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y20071722
第4楼2015/01/14
1.虽然你说的有道理,我们有试过不加封堵剂做出来marker的相对位置是没有差别的,不知道您有没有试过?也因此有此疑问。
2.加尿素的功能是什么?
3.聚焦的时间优化成什么样叫做好?怎么确定封堵剂的量是合适的?
4. 既然是电压迁移,那么和聚焦过程的差别在哪里呢?
wy20071722
第5楼2015/01/14
ITP的过程达到稳定以后每个区段的焦耳热、pH值都是有差别的,如果把这样的区段无限细分,不就是pH梯度吗?等电聚焦的时候两性电解质充满管,阳极端和阴极端分别是磷酸和NaOH溶液,不是类似于前导电解质、尾随电解质吗?要是这样的话,也就是说,在电场的推动下,这种状态是可以保持稳定的;一种由有限个pH值依次排列形成的pH区段是可以实现的;过度聚焦是可以在继续维持电压的情况下避免的……
nini2006
第8楼2015/01/15
没用CE分离过蛋白质,对以下说法不敢打包票100%正确:2、 我用别的方法分离分析蛋白质时,尿素的加入是为了使蛋白质变性成一维结构,释放出结构信息。4、一步法中,聚焦和迁移是同时进行,没区别。两步法中,聚焦时的电解液和迁移时的电解液是不同的,另外电压和时间也有不同,一般情况下前者电压较低时间较短。
wy20071722
第10楼2015/01/15
这里会提出这个问题的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在H+参与平衡的ITP中,它们的pH是有差别的,只是这种差别是几个梯度而已。而形成多少个梯度,实际上与样品是密切相关的,少数的样品组成形成少数的梯度,多数的样品组成形成多数的梯度,就跟微分一样,把这个梯度无限细分下去,就是连续的pH梯度。两性电解质是许多含有不同等电点的多肽的混合物。而我们所测定的样品与两性电解质混合在一起,行为应与两性电解质差不多,只是我们要观察它,它才是样品,要是不是观察它,它和两性电解质的区分就不大了(当然,紫外吸收还是有差别的)。
那么,在等电聚焦的过程中,pH梯度形成的原本的解释是什么呢?在陈义的书中有说明。晕,现在那本书找不到了,这里就不能引用出来了。大概意思是由于磷酸和NaOH的存在,形成pH梯度,而两性电解质移动到各自等电点的位置,样品移动到等电点的位置,移动推出。这里的问题来了,pH梯度是先于两性电解质移动形成,还是同时或是在两性电解质移动之后呢?要是先于两性电解质移动形成,那么两性电解质的作用为何?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说去掉两性电解质的存在,这个pH梯度已经形成了?维持电压,这个pH梯度还能维持吗?没有了两性电解质,单是有样品,还能做聚焦吗(还能对样品进行聚焦)?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当停止聚焦的时候,两性电解质停止移动,pH梯度形成。这里我倾向于认为pH梯度的形成与两性电解质的移动关系是“边移动,边形成”,它们是同一事件的不同角度的特征。而形成这个pH梯度的过程就是类似与ITP的稳态形成过程。这里的两性电解质必不可少,它的作用就好像是ITP中的样品,无限多的样品组成形成了连续的pH梯度,导致等电聚焦的发生(混在其中的样品也是一种两性电解质的存在)。在这里面,形成的ITP的区带无限小,看起来就好像一个点,样品被聚焦。
这个过程我也没有真正实验过,只是当初看到的时候这么想了,我什么都不会,只会胡思乱想,诶!不知道大家是否觉得这么想是否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