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组织全蛋白质组

仪器信息网动物组织全蛋白质组专题为您整合动物组织全蛋白质组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动物组织全蛋白质组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动物组织全蛋白质组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动物组织全蛋白质组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动物组织全蛋白质组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动物组织全蛋白质组相关的耗材

  • 蛋白质组学级胰蛋白酶
    用于LC/MS 分析的蛋白质组学试剂安捷伦复杂的蛋白质组学标准品是含有1500 种蛋白的Pfu 蛋白提取物。与我们的TPCK-处理的蛋白质组学级胰蛋白酶一起使用,为LC/MS 生物标志物发现和其它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工作流程验证组合。订货信息:
  • 复杂蛋白质组学标准品
    用于LC/MS 分析的蛋白质组学试剂安捷伦复杂的蛋白质组学标准品是含有1500 种蛋白的Pfu 蛋白提取物。与我们的TPCK-处理的蛋白质组学级胰蛋白酶一起使用,为LC/MS 生物标志物发现和其它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工作流程验证组合。订货信息:
  • 安捷伦蛋白质分级分离系统
    安捷伦蛋白质分级分离系统和蛋白质组学试剂 生物样品的LC/MS 分析 电泳分析的准备 生物标志物研究的样品制备 仪器和工作流程验证 经济实惠的免疫去除 样品脱盐、浓缩和分馏为了更方便地对生物样品(如血清、血浆和脑脊液(CSF))中的蛋白质进行分离和鉴定,安捷伦的多重亲和去除系统(MARS)用色谱方法去除生物样品中存在的干扰性高丰度蛋白。这些高丰度蛋白的去除,改善了后续对样品进行的液/质分析和电泳分析,有效地扩展了动态范围。针对样品的馏分和脱盐,安捷伦设计了mRP-C18 高回收率蛋白柱,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步骤同时完成脱盐、浓缩和分馏,极高的样品回收率可以与常规RP HPLC 柱媲美,后者与LC/MS 分析完全兼容。另外,安捷伦还提供生物标志物研究中样品制备和其它蛋白质组学应用的验证试剂,包括复杂标准品和蛋白质组学级胰蛋白酶。为便于使用,这些试剂均与安捷伦LC/MS 方法完全兼容,无需任何额外的样品预处理。我们的定制配置还可以满足您的大体积进样需求和定制其他色谱柱规格。多重亲和去除系统用安捷伦的多重亲和去除系统可以对血清、血浆和其它体液中高价值的低丰度蛋白和生物标志物进行鉴定和表征。多重亲和去除系统能够可重现地、特异地去除人的生理体液中多达14 种高丰度蛋白,和小鼠生理体液中3 种高丰度蛋白。多重亲和去除系统可以使用各种液相柱规格和离心小柱。安捷伦多重亲和去除系统与安捷伦优化的缓冲液、方便的离心过滤膜和浓缩器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自动化的一体式蛋白去除解决方案,可以与大多数液相色谱仪(色谱柱)和台式离心机(离心小柱)兼容。用多重亲和去除系统净化的样品适用于下游的各种分析,如二维凝胶电泳、LC/MS 和其它分析技术。订货信息:

动物组织全蛋白质组相关的仪器

  • 仪器简介:作为全球最大的实验室过滤及超滤产品供应商,Millipore 可为您提供l. 0.5mL至1000L处理量的实验室除菌过滤装置,可用于血 清、组织培养基及其他溶液的除菌过滤。高通量,低吸附的除菌滤膜,使蛋白质损失最少。可选择即用式过滤器或可更换膜的过滤装置。2. 0.5mL至3000mL处理量的实验室超滤装置,用于蛋白质,核酸的分离、纯化、浓缩和脱盐,专利 的结构设计和新型的超滤膜,使超滤速度更快,产物回收率更高。单片超滤膜和膜包可清洗并反复使用。3. 高通量纯化系统,特别适合大规模样品纯化实验室的应用,可快速有效地同时处理多达96个样品,大大减轻了实验室的负担。主要产品包括:* Amicon 系列超滤离心装置: 浓缩,脱盐一部到位,* DNA Extraction Kit: 从琼脂糖凝胶中回收DNA,只需10分钟即可回收100bp-10,000kb DNA* Micropure -EZ:从DNA中去除常用的42种限制性内切酶,可与Amicon超滤离心装置连用,一步离心即可完成去酶,浓缩及脱盐。* Immobilon 系列转印膜: Ny+ 用于Southern和Northern Blotting PVDF 用于Western Blotting* ZipTip 微量固相萃取吸嘴:只需数秒即可纯化fmol至pmol的蛋白质样品,提高质谱分析的灵敏度* Montage Plasmid kit:用于质粒DNA纯化2 Montage BAC kit:用于BAC DNA纯化2 Montage SEQ kit:用于测序反应后PCR纯化* Montage In-Gel Digest Kit: 同时处理96个1-D或2-D胶中的蛋白质样品* Millex GP33: 超大面积,超高流速的针头式除菌过滤器。技术参数:1.96孔PCR 纯化板---纯化96个样品只需10分钟2.无须离心,只需真空抽干3.不需要使用任何有机试剂及任何盐溶液,也无须洗涤步骤4.纯化后的PCR样品回收率90%(500bp以上)5.纯化后的DNA纯度极佳--Primer的去除率98%主要特点:1.Albumin Deplete Kit--有效去除人血清中65%以上的白蛋2.预装好亲和层析小柱,只需15分钟离心,洗脱操作3.非特异性蛋白吸附极低4.提高低峰度蛋白质在电泳,层析及质谱分析中的解析度5.此Kit同样可适合于其他多种哺乳动物
    留言咨询
  • 最新款 Qubit Flex 八通道核酸/蛋白定量荧光计 已上市!Qubit 4 荧光计采用专门研制的荧光检测技术和Invitrogen™ Molecular Probes™ 染料。这些染料荧光只有与特异性的靶分子结合时,才能发射荧光信号,即使有游离核苷酸或降解核酸存在,这些染料仍能发挥作用。Qubit 4 荧光定量即便在低浓度下亦具有目前最高的DNA 和RNA 定量特异性和灵敏度。? 选择性 — Qubit 荧光定量采用Qubit 分析试剂盒,其包括专利的染料,只有与DNA、RNA或蛋白质结合时方可发出荧光。由于Qubit 技术只报告靶分子( 而不是杂质) 的浓度,因此这种特异性可以使您获得十分精确的结果? 灵敏性 — 最低仅需1 uL 样品,能精确可靠地定量浓度仅为10pg/L 的DNA 和12.5μg/mL 的蛋白质样本? 简单直观 — 反应灵敏的5.7 英寸彩色触摸屏,直观的导航按钮? 迅速 — 全新的双核处理器,5 秒内快速计算样品浓度,最多存储1000 个结果? 个性化 — 个性化设置常规应用,可通过MyQubit 软件和网络工具创建个性化assay,六国操作语言可供选择上市12 年来,Qubit 荧光计一直以其极高的准确度和灵敏性,受到全球上万个实验室的青睐。迄今为止,已经有17,500 篇有关Qubit 的文献引述。最新推出的Qubit 4 荧光计秉承上一代仪器的高准确性,不仅仅可精确测量样品DNA,RNA 和蛋白质含量,还拥有全新的功能,包括:? 适用全新RNA IQ assay — 快速可靠地检测RNA 完整性和质量? 数据导出 — 除U 盘和USB 连接电脑导出数据,还拥有WiFi 功能? 内置试剂计算器 — 快速计算配置工作溶液所需的染料和缓冲液Qubit 操作简单直观ubit RNA IQ Assay快速、准确地检测RNA 完整性和质量RNA 样品的质量评估对于下游的实验的成功尤为重要。全新上市的InvitrogenTM Qubit RNA IQ(Integrity & Quality )试剂盒和Qubit 4 荧光计配套使用,只需两步就可以准确区分完整和降解RNA,快速评估RNA 质量或降解程度。无需特殊的处理步骤,繁杂的样本制备或漫长的等待过程——最少仅需1 uL,浓度为0.5-1.5 ug/uL 的待测样品,即可在4 秒内获得RNA IQ 结果。Qubit RNA IQ 试剂盒采用两种独特的荧光染料——一种与大RNA,完整和/ 或结构RNA 结合,另一种选择性地结合较小、降解的RNA(图5),两种染料结合使用,可快速地评估RNA样品的完整性和质量。使用时,您只需将样本加入RNA IQ 工作液,然后在Qubit 4 荧光计上完成检测。检测结果会提供RNA 样品完整性和质量的总数值或RNA IQ#,以及样本中大小RNA 的百分比值(图6)。与其他RNA 质量分数类似,RNAIQ# 评分范围为1 到10,数值越大,说明RNA 的质量越高,完整性越好。 与电泳法相比,RNA IQ 检测法有何优势?Qubit RNA IQ 为检测RNA 样本是否降解提供一种快速简单的方法。与基于微流体芯片法比较,RNA IQ 法需要的设备便宜,操作简单,更重要的是检测所需的时间大大缩短。通常来说,完成12 个样品的检测,RNA IQ 法约需要10 分钟,而使用微流体法,约需要75 分钟。如果您只是需要简单评估RNA 样品是否降解,可以使用RNA IQ 法快速完成检测,但如果您需要获取具体的RNA 片段大小及分布信息,我们依然推荐您使用基于凝胶或微流体的电泳方法。RNA IQ 检测结果反映样本中大RNA 和/ 或结构RNA 和小RNA的百分比,其数值与电泳法结果正相关(图7)。然而,需要注意的是IQ# 值反映的是样本中大小RNA 的比值,由于计算原理不同,IQ# 值与其他质量评估方法得到的结果之间存在一些差异(图8)。对特定样本或下游应用,我们推荐您最开始同时使用RNA IQ 试剂盒和传统电泳法来确定测量值的相关性。官方渠道购买 — 品质保证,售后无忧从现在起,通过赛默飞世尔科技官方渠道购买全新Qubit 4 荧光计,即享三年免费退换。
    留言咨询
  • 空间蛋白质组织质谱成像系统-MIBIscope System多重离子束成像平台(MIBI)技术 1、颠覆性的多重组织成像平台,提供可操作的信息超高分辨组织质谱成像仪器应用于高精度空间蛋白质组学,基于多重离子束成像(MIBI)技术,MIBIscope系统可以在单次扫描中可视化40+蛋白标记物,并提供组织样本微环境的相关信息. 2、高精度空间蛋白质组学的标准 3、强劲的性能,可重复的结果,操作方便• 遵循标准的病理工作流程• 光学和SED图像引导ROI选项• 有限的实用需求和利用率• 大于104动态范围• 操作简单 不需要特别的专业知识 4、技术参数:获取时间:低分辨率 (1 μm):9-35分钟高分辨率 (500 nm):17-68分钟超高分辨率(350 nm):35-139分钟用的生物标志物通道:40ROI区域:400x400 – 800x800 μm2抗体检测下限:1 (113In) - 16 (166Er)动态范围:5 log文件类型:TIFF 链接:
    留言咨询

动物组织全蛋白质组相关的试剂

动物组织全蛋白质组相关的方案

  • 不同蛋白提取液对动物组织全蛋白质组 鉴定的影响
    各种裂解液中含有的去垢剂均会影响胰蛋白酶活性,并且对质谱分析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均需要在蛋白质样品酶解前除去。不同的去垢剂也均有不同的去除方法,包括常用的超滤和丙酮沉淀等。在进行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蛋白质组学实验时,我们需要根据我们具体的实验目的来选择合适的裂解液和裂解方法,才能保证我们后续实验顺利进行,并且获得可信的结果。
  • 内标掺入SILAC法用于小量组织的蛋白质组及磷酸化蛋白质组定量
    在这篇工作中,我们采用内标掺入 SILAC 的定量方法对大鼠胰岛进行了蛋白质组以及磷酸化蛋白质组的定量研究。通过对 SILAC 培养基的成分比例调整,我们优化了 INS-1E 细胞的标记方法。胰岛内包含多种细胞类型,如α 细胞,β 细胞,δ 细胞等,我们发现采用 INS-1E 细胞系(一种β 细胞系)已经可以较好的覆盖胰岛的全蛋白质组和磷酸化蛋白质组。若关心胰岛中的α 细胞的话,则可以标记α 细胞系来作为内标掺入胰岛。此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多种细胞系作为内标,这种称为“Super SILAC”的方法来完成对复杂组织蛋白质的全覆盖。 在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流程中,我们采用了自制的基于StageTip 的TiO2萃取小柱来灵活的实现小量样品的磷酸化肽段富集。样品量始终是磷酸化以及其他一些翻译后修饰研究绕不过去的话题,一般来说只有增加样品量,并采取适当的预分级手段才能更深度的去覆盖这些翻译后修饰蛋白质组。ThermoFisher 也提供了商业化的 IMAC 试剂盒(Cat # 88300),鉴于 IMAC 和 TiO2 对磷酸化肽段富集有着较好的互补性,这两者联用会对磷酸化蛋白质组的深度覆盖达到更好的效果。
  • 一小时蛋白质组:基于Q-OT-qIT质谱系统的蛋白组学快速鉴定
    随着“一小时酵母蛋白质组”的实现, 短梯度下实现蛋白质组深度覆盖成为可能.本文利用全新 Q-OT-qIT 三合一质谱系统进行“一小时蛋白质组”分析与优化. 50 min 有效梯度, 单次实验分别从1 μ g和50 ngHeLa全蛋白中鉴定到20860和14100条肽段, 对应到3865和 2877 个非冗余蛋白, 而目前的文献报道至少需要 2~3 h. 同时, 本文考察了 Q-OT-qIT 碎裂模式、检测方法、最大注入时间和自动增益控制等参数对蛋白质组快速分析的影响, 证明了不同采集方法间的互补性, 阐述了不同扫描参数对鉴定结果的影响. 此外, 还讨论了Q-OT-qIT 的并列运行原理和扫描组合模式, 为不同实验目的和样本类型的蛋白质组快速分析奠定了基础.

动物组织全蛋白质组相关的论坛

  • 蛋白质组,蛋白质组学及研究技术路线

    基因组(genome)包含的遗传信息经转录产生mRNA,一个细胞在特定生理或病理状态下表达的所有种类的mRNA称为转录子组(transcriptome)。很显然,不同细胞在不同生理或病理状态下转录子组包含的mRNA的种类不尽相同。mRNA经翻译产生蛋白质,一个细胞在特定生理或病理状态下表达的所有种类的蛋白质称为蛋白质组(proteome)。同理,不同细胞在不同生理或病理状态下所表达的蛋白质的种类也不尽相同。蛋白质是基因功能的实施者,因此对蛋白质结构,定位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将为阐明生命现象的本质提供直接的基础。生命科学是实验科学,因此生命科学的发展极大地依赖于实验技术的发展。以DNA序列分析技术为核心的基因组研究技术推动了基因组研究的日新月异,而以基因芯片技术为代表的基因表达研究技术为科学家了解基因表达规律立下汗马功劳。在蛋白质组研究中,二维电泳和质谱技术的黄金组合又为科学家掌握蛋白质表达规律再铸辉煌。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就是指研究蛋白质组的技术及这些研究得到的结果。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试图比较细胞在不同生理或病理条件下蛋白质表达的异同,对相关蛋白质进行分类和鉴定。更重要的是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要分析蛋白质间相互作用和蛋白质的功能。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包括:1.蛋白质鉴定:可以利用一维电泳和二维电泳并结合Western等技术,利用蛋白质芯片和抗体芯片及免疫共沉淀等技术对蛋白质进行鉴定研究。2.翻译后修饰:很多mRNA表达产生的蛋白质要经历翻译后修饰如磷酸化,糖基化,酶原激活等。翻译后修饰是蛋白质调节功能的重要方式,因此对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研究对阐明蛋白质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3.蛋白质功能确定:如分析酶活性和确定酶底物,细胞因子的生物分析/配基-受体结合分析。可以利用基因敲除和反义技术分析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的功能。另外对蛋白质表达出来后在细胞内的定位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蛋白质功能的了解。Clontech的荧光蛋白表达系统就是研究蛋白质在细胞内定位的一个很好的工具。4.对人类而言,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最终要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主要指促进分子医学的发展。如寻找药物的靶分子。很多药物本身就是蛋白质,而很多药物的靶分子也是蛋白质。药物也可以干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在基础医学和疾病机理研究中,了解人不同发育、生长期和不同生理、病理条件下及不同细胞类型的基因表达的特点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些研究可能找到直接与特定生理或病理状态相关的分子,进一步为设计作用于特定靶分子的药物奠定基础。不同发育、生长期和不同生理、病理条件下不同的细胞类型的基因表达是不一致的,因此对蛋白质表达的研究应该精确到细胞甚至亚细胞水平。可以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达到这个目的,但该技术的致命缺点是通量低。LCM技术可以精确地从组织切片中取出研究者感兴趣的细胞类型,因此LCM技术实际上是一种原位技术。取出的细胞用于蛋白质样品的制备,结合抗体芯片或二维电泳-质谱的技术路线,可以对蛋白质的表达进行原位的高通量的研究。很多研究采用匀浆组织制备蛋白质样品的技术路线,其研究结论值得怀疑,因为组织匀浆后不同细胞类型的蛋白质混杂在一起,最后得到的研究数据根本无法解释蛋白质在每类细胞中的表达情况。虽然培养细胞可以得到单一类型细胞,但体外培养的细胞很难模拟体内细胞的环境,因此这样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很难用于解释在体实际情况。因此在研究中首先应该将不同细胞类型分离,分离出来的不同类型细胞可以用于基因表达研究,包括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LCM技术获得的细胞可以用于蛋白质样品的制备。可以根据需要制备总蛋白,或膜蛋白,或核蛋白等,也可以富集糖蛋白,或通过去除白蛋白来减少蛋白质类型的复杂程度。相关试剂盒均有厂商提供。蛋白质样品中的不同类型的蛋白质可以通过二维电泳进行分离。二维电泳可以将不同种类的蛋白质按照等电点和分子量差异进行高分辨率的分离。成功的二维电泳可以将2000到3000种蛋白质进行分离。电泳后对胶进行高灵敏度的染色如银染和荧光染色。如果是比较两种样品之间蛋白质表达的异同,可以在同样条件下分别制备二者的蛋白质样品,然后在同样条件下进行二维电泳,染色后比较两块胶。也可以将二者的蛋白质样品分别用不同的荧光染料标记,然后两种蛋白质样品在一块胶上进行二维电泳的分离,最后通过荧光扫描技术分析结果。胶染色后可以利用凝胶图象分析系统成像,然后通过分析软件对蛋白质点进行定量分析,并且对感兴趣的蛋白质点进行定位。通过专门的蛋白质点切割系统,可以将蛋白质点所在的胶区域进行精确切割。接着对胶中蛋白质进行酶切消化,酶切后的消化物经脱盐/浓缩处理后就可以通过点样系统将蛋白质点样到特定的材料的表面(MALDI-TOF)。最后这些蛋白质就可以在质谱系统中进行分析,从而得到蛋白质的定性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用于构建数据库或和已有的数据库进行比较分析。实际上像人类的血浆,尿液,脑脊液,乳腺,心脏,膀胱癌和磷状细胞癌及多种病原微生物的蛋白质样品的二维电泳数据库已经建立起来,研究者可以登录www.expasy.ch/www/tools.html等网站进行查询,并和自己的同类研究进行对比分析。Genomic Solution可以为研究者提供除质谱外的所有蛋白质组学研究工具,包括二维电泳系统,成像系统及分析软件,胶切割系统,蛋白质消化浓缩工作站,点样工作站等;同时还可以提供相关试剂和消耗品。LCM-二维电泳-质谱的技术路线是典型的一条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技术路线,除此以外,LCM-抗体芯片也是一条重要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技术路线。即通过LCM技术获得感兴趣的细胞类型,制备细胞蛋白质样品,蛋白质经荧光染料标记后和抗体芯片杂交,从而可以比较两种样品蛋白质表达的异同。Clontech最近开发了一张抗体芯片,可以对378种膜蛋白和胞浆蛋白进行分析。该芯片同时配合了抗体芯片的全部操作过程的重要试剂,包括蛋白质制备试剂,蛋白质的荧光染料标记试剂,标记体系的纯化试剂,杂交试剂等。对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酵母双杂交和噬菌体展示技术无疑是很好的研究方法。Clontech开发的酵母双杂交系统和NEB公司开发的噬菌体展示技术可供研究者选用。关于蛋白质组的研究,也可以将蛋白质组的部分或全部种类的蛋白质制作成蛋白质芯片,这样的蛋白质芯片可以用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蛋白表达研究和小分子蛋白结合研究。Science,Vol.293,Issue 5537,2101-2105,September 14,2001发表了一篇关于酵母蛋白质组芯片的论文。该文主要研究内容为:将酵母的5800个ORF表达成蛋白质并进行纯化点样制作芯片,然后用该芯片筛选钙调素和磷脂分子的相互作用分子。最后有必要指出的是,传统的蛋白质研究注重研究单一蛋白质,而蛋白质组学注重研究参与特定生理或病理状态的所有的蛋白质种类及其与周围环境(分子)的关系。因此蛋白质组学的研究通常是高通量的。适应这个要求,蛋白质组学相关研究工具通常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系统,通量高而速度快,配合相应分析软件和数据库,研究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处理最多的数据。

  • 【热点】蛋白质组学研究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实施,使生命科学研究的重心正逐渐转到生物功能的整体研究。基因组学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它不能回答诸如: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和表达时间,翻译后修饰以及蛋白质与蛋白质或与其他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等问题。作为基因研究的重要补充,蛋白质组学在蛋白质的水平上定量的、动态的、整体的研究生物体。蛋白质组(Proteome)概念是最早是由澳大利亚学者Wilkins和Williams于1994年提出的,即基因所能表达的全部蛋白质,更为清楚的表达是细胞或组织或机体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上表达的所有蛋白质。具体说它是对不同时间和空间上发挥功能的特定的蛋白质组群进行研究,进而在蛋白质的水平上探索其作模式、功能机理、调节调控以及蛋白质组群内的相互作用,从而为临床诊断、病理研究、药物筛选、新药开发、新陈代谢途径研究等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 详情请见:[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hot/HA_56.htm]热点应用:蛋白质组学研究[/url]

  • 【热点】蛋白质组学研究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实施,使生命科学研究的重心正逐渐转到生物功能的整体研究。基因组学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它不能回答诸如: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和表达时间,翻译后修饰以及蛋白质与蛋白质或与其他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等问题。作为基因研究的重要补充,蛋白质组学在蛋白质的水平上定量的、动态的、整体的研究生物体。蛋白质组(Proteome)概念是最早是由澳大利亚学者Wilkins和Williams于1994年提出的,即基因所能表达的全部蛋白质,更为清楚的表达是细胞或组织或机体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上表达的所有蛋白质。具体说它是对不同时间和空间上发挥功能的特定的蛋白质组群进行研究,进而在蛋白质的水平上探索其作模式、功能机理、调节调控以及蛋白质组群内的相互作用,从而为临床诊断、病理研究、药物筛选、新药开发、新陈代谢途径研究等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 详情请见:[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hot/HA_56.htm]热点应用:蛋白质组学研究[/url]

动物组织全蛋白质组相关的资料

动物组织全蛋白质组相关的资讯

  • 蛋白质组学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蛋白质存在形式 -- 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詹显全教授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詹显全,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士(FRSM)、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员、欧洲预测预防个体化医学协会(EPMA)的会士和国家代表、美国肿瘤学会(ASCO会士、欧洲科技合作组织(e-COST)的海外评审专家,中国抗癌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委员、技术带头人和副主任,临床蛋白质组学与结构生物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和学科负责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学科带头人,湖南省百人计划专家、湖南省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医学学的学科带头人、中南大学“531”人才工程专家。目前正致力于从多参数系统策略角度阐述肿瘤的分子机理、发现肿瘤分子标志物,研究并整合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的变异来实现肿瘤的预测、预防与个体化治疗及精准医学。已发表学术论文130 余篇,主编国际学术专著3 本,参编国际学术专著16 本,获得美国发明专利2 个。受邀在中科院1 区影响因子9.068 MassSpectrometry Reviews 和中科院2 区影响因子3.65 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 的国际期刊上客座主编了3 个专刊。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本篇文章仪器信息网获得授权转载,来源中国科技成果杂志。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深入剖析蛋白质组学技术最新进展与应用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詹显全:人类结构基因组测序接近尾声,人们就从结构基因组学研究转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即对转录组和蛋白质组进行研究。1995 年正式提出了”蛋白质组”和”蛋白质组学”的概念,距今已有25 年历史了。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蛋白质组学的主要技术包括蛋白质组的分离技术、鉴定技术和蛋白质组信息学技术。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蛋白质组的分离技术主要有双向凝胶电泳(2DE)和多维液相色谱(2DLC)。蛋白质组的鉴定技术主要是基于质谱(MS)的技术,主要分为肽质指纹(PMF)和串联质谱(MS/MS)分析技术,其用于蛋白质大分子分析的两大离子源主要有MALDI 和ESI。质谱技术发展很快,主要朝向高灵敏度、高通量和高精度方向发展。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蛋白质组信息学技术主要是用来构建蛋白质相互用网络的相关技术。蛋白质组的分离技术和质谱技术的不同联合就形成了各种类型的蛋白质组学分析技术:如2DE-MS和2DLC-MS。2DE-MS 又有2DE-MALDI-PMF 和2DE-ESI-LC-MS/MS, 该技术在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头10-15 年是其主要技术,然而常规概念认为2DE 的通量不高,即一个2D 胶点中一般仅含有1 ~ 2 个蛋白质,通常一次实验其通量仅能鉴定几十到一千个蛋白质,这样其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地位逐渐被淡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2DLC-MS 主要有iTRAQ or TMT-based SCX-LC-MS/MS and labelfree LC-LC-MS/MS, 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Bottomup”蛋白质组学,该技术在最近10 ~ 15 年在蛋白质组学中起着核心技术的作用,因为其通量明显增加,一次实验其通量可达到几千到一万的蛋白质能被鉴定,但该法鉴定的结果是一个protein group, 实质上鉴定的是编码蛋白质的基因, 而并没有鉴定到真正意义上的蛋白质,即蛋白质存在形式(Proteoforms 或Protein species)。蛋白质存在形式(Proteoforms)是蛋白质组的基本单元。人类基因大约2 万个,人类转录本至少10 万个,每个转录本指导核糖体按三联密码子决定一个氨基酸残基来合成氨基酸序列,刚合成出来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是没有功能的,它必须到达其指定的位置如胞内、胞外,和不同的亚细胞器等,形成特定的三位空间结构,并与其周围的相关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合物(complex)才能发挥其功能作用。从核糖体刚合成出来到其指定的位置过程中有很多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PTMs 据估计人体有400 ~ 600 种PTMs)。我们最近对蛋白质存在形式的概念给出了最新最完整的定义: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翻译后修饰+ 空间构型+ 辅助因子+ 结合伴侣分子+ 空间位置+ 特定的功能。而蛋白质的概念被定义为:由同一个基因编码的所有蛋白质存在形式的集合体。这样,人类蛋白质组中的蛋白质存在形式(Proteoforms)至少有100 万或甚至达10 亿 (图1)。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2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1d18fad3-b010-4ea5-a812-432853ad4ec6.jpg" title=" 1111111.png" alt=" 1111111.png" width=" 600" height=" 42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图1 :Proteoforms 的概念及形成模式 (Zhan et al,Med One, 2018 Zhan et al., Proteomes, 2019)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如此庞大数量的Proteoforms/Protein species, 如何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探测、鉴定和定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事情。目前关于Proteoforms 的研究有两套策略一是“Top-down”MS 技术, 二是“Top-down” 和“Bottom-up”相结合的技术即2DE-LC/MS 技术(图2)。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15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94f48c94-fd0b-4959-90fb-dd399cebf074.jpg" title=" 2.png" alt=" 2.png" width=" 600" height=" 415"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图2 :Proteoforms 研究技术比较(Zhan et al., Med One, 2018 Zhan et al., Proteomes, 2019)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Top-down”MS 技术能探测、鉴定和定量Proteoforms,获得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和PTMs 信息,然而该技术的通量较低,目前最大通量鉴定到5700 个Proteoforms, 对应到860 蛋白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最近,詹显全教授团队发现2DE-LC/MS 技术是一超高通量的技术平台,在探测、鉴定和定量Proteoforms方面, 可以鉴定达几十万至上100 万的Proteoforms。随着质谱灵敏度的显著提高,自2015 年以来,詹显全教授团队就发现每个2D 胶点包含了平均至少50 个甚至达几百个Proteoforms,并且大多数是低丰度的 并在近1 ~ 2 年来发表了相关论文来全面阐述2DE-LC/MS 的新理念和实践,完全打破了40 多年来人们对双向电泳的传统认识 (即一个2D 胶点中一般仅含有1 ~ 2 蛋白质),为大规模的Proteoforms 研究提供了技术基础。Proteoforms/Protein species 概念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了蛋白质组的内涵,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更高层次,是国际科学发展的前沿,必将影响着整个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的研究和实践,有助于发现可靠而有效的疾病标志物,用于深度理解疾病分子机制和决定药物靶点,或者用于有效的预测、诊断、预后评估。另外,蛋白质组是表型组的重要成分,是基因组功能的最终执行者,是基因组和转录组研究所不能替代的,要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医学和精准医学,蛋白质组学研究是不能绕过去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基于整合组学发现疾病标志物才是精准发展之重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1. 您一直专注于肿瘤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例如垂体瘤、卵巢癌等相关恶性肿瘤结合组学的研究,请谈谈在这方面的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过程中的主要挑战和解决方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詹显全: 垂体瘤是颅内常见肿瘤,绝大多数是良性的,只有少数具有侵袭性和恶性,并能引起激素分泌紊乱和颅内压迫症状,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危害人体健康。临床上分为功能性垂体瘤和非功能性垂体瘤,并且非功能性垂体瘤不表现血中激素水平增加,不易早期诊断,经常是当肿瘤体积增加到压迫周围组织器官产生压迫综合征时才被诊断,这时已经是中晚期了,且其分子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机制并不清楚,缺乏早期诊断标志物和药物治疗靶标。因此,非功能性垂体瘤被选为主要研究对象。虽然垂体瘤是在颅内,但我们认为垂体瘤是一种多病因、多过程、多结果的全身性的慢性疾病,并且还具有肿瘤的异质性 它涉及到一系列的分子改变,包括发生在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和相互作用组水平上的改变,而这些不同水平改变的分子和信号通路又不是孤零零的起作用,而是相互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很难用一种单一因素来解决其预测、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 而必须从单因素模式转向多参数系统思维模式。垂体瘤的多病因、多过程、多结果、全身性、慢性、分子网络系统性给其“同病同治”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为实现其个性化的精准预测、精准预防、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多组学(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影像组学)和系统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驱动了这一多参数系统思维模式的转变、推进了其个性化医学和精准医学的研究和实践。因此,我们认为多参数系统策略观和多组学是进行垂体瘤个性化医学和精准医学的研究和实践的重要理念和技术方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我们从2001 开始进行垂体瘤的蛋白质组学及其翻译后修饰组学研究,从2008 年开始进行多组学和分子网络研究,及预测预防个体化医学(PPPM)和精准医学(PM)研究。经过过去近20 年未间断的研究,我们在垂体瘤的蛋白质组学、翻译后修饰组学、多组学、分子网络和系统生物学研究方面在国际上处于了主导地位。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在我们研究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一个重大思转变就是从以前的单参数模式转向了多参数系统思维模式,这符合肿瘤的真实情况。另外,就是多组学技术促进了这一模式的转变,并是其主要的解决方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2. 从您的研究方向及重点出发,您认为多组学研究在精准医学中接下来的研究应当侧重于哪些方面,以及如何才能比较好的实现从研究到临床的转化落地?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詹显全:我的研究对象是肿瘤(垂体瘤、卵巢癌、肺癌、胶质瘤),研究理念是肿瘤的多参数系统策略观,技术手段是多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研究的目标是要解决肿瘤的预测预防个体化医学(PPPM)和精准医学(PM)。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我们认为多组学中的不同组学对PPPM/PM 的贡献是不平衡的,即个性化的表型组是基因组通向PPPM/PM 应用实践的桥梁,而蛋白质组和代谢组是表型组中两重要成分。蛋白质组的内涵包括蛋白质的拷贝数变化、剪切变化、翻译后修饰、转位、再分布、空间构型、与周围分子相互作用、及信号通路网络问题。代谢组的内涵涉及到体内所有物质(包括糖、脂、蛋白质、核酸)的代谢产物及其代谢网络问题。要真正实现PPPM 和PM,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的贡献是基因组所不能替代的是不能绕过去的。人们应从以基因组为中心的研究和实践转向以表型组为中心的研究和实践。其中蛋白质组的研究又应以翻译后修饰和蛋白质存在形式(Proteoforms)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Proteoforms 的研究必将影响着整个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从临床转化研究来看,基于多组学的整合生物标志物是发展方向。对于这里的生物标志物,我们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解决疾病分子机制和药物靶点的生物标志物,这类生物标志物一定要有因果关系 一类是解决预测、诊断、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物,这类标志物不一定要求有因果关系,但必要要有量的变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3. 作为EPMA(欧洲预测预防个体化医学协会)的中国代表,想请您分享下国际上对于组学研究在精准医疗中的应用现状、趋势以及发展规划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詹显全:欧洲预测预防个体化医学协会(EPMA)是国际个体化医学领域领头的学术协会,由来自全球55 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组成,其创办的官方杂志EPMA Journal( 中科院2 区,ESI IF5.661) 涵盖了24 个专题内容,较全面地反映了预测预防个体化医学(PPPM)和精准医学(PM)的研究、实践与最新动态,还涉及到PPPM 和PM 的政策、伦理、卫生经济和社会保障等许多方面,为PPPM 和PM 的科研、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我本人作为EPMA 的中方代表(National Representative of EPMA in China) 和其官方杂志EPMA Journal 的副主编,参与了其经历的重要活动。我从2008 开始起在EPMA 中主要负责多组学和创新技术方面,在EPMA 白皮书中的“肿瘤预测预防个体化医学的多参数系统策略观”这部分最早就是我写的,之后我们写了一系列文章来论述基于多组学的多参数系统策略的研究和实践。因此,在EPMA,我们的基于多组学的多参数系统策略观还是比较早的,近五六年来多组学研究在EPMA 圈内(55 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得很快,已经深入到PPPM 的各个领域。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另外,我认为,精准医学在理念上没错,严格意义上的精准医学是个理想化的概念,人们只能无限去逐步接近它。现阶段搞精准医学还是要回归到人类健康的保护过程,即预测、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这里应该是针对个人来说而不是针对群体,严格说来应该是个性化的精准预测、精准预防、精准诊断、精准治疗和精准预后评估。对于人类健康保护过程来说,预测、预防还是上策,其次就是早诊断、早治疗。多组学研究已渗入到人类健康保护过程的每个环节,主要用来寻找基于多组学的生物标志物,当然这里的生物标志物应泛指前面说的两类:一类是解决疾病机制和治疗靶点的标志物,一类是解决预测、诊断、预后评估的标志物。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因此,基于多组学的PPPM/PM 的研究和实践一定是今后发展的一个长远趋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80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581ff7cf-5c3e-4fd6-8f5f-805989791ee5.jpg" title=" 詹.jpg" alt=" 詹.jpg" width=" 600" height=" 802" border=" 0" vspace=" 0" / /p p br/ /p
  • 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与趋势
    1.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研究意义和背景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已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在这个时代,生命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功能基因组学,包括结构基因组研究和蛋白质组研究等。尽管现在已有多个物种的基因组被测序,但在这些基因组中通常有一半以上基因的功能是未知的。目前功能基因组中所采用的策略,如基因芯片、基因表达序列分析(Ser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SAGE)等,都是从细胞中mRNA的角度来考虑的,其前提是细胞中mRNA的水平反映了蛋白质表达的水平。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从DNA mRNA 蛋白质,存在三个层次的调控,即转录水平调控(Transcriptional control ),翻译水平调控(Translational control),翻译后水平调控(Post-translational control )。从mRNA角度考虑,实际上仅包括了转录水平调控,并不能全面代表蛋白质表达水平。实验也证明,组织中mRNA丰度与蛋白质丰度的相关性并不好,尤其对于低丰度蛋白质来说,相关性更差。更重要的是,蛋白质复杂的翻译后修饰、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或迁移、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等则几乎无法从mRNA水平来判断。毋庸置疑,蛋白质是生理功能的执行者,是生命现象的直接体现者,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将直接阐明生命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的变化机制。蛋白质本身的存在形式和活动规律,如翻译后修饰、蛋白质间相互作用以及蛋白质构象等问题,仍依赖于直接对蛋白质的研究来解决。虽然蛋白质的可变性和多样性等特殊性质导致了蛋白质研究技术远远比核酸技术要复杂和困难得多,但正是这些特性参与和影响着整个生命过程。 传统的对单个蛋白质进行研究的方式已无法满足后基因组时代的要求。这是因为:(1) 生命现象的发生往往是多因素影响的,必然涉及到多个蛋白质。(2) 多个蛋白质的参与是交织成网络的,或平行发生,或呈级联因果。(3) 在执行生理功能时蛋白质的表现是多样的、动态的,并不象基因组那样基本固定不变。因此要对生命的复杂活动有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必然要在整体、动态、网络的水平上对蛋白质进行研究。因此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上产生了一门新兴学科-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它是以细胞内全部蛋白质的存在及其活动方式为研究对象。可以说蛋白质组研究的开展不仅是生命科学研究进入后基因组时代的里程碑,也是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虽然第一次提出蛋白质组概念是在1994年,但相关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甚至更早,尤其是80年代初,在基因组计划提出之前,就有人提出过类似的蛋白质组计划,当时称为Human Protein Index计划,旨在分析细胞内的所有蛋白质。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计划被搁浅。90年代初期,各种技术已比较成熟,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各国科学家的讨论,才提出蛋白质组这一概念。 国际上蛋白质组研究进展十分迅速,不论基础理论还是技术方法,都在不断进步和完善。相当多种细胞的蛋白质组数据库已经建立,相应的国际互联网站也层出不穷。1996年,澳大利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组研究中心:Australia Proteome Analysis Facility ( APAF )。丹麦、加拿大、日本也先后成立了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在美国,各大药厂和公司在巨大财力的支持下,也纷纷加入蛋白质组的研究阵容。去年在瑞士成立的GeneProt公司,是由以蛋白质组数据库“SWISSPROT” 著称的蛋白质组研究人员成立的,以应用蛋白质组技术开发新药物靶标为目的,建立了配备有上百台质谱仪的高通量技术平台。而当年提出Human Protein Index 的美国科学家Normsn G. Anderson也成立了类似的蛋白质组学公司,继续其多年未实现的梦想。2001年4月,在美国成立了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研究组织(Human Proteome Organization, HUPO),随后欧洲、亚太地区都成立了区域性蛋白质组研究组织,试图通过合作的方式,融合各方面的力量,完成人类蛋白质组计划(Human Proteome Project)。2.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策略和范围 蛋白质组学一经出现,就有两种研究策略。一种可称为“竭泽法”,即采用高通量的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分析生物体内尽可能多乃至接近所有的蛋白质,这种观点从大规模、系统性的角度来看待蛋白质组学,也更符合蛋白质组学的本质。但是,由于蛋白质表达随空间和时间不断变化,要分析生物体内所有的蛋白质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目标。另一种策略可称为“功能法”,即研究不同时期细胞蛋白质组成的变化,如蛋白质在不同环境下的差异表达,以发现有差异的蛋白质种类为主要目标。这种观点更倾向于把蛋白质组学作为研究生命现象的手段和方法。 早期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指蛋白质的表达模式(Expression profile), 随着学科的发展,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完善和扩充。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研究已成为蛋白质组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和巨大挑战。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也已被纳入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范畴。而蛋白质高级结构的解析即传统的结构生物学,虽也有人试图将其纳入蛋白质组学研究范围,但目前仍独树一帜。3.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 可以说,蛋白质组学的发展既是技术所推动的也是受技术限制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技术方法水平的高低。蛋白质研究技术远比基因技术复杂和困难。不仅氨基酸残基种类远多于核苷酸残基(20/ 4), 而且蛋白质有着复杂的翻译后修饰,如磷酸化和糖基化等,给分离和分析蛋白质带来很多困难。此外,通过表达载体进行蛋白质的体外扩增和纯化也并非易事,从而难以制备大量的蛋白质。蛋白质组学的兴起对技术有了新的需求和挑战。蛋白质组的研究实质上是在细胞水平上对蛋白质进行大规模的平行分离和分析,往往要同时处理成千上万种蛋白质。因此,发展高通量、高灵敏度、高准确性的研究技术平台是现在乃至相当一段时间内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主要任务。当前在国际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平台的技术基础和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3.1 蛋白质组研究中的样品制备 通常可采用细胞或组织中的全蛋白质组分进行蛋白质组分析。也可以进行样品预分级,即采用各种方法将细胞或组织中的全体蛋白质分成几部分,分别进行蛋白质组研究。样品预分级的主要方法包括根据蛋白质溶解性和蛋白质在细胞中不同的细胞器定位进行分级,如专门分离出细胞核、线粒体或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的蛋白质成分。样品预分级不仅可以提高低丰度蛋白质的上样量和检测,还可以针对某一细胞器的蛋白质组进行研究。 对临床组织样本进行研究,寻找疾病标记,是蛋白质组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但临床样本都是各种细胞或组织混杂,而且状态不一。如肿瘤组织中,发生癌变的往往是上皮类细胞,而这类细胞在肿瘤中总是与血管、基质细胞等混杂。所以,常规采用的癌和癌旁组织或肿瘤与正常组织进行差异比较,实际上是多种细胞甚至组织蛋白质组混合物的比较。而蛋白质组研究需要的通常是单一的细胞类型。最近在组织水平上的蛋白质组样品制备方面也有新的进展,如采用激光捕获微解剖(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 LCM) 方法分离癌变上皮类细胞。3.2 蛋白质组研究中的样品分离和分析 利用蛋白质的等电点和分子量通过双向凝胶电泳的方法将各种蛋白质区分开来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它在蛋白质组分离技术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如何提高双向凝胶电泳的分离容量、灵敏度和分辨率以及对蛋白质差异表达的准确检测是目前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国外的主要趋势有第一维电泳采用窄pH梯度胶分离以及开发与双向凝胶电泳相结合的高灵敏度蛋白质染色技术,如新型的荧光染色技术。 质谱技术是目前蛋白质组研究中发展最快,也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技术。它通过测定蛋白质的质量来判别蛋白质的种类。当前蛋白质组研究的核心技术就是双向凝胶电泳-质谱技术,即通过双向凝胶电泳将蛋白质分离,然后利用质谱对蛋白质逐一进行鉴定。对于蛋白质鉴定而言,高通量、高灵敏度和高精度是三个关键指标。一般的质谱技术难以将三者合一,而最近发展的质谱技术可以同时达到以上三个要求,从而实现对蛋白质准确和大规模的鉴定。3.3 蛋白质组研究的新技术 做过双向凝胶电泳的人一定会抱怨它的繁琐、不稳定和低灵敏度等缺点。发展可替代或补充双向凝胶电泳的新方法已成为蛋白质组研究技术最主要的目标。目前,二维色谱 (2D-LC)、二维毛细管电泳 (2D-CE)、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 (LC-CE) 等新型分离技术都有补充和取代双向凝胶电泳之势。另一种策略则是以质谱技术为核心,开发质谱鸟枪法(Shot-gun)、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 (CE-MS)等新策略直接鉴定全蛋白质组混合酶解产物。随着对大规模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的重视,发展高通量和高精度的蛋白质相互作用检测技术也被科学家所关注。此外,蛋白质芯片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并已经在临床诊断中得到应用。3.4 蛋白质组生物信息学 蛋白质组数据库是蛋白质组研究水平的标志和基础。瑞士的SWISS-PROT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种类最多的蛋白质组数据库。丹麦、英国、美国等也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蛋白质组数据库。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已给蛋白质组研究提供了更方便有效的计算机分析软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蛋白质质谱鉴定软件和算法发展迅速,如SWISS-PROT、Rockefeller大学、UCSF等都有自主的搜索软件和数据管理系统。最近发展的质谱数据直接搜寻基因组数据库使得质谱数据可直接进行基因注释、判断复杂的拼接方式。随着基因组学的迅速推进,会给蛋白质组研究提供更多更全的数据库。另外,对肽序列标记的从头测序软件也十分引人注目。4. 蛋白质组学发展趋势 在基础研究方面,近两年来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已被应用到各种生命科学领域,如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等。在研究对象上,覆盖了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范围,涉及到各种重要的生物学现象,如信号转导、细胞分化、蛋白质折叠等等。在未来的发展中,蛋白质组学的研究领域将更加广泛。 在应用研究方面,蛋白质组学将成为寻找疾病分子标记和药物靶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对癌症、早老性痴呆等人类重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蛋白质组技术也有十分诱人的前景,目前国际上许多大型药物公司正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蛋白质组学方面的应用性研究。 在技术发展方面,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将出现多种技术并存,各有优势和局限的特点,而难以象基因组研究一样形成比较一致的方法。除了发展新方法外,更强调各种方法间的整合和互补,以适应不同蛋白质的不同特征。另外,蛋白质组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也将日益显著和重要,这种交叉是新技术新方法的活水之源,特别是,蛋白质组学与其它大规模科学如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的交叉,所呈现出的系统生物学(System Biology)研究模式,将成为未来生命科学最令人激动的新前沿。
  • 蛋白质组:解码生命“天书”
    人类和老鼠的外貌可说是天渊之别,但实际上他们却有着近99%相同的基因组。何以&ldquo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rdquo ?正是蛋白质放大了他们基因上的细微差别。 日前,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全面启动。&ldquo 基因组学中微小的差异,在蛋白质组学中可以被千倍甚至几近万倍地放大。&rdquo 亚太蛋白质组组织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 初表示,这一计划的实施将对基因组序列图进行&ldquo 解码&rdquo ,进而全景式揭示生命奥秘,为提高重大疾病防诊治水平提供有效手段。 解码生命的&ldquo 密钥&rdquo 提起蛋白质,大家并不陌生。它是生物体内一种极为重要的高分子有机物,约占人体干重的54%。 不过,&ldquo 蛋白质组&rdquo 一词却鲜有人了解。其实,蝴蝶由卵变虫、成蛹、再破茧成蝶,幕后&ldquo 操盘者&rdquo 并非基因组,而是蛋白质组。&ldquo 1994年澳大利亚科学家率先提出蛋白质组这个概念,指某个时刻、某个组织、器官或个体中所有蛋白质的集合。&rdquo 贺福初说。 科学家们之所以对蛋白质组产生浓厚兴趣,还要从人类基因组计划说起。2003年4月,耗资27亿美元、经由6国科学家历时13年奋战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以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的绘制完成为标志,画上了句号。 没想到,更大的挑战还在后头&mdash &mdash &ldquo 科学界曾经认为,只要绘制出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就能了解疾病的根源,但是错了&rdquo 。国际蛋白质组组织启动计划主席萨姆· 哈纳什说,事实上,我们此时只了解10%的基因的功能,剩下的90%仍是未知的。 &ldquo 人类基因组计划并不像事前所预期的那样,能够逾越蛋白质这一生物功能的执行体层次,揭示人类生、老、病、死的全部秘密。基因组序列只是提供了一维遗传信息,而更复杂的多维信息发生在蛋白质组层面。&rdquo 贺福初表示。 就 人体而言,各个器官的基因组是一样的,而它们之所以形态、功能各异,正是其结构与功能的物质基础&mdash &mdash 不同的蛋白质组在&ldquo 操盘&rdquo 。&ldquo 就像蛹化蝶,无论形态如 何变化,基因组是不变的。&rdquo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钱小红说,人的每一种生命形态,都是特定蛋白质组在不同时间、空间出现并发挥功能的 结果。比如,某些蛋白质表达量偏离常态,就能够表征人体可能处于某种疾病状态。 &ldquo 无论是正常的生理过程还是病理过程,最直接的体现是蛋白质以及它们的集合体&mdash &mdash 蛋白质组。&rdquo 上述专家们表示。&ldquo 生,源于基因组;命,却一定由蛋白质组决定。只有蛋白质组才能根本阐释生命。&rdquo 贺福初说。 独辟蹊径的&ldquo 中国画卷&rdquo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成形之际,已有科学家提出解读人类蛋白质组的想法。其目标是,将人体所有蛋白质归类,并描绘出它们的特性、在细胞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科学》杂志在2001年,也将蛋白质组学列为六大科学研究热点之一,其&ldquo 热度&rdquo 仅次于干细胞研究,名列第二。 不过,严峻的现实挑战,让这一想法迟迟停留在&ldquo 纸上谈兵&rdquo 阶段。&ldquo 生物蛋白质数的差别大概是基因数差别的三个数量级左右,人类基因总数大概2万多个,人体内的蛋白质及其变异、修饰体却是百万级的数量。&rdquo 贺福初表示。 不仅如此,人类基因组图谱只有一张,而蛋白质组图谱每个器官、每个器官的每一种细胞都有一张,且在生理过程和疾病状态时还会发生相应改变。工程的艰巨性可想而知。 但困难并未阻挡住科学家们对其探索的脚步。1995年,首先倡导&ldquo 蛋白质组&rdquo 的两家澳大利亚实验室分别挂牌成立蛋白质组研究中心。随后欧美日韩等国均有行动。 1998年初,从事基因组研究的贺福初敏锐地嗅到这朵夜幕后悄然盛开的&ldquo 莲花&rdquo ,逐渐将精力投入到这个新兴领域。 2001年,&ldquo 基因组会战&rdquo 尚未鸣金,《自然》、《科学》杂志即发出&ldquo 蛋白质组盟约&rdquo 。同年秋,&ldquo 人类蛋白质组计划&rdquo 开始孕育。 2002 年4月,贺福初在华盛顿会议上阐述&ldquo 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rdquo 。同年11月,&ldquo 人类血浆蛋白质组计划&rdquo &ldquo 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rdquo 正式启动,贺福初担任&ldquo 人类 肝脏蛋白质组计划&rdquo 主席。其后两年间,德国牵头的&ldquo 人类脑蛋白组计划&rdquo 、瑞士牵头的&ldquo 大规模抗体计划&rdquo 、英国牵头的&ldquo 蛋白质组标准计划&rdquo 及加拿大牵头的 &ldquo 模式动物蛋白质组计划&rdquo 相继启动。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种以生物系统为单元的研究策略酝酿之初饱受诟病。贺福初回忆,在华盛顿,中国人提出蛋白质组计划必须按生物系统(如器官、组织、细胞)进行一种战略分工和任务分割,一石激起千层浪,争议四起。 &ldquo 要想通过分工合作来完成全景式分析人类蛋白质组的宏大目标,必须以人体的生物系统作为研究单元和分工的规则。这个策略,10年来合者渐众,不过目前仍存争议,中国的先见之明可能得在下个10年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rdquo 贺福初坦陈。 定位疾病的&ldquo GPS&rdquo 历经10余年的努力,以贺福初为代表的中国蛋白质组研究团队,在该领域向世界交了一份漂亮答卷: 成功构建迄今国际上质量最高、规模最大的人类第一个器官(肝脏)蛋白质组的表达谱、修饰谱、连锁图及其综合数据库; 首次实现人类组织与器官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全面对接; 在 炎症诱发肿瘤等方面,发现一批针对肝脏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潜在药靶、蛋白质药物和生物标志物。如,2008年,张学敏课题组首次发现炎症和免疫的 新型调控分子CUEDC2,可作为肿瘤耐药的新标志物,从而为克服癌细胞耐药提供了原创性的药物新靶点和治疗新思路。2010年,周钢桥课题组&ldquo 逮到&rdquo 肝 癌的易感基因,为肝癌的风险预测和早期预警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生物标记。2012年,张令强课题组研制出世界上首个能特异性靶向成骨细胞的核酸递送系 统,提供了一种基于促进骨形成的全新骨质疏松症治疗途径,向解决骨丢失无法补回这一医学难题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14年,张令强课题组首次在国际上揭示 泛素连接酶Smurf1是促进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并且导致病人预后差的一个重要因子&hellip &hellip 上述几项成果均发表于国际顶级的《科学》、《自然》系列杂志。 还没来得及分享这一喜悦,激烈的角逐又让他们绷紧了神经。日前,英国《自然》杂志公布美国、印度和德国等合作完成的人类蛋白质组草图。研究人员表示,这一成果有助于了解各个组织中存在何种蛋白质,这些蛋白质与哪些基因表达有关等,从而进一步揭开人体的奥秘。 &ldquo 尽 管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确实是蛋白质组学领域乃至整个生命科学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贡献。&rdquo 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直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玉奎指 出,虽然中国在蛋白质组的一些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但国外有些团队正快马加鞭,我们不得不警醒,否则很快将被甩出第一阵营。 6 月10日,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全面启动实施。&ldquo 蛋白质组,可以揭示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发现新型诊断标志物、治疗和创新药物,可以全面提高疾病防 诊治水平。这个项目完成后,将揭示人体器官蛋白质组的构成,一旦哪一部位出现异常即可实现&lsquo GPS定位&rsquo ,进而找到针对性的诊断措施、干预措施和预防措 施。&rdquo 记者了解到,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第一阶段,将全面揭示肝癌、肺癌、白血病、肾病等十大疾病所涉及的主要组织器官的蛋白质组,了解疾病发生的主要异常,进而研制诊断试剂以及筛选药物。这将在2017年左右完成。 &ldquo 这是真正的原始创新,也是中国能够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rdquo 贺福初强调说。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