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标志物

仪器信息网肿瘤标志物专题为您整合肿瘤标志物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肿瘤标志物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肿瘤标志物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肿瘤标志物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肿瘤标志物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肿瘤标志物相关的资讯

  • 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法应用指南
    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法在早期发现、病程监控、机制研究、肿瘤转移及预后监测中应用 据统计,我国每年新患癌症的病人约160万人,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数约130万人。我国大、中城市居民的许多死亡原因中,癌症是第一位死因。 世界卫生组织作出最新权威性结论,癌症患者如能早期发现,治愈率可达80%以上。肿瘤标志物可以比影像学更早的发现肿瘤,因而对于治疗癌症意义深远。肿瘤标志物的分泌来源于肿瘤微环境的基质细胞以及肿瘤细胞,存在于细胞、组织或体液中,能用化学或免疫方法定量证实肿瘤存在,监测肿瘤治疗和预后的物质。 图1:常见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方案 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灵敏度、特异性100%的肿瘤标志物。单一指标、单一因子的检测很难准确的实现肿瘤早期检测、病程监控及预后治疗效果的评估等。如传统的Elisa方法,仅能进行单一蛋白因子的检测。若要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特异性,需要进行多个Elisa实验检测不同的蛋白因子。以10个蛋白因子检测为例,需要10个Elisa试剂盒,至少1ml的样本,一周时间才能得到结果。无论从人力、财力还是时间和样本量来说,都不是很好的选择。而且10个因子不是同时检测也可能造成结果的误差。图2 检测对象越丰富疾病区分度越好(class代表指标分类,marker代表具体指标) 目前,实现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最便捷最高效的技术手段之一就是xMAP技术。xMAP技术基于不同荧光编码的微珠。每一种编码微珠标记一种可捕获相应目标分子的抗体,根据检测靶标的数量,选择1-100种标记的微珠,混合后与样品中待测的靶标分子作用,然后在液流驱动下逐个通过检测窗口,两束不同波长激光对每个微球进行检测,635nm激光检测微球的色标编码从而确定检测的靶标,532nm激光检测相应靶标上的荧光标记进行定量,通过计算机分析和标准曲线拟合,直接对每一种目标分子进行定量。该技术利用Luminex多功能液相芯片平台实现了对蛋白、核酸等靶标分子的多重检测,是唯一被纳入美国临床实验室质控的高通量技术,被誉为真正的临床型生物芯片。 图3 xMAP技术原理图 视频1:xMAP技术原理及Milliplex技术平台介绍基于xMAP技术的多重检测平台的优势:- 多重检测:实现1-500重因子同时检测,为微量样本的精确检测提供技术保障;- 高灵敏度:精密的光学设计提升检测灵敏度,可低至0.04pg/ml;- 快速/高通量:96/384孔板自动化高通量检测,每小时数据量可达9,600个结果;- 微量样本:仅需10-50ul的样本量使得跟踪动物模型的阶段性变化成为可能,避免个体差异带来的实验误差。 目前,已有几千篇文献报道利用xMAP技术进行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以提高肿瘤检查准确性和特异性。例如,Irene等人采用非侵入性方法(血清)对卵巢癌6个标志物进行检测,发现6个标志物联合诊断比原来的单个CA-125检测准确率明显提升(95.3% vs 72%),从而能够展开卵巢癌的早期治疗(图2)。 图4:Irene等人卵巢癌早期检测研究已发表于Clinic Cancer Research(IF: 8.19) 作为Luminex 最早的全球合作伙伴,Merck提供包括Luminex仪器、Milliplex高通量多因子检测试剂盒、Milliplex Analyst 软件和Biomarker service在内的一整套高通量多因子检测平台。Merck始终致力于生物标志物多重检测技术与研发,拥有三十多年的研发和服务经验。目前可以提供8个种属超过1200个蛋白因子的检测,涉及免疫、代谢、肿瘤、神经、信号通路、干细胞等多个热门研究领域,能够满足多数肿瘤标志物开发与诊断需求。此外,Merck已与全国各地肿瘤医院与研究所合作,提供检测平台和服务,积累了二十年检测与分析的经验,因此开设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法应用专题,分享成功经验给广大临床及诊断研究工作者。 本专题将分成多期探讨肿瘤的早期发现、病程监控、机制研究、肿瘤转移及预后监测等方面的标志物多重检测应用。欢迎订阅Merck生物标志物期刊,掌握最新研究进展。 点击此处订阅 若以上链接无法点击,请扫描二维码。专题下一期预告:肿瘤早期诊断之多重生物标志物检测法默克生命科学Tel: 021-38529074Email: china.marketing.online@merckgroup.comweibo: 默克生命科学新浪微博wechat: 公众号默克生命科学
  • 发展中的肿瘤生物标志物无创成像新技术
    作者:Todd Sasser,美洲应用主管及高级NMI应用专家 临床前成像对了解人体处于健康与疾病等不同状态下运行的方式以及描述人体对生理或环境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在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提供对疾病过程的重要见解。这些知识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策略,进而改善患者的治疗结果并挽救生命。而对于评估新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在临床使用前描述药物分布模式,临床前成像同样十分重要。 利用解剖学评估技术,如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以及用于分子可视化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可以实现对动物模型的经济高效的高通量纵向研究。在开始临床试验之前,小动物研究对于探索和验证临床前阶段的显像剂十分必要。根据PET成像所提供的数据,可以从动物研究推及人类研究,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人员越来越多地将其运用于药物转化开发阶段。 临床前PET肿瘤研究 为患者提供更个性化癌症治疗的需求,推动了临床前PET肿瘤研究的进展。大量不同类型的肿瘤(包括那些尚未得到很好表征的肿瘤)及其对治疗的不同反应,使得寻找有效的新癌症疗法变得非常具有挑战性。PET等非侵入性活体成像技术通过对肿瘤相关过程的实时可视化,使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了解肿瘤演变的过程。 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对肿瘤形态、演变和生物标志物表达的认识。通过静脉注射放射性示踪剂成像,PET能够提供有关肿瘤受体表达、能量代谢和其它生物标志物的信息。这种放射性示踪剂包括一种放射性同位素,最常见的是氟-18(18F),它附着于一个靶向某个特定受体代谢途径的分子,肿瘤细胞对它的摄取受到监测。 “常规”PET示踪剂,如18F-FDG或18F-氟胸腺嘧啶(FLT),被视为肿瘤生理学的黄金标准及监测通用标志物,包括代谢改变和缺氧、增殖和转移。研究人员目前正在开发更为特异的PET药物,能够靶向某种分子或基因产物的表达,并有可能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与评估肿瘤生物学和治疗反应。 多模式技术 新型PET示踪剂的发展,结合CT及MRI等其它成像方式,可以应用于肿瘤演变的研究和生物学特性的表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PET/CT中的CT部分为功能性PET成像提供了解剖学参考和衰减图,并因其高通量、易用性以及在骨、肺应用中的高分辨率而成为实现一系列功能的有用工具。然而,PET/CT成像仍然使用电离辐射,而PET/MR技术可以减少这一局限。PET/MR在多参数成像和优越的解剖软组织对比度方面的潜力,使其成为临床前肿瘤学研究中日益流行的方法。它能提供一些独特的能力,包括检测肿瘤边缘、评估单个肿瘤内示踪剂分布以生成感兴趣区域、在一系列临床前模型中计算标准化摄取值(SUV),从而改进互补PET数据的功能分析。虽然PET和CT数据是连续采集的,但是一些PET/MR系统可以同时采集数据,从而能实现复杂的成像工作流程。 在临床前肿瘤学中,PET/MR出色的解剖软组织对比度提供了在广泛的模型中检测肿瘤边缘/体积的独特能力,这可以提高互补PET数据的功能性分析。MR已经被证明可以检测早期的异种移植瘤,以及大多数器官中的早期原位和自发性肿瘤(图1A)。由于能实现肿瘤环境的解剖学分辨率(图1B),并通过多种因素(灌注/扩散、蛋白酶活性、缺氧、代谢物和代谢)联合检测对其进行进一步增强(图1C),因而PET/MR提供了一种可用于探究肿瘤微环境复杂性的独特工具。同时,甚至还可以利用多重功能以更高的精度对单个变量(例如新陈代谢)进行研究。图1:PET/MR在临床前肿瘤研究中的独特能力。(A)早期原位CT-2A胶质瘤小鼠的 8天18F-FDG/PETMR成像。PET/MR可以在更广泛的异种移植、原位和自发性肿瘤模型中以及肿瘤演变的早期阶段提供肿瘤边缘检测。(B)异种移植SKOV3肿瘤小鼠的18F-FDG/PET-MR成像。PET/MR可以提供精细的软组织细节,特别是与肿瘤生物学研究相关的细节。(C)晚期小鼠CT-2A胶质瘤的18F-FDG/PET和DWI-MR成像。功能性PET和功能性MR的交叉多重、多参数检测,可以揭示单一功能性MR或单一PET无法确定的生物过程。使用Bruker BioSpec 70/20带PET插件获得的图像。图片供稿:Uwe Himmelreich博士、Willy Gsell博士、Cindy Casteels博士和Matteo Riva博士,比利时鲁汶大学医院分子小动物成像中心(MoSAIC)。 开发未来的癌症疗法 多模式PET技术的不断发展将继续推动临床前肿瘤学研究。PET、PET/MR和PET/CT在示踪剂开发、治疗监测和肿瘤生物学研究方面的成效正在改变癌症的治疗方式,使之朝着更个性化治疗的方向发展。使用先进成像仪器进行的前沿研究,正使该领域向个性化治疗、优化癌症治疗与患者护理的方向更进一步。 作者简介Todd Sasser博士是布鲁克临床前成像应用负责人。他直接与各研究点合作,涉及感染成像、癌症生物学和探针开发等多个学科领域的PET应用。Sasser博士曾就读于英国利物浦大学和美国夏威夷大学,还是法国圣母大学的访问学者。
  • 肿瘤标志物 7 种检测方法学大比拼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肿瘤具有高死亡率、高转移率和高复发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诊断肿瘤的传统方法有病理组织活检、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B超、X线胸片、内镜检查等。这些检查对于肿瘤早期的检测效果十分有限,部分检测方法不仅价格昂贵,且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因此,在肿瘤早期阶段开展快速、有效的检测十分必要,不仅可以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还可以改善患者就医体验。肿瘤标志物的筛检对于肿瘤早期检测具有重要意义[1]。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肿瘤标志物是指由肿瘤组织或宿主与肿瘤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类活性物质,能够提示肿瘤存在与生长变化。肿瘤标志物常常存在于血清、细胞、尿液、体液或组织中,常见的有癌胚蛋白、肿瘤抗原、酶类标志物、激素、糖类抗原等。肿瘤标志物检测具有操作便捷、标本易获取、非侵入性、价格低廉、易于动态监测疾病等优点。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对于肿瘤的预防、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辅助肿瘤分类、疾病监测、指导治疗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作用,可有效弥补其他医学技术对肿瘤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的不足[2]。肿瘤标志物种类繁多,检测方法也各异,本文将几种常见肿瘤标志物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0, 32, 96) " strong 1、放射免疫分析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放射免疫分析是一种传统的检测肿瘤标志物的方法,是将放射性核素检测技术与抗原抗体结合特异性的特点相结合,以定量微量物质。放射免疫分析多使用放射性核素125I,因其具有放射性高、易标记、衰变过程中释放的射线易于被检测等优势,逐渐替代了3H和14C而被广泛使用。放射性核素标记具有高灵敏度、易于商品化等优势,曾被广泛应用,但与其他方法[3]相比,存在试剂盒使用寿命短、有放射性污染风险等缺点,目前已逐渐被其他检测方法取代。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0, 32, 96) " strong  2、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是目前常用和较为成熟的肿瘤标志物检测技术,其利用化学发光物质作为标记物,根据发光信号的强度来判断待测物质的量。自1928年德国化学家Albrecht发现鲁米诺的化学发光特性后,该检测技术由于灵敏度高、快速、线性范围广、仪器结构简单、适合小型化、无放射性危害等优点得到不断发展[4,5]。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为化学发光法,使用直接发光物质(如吖啶酯)标记抗体,或使用酶类催化剂(如辣根过氧化物酶)[6]标记抗原抗体。将化学发光技术与微芯片电泳化学发光(microchip-electrophoresis chemiluminescence,MCE-CL)等技术联合使用,具有效率高、分析快、自动化程度高、需要更少样品和试剂的优点[7,8]。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传统化学免疫分析采用酶标技术,用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鲁米诺的免疫测定技术曾被广泛使用,目前的免疫测定系统通常使用信号探针标记抗体并进一步测量目标分析物浓度。但这类天然酶具有稳定性差、来源有限、对环境变化敏感、易受环境影响而变性等缺点,且标记过程通常会损害抗体分子的生物活性,因而基于金属及金属复合物[9,10]、磁性纳米颗粒[11]、量子点[12]等催化发光底物的无酶免疫系统[13]不断发展,将电化学技术和化学发光相结合检测肿瘤标志物,兼具了化学发光的高灵敏度和电化学的时间、空间可控性[14,15]的优点。有研究人员以CuS纳米粒子作为过氧化物酶模拟物,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无标记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CL)免疫方法测定甲胎蛋白,与基于酶标的CL免疫测定法相比,提出的无标记测定模式更简单、价廉、快速。采用无标记的CL免疫测定法测定甲胎蛋白的线性范围为0.1~60ng/mL,检出限为0.07 ng/mL,且此CL免疫测定系统显示出良好的特异性、可接受的重复性和良好的准确性[16]。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0, 32, 96) " strong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一项临床上已普及的检测技术,这一技术将抗原或抗体包被于固相支持物上,将酶标抗原或抗体加入抗原抗体复合物中,通过底物使酶显色来达到检测目的。不同的研究人员会采用不同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策略,如使用单克隆多克隆抗体[17]及嵌合抗体[18]来开发肿瘤标志物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被开发后其检测系统得到不同的优化,如凝集素及生物素-亲和素系统[19]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中的应用大大增强了其检测的敏感性,荧光素酶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系统[20]也使检测的敏感性不断增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不仅适用于对单一分析物的测定,在多个分析物同时存在时,同样具有良好的适用性[21]。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除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外,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于开发具有酶样活性的模拟酶[22]。ZHANG等[23]以Cu2+作为助催化剂,利用Cu2+/Ag-AgI复合物作为催化剂具有在可见光下使3,3´ ,5,5´ -四甲基联苯胺(3,3´ ,5,5´ -tetramethylbenzidine,TMB)颜色产生变化的特性,构建了夹心型比色法,通过监测TMB溶液的颜色变化以定量癌胚抗原的水平,其开发的比色免疫测定在血清样品分析中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重复性和稳定性。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0, 32, 96) " strong 4、免疫传感器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免疫传感器一直备受肿瘤研究者关注和青睐。将特异性免疫反应与生物传感技术相结合形成的生物传感器,其生物识别部分来自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识别和结合作用,通过理化换能器和信号放大装置将生物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用于检测。与其他几种检测方法相比,免疫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操作方便、设备简单、成本低、可实现实时动态检测等优势。目前,免疫传感器大部分处于试验阶段,正向高通量、商品化发展,以满足临床大样本检测的要求,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有望成为肿瘤标志物的新型检测手段。检验医学网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金属纳米材料由于拥有独特的光学、电子和催化特性常被用于构建免疫传感器[24,25]。LIU等[26]使用多孔铂纳米颗粒和PdPt纳米笼同时测定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和甲胎蛋白,利用多孔铂纳米颗粒较大的表面积和较强的导电性,PdPt纳米笼优异的催化性能及高负载能力,增强和放大响应信号,实现了对双重分析物的灵敏测定。另外,使用纳米合金材料制作的传感器,与使用单一金属材料相比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金属之间良好的协同作用使传感器催化性能进一步被放大。ZHANG等[27]使用PdPt纳米颗粒,以石墨烯片和多壁碳纳米管作为传感平台,组成纳米复合物修饰电极,来测定肿瘤标志物潜伏膜蛋白-1,比单独使用Pd纳米粒子具有更高的过氧化物酶活性,PdPt凹面不仅可以提供较大的表面积,还可以提供更丰富的催化反应活性位点。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碳纳米材料,包括单壁碳纳米管、多壁碳纳米管、石墨烯、碳纳米纤维、碳球等,由于其良好的力学性能、较高的化学稳定性、特殊的电学性质、优异的机械性能和良好的导热性被广泛用于免疫传感器的制造,制造的传感器具有响应速度快、电子传递速率高、负载量大、吸附性好、催化活性等优点。LIANG等[28]研制了以双层酶修饰碳纳米管作为标记的夹心型免疫传感器,利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将辣根过氧化物酶装配到多壁碳纳米管上,实现了信号放大,为临床分析的超灵敏检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聚合物复合材料由于良好的氧化还原性能,被作为免疫传感器信号指示剂[29,30]。TANG等[31]用聚多巴胺-PB2+(PDA-Pb2+)纳米复合材料作为氧化还原体系,用壳聚糖-金纳米复合材料涂覆电极,对癌胚抗原进行敏感性的电流分析。利用聚合物复合材料制作的免疫传感器,因聚合物复合材料掺杂带来的半导体或导体性质,其活性可被调节,掺杂/去掺杂的可逆过程使其可检测不同的分析对象,扩大了检测范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免疫传感器的制备除上述几种材料外,还常引入其他具有不同功能的材料来提高性能。如利用量子点高表面活性、小尺寸及对光、电、温度等敏感的特性,构建的传感器灵敏度较高[32,33] 利用磁性纳米粒子的磁效应构建的传感器抗干扰性好[34] 利用介孔材料良好的孔隙结构和界面结构构建的传感器,能够保持酶良好的活性和功能性 利用水凝胶构建的传感器稳定性好,水溶性高,能够对外界刺激产生响应并产生相应变化[35]。此外,利用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P)纳米颗粒,利用HAP-NPs与钼酸盐的反应检测甲胎蛋白,构建的传感器选择性好、灵敏度高,且成本低[36]。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0, 32, 96) " strong 5、蛋白组学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蛋白组学是近年来兴起的肿瘤研究领域热点之一,以蛋白质为核心,对蛋白质的表达模式和功能模式进行研究。蛋白组学技术具有高通量、微型化、自动化的优势,目前被广泛用于临床肿瘤学研究,为肿瘤标志物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同时具有检测成本昂贵、对技术人员操作要求高等缺点。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0, 32, 96) " ①双向电泳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双向电泳是蛋白组学的经典技术,是利用蛋白质的等电点和不同相对分子质量来分离蛋白质的一门技术。双向电泳是蛋白组学的核心技术之一,能够通过染色强度得到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信息,能够同时分离数千种蛋白质。但其有不能分辨低拷贝数蛋白、检测蛋白比估计总蛋白数少、耗时长、操作过程繁琐等缺点,不能实现完全自动化,研究者常将其与质谱技术联用以分离、鉴定蛋白质[37],即将蛋白质用双向电泳分离后,运用质谱技术进行逐一鉴定,这也成为蛋白组学研究的核心技术。相差凝胶电泳在双向电泳的基础上利用不同的染色对2个样本进行标记,通量更高,提高了凝胶间的可比性,工作效率得到提升。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0, 32, 96) " ②质谱技术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质谱技术是将物质离子化,根据不同质荷比进行时间和空间的分离,进而获得样品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子结构等多种信息的分析方法。由于其具有高分辨力、高精度等特点被广泛用于多个领域。近年来,常用色谱-质谱技术,因其兼具了色谱的分离能力和质谱的鉴定能力,能够对蛋白质进行准确、快速的分析和定量[39,40]。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和电喷雾电离质谱是经过改进的质谱技术,前者利用基质吸收激光的能量,得到肽质量指纹谱,通过检索数据库以鉴定蛋白质 后者利用电喷雾法,液相化多肽以鉴定蛋白质。这2种方法能保证电离时样品分子的完整性,不会使离子碎片化。检验医学网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0, 32, 96) " ③蛋白质芯片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蛋白质芯片是近十年来新兴的分析技术,即在支持物表面排列蛋白质探针以捕获目标蛋白,再通过检测器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根据载体性质不同,可分为固相蛋白质芯片和液相蛋白质芯片,临床上常用来筛选和寻找肿瘤标志物。反相蛋白质芯片也是蛋白组学高通量方法[41]。蛋白质芯片不仅可用来研究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可研究蛋白质与核苷酸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通量高、速度快、灵敏度高的优点。DUAN等[42]设计了一种蛋白质芯片,使用胶体纳米金标记葡萄球菌属蛋白A作为指标,应用免疫金银染色增强技术扩增检测信号,此蛋白质芯片可在不存在交叉反应的情况下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抗体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并可在40min内提供结果,速度相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更快。YANG等[43]开发了一种微阵列芯片,首次使用硅和水凝胶作为微阵列的载体,构成的芯片具有二氧化硅和水凝胶两者的优点。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0, 32, 96) " ④表面增强激光解析及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表面增强激光解析及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是将质谱与蛋白质分离技术相结合的技术,能够检测到其他传统方法检测不到的蛋白质,只需少量样品,检测时间短且重复性高,可分析复杂样品。该技术基于特殊芯片的表明增强吸附作用,将样品蛋白质吸附到芯片上后,将结合蛋白质解离成核电离子以绘制质谱图。将健康人与肿瘤患者的蛋白图谱进行比较,能够发现差异表达的蛋白质。JIN等[44]开发了一种对糖类抗原19-9正常的胰腺癌患者与健康或良性个体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方法,使用与CM10芯片联合的表面增强激光解吸及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相关样品,生成了具有不同蛋白质的诊断模型。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0, 32, 96) " strong 6、分子生物学方法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检测肿瘤标志物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 reaction,PCR)、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逆转录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polymorphism,SSCP)、多种测序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具有高通量,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等优势,但也存在价格昂贵、检测周期长等缺点。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PCR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一种简单、敏感、高效、特异和快速的,能在体外扩增DNA的技术。由经典PCR衍生出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如逆转录PCR被用于口咽癌[45]、结直肠癌[46]、前列腺癌[47]、肺癌[48]等多种肿瘤的检测。甲基化特异性PCR是一种检测特异位点甲基化的技术[49],检测DNA甲基化敏感性极高,KOIKE等[50]发现甲基化特异性PCR对于胃癌标志物的检出率高于逆转录PCR。此外,多种PCR衍生技术如扩增融合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等也被运用于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FISH以标记的特异寡聚核苷酸片段作为探针,根据核酸碱基配对原理,将标记的探针与单链核酸片段配对,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目标序列的分布。FISH虽属于低通量检测,但目前已被用于检测肿瘤细胞[51]、突变染色体[52]、染色体重排[53],在肿瘤生物标志物检测和个体化医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0, 32, 96) " strong 7、液体活检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液体活检是一种从血液等非实性样本中取样,用于诊断和检测肿瘤的方法。液体活检技术主要包括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 CTC)检测、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 ctDNA)检测、外泌体检测等。与组织活检相比,液体活检能够早期筛查、检测肿瘤标志物,克服了肿瘤的时空异质性,具有无创、易反复取样、操作简便、可实时监控等优点,但同时也有价格昂贵、检测标准不统一等缺点。CTC检测目前主要使用的是免疫细胞化学方法,但CTC极低的丰度及其异质性使其面临着技术挑战。ctDNA检测主要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但ct DNA具有易降解、含量低等缺点,为精准检测带来困难。外泌体检测在肿瘤诊断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是具有发展潜力的诊断方法,但其提取及操作尚无统一流程,检测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满足临床大规模样本检测的需要。检验医学网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总结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肿瘤标志物作为临床上肿瘤辅助诊断、治疗参考以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目前在应用上愈发广泛,临床对检测技术的要求也不断发展。不仅有大量灵敏度或特异性更高的标志物被发现,而且在检测方法上也紧跟临床工作需求而不断发展。不同检测方法均有其优势与不足,如何对不同方法进行整合,提高肿瘤标志物的检出能力,是研究者们需关注和探索的问题。能够在肿瘤早期检出低含量肿瘤标志物,永远是临床肿瘤诊断的主要需求。不管使用何种材料,使用何种方法,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稳定性永远是肿瘤标志物研发所追求的目标。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参考文献 /strong /p p   [1]GERDTSSON A S, WINGREN C, PERSSON H, et al. Plasma protein profiling in a stage defined pancreatic cancer cohort-implications for early diagnosis[J]. Mol Oncol, 2016, 10(8): 1305-1316. /p p   [2]COLEMAN R L, HERZOG T J, CHAN D W, et al. Validation of a second-generation multivariate index assay for malignancy risk of adnexal masses[J]. Am J Obstet Gynecol, 2016, 215(1): 82e1-82. e11. /p p   [3]MURATA T, TSUZAKI K, NIRENGI S, et al. Diagnostic accuracy of the anti-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ntibody in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comparison between radioimmunoassay and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J]. J Diabetes Investig, 2017, 8(4): 475-479. /p p   [4]CHANG Y, XU J, ZHANG Q. Microplate magnetic 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for detecting urinary survivin in bladder cancer[J]. Oncol Lett, 2017, 14(4): 4043-4052. /p p   [5]NAKAGAWA M, KARASHIMA T, KAMADA M, et al. Development of a fully automated 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for urine monomeric laminin-γ2 as a promising diagnostic tool of 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J]. Biomark Res, 2017, 5: 29. /p p   [6]ZHAO L, DAN W, SHI G, et al. Dual-labeled chemiluminescence enzyme immunoassay for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 of 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TPSA) and free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FPSA)[J].Luminescence, 2017, 32(8): 1547-1553. /p p   [7]LIU J, ZHAO J, LI S, et al. A novel microchip electrophoresis-based 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for the detection of alpha-fetoprotein in human serum[J]. Talanta, 2017, 165: 107-111. /p p   [8]LI S, YANG T, ZHAO J, et al. Chemiluminescence noncompetitive immunoassay based on microchip electrophoresi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β-subunit of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J]. J Chromatogr B Analyt Technol Biomed Life Sci, 2017, 1053: 42-47. /p p   [9]ZHANG Q, DAI H, WANG T, et al. Ratiometric electrochemiluminescent immunoassay for tumor marker regulated by mesocrystals and biomimetic catalyst[J]. Electrochimica Acta, 2016, 196: 565-571. /p p   [10]LI S, SHI M, ZHAO J, et al. A highly sensitiv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immunoassay strategy based on dual-labeled gold nanoparticles enhancing chemiluminescence for the detection of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J]. Electrophoresis, 2017, 38(13-14): 1780-1787. /p p   [11]HUANG Z J, HAN W D, WU Y H, et al. Magnetic electrochemiluminescent immunoassay with quantum dots label for highly efficient detection of the tumor marker α-fetoprotein[J]. J Electroanal Chem, 2017, 785: 8-13. /p p   [12]GUO Z, HAO T, DU S, et al. Multiplex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of two tumor markers using multicolor quantum dots as labels and graphene as conducting bridge[J]. Biosens Bioelectron, 2013,44: 101-107. /p p   [13]SHIM C, CHONG R, LEE J H. Enzyme-free 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J]. Talanta, 2017, 171: 229-235. /p p   [14]ZHANG M, GE S, LI W, et al. Ultrasensitive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for tumor marker detection using functionalized Ru-silica@nanoporous gold composite as labels[J]. Analyst, 2012, 137(3):680-685. /p p   [15]BABAMIRI B, HALLAJ R, SALIMI A. Ultrasensitive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for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CA125 and CA15-3 tumor markers based on PAMAM-sulfanilic acid-Ru(bpy)32+ and PAMAM-CdTe@CdS nanocomposite[J]. Biosens Bioelectron, 2018, 99: 353-360. /p p   [16]YANG Z, CAO Y, LI J, et al. Smart CuS nanoparticles as peroxidase mimetics for the design of novel label-free chemiluminescent immunoassay[J].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6, 8(19): 12031-12038. /p p   [17]CHEN S L, LI Y L, TANG Y, et al.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double antibody sand wich ELISA for the detection of human sDC-SIGN[J]. J Immunological Methods, 2016, 436: 16-21. /p p   [18]YAMASHITA J, KOBAYASHI I, TATEMATSU K, et al. Sand wich ELISA using a mouse/human chimeric CSLEX-1 antibody[J]. Clin Chem, 2016, 62(11): 1516-1523. /p p   [19]OUJI-SAGESHIMA N, GERAGHTY D E, ISHITANI A, et al. Establishment of optimized ELISA system specific for HLA-G in body fluids[J]. HLA, 2016, 88(6): 293-299. /p p   [20]LI Y, LI Y, ZHAO J, et al. Development of a sensitive luciferase-based sand wich ELISA system for the detection of human extracellular matrix 1 protein[J]. Monoclon Antib Immunodiagn Immunother, 2016,35(6): 273-279. /p p   [21]LAKSHMIPRIYA T, GOPINATH S C B, HASHIM U, et al. Multi-analyte validation in heterogeneous solution by ELISA[J]. Int J Biol Macromol, 2017, 105(Pt 1): 796-800. /p p   [22]WANG J, CAO Y, XU Y, et al. Colorimetric multiplexed immunoassay for sequential detection of tumor markers[J]. Biosens Bioelectron, 2009, 25(2): 532-536. /p p   [23]ZHANG B, WANG X, ZHAO Y, et al. Highly photosensitive colorimetric immunoassay for tumor marker detection based on Cu2+ doped Ag-AgI nanocomposite[J]. Talanta, 2017, 167: 111-117. /p p   [24]LAI G, WANG L, WU J, et al. Electrochemical stripping analysis of nanogold label-induced silver deposition for ultrasensitive multiplexed detection of tumor markers[J]. Anal Chim Acta, 2012, 721: 1-6. /p p   [25]LIANG Y H, CHANG C C, CHEN C C, et al. Development of an Au/ZnO thin film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based biosensor immunoassay for the detection of carbohydrate antigen 15-3 in human saliva[J]. Clin Biochem, 2012, 45(18): 1689-1693. /p p   [26]LIU N, FENG F, LIU Z, et al. Porous platinum nanoparticles and PdPt nanocages for use in an ultrasensitive immunoelectrode for the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the tumor markers CEA and AFP[J]. Microchim Acta, 2015, 182(5-6): 1143-1151. /p p   [27]ZHANG X, ZHOU D, SHENG S, et al. Electrochemical immunoassay for the cancer marker LMP-1 (Epstein-Barr virus-derived 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 using a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modified with Pd@Pt nanoparticles and a nanocomposite consisting of graphene sheets and MWCNTs[J]. Microchim Acta, 2016,183(6): 1-8. /p p   [28]LIANG M, YUAN R, CHAI Y, et al. Double layer enzyme modified carbon nanotubes as label for sand wich-type immunoassay of tumor markers[J]. Microchim Acta, 2011, 172(3-4): 373-378. /p p   [29]LIU Z, RONG Q, MA Z, et al. One-step synthesis of redox-active polymer/AU nanocomposites for electrochemical immunoassay of multiplexed tumor markers[J]. Biosens Bioelectron, 2015, 65: 307-313. /p p   [30]CAI X, WENG S, GUO R, et al. Ratiometric electrochemical immunoassay based on internal reference value for reproducible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tumor marker[J]. Biosens Bioelectron, 2016, 81: 173-180. /p p   [31]TANG Z, MA Z. Ultrasensitive amperometric immunoassay for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s by using a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coated with a polydopamine-Pb(Ⅱ) redox system and a chitosan-gold nanocomposite[J]. Microchim Acta, 2017: 1-8. /p p   [32]LIU W, ZHANG A, XU G, et al. Manganese modified CdTe/CdS quantum dots as an immunoassay biosensor for the detection of Golgi protein-73[J]. J Pharm Biomed Anal, 2015, 117: 18-25. /p p   [33]TIAN J, ZHOU L, ZHAO Y, et al. Multiplexed detection of tumor markers with multicolor quantum dots based on 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immunoassay[J]. Talanta, 2012, 92: 72-77. /p p   [34]SUN X C, LEI C, GUO L, et al. Giant magneto-resistance based immunoassay for the tumor marker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J]. Microchim Acta, 2016, 183(3): 1107-1114. /p p   [35]WANG H, MA Z. A cascade reaction signal-amplified amperometric immunosensor platform for ultrasensitive detection of tumor marker[J]. Sensors Actuators B Chemical, 2017, 2017: 254. /p p   [36]HUANG Y, TANG C, LIU J, et al. Signal amplification strategy for electrochemical immunosensing based on a molybdophosphate induced enhanced redox current on the surface of hydroxyapatite nanoparticles[J]. Microchim Acta, 2017, 184(3): 1-7. /p p   [37]HODGKINSON V C, AGARWAL V, ELFADL D, et al. Pilot and feasibility study: comparative proteomic analysis by 2-DE MALDI TOF/TOF MS reveals 14-3-3 proteins as putative biomarkers of response to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ER-positive breast cancer[J]. J Proteomics, 2012, 75(9): 2745-2752. /p p   [38]CHEN Y T, CHEN H W, DOMANSKI D, et al. Multiplexed quantification of 63 proteins in human urine by 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based mass spectrometry for discovery of potential bladder cancer biomarkers[J]. J Proteomics, 2012, 75(12): 3529-3545. /p p   [39]SINCLAIR J, TIMMS J F. Ovarian cancer[M]. Clifton: Humana Press, 2013: 271. /p p   [40]WANG F, XIE B, WANG B, et al. LC-MS/MS glycomic analyses of free and conjugated forms of the sialic acids, Neu5Ac, Neu5Gc and KDN in human throat cancers[J]. Glycobiology, 2015, 25(12): 1362-1374. /p p   [41]SONNTAG J, BENDER C, SOONS Z, et al. Reverse phase protein array based tumor profiling identifies a biomarker signature for risk classification of hormone receptor-positive breast cancer[J]. Translational Proteomics, 2014, 2(1): 52-59. /p p   [42]DUAN L, WANG Y, LI S S, et al. Rapid and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human hepatitis B virus and hepatitis C virus antibodies based on a protein chip assay using nano-gold immunological amplification and silver staining method[J]. BMC Infect Dis, 2005, 5: 53. /p p   [43]YANG Z X, CHEN B A, WANG H, et al. Hand y, rapid and multiplex detection of tumor markers based on encoded silica-hydrogel hybrid beads array chip[J]. Biosens Bioelectron, 2013, 48: 153-157. /p p   [44]JIN X L, XU B, WU Y L. Detection of pancreatic cancer with normal carbohydrate antigen 19-9 using protein chip technology[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4, 20(40): 14958-14964. /p p   [45]GAO G, CHERNOCK R D, GAY H A, et al. A novel RT-PCR method for quantification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transcripts in archived tissue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oropharyngeal cancer prognosis[J]. Int J Cancer,2013, 132(4): 882-890. /p p   [46]YADEGARAZARI R, HASSANZADEH T, MAJLESI A, et al. Improved real-time rt-PCR assays of two colorectal cancer peripheral blood mRNA biomarkers: a pilot study[J]. Iran Biomed J, 2013, 17(1): 15-21. /p p   [47]VAN NESTE L, BIGLEY J, TOLL A, et al. A tissue biopsy-based epigenetic multiplex PCR assay for prostate cancer detection[J]. BMC Urol, 2012, 12: 16. /p p   [48]LIN Q, MAO W, SHU Y, et al. A cluster of specified microRNAs in peripheral blood as biomarkers for metastatic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by stem-loop RT-PCR[J]. J Cancer Res Clin Oncol, 2012, 138(1): 85-93. /p p   [49]GONZALGO M L, NAKAYAMA M, LEE S M, et al. Detection of GSTP1 methylation in prostatic secretions using combinatorial MSP analysis[J]. Urology, 2004, 63(2): 414-418. /p p   [50]KOIKE H, ICHIKAWA D, IKOMA H, et al. Comparison of methylation-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SP) with 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 in peripheral blood of gastric cancer patients[J]. J Surg Oncol, 2004, 87(4): 182-186. /p p   [51]LV Y, MU N, MA C, et al. Detection value of tumor cells in cerebrospinal fluid in the diagnosis of meningeal metastasis from lung cancer by immuno-FISH technology[J]. Oncol Lett, 2016, 12(6): 5080-5084. /p p   [52]TINAWI-ALJUNDI R, KNUTH S T, GILDEA M, et al. Minimally invasive prostate cancer detection test using FISH probes[J]. Res Rep Urol, 2016, 8: 105-111. /p p   [53]FERNÁ NDEZ-SERRA A, RUBIO L, CALATRAVA A, et al.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and clinical impact of TMPRSS2-ERG rearrangement on prostate cancer: comparison between FISH and RT-PCR[J]. Biomed Res Int, 2013, 2013(3): 465179. /p p br/ /p

肿瘤标志物相关的方案

  • 人肿瘤标志物(CA724)检测试剂盒
    人肿瘤标志物(CA724)检测试剂盒人肿瘤标志物(CA724)检测试剂盒使用说明书本试剂盒仅供研究使用。检测范围: 规格:96T/48T使用目的:本试剂盒用于测定人血清,血浆及相关液体样本中人肿瘤标志物(CA724)含量。实 验 原 理 本试剂盒应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分析法测定标本中人肿瘤标志物(CA724)水平。用纯化的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体,往包被单抗的微孔中依次加入人肿瘤标志物(CA724)抗原、生物素化的人肿瘤标志物(CA724)抗体、HRP标记的亲和素,经过彻底洗涤后用底物TMB显色。TMB在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人肿瘤标志物(CA724)呈正相关。 使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计算样品浓度。
  • 【PalmSens4电化学应用】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电化学法测试人尿液中肿瘤标志物高香草酸
    本文介绍一种测定人体尿液中肿瘤标志物高香草酸(HVA)的新方法。基于中空纤维的液相微萃取(HF-LPME)和差分脉冲伏安法(DPV,PalmSens4便携式电化学分析仪)在阴极预处理的硼掺杂金刚石电极(BDDE)上的组合用于这些目的。
  • 人胃癌标志物检测试剂盒
    人胃癌标志物检测试剂盒人胃癌标志物检测试剂盒使用说明书本试剂盒仅供研究使用。检测范围: 规格:96T/48T使用目的:本试剂盒用于测定人血清,血浆及相关液体样本中人胃癌标志物含量。实 验 原 理 本试剂盒应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分析法测定标本中人胃癌标志物水平。用纯化的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体,往包被单抗的微孔中依次加入人胃癌标志物抗原、生物素化的人胃癌标志物抗体、HRP标记的亲和素,经过彻底洗涤后用底物TMB显色。TMB在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人胃癌标志物呈正相关。 使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计算样品浓度

肿瘤标志物相关的论坛

  • 质谱技术在肿瘤蛋白质标志物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

    20世纪基因组学研究取得的巨大成就为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蛋白质组学是从整体水平上分析生命体、组织或细胞的蛋白质组成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以基因表达产物为研究对象,延伸了基因组学研究深度,更深层次地揭示了生命活动规律。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蛋白质表达存在方式(修饰形式)的鉴定、结构与功能分析、蛋白质定位、蛋白质差异表达以及蛋白质间相互作用分析等[1]。目前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主要包括:二维电泳技术、蛋白质芯片技术、质谱技术等[2]。其中,二维电泳技术是早期蛋白质组学的重要技术之一,但是由于实验步骤多,耗时长,重复性差等特点,已经逐步被新型技术所取代。蛋白质芯片技术是将多种蛋白质纯品点于芯片表面,形成蛋白质矩阵进行免疫等标记反应,主要受限于很多蛋白质无法获得纯品而不能用于芯片制备。质谱技术由于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分析范围宽等优点逐渐成为蛋白质组学的主要研究手段,可以对特定生命过程中的功能性蛋白质分子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因此在基础科研和临床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4]。一、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技术1.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定性技术:蛋白质定性鉴定的基本原理在于:蛋白质组的基本序列已经通过基因组学信息获得,可以用来鉴定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并且获得多肽与蛋白质的对应关系[1],即质谱提供的多肽碎片数据可以与蛋白质数据库自动匹配来确定多肽序列与蛋白质归属。基本技术策略分为:(1)自上而下(Top–down)策略[5],即完整蛋白质在质谱中进行分析,可以提供完整蛋白质的质量数,但是由于质谱仪受到质量分析范围的限制,此方法在常规实验室不易实现。(2)自下而上(Bottom–up)策略[6],即蛋白质被蛋白酶水解成多肽,然后对多肽进行质谱分析和碎裂。基于这条策略的大致步骤为:蛋白质样品首先经过酶解降解为多肽,然后对多肽进行色谱–质谱分离与鉴定,最后通过搜索引擎(MASCOT:http://www.matrixscience.com/server.html, SEQUEST:http://fields.scripps.edu/sequest等)在公共蛋白质组学数据库(SWISS–PORT: http://web.expasy.org/groups/swissprot, NCBI: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等)中自动完成质谱数据的解析,确定多肽序列与蛋白质种类。该技术灵敏度高,特异性好,仪器自动化程度高,可以鉴定出生物样品中成千上万种蛋白质,被认为是大规模、高通量蛋白质定性检测的首选方法。2.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相对定量技术:对于大多数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来说,仅完成样品中蛋白质组的定性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蛋白质组进行定量分析。由于组学的研究对象是多个蛋白质,单次检测很难实现所有蛋白质的绝对定量,因此蛋白质组学定量多为相对定量检测。蛋白质组学定量的质谱技术包括谱图计数、质谱峰强度定量、同位素定量技术等。其中使用同位素作为内标定量的方法是目前质谱定量的最佳手段,即对整体蛋白质组进行同位素标记,并使用每一种天然蛋白质与同位素蛋白质的比值进行相对定量分析。主要分为细胞层面标记和蛋白质层面标记两种技术路线:(1)细胞层面标记的细胞培养氨基酸稳定同位素标记(stable isotope labeling with amino acids in cell culture,SILAC)方法[7]:即在两种细胞样品中分别加入轻重同位素标记的培养基,经过传代培养后,两种细胞样品中的全部蛋白质中分别嵌合了轻重同位素,可以在质谱上根据同位素的不同质荷比直接判断样品来源并进行定量比对。(2)蛋白质层面标记:使用含有同位素的小分子与样品全部蛋白质直接标记,如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fication,iTRAQ)[8]、同位素编码亲和标记(isotope–coded affinity tag,iCAT) [9]、18O标记[10]等方法,此类方法使用带有稳定同位素的小分子与特定氨基酸侧链反应,使得多个样品可以分别连接含有不同同位素个数(多至8个)的小分子,从而产生一级数据相同但是二级数据不同的质谱谱图,通过二级谱图强度比对进行多个样品的定量分析。3.基于质谱的目标蛋白质绝对定量技术:质谱技术对目标蛋白质的绝对定量检测主要通过质谱多反应监控技术与同位素多肽内标技术联用来实现[11]。该方法首先选定目标蛋白质的一个或多个多肽,合成序列相同但含有稳定同位素的多肽作为内标,定量加入样品中,通过监测特定多肽及其同位素多肽的质谱峰强度进行比对和计算获得目标蛋白质的定量值。质谱多反应监控技术通过进行母离子筛选与子离子筛选等二次选择过程,筛选出目标蛋白质,而非目标蛋白质由于无法通过筛选达到检测器,极大降低了噪音干扰。因此,此方法针对性强,本底噪音低,是目前质谱技术中定量能力最好的一种,可以控制变异系数小于15%,检测限低至纳克每毫升,适合血液、组织等临床样品的定量检测[11]。二、质谱技术发现肿瘤蛋白质标志物质谱技术作为一项强有力的研究工具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特别在肿瘤相关研究中,目前已经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的肿瘤标志物包括多种蛋白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PSA),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HCG), 糖类抗原CA125等,均揭示了蛋白质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这些已有成果极大促进了质谱技术在肿瘤蛋白质标志物研究中的应用,并取得了标志性进展。例如: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Chan课题组发现了新型卵巢癌蛋白质标志物,他们使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质谱技术(surface 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 and 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SELDI–TOF MS)技术对503个妇女的血清进行了蛋白质组学的分析[12],在随后的大量临床验证中最终确定CA125、β2微球蛋白,转铁蛋白,甲状腺运载蛋白和载脂蛋白A1的联合检测可以作为卵巢癌的新型临床诊断指标。2009年9月该试剂盒OVA1(商品名称:http://ova–1.com)获得了美国FDA的认证,进入临床使用,被认为是国际肿瘤蛋白质标志物研究的重要标志性成果。同时,肿瘤仍然是国际上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缺乏早期检测技术和有效治疗方案,临床中还存在着大量问题需要解决,新型标志物的研发迫在眉睫。由于肿瘤蛋白质标志物研究的难度大,风险高,因此近十年来仅有几例试剂盒获得了美国FDA批准,进入临床使用。大量标志物研究还停留在论文研究水平,其中临床问题、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案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研究的成功与否。1.临床问题选择:在肿瘤蛋白质标志物研究中,临床问题的选择是研究核心。在肿瘤研究中,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往往包括肿瘤早期检测、肿瘤分期检测、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疗效评估等多个方面。研究者需要根据不同肿瘤的临床情况,具体分析并凝练不同肿瘤的主要临床问题。例如,对于病程发展快、五年存活率低、没有有效手术或化疗手段的肿瘤,早期诊断是研究重点,如胰腺癌、卵巢癌、肺癌等;对于病程发展慢、手术效果明显的肿瘤,肿瘤的愈后与复发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如前列腺癌、肠癌等;还有一些肿瘤有特殊的检测需求,如乳腺癌虽然有临床有效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HER2等基因标志物,可以进行药物靶点治疗,但是三阴性乳腺癌的检测还缺乏有效的标志物与治疗方案。因此,在肿瘤蛋白质标志物研究实验开展之前,明确临床问题,并以此确定临床样品入组标准,是研究成功的核心基础。2.研究思路设计:不同于基础科学实验,临床实验需要在大量样本中进行实验结果的验证,因此肿瘤蛋白质标志物研究往往包括新型标志物发现和验证两部分。标志物发现实验是在疾病组和对照组之间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鉴定样本中的未知蛋白质组并进行相对定量比较,分析数据选择出在两组样本中差异最大的一个或几个蛋白质作为新型标志物的候选物。随后,标志物验证实验在大量未知样本中进行蛋白质候选物的定量检测,使用发现实验中建立的区分标准进行判读,计算检测灵敏性(sensitivity)和特异性(specificity)。有效的蛋白质标志物研究往往需要发现与验证的两步设计思路来相互保证。3.技术方案选择:根据蛋白质标志物研究的两步设计思路,发现实验中使用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定性技术与相对定量技术对样本中的大量未知蛋白质进行分析,获得标志物候选物名单。验证实验中根据已有名单,进行目标蛋白质(非蛋白质组学)的精确定量检测。这几种质谱技术的配合使用,可以满足不同实验情况和目的,最终实现新型蛋白质标志物的成功研发。三、展望质谱技术是现阶段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核心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分析通量大等优势,特别是其与同位素内标的联合使用,大大提高了质谱定量能力,因此在多种肿瘤标志物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被广泛应用。目前,大量肿瘤蛋白质标志物候选物已经通过使用质谱技术被从血液、组织、体液中筛选出来,预计在完成大规模临床验证后可以作为新型标志物在临床使用,促进肿瘤检测水平的发展。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质谱技术还不具备进行蛋白质组的绝对定量能力。相对于免疫等传统蛋白质检测技术,仪器昂贵,操作复杂,自动化程度低,这些因素决定了质谱目前适用于蛋白质的临床研究,但不适用于蛋白质的临床检验,这是质谱技术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参考文献[1]何华勤. 简明蛋白质组学[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1:1,76,85-95,119,125-138.[2]RuediA, MatthiasM. Mass spectrometry-based proteomics[J]. Nature, 2003, 422(13):198-207.[3]甄艳, 施季森. 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5(1):103-108.[4]孙瑞祥, 付岩, 李德泉,等. 基于质谱技术的计算蛋白质组学研究[J]. 中国科学E辑信息科学, 2006, 36(2):222-234.[5]WhiteleggeJ,HalgandF,SoudaP, et al. Top-down mass spectrometry of integral membrane proteins [J]. Expert Review Proteomics, 2006, 3(6):585-596.[6]ChaitBT. Mass spectrometry:bottom-up or top-down? [J]. Science, 2006, 314(5796):65-66.[7]TranDT, AdhikariJ, FitzgeraldMC. StableIsotope Labeling with Amino Acids in Cell Culture (SILAC)-based strategy for proteome-wide thermodynamic analysis of protein-ligand binding interactions [J]. Mol Cell Proteomics, 2014,13(7):1800-1813.[8]DytfeldD, KandarpaM, StrahlerJR, et al. Proteomic Profiling of Multiple Myeloma (MM) Cells Using iTRAQ and Label-Free Quantitative Proteomics for the Prediction of Complete or near Complete Response (CR/nCR) In Frontline Treatment with Lenalidomide, Bortezomib, and Dexamethasone [J]. Blood, 2010, 116(21):271-272.[9]García-SantamarinaS, BoronatS, DomènechA, et al. Monitoring in vivo reversible cysteine oxidation in proteins using ICAT and mass spectrometry [J]. Nat Protoc,2014,9(5):1131-1145.[10]MirzaSP, GreeneAS, OlivierM. 18O labeling over a coffee break:a rapid strategy for quantitative proteomics [J]. J Proteome Res, 2008,7(7):3042-3048.[11]曹冬, 张养军, 钱小红. 基于生物质谱的蛋白质组学绝对定量方法研究进展[J]. 质谱学报, 2008, 29(3):185-190.[12]ZhangZ, BastRC, YuY,et al. Three biomarkers identified from serum proteomic analysis for the detection of early stage ovarian cancer[J]. Cancer Res,2004,64(16), 5882-5890.

  • 【原创大赛】外泌体作为标志物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

    [align=left][font='calibri'][size=16px]外泌体[/size][/font][font='calibri'][size=16px]作为标志物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size][/font][/align][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外泌体是一种磷脂双层膜包裹的生物纳米颗粒,直径为[/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30-200 nm[/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近年来,由于外泌体携带大量遗传物质,在介导细胞[/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细胞间通信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液体活检最理想的分析目标。[/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肿瘤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可以协助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近年来,外泌体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显示出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重要的诊断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标。肿瘤来源的外泌体携带分子和基因载体,反映了肿瘤细胞的部分组成,广泛分布于血液和包括尿液在内的其他体液。这些外泌体可以作为一种微创的液体活组织检查,对肿瘤进行实时的非侵入性分析,帮助疾病的临床诊断。外泌体作为疾病诊断和预后的标志物,相比于传统的[/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miRNA[/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分子具有明显的优势。肿瘤细胞衍生的外泌体携带的[/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mRNA[/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miRNAs[/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和蛋白质等生物活性分子通常构成了肿瘤细胞的总蛋白质组或转录组的一部分,反映了亲本细胞的遗传信息。而且这些生物活性分子由于受到外泌体双层膜结构的保护使其在运输过程中不被降解。此外,这些外泌体在不同的储存情况下,包括在[/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4[/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下短期储存[/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96 h[/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或在[/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80[/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下长期储存,都具有很强的活力。外泌体的这些特性使其成为癌症诊断、预后和治疗反应的重要监测指标。[/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多项体外研究表明,通过应用蛋白质组学和转录组学的方法,使用外泌体及其内容物和表面蛋白可以更早地发现癌症,从而提高预后和生存率[/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43][/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结肠癌患者血浆标本中外泌体水平的提高与肿瘤细胞的整体存活率的下降有相当大的联系[/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32][/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另一项研究表明,外泌体上的[/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CD24[/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EDIL3[/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和纤维连接蛋白被认为是早期乳腺癌的标志物。此外,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外泌体中,研究人员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EGFR[/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胎盘碱性磷酸酶([/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PLAP[/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和富亮氨酸的α[/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2-[/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糖蛋白[/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1[/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LRG1[/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的过表达。最近的报告显示,使用无标记的液相色谱[/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串联质谱([/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LC-MS[/color][/url]/MS[/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检测前列腺癌患者的尿液,研究人员发现存在于尿外泌体中的[/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PCA3[/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和[/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TMPRSS2:ERG[/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蛋白是潜在的生物标志物。这些发现表明从体液中分离得到的外泌体可能是肿瘤早期检测的重要非侵入性标记物。[/size][/font]

  • 中药质量护身符:质量标志物

    中药质量是中药临床疗效的保障,中药科技工作者为中药质量控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未能满足日益提高的对中药质量控制的要求。为提升我国中药产品质量和质量控制水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昌孝研究员针对中药生物属性、制造过程及配伍理论等医药体系自身的特点,提出了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新概念。中药质量标志物是存在于中药材和中药产品(如中药饮片、中药煎剂、中药提取物、中成药制剂)中固有的或加工制备过程中形成的、与中药的功能属性密切相关的化学物质,是反映中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标志性物质。质量标志物确定的基本方法和技术?中药质量标志物可基于基原性鉴别、物质分析和生物学评价3类方法和技术的集成和整合来确定质量标志物。基原性鉴别方法和技术主要有经验识别、形态观察、生物基原、DNA条码等。物质分析方法和技术主要有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指纹图谱、化学标志物等。生物学评价方法和技术主要有生物色谱、生物效价、药效指标、毒理学指标、药代指标和代谢产物、根据中医理论建立的药物性味和功效测定方法、网络药理学与网络毒理学方法等。

肿瘤标志物相关的资料

肿瘤标志物相关的仪器

  • 循环肿瘤细胞CTC分选分析系统可从全血中捕获罕见细胞并进行全自动富集、标记、荧光成像,确保样品损失少,结果重复性好。实验操作温和,可收集到活的单细胞,如CTCs 和免疫细胞等。独特的成像技术可对每个罕见细胞进行可视化定量分析,从全血中获取单个活细胞。它是集微流控技术、激光分选和荧光成像为一体的全自动化分析平台,不仅可以直接分析全血样本还能减少细胞损失。循环肿瘤细胞CTC分选分析系统——技术优势:1、 98.6%侦测灵敏度——全世界zui强,1颗稀有细胞也可以找到2、可同时分析高达13种生物标志物——全自动荧光染色影像分析3、回收高活性罕见细胞——强而有力的研究工具,接续二代测序等分析4、可使用全血上机,无需预处理——5分钟手动制备时间,罕见细胞不流失5、世界独创整合系统、可使用自有抗体——高灵敏度、专一性、再现性 循环肿瘤细胞CTC分选分析系统——核心技术——eDAR 技术循环肿瘤细胞CTC分选分析系统采用eDAR 技术,可以快速处理大量样本并且仍然可以保留细胞的完整性,该技术通过将样本进行nL(纳升)级等分,收集含有靶细胞的液滴展开进一步研究。直接对全血进行细胞表面标志物标记或多重抗体标记。标记好的血液样本进入入口,通过微流控通道经激发光照射,当检测到荧光信号时,系统自动将该液滴分到筛选芯片上,以备进一步分析,剩余的液体流入废液室。
    留言咨询
  •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越来越关注于模拟人类自然疾病过程的动物模型,以便更准确地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反应。老龄鼠自发肿瘤模型就是这样一种模型,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和研究肿瘤的自然演变。然而,仅仅依靠传统的生物学和病理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研究的需要,因此,肿瘤成像监控技术的引入成为了研究老龄鼠自发肿瘤的关键。 老龄鼠自发肿瘤成像监控是指通过先进的成像技术,对老龄鼠体内的肿瘤进行非侵入性的实时监测,从而获取肿瘤生长、转移和响应治疗的动态信息。这种技术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实时追踪肿瘤的发展过程,还能够评估不同治疗策略的效果,为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传统的肿瘤研究通常依赖于组织切片和病理学分析,这些方法虽然准确,但具有破坏性,不能提供肿瘤发展的动态信息。相比之下,肿瘤成像监控技术具有非侵入性、实时性和动态性的特点,能够在不破坏动物模型的前提下,连续监测肿瘤的变化,从而为我们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纽迈推出的老龄鼠自发肿瘤成像监控仪作为一种肿瘤研究工具,具有非侵入性、实时动态监测、高灵敏度和定量分析等优势。无需进行手术或组织切片,因此不会对老龄鼠造成额外的伤害或痛苦,可以连续监测肿瘤的变化,提供肿瘤生长、转移和响应治疗的实时动态信息。 纽迈的老龄鼠自发肿瘤成像监控仪在肿瘤研究、药物筛选和治疗效果评估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深入地了解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发现新的肿瘤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为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依据。老龄鼠自发肿瘤成像监控仪技术指标:场强:1±0.05T ,共振频率约42MHz动物线圈:直径60mm老龄鼠自发肿瘤成像监控仪适用范围:磁共振造影剂大、小鼠活体成像老龄鼠自发肿瘤成像监控仪应用方向:肿瘤识别(脑、皮下、肝脏)肿瘤生长与治疗过程肥胖研究磁共振造影剂研究老龄鼠自发肿瘤成像监控仪应用案例:
    留言咨询

肿瘤标志物相关的耗材

  • Markes 生物标志物,玻璃热脱附管
    产品描述Markes玻璃热脱附管由完全惰性材料制造,是对活性物质进行采样的理想选择。 透明的玻璃能很容易检查吸附剂情况,也很适合小样品的直接脱附。先进的标记选项Markes吸附管上都有标记,方便跟踪样品和存储。玻璃管上的标签使用窑烧陶瓷贴花(白底黑字),并包含序列号,条形码和采样方向箭头。Markes的 TubeTAG&trade 射频识别(RFID)技术与玻璃吸附管兼容,为外场观测提供故障安 全跟踪管理 – 吸附管信息管理*关键之处。 推荐的吸附管美国环保局(EPA)TO-17 方法(C2-BAXX-5259):填装中等和较强吸附剂,该吸附管可捕集从丙烯到六氯丁二烯的极性和非极性“空气有毒物质”,保留水分*少。直接脱附(C0-NXXX-0000):该种吸附管可确保用于直接热脱附时样品的正确位置,并可查看分析前后情况。属性分类货号产品中文名称热脱附管C2-BXXX-5201生物标志物,玻璃材质,一盒十支常见应用的吸附管Application应用Standard methods标准方法Analyte range分析物范围Sampling采样方式Tube type吸附管Tubematerial吸附管材质Tube number吸附管型号环境空气空气质量HJ 644*, US EPA TO-17, ISO16017-1,EN 14662-1C2 –C14主动(泵)Universal不锈钢C3-AAXX-5266Air toxics玻璃/不锈钢C2-BAXX-5259/C2-AAXX-5270HJ 583*苯系物主动(泵)Tenax TA不锈钢C1-AAXX-5003ISO 16017-2, EN 14662-2C2 –C14被动(扩散)取决于目标物HJ 759*, US EPA TO-15C2 –C10苏玛罐臭氧前体物 (不包括极性化合物)C2 –C12在线PAMS (可包括极性化合物)SVOCsC6 –C40主动(泵)SVOC air不锈钢C1-AAXX-5342ISO 16000-13, ISO 16232, ISO 12884PAH 多环芳烃主动(泵)PAH不锈钢C2-AAXX-5138未知空气样品C2 –C15主动(泵)Universal – SafeLok不锈钢C3-DAXX-5266填埋场、土壤土壤中的挥发性气体C4 –C32主动(泵)Soil gas不锈钢C3-AAXX-5304土壤气体侵入测试ASTM D7663C3 –C30主动(泵)Odour/Sulfur惰性涂层C2-CAXX-5314ADTM D7758C4 –C32被动(扩散)取决于目标物工作环境工作场所MDHS 72, EN 1076, ISO 16017-1C2 –C14主动(泵)Universal不锈钢C3-AAXX-5266Air toxics玻璃/不锈钢C2-BAXX-5259/C2-AAXX-5270EN 838, ISO 16017-2, MDHS 80C2 –C14被动(扩散)取决于目标物室内空气车内ISO 12219 series, OEM-specifiedC4 –C32主动(泵)Material emissions不锈钢C3-AAXX-5304室内ISO 16000-6, ISO 16017-1, ASTM D6196C4 –C16主动(泵)Material emissions不锈钢C3-AAXX-5304C6 –C30主动(泵)Indoor air – Tenax不锈钢C1-AAXX-5003材料挥发产品和材料ISO 16000-6, ASTM D6196C4 –C32主动(泵)Material emissions不锈钢C3-AAXX-5304汽车材料 - 直接热脱附VDA 278C6 –C25 C14 –C32直接脱附Empty玻璃, 30mm 处限流C0-NXXX-0000无菌室VDI 2083-17C4 –C32主动(泵)Material emissions不锈钢C3-AAXX-5304汽车材料ISO 12219, ISO 16000-6C4 –C32主动(泵)Material emissions不锈钢C3-AAXX-5304工业污染源废气填埋场气体LFTGN 04Thiols硫醇类主动(泵)Odour/Sulfur惰性涂层C2-CAXX-5314工业污染源排放HJ 734*C3 –C12主动(泵)Universal不锈钢C3-AAXX-5266石油冶炼US EPA 325, UK Protocol苯系物 &butadiene被动(扩散)EPA 325不锈钢及TubeTAGC1-ACAX-5020臭味气体Thiols硫醇类主动(泵)Odour/Sulfur惰性涂层C2-CAXX-5314Markes 热脱附管和配件购买或咨询,欢迎来电广州绿百草或填写产品留言吧...
  • 游离DNA保存管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在液态活检以及生命科学研究的诸多领域中,如何正确有效地在样品的保存和运输中,防止其受到污染和降解,对检测结果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样本的保存和运输中,相关人员都喜欢使用游离DNA保存管这个产品去解决这一问题。那么这个产品的主要功能到底有哪些呢?一、保护游离DNA样品免受污染和降解游离DNA保存管的最基本功能是保护游离DNA样品免受污染和降解。游离DNA在提取、储存和运输过程中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样品质量下降。而游离DNA保存管在能够有效地隔绝外界污染物的同时,减缓游离DNA的降解过程,确保样品质量。二、延长游离DNA样品的保存时间游离DNA保存管内含有独特的保鲜剂和稳定剂,可以稳定试管内的游离DNA并防止其降解,从而实现样品的长期保存,有利于研究者对样品进行长时间的保存和运输。比如国盛医学所研发的游离DNA保存管,采用独特抗凝剂和保鲜剂,不仅具有常温下保鲜血浆中游离DNA(cfDNA,ctDNA),稳定有核细胞防止释放细胞基因组DNA而稀释目标游离DNA,还能抑制核酸酶降解游离DNA,从而仍样本的保存时效从普通采血管的6小时延长至7天,满足样本长距离运输、长时间保存的需求,对于一些需要长时间追踪的研究项目具有很大的优势。三、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游离DNA保存管广泛应用在基因遗传研究、生物医学遗等多个领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相关应用比较成熟的领域主要为NIPT(无创DNA产前检测技术)、肿瘤检测、用药指导、术后/药效监测。正如上所述,游离DNA保存管的相关功能在疾病诊断、生物标志物研究、个体化治疗等领域的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此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液体活检的发展,相信该产品在未来还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 游离DNA样本保存管,品牌:国盛医学,一文读懂液体活检
    肿瘤的液体活检主要包括循环肿瘤DNA(ctDNA)、游离肿瘤细胞(CTC)及外泌体(exosome)。众多研究表明三者与肿瘤的早诊、治疗、预后等均存在相关性。目前在临床应用最多的当属ctDNA检测。正常人的体液内亦存在来自于机体正常细胞的游离DNA,简称循环游离DNA或cfDNA;在肿瘤患者体内,循环游离DNA不仅仅来自于正常细胞,还有一部分来自于肿瘤细胞,即ctDNA,也是循环游离DNA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检测ctDNA相关变异状态作为来自肿瘤细胞的标志物。目前临床肿瘤ctDNA检测最常见的应用领域为治疗方案选择及耐药监测。 由于ctDNA具有片段化程度高、丰度低等特点,其主流检测方法包括Cobas法、Super-ARMS法、高通量二代测序(NGS)及数字PCR。液体活检的运用与优势液体活检最大的优势在于微创、快捷,易于动态监测;一定程度上全面反映肿瘤整体变异状态,不受肿瘤异质性影响;适用人群更广泛,对于难以取得活检肿瘤组织或取得肿瘤组织不够基因检测的患者,液体活检提供了一个了解肿瘤基因变异状态的有效途径。1. 早期诊断肿瘤的早期诊断最大难点是由于肿瘤负荷很低,可能影像学上没有明确的病灶,此时血液中ctDNA的含量亦极低,普通针对ctDNA突变的检测难以满足早诊的要求。但DNA甲基化改变是贯穿整个恶性转化的表观遗传学改变。即使在肿瘤发展的最早期,DNA甲基化模式也已经与正常细胞存在显著差异;其次,甲基化水平的改变是具有组织特异性的,即对甲基化进行检测及比对,能够进行器官溯源,发现到底是哪里可能会发生或已经发生了肿瘤。 因此,对ctDNA的甲基化水平进行检测,是一种有效的肿瘤早期筛查辅助手段。比如SEPT9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对结直肠癌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性可达74.8%及97.5%[1],现在已经可以作为一种结肠镜前的初筛手段。2. 指导靶向治疗肿瘤的靶向治疗是目前临床最常见的ctDNA检测应用。根据《非小细胞肺癌血液EGFR基因突变检测中国专家共识》,如果有肿瘤组织,推荐使用肿瘤组织进行驱动基因检测;若无肿瘤组织样本或肿瘤组织样本不足的情况下,液体活检可作为很多患者基因检测的首选。无论何种检测方式,应注意的是若组织活检或者液体活检有任何一个是阳性,患者应当考虑使用靶向药物;当液体活检先行的时候,若液体活检为阴性,应提示患者可能存在假阴性,必要时再取活检,以避免错失可能的靶向治疗机会。 3. 耐药监测靶向治疗终归面临耐药的问题,而液体活检由于微创快捷的优势,是理想的耐药监测材料。对于EGFR一代或者二代TKI用药人群,约半数以上的患者出现EGFR 20号外显子T790M而耐药,因此对于此类患者的耐药监测可使用敏感度高且成本低的数字PCR法对T790M单点进行监测。如果患者已经出现了耐药,亟需探索其耐药机制以更换治疗方案,此时推荐使用NGS对基因变异的整体状态进行检测,以便全面寻找耐药原因。4. 预后评估在预后评估方面,微小残留病变(MRD)是目前研究的热点。MRD指的是治疗后传统影像学和实验室方法无法发现,但通过分子诊断可以发现的肿瘤来源的分子异常。多种肿瘤的相关研究表明,ctDNA突变状态可提示接受根治性治疗的患者的预后复发,并且已经在部分临床实验中得到应用。液体活检的样本采集要求血液的规范化处理是保证液体活检结果准确的基本前提。在血液样本的送检方面应注意:1.采血管的选择ctDNA检测的血液需使用EDTA抗凝管或者cfDNA专用采血管。若使用EDTA抗凝管,血液离体后应尽量保存于4℃,2小时内需尽快进行血浆分离;若使用cfDNA专用采血管,血液可在常温保存3-5天。切记严禁使用肝素抗凝管,因为肝素在后续DNA提取过程中难以去除,并且会抑制PCR反应,导致后续ctDNA检测失败。2.采血量及采血注意事项一般而言,ctDNA检测需要采集8-10ml的全血。采血后严禁剧烈震荡血液,或者使用注射器针头对血液进行转移,因为这样的操作均会导致血液中细胞破裂,从而造成基因组DNA的污染,增加ctDNA检测的假阴性。采血后应轻柔将采血管颠倒8-10次进行混匀。3. 患者采血时间的选择一般建议患者空腹进行抽血,特别是血脂较高的患者。这是由于低密度脂蛋白对荧光有屏蔽和吸收的作用,会干扰后续ctDNA的相关检测;三酰甘油会降低ctDNA的提取率;若使用微滴式数字PCR检测技术,血液中的脂质会影响后续微滴的生成。此外,对于正在进行化疗的患者,一般建议患者化疗结束后进行抽血。 国盛医学分子保鲜系列产品血液样本的保存及运输作为液体活检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如何收集保存全血样品中游离cf-DNA和cf-RNA的呢?游国盛医学研发的游离DNA采血管和游离RNA采血管可以满足液体活检中样本保存和运输的需求。 游离DNA采血管 国盛医学游离DNA采血管含有独特的抗凝剂和保鲜试剂,不含干扰游离DNA提取和抑制PCR成分,能稳定有核细胞,防止释放细胞基因组DNA而污染目标游离DNA;抑制核酸酶降解游离DNA,可在常温下稳定运输保存7天以上。 游离RNA采血管 国盛医学游离RNA保存管能稳定血细胞并防止血液凝固,防止血液有核细胞中基因组DNA和RNA的释放;能够有效抑制血浆中的核酸酶,防止游离RNA在体外降解;适合常温运输,储存样本5天及以上。

肿瘤标志物相关的试剂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