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按NY/T761-2008做有机磷农残工作曲线的配制及如何进行基质加标

  • 我是风儿
    2018/05/04
  • 私聊

农残检测

  • 这个月要进行300多批次有机磷(甲胺磷、氧乐果、水胺硫磷、毒死蜱)的检测,按NY/T761-2008做有机磷农残工作曲线的配制及进行基质加标,我计划是这样进行工作曲线的配制的:毒死蜱:0.02mg/kg、氧乐果:0.02mg/kg、水胺硫磷:0.03mg/kg、甲胺磷:0.01mg/kg;假设我的称样量为12.5g,加25mL乙腈进行提取,加氯化钠,离心,,取10mL乙腈层旋蒸至近干,过柱进行净化处理(过GCB/PSA柱),用1+1丙酮+正己烷洗脱,收集洗脱液15mL,氮吹至近干,定容2.0mL,上机。
    先进行加标量的计算,假设加标体积为1mL(加标体积数最好不要超过1.0mL),母液浓度为Xng/mL,这样的话,按1LOD来加标,故Xng/mL*1mL/12.5g=0.02mg/kg(以毒死蜱为例);则母液浓度为250ng/mL;而基质加标的上机浓度为:250ng/mL*1mL*(10mL/25mL)/2mL=50ng/mL;这个可以作为工作曲线的第一个点,同理配出:毒死蜱+氧乐果+水胺硫磷+甲胺磷的混标为(50+50+75+25)ng/mL浓度作为工作曲线的第一个点。
  • 该帖子已被版主-zyl3367898加5积分,加2经验;加分理由:好话题
    +关注 私聊
  • Evil_小龙

    第1楼2018/05/04

    有几个问题和大家探讨一下,大原则是保证检测准确性的前提下各个步骤尽量高效:

    1、配制多点混标时有没有必要每种化合物不同浓度(遵循LOD或者检测器上响应的高低)?
    我觉得没必要,标准储备液尽量同一浓度,各个点每种化合物的浓度也一样,配标的时候也方便,至于说最低点多大浓度合适,看第二条。

    2、农残线性点的选择以及第一个点的确定
    说这个之前,先说说浓缩比。按照楼主的前处理情况,取样12.5g,25mL乙腈提取,分取了10mL进行净化浓缩,相当于取了5g样品最后定容至2.0mL,这样,浓缩比就是2.5,也就是说从样品到测定液浓缩了2.5倍。这样的前处理方式还是比较麻烦的,涉及到分取的步骤,25mL和10mL都是定量操作。如果取样10g,20mL乙腈提取,中间步骤不分取,全部乙腈提取液浓缩,最后定容1.0mL,这样20mL就不是定量操作,多一点少一点都不影响最后结果,不过浓缩20mL浓缩的时间会久一些。10g→1.0mL,我们认为浓缩比为10。查询2763,农残限量最小的0.005mg/kg,只有柑橘类水果和甘蔗中的 硫线磷 ,0.01mg/kg的就很多了,所以如果按农药的残留限量来确定最低的线性点,可以从0.01mg/kg这个点开始,这是样品中的浓度,折算到测定液中的浓度就应该考虑浓缩比了,假如浓缩比为10(即从样品到测定液浓缩了10倍),测定液中就应该是0.10mg/L,也即100ppb,那么最低点50ppb就可以,如果考虑LOD LOQ之类,在前面来一个25ppb。
    题外话,按照这个思路,大家可以算算 NY/T 761-2008 中,浓缩比是多少。按照 GB/T 23750-2009 中的前处理 方式以及那看了等于没看的计算公式,大家算算浓缩比。

    再说一下线性点的安排,直接影响配标的效率,外标法有机磷 50ppb 100 200 400 800 ;有机氯 25ppb 50 100 200 400 800,配标时先准确配制最大的一个点,然后逐级稀释(每次稀释2倍),整个过程顶多用两个枪头,而且不用换枪头,高效快捷而且准确。内标法另说。

    3、 加标回收以及标准加入法矫正回收率不正常
    加标回收是实验室自控的一种方式,理论上每个样品都要进行加标回收。这里按照2-3倍的残留限来加,以残留量0.01mg/kg,浓缩比10的情况来说,测定液中浓度为100ppb,加标200ppb就好,这是个浓度单位,那么多大浓度的储备液加多少μL,这个还需要计算。比如10μg/mL的储备液取20μL加入10g样品中,定容至1.0mL,加标量就是200ppb。
    有机磷气相检测的时候基质效应是个比较麻烦的问题,而且有几种极性较大的,基质增强和基质减弱都有。那么如何处理?我们的做法是对于回收率超高且未检出(没有出峰)的化合物,可以确认它确实没有检出;对于(A)回收率高(超过120%),数值超出限量不很多的(不确定实际是否超过限量);(B)回收率偏低,数值超出限量的(实际肯定超过限量);(C)回收率偏低,数值没有超过限量的(不确定实际是否超过限量)。出现这三种情况,采用标准加入法 ,对于有以上3种情况的样品,序列运行结束后,① 直接在进样瓶种加入相应浓度的组分溶液(5-10μL为宜,加入后组分的浓度尽量小),这种方法不是很准确,从样品到测定液组分肯定有损失;② 重新处理两份相同的样品(提取前一份不加标,一份加标),最终峰面积之差代表了加入标准的浓度,从而换算出样品中组分的实际浓度。这种方法较为准确,但需要进行再一次的前处理和上机,这就是最前面说的为什么要每个步骤都要有效率。
    农残检测是一个不大不小,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的点,要做到效率高且数据准确,需要控制的关键点很多。以上几点抛砖引玉,大家相互探讨指教。

6
  • 该帖子已被版主-我是风儿加10积分,加2经验;加分理由:分析的很到位
    +关注 私聊
  • 我是风儿

    第2楼2018/05/04

    应助达人

    为什么提取出乙腈层要分层:当然全部将乙腈层取出是最理想不过的(就是增大的旋蒸的工作量,楼上的也说了),这将可以避免高温处理时乙腈层的挥发损失而产生分取体积时的误差,但是问题是我们在处理过程中经常发现加入了氯化钠,且氯化钠的量也足够了,但是有样品时(在离心管中)并不能看出乙腈层与水层的分层的分层,全部取出担心部分的水进行,加大了旋蒸及氮吹的负担,及进样时水分对色谱柱的伤害,如果分取一半,提取时水分被带入的可能性将大大减少

0
    +关注 私聊
  • 我是风儿

    第3楼2018/05/04

    应助达人

    我们的加标原则是:母液浓度相对低点,加标的体积数就可以大些,这样由于移取体积数所产生的误差就少了,但最好又不要超过1.0mL的原则

0
    +关注 私聊
  • Evil_小龙

    第4楼2018/05/04

    可以这样控制:①称样量9.50g-10.50g,尽量集中;②加入提取液时(比如20mL)用带刻度的离心管操作,有条件的用瓶口分液器,虽说这一步不定量,最好准确;③盐析时加入NaCl的量(水相过饱和)也要统一,比如1勺或者2勺(视样品含水量定)。以上做好了,在低速(4000rpm或以下)离心无需配平,转移提取液层时需要仔细,不能倾倒,用3mL一次塑料吸管吸取,吸到最后可以适当多吸一些水相(饱和盐溶液),此时两相在塑料吸管的细头(下部)肉眼可见明显的分层,将水相弃去就可以了。这样不能说一点水分都没有,如果担心水分的存在,可以在定容后加一步脱水再上机。多一倍的体积浓缩会耗一点时间,但分取过程用到移液管或者移液枪的操作比较费时,尤其是大批量样品处理时,还有一个好处,不分取就意味着浓缩比大,测定液中组分出蜂响应高,对定性定量还是有好处的,当然需要勤加进行GC进样口端的维护、色谱柱烘烤和柱头切割这些平时的预防性维护了。

    我是风儿(nphfm2009) 发表:为什么提取出乙腈层要分层:当然全部将乙腈层取出是最理想不过的(就是增大的旋蒸的工作量,楼上的也说了),这将可以避免高温处理时乙腈层的挥发损失而产生分取体积时的误差,但是问题是我们在处理过程中经常发现加入了氯化钠,且氯化钠的量也足够了,但是有样品时(在离心管中)并不能看出乙腈层与水层的分层的分层,全部取出担心部分的水进行,加大了旋蒸及氮吹的负担,及进样时水分对色谱柱的伤害,如果分取一半,提取时水分被带入的可能性将大大减少

0
  • 该帖子已被版主-我是风儿加5积分,加2经验;加分理由:分析的很到位
    +关注 私聊
  • Evil_小龙

    第5楼2018/05/04

    这个原则是没有错的。评审老师现场加标时都这么做,不过平时我们按照,高母液浓度小体积的方式加,差别不大的。再有,配内标时,我们一般都是加5-10μL的做法,算定容后测定液中内标的浓度时,总体积还是定容的体积,加入内标的体积可以忽略。

    我是风儿(nphfm2009) 发表:我们的加标原则是:母液浓度相对低点,加标的体积数就可以大些,这样由于移取体积数所产生的误差就少了,但最好又不要超过1.0mL的原则

0
    +关注 私聊
  • 我是风儿

    第6楼2018/05/04

    应助达人

    楼上的样品也都有加入内标,用内标法来定量?

0
    +关注 私聊
  • zyl3367898

    第7楼2018/05/04

    应助达人

    小龙版友提出的前处理方法不是NY761吧,更像Quechers方法,不用氮吹再用丙酮定容吧,最后是乙腈,会对色谱柱有很大影响吗?另外NY761的浓缩比是多少?25g菜加50mL乙腈,吸10mL乙腈,氮吹定容5mL,这样浓缩比不成了1吗?

1
    +关注 私聊
  • Evil_小龙

    第8楼2018/05/04

    气质的话加内标。

    我是风儿(nphfm2009) 发表:楼上的样品也都有加入内标,用内标法来定量?

0
    +关注 私聊
  • Evil_小龙

    第9楼2018/05/04

    张老师您好,我所叙述的是一个大致的过程,是为了解释浓缩比这个概念。浓缩,定容是必要的过程,定容的溶剂不是乙腈。

    按照761的前处理过程,浓缩比是1,等于从样品到测定液并没有浓缩,也就是说测定液中组分浓度(从标准曲线上读出的数值)就是样品中的组分含量,比如从标准曲线上读出组分浓度为50ppb,那么样品中组分含量就是0.05mg/kg(严格地说,称样质量为25.00g时)。这样就省去了代入公式计算的步骤,判定是否超出限量时就会容易很多,这就是浓缩比这个概念的意义所在之一。

    按照我之前提出的前处理方法,浓缩比10,假如从标准曲线上读出的测定液中组分浓度为100ppb,那么样品中的组分含量就是0.01mg/kg,不用代入公式计算,直接与限量对比就能进行预先判定。

    zyl3367898(zyl3367898) 发表:小龙版友提出的前处理方法不是NY761吧,更像Quechers方法,不用氮吹再用丙酮定容吧,最后是乙腈,会对色谱柱有很大影响吗?另外NY761的浓缩比是多少?25g菜加50mL乙腈,吸10mL乙腈,氮吹定容5mL,这样浓缩比不成了1吗?

0
  • 该帖子已被版主-我是风儿加2积分,加2经验;加分理由:解释的清楚
    +关注 私聊
  • 我是风儿

    第10楼2018/05/05

    应助达人

    混标的浓度都配制为同一浓度,当然更好配,可是问题的关键是每个农残项目的响应,检测限是不一样的啊!我们体系的内部质控要求是不同的样品基质要加标,且加标量为3LOD,不然报告审查员会退回来的

0
查看更多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