,在很多评论中,人们都是以国外的“论文博士”情况为参照系,并大都称之为“较为通行的学位授予方法”。

    “论文博士”在国外

    由于众多的评论文章都提到了英国与日本的情形,为此,我在网上做了一些资料查询工作。经过查询,我对英国与日本的“论文博士”情形有了粗浅的了解。结合有所了解的美国教育体制,我对国外的“论文博士”情形有如下认识。

    第一,无论是英国、日本还是美国,凡是正规大学,更不要提一流大学或者声誉好的大学了,绝没有上述所说的仅凭一篇水平可能很低的论文而无其他任何要求就可以获得博士学位的情况存在。

    第二,确有极少数以营利为目的(for profit)的大学或者网上大学(online university)在搞所谓的“论文博士”。例如,在美国有一所大学叫Akamai University,就有这样的所谓“论文博士”项目。虽然从其描述上看好像也很认真,也列了一些条条框框的要求,但其实并无什么含金量。若在网上稍微作些检索还会发现,这所大学早已位列美国政府部门所列出的不被承认大学的黑名单。

    第三,在日本,确有“论文博士”(ronbun hakase)之说,与“课程博士”(katei hakase)相对应。据维基百科介绍,截止到1990年,大多数自然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博士学位都是由日本公司中的工业研究者所获得的。授予学位者,就是他们之前所读过的大学。他们无须经过入学考核,只须提交一篇论文,要求有文章在顶尖刊物上发表。但后来,随着“课程博士”在大学的推广,“论文博士”就越来越少了。

    自从1978年以来,在日本,依旧按照“论文博士”的方式来运作的,最突出者就是“日本科学促进会”(Japan Society of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简称JSPS)了。该项目名称为JSPS RONPAKU。获得资助者被称为“RONPAKU fellow”。在该协会的网站上,该项目明确指出,只须提交博士论文而无须参加博士课程的学习,但有其他要求,比如要求申请者是大学教师或研究者,需要到日本大学去学习和访问,最多可以停留90天,其导师也可以到申请者的学校去访问等等。从项目介绍看,该项目态度严肃,每年资助人数多达数十人,资助年度从三年到五年不等,从经费资助上看,也是很慷慨的。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特别声称,主要为来自亚洲和非洲的青年研究者提供指导和资助以帮助他们获得博士学位。

    第四,在英国,确有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去攻读博士学位者,即part-time doctorates。在这里,需要对“半工半读”这个词汇作点简单的解释。我们都知道,在美国,“半工半读”是很正常的。但在这里,美国与英国的不同在于,前者是以学习为主,工作为辅;而后者则是以工作为主,学习为辅。

    因此,就此类型而言,英国的“半工半读”与中国的“在职攻读学位”相类似。但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英国的“半工半读”要求更严。

    以学习时间为例,在英国,正规的博士生平均的学习时间为3~4年,那么,大体上也会要求半工半读的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要与此相同;换句话说,如果你每年学习的时间只有半年,那么,就需要6~8年了。很多人因为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而最终一无所获。另外,招收的“半工半读”学生的比例是很少的。

    第五,无论是在英国还是在日本,即便是正规大学,无论他们是采取“半工半读”的形式攻读博士学位还是“论文博士”,其专业与学位都以职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s)为主,且都仅占其整个学校数量的一小部分,而绝非主体。

    第六,凡是大张旗鼓宣扬以“半工半读”获得博士学位或者“论文博士”者,不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函授等形式的开放性大学(在英国,最著名的莫过于Open University了),就是纯粹以营利为目的的大学。对后者而言,在各国,他们往往不是不被教育认证部门认可,就是人们所称的野鸡大学。

    虽然我不能说自己所查阅的资料已经涵盖了全部,更不会说没有个别例外的情况,但总的来说,“论文博士”并非国外通行的学位授予方式。

    中国的“论文博士”该向何处去

    笔者认为,中国高校在“论文博士”的问题上,应该有如下清醒的认识。

    首先,从表面上看,虽然我们的高校现在并没有仅凭一篇论文就可以获得博士学位的“论文博士”的现象存在,但现在“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形式,却有滑向“论文博士”的倾向与可能。当下媒体的批评和社会热议,应该看成是给高校敲响了警钟。

    其次,中国高校应该加强并完善“在职攻读学位”的制度与政策。应该说,以“工作为主、学习为辅”这样的学习制度有其积极意义,也对一些人才的未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一个人口大国,特别是在高等教育还跟不上时代发展的今天,中国可能还继续需要这样的制度。在这样的情形下,就应该使之更加完善,并使之成为其他教育形式的补充。

    再次,即便我们是从最积极的方面去看待“在职攻读学位”的制度,它也不应该成为中国一流高校的发展目标。换句话说,像清华大学这样的中国一流高校,如果专注于以这样的方式培养高级人才,那实在已经偏离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道,更会浪费中国高等教育绝佳的发展机遇。

    如果此次有关“论文博士”的批评能够让中国高校意识到上述问题,这或许能够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变革的一个新起点。对此,我们还可以拭目以待。

    国外“正规博士”是怎样炼成的

    对国外的博士生培养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国外的博士生入学是“申请制”而非“考试制”。因此,他们的入学除了偏重语言基础知识类的统一考试(如托福、GRE等)之外,大都没有专业性质的入学考试(对于本国人或者达到免试条件者,托福也是不需要考试的),但这并不等于说不考查其专业水平,恰恰相反,学校和录取委员会要从提交的个人资料中去考查申请人的学术水平,这是录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所有大学在录取时都会提出一系列的“最低要求”,其中包括对学习时间、课程学分、学术研究的要求,然后,在经过了课程考试、中期考核之后,才能进入论文写作阶段,经过论文答辩从而获得博士学位。

    总体而言,国外全日制博士生的学习有几个特征是很明显的:首先,一定是全日制的,即全时(full-time)、全职在校学习。各国具体时间不定,但大致会在3~8年之间。一般来说,英国3~4年居多,美国5~6年居多,但之前之后都属正常;其次,需要经过课程学习。各国具体要求也会不同,但一些核心课程是必修的;再次,需要进行相关的课题研究。这就是为什么理工科学生要待在实验室,而人文社科学生要待在学校办公室或者图书馆的原因;再次,要经过课程考核,特别是资格考核(qualifying exam),才能由“博士生”(PhD student)的身份转为“博士候选人”(PhD candidate)。最后,一定要提交合格的博士论文(dissertation),经过答辩后,通过者方能获得博士学位。

0
    +关注 私聊
  • 省部重点实验室

    第2楼2012/05/16

    科技日报:“论文博士”是权学合谋的怪胎

    2012-05-09 21:14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张 显峰

    现今当官,不是博士都不好意思出来混。经常收到官员的名片,一些人官衔之后特别缀着“XX学博士”,令我等收受之人肃然起敬:此官乃学问之人!印象中,显然与一般政客拉开一大截距离。

    但最近山东某位厅级官员的微博走红,让我恍然大悟。此人被他的清华博士生“同学”曝光,说同学们从未见过这位清华大学法学院在读博士。随后校方回应称,这位厅级博士生并非全日制,而是“论文博士”——直接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即可获博士学位。难怪我公务员队伍博士如云——原来如此?这让我先前的敬仰之情顿失大半。

    很多人口诛笔伐,建议大力整治“论文博士”。我以为,当整!不过整治之前,先搞搞清楚这个怪胎存在的来由甚为必要。

    据说,论文博士在国外也是有的,不过要求甚高,申请论文博士的人往往是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获得了出色的学术成果(水平高于一般的博士生),向授权学校提交论文,申请博士学位。按照这样的要求,我们的大多数官员怕是要打退堂鼓的,起码是不够资质的。

    当然,我们是认真不起的。据说有教育部官员决然表示,对待“论文博士”是“决不手软”的,但很多大学争相招录却是一贯事实。一些大学对官居高位的“论文博士”有“穷家女盼嫁”的感觉,巴不得哪位高官拜倒在自己的石榴裙下,所以哪还顾得了学术水准和矜持。在有的大学里,“论文博士”成了“人情博士”、“权力博士”和“金钱博士”,有的大学甚至主动拉官员来读博,以显其桃李不凡。一位身为副市长的全国政协委员就曾向媒体记者坦言,曾有几所高校邀请他读博,甚至告诉他连考试都不用。所以有时候你也怪不得人家当官的,某种意义上讲,人家也是“扶贫”。

    官员自不必讲,当然也是乐乎其成的。对官员而言,用权力换取一顶“博士帽”,便有机会获得更大的“乌纱帽”,不戴才是傻帽呢。这决非我之臆测,揆诸周遭的人事变动,“不看能力看学历”比比皆是,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资标准、职称评定等诸多政策仍流行以文凭为准绳。有媒体就“发现”了一份“学位——官员级别换算表”:学士相当于科员,硕士相当于科长,博士相当于处级,博士后相当于厅级……简单明了,人事部门干部倒是省事了。

    “论文博士”显然是权学合谋的怪胎。只有真正剥除了附着文凭之上的种种名与利,切断“权学交易”“钱学交易”者的上升通道,才可能让类似“论文博士”这样的怪胎淡出官场和学界。

    这位“厅级博士”如今正在等待处理,还有多少“X级博士”躲在网络后面窃笑?该好好查一查了!

0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