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我国学术期刊发展真有点难

  • 省部重点实验室
    2013/03/07
  • 私聊

论文写作和投稿

  • 来源:科学网 作者:刘 庆生

    以前看到一些博文介绍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境况。大家出谋划策,希望我国也能办出一流水准的学术刊物,那样就不会让我国学者将优秀成果趋之若鹜地涌向国际刊物。据我所知,我国一些主流学术刊物办刊历史也有60多年,比一些国际专业刊物的历史还要长,但影响力却差强人意。要说办好一个学术刊物难也不难,有的学者已经举出创办历史很短IF值国内最高的Cell Research杂志(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创办)为例,说明要办好我国学术刊物似乎并不是“难以上青天”。从相关报道看到,Cell Research得到国内的一些牛海龟们的支持。但是其它刊物要像这个刊物那样得到一些牛人物的支持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想有的海归们功成名就,支持国内学术刊物上水平应该是他们分内之事。其实办好一个学术刊物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方面科学网博主任胜利和赵大良是专家,他们很清楚里面的问题。我只是作为一个“过去时”的科学工作者,以自己亲身体会谈点感想而已。

    我始终坚持认为,不管我们的成果发表在哪儿,成果的归属总是属于国家(这儿指成果第一署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是,如果我们的优秀成果能够发表在自己国家创办的刊物不是更好吗,也可以让我们的“期刊人”在国际出版界扬眉吐气。我当了多年“地球科学”杂志编委,总习惯向着那些辛苦的“期刊人”说话。我们“地球科学”主编多年来真可以用“抛家舍业”“呕心沥血”来形容她对这个刊物发展做出的贡献。还有那些编辑们多数原来都是从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习或研究,基本上没有受到过“期刊学和编辑学”的训练,主要是边干边学,到现在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经很不容易了。

    我本人自认为在对待学术刊物方面从一开始就是将国内优秀刊物放在优先地位。我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内心希望国家各方面都好,况且这是与我自身密切相关的学术出版界,而且也是以实际行动大力支持国内地球物理学的学术刊物,例如早年的“中国科学(B)”“科学通报”、“地球物理学报”和“地球科学”。有数据为证:我早年第一作者发表论文以中文为主。更早期的刊物不说,仅在1991-1998年间在科学通报和中国科学发表单篇论文6篇,在地球物理学报1996 -2005发表4篇。在1990- 2002年间在地球科学中文版发表7篇。但是为什么后来我的重要成果多数发表在我研究领域国际专业主流刊物呢,我试图来探讨这个问题。

    1、首先是评价体系问题。这是我国学术界一致谴责和声讨的问题,可是冷静分析一下不是那么简单,感情用事于事无补。说归说,声讨归声讨,在当下我国现实情况下,谁能提出一个摈弃论文评价的好办法。代表作不还是要论文嘛,况且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的主要载体,高质量的学术刊物与高质量论文之间虽然不能画等号,至少具有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况且重视发表学术论文是国际学术界普遍认同的价值观。我批评的是在我国有的地方和单位做的太过头。个别人的简介中竟然出现:本人“发表SCI论文IF值总计多少”?这实在是仍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作为国家级科研院所将全世界的学术刊物,只依据影响因子IF值分成区,所谓1区,2区,3区。地球人都知道,学科之间期刊的IF值差异很大。有的大学人为列出一些“学术榜刊物”,或者学校认定的“重点刊物”。这些刊物几乎全都属于国际专业主流刊物,将国内刊物撇在一边,而且在确定这些刊物时也主要由少数行政官员和教授说了算,有时还会产生很不合理现象。这样利用行政力量人为地将学术刊物分成三六九等实在不妥。难道我们一线的科学工作者不清楚那些刊物重要吗?这样结果就更使得我国的学术刊物雪上加霜,举步维艰。因为,一个优秀期刊是要靠优秀的成果论文说话。这种畸形的科学评价在发达的欧美学术界也是十分可笑的事。在它们哪儿,博士或博士后期间发表所谓“顶尖”杂志论文,申请教职时一定从助理教授开始,而在我们这儿可能很快成为一个“荣誉等身”的“通吃”人物。儿子说过一个有趣的事情,来自英国的一位学术牛人,希望到新加坡南洋理工(NTU)谋求一个正教授教职。这个人确实属于“学术达人”,其学术成果已经列入诺贝尔奖候选范围。但是NTU明确表示最多只能给副教授。这位学术达人不干回到英国,第二年获得诺贝尔奖。

    2、学术交流方面的影响。这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是一个人口超级大国,即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一也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所以当中文还不可能成为国际学术交流语言时,就会促使我们的优秀成果流向国际刊物就是顺理成章的事。这也是我后来将主要成果发表到国际专业刊物的主要动机。难道让国际同行看到更多我国学者的优秀成果有什么不对吗?况且与国际同行交流互动过程也对我们自身科学研究思维方法提高很有帮助,这对于提高我国整体科学研究水平应该是一个很正面的事情。

    3、国内刊物评审问题。按照我以前所知道的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两个“国刊”基本原则是先接收中文手稿送审,当中文手稿通过评审后,才通知提交英文手稿。而且两刊规定:不能只发中文不发英文,但可以只发英文不发中文(我1998年中国科学英文版论文属于此例)。因此,中文论文评审就决定了英文论文的命运。国内学术圈子的不良“游戏规则”对论文评审有时也会阻碍优秀成果发表,打击“革命群众”的积极性。有的学术刊物也会变相成为一些学术达人“出口转内销”的场所,当然尽管可能是少数人,但影响不好。此外,我们不少人遇到过不负责任的评审专家,他们的评审意见过于简单,有的牛头不对马嘴,甚至有时两位评审人的意见相左,使得作者左右为难。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承认这个现实,目前对策只有:1、呼请国家层面的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尽快到来。2、完善国内重点学术刊物论文的评审,让那些学术水平高,学风正派的学术专家评审手稿。3、同时请那些已经“功成名就”的中-青年海龟们主动承担起将自己的好成果优先提交到国内学术刊物,而不是将那些“出口转内销”成果拿来“烂以充数”。

    对于办学术刊物我是一个真正门外汉,以上分析不一定正确,供参考。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