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发展规划

仪器信息网十一五发展规划专题为您整合十一五发展规划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十一五发展规划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十一五发展规划相关的资讯

  •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二五”发展规划》印发
    2月17日,环保部印发《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中指出为满足“十二五”环保重点工作需要,保证环境保护标准各项相关工作,培养和稳定标准工作队伍,需适当增加环境保护标准工作资金投入,提高单项标准制修订经费,特别是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监测规范等的单项经费,以进一步提高标准制修订水平以及强化方法标准的试验验证。“十二五”期间,约需标准经费投入2.11 亿元。   其中,新立项450 项标准,完成600 项环境保护标准计划项目,整合后发布涵盖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火电、钢铁、水泥、畜禽养殖、有色等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机动车排放标准以及配套的环境监测规范、环境管理规范等300 项以上标准,共约1.42 亿元。   详情如下: 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部各派出机构、直属单位:   环境保护标准是我部落实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重要手段,是支撑环境保护各项工作的基础。为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标准体系,进一步发挥标准对环境管理转型的支撑作用,在充分总结“十一五”环境保护标准工作基础上,我部组织编制了《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二五”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二五发展规划.pdf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二五”发展规划   目 录   一、“十一五”环境保护标准工作进展和问题   (一)“十一五”环境保护标准工作主要进展   1.环境保护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   2.促进污染物减排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更加显著   3.对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支撑力度得到加强   4.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   (二)环境保护标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标准体系的协调性和完整性有待加强   2.对环境管理重点工作的支持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3.标准的宣传培训和实施评估工作不足   4.标准相关的科研工作和基础条件尚需加强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1.围绕中心,促进转型   2.突出重点,支撑减排   3.注重实施,拓展领域   4.标准统领,全面动员   三、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具体指标   四、规划任务   (一)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   1.环境质量标准   (1)水环境质量标准   (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3)声与振动环境质量标准   (4)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5)生态环境质量标准   2.污染物排放标准   (1)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2)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3)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   (4)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5)核与电磁辐射安全标准   3.环境监测规范   (1)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2)环境标准样品   (3)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4.环境基础类标准   5.管理规范类标准   (二)环境保护标准实施评估   1.环境保护标准实施评估原则与对象   2.环境保护标准实施评估机制   3.环境保护标准实施评估内容   (三)环境保护标准宣传培训   1.环境保护标准宣传工作   2.环境保护标准培训工作   (四)环境保护标准体系设计、基础性工作及能力建设   1.夯实环境保护标准基础理论   2.加强环境保护标准体系设计和构建   3.环境保护标准工作队伍建设   4.环境保护标准基础数据库和信息化建设   五、实施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增加资金投入   1.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   2.环境保护标准实施评估   3.环境保护标准宣传培训   4.环境保护标准体系设计、能力建设和技术管理   (三)完善管理制度   (四)加强科研支撑   (五)强化评估考核   (六)加强国际合作   一、“十一五”环境保护标准工作进展和问题   “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部和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全面贯彻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一五”规划》,环境保护标准体系日臻成熟,总体水平迅速提高,标准作用更加突出,影响显著加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工作能力日益提升,标准工作取得跨越式发展,为“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环境保护标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十一五”环境保护标准工作主要进展   1.环境保护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共发布国家环境保护标准502 项,增长幅度在30 多年环境保护标准工作历史上前所未有。截至“十一五”末期,我国累计发布环境保护标准1494 项,其中现行标准1312 项。现行标准体系由两级五类标准组成,分别为国家级标准和地方级标准,标准类别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监测规范(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管理规范类标准和环境基础类标准(环境基础标准和标准制修订技术规范)。截至“十一五”末期,共有国家环境质量标准14 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138 项环境监测规范705 项,管理规范类标准437 项,环境基础类标准18 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的主要内容已经基本健全。“十一五”期间,各地结合实际加强了标准管理工作,北京、河南等省(市)环境保护部门发布环境保护标准规划,上海实施环境保护标准行动计划,黑龙江、山东、广东、天津、辽宁、福建等省(市)也出台了一系列地方环境保护标准,截至“十一五”末期,现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达到63 项,比“十五”末期增加了40 项。   2.促进污染物减排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更加显著   “十一五”期间,共发布48 项涵盖造纸、制药、有色、建材、   机动车和施工机械等重点行业和污染源的国家水、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噪声排放标准。取消了按环境功能区设立不同排放限值的做法,按照区别对待与统一要求相结合的策略规定新建和现有污染源的排放要求。设立了适用于环境敏感和生态脆弱地区的水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水污染物监控方案》,设立了水污染物间接排放限值。设置了大气无组织排放和污染源周边环境质量监控的要求。新发布标准的污染物排放限值进一步收紧,平均收紧幅度在50%以上。   “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排放标准减排化学需氧量6.33%,减排火力发电行业的二氧化硫18.20%,水泥行业在产量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二氧化硫排放量没有明显增加。全国实施国家第三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部分城市推行国家第四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机动车排放强度下降了40%以上。造纸、火电和机动车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显著,行业技术进步加速。   3.对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支撑力度得到加强   修订并发布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启动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等9 项环境质量标准的修订工作。支持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等国家重大活动环境质量保障工作,制定发布了储油库、油罐车和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在北京和上海等地提前实施国家第四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并配套制修订车用汽油和柴油中有害物质控制标准。满足太湖蓝藻事件、汶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等环境应急工作需要,及时制定和实施相关标准。   促进环境管理规范化,制修订了一大批环境监测规范、环境信息传输标准和环境执法现场检查规范,制定发布了一系列适用于清洁生产、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生态环境保护、核与电磁辐射和化学品环境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管理规范类标准。积极支撑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制定发布了一系列关于面源污染防治   的环境保护标准。   4.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   发布了《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等多项规范性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清洁生产与审核等标准的制修订技术规范。修订发布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备案管理办法》。大力推行标准政务公开,标准工作公开性和透明度不断提高,开放了环境保护部政府网站的意见反馈平台,设立了标准咨询热线电话,所有标准正式文本在政府网站公开,摈弃了防复印套红印刷的做法。5 年来,公布标准502件、标准征求意见稿473 件、标准行政解释文件19 个。   (二)环境保护标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标准体系的协调性和完整性有待加强   部分标准之间的关系需进一步理顺,如水质标准“一水三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渔业水质标准),空气质量两项标准并立(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部分污染物排放标准行业拆分方式有待完善。随着需要监控的环境污染因子不断增多,环境监测规范的数量和技术水平距离实际需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固废、生态、核与辐射、环评导则等标准体系的系统性和协调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对环境管理重点工作的支持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由于环保标准规范性、程序性要求严格,标准的上位法、基础数据、科研成果缺乏,以及环保标准工作任务重,制修订工作人员有限等主客观原因,一些标准难以出台或者出台速度慢,不能及时满足环境管理需求。部分标准的标龄较长,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为支撑重点工作而进行的标准簇构建还需进一步深化。   3.标准的宣传培训和实施评估工作不足   重要标准、标准基础理论和标准体系的宣传培训工作开展有限,部分使用者对于标准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入,部分标准发布后未能得到全面有效实施,未能充分产生应有的效益。对于标准实施效果的跟踪评估工作未全面开展,标准的适用性受到影响,依据标准实施效果指导修订工作的机制尚不完善。   4.标准相关的科研工作和基础条件尚需加强   部分标准相关科研工作的针对性不强,成果缺乏系统性,对标准制修订工作的支持力度不足。重要基础数据和科研成果的信息共享程度不够。我国环境质量基准研究体系和应用国外基准的基本规则尚未形成。相对于标准工作任务,标准工作队伍的人员数量明显不足,单项标准工作经费仍然偏少,不利于标准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改革创新,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导向,不断推进环境管理转型,努力实现新时期环保标准工作的四个转变,即: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管理型转变、由侧重发展国家级标准向国家级与地方级标准平衡发展转变、由各个标准单元建设向针对解决重点环境问题的标准簇建设转变、由以标准制修订为主的工作模式向包括标准制修订、宣传培训、实施评估、标准体系设计与能力建设的全过程工作模式转变。   (二)基本原则   1.围绕中心,促进转型   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导向,围绕深化总量减排、改善环境质量和防范环境风险,加快标准制修订。形成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持久性有机物等标准簇,包含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监测规范和其他相关配套标准,发挥标准组合效能,支撑环境管理战略转型。   2.突出重点,支撑减排   以污染减排、空气质量改善、生活饮用水安全保障、土壤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化学品风险管理、农村环境保护、环境应急等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建立环境质量标准和重大排放标准等的制修订新机制,提高单项标准投入,深化细化标准工作内容,进一步提升标准质量。   3.注重实施,拓展领域   从以环境污染控制为目标导向向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导向转变,更加需要发挥环境保护标准的导向、规范和依据作用。以完善标准体系为基础,以加强标准宣传培训、开展标准实施评估为突破,研究分析制约标准实施的关键因素,更加紧密结合环境保护系统各部门、各地方实际工作,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标准的适用性,充分发挥标准对环境质量改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4.标准统领,全面动员  进一步突出环境保护标准在环境保护科技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以标准统领科研、技术、产业、健康、气候变化等各项工作,促进构建完善的科技标准体系。建立统一战线,不断完善竞争机制,广泛吸引社会各界参与环境保护标准工作,并充分发挥优势单位的作用。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扩大我国环境保护标准的国际影响。   三、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基本建立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环境管理制度相匹配的科学的、系统的、适用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体系,构建针对重点环境问题的标准簇,为环境管理各项工作提供全面支撑。建立健全标准宣传培训和实施评估机制,全面组织地方参与环境保护标准全过程工作。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标准基础理论体系,形成一支颇具规模的标准工作专业队伍和外围专家群体,进一步提升标准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具体指标   1.在“十二五”期间共完成600 项各类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任务,对其中若干项制修订任务进行优化整合,正式发布标准300 余项。基本完成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体系构建,形成支撑污染减排、重金属污染防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防治等重点工作的8 大类标准簇。   2.建立常态化的标准宣传培训机制,国家级培训3000 人次以上,带动地方培训15000 人次以上。   3.建立环境保护标准实施评估工作机制,开展30 项左右重点环境保护标准的实施评估,形成相应评估报告,指导相关标准制修订,提出环境管理建议。   4.形成一支专业齐全、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队伍。形成相对稳定的环境保护标准咨询专家约500 人。   四、规划任务   (一)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   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为目标,加快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步伐,进一步完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体系。鼓励地方参与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制定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发展规划,制定实施较国家标准更为全面和严格的地方标准。   1.环境质量标准   完成地表水、海水、空气、机场噪声、振动等环境质量标准的修订工作,既反映我国特征,又逐步与国际接轨。完善地表水、空气、入海河口、近海生态等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客观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使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与人民群众的感受相一致。进一步强化环境质量标准的导向作用,以环境质量标准倒推规划目标,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进一步深化细化环境质量标准制修订工作内容。   (1)水环境质量标准   修订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和渔业水质标准,解决指标不协调的问题。提高各功能水体与相应水质要求的对应性,体现饮用水源地水质标准的针对性和独立性。落实分区管理战略,完善富营养化评价要求,研究设置反映我国不同地域特征的湖泊富营养化指标。研究增设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新型污染物等控制项目的可行性,防范环境风险。研究建立基于风险控制的水环境短期评价技术规范。进一步规范水质评价技术方法,推动设立达标规划制度,推进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实施。修订海水水质标准,完善河口与海岸带水质评价方法。   (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修订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标准整合并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调整环境空气功能区分类方案,增设PM2.5 平均浓度限值和臭氧8 小时平均浓度限值,收紧PM10 等污染物的浓度限值,收严监测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更新污染物项目的分析方法。分期实施,逐步与国际接轨。为客观表征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特征,服务公众健康指引,发布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制订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建立合理的环境空气质量和变化趋势评价工作规则,科学设置达标要求。   (3)声与振动环境质量标准   以保障安静适宜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为目标,修订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确定合理的机场噪声评价指标和控制水平,研究瞬时噪声影响评价指标,对机场周边土地利用提出合理要求,强化对机场周围区域环境噪声管理与规划控制的支撑。修订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客观反映环境振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追踪国际环境噪声基准最新研究成果,推动开展我国公路和城市道路、铁路(含高速铁路)、航空噪声的人群烦恼度调查研究。   (4)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修订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建立包括农用地、居住类用地和工业用地等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有毒有害物质控制指标。以保护人体健康为目标,以健康风险评估为手段,制订相关标准,启动污染土壤风险评估、污染场地土壤修复目标值确定和场地人体暴露参数调查等标准研究制订工作,初步建立工业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管理与污染控制标准体系。   (5)生态环境质量标准   逐步构建包含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生态监测与评价标准三大类别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在进一步加强体系设计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开展生态环境标准制修订工作。开展生态保护定量化阈值和实施机制研究,针对农村和自然保护区特点,探索建立分区分类的生态系统质量评价技术规范。   2.污染物排放标准   以人为本,配套环境质量标准实施需求,以总量控制污染物、重金属、颗粒物(PM10 和PM2.5)、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其他有毒污染物为重点控制对象,通过完善污染物排放监控体系、收紧排放控制水平,进一步提高水、大气、固体废物和环境噪声等排放标准控制要求。坚持因地制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制订更严格的排放标准。进一步深化细化重大排放标准制修订工作内容。   (1)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结合环境保护重点需求、行业污染物种类及排放分担率,开展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制修订工作。逐步实现以约40 项(类)行业型排放标准为主,综合型排放标准为辅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建设目标,其中行业型排放标准覆盖约90%以上化学需氧量和85%以上氨氮工业排放源、95%以上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排放源。   制修订畜禽养殖、城镇污水处理厂、合成氨、纺织染整、有机化合物制造、无机化合物制造、石油化工、农药、制革、啤酒、屠宰与肉类加工、酒精与白酒、海水淡化、有色金属、电池、钢铁等行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相关行业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控制。修订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完善污染物控制指标和要求,保障污染物排放监控体系的严密性。研究完善工业园区和农村污水处理厂排放控制要求。进一步研究国家水污染物间接排放监控方案,在排放标准中完善水污染物间接排放控制要求,防范环境风险。   (2)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结合环境保护重点工作需求、行业污染物种类及排放分担率,优化整合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开展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制修订工作。固定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由行业型、通用型和综合型排放标准构成,共约35 项(类)标准。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由道路、非道路的新车和在用车(发动机)排放标准构成,共约25 项(类)标准。其中行业型、通用型固定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移动源排放标准共覆盖约95%以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源,80%以上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源。   制修订火电、钢铁、水泥、石油炼制、炼焦、有色金属冶炼、稀土、再生有色金属、电子、电池、锅炉、工业窑炉、涂装、印刷包装、饮食业油烟、制药、医药、人造板、砖瓦、铸造、玻璃、陶瓷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对相关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的排放控制,加强对相关行业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控制,特别是无组织排放控制和污染源周边环境质量监控要求,满足风险防范需求。修订恶臭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恶臭控制。修订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保障污染监控体系的严密性。   适应机动车工业高速增长情况下污染防治工作的需要,以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控制为重点,坚持道路与非道路移动源并重,机动车与油品标准同步,开展机动车和其他移动污染源排放标准制修订工作。进一步提高新机动车和移动式机械的排放控制要求,完善在用移动污染源排放监控体系。全面实施国家第四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发布国家第五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鼓励有条件地区提前实施下一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推动实施机动车环境保护标志管理,加强生产一致性检查,保障标准实施。推进车用燃油低硫化步伐和国家第四、第五阶段车用燃油标准的实施,推动在全国范围供应符合相应国家标准的车用燃油。配合新能源汽车推广,制订混合动力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加强国际机动车排放技术法规协调工作,跟踪和参与国际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燃油等技术法规的制订。   (3)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   按照全过程管理与风险防范的原则,基于我国国情和固体废物管理规律,逐步完善固体废物收集、贮存、处理处置与资源再生全过程污染控制标准体系。建立以固体废物鉴别标准和技术规范为基础的固体废物属性鉴别类标准体系,促进固体废物鉴别、分类规范化。针对固体废物产生的重点行业和环节,进一步明确控制要求。强化和完善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污染控制标准,修订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焚烧等污染控制保护技术法规协调和国际机动车技术法规制定协调工作,不断推进我国环境保护标准与国际接轨。   环境保护部   2013年2月17日
  • 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印发
    发改产业[2011]3229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关于印发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等有关行业协会:   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保障民生的基础产业。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为加快食品工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食品工业体系,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编制了《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目录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和存在问题   (一)发展成就   (二)存在问题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一)国际食品工业发展趋势   (二)国内食品工业面临形势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主要任务   (一)强化食品质量安全   (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四)提高装备研制水平   (五)加快企业技术进步   (六)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七)大力推进两化融合   五、重点行业发展方向与布局   (一)粮食加工业   (二)食用植物油加工业   (三)肉类加工业   (四)乳制品工业   (五)水产品加工业   (六)果蔬加工业   (七)饮料工业   (八)制糖工业   (九)方便食品制造业   (十)发酵工业   (十一)酿酒工业   (十二)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工业   (十三)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业   六、政策措施   (一)严格市场准入   (二)发挥政府作用   (三)推进节能减排   (四)强化安全监管   (五)维护产业安全   (六)促进境外投资   (七)提高企业诚信   (八)引导健康消费   七、规划实施
  • 发改委详解《生物产业发展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答记者问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对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发展做出的方向性重大战略部署。去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2020年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更明确的使命和更高的要求,即:“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   生物产业是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继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四个专项规划公布后,近日国务院正式印发《生物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培育发展生物产业作出了总体部署。贯彻落实好《规划》,对于培育发展生物产业,促进人口健康、粮食安全和推进节能减排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委领导接受了记者采访。   问:请简要介绍一下《规划》的编制背景和过程。   答:从国际上看,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分子设计和基因操作为核心的技术突破推动了生物产业深刻变革,生物产业内涵日益丰富、外延不断扩展,全球生物产业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新时期。技术和创新资源的流动推动全球产业格局加速演变,发达国家加快布局,新兴经济体逐步扩大参与分工合作的程度,新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未来几年是我国生物产业乘势而上、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关键时期。   从国内来看,“十一五”期间,我国生物产业取得较快发展,产业规模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投资十分活跃,创新企业大量涌现,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为未来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未来几年,我国生物产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一是我国面临日益严峻的人口增长和老龄化趋势,健康保障需求不断增长。二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绿色食品、优质环境将提出更高要求。三是随着经济发展,我国面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严峻形势,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生物产业提出了迫切要求。   综合国内外形势,随着我国市场需求的扩大和技术水平的提升,生物产业具备了加速发展的基础和环境。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我国生物产业将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要加速发展我国生物产业,必须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行业管理机制突出问题,加速形成完善的市场准入政策法规体系,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和新业态的壮大 必须加快解决研究开发与产业发展脱节问题,解决产业发展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具有创新活力的小企业群体的问题,形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国际竞争力。   《规划》编制主要经历了确定框架、集中编制、征求意见与修改完善三个阶段。   1、确定框架阶段。2011年初,经有关部门推荐,成立了由相关领域、相关方面高层次专家组成的文件起草组。在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中央管理企业和各地发展改革委全面总结《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关于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落实情况的基础上,文件起草组汇总相关资料和数据,深入总结、分析国际上主要国家生物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我国生物产业发展优势和问题、“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间生物产业发展思路和重点等,经多次与有关部门和专家共同讨论,形成了《规划》(框架)。   2、集中编制阶段。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文件起草组按照《规划》(框架)确定的思路,集中进行《规划》编制研究。在此过程,起草组听取了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投融资机构、重点企业、产业园区等方面专业人士的相关意见,并反复讨论修改,形成了《规划》初稿。在此基础上,起草组将《规划》初稿进一步征求了部分国家生物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的意见,并进行修改完善,形成了《规划》(征求意见稿)。   3、正式征求意见与修改完善阶段。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规划》(征求意见稿)送有关部门、有关行业协会、有关中央管理企业和各地方发展改革委征求意见。共有49个单位和9位专家反馈了约100条意见。根据反馈意见,文件起草组进行了修改完善。之后,召开了国家生物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会议,对《规划》进行了论证。根据论证意见,文件起草组再次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了《规划》(送审稿)。   问:《规划》定位和编制《规划》的原则是什么?   答:《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有关内容的深化和细化,是今后一段时间引导我国培育发展生物产业的总体部署,是指导地方和行业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突出了生物产业阶段性发展特征,明确了发展方向、发展目标、标志性重大任务等,提出了重点领域发展的行动计划,以及强化组织实施的具体措施。   按照上述定位,《规划》编制体现了以下原则:一是充分贯彻体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加强与《“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有关规划的衔接,体现宏观性和指导性。二是重点突出近期的目标和任务,并适当展望“十三五”,体现阶段性和针对性。三是明确相关领域的行动计划、国家引导产业发展的具体举措和政府推动产业发展的主要抓手,体现操作性和引导性。   问:《规划》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生物产业相关内容保持基本一致。   《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面向健康、农业、能源、环保等领域的重大需求,以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产业内生发展能力为主线,把握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坚持企业主体作用,着力优化政策法规体系,营造产业创新发展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现代生物产业体系和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生物产业高端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根据目前的发展现状,《规划》提出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四个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高品质发展的原则。这是针对提升我国生物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而设立的原则。高品质发展就是要发展高性能、高效益的生物技术和产品。经过“十一五”的发展,我国生物产业已经奠定了一定基础,具备了发展高品质产品的条件,这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二是坚持企业主体地位的原则。这是针对加速我国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需要而设立的原则。生物产业发展驱动力既来自市场也来自创新,在发展中能否取得优势,取决于创新效率。未来发展,要把市场需求作为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导向,只有通过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发挥企业在资源整合、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作用,才能提高创新效率、促进产业形成良性循环。   三是坚持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原则。这是针对部分产业链核心环节薄弱从而制约产业向高品质发展的问题而设置的原则。未来发展,要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形成结构完整、各环节协同、具有主导发展能力的产业体系,必须着力发展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化发展,形成内生发展能力。   四是坚持国际化发展的原则。这是针对生物产业知识技术密集,大规模高效生产客观需要开展全球创新合作和市场开拓的情况而设置的原则。未来发展,只有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弥补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人才、技术、资金不足等问题,提高国际化程度,才能加速生物产业发展。   问:《规划》提出了哪些具体的发展目标?   答:《规划》提出以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产业内生发展能力为主线,以建生态、打基础、立体系、育优势和促应用5个方面为主要任务,围绕2020年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总体目标,分别从结构布局、创新能力、规模质量、发展环境、社会效益五个方面制定了具体目标:   一是结构布局更加合理。未来几年是我国生物产业加快发展中高端产品的关键阶段。目标是重点领域实现全面发展,新业态健康成长,重点区域实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自身特色与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   二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生物产业是一个高度依赖于创新的产业。目标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主要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重明显提高,获得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大幅增多,境外授权专利数量显著增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得到广泛应用。   三是规模和质量大幅提升。这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要求之一。目标是2013—2015年,生物产业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到2015年,生物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10年翻一番,工业增加值率显著提升。   四是发展环境显著改善。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政策环境的依赖度上升。目标是形成较完善的生物新产品、新技术市场准入、价格形成、市场监管等管理体系,建立鼓励创新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激励政策体系,完善行业公共服务、生物安全保障和产业统计等服务体系。   五是社会效益加快显现。生物产业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重要问题的战略产业,社会效益是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标是对改善人口健康、保障粮食和能源安全、促进绿色增长、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的作用明显提升。   把这些目标进一步聚集,就是要实现产品技术性能领先、质量过硬、生产工艺先进、经济性能好、知识技术密集的高端产品的高品质发展,以大幅提升生物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问:《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是什么?出于什么考虑?   答:考虑到近几年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服务是发展热点,新业态不断出现,发展潜力巨大,因此,《规划》在“十一五”国家提出的五个重点领域基础上,从生物医药中单列出生物医学工程,新增了生物服务,即明确了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服务七个重点领域。   《规划》针对生物产业每个领域发展的具体状况,分别提出了相应的重点任务。   1、生物医药。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是保障我国人民健康的需要。生物医药目前是生物产业的主体部分,新产品、新服务不断涌现,产业规模迅速扩大。《规划》提出,以开发生物技术药物新产品和现代制药新工艺技术为重点,强化先进技术规范的推广应用,积极推动行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药物、化学药物、中药等,做强生物医药产业。   2、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是生物技术、材料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业,也是满足我国人民预防、诊断、治疗、手术、急救、康复等医学和个人保健的市场需求产业,已成为国际投资热点。《规划》提出,一是有效整合优质资源,推动产学研医深度结合,克服核心部件的设计和制造能力瓶颈,建立高效的医疗器械产业链,推动高性能医学装备规模化发展。二是推动仿生医学、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与生物技术的融合,加快新型高生物相容性医用材料研制和产业化,加速发展高附加值植介入材料及制品。三是加快发展以生物分子诊断技术及其芯片为基础的体外诊断试剂和仪器,推动我国诊断试剂产业的发展。   3、生物农业。发展生物农业是保障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增收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规划》提出重点发展生物育种、农用生物制品、海洋生物资源等重点任务。一是提升生物育种核心竞争力,大力开发主要农林动植物的高产、优质、多抗、高效新品种,加速推进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的集成应用,完善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生物种业技术体系,大力发展高端产业群。二是强化生物兽药与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等农用生物制品的研发与产业化,促进农用生物制品的标准化高品质发展。三是加快开发海洋特有的生物资源,大幅提升海水养殖新品种开发能力,加快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应用,提高海洋水产综合加工技术及其加工废弃物资源高值化利用水平。   4、生物制造。发展生物制造是我国制造业转变生产方式,面向绿色、低碳与可持续经济发展的需要。“十一五”期间,生物制造产业快速发展,部分产品在国际上具备较强竞争力。《规划》提出,一是加快推动生物基材料、生物基化学品与新型发酵产品的规模化发展,提高生物基产品的经济竞争力。二是围绕传统工业过程的绿色转型升级,加强生物催化剂、工业酶制剂的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化,推进绿色生物工艺的应用示范,初步形成生物法绿色工艺体系,提高经济发展的绿色水平。   5、生物能源。发展生物能源是我国开拓清洁能源、缓解能源短缺、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需求。《规划》提出,一是充分利用宜能荒地建设生物液体燃料非粮原料的多元化供应体系,突破预处理技术、低成本水解糖化关键技术瓶颈,加速生物质燃气合成燃油催化剂等研发和产业化。二是大力推广生物燃气和成型燃料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加大对大型成套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建设城乡一体化的供应体系。三是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类生物质发电技术和成套设备,建设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生物质发电示范工程,形成生物质发电原料收集体系、装备研发和产业化体系以及相应管理体系。   6、生物环保。针对生物环保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正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情况,《规划》提出,以水污染、大气污染、有机废弃物治理和受损生态系统治理与修复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性能生物环保材料和生物制剂,推广高效生物监测、治理、修复及废物利用等成套技术工艺及装备,推动产业规模扩大。   7、生物服务。生物服务是生物技术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加速生物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是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规划》提出,大力发展服务于生物产业的合同研发和委托制造,提升高端实验仪器、生物试剂和实验动物等公共技术专业化服务能力,努力培育生物产业延伸服务,加强生物产业专业中介服务,促进生物服务新业态发展壮大。   问:《规划》提出了哪些行动计划?选择原则是什么?   答:实施行动计划是培育发展生物产业的重要举措。《规划》根据七个领域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11个行动计划。确定行动计划的原则,一是针对产业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或重大问题,体现对相关重点领域的基础性和重大引领作用,充分体现产业的发展方向 二是目标明确,任务清晰,确保“十二五”期间可以顺利完成 三是与《“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重大创新发展工程衔接,有利于重大创新发展工程进一步细化和深化。   1、在生物医药领域,围绕支撑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需求,重点实施生物技术药物发展、通用名药品高品质发展和中药标准化3个行动计划,形成先进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形成一批高品质、规模化、标准化和国际化发展的重点产品,培育一批大型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促进产业做强做大。   2、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围绕高端化发展的目标,重点实施高性能医学装备产业化行动计划,建立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协同开发、设计、集成制造等在内的产业链发展联盟,培育若干具有创新发展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建立相关标准和评价体系,实现高性能医学装备的规模化发展。   3、在生物农业领域,围绕提升生物育种和农用生物制品产品竞争力的需求,重点实施生物育种创新发展、农用生物制品发展2个行动计划,形成国家生物育种和农用生物制品产业支撑体系,创制一批重大新品种,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保障我国种业安全,促进农用生物制品产业发展。   4、在生物制造领域,围绕绿色与可持续经济发展的需求,重点实施生物基产品发展和生物工艺应用示范2个行动计划,实现一批重要生物基产品的非粮原料生产,形成年产百万吨级生物基材料、千万吨级生物基产品的生产能力,推动一批新型工业酶制剂上市,形成规模化应用的示范性生物工艺技术,促进绿色工艺推广应用。   5、在生物能源领域,围绕克服生物质液体燃料发展瓶颈的需要,重点实施生物液体燃料产业化行动计划,实施纤维素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商业化示范工程,与同类化石能源产品相比具有价格竞争力 实现生物液体燃料与化石燃料一体化调配、供应与流通。   6、在生物环保领域,围绕改善生态和发展产业的需要,重点实施环保用生物制剂发展行动计划,推动一批环保用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培育一批龙头企业。   7、在生物服务领域,考虑到生物信息是健康服务、新药研发、生物育种、生物资源保护等领域的发展基础,重点实施生物信息服务行动计划,建设国家生物资源与生物信息技术网络体系,形成面向生物产业的信息服务能力。   问:《规划》提出的政策保障措施有哪些?如何把《规划》实施落到实处?   答:国家颁布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内容涉及许多方面的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为了体现《规划》完整性,增强操作性,《规划》针对未来各重点领域面临的共性问题提出了六条保障措施。一是完善准入政策,促进创新创业 二是实施需求激励,强化市场拉动 三是完善创新激励,促进持续发展 四是重视人才培养,强化团队建设 五是加强资源管理,保护生物安全 六是加强统筹协调,确保规划落实。   为强化落实,《规划》要求,要建立健全推动生物产业发展的协调机制,加强宣传,统一思想,加强协调配合,调动社会和企业资源,形成合力促进生物产业快速发展。明确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统筹协调,会同相关部门制定生物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等重大任务的部门分工方案,加强规划与国家相关科技专项等的衔接,强化规划对年度计划执行和重大项目安排的统筹指导。强调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及时开展后评估,针对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提出解决办法,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明确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组织实施生物产业发展各项行动计划,加快研究出台有关政策措施,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建立中央与地方信息沟通平台,形成高效协同机制。要求各地区要根据当地比较优势和产业发展现状,科学确定生物产业发展定位,出台政策措施,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强化产业链分工和区域协作配套。   《规划》发布是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一个新里程碑,指明了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主要任务。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关心下,我国生物产业一定能够快速发展,形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造福于人民。

十一五发展规划相关的方案

  • 光离子化技术发展综述
    光离子化技术发展综述 * 张 颿 1,2、魏庆农1、彭夫敏1、张 伟1(1.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环境光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合肥 230031 )(2 .炮兵学院, 合肥 230039 ) E-mail : salas0527@163.com 摘 要 回顾光离子化技术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光离子化技术的优缺点、光离子化检测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结构,着重分析了电离室内部的电离微观机制。并以国产仪器GC-4400型便携式光离子化气相色谱仪为主,介绍了国内外近期PID技术的若干最新发展。 关键词 光离子化; 光离子化检测器; 电离室 1 引言 1.1 什么是光离子化技术 光离子化技术就是利用光电离检测器(Photoionization Detector,简称PID)来电离和检测特定的易挥发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简称VOC)。光电离检测器可探测那些气体电离势能在紫外光源辐射能量水平之下的气体,其高能紫外辐射可使空气中大多数有机物和部分无机物电离,但仍保持空气中的基本成分如N 2 、O 2 、CO 2 、H 2 0不被电离(这些物质的电离电位大于11eV)。 光离子化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气体被检测后,离子重新复合成原来的气体和蒸气 [1] ,也就是说它是不具破坏性的检测器。可以通俗地讲,PID就是一台没有色谱柱的便携式色谱。由于可以检测极低浓度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其它有毒气体。因而对VOC检测具有极高灵敏度的PID就在应急事故的各类处理中有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它已经成为环境保护、痕量检测和实时检测污染等方面的强有力工具。 ......(未完)察看全文(PDF文档),请点击页面上方的链接。
  • PHI TOF-SIMS助力锂电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高速增长,动力电池装机量也随之迅速攀升。鉴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平均使用寿命约为6~8年,动力电池在未来2-3年内将迎来大规模退役潮,因此动力电池的回收已成为全国甚至全球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锂的回收需要考虑诸多问题,如回收效率、回收成本、环境污染以及方法的可行性等。传统的废锂回收方法主要有火法冶金、湿法冶金、生物冶金和电化学萃取等。然而,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的报告,欧盟的废LIB回收率不5%,这意味着废锂的回收仍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十一五发展规划相关的论坛

  • 《国家生物产业发展规划》

    国务院近日下发《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到2020年,把生物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 根据《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生物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10年翻一番,工业增加值率显著提升;生物产业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作用显著增强,在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

  • 【分享】电化学“十一五”学科发展规划

    在未来的5-10年内应重点围绕如下科学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 移动式电源和再生式能源是当今能源发展中的重要方面 1.高性能储氢/制氢和储锂新体系以及聚合物电解质中氢离子和锂离子的传输机理2.直接型燃料电池新体系和生物燃料电池;3.用轻元素及其化合物组成储/产氢材料及可充电多电子过渡金属化合物电极; 4.超级电容器和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等特殊电化学储电装置; 5.质子膜燃料电池的成流机理和衰退机理和新型质子膜材料;6.(公交)车用动力电池的衰退机理和循环及再生回收; 7.基于光电化学原理的新光伏电池体系和电池运行新型机制。 二 发展各类材料(特别是绿色化材料)的电化学制备新方法对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电化学方法制备新型环境友好和生物医用材料; 2.新型低能耗的电化学制备材料方法; 3.基于电化学原理的新型微米/纳米加工方法; 4.基于离子液体体系的电化学新方法等;5.材料保护、防腐、循环使用(包括材料表面处理)的电化学新方法。 三 基于生命体系中广泛存在(电解质)水和各类电荷传输的特点,电化学在生命领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将日益凸现 1. 生物膜与仿生界面的电荷传输、物质传输与能量转换以及生物膜内源性电场的实验和理论; 2. 生命活动过程中的电生理现象(肌肉、神经、脑等等)的电化学机制探索; 3. 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电子传递机制及分子间弱相互作用的(谱学)电化学方法; 4. 对细胞各种行为的影响和控制的电化学方法; 5. 生命活动过程电活性粒子(物质)的定向有序专一的传递、传导或转移。 四 电化学在信息和环境领域中的最大挑战是在微芯片、微传感器和微系统制造方面的研究工作 1.芯片、微传感器和微系统制造过程中的电化学技术和理论 2.结合微系统技术制备微电解池和微电池体系以及组合电化学体系; 3.基于微系统技术的电化学传感器微型化和集成化;4.超分子化学、自组装、分子印迹和分子遗传学等在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 5.电化学法制备纳米器件或分子器件的探索。 五 电化学在以上学科交叉领域中所面临的挑战也对于电化学自身发展和解决本学科重大问题带来难得机遇 1.复杂电化学相界(如三相界、固-固、膜-液、液-液等)的结构、性质与过程; 2.微米/纳米尺度上的复杂(限域)电化学体系和相关过程的实验和理论方法; 3.复杂体系(凝聚相、膜、超微孔、凝胶)中的离子/电子输运过程的理论与实验; 4.电化学方法与现代物理表征技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实验与理论等。

十一五发展规划相关的资料

十一五发展规划相关的仪器

  • 现当代的污水状况大家应该都能切身感受到,污水处理问题已经上升成首要任务。不仅是现在我国的污水状况,现在世界的饮水状况都呈现出堪忧的事态。其中常用的MBR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就是当代比较受欢迎的水处理设备。MBR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不仅运行成本低,而且自动化程度高。这也是大家比较常使用的原因。使用价值非常高。在现在大环境下分析下,污水处理设备的发展趋势是非常有前景的。  艾普西隆环境科技(常州)有限公司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能有效处理城区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避免污水及污染物直接流入水域,对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的市场分析:  随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深入,中国污水处理领域的投资将持续保持增长,但短期内投资增速则显现出下滑的趋势。2010年中国污水行业处理行业投资总额为860亿元,同比增长26%,投资增速与2009年相比放缓。2011年污水处理行业投资增速继续下滑至15%左右。预计到2013年行业投资增速可恢复至18%左右。  相对于工业污水处理领域,生活污水处理属于政府投资领域,投资刚性较强,因此2011年及2012年可维持一定的生活污水设备需求。在经济疲软的情况下,大部分企业可能会推迟自身污水处理系统的更新改造计划。因此工业污水处理设备需求在2012年将出现下滑,在2013年至2015年间,有望出现恢复性反弹。  发展的趋势:  我国污水处理行业突飞猛进,整体发展处于快速成长期,主要表现在污水处理能力迅速扩张、污水处理率稳步提高、污水处理量快速增长等方面。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10262万立方米,比2009年末增长13.4%,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6.9%。截至2011年9月底,全国设市城市、县累计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3077座,处理能力达到1.36亿立方米/日。  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动了环保产业发展,到202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将不低于90%,我国污水处理业务市场空间广阔。此外,鼓励利用再生水的政策,也将对污水深度处理业务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国污水处理建设的严峻形势,县城和镇污水处理率较低的现状,为污水处理市场的建设、运营投资均带来巨大投资空间。  公司:艾普西隆环境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通江大道368号B座三层
    留言咨询
  • 北京华旭提供实验室整体规划设计功能配置方案。实验室环境是作为科研,生产的一种特殊环境,由于其功能配置的要求及操作方式的需要,我们根据环保智能型实验室空间整体规划,净化技术,设计理念介绍大家。  实验室整体规划:充分考虑实验室的大小及各种实验室仪器,净化设备所占面积,利用整体空间。  功能配置:根据客户要求及所需作业内容,选择实验台柜的配置及水,电,气,通风柜的整体配置。  实验室整体工作流程:考虑实验室与实验室之间的相互关连,提供简洁,方便。  以人为本安全的布局设计实验室,提供高质量的实验室工作台,环保智能型的设计。  方便安全的净化工程,将空气中的微粒子,有害空气,细菌等污染物排除,并将室内温度,洁净度,压力,气流速度与气流分布,噪音振动及照明,静电控制在某一需求范围内的净化工程。  低成本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类型的客户需要,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结构,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满足现时的要求,适应将来的发展,为客户节约成本不浪费从实际出发。北京华旭洁净净化科技提供实验室净化工程服务,给我一个空间,还您一个洁净的世界。欢迎垂询。
    留言咨询
  • 住宅产业化-预制混凝土搅拌站推动社会发展  预制桥梁搅拌机采用的转速调整提高设备搅拌能力,需要说明的是,搅拌机的相关配件的搭配是发挥搅拌能力的一个重要作用。混凝土构件搅拌机的筒体形状,搅拌叶片的形状、材质都为精确搅拌做了基础,设备可用于各种生产场合、生产标准。  1.混凝土搅拌站设备具有落差自动修正功能,同时还具有点动精称功能,设备生产的准确性和质量得到了保证。  2.混凝土搅拌站设备可以在控制系统设定混凝土总量以计算每盘产量和总共搅拌次数,同时设备记录的数据还会在生产过程中实时变更。  3.水泥混凝土搅拌站采用了集控系统,操作者在中控室中可以集中控制整套设备,不但便于管理,还可以在设备出现问题时快速发现,快速解决。  住宅产业化-预制混凝土搅拌站推动社会发展  科尼乐搅拌站是一种新型多功能混凝土搅拌站。混凝土搅拌站配备了单独手动控制、落差自动补偿、砂石含水率补偿等独特功能,是混凝土搅拌站厂家自主研发的先进型号,能自动完成预定罐次生产,可以广泛的适用于中等规模以上的施工工地、水利水电工程、商品混凝土制造厂等。  科尼乐搅拌站配套主机选用立轴行星式搅拌机,科尼乐立轴行星式搅拌机是科尼乐机械三大支柱主机之一,其搅拌质量高,传动平稳。该搅拌机结构简单、搅拌质量好、生产效率高、能耗低、寿命长、维修保养方便。
    留言咨询

十一五发展规划相关的耗材

  • 天津银鹏发展金铁坩埚盖子
    天津银鹏发展金铁坩埚盖子
  • 博晖HAF-2砷As原子荧光空心阴极灯
    产品介绍重要提示:本产品网页标价为随机发布参数,产品具体准确价格请联系客服博晖公司于2015年全资收购美国Advion公司,聚焦质谱分析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应用,为客户提供卓越的质谱产品及使用体验。公司收购河北大安制药有限公司及广东卫伦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进入生物制药领域,进一步完善健康生态产业链。公司广泛开展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研发合作,实现产学研的深度结合,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而不懈努力。博晖公司关注每一位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产品应用解决方案,确保每一位客户的满意。公司秉承“创新生命科技 共筑人类健康”的宗旨,围绕大健康医疗产业发展规划,构建完整的产业服务链。北京龙天常年现货供应高性能双阴极原子荧光空心阴极灯,匹配吉天仪器、海光仪器、北分瑞利、博晖创新、普析通用、北京金索坤、东西分析、加拿大欧罗拉、中和测通、卓信、南京科捷、天津港东、湖南创特、北京华旭、深圳亿鑫、湖北汇瑞通、上海美析、北京宝德、上海上分、北京辙辕、上海惜今、山东安博、德国艾本德、上海仪电、江苏艾塔等知名原子荧光光谱仪品牌。
  • Whatman PM2.5 监测滤膜/手工采样膜 47mm 聚四氟乙烯膜
    2012 年中国环保部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增设了PM2.5 浓度值,《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指出,从保障人体健康的需求出发,对细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有毒有害物质等的监测需要加强”,其科技发展规划指出,要研究颗粒物分物种的定量源解析技术。Whatman 产品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超过50 年,对PM2.5、PM10、总悬浮颗粒物(TSP)、固定污染源废气、放射性碘、降尘,以及二噁英、氟化物、重金属、苯并芘、硫酸雾、石棉尘等有毒有害物质,Whatman 创新的PTFE 滤膜、石英膜QMA、玻纤膜EPM2000、聚碳酸酯膜等被国际权威论文大量引用,Whatman 聚四氟乙烯膜和石英膜QMA 是全球范围内PM2.5 重量法手工监测标准用膜。 典型应用细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测定(PM1,PM2.5,PM10,TSP)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苯并芘、多环芳香烃、二噁英)有机碳和元素碳水溶性无机离子重金属和痕量重金属汽车尾气和燃气污染固定污染源废气核辐射和放射性碘氟化物、硫酸盐、铵盐SO2,CO,O3,NO, NO2,NOX

十一五发展规划相关的试剂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