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二维相关近红外光谱的应用发展

近红外光谱(NIR)

  • 以下内容摘自《土壤近红外光谱检测》宋海燕著|化学工业出版社
    二维相关光谱分析技术提高了光谱分辨率,增强了其对谱图的分辨能力,并在揭示分子内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及判断分子中各官能团反应的先后顺序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该技术在各个研究领域均得到广泛的应用。如:Krzysztof Zdzislaw Haufa等,采用二维相关近红外光谱分析了不同水分含量对1,2-丙二醇和1,3-丙二醇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浓度低的时候,OH基团呈明显非结合状态,当浓度高并且位于纯液体状态时,二醇结构就由分子间的氢键决定。Chunli Mo等用二维相关近红外光谱分析了不同水分含量对桑蚕丝素蛋白的影响。结果发现采用近红外光谱结合二维相关光谱技术跟踪分析水丝蛋白结构的动态变化可行。
    二维相关光谱将谱图信息由一维扩展到了二维,其关注的是困扰引起的细微特征的光谱变化,因此可以解释一维光谱中很难解释的现象,如谱峰重叠或外界干扰下理化指标变化等现象。若能将二维光谱与一维光谱协同分析将会更有助于对被测物质特性的检测和定量分析。
  • 该帖子已被版主-秋月芙蓉加2积分,加2经验;加分理由:鼓励
    +关注 私聊
  • 秋月芙蓉

    第1楼2015/06/29

    感谢LZ的资料分享!

0
    +关注 私聊
  • athosmi

    第2楼2015/08/04

    没发展,根据我的实际经验来看,一点都没发展,除了发文章什么用的没有……
    首先近红外的优势在于分析速度快,不需要对样品进行复杂的预处理。
    二维相关谱无外乎两种主要的扰动方式:变温和变量
    变量:你每次都需要对样品进行特殊物质的添加,然后再采集光谱,你要添加物质就要控制称量,就要摇匀,就要做各种的处理……然后一个样品你要添加4、5次,采集4、5条光谱。
    变温:就要升温或者降温,假设一个升温控件升温速度1min10℃,你把样品放进仪器里,样品需要稳定温度吧?!从室温升到目标温度在达到稳定至少也得半个小时吧。你用外部加温,然后放进去稳定最少也得4、5分钟吧?!每个样品假设做5个梯度温度光谱。
    好!那你算一下一个样品的采集时间吧!按快了算,半个小时,你一个实验得多少个样品?30还是50?按照30算,30X0.5=15(小时)。这是检测时间!!!!别忘了,控温的话,每换一个样品,控件都要降温的!!!你不能吧控件扔水里降温吧?!

    再接着看模型分析和建立,别告诉我,不做模型,直接看?!能看出什么东西来?二维相关谱的优点是直观,但你不能简单观察一两个样品的规律就推断所有的东西符合这种规律吧?!你用算法建立模型,用什么算法,从二维相关谱里提取哪些信息建模?直接提取二维相关谱?别忘了,二维相关谱里有同步谱,异步谱还有相位谱,你用哪个?全都用?怎么用?

    再说算法,以主成分为例,三维矩阵主成分应用起来可不向二维矩阵主成分那么简单,更何况是三维矩阵的PLS……

    最后再来看结果,你一定保证二维相关谱对于实验结果是有效的吗?一定能提高吗?不一定。即使有提高,你觉得能提高多少?从原始判别正确率90%提高到93%,95%,这种结果意义大吗?从前我拿一个样品过来,随便处理一下,扫一条光谱,判断个结果,总共用时2分钟,判断结果正确率90%。用二维相关谱,扫一个样连处理带升温,一个样品采样起码半个小时,得到个结果也还是存在5%的可能性是错误的,那意义何在?要知道这个结果还是我牺牲了近红外快速,无损的优势换来的,这种牺牲值得吗?

    二维相关谱只是一种发文章的手段,实际应用价值到底有多大?能有多大?希望能好好考虑一下……

    我个人接触过二维相关谱,实在没多大信心,想用这东西发文章的可以做一做,想应用于实际,我的意见是 谨慎!谨慎!!超级谨慎!!!

0
    +关注 私聊
  • Rambo

    第3楼2015/08/06

    恩,提供一种分析方法手段具体到实际应用中还要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thosmi(athosmi)发表:没发展,根据我的实际经验来看,一点都没发展,除了发文章什么用的没有……
    首先近红外的优势在于分析速度快,不需要对样品进行复杂的预处理。
    二维相关谱无外乎两种主要的扰动方式:变温和变量
    变量:你每次都需要对样品进行特殊物质的添加,然后再采集光谱,你要添加物质就要控制称量,就要摇匀,就要做各种的处理……然后一个样品你要添加4、5次,采集4、5条光谱。
    变温:就要升温或者降温,假设一个升温控件升温速度1min10℃,你把样品放进仪器里,样品需要稳定温度吧?!从室温升到目标温度在达到稳定至少也得半个小时吧。你用外部加温,然后放进去稳定最少也得4、5分钟吧?!每个样品假设做5个梯度温度光谱。
    好!那你算一下一个样品的采集时间吧!按快了算,半个小时,你一个实验得多少个样品?30还是50?按照30算,30X0.5=15(小时)。这是检测时间!!!!别忘了,控温的话,每换一个样品,控件都要降温的!!!你不能吧控件扔水里降温吧?!

    再接着看模型分析和建立,别告诉我,不做模型,直接看?!能看出什么东西来?二维相关谱的优点是直观,但你不能简单观察一两个样品的规律就推断所有的东西符合这种规律吧?!你用算法建立模型,用什么算法,从二维相关谱里提取哪些信息建模?直接提取二维相关谱?别忘了,二维相关谱里有同步谱,异步谱还有相位谱,你用哪个?全都用?怎么用?

    再说算法,以主成分为例,三维矩阵主成分应用起来可不向二维矩阵主成分那么简单,更何况是三维矩阵的PLS……

    最后再来看结果,你一定保证二维相关谱对于实验结果是有效的吗?一定能提高吗?不一定。即使有提高,你觉得能提高多少?从原始判别正确率90%提高到93%,95%,这种结果意义大吗?从前我拿一个样品过来,随便处理一下,扫一条光谱,判断个结果,总共用时2分钟,判断结果正确率90%。用二维相关谱,扫一个样连处理带升温,一个样品采样起码半个小时,得到个结果也还是存在5%的可能性是错误的,那意义何在?要知道这个结果还是我牺牲了近红外快速,无损的优势换来的,这种牺牲值得吗?

    二维相关谱只是一种发文章的手段,实际应用价值到底有多大?能有多大?希望能好好考虑一下……

    我个人接触过二维相关谱,实在没多大信心,想用这东西发文章的可以做一做,想应用于实际,我的意见是 谨慎!谨慎!!超级谨慎!!!

0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