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史上最牛博士论文

  • 省部重点实验室
    2012/10/17
  • 私聊

论文写作和投稿

  • 史上最牛博士论文





    1. 最牛博士论文 就是在还没答辩之前已经发表在最好的期刊上,而且鉴于论文很长,该期刊必须像小说一样连载。

      实例:张五常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当年在JLE上连载四期。

    2. 最牛博士论文答辩 就是答辩人一直在挑战答辩委员会成员,直到问得这些教授们紧张到恍惚以为自己才是答辩人。

      实例:萨缪尔森的博士论文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成员之一的熊彼特(上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转过头去问另一位成员里昂剔夫(诺奖得主):“瓦西里,我们通过了么?”

    3. 最牛投稿论文 就是让编辑满世界都找不到一个能看懂这篇论文的匿名审稿人,最后只能发表,根本不需要修改的。

    实例:SIMS1971年发表在《数理统计年鉴》上的论文《无穷维参数空间中的分布滞后估计》。SIMS写完这篇论文后没投经济学杂志,因为他显然知道没人看的懂。于是投给了最牛的数理统计杂志,结果编辑死活找不到审稿人,最后好不容易凑合拉来一个,审稿报告是这么写的:“我真的不明白这篇论文在说什么,但是我检验了其中的几个定理,好像是对的。所以我猜应该发表。”

    4. 史上最牛论文 没必要长篇大论,一页纸足矣,但是最后出了两位诺贝尔奖,名垂青史。

    实例:德布罗意是个花花公子贵族,本科是历史学专的,后来实在闲着无聊去读了5年博士,最后交的博士论文是一页纸,还涉嫌“抄袭”。

    答辩委员会气的都不想让他答辩。他的导师、著名物理学家朗之万感到很没面子,自己学生毕业不了真是耻辱,于是他鼓动了爱因斯坦一起帮着求情:让这小子过了吧,他老爸是法国内政部长,咱惹不起。那篇“垃圾”论文后来被薛定谔看到了,薛定谔看着这页论文苦思冥想了1个月,发表了量子力学里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的薛定谔方程,薛定谔猫也成为最有趣的一只猫。

    德布罗意因这篇论文说阐述的观点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薛定谔凭借德布罗意的这篇论文对量子力学作出了杰出贡献,从一名普通而不得志的讲师一跃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可以说,一篇1页纸的博士论文成就2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谓前无古人,估计也是后无来者。由此看来,最牛b的论文不必象张五常那样连载,一页A4的纸足以。不过我想德布罗意要是在中国读博士就惨了,论文因为字数太少,根本连答辩的资格都没有。

    不得不说两句:德布罗意幼年即失去双亲,被他的哥哥莫里斯公爵(也是一名杰出的物理学家)一手养大的,在他1924年的著名博士论文之前一年,德布罗意就已连续发表三篇论文提出物质波的猜想,至于博士论文是几页纸,这个我还没考证过。

    关于薛定谔:薛定谔多才多艺,会4种语言,出过诗集。另外他于1944年出版的《生命是什么》,吸引了一大批物理学家转向生物学研究。其中包括后来双螺旋的发现者沃森和克里克。所以说,这帮牛人并不一定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传奇,也不能把其成功单纯的归结为偶然的因素。




  • 该帖子已被管理者-li8888lili88设置为精华,下面是奖励记录:加1积分,加5声望
  • 该帖子已被版主-li8888lili88加2积分,加2经验;加分理由:很不错哦,值得学习
    +关注 私聊
  • li8888lili8888

    第1楼2012/10/22

    哈哈,哦,得下载下来看看

0
    +关注 私聊
  • watertime

    第2楼2012/10/22

    说明不在乎文字长短,好的idea才是王道

0
    +关注 私聊
  • 花笑

    第3楼2012/10/22

    我觉得LZ想表达的中心意思是好的,但方法不可取。如论文来说,论文你都一张确实显得你比较特别,但更显出一个人的态度问题。

0
    +关注 私聊
  • learner1999

    第4楼2012/10/22

    应助达人

    很有趣的历史
    德布罗意当年读书期间中途参军,一战结束后才继续读书的;
    由此可见,他也是相当用功啊,一张纸论文容易造成读者的片面理解

0
    +关注 私聊
  • 秋醉虞阳

    第5楼2012/10/23

    德布罗意一张纸的论文我以前听过,这种人实在了得。有时候文章不是靠量来提升的,质的提高才是对作品的尊重。

0
    +关注 私聊
  • 考拉

    第6楼2012/10/23

    想到了一个词,厚积薄发啊~

0
    +关注 私聊
  • 菜头

    第7楼2012/10/23

    德布罗意 - 生平---转自维基百科

    路易·德布罗意生于法国滨海塞纳省的迪耶普 (Dieppe) 。父亲是维克多,第五代布罗意公爵 (Victor, 5th duc de Broglie) ,母亲是Pauline d'Armaillé。路易是家里最年幼的儿子。路易的哥哥摩里斯·德布罗意 (Maurice de Broglie) 后来也成为一位很有成就的物理学家。当路易才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过世了。摩里斯继承为第六代布罗意公爵 (6th duc de Broglie) 。教养弟弟的责任就落在摩里斯身上。摩里斯是一位很好的哥哥。他给路易去巴黎最好的贵族中学 Lycée Janson de Sailly 读书。
    路易天资聪颖,有惊人的记忆力。他读书能够过目不忘。在法文、历史、物理、哲学、这些不同的领域,他都能得到很好的成绩[1]。中学毕业后,他进入了极具声誉的索邦大学就读。那时,他并不清楚应该主修哪个科目。最初,他选择了历史。后来,又转为主修法律。一直到他读了昂利·庞加莱的两本巨著,《科学和假设》与《科学的价值》,他才认知物理学是他的最爱,开始专心研读理论物理。1913 年,他得到了学士学位。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布罗意正在陆军服役。刚开始,他被派到 Fort Mont-Valérien 当坑道工兵。很快地,性情活泼的他,对于这刻板僵硬,缺乏变化的生活,觉得枯燥无味,难以忍受。经过哥哥运用人脉关系,他被转派去埃菲尔铁塔的陆军无线电部门做通讯兵。闲暇时间,还可以思考关于无线电的技术问题。对于日后的科学研究有很多实用价值[1]。
    1919 年,退役后,德布罗意又回返索邦大学,继续先前的理论物理研究,立志拿到博士学位。他参加了保罗·朗之万主讲的一个关于量子理论的专题讨论会,又修了一堂关于相对论的课。那时,哥哥摩里斯正在研究 x-射线光谱和光电效应。他时常在哥哥的实验室里帮忙,兄弟两人共同发表了几篇论文。
    经过几年的努力,德布罗意终于在 1924 年完成了博士论文《量子理论研究》。在这篇论文里,他详细地解释他所创建的的电子波理论。这包括了,根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马克斯·普朗克对于光波的研究,而推论出来的关于物质的波粒二象性:任何物质同时具备波动和粒子的性质。由于论文的题目与内容相当先进,让当时许多学者都直摇头,因为这份报告的创造了一个新观念,而德布罗意的老师朗之万其实也很难相信这个论点,但论文的内容实在是太过让人惊叹,不能确定是否有瑕疵,所以寄给爱因斯坦一份,寻求他的意见。爱因斯坦那时候很忙,正在研究玻色-爱因斯坦统计,抽不出时间仔细阅读,只能稍微翻了一下。立刻,他意识到这论文很有重量,乐意为波粒二象性背书,兴奋地回信:“他已经掀起了面纱的一角”!并且将论文送去柏林科学院,因而使得这理论广知于物理学界[1]。德布罗意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博士学位。后来,埃尔温·薛定谔从这篇论文里,得到很多宝贵的灵感。既然电子是波动,那么,什么是电子的波动方程?两年后,薛定谔发表了薛定谔方程,也从此开启了量子力学的新纪元。
    1927 年,克林顿·戴维森与雷斯特·革末将电子射向镍晶体,发现其衍射图谱和布拉格定律(这原是用于X射线的)预测的一模一样。这证实了德布罗意的电子波理论正确无误。因为这历史性的发现,瑞典皇家科学院特别颁授德布罗意 1929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布罗意还试着发展一种理论,用因果关系来解释波动力学。现代的量子力学理论大多建立于概率模型。在 1950 年代,大卫·波姆 (David Bohm) 又加以琢磨,成为现在知名的德布罗意-波姆理论 (De Broglie-Bohm Theorem) 。
    于 1933 年,德布罗意成为法国科学院的院士,也是科学院从 1942 年开始的永久秘书。于 1933 年 10 月 12 日,他荣膺法兰西学术院第一席位的院士。那时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纳粹占领法国期间,很多院士或者过世,或被俘虏,学术院无法达到选举所必需的最少二十位人数。但因这是特别时期,在参与的十七位院士都一致投赞成票的状况之下,学术院接受了这选举结果。已于 1934 年就被遴选为院士的哥哥摩里斯,在学术院历史中,尚无前例地代表全院,欢迎路易成为新院士。
    1945年,由于德布罗意的努力,使工业与科学紧密联系在一起,荣获法国原子能委员会高级顾问。他于昂利·庞加莱研究院(Institut Henri Poincaré)建立了工程力学中心,于此进行光学、模控学以及原子能研究。德布罗意激励了量子分子科学国际学院(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Quantum Molecular Science)的创立,并成为其早期会员。
    1938 年, 因为德布罗意在理论物理学的杰出贡献,德国物理学会颁给他最高荣誉马克斯·普朗克奖章。1952 年,由于德布罗意热心教导民众科学知识,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授予他 Kalinga Prize 。1953 年,当选为伦敦皇家学会的院士。1961 年,又荣获法国荣誉军团大十字勋章。
    1960 年,路易的哥哥摩里斯过世,路易继承为第七代布罗意公爵 (7th duc de Broglie) 。路易从未结婚,一辈子单身,有两位忠心耿耿的随从。他喜欢过平俗简朴的生活,卖掉了贵族世袭的豪华巨宅,选择住在平民小屋。他深居简出,从来不放假,是个标准的工作狂。上班通勤,他喜欢步行,或搭巴士,不曾拥有私人汽车。对人彬彬有礼,他绝不发脾气,是一位贵族绅士[1]。1987 年 3 月 19 日,德布罗意过世,高龄九十五岁。

0
    +关注 私聊
  • 菜头

    第8楼2012/10/23

    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甚至还没有取得任何学位前,已经是世界著名的剑桥大学学术界公认的学术思想界的领袖人物。维特根斯坦的学士论文是他的老师,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大人物剑桥教授摩尔先生与维特根斯坦一起散步时,随手记录下来的维特根斯坦的喃喃自语。在向剑桥申请学士学位时,因为行文不够规范,而被学校的学位委员会拒绝,摩尔先生利用自己的学术权威地位再三为学生的这个学士学位去跑腿,终于成功。
    维特根斯坦的博士论文是在一次大战时,在战营里写成的,仅数万字。叫《逻辑哲学导论》,出版时找不到合适的出版社,因为当时没有人能够读懂他的这部天书,因此出版商找到他的老师罗素,罗素自告奋勇,成为这部书出版的策划人,并且自以为是地为这部书写了洋洋洒洒的序言。书终于出版了,但是却遭到的是学生维特根斯坦的一顿痛骂。说罗素根本就没有读懂他的论文。在那里瞎写一气。罗素听了没有脾气,也不后悔自己的行为,天才人物就有这样的个性。
    维特根斯坦的剑桥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是由三个国际学术大师组成的:罗素、摩尔、魏斯曼。三个人在答辩前一直漫无边际地讨论着维特根斯坦的博士论文里的问题。时间很长了,还没有哪个敢开口问博士生维特根斯坦一个学术问题。这时罗素开口了,他转向摩尔说:“继续,你必须问他几个问题,你是教授。”摩尔表示还没有弄懂维特根斯坦的问题,这时维特根斯坦含笑走到摩尔与罗素面前,拍拍他们的肩膀,笑着说:不要担心,你们永远都弄不懂这些问题的。博士论文答辩就以这样的方式通过结束了。

0
    +关注 私聊
  • 老化验工

    第9楼2012/10/23

    很有趣的哦,但这些博文只会发生在那些天生就有“特别”潜质的博人手上。普通人只能出普通文的。

0
    +关注 私聊
  • 水源守护者

    第10楼2012/10/23

    居然还有连载一说,够牛

0
查看更多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