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率

仪器信息网转化率专题为您整合转化率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转化率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转化率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转化率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转化率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转化率相关的耗材

转化率相关的仪器

  • 梅特勒托利多提供的ReactIR™ 实时原位FTIR反应分析系统基于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学原理,通过ATR探头插入釜式或连续流动体系中,无需取样和样品制备,实时原位监测组分浓度变化,准确提供反应历程、反应起点、终点、转化率等重要信息。广泛应用于化学化工行业、石化、制药、高分子等领域,进行反应机理、反应动力学研究、反应终点监控、组分浓度在线监测、结晶过程过饱和度在线监控等。它具有如下价值:1.无需取样,消除由取样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不会遗漏瞬时中间产物2.快速技术提供实时分析,将获得分析结果的时间滞后减到最少3.在实际反应条件下实时监测反应起点、终点、反应进程及转化率4.踪反应物、中间物和产物瞬时浓度变化,提供反应过程和化学组成的实况5.实时测量组分绝对浓度6.跟踪反应物结构和官能团的变化,以深入研究反应路线和机理、反应动力学ReactIR™ 实时原位FTIR反应分析系统主机采用便携式设计,可灵活移动,防震性能好、性能稳定;探头灵敏度高,性能稳定,而且种类繁多,满足在高温、高压、以及强化学腐蚀性或机械磨损性等苛刻反应条件下连续稳定地取样工作。专业的反应分析软件iCIR™ ,操作界面友好、功能强大,帮助提取最大化的反应信息。技术参数:有多种探头选择,适应不同温度、压力、均相或者非均相化学体系要求,满足实验室或工厂各类环境。探头传感器:钻石、硅和氧化锆其它浸润材料:哈氏合金、黄金温度范围: -80~200℃ (可选至300℃)工作压力: 真空~7 bar (可选至350 bar)探头尺寸: 直径可选6.35/9.5/16/25.4 mm, 另有不同长度可选应用领域:ReactIR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催化、聚合、连续流动体系、生物技术、结晶等方面,进行反应机理、动力学研究,工艺开发和优化、结晶过饱和度监测生产监控。该颗粒测量仪既能用于实验室研究,也可以用于实际生产中,具备多种型号能满足从实验室规模至中试放大不同阶段的多种需求。主要型号:ReactIR™ 45m,ReactIR™ 45p
    留言咨询
  • 热固性树脂 400-659-9826
    仪器简介:《热固性树脂》分册通过大量实例全面深入地介绍和讨论了热分析在热固性树脂方面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热分析技术DSC、TMDSC、TGA、TMA和DMA等;热固性树脂的结构、性能和应用;热固性树脂的基本热效应;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酚醛树脂、丙烯酸类树脂、聚氨酯树脂等的热分析-固化反应(等温固化、光固化、后固化、转化率、反应动力学、配比/催化剂/活性稀释剂影响等)、玻璃化转变(Tg与固化度、Tg的各种测试法、凝胶化、时间温度转换图等)、填料和增强纤维的影响、印制线路板分析(Tg、分层、老化等)、缩聚、加聚、模塑料、树脂软化、层压板、热导率、粘合剂&hellip &hellip 目录应用一览表(第一至第三章)应用一览表(第四至第九章)1.热分析概论1.1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1.1.1 常规1.1.2 温度调制1.1.2.1 ADSC1.1.2.2 IsoStep1.1.2.3 TOPEMTM1.2 热重分析(TGA)1.3 热机械分析(TMA)1.4 动态热机械分析(DMA)1.5 与TGA的同步测量1.5.1 同步DSC和差热分析(DTA,SDTA)1.5.2 逸出气体分析(EGA)1.5.2.1 TGA-MS1.5.2.2 TGA-FTIR2.热固性树脂的结构、性能和应用2.1 概述2.2 热固性树脂的化学结构2.2.1 大分子2.2.2 热固性树脂概述2.2.3 树脂2.2.3.1 环氧树脂2.2.3.2 酚醛树脂2.2.3.3 氨基树脂2.2.3.4 醇酸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2.2.3.5 乙烯基酯树脂2.2.3.6 烯丙基、DAP模塑料2.2.3.7 聚丙烯酸酯2.2.3.8 聚氨酯体系2.2.3.9 二氰酸酯树脂2.2.3.10 聚酰亚胺、双马来酰亚胺树脂2.2.3.11 硅树脂2.3 固化反应2.3.1 交联步骤2.3.2 TTT图2.3.3 固化动力学2.4 热固性树脂的应用2.4.1 热固性树脂的性能2.4.2 加工2.4.3 各种树脂的应用领域和性能2.4.3.1 环氧树脂2.4.3.2 酚醛树脂2.4.3.3 氨基树脂2.4.3.4 聚酯树脂2.4.3.5 乙烯基酯树脂2.4.3.6 苯二酸二烯丙酯模塑料2.4.3.7 丙烯酸酯树脂2.4.3.8 聚氨酯2.4.3.9 聚酰亚胺2.4.3.10 硅树脂2.4.3.11 使用范围和应用概述2.5 热固性树脂的表征方法2.5.1 所需信息的概述2.5.2 表征热固性树脂的热分析技术2.5.3 玻璃化转变2.5.3.1 玻璃化转变和松弛:热学和动态玻璃化转变2.5.3.2 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测定2.5.4 热固性树脂分析的标准方法3.热固性树脂的基本热效应3.1 热效应的DSC测量3.1.1 玻璃化转变的测定3.1.1.1 玻璃化转变温度的DSC测量3.1.1.2 用DSC计算玻璃化转变的方法3.1.1.3 样品预处理对玻璃化转变的影响3.1.1.4 玻璃化转变的ADSC测量3.1.2 比热容测定3.1.3 用DSC测试的固化反应3.1.3.1 动态固化:第一次和第二次升温测量3.1.3.2 等温固化的DSC测量3.1.3.3 后固化和固化度的DSC测量3.1.3.4 玻璃化转变与转化率的关系3.1.3.5 固化速率和动力学的等温测量3.1.3.6 固化速率的动态测量3.1.3.7 动力学计算和预测3.1.4 玻璃化转变和后固化的分离(TOPEMTM法)3.1.5 紫外光固化的DSC测量3.2 效应的TGA测量3.2.1 热固性树脂升温时的质量变化3.2.2 含量测定:水分、填料和树脂含量3.2.3 苯酚-甲醛缩合反应的TGA分析3.3 效应的TMA测量3.3.1 线膨胀系数的测定3.3.2 玻璃化转变的TMA测量3.3.2.1 测定玻璃化转变的膨胀曲线3.3.2.2 薄涂层软化温度的测定3.3.2.3 由弯曲测试测定玻璃化转变3.3.3 固化反应的TMA测量3.3.3.1 固化反应的弯曲测量研究3.3.3.2 凝胶时间的DLTMA测定3.4 效应的DMA测量3.4.1 玻璃化转变的DMA测量3.4.2 玻璃化转变的频率依赖性3.4.3 动态玻璃化转变3.4.4 等温频率扫描3.4.5 主曲线绘制和力学松弛频率谱3.4.6 固化的DMA测量3.5 玻璃化转变DSC、TMA和DMA测量的比较4.环氧树脂4.1 影响固化反应的因素4.1.1 固化条件(温度、时间)的影响4.1.2 组分混合比例的影响4.1.3 促进剂类型的影响4.1.4 促进剂含量对固化反应的影响4.1.5 环氧树脂:转化率行为的预测和验证4.1.6 环氧树脂固化的DMA测量4.1.7 预浸料固化的DMA测量4.1.8 粉末涂层的固化4.2 影响玻璃化转变的因素4.2.1 重复后固化对玻璃化转变的影响4.2.2 化学计量对固化和最终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4.2.3 活性稀释剂对最终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4.2.4 玻璃化4.2.4.1 玻璃化转变温度与转化率关系的测定4.2.4.2 等温固化反应中化学引发玻璃化转变的温度调制DSC测量4.2.4.3 非模型动力学和固化过程中的玻璃化4.2.4.4 固化过程中玻璃化的测量4.2.5 TTT图的测定4.2.5.1 TTT图:由后固化实验测定4.2.5.2 TTT图:温度调制DSC的应用4.2.5.3玻璃化和非模型动力学4.2.6 等温固化的凝胶点和力学玻璃化转变4.2.6.1 固化反应中剪切模量的变化4.2.6.2 固化反应中剪切模量的频率依赖性4.3 贮存效应4.3.1 贮存后的后固化4.3.2 环氧树脂-碳纤维:贮存对预浸料的影响4.4 填料和增强纤维4.4.1 玻璃化转变温度和&ldquo 固化因子&rdquo 按照IPC-TM-650的DSc测定4.4.2 玻璃化转变温度和z-轴热膨胀按照IPC-TM-650的TMA测定4.4.3 印制线路板,纤维取向对膨胀行为的影响4.4.4 碳纤维增强树脂玻璃化转变的测定4.4.5 复合材料纤维含量的热重分析测定4.4.6 预浸料中的碳纤维含量4.5 材料性能的检测4.5.1 印制线路板生产中的质量保证4.5.2 碳纤维增强热固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测定4.5.3 按照ASTM标准E1641和E1877求解分解动力学和长期稳定性4.5.4 印制线路板的老化4.5.5 分解产物的TGA-Ms分析4.5.6 印制线路板分层的TMA-EGA测量4.5.7 印制线路板分层时问按照IPC-TM-650的TMA测定4.5.8 质量保证,黏结层的失效分析4.5.9 油与增强环氧树脂管的相互作用5.不饱和聚酯树脂5.1 进货控制:固化特性和玻璃化转变5.2 不饱和聚酯:促进剂含量的影响5.3 不饱和聚酯:硬化剂含量的影响5.4 抑制剂对等温固化的影响5.5 不饱和聚酯:贮存后的固化行为5.6 乙烯基酯树脂:由促进剂引起的固化温度的移动5.7 乙烯基酯一玻璃纤维:使用后管材的固化度5.8 粉末涂料的紫外光固化5.9 加工片状模塑料的模塑时间6.甲醛树脂6.1 酚醛树脂:测试条件的影响6.2 酚醛树脂:用TMA区别完全和部分固化的酚醛树脂6.3 酚醛树脂:树脂的软化行为6.4 两种不同的填充三聚氰胺甲醛/酚醛树脂模塑料6.5 酚醛树脂:胶合板的纸预浸料6.6 酚醛树脂:缩聚反应的TGA/SDTA研究6.7 酚醛树脂:可溶性酚醛树脂的固化动力学6.8 脲醛树脂模塑料:加工(模塑)的影响6.9 脲醛树脂:模塑料固化动力学6.10 酚醛树脂:热导率的测定7.甲基丙烯酸类树脂7.1 牙科复合材料的光固化8.聚氨酯体系8.1 聚氨酯:含溶剂的双组分体系8.2 聚氨酯:在不同温度下的加成聚合8.3 聚氨酯漆涂层的软化温度8.4 聚氨酯模塑料:作为质量标准的玻璃化转变9.其它树脂体系9.1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碳纤维:贮存温度对预浸料黏性的影响9.2 黏合剂的光固化附录:缩写和首字母缩拼词与热固性树脂有关的所用术语文献
    留言咨询
  • 桌面式X射线衍射仪在X射线光束通过索拉狭缝、发散狭缝照射在样品上,样品台位于测角仪中心,基于反射几何θs-θd,X射线光束在满足布拉格定律时,在特定的方向上发生衍射现象,经过防散射狭缝、索拉狭缝、接收狭缝到达X射线探测器上,最终经过数据处理系统在分析软件上展现出采集的衍射图谱。FRINGE EV是公司自主研发的一款桌面式X射线衍射仪器,其融合XRD和计算机软件等多项技术,可快速对粉末、块状或薄膜等形态的样品进行主要物相定性、定量分析、晶体结构分析、材料结构分析及结晶度测定,具有精度高、准确度高、稳定性好、应用范围广、操作简便和智能化等特点,为材料研究、大学及研究院所、建筑材料、金属、矿物、塑料制品、医药品和半导体等众多领域提供高精度的分析。使用优势空气弹簧大橱窗升降门空气弹簧大橱窗升降门,节约桌面空间,适合每一台办公桌,有效提高空间利用率。桌面式千瓦级功率FRINGE EV拥有强悍的KW级功率,让他成为桌面式XRD领域无与伦比的收割机。适合所有人的XRDCrystalX在获得衍射数据后,自动进行物相分析,并给出物相各组分百分比,大大降低了使用人员的要求,仅仅需要点击“开始测试”,其它交给CrystalX软件 吧。安全性具有在测试过程中自动切断保护装置、安全联动锁装置,样品舱关闭后属于全封闭性能,操作界面有样品舱关闭提示功能。集成式索拉狭缝集成式索拉狭缝,无任何运动可调部件,增加测角系统的可靠性,从而使得界FRINGE桌面式XRD可安装于车载实验室平台。DPPC探测器DPPC探测器(数字脉冲处理计数探测器),计数吞吐量≥1×10^7CPS,无需使用二级单色仪,DPPC探测器在提供衍射数据的同时提供能量色散光谱数据。规格参数测角仪θ/θ立式测角仪、衍射圆半径 150mm2θ角度范围-3° - +150°2θ角度精度全谱范围内<±0.02°偏差分辨率0.04°2θ 半峰宽FWHM索拉狭缝集成式索拉狭缝,无任何运动可调部件,增加测角系统的可靠性平台X光管金属陶瓷 X 射线管,焦点:1 x 10 mm,默认配置Cu靶,可选配 Co、Cr、Mo靶高压发生器功率标配1200W,最大支持1600W仪器尺寸580 x 450x 680mm(L×W×H)重量120KG电源220V±10V,50Hz,整机功率 最大值2000W散热方式FRINGE EV使用外置水循环冷却系统,强力冷却澎湃动力探测器DPPC探测器(数字脉冲处理计数探测器)接口紧凑的家用墙插插头提供电源,USB接口连接PC用于控制XRD气源提供2路气源接口,可用于原位分析或气氛保护安全性FRINGE EV具有空气弹簧大橱窗升降门,可无死角观察原位分析过程,并可有效屏蔽X射线,具有在测试过程中自动切断的保护、安全联动锁装置,样品舱关闭后属于全封闭性能,操作界面有样品舱关闭提示功能云端服务功能配套使用可同步的移动端APP服务,用于支持衍射数据卡片化管理,并支持接入知识管理系统CrystalX软件CrystalX在获得衍射数据后,自动进行物相分析,并给出物相各组分百分比,大大降低了使用人员的要求,无需手动检索,无需扣背景,无需平滑,无需手动寻峰,仅仅需要点击“开始测试”,其它交给CrystalX 软件 吧
    留言咨询

转化率相关的试剂

转化率相关的方案

转化率相关的论坛

  • 如何求衍生物的转化率?

    各位大神,如何利用液相色谱图来求出衍生物的转化率?我只进了衍生物的样,只有衍生物的色谱图,那如何利用色谱峰面积来求出转化率呢?

  • 油酸甲醇气相色谱测转化率

    [color=#444444]油酸和甲醇的酯化反应使用气象色谱测定时,如何求油酸甲酯的转化率,油酸是不出峰的,只有甲醇和油酸甲酯出峰,这样有没有办法求油酸甲酯的转化率?[/color]

  • 【求助】转化率计算

    小弟在做苯加氢反应,需要计算转化率,是不是需要苯和环己烷的校正系数来算面积啊?还有哪位大侠知道他们的校正系数请指导一下,不胜感激!

转化率相关的资料

转化率相关的资讯

  • 国家发改委:科技成果转化率仅10%
    在专利申请不断攀升的背景下,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问题日益凸显。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近日在&ldquo 中国经济年会(2013-2014)&rdquo 上透露,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要围绕激励企业创新来完善金融、税收、价格、财政、知识产权等管理政策,增强企业创新内生动力,积极研究提高财政科技支出用于企业比例的措施。   &ldquo 虽然近年来我国科技研发投入快速增加,但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大量的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应用技术的问题十分突出。&rdquo 张晓强说。   事实上,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问题已引起不少官员关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此前也表示,我国许多重大专项投入了大量研发资金,但结果是研发和商业化脱节。研发不少,出成果却比较慢 专利不少,但是真正有价值的不多。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副巡视员胡敏认为,我国高等院校科研项目体系过度重视基础研究的投入,却忽视开放市场方面的研究以及市场需求,轻视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进而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制约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重要因素。   &ldquo 与教育经费支出倾斜形成对比的是,政府对企业创新研发投入比例的相对低下。&rdquo 胡敏说道。据了解,目前中国财政科技支出中企业仅占比15%,而发达国家则达30%以上。中国大中型企业科技研发支出目前占主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1%,与发达国家大企业5%的水平也有很大差距。   与高等院校科研项目&ldquo 重投入轻市场&rdquo 相比,身处激烈市场竞争中的企业显然更加重视投入产出效率。为此张晓强建议,要围绕激励企业创新来完善金融、税收、价格、财政、知识产权等管理政策,增强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同时加快构建&ldquo 由企业牵头,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支撑,各类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rdquo ,同时积极研究提高财政科技支出用于企业比例的措施。
  • 高校部分科研经费被自娱自乐 忽视其产业转化率
    企业出资的科研项目拿不出成果,就交不了差;   国家拨付经费的科研项目,却很少有人去追究其产业转化率是多少   高校部分科研经费被“自娱自乐”?   在日前举行的2009年宁波大学校长与企业家论坛上,与会的大学校长照着讲稿,宣读着自己学校所取得的一连串科研成果和发表论文的数量,代表们听得昏昏欲睡。当浙江沁园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建荣走上发言席时,他的几句话让大家一下子振奋了起来。   叶建荣的开场白就是:“我的观点比较尖锐,大学校长最不愿意听。”他的发言几乎是与大学校长针锋相对。他说:“目前,高校科研项目与企业需求相距甚远。这座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非打破不可。”   叶建荣举例说,5年前,有一个大学教授建议沁园集团上马一个家庭洁净水工程系统,他们听后非常振奋,立即送给对方一个万元大礼包。企业后来收购了一家公司生产相应产品,次年大规模上市,销售量一直上涨。   今年5月,企业又把这位教授请到企业“支招”,没想到他的报告与5年前如出一辙,企业工程师听后直摇头,认为按照教授的提议去做,必然落后于市场。   说到这儿,叶建荣提高嗓门告诉大家:“企业在前进,大学没有跟进,就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论坛主持人介绍的一组数字也和大学校长们列举的科研成绩唱了反调,而是印证了叶建荣的观点。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仅为20%,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专利技术的交易率也只有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一切围绕经费申请与发表论文转”   国内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尽管有关方面也一直在想方设法加强产学研合作,但是成效不明显。对此,一些企业界人士认为,原因就在于高校的科研机制还深深地烙有计划经济时代的印迹——研发与产业脱钩,科技成果转化率与绩效无关。叶建荣说:“一切围绕经费申请与发表论文转。”   华东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张武平的切身体会是,“如果没有写出论文的话,即便产生几千万元经济效益的科研项目,也只会被认为只有应用水平,不具备理论高度,不是一个好的科研项目。”下一个年度申请科研项目经费时就不具有核心竞争力。   眼下正在考察研究“金砖四国”科技创新体系的中国科学院政策所专家张洪石说:“当前,中国高校的科研导向扭曲,甚至在国家拨付项目经费的‘温室’中‘自娱自乐’。搞科研项目都是为了出SCI论文,有了论文就评教授,评上教授就是人才。国家给高校的科研经费,80%左右投向了应用科学项目。但在申请项目时,第一考量的是发表论文数,因为SCI论文发表越多,表示你的研究水平就越高。”   教育部科技司的统计数据也证实了这种现象的存在。该司副司长陈盈晖说:“高等院校用占全国16%的研发人力,不到10%的研发经费,产出了全国三分之二的国际论文。”   张洪石在做一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时发现,某班两名博士毕业后,一个在北京某著名大学工作,每年可发SCI论文七八篇,但应用技术专利少得可怜;另一个去了某工科大学的博士恰恰相反,每年有六七项应用技术专利诞生,但鲜有SCI论文发表。   据研究分析,问题就出在科研经费投资主体与评价目标上。上述第二名博士所在高校的科研项目除纵向有国家经费投入外,大部分经费来自军工集团或项目的横向投资。中科院这位专家举例说,如飞机、卫星材料科研项目验收时,根本不会考虑你发表多少论文,而在于这种材料做成的产品能不能上天。“上不了天,发表多少论文都是纸上谈兵,难以蒙骗过关”。   “80%的科研经费都被‘玩儿完’了”   “现在大学教师最不愿意承接企业投资的科研项目,10个科研人员难有一个。”张洪石介绍,因为企业出资的科研项目拿不出成果,就交不了差。“可国家拨付经费的科研项目就不一样,很少有人去追究科研项目的产业转化率是多少。有的科研项目拿到几十万元经费后,就干脆直接发几篇论文,‘空对空’过关,大家知道项目评审要么是给钱‘走过场’,要么是圈内人士‘自娱自乐’。今年OK了,明年包装一下项目大家再相聚。”   “80%的科研经费都被‘玩儿完’了。”中科院政策所这位专家说。   浙江振亚投股集团总经理沈国锋表示:“80%的科研经费被‘玩儿完’这句话一点都不为过。”他就碰到不少大学里的“江湖”教授。他们把一些还是理论层面或实验室技术状态的项目,拿来找企业联合申报国家与地方政府的科研经费或补贴。这是不少大学教授致富的一种途径。实际上,这些科研项目离中试与产业化阶段还非常远,但他们的各种理论与数据资料十分全面与系统。   同一个项目在好几个省市同时得到经费资助   据沈国锋透露,在不同省、市与企业联合申报项目获取国家科研经费,也是高校包装科研项目的一种策略。因为现在国家大力鼓励自主创新与产学研合作,从国家到省、市、县级政府都有大量的科研项目与配套经费,比如大学一个评审验收的技术成果,在杭州是填补市内空白,但到了苏州也同样属市内首创,就可以顺理成章拿到不同地方政府的科研经费。   由于地方政府科研项目评审信息缺乏共享,他就遇见过一个在江苏省获科研经费资助的项目,到了浙江省同样获得国家经费补助。不少大学教授就钻这个政策空子,“‘玩’科研经费的游戏”。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科研经费被一些利益关系人当做一种潜在的资源进行运作。握有科研经费审批权的人,授意高校、企业今年哪几个项目可以报,能拿到钱,然后从中共享利益。“把国家科研经费老是拨给自己的‘关系户’,那些真正需要得到经费资助的企业或项目却难以受惠于此。”这位浙江企业老总说。   以科技部公布的2009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计划)名单为例,公众所能发现的信息只有项目名称、作者单位与拟安排经费预算数额,更多的信息无从查找。社会各界难以监督。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建议,“大学确实要反思这些问题,政府主管部门更应考虑解决问题。”   张洪石表示,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困扰我国高校科研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投资体系与评价指标不变革的话,将“涛声依旧”。他与叶建荣不约而同地建议,国家除了对高校基础研究项目直接拨付经费外,对应用科技项目可以走市场化道路,由项目业主单位或客户企业投钱,国家给予企业相应投资额的免税支持。因为企业奉行的是“谁投资,谁当老板,谁说了算”,“高校那些‘忽悠人’的科研项目就难以再去忽悠人了”。
  • 高校成果转化率低 教授曝项目招标“潜规则”
    复旦大学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主任郑正教授近年来研发了一系列治理流域污染的技术,然而,技术在推广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在他看来,一方面,这里面有大学本身体制的制约,另一方面,多重利益因素影响项目招标的过程,也造成了科研成果投产不那么顺利。除此之外,中国科研本身的不连续性和缺乏积累,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据统计,我国高校每年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达1万项左右,其中30%左右的项目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和产业化前景,但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10%~15%,大量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呈现出“成果多、转化少、推广难”的局面。   “要想办法开辟出一条路,手续简便一点,能够使这些技术以工程的方式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去服务社会、造福社会。否则研究成果光停留在头脑和实验室里,有点可惜。”郑正说。   高校体制局限大   “大学还是习惯于把实验室作为舞台,不习惯把广阔的天地作为舞台,在运行的机制上还没有准备好。”在郑正看来,高校研究成果转化的困难之一在于校内。按照目前的大学体系,技术推广的运行机制还不是很畅通,研究机构与施工机构之间的鸿沟,使得技术的推广有着相当大的难度。   郑正的项目已经在江苏、贵州等地实地示范,他带领着一批人到当地进行实地施工,但首先在合同上就出现了问题。合同要求他们有相关的设计和工程施工的资质,而他所在的复旦大学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只是一个技术研发的单位,并没有工程施工资质,“如果不以我们的名义签,我们不能掌控质量 但假如以公司的名义签,工程从法律上就属于公司,他愿意听你的就听,不愿意听的话,很有可能搞出‘四不象’的东西。”   工程的运行、管理方面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按照传统的纵向管理,研究中心下面又分解成若干个工艺单元,其中部分单元会由一些其他的公司来分包,由此引起的发票、收据、税收、管理费等问题又麻烦重重。“比如说我们在贵州做,上海也想收税,贵州也想收税,然后我还要分包,重复收税,那就麻烦了。”   项目招标难逃“潜规则”   在郑正看来,除了高校体制的约束,项目争取过程中的许多“潜规则”也是很令人头疼的。他们曾有一个项目,在与其他机构的竞标过程中,本来都已经获胜了,但由于“公关”不够,“煮熟的鸭子飞走了”,不仅到手的项目丢了,拿走项目的一方,还用他们的方案和技术来施工。   “不仅看技术和方案,还要看相关当事人的利益能否得到保证。”郑正说,以某地为例,按郑正所研发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每户只需要1000元左右,治理效果就完全可以达到要求。而现在当地的实际情况却是,一户农民生活污水处理的市场价格是8000~10000多元。“考虑到一定的利益因素,可能会冲击到人家的市场,所以不一定打得赢。”   在郑正已经试点成功的项目中,绝大部分是用项目经费免费给当地做,还有一小部分是地方上愿意拿一些钱,运用他们的技术,通常这种情况多是希望“借助于我们这种好的技术和好的大学做他们的门面”。   郑正发现,地方上会考虑经费,但更看重利益分配。有一次,他们到一个贫困地区试图做技术推广时,当地很满意他们的技术并开始谈判,但最后听他们的报价只要3000元钱,就不做了,因为预算是7000元。此外,项目的管理也错综复杂,一个污染治理项目,环保部门也管,农林部门管,建设部门也管。   搞科研不重积累,哪里有钱赚就往哪里去   “中国的科研不是连续的,诺贝尔奖得主的研究成果常常是多年的积累,中国的科研很少有几代人积累。”郑正觉得,中国科研机构的研究多是项目化、点化的,鲜有长期的、连续性的深入研究和积累,就像农民工找工作一样,没有一个长期的职业规划,哪里有工作岗位,有钱赚,就往哪里去。这严重阻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郑正以农村生活污水的关注为例,“过去不太关注农村污水,因为城里的事儿还没有做完 后来觉得城里的事儿可以告一段落,才把关注点转向农村。”到“十一五”期间,国家开始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关注的人马上开始增加。但随之产生的是“懒汉思想”:不是把国外的技术直接拿过来,觉得“洋和尚会念经” 就是把城市的技术直接用于农村。而实际上,照搬国外的经验和技术,没有自主的研究,无法解决问题。美国只有2%的农业人口,农村生活污水所占比例可以忽略,但在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则排在首要位置,而且我国城乡差别很大,在农村建厂的费用可能是城里的十倍几十倍。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