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为什么保留因子k值在1-10范围内会比较好?

液相色谱(LC)

  • 《现代液相色谱技术导论》P13-P14页,提出了保留因子k的定义:化合物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质量比,最终推导后得出以下公式:


    书中提了一句“本章节2.4.1中可以看到,由于众多的原因,k值介于1和10之间是最合适的”,那么这个“众多原因”,去翻章节2.4.1,基本都是理论计算居多,估计还不一定看懂,那么就听小编计算后告诉你“众多原因”是啥?

    1、为什么k值在1-10范围内会比较好?

    以色谱柱:C18 250*4.6mm 5um为例计算,死体积约为空管体积的65%,则死体积为:Π*r2*L*0.65=3.14*(0.46/2)2*25*0.65=2.699cm3,如果流速为1mL/min,则死时间t0=2.699/1≈2.5min。

    大部分方法的分析时间都会控制在1个小时之内,太长了效率低,假如目标化合物tR为分别为50min和25min,则k就约等于50/2.5=20和10,如果k值为1,由(1)式可知,代表化合物保留时间tR为5min,k越接近0,代表化合物越无保留,在死时间出峰,为了分离化合物,必须让化合物有保留,也就是第一个峰保留时间tR需要在5min以上,即k在1以上,为了提高分析效率,最迟目标峰保留时间不晚于25min(此时k为10,加上平衡时间也就越30min一针),这就是1-10的来源。说白了就是为了提高分析效率,利益最大化,因为在增加化合物的保留时间(k增大),对分离度的改善贡献很低了,没必要在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也有部分方法主峰保留时间很长,曾经见过120min一针的方法,当时是因为主峰出来后,后面还有一个较大的杂质,需要100%甲醇冲好久才能洗脱,k值会大,当然这种方法比较少,是那20%。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