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医学

仪器信息网华大医学专题为您整合华大医学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华大医学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华大医学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华大医学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华大医学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华大医学相关的资讯

  • 华大医学已有上市计划 解读华大医学的“生与死”
    2014年8月15日,华大基因发布&ldquo 百万肿瘤基线研究计划&rdquo ,旨在通过采集大量人群的基因组等数据,绘制出不同性别、年龄段肿瘤基线数据库,最终实现肿瘤的早期预防。   &ldquo 数据库建成后,人们只需抽取5毫升血即可精准判断自己是否患有癌症或者处于哪一阶段。&rdquo 华大集团子公司深圳华大基因医学有限公司(下称&ldquo 华大医学&rdquo )执行总裁尹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ldquo 既往的数据表明,80%的早期癌症可以治愈。关键是发现得要早。&rdquo   如果说肿瘤意味着&ldquo 死&rdquo ,孕产妇和新生儿的一系列基因检测则意味着&ldquo 生&rdquo ,自2010年7月成立以来,华大医学的战略目标始终定位于人类的生与死:以经济、简便的方式,通过多组学研究成果,大幅降低出生缺陷和提高肿瘤等重大疾病的诊疗效果。   目前,华大医学可以开展无创产前(唐氏综合征等)、单基因病、地中海贫血、新生儿耳聋、新生儿遗传代谢疾病等多项基因检测,并于2014年6月30日获得食药监总局批准合法开展检测业务,8月12日,通过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检验所合作,间接获得基因检测领域的第二张国家级准入门票。   据尹烨预测,人类的&ldquo 生死&rdquo 市场有望达到万亿规模,据悉,华大医学计划在国内上市。   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根据华大基因集团的研究结果及产业化进程判断,人类已继游牧、农业、工业、信息时代之后,进入生物经济时代,人类的生活、生产甚至思维方式均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华大医学瞄准四项肿瘤检测   首先从女性肿瘤控制入手。   王女士庆幸自己参加了华大基因的&ldquo 百万肿瘤基线研究计划&rdquo ,检测显示,她处于乳腺癌早期阶段,由于早发现、早治疗,术后基本治愈。   不仅限于乳腺癌、宫颈癌等女性癌症,事实上,华大医学可以筛查所有肿瘤,尹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ldquo 肿瘤从本质上是基因突变所致,以往是根据解剖学部位简单划分,而随着技术发展和认识进步,从分子角度分类更加合理。&rdquo   华大医学&ldquo 生死&rdquo 战略中的&ldquo 死&rdquo 即定位于肿瘤、重大疾病、各种原因的猝死等,既包括早期筛查又包括中晚期个体化用药等辅助治疗,并以早期筛查、治疗为主,因为目前的医学技术很难治愈中晚期疾病。   基因检测对肿瘤和其他重大疾病的筛查远胜于传统检查,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称,基因检测可以发现早期肿瘤的蛛丝马迹,&ldquo 当产生5%或者更少的肿瘤细胞时就可以找到,一定会早于医院保卫你的健康。&rdquo 汪建说。   据悉,华大医学希望首先从女性肿瘤控制入手,特别是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和乳腺癌妇女四癌,因为此四癌的筛查技术,费用、保险模式等方面已无障碍。   华大医学的&ldquo 生&rdquo 战略针对准父母、孕产妇、新生儿及儿童的一系列遗传缺陷基因检测,致力于大幅降低人类的出生缺陷。   华大基因通过对以往的数万例检测数据统计显示:每一个人平均隐性携带10-30个遗传缺陷基因位点,其中不乏严重的罕见疾病位点。故尹烨建议,准备怀孕的父母最好做一次全面的遗传病基因检测,提前知道孩子患有遗传性疾病的概率,以便早做准备。   以遗传性疾病地中海贫血为例,它与父母的基因有关,中国两广、海南尤为高发。广东省的地贫基因携带者占该省总人口的11%,每年约诞生1万名地贫患儿,其中约1000名是重症患儿,广西省部分地区的地贫携带率更是高达25%。   类似于地中海贫血的单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及线粒体疾病有8000多种,明确与基因变异对应的遗传病有3672种,目前,华大医学可以检测的遗传病有1508种,其中600多种达到了临床诊断的水平,掌握病例10000多人。无创产前(唐氏综合征等)、单基因病、地中海贫血、新生儿耳聋、新生儿遗传代谢疾病等多项基因检测已在华大医学推出,其中单基因病一次即可检测上百种。   华大医学的目标是消除遗传缺陷,&ldquo 过去人类通过疫苗和抗生素消灭了诸如天花等疾病,未来需要加上基因技术&rdquo ,尹烨认为,这一目标并不难实现,以中国每年新生儿2000万人测算,如果把成本降到人均500元,100亿就可消除因遗传因素引起的罕见病。   但华大医学并非单纯以利润为导向,据尹烨介绍,初期以公益的形式铺开,后期希望以众筹模式筹集资金,一个名为&ldquo 同病相联&rdquo 的罕见病网站即将由华大医学在本月上线。&ldquo 当患者达到一定数量时,华大医学将进行统一检测、治疗,并出面与药厂、器械厂谈判,以低廉的价格为患者提供最高科技的服务。&rdquo 尹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华大医学的&ldquo 家底&rdquo   据称今后两年员工数量或将成倍增加。   虽然华大医学正式成立仅4年,但却经历了从1999年至今的研发积累。以单基因病为例,研发七八年,真正产业化仅是最近一两年的事。   母公司华大基因集团成立于1999年9月9日,因人类基因组计划而诞生,华大医学的研发后盾则是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研究院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究中心、数据中心和产业孵化中心之一。   执掌华大医学的尹烨入职华大基因已有12年之久,学历背景包括生物技术、医疗器械、公共卫生和基因组研究,年前刚从华大基因总部调职华大医学,2003年,曾签署&ldquo 生死状&rdquo 并身先士卒研制出SARS诊断试剂盒。   目前,华大医学手握两张国家级基因检测入场券,一张来自食药监总局的高通量测序诊断产品提供机构,另一张通过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检验所合作间接获得开展个体化治疗业务,同时也在积极申请卫计委试点,并已在京、津、汉、沪、穗等主要城市设有分支机构和临床检验中心11座(包括在建),并在香港、欧洲、美洲、亚太等地区设有海外中心和核心实验室。   由于面对广大消费者,华大医学的业务量增长迅速,&ldquo 如果不考虑国家监管部门叫停因素,收入可达到10亿规模。&rdquo   由于&ldquo 生死&rdquo 需求庞大,华大医学的业务量将迅速增长。据尹烨粗略测算,中国每年新生儿2000万,肿瘤患者几千万,由此带来的高危人群至少乘以4或5,所以仅中国市场即达到数亿人的服务量。而据汪建测算,遗传与出生缺陷、代谢和心血管疾病、肿瘤等任何一个分支的市场容量就可在2020年达到千亿。   然而,上述测算还未包括国际市场,据尹烨介绍,目前国际市场业务占到华大医学20%-30%,由于国外市场的政策和监管机制较为灵活,这一比例还将上升。   目前,华大医学员工数量1600人,岗位分配为&ldquo 三三三&rdquo 模式,即研发、交付(检测)、营销团队各占1/3,据称今后两年员工数量或将成倍增加。   支撑这一切的是华大基因的测序及解读能力。   2013年,华大基因收购测序仪公司CG,获得多项核心专利,并由此获得药监局审批,截至目前,华大基因拥有测序仪200多台,位居世界第一。据尹烨介绍,未来华大基因将在CG测序仪的基础上开发出不同通量和适用性的测序仪。&ldquo 华大基因也会陆续推出更多的测序试剂和测序仪产品,来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需要。&rdquo   基因测序只是检测疾病的第一步,解读才是关键,这是体现基因机构的差距重要指标。&ldquo 同一个样本可以以多低的成本、做多少项目的检测、是否具有足够的大数据积累以辅助解读是基因机构能力差距的表现。&rdquo 尹烨说,&ldquo 在中国,民营基因公司的水平已跑到国家队前面了,甚至在全球也有了相当的影响力。&rdquo   华大医学的推广模式多种多样,但目前以公立医院、医疗机构为主,尹烨希望今后可以扩宽渠道,百花齐放,包括OTO、代理等。&ldquo 核心取决于消费者的选择。&rdquo   在尹烨看来,国际市场的推广更加容易,尹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ldquo 国外市场的监管体系比中国相对完善和尊重市场机制。&rdquo 据悉,在推广的同时,华大医学主要工作任务为积累数据,积累渠道,建立合作,建立智库。   据悉,华大医学已有上市计划,不过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相关规定,基因类公司只能选择国内上市。   华大的大健康产业链   业务范畴甚至将扩展至延缓衰老、美丽容貌等领域。   在汪建看来,人类继游牧、农业、工业、信息时代之后,已进入生物经济时代。   事实上,未来华大医学的业务范畴并不局限于生与死,目前多种检测及干预手段已在华大基因公司内部尝试。   如为汪建本人特制的肠道益生菌,是根据其个体化肠道微生物检测结果而来,汪建常称自己是试验用的小白鼠,而在外人看来,他是最先受益的快乐健康小白鼠。   华大基因的每个员工均享受各类干细胞存储的待遇,身体健康时取下上臂一小块组织,存储于冷冻设施中,待到患病时,可以制造出干细胞以提高挽救生命的可能性。汪建称:&ldquo 我的细胞存储后,高山速降、滑雪、登珠峰,我啥悬的事儿都敢干。&rdquo   在华大基因集团内部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其研发出的成果首先让员工受益,其次是广大消费者,最后才是投资者。汪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ldquo 如果华大基因的5000多员工出现出生缺陷、晚于医院知道自己患了重大疾病,就是华大基因的最大耻辱。&rdquo   从长期走势来看,华大基因集团关注人类的生老病死的方方面面,其研发和产业思路是,首先挖掘自己的需求,再以科学手段做到极致。据悉,华大医学、华大健康等子公司的业务范畴甚至将扩展至延缓衰老、美丽容貌等领域。   而在人类之外,华大基因早已谋划了更大的局。   如华大农业目前正在进行高产水稻、小米的杂交种植,克隆猪、杂交羊、杂交石斑鱼等已完成交付投产,华大酸奶、益生菌等一系列保健产品早已供员工使用 华大制造除生产高通量测序仪外,目前已深入移动医疗领域,现已在内部推出诸多云健康的软硬件产品等。   然而,华大基因管理层普遍认为,生物经济的步伐仍然受制于监管政策及大众普及程度。   &ldquo 与改变监管模式相比,我更看好用户崛起,越来越年轻的消费者已经不太会受传统观点与思维的束缚,这必将推动监管模式和消费行为的转变。&rdquo 尹烨说。
  • 2017中国十大医学进展及十大新闻人物揭晓
    p   2018年1月1日,由《医学科学报》、《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主办的“2017中国十大医学进展/新闻人物评选活动”结果揭晓。 /p p   2017年,我国医疗领域群星闪耀、成果颇多。我们关注研究进展、临床应用对人类健康的巨大贡献,也关注这些成果背后默默付出的医药行业工作者。此次评选活动希望评选出促进我国医学科学发展、推动全民健康,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的年度医学进展和医学新闻人物。 /p p   经过对2017年度中国医学领域内重大科技进展、突破性的临床发现或应用,以及对医疗行业进步与发展、对人类健康做出突出贡献的医药卫生工作者,进行信息梳理、网络平台展示、征求专家意见,最终评选出了“2017中国十大医学进展/新闻人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基础研究 /strong /p p    strong 发现病毒免疫逃逸与复制新途径 /strong /p p   2017年10月30日,《科学》杂志在线刊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曹雪涛团队的研究论文。报道了新发现的一种病毒感染所诱导产生的lncRNA能够通过调控宿主细胞代谢状态,以反馈方式促进病毒免疫逃逸和病毒复制。该研究揭示了表观遗传、细胞代谢和病毒感染之间的新调控网络,为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以及病毒免疫逃逸的未来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p p strong   神经胶质细胞在缺血脑保护中的机制研究 /strong /p p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王伟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段树民团队等联合开展研究,围绕脑缺血后胶质细胞-神经元信号失衡、结构功能改变以及相关调控机制,发现星形胶质细胞之间存在电偶联特性。为确立神经胶质细胞在大脑高级功能中的重要作用提供证据,并且为预防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提供了治疗靶向。 /p p   strong  中药和天然药物的三萜及其皂苷成分研究与应用 /strong /p p   暨南大学叶文才团队、中国药科大学王广基团队的联合研究,对60余种中药和天然药物中的三萜及其皂苷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不仅明确了上述中药和天然药物的物质基础,还为创新药物研发提供了先导化合物。 /p p   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创新三萜皂苷类成分分离及结构鉴定的方法,为三萜皂苷类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相关产品的产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撑等。 /p p    strong 人血细胞分子图谱(ABC)研究联盟成立 /strong /p p   2017年9月7日,中国医学科学院牵头有关单位,依托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共同成立人血细胞分子图谱(ABC)研究联盟,以期加强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攻关,创新资源数据共享机制,突破关键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成果转化应用,努力为我国医学科学事业作出贡献,在世界舞台发出中国声音。 /p p    strong 揭示传统中药苏木作用新靶点 /strong /p p   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与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屠鹏飞团队的研究,揭示了传统中药苏木的抗神经炎症活性成分苏木酮A的直接作用靶点蛋白为IMPDH2,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2017年7月《美国科学院院刊》。研究同时在IMPDH2蛋白上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药物作用位点,对于今后以IMPDH2蛋白为靶点的抗炎和免疫抑制药物的设计和研发具有指导意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临床应用 /strong /p p    strong 生物人工肝有望实现产业化 /strong /p p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惠利健团队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科学家合作,突破“类肝细胞”体外培养技术,成功研制出生物人工肝系统。生物人工肝是一种体外肝功能支持系统,可以短时间代替肝脏功能,促进肝衰竭患者自体肝功能的恢复。 /p p   同时,国内首条人源性生物人工肝临床研发生产线也已在嘉定区建成,产品预计三到五年内投放市场。 /p p    strong 肺癌分子靶向精准治疗模式建立与推广 /strong /p p   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团队,在创建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的基础上,围绕肺癌靶向治疗,开始肺癌分子分型和精准靶向治疗的一系列临床转化研究,取得了重要科技创新成果。团队在收集8000多例肺癌标本,并发明了多基因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肺癌的驱动基因谱,为肺癌的精准靶向治疗奠定了基础。 /p p    strong 成功研制我国首款超声微泡造影成像系列设备 /strong /p p   西安交通大学万明习团队研制成功我国超声微泡造影成像首套实验系统和首台原型样机,推出我国首款超声微泡造影成像和灌注参量成像产品设备,形成两个系列共14个型号的产品设备,产品设备已获得国际行业认证。除主要用于疾病的常规造影临床应用以外,进一步用于肿瘤检测、心血管疾病、早期小肿瘤定性分级检测与边界确定,以及其他临床诊断和前沿科学研究。 /p p   strong  红斑狼疮诊治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strong /p p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陆前进团队、深圳市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联合,围绕红斑狼疮这一复杂性疾病诊治难题,历经19年共同攻关,创新性地建立了高特异性及高敏感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DNA甲基化诊断技术,突破了现有的诊断瓶颈,解决了临床关键问题。从整体上提高了红斑狼疮的临床诊疗水平。 /p p   strong  研究并建立推广新型戊肝病毒检测技术 /strong /p p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王佑春团队自1996年开始从事戊型肝炎病毒(HEV)的研究,并联合北京大学医学部、河北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共同攻关。先后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HEV4型和兔HEV,并围绕着这两个新型HEV开展了病毒结构、致病性、传播因素、流行特点、动物模型以及诊断技术等系列研究,取得了多项突破性研究成果。 /p p   (获奖进展排序不分先后)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2017中国十大医学新闻人物 /strong /p p   我们关注研究进展、临床应用对人类健康的巨大贡献,也关注这些成果背后默默付出的医药行业工作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a018d9d4-03b3-4cd3-b97f-8053ef89aef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蒋立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助理。 /p p   蒋立新团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事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和大规模人群调查工作。2017年10月,《柳叶刀》刊发了蒋立新团队两篇有关我国高血压管理现状的文章,研究表明,我国35岁~75岁人群中约1/3为高血压患者,但仅有6%得到控制。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开展的覆盖最广、规模最大的两项高血压管理现况调查。这些研究结果为推进我国高血压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为各项政策的细化和深化提供了靶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256122a4-98e3-49f2-a09c-cd850259db5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乔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妇产科主任,生殖医学中心主任。 /p p   乔杰在一线工作30年,制定了适用于中国PCOS的诊断标准,改进技术显著提高了妊娠成功率,并首次解析了人类早期胚胎发育过程DNA甲基化调控网络。4月,乔杰领导北医三院与北大团队联合揭示了人类胚胎期生殖细胞基因表达调控机制,成果发表于《细胞》。该项研究为生殖细胞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靶标。 /p p   2017年,乔杰获“何梁何利奖”“2017第二届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d9cabb60-7f5d-4ba5-9c6a-5ab169dac42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夏宁邵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p p   夏宁邵在疫苗、传染病检测技术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他领导团队研制出全球首个上市的戊肝疫苗及生产成本显著低于国外的宫颈癌疫苗,开辟了基因工程疫苗研发的新途径。他累计获得57项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戊肝诊断试剂成为国际金标准,他研制的艾滋病毒诊断试剂成为艾滋诊断试剂在国内处于主导地位。 /p p   2017年,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暨创新争先奖励大会上,夏宁邵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3511a92d-b530-49a1-bd71-2a2aef70d9a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姚玉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医学三系眼科学教研室主任,浙江大学眼科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p p   姚玉峰自上世纪80年代成为眼科医生后,就致力于角膜疾病的研究与临床。2017年,他成功主持了世界上第一例由他独创的“姚氏法角膜移植术”,解决了排斥反应这个几个世纪难题。这一成就被写进美国医学教科书,《新闻联播》连续两天报道。 /p p   2017年,在全国卫生计生系统表彰大会上,姚玉峰荣获全国卫生行业最高荣誉奖——白求恩奖章。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5.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8b985dff-7dc0-4d5b-b25d-f74c4130ea0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廖新波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巡视员,曾担任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等职。 /p p   2004年,廖新波履职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当时,廖新波是最早开设博客、微博的官员之一。他以“医生波子哥”的身份写了两千多篇篇博客,实名微博近2万条。他关注医疗政策和热点话题,剖析问题一针见血,观点犀利恳切。他的博客访问量约1700万,新浪微博粉丝363.5万。 /p p   在互联网上实名发言的官员中,廖新波因率直发言被评为“最出位”官员。树立了新时代敢于亮剑、敢为人先的官员形象。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6.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708306b2-cb3c-41a1-b21f-eadbfb1722f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刘玉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北大医学部党委书记。 /p p   2006~2016年,刘玉村担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强调医院发展必须“先文化后经济”。北大医院有一块铜牌,上面是刘玉村书写的一封信:尊敬的来者,无论您因为什么来到北大医院,您都是我们尊贵的客人,您都应该受到礼遇。他说,这是一家有温度的医院理当具备的态度。 /p p   2016年,刘玉村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内科及外科医师学院荣誉院士。颁奖词中说,“在他的带领下,北大医院已成为中国医师培养的领袖,更是国家的典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7.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a2cf50d5-054a-4b15-9001-5c8247f478a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骆抗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我国著名传染病学家。 /p p   从医66年,骆抗先从未发生医患纠纷,几乎没休过一次假。如今86岁高龄的他,仍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甚至自掏腰包20万元作为科研经费。不仅如此,骆抗先还从零开始学习电脑,开通了“骆抗先的乙肝频道”博客。开通博客十几年来,他坚持每周更新文章。目前,博客访问量已超过1300万人次,骆抗先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网红医生”。 /p p   骆抗先说,如果能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此生圆满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8.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b27c3597-b81a-4f7a-b435-4797c90d2c5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徐根保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江西省皮肤病专科医院麻防科科长,江西省皮肤病专科医院康复中心主任。 /p p   1989年至今,徐根保已做了28年“麻风医生”,他也是这家康复中心唯一一个坚持15年以上的人。该康复中心最高峰时有280多人,如今只剩下77位,平均年龄73岁,徐根保陪伴了老人们的最后时光。 /p p   几十年来,徐根保带领团队跑遍了江西省60多个市县,筛查群众7万余次,累计会诊治疗4000余名麻风病人,提高了基层麻风病诊疗水平,减少了麻风病肢残的发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9.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af3cfc2a-7926-484d-a73d-70c6149caed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刘海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p p   2001年,刘海鹰组建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至今已完成15000多例手术,是我国单刀手术量最高的脊柱外科医生。2011年,他发起成立了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7年来,基金会,深入中西部地区,义诊4000余名脊柱病患者,培训150 余名基层医生,其中数十位成长为学科带头人。 /p p   2017年,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屏上播映了刘海鹰发起倡导的公益救助活动宣传片,世界窗口看中国公益的新闻成为网友热议话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10.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0036a499-3d09-4080-8612-20957659d15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缪中荣 何义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缪中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主任。何义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ICU主治医师。 /p p   2016年,缪中荣与爱好漫画的何义舟结缘,共同为微信公众号“小大夫漫画”创作内容。缪中荣书写文稿故事,何义舟将文字转化成漫画,将生涩的医学知识可视化。公号阅读量长期居健康科普公号前三甲,目前粉丝突破30万,单篇最高阅读量破200万。截止2017年11月,“10万+”文章数量共计30余篇。 /p p   2017年,“小大夫漫画”获得“今日头条金处方奖”。 /p p   (获奖人排名不分先后) /p p & nbsp /p
  • 呼吁测序专家等四大精英 共同推进大诊断医学发展
    p   大数据与精准医疗已成为当今健康产业的热门话题,组学和大数据是当前决定精准医学发展的一个基础。在医疗数字化的过程中,医院成了大数据产生的重要来源,病历、影像、远程医疗等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使得医疗行业遇到了海量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挑战。在第二届全国功能基因组学学术峰会上北京天坛医院的康熙雄教授以“互联网、大数据、大诊断”为题,从医学和诊断学的角度来阐述临床医学和大数据的关系,同时还介绍当前医学面临的困境,呼吁其他领域的专家共同推荐我国医学的发展。 /p p    strong 大诊断技术平台出现新格局:诊断的发展变成了人体信息采集的发展 /strong /p p   几千年前我们祖先主要靠人体身上的感觉器官来诊断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采集人体信息技术平台,诊断技术进入了循证医学时代,再随着技术平台的迅速膨胀,人类进入了精密医学和精准诊断的时代。 /p p   如今大诊断技术平台处在转变期,技术平台、信息平台及人类需求都发生了重大转变。以前诊断涉及的只有患者,如今诊断还涉及到健康人群,从胚胎的形成到生老病死全过程都覆盖了对人体信息采集的需求。如今诊断的发展变成了人体信息采集的发展,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大诊断市场正在发生改变,兴起了新的格局。新格局的关键互联网,如何将产生的大量数据应用到健康产业是当今非常大的社会需求和人类需求。 /p p    strong 诊断方向升级,产生海量数据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width=" 450" height=" 281" title=" 1.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281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1/noimg/0ad7c388-bafa-451b-bbdb-c748f9c5c9c4.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strong /p p   从感官诊断到精密诊断,最大的差异是人体信息采集量的增加。人体信息大数据主要来自个体组学指纹。个体组学指纹是一种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数据,包括核酸基因组学、蛋白组学、表型组学等。 /p p   随着诊断技术平台的发展,产生了许多非分子信息,比如物理信息、量子信息等。同时技术的叠加也产生了新的数据,如分子影像学技术将生化和分子数据穿插到影像学数据中,因此当今技术平台产生的数据量非常庞大,需要建立参考数据库来供理解、平衡与比对,从而得到能反映身体状况的信息数据。 /p p   如今诊断体系不仅包含体内和体外的诊断,还包含动态和移动的诊断,同时基因组学的诊断也越来越广泛,微观和宏观的影像诊断体系也在快速发展。其中宏观诊断包括脑CT检查等,微观诊断包括对细胞细微分子体系的了解,同时表型信息和环境对突变的影响等信息综合在一起形成了庞大的临床数据。另外近年来新兴的传感器引导人体数据采集的方法(包括可穿戴设备、便携式设备等)也进一步使临床数据更复杂。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可单点测定、不间断测定、定时测定和需要时测定等24小时动态测定,体征参数为生化、生理及影像综合数据,功能形式上升为检测、筛查、诊断、治疗和干预。因此如今的技术平台是全程监测人体24小时的动态变化,升级后的技术平台产生的数据量将非常庞大。 /p p    strong 浩瀚的大数据,医生消化不良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width=" 450" height=" 336" title=" 2.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36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1/noimg/c063e3ea-c606-4362-a1f7-c0a41488f081.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strong /p p   如今随着数据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功能基因预测体系。人类信息采集平台产生的数据犹如浩瀚的大海,医生能否将这些海量的数据应用起来是眼前最大的瓶颈。医院对内和对外的网络体系很重要。院外远程医疗和院内信息化的发展很关键,如入院记录系统、体外诊断结果输入、检查数据报告(如影像学报告等)和术后数据等这些大数据使临床医生消化不良,因此我们希望这些数据以反映人体健康信息的数据到达临床医生手上,让医生可迅速掌握并应用必要信息。 /p p    strong 呼吁四大精英:农业等信息技术人员转向医学信息、遗传医学专家、测序专家、统计学专家 /strong /p p   功能基因组数据是海量的,但医生只需要功能基因的应用信息,医生和信息之间存在很大的鸿沟,因此我们呼吁农业等领域的信息技术人员转向医学,与我们共同推进医学的发展。 /p p   如今人体诊断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也越来越大。传统的诊断只针对疾病,疾病医学主要包括症状、体征、检体检验和影像的综合诊断,也叫分子分型个体化医疗。升级后的诊断行业注重人体信息数据采集体系的发展,包括体内体外数据的采集。体内数据包括症状、体征、检体检验,还包括影像数据,体外数据采集包括疾病诊断、健康评价、传统标记物的检测、现场快速监测及组学健康评价上的质谱、功能基因表达分析等。 /p p   虽然诊断体系在不断发展,但很多医生都遵循原有的体系探讨医疗,因而新的医学体系让医生面临很大的困境。一些筛查和测序等产品何时才能有效应用到临床上,这涉及到政策、体制以及科学问题。 /p p   国家脑血管中心在北京天坛医院建立了单基因疾病组学中心。为了推动单基因疾病组学研究的发展,我们呼吁遗传医学专家、测序专家和统计学专家。在全国专门从事遗传疾病的医生非常少,特别是儿科领域、罕见病领域的遗传专家医生特别少,因此如今呼声较高的是遗传医学专家,同时我们还需要测序专家、统计学专家。 /p p    strong 医疗市场对独立实验室的需求庞大 /strong /p p   体外诊断从传统医学概念发展到了新兴独立实验室。基因临床独立实验室需求很庞大,但人员从哪里来?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近年来临床实验室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p p   个体化医疗是用庞大的个体化信息数据来建立相关的未来医疗,但患者和智能医生如何联系,如何采集人类信息,如何交流才能达到疾病诊治目的,这些问题的解决还面临很多困难。因而无论从健康角度还是从慢性疾病的管理角度,我们都需要建立国家网络体系,从康复和护理角度,我们需要建立信息共参体系。 /p

华大医学相关的方案

华大医学相关的论坛

  • 科研周报速读|7大生物医学“重大研究计划”2017年度项目指南出炉

    7月10日~7月16日一周科研动态不可不知[b]中科院揭示哺乳动物胚胎染色体3D结构重编程规律[/b]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刘江研究组和上海科技大学黄行许研究组合作,揭示了哺乳动物成熟精子和卵子的染色体3D结构以及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染色体结构的重编程变化,相关成果于北京时间7月14日凌晨发表在国际期刊《细胞》(Cell)上。[b]中欧联合实验室20年,中法荷打造高精尖合作[/b]中欧信息自动化与应用数学联合实验室(简称LIAMA)20周年庆祝活动7月11日在北京开幕。中科院副院长张杰、法国驻华大使黎想、荷兰驻华大使孟纬德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上午,中、法、荷三方续签协议,将继续在一些重要的科技领域为合作各方提供优势互补的合作机遇,为中欧深度合作提供成熟稳定的平台,打造“高、精、尖”三位一体的合作,实现中欧之间的更有深度更有广度的交流。[b]个性化癌症疫苗展示成功苗头[/b]两项小规模临床试验表明,为匹配个人特别的癌症突变群而“量身定做”的疫苗似乎可阻止若干名患者的肿瘤。7月5日发表于《自然》的两篇文章描述了这些疫苗,它们是首批报告这种获得学界和业界支持的疗法的研究成果,它可以抵制癌症。研究还显示出通过将疫苗与靶向免疫系统疗法(即免疫疗法)相结合,提高疫苗力量的线索。[b]西工大研发最小病毒检测平台[/b]日前,西北工业大学外专千人计划专家帕维尔• 纽齐尔教授团队研制出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仪,成功实现了对由多型禽流感病毒(如H7N9、H5N1)、流感病毒、非典型性肺炎、疟疾、埃博拉病毒的准确、快速检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应用空间。相关成果曾被《科学》报道,并被国际著名基因组专业网站Genomeweb认为是世界上最小的PCR实时检测平台。据了解,该检测仪仅有普通手机大小,重量约相当于3个鸡蛋,驱动电压12伏,普通医护人员不需专业培训即可掌握使用方法。[b]FDA首次批准用IL-23抑制剂对付银霄病[/b]全球医药巨头强生(J&J)7月13日郑重宣布,其旗下公司 Janssen Biotech所开发的用于对付中度至重度银霄病的新药TREMFYA™ (guselkumab) 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由此成为首个获批的选择性靶向阻断细胞因子IL-23的生物制剂疗法。TREMFYA™ 此次获批,得益于一系列临床试验所取得的积极结果,有超过2000名患者参与了各项试验。[b]国务院:推动财政资金购置的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b]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要求大力推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推动财政资金购置的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快速协同保护体系。[b]7大生物医学“重大研究计划”2017年度项目指南出炉,最新一批申报开始[/b]自1月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已先后公布了16个重大研究计划2017年度项目指南,其中与生物医学相关的共7个,涉及经费超1.7亿元。其中,本周最新公布了器官衰老与器官退行性变化的机制等5个生物医学“重大研究计划”2017年度项目指南。申请书报送日期为2017年8月21日-25日16时。[b]首个国产PCSK9单抗获批临床[/b]近日,据了解,君实生物自主研发的重组人源化抗PCSK9单克隆抗体(JS002)已正式获得CFDA核准颁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件(批件号:2017L04295)。君实是国内首家申报PCSK9单抗的生物医药企业,也是第一个拿到PCSK9单抗药物临床批件的医药企业。虫洞实验室第三方电商平台为买方(高校、研究所、事业单位和企业)、卖方(制造商、经销商)提供了包括商务、物流、资金、信息和技术新的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主营业务有虫洞旗舰店、虫洞集采、虫洞易购。

  • 【分享】医学论文写作的五大要素

    医学论文写作的五大要素医学论文是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文字记录和书面总结,是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论文报道医学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是医学科学研究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是人类医学科学发展和进步的动力。从事医学科研究工作的同志,经常撰写医学论文,不仅可以扩大视野,掌握国内、外医学动态,而且能提高科研设计能力和研究能力,以及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反过来,如果科研能力、业务水平及教学能力提高了,工作成绩显著,又能写出高质量的医学论文。论文一经发表,即被社会所承认,也是该项目取得科研成果的必要途径。由此可知,医学论文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省、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医学科学水平和工作风貌,更能反映出人才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因此,如何撰写出高质量的医学论文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取得学历、学位、晋升职称的必要条件。故怎样写作出高水平的医学论文,是摆在每个医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提高大家的医学论文写作水平,本文重点介绍医学论文写作的五大要素。第一大要素:思想性医学论文是专业性、探索性很强的文章,它的基本任务是探索未知,具体讲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即提出前人从未提出过的问题,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然而,医学论文同样要体现党和国家有关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医学科学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医学界的学术交流。同时,在医学科学研究工作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要遵守国家法令,执行著作权法、保密和技术专利等有关规定。做到尊重科学,讲究道德,反对作假,反对剽窃。让医学技术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讲,“文如其人”;所以,医务工作者有了好的思想才会有好的主题,有了好的主题才会有好的结论,最后才会有好的论文发表。第二大要素:创新性科学贵在创新,只有不断创新,人类社会才会进步,医学科学也不例外。所谓“创”,是指医学论文所报道的主要科研成果是前人没有做过或没有发表的“发明”、“创造”,而不是重复别人的工作。所谓“新”,是指医学论文所提供的信息是鲜为人知的,非公知公用,非模仿抄袭的,即指医学的研究性课题,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医学边缘学科等三个领域。此外,即所谓推广性课题研究:在此类研究当中,如果是模仿和重复他人课题或研究,应仿中有“创”、推陈出“新”。作者应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新见解,产生出一种新的理论或技术,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创新,才会从新的角度反映出新的成就。如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的推广应用,以及老药新用,古方今用等项目,亦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医学边缘学科等三个领域的推广应用性课题。第三大要素:科学性衡量医学论文水平的首要条件是论文的科学性。在评价医学论文时,主要看科研设计是否严密合理,方法是否正确,资料是否完整可靠,依据是否准确并符合统计学要求,结果是否科学严谨,结论是否妥当并有充分依据等等。医学论文写作的科学性,具体包括“三严”和“五个体现”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撰写医学论文,必须贯彻“三严”精神。众所周知,按医学论文来源分类:(1)、分为原著(包括论著、著术及短篇报道)和编著(包括教科书、参考书、专著、文献、综述、讲座、专题笔谈、专题讨论等)两类;(2)、按论文写作目的分类为: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两类;(3)、按医学学科及课题性质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 、康复医学等四类;(4)、按论文的研究内容分:实验研究论文、调查研究论文、实验研究论文、资料分析论文、经验体会论文五类;(5)、按论文的论述体裁分为:论著、文献、综述、述评、讲座、技术与方法、个案报告和医学科普论文等。所以,作者必须根据自己研究工作和研究资料的内容,选择相应体裁的论文表达形式。1、坚持严肃的态度:有一种观点认为“态度决定一切”。医学工作者只有思想端正,对待科学严肃认真,不夸大其词,不掺杂水份,才可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2、坚持严谨的学风:如果没有严谨的学风,心浮气躁,沉入不到你所从事的研究当中去;或者被别的议论轻易改变自己的观点或实验过程,均难以得出正确的结果,更谈不上写出高水平的论文。3、坚持严密的方法:每一项实验或者临床观察,均应有严密的计划和步骤。在应用严密的操作和相关的程序当中,更不允许随意更改自己的科研设计和论证。所以,一篇好的医学论文诞生,既要有好的选题,好的设计,又要有具体的实施和认真的总结,作者必须把握好每一个环节,做到“严肃、严谨、严密”。有的人临时想写一篇论文,平时没有选题、没有设计、没有素材、更谈不上积累,怎么能临时写出论文呢?所以,医学论文来不得半点想当然、来不得半点虚假。第二方面:撰写医学论文必须具有“五个体现”1、体现真实性医学论文必须取材可靠,有原始资料和记录,实验结果务必忠于事实和主题,无夸大之处,更不能因实验数据与设计有出入而轻易改变程序和操作方法。当你做出的实验失败了,只要找出失败的真正原因,你同样可以总结出有价值的论文,同样可以发表。你的论文告诉后来的研究者,在此课题研究的某一个方面上道路不通;它的意义也就是为后来的研究者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宝贵的时间。2、体现再现性医学论文报道临床或实验观察所得出的结论,其所采用的实验对象、实验方法、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以及得出的结果,都必须经得起他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相同条件下的重复,并能得出相同的结果。例如,我国有的医学论文虽然发表了,但别人重复不出你论文当中的结果,这样的医学论文没有任何价值。再如,我国医学工作者的医学论文寄到国外医学杂志发表时,其杂志社均有严格的审编过程,必要时有相应的机构再现你的论文结果,考察其可靠程度,然后再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发表。3、体现准确性医学论文中,数据必须准确,必须反复探讨,特别是统计学处理。例如:有的论文作者演算数据错误,编辑也未严格把关,不知不觉中统计学出了差错,文章虽然发表了;但最后在评职称中,错误被评审的专家核查出来了,当事人未能晋升上职称还不知是什么原因,这样的教训值得引起大家注意和重视。

  • “问题论文”多来自知名医学院和大医院

    “问题论文”多来自知名医学院和大医院

    12月21日,澎湃新闻在《中国“神秘论文工厂”曝光:只要出钱就能在科学杂志上挂名》一文中报道了《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的调查发现,该杂志表示,国际科学期刊上不少来自中国的论文可能是由某些所谓“论文工厂”集中生产,并点到了一家名为“MedChina”的“论文工厂”。  在《科学美国人》的调查报道中,还附上了一张百人名单,《科学美国人》对该名单的描述是:这是100篇玩“疯狂填词”游戏的论文(即论文中有一段或几段话与其他论文完全一样,只有个别字词不同,就像玩填词游戏),但并不意味着它们就一定出自“论文工厂”之手,也不意味着他们一定存在抄袭,但我们认为出版商有必要对其仔细审查。  《科学美国人》是美国的一本科普杂志,创刊于1845年8月28日,是美国历史最长的、一直连续出版的杂志,也是著名的《科学》杂志(Science)的姊妹刊。一直以来,该杂志被认为是大众化的高水平学术期刊。  《科学美国人》提供的百人名单上只标示了论文第一作者的名字拼音和论文发表的期刊名字。澎湃新闻记者根据这些线索逐一排查,找到其中的96篇论文,并确定了论文作者所在机构的中文名称,名单如下(作者姓名仍沿用《科学美国人》提供的拼音名字):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12/201412241640_528756_1899109_3.jpg  根据《科学美国人》刊登的表格,澎湃新闻排查出其中96篇论文作者所在的机构中文名。  澎湃新闻记者发现,《科学美国人》提到的这些“问题论文”作者绝大部分来自于国内大学医学院、知名医院和研究所,这些作者中大部分并不是在校研究生,而是拥有中高级职称的医生和科研工作者。  《科学美国人》的这份调查仅涉及了中国医学界部分科研论文可能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职医生。这里就涉及一个医学界一直以来的问题,如何处理临床医生职称晋升过程中需要的科研论文问题。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何裕民对澎湃新闻表示,“我每天都能收到这样的邮件,说是‘代写、拼文章、保证能发’,这早就是公开的秘密,都形成产业链了。”他认为,现在医学界,从博士生毕业到教授职称评定,都已和“论文”这条利益链密不可分,这样的“需求带动产业”,在中医界也不例外。这在医学界圈内已经不是秘密。  就在今年11月22日,在由医学与哲学杂志社、健康报社、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和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联合举办的“SCI论文与医疗、教学”全国学术研讨会上,包括韩启德、吴孟超、吴咸中、汤钊猷、王学浩、王红阳、王辰、卢光琇、胡大一、凌锋在内的33位医学学者联合签名,发出“正确处理SCI论文与医疗、教学关系”的倡议书。  据悉,SCI目前在全球四大检索系统中最为权威,发表SCI论文常被认为是科研水平的标志。但这些学者们认为,医院和院校把发表SCI论文的数量作为考核医生、教师、学生的业绩及其晋升、奖励的主要依据,催生了一批不会看病的医生和不善于讲课的教师,促成了学术腐败的蔓延。  何裕民也是这33位学者之一,他对澎湃新闻表示:“这其实是导向问题,看似量化的标准实际很不客观,但已烂透在这个体制里了。所以解决学术腐败,不比解决政治腐败简单。”  目前,我国医学界评估一个临床医生,主要看两点:“一看他发了多少论文,二看这些论文影响因子有多大。一个医生看很多病人,都不如发一篇文章‘名利双收’。”何裕民说。“不仅是论文,很多专利其实也是假的,都是被制度要求给逼的,哪来那么多专利?”  在职临床医生获得正高职称需要多少论文?上海华山医院某副教授告诉澎湃新闻,尽管卫计委对于医生论文有统一标准,但各家医院有自己的标准,且往往高于卫计委的要求。比如副高转正,华山医院目前大概是3篇SCl文章、一个省部级课题。虽然升副高以后没时间限制,但是名额非常紧张。“大科一年1个名额,小科的话2到3个科才1个名额。”  曾经,有一位自称是代写论文的人拨通了他的电话,询问要不要买文章,还说保证能在国外期刊发表。对于这种包括写、翻译的“一条龙”服务,同事们有所了解,但并不会交流。这位副教授拒绝了这通电话,但他知道周围可能有同事会选择,因为“压力很大、很无奈”。  北京大学医学院研究生小东对于所谓论文工厂的曝光,表示“由来已久,并不奇怪”。“国内的论文基本没有可以看的,大多数SCI也没啥用。”至于医疗业晋升和科研之间的“硬性”关系,他表示机制确实有不合理之处,“明明没有时间做,但非要纳入标准。”

华大医学相关的资料

华大医学相关的仪器

  • 国仪量子高速数字化仪DAQ2100DAQ2100是一款双通道、1GSa/s采样率、14bit垂直分辨率的高速数字化仪,数据传输采用PCIe×8 Gen3接口,为高级测量应用提供完整和多样化的解决方案,可广泛应用于通信、测试测量、生物医学、光学检测及粒子物理研究、雷达等应用领域。产品特征支持2通道同步采集每通道1GSa/s采样率、14bit垂直分辨率支持交/直流耦合支持6档输入范围调节:±50mV到±2.5V可编程直流偏置2GB板载存储器支持用户自定义FPGA输出处理逻辑开发集成累加、数据反转、噪声基线抑制等实时信号处理模块 关键技术指标参数名称参数信号输入通道数2接口类型SSMC输入阻抗50Ω输入耦合方式AC/DC耦合输入信号范围±2.5V、±1V、±500mV、±250mV、±100mV、±50mV采样率1GSa/sADC位数14bitENOB≥8bit通道带宽DC-500MHz每通道存储深度512Mpts触发输入触发输入通道数1接口类型SSMC输入阻抗50Ω信号电平0~5V灵敏度0.1V触发输出通道数1接口类型:MMCX输出阻抗50Ω 信号电平3.3V/LVTTL外部时钟输入通道数1接口类型 MMCX输入阻抗50Ω时钟频率1GHz耦合方式AC 信号电平 0.5V~3.3V外部参考时钟输入通道数1接口类型MMCX输入阻抗50Ω时钟频率10MHz/100MHz耦合方式AC 信号电平 0.5V~3.3V内部时钟参考输出通道数1接口类型MMCX输出阻抗50Ω时钟频率10MHz/100MHz耦合方式AC信号电平3.3V/LVTTL多用途I/O通道数3接口类型MMCX输入阻抗10kΩ最大输入电平3.3V/TTL输入带宽125MHz输出阻抗50Ω输出信号电平3.3V/LVTTL通信通信接口类型PCIE3.0×8 应用方向l 雷达/激光雷达l 通信及信号分析l 超声无损检测l 光学相干层析l 光谱分析l 高性能成像l 时间飞行质谱l 粒子物理国仪量子高速数字化仪DAQ2100数据采集器
    留言咨询
  • 派美雅半自动包埋盒打号机,可直接打印在包埋盒上,显著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手写标签造成的错误率,减少标签误判的风险。支持彩色或黑白打印,打印分辨率高达300dpi,支持快速打印图表,文字,高分辨率条码或二维条形码等。 派美雅半自动包埋盒打号机主要特性:l 按需单个直接打印在包埋盒上l 支持彩色或黑白打印,打印分辨率高达300dpil 打印速度6个包埋盒/分钟l 兼容主流的35°和45°可打印包埋盒l 油墨具有耐化学性,抗紫外线,适合实验室长期保存l 精巧的设备尺寸可放置于组织取材操作台旁边搭配使用l 可选增加机械臂模块,升级为全自动包埋盒打号机 功能强大的PTLab软件派美雅公司自主研发的PTLab软件,其安装配置简单,易用的向导式人性化操作界面。用户仅需几分钟时间便可完全了解软件的所有功能,快速在包埋盒上打印出所需标签信息。兼容Windows XP/Vista/7或更高操作系统。友好的编辑操作界面,只需简单的操作便可编辑出完美的模板。同时提供多种包埋盒标签设计模板,支持打印固定信息和可变数据,可变条形码打印。用户也可自行灵活编辑设计模板。 无缝结合LIS系统应用派美雅全自动包埋盒打号机可与LIS系统无缝对接,从LIS系统中获取数据信息自动打印包埋盒上。派美雅 Primera中国销售及售后服务中心,可根据用户的实际业务需求,提供软件及应用定制开发服务,以满足各类用户的应用需求! 技术参数产品名称半自动包埋盒打号机产品型号SCP-M打印机技术热转印打印速度8盒/分钟(单色)5盒/分钟(双色)4盒/分钟(多色)打印分辨率300dpi油墨类型树脂类热转印油墨色带类型CMYK彩色:1000片/每卷黑 色:4300片/每卷可打印颜色8色支持包埋盒类型兼容主流的35°和45°可打印包埋盒出口槽容量1个包埋盒使用材料带有涂层的钢和塑料外壳颜色医学白色数据接口USB 2.0操作系统Windows Vista/7/8尺寸规格(223mmW x 243mmH x 243mmD)电源要求100-240VAC,50/60Hz,60W质保期一年
    留言咨询
  • 派美雅半自动包埋盒打号机,可直接打印在包埋盒上,显著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手写标签造成的错误率,减少标签误判的风险。支持彩色或黑白打印,打印分辨率高达300dpi,支持快速打印图表,文字,高分辨率条码或二维条形码等。 派美雅半自动包埋盒打号机主要特性:l 按需单个直接打印在包埋盒上l 支持彩色或黑白打印,打印分辨率高达300dpil 打印速度6个包埋盒/分钟l 兼容主流的35°和45°可打印包埋盒l 油墨具有耐化学性,抗紫外线,适合实验室长期保存l 精巧的设备尺寸可放置于组织取材操作台旁边搭配使用l 可选增加机械臂模块,升级为全自动包埋盒打号机 功能强大的PTLab软件派美雅公司自主研发的PTLab软件,其安装配置简单,易用的向导式人性化操作界面。用户仅需几分钟时间便可完全了解软件的所有功能,快速在包埋盒上打印出所需标签信息。兼容Windows XP/Vista/7或更高操作系统。友好的编辑操作界面,只需简单的操作便可编辑出完美的模板。同时提供多种包埋盒标签设计模板,支持打印固定信息和可变数据,可变条形码打印。用户也可自行灵活编辑设计模板。 无缝结合LIS系统应用派美雅全自动包埋盒打号机可与LIS系统无缝对接,从LIS系统中获取数据信息自动打印包埋盒上。派美雅 Primera中国销售及售后服务中心,可根据用户的实际业务需求,提供软件及应用定制开发服务,以满足各类用户的应用需求! 技术参数产品名称半自动包埋盒打号机产品型号SCP-M打印机技术热转印打印速度8盒/分钟(单色)5盒/分钟(双色)4盒/分钟(多色)打印分辨率300dpi油墨类型树脂类热转印油墨色带类型CMYK彩色:1000片/每卷黑 色:4300片/每卷可打印颜色8色支持包埋盒类型兼容主流的35°和45°可打印包埋盒出口槽容量1个包埋盒使用材料带有涂层的钢和塑料外壳颜色医学白色数据接口USB 2.0操作系统Windows Vista/7/8尺寸规格(223mmW x 243mmH x 243mmD)电源要求100-240VAC,50/60Hz,60W质保期一年
    留言咨询

华大医学相关的耗材

  • 游离DNA样本保存管:品牌广东国盛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1.产品介绍国盛医学血常规管,又名EDTA管,广泛应用于临床血液检查,适用于各种血细胞分析(如血细胞形态镜检、血细胞计数、红细胞比积、血红蛋白、镰变实验等)。2.产品特点采血后需立即轻轻倒转样品6-8次,不要摇晃,荐1300-1800×g离心10min,及采血后尽量在24h内完成检测不适应症:不适合于做凝血检查和血小板功能试验,亦不适用于钙离子、钠离子、铁离子、钾离子、碱性磷酸酶、肌酸激酶及PCR试验。3.产品应用广泛应用于临床血液检查,适用于各种血细胞分析(如血细胞形态镜检、血细胞计数、红细胞比积、血红蛋白、镰变实验等)。4.参数规格规格:1mL,2mL,3mL,4mL,5mL,6mL,7mL,8mL,9mL,10mL管径:13*75mm/13*100mm/16*100mm5.产品系列血常规管6.产品相册7.公司介绍广东国盛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国盛医学”)自2016年在广州成立以来, 始终秉承“健康才有国盛”的理念,聚焦精准医学领域,致力于成为体外诊断万亿市场中占66%份额的免疫和感染领域的精准诊断。目前,国盛医学具备原料(蛋白酶克隆纯化)、试剂盒、诊断耗材, 分子诊断仪器的自主研发、生产能力和分子诊断服务能力,是国内体外诊断领域中极少数的一家形成了研发-生产-服务。此外,国盛医学所下辖的国盛医学检验所是专注于分子诊断的第三方独立医学检验实验室,具备国家颁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同时已通过《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的准入验收,检测诊断业务涵盖免疫炎症、感染、肿瘤和生殖健康四大板块,服务内容有疾病风险评估、早期筛查、诊断、个体化治疗、复发监控,预后评估的全过程,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检测服务。查、诊断、个体化治疗、复发监控,预后评估的全过程,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检测服务。
  • 游离DNA样本保存管,品牌广东国盛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无添加剂管)
    1.产品介绍国盛医学普通采血管(无添加剂管)用于医学检验中生化学、免疫学和血库等检验的血液标本的采集与盛装,能 较 长 时 间 维 持 血 清 的 正 常 成 分 及 有 利 于 血 清 的 复 检,可 重 复 性 高 。2. 产品特点能较长时间维持血清的正常成分;有利于血清的复检,可重复性高 ;建1500-2200×g离心10min及凝血时长应大于1h;无不适应症。3.应用范围医学检验中生化学、免疫学和血库等检验4.参数规格规格:2mL,3mL,4mL,5mL,6mL,7mL,8mL,9mL,10mL管径:13*75mm/13*100mm/16*100mm5.产品系列普通采血管(无添加剂管)6.产品相册7.公司介绍广东国盛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国盛医学”)自2016年在广州成立以来, 始终秉承“健康才有国盛”的理念,聚焦精准医学领域,致力于成为体外诊断万亿市场中占66%份额的免疫和感染领域的精准诊断。 目前,国盛医学具备原料(蛋白酶克隆纯化)、试剂盒、诊断耗材, 分子诊断仪器的自主研发、生产能力和分子诊断服务能力,是国内体外诊断领域中极少数的一家形成了研发-生产-服务。此外,国盛医学所下辖的国盛医学检验所是专注于分子诊断的第三方独立医学检验实验室,具备国家颁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同时已通过《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的准入验收,检测诊断业务涵盖免疫炎症、感染、肿瘤和生殖健康四大板块,服务内容有疾病风险评估、早期筛查、诊断、个体化治疗、复发监控,预后评估的全过程,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检测服务。
  • 游离DNA样本保存管品牌:国盛医学 肝素管
    1. 产品介绍国盛医学肝素管该管适用于临床生化、急诊生化检验中血液样本的采集和抗凝(血流变学测定 、生化、基因诊断、酶学、酶免法);采血后需立即轻轻倒转样品5-8次;推荐1300-1800×g离心10min。不适应症:不适用于做血凝试验。过量2. 产品特点采血后需立即轻轻倒转样品5-8次;推荐1300-1800×g离心10min;不适应症:不适用于做血凝试验。过量的肝素会引起白细胞的聚集,不能用于白细胞计数。因其可使血片染色后背景呈淡蓝色,故也不适用于形态学检查。3. 应用范围该管适用于临床生化、急诊生化检验中血液样本的采集和抗凝(血流变学测定 、生化、基因诊断、酶学、酶免法)4. 参数规格规格:1mL,2mL,3mL,4mL,5mL,6mL,7mL,8mL,9mL,10mL管径:13*75mm/13*100mm/16*100mm5. 产品系列肝素管等6. 产品相册7. 公司介绍广东国盛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国盛医学”)自2016年在广州成立以来, 始终秉承“健康才有国盛”的理念,聚焦精准医学领域,致力于成为体外诊断万亿市场中占66%份额的免疫和感染领域的精准诊断。目前,国盛医学具备原料(蛋白酶克隆纯化)、试剂盒、诊断耗材, 分子诊断仪器的自主研发、生产能力和分子诊断服务能力,是国内体外诊断领域中极少数的一家形成了研发-生产-服务。 此外,国盛医学所下辖的国盛医学检验所是专注于分子诊断的第三方独立医学检验实验室,具备国家颁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同时已通过《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的准入验收,检测诊断业务涵盖免疫炎症、感染、肿瘤和生殖健康四大板块,服务内容有疾病风险评估、早期筛查、诊断、个体化治疗、复发监控,预后评估的全过程,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检测服务。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