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测定α-淀粉酶活性的两种方法的比较研究

食品常规理化分析

  • α-淀粉酶活性是衡量小麦穗发芽的一个生理指标,为此提出了对小麦α-淀粉酶活性的快速测定方法的研究。α-淀粉酶活性的测定方法有多种,本文仅探讨了常用的3,5-二硝基水杨酸法和凝胶扩散法。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差异不显著,而且两者呈显著正相关;从变异系数上看,后者的变异程度较低,其精度较高;从误差来源上看,前者引起误差的因素较后者多;后者较为简便快速,准确度较高,重复性较好,可用于大批量样品的分析。
    关键词: 小麦, α-淀粉酶活性, 3,5-二硝基水杨酸法,凝胶扩散法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和试剂

    (1)萌芽的小麦:取当年小麦种子,按小麦萌发试验培养,两天后用于测验.
    (2)1%淀粉溶液.
    (3)0.4N NaOH.
    (4)pH5.6的柠檬酸缓冲液:A. 称取柠檬酸20.01克,溶解后稀释至1升;B.称取柠檬酸钠29.41克,溶解后稀释至1升。取A液13.7毫升与B液26.3毫升混匀,即为pH5.6的缓冲液.
    (5)3,5-二硝基水杨酸: 精确称取3,5-二硝基水杨酸1克溶于20毫升1N氢氧化钠中,加入50毫升蒸馏水,再加入30克酒石酸钾钠,待溶解后,用蒸馏水稀释至100毫升,盖紧瓶塞,勿使二氧化碳进入.
    (6)麦芽糖标准液:称取麦芽糖0.100克溶于少量蒸馏水中,仔细移入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
    (7)α_淀粉酶提取缓冲液:20mmol/L醋酸钠(2.7216g/L),1mmol/L氯化钙(0.11099g/L),pH 5.5.
    (8)%5(V/V)碘—碘化钾溶液:1.95gKI+0.65gI2溶解在100毫升蒸馏水中.
    (9)α_淀粉酶36.18u/mg (Sigma公司):逐级稀释10, 2.5,0.625 ,0.15625,0.03906, 0.009765mg/mL系列标准液.
    (10)20%冰乙酸,琼脂糖,可溶性淀粉.
    1.2 方法
    1.2.1 3.5一二硝基水杨酸测定法

    酶液提取
    从五个培养皿的发芽小麦中,各随机称取1克于研钵中,加少许α_淀粉酶提取缓冲液,研磨至匀浆,倒入离心杯中,于4000rpm离心10分钟,取上清液并并定容至25ml,即为酶提取液,备用。
    α_淀粉酶活性测定
    (1)取试管,注明对照管,测定器,每样品三个重复.
    (2)于每试管中各加酶液1ml,加70℃恒温水浴中加热15分钟,此期间β_淀粉酶受热钝化
    (3)每管中各加入1毫升pH5.06的柠檬酸缓冲液.
    (4)对照管中加入4毫升0.4NnaOH.
    (5)测定管与对照管置40℃水浴中保温10分钟,再向各管加入40℃下预热的淀粉溶液2毫升摇匀,立即放入40℃水浴中准确保温5分钟取出,向各测定管迅速加入4毫升0.4N的氢氧化钠,以终止酶活动.
    麦芽糖测定
    取以上各管中酶作用后的溶液及对照管中溶液各2毫升,分别放入25毫升试管中,再加2毫升3,5-二硝基水杨酸,混匀,置水浴中5分钟,冷却后定容至25毫升,混匀,用分光光度计在520nm波长下进行比色记录消光值,取麦芽糖标准液(1ml/mg)0,0.2,0.6 ,1.0,1.4,1.8,2.0ml。按上述同样方法比色后,将测得的消光值与麦芽糖标准液进行直线回归后,代入求得样品的麦芽糖含量,并换算成每克种子α_淀粉酶的活力单位。
    1.2.2 凝胶扩散测定法
    凝胶板制备
    取一长方形优质玻璃,除一宽边外,其余三边边缘各边一条透明胶片,再在上面盖一同等大小玻璃,两块玻璃两侧用夹子固定,放温箱中预热50-60℃,取三角烧杯,加30毫升α-淀粉酶提取缓冲液,0.36克琼脂糖和0.30克可溶性淀粉(作反应底物),在电炉上加热煮沸至透明后,冷却至70℃左右,将预热的玻璃胶片框架斜放在桌面上30℃,用预热的移液管吸取凝胶液,从玻璃架高一端空隙中均匀注入,直至其流遍整个胶片表面为止,不能有气泡。用量约25毫升冷却后形成凝胶板,贮存在4℃冰箱备用。
    α_淀粉酶活性测定
    取出预制冷藏的凝胶板,揭开上面一块玻璃,用塑料打孔器在凝胶板上每隔一定距离打一个1.33毫米的孔,用微量移释管向每孔内注入提取液。上述1.2.1制得的酶液于70℃水浴加热15分钟后钝化β-淀粉酶后备用。同时,在每块凝胶板孔中加入淀粉酶系列标准液(重复两次)。将凝胶板置10℃恒温箱中反应24小时后,取出,将胶板浸入I-KI溶液中染色5min,加入冰乙酸酸化终止反应。用蒸馏水淋洗3min,洗净染色液,由于加α_淀粉酶孔周围淀粉被分解,因而染色后出现未能染色的圆。未与α-淀粉酶反应的呈蓝色,用直径测量仪测圆直径。用α_淀粉酶标准液浓度对数与褪色圈直径直线回归,计算每克样品含α-淀粉酶活力单位数。
    2 结果和分析
    2.1 两种方法标准曲线
    2.1.1 麦芽糖标准曲线

    麦芽糖标准液含量越高,比色后记录的OD值越大,麦芽糖标准液比色后,测得的OD值(x)与麦芽糖浓度(y)进行直线回归,结果为:
    y=1.0240x+0.0897,r=0.9998,
    相关系数极显著,表明麦芽糖标准液含量与消光值呈直线关系,通过此直线方程可进一步测得酶活性;即将各样品的消光值代入回归方程,求得样品麦芽糖含量,然后计算可得每克种子的α_淀粉酶活力。
    2.1.2 α-淀粉酶标准曲线
    α_淀粉酶标准液浓度越高,其褪色圈直径越大,5个样品的褪色圈直径也有明显差异。将α-淀粉酶标样所测得褪色圈直径(x)与α-淀粉酶浓度对数(y)进行直线回归。结果为:
    y=2.4659x-3.8994, r=0.9860,
    相关系数极显著,表明褪色圈直径与淀粉酶标准液的浓度对数呈直线关系,通过此直线方程可进一步测得酶活性,即将各样品的褪色圈直径代入回归方程,求得各样品的α_淀粉酶浓度,然后换算成每克种子中α_淀粉酶的活力单位。
    2.2 两种方法测定结果比较
    对5个样品的淀粉酶活性,用两种方法测定,并记录了测定结果(表1)。

    表1 3,5-二硝基水杨酸法和凝胶扩散法结果

    样品

    3,5-二硝基水杨酸法

    凝胶扩散法

    消光值 酶活性

    (u/g)

    直径 酶活性
    (cm) (u/g)

    1

    0.1010 2.191.20 4.03

    2

    0.1580 6.701.35 6.72

    3

    0.1460 5.241.27 5.06

    4

    0.1667 6.961.45 7.14

    5

    0.1477 5.481.28 5.86


    对两组样本进行t测验,测定结果为:t=1.2855, t0.05=2.0776,|t|0.05
    说明两种方法测得结果差异不显著,即不存在本质差异,而仅仅会由于取样误差引起较不显著差异。
    对两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即3,5一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得样品酶活性(x)与对应凝胶扩散法测得酶活性(y)进行直线回归,得

    y=0.6216x+2.4588,r=0.9391,r>r0.05,



    表明两种结果相关系数显著,即两种方法从其中之一测定结果可以推算出另一方法的测定结果。
    2.3 两种方法的精度比较

    表2 两种方法变异数分析结果

    方法

    平均数(u/g)

    标准差(u/g)

    变异系数CV(%)

    3,5-二硝基水杨酸法

    5.314

    0.598

    0.598/5.314=11.253

    凝胶扩散法

    5.762

    0.610

    0.610/5.762=10.586



    两种方法测得的α_淀粉酶活性的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表2),若只从标准差看,凝胶扩散法比3,5-二硝基水杨酸法变异度大;但由于平均数不同 ,就无法用标准差直接比较,只有算出变异系数后,才能看出3,5-二硝基水杨酸法变异程度大,而凝胶扩散法精度较高。
    从误差来源分析,3,5-二硝基水杨酸法,由于其需要多步操作,且实验过程中的温度,时间,以及消光值的测定等,均容易产生的误差;凝胶扩散法中,仅在测量褪色圈直径时,也可能引起误差,但相比之下,后者误差来源较少,适合对大量样品的α_淀粉酶活性的进行快速测定。
    3讨论
    凝胶扩散法的变异程度较3,5—二硝基水杨酸低,测定结果较可靠,可用于小麦穗发芽的抗性鉴定中α_淀粉酶活性的测定,因此认为凝胶扩散法较为简便快速,准确度较高,重复性较好,可用于大批量样品的分析;而有资料认为,凝胶扩散法与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α_淀粉酶活力需要经过酶提取等操作,所以种子发芽过程中α_淀粉酶很少时很难或不能检测出来。如凝胶扩散法检测不到小麦发芽第一天的α_淀粉酶活性,即使第2天检测到的α_淀粉酶活性也很低。本实验测定的是发芽第二天的小麦,测得酶活性却相对较高,因此认为此说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吴颖等(2002年)的研究显示,凝胶扩散法测定中,标样α_淀粉酶和小麦样品的α_ 淀粉酶经此法测定后,在凝胶孔的周围均出现明显褪色圈,样品与标样褪色圈有明显不同。标样测定中只出现一个褪色彻底的白圈,而样品在测定过程中出现两个褪色圈,在其外有一个比底色稍淡的大褪色圈,色不明显,且各样品大褪色圈直径几乎相等;本文的凝胶扩散法测定过程中也出现上述类似的现象,一定程度上表明此法中这种现象是常见的。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在小麦种子中存在多种淀粉酶,其中α_淀粉酶-1占总α_淀粉酶浓度的84%,α_淀粉酶-1的浓度可能造成紧靠加样孔的明显褪色,而其它α_淀粉酶由于分子量与α_淀粉酶-1不同,扩散速率不同,因其浓度低所以造成比底色略淡的褪色圈α_淀粉酶。略淡的褪色圈不能代表样品淀粉酶的大小,在测量褪色圈直径时,应先测定明显褪色圈直径,以此计算种子中α_淀粉酶浓度。
    后熟α_淀粉酶是籽粒在临近成熟时合成的一类α_淀粉酶同工酶,如果其含量水平较高,容易引起小麦穗发芽,于是为研究穗发芽的原因及抗性问题,许多学者展开了对后熟α_淀粉酶活性测定方法的研究,有资料显示,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是鉴定后熟α_淀粉酶和测定其活性的一种较理想的方法,适合大量样品的测定;欧阳西荣等报道显示,凝胶扩散法是用于测定后熟α-淀粉酶活性,效果也较理想;3,5-二硝基水杨酸法多用于测定萌发种子的α-淀粉酶活性,其能否用于后熟α-淀粉酶活性测定未见报道,有待于研究,另外用此法测定萌发的α-淀粉酶活性与后熟α-淀粉酶活性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还需要作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肖世和.小麦穗发芽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92-120
    何瑞锋.小麦穗发芽抗性及其鉴定方法.湖北农业科学,1992,4:4-6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理论与检测技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中国食品工业标准汇编. 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 该帖子已被版主-快乐加10积分,加2经验;加分理由:原创大赛奖励。
    +关注 私聊
  • zyl3367898

    第1楼2015/09/13

    应助达人

    可以当论文去发表。

0
    +关注 私聊
  • 吕梁山

    第2楼2015/09/13

    这篇文章写的不错,就是原创性差点

0
    +关注 私聊
  • 吕梁山

    第3楼2015/09/13

    是一篇成型的论文,应该给予表扬

0
    +关注 私聊
  • 快乐

    第4楼2015/09/15

    应助达人

    国标采用哪种方法?

0
    +关注 私聊
  • 快乐

    第5楼2015/10/02

    应助达人

    楼主经常使用哪个方法检测?

0
    +关注 私聊
  • 秋醉虞阳

    第6楼2015/10/04

    文章写得还是可以的。不过讨论是否可以加入更多自己的元素呢?

0
0
    +关注 私聊
  • 荆棘鸟fiona

    第8楼2015/10/09

    这位版主的多篇原创作品被举报为非原创了。。。。。

    zyl3367898(zyl3367898) 发表:可以当论文去发表。

0
    +关注 私聊
  • 快乐

    第9楼2015/11/27

    应助达人

    哎,原创,可以实验过程中的小改动,加上数据证明就应该可以了

    荆棘鸟fiona(v2648817) 发表: 这位版主的多篇原创作品被举报为非原创了。。。。。

0
0
查看更多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