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方向

仪器信息网发展方向专题为您整合发展方向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发展方向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发展方向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发展方向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发展方向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发展方向相关的资讯

  • 2014年微波消解仪的市场格局及发展方向
    仪器信息网讯 微波消解通常是指利用微波加热封闭容器中的消解液和试样从而在高温增压条件下使各种样品快速溶解的湿法消化。2012年“毒胶囊事件”爆发后,微波消解仪主要用于胶囊中铬的前处理,市场销售火爆,后广泛应用于制药、石油/化工、环保、食品、土壤、电子电器等行业。  主要行业市场  经过调研,国内市场微波消解仪的保有量约为2万台。2014年的销售量约为4000台,市场占有率前三大行业分别为食品、环境和制药行业。  在用在食品行业用量较大的领域主要是肉制品、水产品、乳制品、调味品以及食品包材等样品中重金属检测的前处理阶段。  环境领域中,在水质、土壤中重金属检测项目中应用较多,主要采购客户集中在各地区的环境监测站。  制药行业,在2010年版中国药典附录Ⅸ中有明确规定,药品及药用辅料中重金属等有害元素的检测中,ICP法及原子吸收法样品前处理中,优先推荐微波消解法进行消解。2014年位列前三位的主要应用行业及市场销售情况  主流品牌  微波消解仪主流品牌包括有海能、CEM、上海屹尧、上海新仪(被海能收购)、上海新拓、奥普勒、安东帕、Milestone、耶拿、珀金埃尔默。  目前,微波消解仪的测温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光纤测温、铂金电阻测温以及红外测温,前两种测温方式属于嵌入式测温。光纤测温技术在CEM和海能仪器的微波消解仪产品中有应用。而在测压技术方面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内部有导管导出采用测压装置测定 另外一种是采用液压传感器进行测压。液压传感器的测压方式只在安东帕的产品中应用,属于安东帕公司的技术专利。  微波消解仪国产成交价格大部分在5-10万元以内,最贵达到20万左右,与国外品牌相比价格优势明显。近年,安东帕推出了ECO型号的微波消解仪,成交价格与国内主流产品的价格相差不多,旨在抢占国内的中端市场。  今年上半年海能仪器完成了对上海新仪公司的收购,海能仪器的微波消解产品并入到新仪的产品线。(详情请见新闻:强强联合——揭秘海能收购新仪的台前幕后)  目前国内微波消解仪市场,国产品牌台数占比在50%~60%。在品牌占有率上,CEM占据优势地位,其次是安东帕和Milestone。国产品牌上,上海屹尧、上海新仪(被海能收购)、上海新拓三家公司占比较多,三家公司年销售额差距不大。  微波消解仪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仪器信息网通过网络问卷调研共搜集361份有效问卷,征求了用户在使用国内微波消解仪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结果显示,消解效果达不到预期出现的比例最高,占用户投票比例的63.3% 密闭性能不好出现泄漏的问题比例排第二,为35.7% 测温部件易坏的比例为23.1% 用户中有19.7%的比例在忍受着使用的微波消解仪小毛病不断的困扰 同时有18.4%的用户使用的微波消解仪控制面板的温度或压力显示浮动较大,不稳定 操作流程复杂及消解罐易坏问题出现的比例相同,都为18.0%。详情请见下图:图 用户使用微波消解仪出现问题比例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用户希望在微波消解仪中添加的功能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具体如下:  (1)有自动报警装置,包括压力或温度超出设定值有自动报警,温度达到设定冷却温度时提醒提示下罐   (2)在线赶酸功能,并增加自动转移定量和自动清洗功能   (3)消解方案自动化,微波消解仪能分析样品后自动输出推荐的所用消解液和消解程序操作   (4)和电脑联网,随时监控消解过程,过程中的曲线图(温度、压力)可下载并实现打印相应数据,装样消解实现自动化   (5)消解过程记录,或可实时监控消解进程。并有自动校准功能   (6)消解罐上印制编号,容易进行样品标记。  上述6条建议,只是用户填写比例比较高的建议,其他功能需求在此不在一一列举。  (详情请参考专题:微波消解仪市场分析)  微波消解仪发展方向  目前,在样品消解应用上,用户出于财力的限制仍倾向选购电热消解仪,比如莱伯泰科在代理和销售Milestone的同时,开发了一款全自动电热消解仪主要针对中低端市场,销售业绩很好。国内用户,尤其是生产企业用户仍对中低端消解产品青睐有加。但是可以看到的是,微波消解仪由于其样品消解彻底、效率高、一次可消解多个样品等优势,在未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经过调研,微波消解仪在用户的接受有待提高的主要原因,主要集中在针对不同样品,厂家提供的消解解决方案不够。微波消解技术的发展到现在已基本成熟了,更好的利用这个工具,针对更多的样品开发更多的应用,是微波消解仪的发展方向。撰稿:孙立桐
  • 面向2035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
    导 读: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长期挑战,应对复杂国际环境,在“十四五”时期筑牢产业安全体系、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聚焦重点领域的产业共性技术、产业瓶颈技术、前沿跨领域技术等,构建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体系,实现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35年,我国将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性转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国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本文围绕“十四五”和203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系统分析了国际环境、发展趋势、国内产业现状、发展经验以及存在问题,提出未来新兴产业总体发展思路及重点方向,并从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和强化战略引领,强化创新基础、加快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体系,激发市场活力、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大开放融合、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4个方面提出相关措施建议,以期为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新兴产业 特征定位 发展方向 十四五 2035一、前言  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国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经过十年发展,新兴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越发明显,已经成为构建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新支柱。  为推动新形势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2018年中国工程院启动了“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035)”咨询项目,旨在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为指引,研判国际新兴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梳理各个重点领域的系统性技术、产业瓶颈突破技术、跨领域技术,凝练“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开展面向2035年的新兴产业技术预见及产业体系前瞻研究。项目注重强化顶层设计、组织协调及方法创新,按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绿色低碳产业、数字创意产业6个专题组,以及政策组、综合组的组织结构开展深化研究,提出了“十四五”及中长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重点方向及对策建议。  本文作为“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035)”项目成果的学术性展示,分析产业发展趋势、现状及存在问题,提炼产业发展特征及定位,提出“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原则,就产业重点领域的“十四五”和2035年主要发展方向、政策措施建议等开展论述,以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二、国际环境与国内情况  (一)国际环境变化及发展趋势  1.国际宏观环境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长期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复杂国际环境。一方面,新兴产业发展直接面临先进国家与后发国家之间的激烈竞争,尤其是2018年以来,随着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美国加大了对中国新兴产业发展的遏制力度,抢夺技术主导权。另一方面,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新兴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空间,自2013年以来,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新兴产业国际合作不断加强,多元化投资、三方市场合作、国际产能合作稳步增长,未来将在创新合作、政策沟通与资金融通等方面继续深化。  2.产业发展趋势  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技术演进并与传统产业融合,赋予人工智能(AI)以巨大能量,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尤其是第五代移动通信(5G)+AI将开启重大产业周期。  生物产业正处于生物技术大规模产业化的起始阶段,2020年前后将进入快速发展期,有望逐步成为世界经济新的主导产业之一。  智能制造培育新动能是全球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发达国家在高端制造装备和高技术装备领域的激烈竞争态势将继续维持,传统工业强国仍是智能制造的领军者。  关键材料产品日新月异,产业升级换代步伐加快,信息基础材料的需求不断攀升,高端装备制造的支撑材料已经成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  煤炭依然是很多国家的主体能源,天然气水合物未来将持续受到关注,核电技术已经从第二代核电为主进入到第三代核电升级转型、第四代核电技术研发与堆型示范应用的阶段。  国际节能环保产业已经步入技术成熟期,产业发展重点由最初的末端治理转为当前的源头削减,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新能源汽车实现逆市增长,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加速融合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高度活跃,配套基础设施及服务平台快速发展,新型充电技术成为研究热点。  移动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驱动了数字创意产业的爆发式增长。AI、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超级感知等新一代科技革命将数字创意产业推升至新高度。  (二)国内发展现状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确定的培育和发展重点方向为: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  “十二五”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夯实发展基础、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8%。“十二五”期间,产业规模持续稳定增长,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十二五”末,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8%,这为“十三五”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15年,产业涉及的27个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收入达16.9万亿元,占工业总体收入的比重达15.3%。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5个产值规模达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产业。“十三五”期间,在我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的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整体发展保持强劲势头,重点产业稳步提升。2016年和2017年,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5%和11.0%,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速的40%以上。2018年,产业延续快速增长态势,其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快两个百分点。  (三)我国发展经验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提高发展质量、壮大新型产业集群、推进产业开放融合,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年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发展经验[8]。  (1)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是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既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要求,也是新兴产业迈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加快打造产业发展策源地的关键特征。  (2)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发展质量是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还不平衡,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需关键核心技术、原材料在相当比例上依赖进口。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和新供给。  (3)新型产业集群加快引领新兴产业的发展。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突出新兴产业的先导性、支柱性,提升产业集群持续创新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协同发展产业链和创新链,培育特色新型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转型,体现创新经济集聚发展的格局。  (4)坚持开放融合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客观要求。契合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要求,以更加开放的发展理念、更加包容的发展方式,加快国际创新与合作平台建设、全球创新资源高效利用、优势技术及标准的推广和国际化应用,面向全球配置产业链、创新链与价值链。  (四)存在问题  “十三五”以来,尽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对比全球产业同期发展态势、对照国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仍然存在着制约产业发展与升级的一些问题。  (1)部分产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象未能得到根本性消除。基础元器件、原材料、核心装备、高档工业软件等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价值链的高端有所缺位,“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  (2)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有待完善。产业区域布局没有体现出差异化分工,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不足,产业趋同现象明显,产业链的协调配套不齐备。  (3)相关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国家和行业标准、设计规范、质量控制规范等不成体系,部分细分领域的行业准入制度尚未建立。例如,节能环保相关立法仍属空白,重点用能产品能效标准、重点行业能耗限额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明显滞后。  (4)产业创新环境和市场机制有待完善。“产学研用”有效结合的产业创新机制未能形成,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不高 部分行业存在创新产品进入市场难的问题,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市场性问题未能有效解决。三、“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  针对2020年到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十四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坚持开放融合发展为发展方向,以筑牢产业安全体系、破解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为核心任务,以集中优势资源实施重大攻关、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为主导路径。  (一)发展定位  面向“十四五”以及更为长远的周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我国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新支柱,是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的关键产业。  “十四五”时期,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基础,推动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引导互联网、大数据、AI等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在更深层面上融合,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区域、京津冀等国家重点区域内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通过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支撑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迈向更高质量阶段。  着眼未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可能面临长期挑战。夯实产业基础,壮大产业规模,确保产业安全及未来领先优势,这是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先方向和着力点。加大培育发展力度,集中资源与力量,积极引导企业把握产业技术的制高点,利用好全球范围内的创新资源,全面提升国际合作水平。  (二)发展路径  当期形势折射出,破解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是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刻不容缓。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努力夯实产业发展的安全基础,力争到2025年实现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摆脱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助力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1.集中优势资源,实施攻关计划  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重点产业进行定向突破。加强国内资源整合,加大优秀人才集聚,突出集成电路(IC)、AI、生物医药等领域亟需,采取重大工程的联合攻关形式,精准实施“卡脖子”攻关计划。同步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找准并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研究突破,逐步缓解并最终根治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问题。  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创新机制。注重发展前沿技术与产品,如无人驾驶汽车、增材制造、生物技术、量子计算与通信等。加强高铁、5G、电力等装备的创新发展,获取并保持领先优势。推动部分领域迈向技术领先,如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等。加快关键性基础性装备的发展,如大飞机及航空发动机、高档数控机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追赶并缩小与强国的差距。  2.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强国际竞争力  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9]。为应对这一战略部署,准确认识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把握其阶段特征并推动创新网络形成 变革发展动力,优化资源配置,科学营造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环境 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合作与竞争,正向提升我国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注重进一步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外开放力度,加强与世界科技及产业的合作交流并力争协同发展,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推动实施并进一步深化“走出去”战略,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引导新兴产业的跨国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以开放、合作、共赢来谋取我国新兴产业层级的提升。四、面向2035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长期挑战,应对复杂国际环境,“十四五”时期筑牢产业安全体系、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聚焦重点领域的产业共性技术、产业瓶颈技术、前沿跨领域技术等,构建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体系,实现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到2035年,我国将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性转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抓住科技爆发与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着眼前沿领域、颠覆性技术进行全方位布局,产业主体进入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梳理六大产业发展方向(见图1),聚焦IC、AI、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打造先进技术体系,引领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在产业核心技术突破层面与世界同步,构建多类别、宽覆盖、有机联络的新兴产业集群。图1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布局注:VR/AR表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十四五”时期,在云计算、AI、大数据、智能联网汽车、工业互联网等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引领产业中高端发展,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预计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销售收入为35万亿元,信息消费规模为9.5万亿元 建成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综合发展体系,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融合程度显著加深,对实体经济的拉动效应显著提升 产业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在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发展方向为:物联网、通信设备、智能联网汽车(车联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IC、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设备。  面向2035年的重点发展方向为: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技术、信息安全、半导体、新型显示、电子元器件、云计算、边缘计算、操作系统与软件、AI、大数据。  (二)生物产业  “十四五”时期,在新药创制领域,形成并壮大从科研到成药的全产业链能力,奠定持续产生新药物和新疗法的基础。围绕构建创新药物研发技术体系的能力目标,以精准药物设计为核心,综合现代生物学、信息技术和材料科学,建立原创新药发现体系 加强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免疫治疗、代谢调控等技术的深度研发与通用化应用。重视出原创新药、出引领技术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尽快推动我国从医药生产大国转为医药创新强国。  “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发展方向为:疾病预防、早期诊断、治疗技术与药物、康复及再造、中医药,能源生物炼制、化工与材料生物制造、生物反应器及装备技术。  到2035年,力争成为世界生物科学技术中心和生物产业创新高地,多个领域涌现出重大原创性的科学成果、国际顶尖的科学大师,成为生物技术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聚集地。  (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应对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大飞机、海洋工程、民生领域重大装备的能力提升和对高档制造装备的亟需,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汇集各类创新资源开展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前沿布局和应用示范。  (1)航空装备领域,重点发展大型运输机、大型客机、军用无人机等制式装备,兼顾小型、低成本的通用航空装备。  (2)航天装备领域,统筹空间系统和地面系统建设,构建卫星遥感、通信广播和导航定位功能有机结合的一体化系统。  (3)海洋装备领域,提升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应对海洋油气开发和高技术船舶的工程亟需,前瞻布局新型海洋资源开发装备,完善海洋环境立体观测装备与技术体系。  (4)智能制造装备领域,加快发展国家重点领域亟需装备,如航天航空飞行器及航空发动机制造工艺装备、新型舰船及深海探测等海工关键制造工艺装备、新能源汽车变速箱关键零部件加工成套装备及生产线。  (5)民生高端装备领域,推进新一代智能农业装备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机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 聚焦纺织工业未来智能制造与绿色制造,突破新材料与产业用纺织品领域生产装备瓶颈 食品装备发展强调柔性自动化、集成化、综合化、系统化、敏捷化和智能化方向 医疗装备注重基础、对标应用,加快高端国产医疗装备的产业化。  (四)新材料产业  瞄准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目标,新材料产业系统建设创新体系,推行大规模绿色制造使役和循环利用,保障国民经济、国家安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求,实现由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的重大转变。  “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发展方向为: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金属材料、高分子及复合材料、高性能稀土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材料、信息功能材料、高端生物医用材料、前沿新材料与材料基因工程。  面向2035年的重点发展目标为:电子信息材料创新体系完善,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利用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由大变强,金属材料工程技术达到国际领先,碳纤维材料技术体系与产品系列符合军民需求 以可再生组织器官的生物医用材料为主体的现代生物医用材料产业体系基本建成 稀土材料及制备的核心专利群取得有效突破。  (五)绿色低碳产业  1.能源新技术产业  立足能源发展规律、能源国情现状、能源新技术发展趋势,在“十四五”时期及面向2035年的发展阶段,聚焦能源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碳约束下的能源安全、能源新技术及关联产业有效支撑经济增长等突出问题,重点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非常规天然气产业、综合能源服务产业、核能产业、风电产业、太阳能光电产业、生物质能产业、地热产业。  2.节能环保产业  “十四五”时期,突出提高环境质量这一节能环保产业的核心需求,加强大气、水、土壤的污染防治,倚重和发挥科技创新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和循环利用等污染防治全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突破主要污染要素、主要污染点源、主要生态破坏类型、污染物监测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形成促进中国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根本好转的环境工程科技体系。  面向2035年,产业发展重点在于突破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固体废物资源化等关键技术,实现普遍性应用并取得良好的环境质量收益。  3.新能源汽车产业  “十四五”时期,加强核心技术创新,推进基础设施规模化建设、市场化发展,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形成自主、完整的产业链。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年销量达到700万辆,保有量超过2000万辆 燃料电池汽车推广规模累计达到5万辆。  面向2035年,全面实现产业商业化与高质量发展,汽车技术的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取得重大进展,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占汽车总销量的70%以上,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及产业全面成熟,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  (六)数字创意产业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相关产业的融合应用,为数字创意产业带来新机遇、形成新模式。通过10~15年的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将在以下5个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创新设计体系、数字内容生产体系、数字内容传播体系、泛信息消费体系、泛沟通交互体系。  “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发展方向为:超高清产业、VR/AR产业、数字内容生产和创新设计软件,数字文化内容创作、智能内容生产平台、文化资源转换,制造业创新设计、服务业创新设计、人居环境创新设计。  面向2035年的重点发展方向为:万物互联的无障碍信息获取、1Gbps级速率的数字内容有线/无线端传播、数字内容精准分发,具有真实体验的视音频内容、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混合体验、全息影像和沉浸式体验,无障碍创意创新协同、无障碍想法设计传递、无障碍设计生产联动,定制化的数字内容消费、内容生产智能化与个性化定制,世界先进水平的制造业创新设计、服务业创新设计、人居环境创新设计。五、对策建议  (一)加强统筹协调,优化顶层设计,强化战略引领  针对新兴产业发展瓶颈,设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持续攻关 加强国家各类计划的有效衔接,消除各类信息隔离、以邻为壑、部门争利的不良现象,提高国家资源的使用效率。统筹并完善生物技术产业、民生装备领域的扶持政策,建立重点行业部际联席会议协调机制和国家战略咨询委员会。例如,建立生物技术部际联席会议协调机制,成立国家生物技术战略咨询委员会。  (二)完善创新基础,强化产业创新体系  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促进群体性技术的涌现 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创新中心,探索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模式。加快推进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完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共享机制。加快建立健全新兴产业行业标准体系,使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有法可依”“执法有据”。  (三)激发市场活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依据竞争性原则,布局建设一批依托龙头骨干企业运作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合理加大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采用市场化的方式提供稳定和必要的资金支持。完善产业发展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鼓励和规范产业并购投资,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推行“产学研用”合作和市场化的技术转移机制,对创新成果的评价转向实际产出和拓展应用。  (四)加大开放融合,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  巩固产业链条的核心“长板”,面向全球布局产业链。鼓励产业平台技术的国际合作研发与应用,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创新政策体系,根据行业技术特点推行差别化的政策管理。利用好全球科技成果、智力资源和高端人才,鼓励双向有序流动。
  • 浅谈工业CT未来的发展方向
    自1967年第一台实验室CT被发明以来,CT已经被用于医学检测、工业无损检测、科学研究等方方面面。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工业CT。 临床CT经历了多代发展,目前主流的临床医学CT大多采用多排探测器结构,其扫描方式一般为单圆扫描和螺旋扫描。 图1 临床CT结构(图片来自于网络) 医学CT的检测对象是人(人与人的结构差别并不大),其发展的重点是缩短扫描时间,降低病人辐照剂量。而工业CT的检测对象是千变万化的,这也为工业CT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受射线源和探测器技术的限制,CT系统的射线能量与CT系统的空间分辨率往往是矛盾的。下图展示的是不同类型的CT系统所处的能量和分辨率范围。这里将临床CT之外的CT系统统称为工业CT。图2 CT系统的能量与空间分辨率 我们还可以按照扫描方式对工业CT进行分类:传统扫描方式传统扫描方式的特点是中心射线始终与样品的旋转轴垂直。采用高精度样品转台,结合微焦点射线源和小像素探测器,可以获得亚微米级的空间分辨率。(关于纳米CT,我们后续将单独介绍。) 图3 传统工业CT结构(图片来自于网络) 层析成像 自由轨迹扫描在有些应用场景中,样品相对于射线源-探测器无法完成理想轨迹的扫描。只能因地制宜,在允许的条件下设定扫描轨迹,以机械臂CT为代表。图4 机械臂CT 工业CT的发展方向以前工业CT仅在国防、航空、航天、科研等少数领域使用。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对制造工艺和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工业CT的应用已经渗入到各个行业。如汽车、锂电、电子、安检等。工业CT产品价格的下降,也加速了其普及的速度。 我们认为工业CT技术正在经历如下转变:从通用型仪器向专用型设备的转变用于产品质量检测的工业CT,用户往往只关心某种具体的缺陷或指标。需要针对用户的需求,开发定制功能。 离线设备向在线设备的转变由于CT需要采集大量的数据,如果同时要求其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其扫描时间较长,往往仅能用于产品的抽检。与产线紧密结合的快速、自动、智能的工业CT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众多行业的不同需求,无疑为工业CT厂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随着探测器、射线源等核心器件的国产突破,国产化CT设备正在破局。同任何行业一样,国产设备的发展离不开用户的支持。相信我们的选择和努力一定会改变些什么!锐影检测产品

发展方向相关的方案

  • 准稳态法导热系数测试技术发展历程和未来
    上海依阳实业有限公司:准稳态法多参数热物理性能测试技术是近二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测试技术,在热物理性能测试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回顾了准稳态法测试技术的发展历程,用详细的数学模型和测量公式推导过程描述了准稳态法测试技术的演变过程,介绍了准稳态法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典型研究和应用,分析了准稳态法测试技术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和不足,并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研究内容。
  • 培安公司:微波合成的发展趋势
    本文由CEM公司首席科学家 Michael J Collins Jr 撰写,主要介绍了目前微波在有机化学的应用,以及微波技术的发展进程。同时也讨论了微波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其中包括:化学家们对微波能量的理解,当前主流的使用方法,现有的硬件以及微波技术在材料合成、生命科学、放大以及流动化学中的应用等等。 微波在合成化学中的起源 什么是微波 微波合成的接受度 微波合成的发展方向 微波合成的潜在应用领域 微波合成是一种安全且高效快速的有机合成方法。微波能量可迅速加热反应物,使化学反应更快捷进行的同时也减少副反应的产生。微波技术在实验室中已被普遍接受。微波合成的继续增长必须克服微波操作困难的错觉。随着微波合成进入越来越多的本科实验课程中,很多化学家在很早时候就接触到了微波仪器。微波能量势必在材料合成和生物化学中得到更多的应用,此技术是在放大和和流动化学中取得更好的应用。
  • 动物行为学的形成与发展
    60年代以来,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就受到各国科学家的关注。欧洲的一些动物行为学家对动物行为研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7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动物行为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有关的科研项目日益增多,动物行为学已成为生物学中极为活跃和重要的一个分支学科。它除了研究动物行为本身外,还把研究内容从行为维系群体的作用,扩展到行为的个体发育进化史、行为的控制及社会性组织等方面。通过这些研究,使动物行为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已逐渐发展为一门不仅涉及行为学,而且涉及到生态学、生理学、心理学、遗传学、进化论、社会学和经济学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发展方向相关的论坛

  • 【讨论】REACH论坛的发展方向

    预注册大约还有两个月的时间,这也标志着宽泛的REACH法规宣介活动到了说再见的时候了。但REACH法规的实施却刚刚开始,它的影响也将继续,对我国相关行业的冲击也逐渐开始显现,因此论坛的使命远未达成。在此情况下,论坛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就成为目前亟需考虑的问题:为了论坛的更好发展,也为了使得论坛能够发挥其实际用途,请板油广泛发表意见!感谢各位网友对本版发展方向提出的建设性意见,接下来会好好领会大家的建议,并力求满足大家。

  • AFM未来的发展方向?

    [em08] 新手上路,开帖问候大家,顺便想听听大家对AFM未来发展方向,大家看看,AFM轻敲啊,接触啊,各种模式该有的都有了,那么作为一种开创纳米科技先河的一种仪器(楼主语,呵呵),可以说发展迅速,也给众多的专家学者带来了声誉,带来了钞票。那么AFM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呢?我列了几个,请方家指点;1.基于现有的AFM的原理,开发出新的模式,使科学家揭示出表面更多的信息;2.走向成熟,成为一种常规的检测仪器。发展只不过是对已有的技术作进一步的改进,仪器本身难有大的改进;3.走集成之路,与其它仪器连用;4.走向工业领域,如芯片检测等;5.其它;

发展方向相关的资料

发展方向相关的仪器

  • InTouchScope&trade 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JSM-IT710HR 发布—一款好用的扫描电镜—日本电子株式会社(代表取締役社長兼COO 大井 泉)宣布:高通量新型扫描电子显微镜JSM-IT700HR于2020年8月3日开始全球销售。【开发背景】扫描电子显微镜广泛应用于纳米技术、金属、半导体、陶瓷、医学和生物学等领域,从基础研究到工厂的品质管理等用途也在不断地扩展。不仅以研究为目的,快速高清晰图像的数据采集和更简便的元素分析的需求也在大大提高。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观察的样品也越来越小,微小样品的测定已经常态化。 基于此,浸没式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InTouchScope&trade 系列 JSM-IT700HR诞生了。JSM-IT710HR是最新升级版,功能更强大,操作更加简单。该设备最高分辨率1nm(高分辨)、最大探针电流300nA(是之前的15倍,告诉分析),可提供丰富的观测和分析信息。 触屏式用户界面操作,简单,设计紧凑,代表了现代仪器的使用趋势和发展方向;配备大样品室和更好的防震台,实现了从【能见】-【易见】的转变。 在操作导航GUI里增加了【信号深度显示】功能,实时了解在测样品的分析深度(参考),有效用于元素分析中。该机种有低真空观察型JSM-IT710HR/LV和低真空观察分析型 JSM-IT710HR/LA两种型号。【主要特点】 1. 浸没式大束流长寿命热场发射电子枪,可实现高清晰图像观察和高空间分辨率分析2. 光电连用功能(Zeromag),可实现快速的视野搜索3. 实时能谱功能(Live Analysis),实现高效元素分析4. 实时3D成像功能(3D Live image)5. SMILE VIEWTM Lab,易于生成从观察到分析的所有数据报告6. 样品更换导航使样品更换更安全简便7. 电子束自动对中可使电子光学条件维持最佳状态8. 大开门样品室可对应各种形状和大小的样品观察和分析详细技术指标及配置价格请咨询捷欧路(北京)科贸有限公司及其在各地的分公司。
    留言咨询
  • 随着空间三坐标测量仪、网络数据库技术与CAD/CAM技术日趋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宽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在网络中传输数据的速度得到保证。经过实验研究表明,将三种技术融合为一体,能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能满足较高测量准确度和自动化程度的要求。下面跟随妙机小编一起了解三坐标测量仪系统的发展趋势。  基于网络数据库技术的三坐标测量仪应用系统是通过网络数据库技术将三坐标测量仪连接到网络上,并作为多层应用系统的一层,允许改变系统的测量方案和数据处理方法,各数据库之间动态更新数据,实现应用系统的在线测量和离线分析。而且通过Internet或Intranet互联,进行数据传输、测量路径和分析方法的更新。它对远程测量和FMS制造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合上三坐标测量仪生产商小编给大家讲的知识,相信大家对这方面的资讯已经非常了解,如有疑惑可以关注我们妙机科技的咨询了解,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妙机科技达到高要求生产和测试标准,生产设备齐全先进,目前在国内外占有一定的市场并享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未来将持续朝更高速、更高精度测量产品方向发展。
    留言咨询
  • AB-100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管理系统适用范围:0-6岁儿童产品功能:1、 身体发育与营养状况评价、提供早期干预与常规保健指导2、 儿童智力发育测评,为智力发育提供早期诊断依据3、 丹佛小儿发育(DDST)、格赛尔(GESELL)发育测评4、 婴幼儿孤独症测评、ABC孤独症筛查5、 儿童多动症筛查6、 神经运动20项、早期脑瘫诊断7、 家庭育儿环境测评及指导建议8、 婴幼儿语言发育筛查9、 1-2岁幼儿亲子依恋状况测评10、 社会生活能力测评11、 高危、体弱儿管理产品配置:推车+电脑+AB100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管理系统+打印机+2010版儿心工具箱(选配)+GESELL工具箱(选配)+DDST工具箱(选配)
    留言咨询

发展方向相关的耗材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