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老检验员,一声叹息。。。

  • 检测人马大哈
    2019/09/05
  • 私聊

气相色谱(GC)

  • 01


    依稀记得,千禧年之际,我们单位迎来了自己的第一台气相色谱仪
    虽然只是一台国产的,但当时,整个单位上上下下所有人,都激动不已。相干的不相干的,都跑来凑热闹,看着开箱、装机、调试,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领导对这台气相高度重视,对操作人员的选择,也是慎之又慎。
    虽然,我只是名聘用人员,但由于是分析专业出身,领导们最终决定,让我来主管该设备!
    本人领命时,也感觉如获至宝,甚至产生了莫名的自豪感。
    从此,我开始每天刻苦钻研学习,小心翼翼的使用这台气相
    大小领导总是偶尔过来我这边串个场,看看这台设备,询问我一些有的没的。
    领导、专家、外单位同行等来访的时候,都要在这台气相前驻足片刻。
    解说人员每次都会不厌其烦、笑容满面的对着这台设备滔滔不绝,来访人员频频点头、交口称赞!
    我单位领导和员工的优越感,在此时也得到了极大满足。
    这台气相,仿佛会引领着我们单位的检验工作进入一个新局面!
    那时候,这台气相色谱还是手动进样,自动化程度很低。
    任务急,样品多的时候,经常要三个人三班倒,24小时守着他做实验。

    02


    慢慢的,有了第二台国产气相,又有了第一台进口气相,有了自动进样器。。。
    有了第五台、第八台,一直到十几台。各种品牌,各种检测器,各种进样装置,应有尽有。
    设备数量的增多,及高度自动化的实现,使数据的准确性和人效都大大提高。
    当年,第一台气相的作业指导书好几十页,而现在的气相,一页纸就简单明了说清楚了。
    业务量虽然常年在增加,但是再也没有三班倒了。
    在五年前,操作气相的人员达到了9人之多,我俨然变成了一个小头目。
    但随着“精益”工作开始在单位推进,人员逐渐的从9个,变成7个、5个,最后变回了3个人。
    很庆幸,我还在。
    期间,还发生了件趣事,虽然“精益”在推行,但是“绩效”的调整却没跟上脚步。
    气相色谱室仅剩3个人时,依然承担着原来9个人的工作量,所以那一年,我的绩效奖金达到了令人咂舌的地步,吓得财务和领导们赶快调整绩效方案。

    03




    渐渐的,气相变得也不算是什么稀罕玩意了。
    气质液质,三重四级杆,ICP-MS轮番开始争当宠儿,而我,守着一屋子的气相,没有时间、更没资格去学习别的部门的设备!
    想想以前,除了使用气相之外,偶尔还去顶班操作一下液相,客串一下光谱。随着实验区域的精细划分,每种大型仪器都有了自己单独的实验室,所以,除了上班下班上厕所,我也很少再走出气相色谱室这个房间。
    虽然设备不停增多,不停搬家!但是那第一台国产老气相,却还一直混在气相色谱实验室的大军中,静静的蹲在实验室的角落里,始终没有退场。
    伴随着气相逐渐增多的过程,这台老气相慢慢用的少了,到后来干脆不用了。这之后,还是会定期检定、核查、保养,偶尔在内部质控时做个仪器间比对,或是让实习生练手,直到最后,检定费用也省了,彻底贴上了红色停用标签。
    曾经好奇的问过设备管理部负责人:还留着这台老气相干嘛?直接报废,扔了得了,在实验室白占地方不干活。
    负责人告诉我:这个老东西叫固定资产,不像你想的那么简单,有些东西,处理起来比不处理还要麻烦!

    04


    去年,参加某品牌仪器厂商的宣传活动,宣传人员绘声绘色,描述着新一代仪器设备:样品前处理工作一体化设备解决了;原始记录不用检验员写了;家里用手机就可以监控和操作设备了等等。
    在下面听着介绍,总觉得仪器厂商叫我过来是请错人了,因为,我大概没有勇气主动把这些前沿信息传达给领导!
    回忆起来,以前从领取样品,抽取样品,样品称量,前处理,再到上机使用气相,出图编制原始记录,甚至连配置标准溶液,编制报告等工作我都要涉及,偶尔还要给液相那边帮帮手。
    但现在,已经是高度的流水化和分工作业。
    领样、编报告这些都归别的部门了,某些项目的前处理也有专人负责,标准溶液买来稀释一下就能用,甚至有的买来都不用稀释,我就剩下操作一下气相和写写原始记录了。
    设备厂商你现在告诉我,前处理不用做了,原始记录不用写了,设备操作用手机就行了,那还要我何用?
    再想想,多年以前,来维修设备或是售后的,都是上岁数的人,我还会和他们一起,对一些标准方法模糊的地方探讨研究一下,大家相互学习。
    而现在,安装的售后的维修的,都越来越年轻了!
    标准方法和程序也早就建立好了,年轻人的讲解细致到位,知识无比丰富,我只能唯唯诺诺,对年轻人毕恭毕敬,相互称老师,有些问题我还要再三请教才能明白,感慨世事变迁。

    05


    三年前,机构改革,单位分家,很多聘用人员被劝退或是解聘了。
    但是,针对我,一个已经待了20多年的老聘用人员(已经有了《劳动法》的庇佑),单位人事部门和领导犯了愁,听说甚至专门把我的事情上了会!
    最终,主管领导找我谈话,说鉴于我经验丰富,工作业绩突出,能给新人带好头等等,最终极力将我留了下来!
    我口中不住感谢。
    这时,我耳边回荡起了当时设备负责人那句话:有些东西,处理起来比不处理还要麻烦!
    假日,全家老小去雄安新区转了一圈,看到无人超市,无人驾驶,无人机快递等高科技,家人和许多游客都在连连感慨,不乏赞叹之声。
    而我看到这些,心理却有一丝莫名的酸楚。
    这种感觉,在我偶尔翻朋友圈,看到别人发的些类似诺基亚、柯达等“我们没做错什么,却输了”之类的言论时,也会有。
    国庆放假前夕,打扫实验室卫生,擦啊擦啊,最后又擦到了角落里那台老气相,站在它面前,想着,如果它也有意识,现在是不是就是两个老家伙在良久对视,心里都默默想着,你个老东西~
    无言无语,只剩一声叹息!
    +关注 私聊
  • qqqid

    第1楼2019/09/05

    能坚持干二十多年,不容易。

2
    +关注 私聊
  • 半月半

    第2楼2019/10/14

    写的真好,。。

0
    +关注 私聊
  • xx_dxd_xx

    第3楼2019/10/14

    虽然没有楼主那么资深,也颇有感触。
    自动化是大势所趋,但是人的因素是不可缺少的。仪器自动了,看似傻瓜操作,实际上需要更高水平的工作人员才能用好。而现在普遍有认识误区,觉得自动化程度高了,随便找一个工人开电源就完事了。在这种误区的影响下,检测技术人员越来越不受领导重视,人员素质也不断下滑。

1
    +关注 私聊
  • xiao-jin

    第4楼2019/10/14

    领导认可老同志,是其业务等各方面经验丰富,因为领导懂得仪器分析不是完全依赖教科书式的操作模式,而是需要人的智慧和临场应变的能力,这是目前智能机器人所无法取代。文章写的不错!

0
    +关注 私聊
  • Insm_dbca164c

    第5楼2019/10/15

    同在事业单位干了一年半的临聘人员深有感触

0
    +关注 私聊
  • yy_0324

    第6楼2019/10/15

    新检验员,常常要哭泣!

0
    +关注 私聊
  • Ins_a1a9b34c

    第7楼2022/03/22

    结尾真是??????

0
    +关注 私聊
  • 徐旭旋

    第8楼2022/03/22

    人总是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不会被时代大浪冲走。

0
    +关注 私聊
  • xiaoheihei

    第9楼2022/03/22

    应助达人

    我也是老一点的化验员,看着楼主这些经历,回首往事从只会滴定到操作这些色谱光谱仪器,也算见证了一些发展历程,看着那些老掉牙的气相色谱,舍不得他们但是也没有办法改变他们的命运,不知不觉我们都老了。

0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