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转帖】气相色谱法的建立

气相色谱(GC)

  • 气相色谱法的建立
    lihongbo0804 发表于: 2008-4-29 12:46 来源: 分析化学博客

    第一章 前言
    1,引言
    2,那些样品可以作为分析对象

    1,引言
    气相色谱法是根据气-固、气-液、气-液-固之间的相平衡,借溶质分配系数的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建立相平衡的“界面”最好是无穷大,气相色谱法能满足在这个极大的表面上瞬间建立相平衡的条件。
    由于一般用惰性气体作载气,故可认为溶质和载气分子之间基本上没有相互作用。为减少色谱柱中的纵向扩散,流动相最好用分子量大的载气。另外,还存在一个使理论塔板高度(H)最小的最佳线性流速。但气相色谱法在选择色谱柱时基本上可以忽略这些。研究固定相液体、载体表面、吸附剂以及溶质在液相中或固体表面上的分子间相互作用,才是选择色谱柱的必要事项。
    2,那些样品可以作为分析对象
    分析样品的物性(如沸点、官能团、反应性、溶解的溶剂系统等)与选择气相色谱的分离条件密切相关。
    保留体积(Vg)与样品沸点(TB)之间的关系:

    式中:M1—液相的分子量,γ—溶质的活度系数(同系物溶质的γ基本相同,则保留体积的对数与TB成直线关系),T—色谱柱温。
    (1)溶质之间沸点相差20℃时:容易用标准色谱柱分离;
    (2)溶质之间沸点相差10℃时:若选择与溶质有相似极性的固定液,很容易分离;
    (3)溶质之间沸点相差5℃时:用较长的色谱柱或用结构与溶质很类似的固定液;
    (4)溶质之间沸点相差0~2℃时:当两者的沸点相近时,若每种溶质的官能团不同,选用与其中一种溶质的极性相近的固定液就容易进行分离。但对具有相同官能团的同系物要选择可以利用结构差异的固定相(如分离o-,m-,p-位取代苯可用FFAP/Carbopak C等气-液-固体系);
    (5)溶质沸点在-50℃以下:用强吸附剂作填料,而且柱温要置于低温;
    (6)溶质沸点在-50~20℃:用吸附剂或以吸附剂为载体,且在担体上涂渍极性固定液的填料;
    (7)溶质沸点在20~300℃:几乎所有的填料均可使用;
    (8)溶质沸点在300℃以上:用高沸点固定液或根据情况将样品衍生化后再供分析用,或者用液相色谱法测定。

    第二章 色谱分离条件选择的指标
    1,柱效能(N)
    2,选择性(α)
    3,分离度(R)

    1,柱效能
    为了分离某一物质对,当相对保留值不变(固定液、柱温不变),而k值(固定液配比)变化时,k越小越是靠近非保留峰,则完全分离所需的塔板数越多。但扣除非保留峰后(tR-t0)算出的有效板数(neff)却保持不变,则分离情况也可保持不变。
    2,选择性
    所谓选择性就是固定液对于两个相邻组份的相对保留值,也就是某一难分离物质对校正保留值之比,以α表示。α代表固定液对难分离物质对的选择性保留作用,其数值越大,越容易分离。
    3,分离度(R)
    柱效能只说明色谱柱的效率高低,却反映不出难分离物质对的直接分离效果;而选择性则反映不出效率高低,故需用一综合性指标,即既能反映柱效能又能反映选择性的指标,作为色谱柱的总分离效能指标,这一指标就是分离度,分离度是反映色谱柱对相邻两组分直接分离效果的。而R值越大就意味着相邻两组份分离得越好。
    +关注 私聊
  • 阿du

    第1楼2008/07/08

    第三章 初始操作条件的确定
    1,确定初始操作条件
    2,色谱柱形式的选择
    3,分离条件优化
    4,程序升温

    1,确定初始操作条件
    进样量要根据样品浓度、色谱柱容量和检测器灵敏度来确定。样品浓度不超过mg/ml时填充柱的进样量通常为1~5μL,而对于毛细管柱,若分流比为50:1时,进样量一般不超过2μL。如果这样的进样量不能满足检测灵敏度的要求,可考虑加大进样量,但以不超载为限。进样口温度主要由样品的沸点范围决定,还要考虑色谱柱的使用温度。即首先要保证待测样品全部气化,其次要保证气化的样品组分能够全部流出色谱柱,而不会在柱中冷凝。原则上讲,进样口温度高一些有利,一般要接近样品中沸点最高的组分的沸点,但要低于易分解组分的分解温度,常用的条件是250~350℃。实际操作中,进样口温度可在一定范围内设定,只要保证样品完全汽化即可,而不必进行很精确的优化。注意,当样品中某些组分会在高温下分解时,就应适当降低汽化温度。必要时可采用冷柱上进样或程序升温汽化(PTV)进样技术。
    色谱柱温度的确定主要由样品的复杂程度和汽化温度决定。原则是既要保证待测物的完全分离,又要保证所有组分能流出色谱柱,且分析时间越短越好。组成简单的样品最好用恒温分析,这样分析周期会短一些。特别是用填充柱时,恒温分析时色谱图的基线要经程序升温时稳定得多。对于组成复杂的样品,常需要用程序升温分离,因为在恒温条件下,如果柱温较低,则低沸点组分分离得好,而高沸点组分的流出时间会太长,造成峰展宽,甚至滞留在色谱柱中造成柱污染;反之,当柱温太高时,低沸点组分又难以分离。
    毛细管柱的一个最大优点就是可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操作,这样既保证了待测组分的良好分离,又能实现尽可能短的分析时间。一般来讲,色谱柱的初始温度应接近样品中最轻组分的沸点,而最终温度则取决于最重组分的沸点。升温速率则要依样品的复杂程度而定。建议毛细管柱的尝试温度条件设置为:
    OV-1(SE-30)或SE-54柱:从50℃到280℃,升温速率10℃/min;
    OV-17(OV-1701)柱:从60℃到260℃,升温速率8℃/min;
    PEG-20M柱:从60℃到200℃,升温速率8℃/min。
    检测器的温度是指检测器加热块温度,检测器温度的设置原则是保证流出色谱柱的组分不会冷凝同时满足检测器灵敏度的要求。大部分检测器的灵敏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故检测器温度可参照色谱柱的最高温度设定,而不必精确优化。
    载气流速的确定相对容易一些,开始可按照比最佳流速(氮气约为20cm/s,氦气约为25 cm/s,氢气约为30 cm/s)高10%来设定。然后再根据分离情况进行调节。原则是既保证待测物的完全分离,又要保证尽可能短的分析时间。用填充柱时,载气流速一般设为30ml/min。空气,300~400 ml/min;氢气30~40 ml/min;氮气(尾吹气)30~40 ml/min。
    2,色谱柱形式的选择
    当欲测组分之间的相互分离系数很小时,即使对各种操作条件加以探讨,为使它们完全分离仍必须采用理论塔板数(N)大的色谱柱。理论塔板数N按一般填充柱≤微填充柱≤填充毛细管柱≤空心毛细管柱的顺序增加。由于N不同,有时色谱图也不相同。
    3,分离条件优化
    事实上,当样品和仪器配置确定之后,一个色谱技术人员最经常的工作除了更换色谱柱外,就是改变色谱柱温和载气流速,以期达到最优化的分离。柱温对分离结果的影响要比载气的影响大。简单地说,分离条件的优化目的就是要在最短的分析时间内达到符合要求的分离结果。
    参数基本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导致峰展宽的动力学因素,即与H、N、u有关的参数;二是与热力学有关的参数,即α,三是与流动相和固定相性质有关的参数k。分离条件的优化就是设法调节有关参数,以便在尽可能短的分析时间内获得满意的分离结果。
    (1)改变N和H
    这两个参数首先与柱长L有关,L增大时,N就成比例地增加,但分析时间也增加。理想的方法是在不增加柱长的条件下减小H以达到增加N的目的。可采取的措施有采用接近uopt的载气流速,采用小内径的色谱柱,如果是填充柱就采用较小的填料粒度。
    (2)改变k
    改变k是提高分离度R的最容易的方法。k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可有效地提高分离度,但当k大于5时R的变化就很小了,反而使保留时间迅速增加。所以,GC分析中k值最好控制在2~5之间,一般要求不超过10,否则会大大延长分析时间。改变k的最简单的方法是改变柱温,降低柱温可明显地提高k。此外,降低载气流速也是提高k的常用方法。
    (3)改变α
    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一定时,α只与柱温有关。当两个组分的α接近1时,改变H和k都难以在可接受的时间内实现完全分离。此时,应在保持k值为2~10之间的前提下,设法改变α。
    按由易到难顺序排列的几个改变α的方法有:
    A,改变柱温;
    B,改变固定相,即更换色谱柱;
    C,利用化学作用,如通过衍生化反应改变待测物的结构。
    4,程序升温
    程序升温可使待测物在适当的温度下流出,以保证每个组分有合适的k值,同时改善分离度,因此是GC分离复杂混合物的有效方法。

0
    +关注 私聊
  • 阿du

    第2楼2008/07/08

    第四章 填充柱的选择要点
    1,固定液的选择
    2,载体的选择
    3,色谱柱的选择
    4,载气及其流速的选择
    5,柱温的选择
    6,气化温度的选择

    1,固定液的选择
    选择固定液无严格规律可循。一般是凭经验规则,或根据文献,或利用麦克雷诺(McReynolds)常数表来选择固定液,然后将样品注入初步选定的柱子,根据样品分离结果,再决定是否更换固定液。
    事实上同一样品也可用不同固定液加以分离,“相似相溶”规律必须遵循,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定向力、色散力、诱导力、氢键力。这些分子间作用力的强弱取决于作为分析对象的固定液-溶质体系,大致顺序是氢键≥色散力、偶极间力、诱导力。)必须考虑。
    在初步选择固定液之前,对样品的各种性质应尽可能多的了解。
    1.1 固定液的选择
    (1)已知样品固定液的选择
    A,对于非极性样品,应首先考虑选用非极性固定液。在非极性固定液上,不论样品是非极性或极性,保留作用都是色散力造成的。无特殊选择性,组分基本按沸点顺序分离。如果是烃与非烃混合物,则同沸点的极性物质先流出。
    B,对于中等极性样品,应首先选用中等极性固定液。组分与固定液分子间的作用力为色散力和诱导力,基本上按沸点顺序分离,但对沸点相同的极性和非极性组分,则诱导力起主要作用,非极性组分先流出。
    C,对于强极性样品,应选用强极性固定液,组分与固定液分子间的作用力主要为定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处于次要地位,则样品组分主要按极性顺序分离。对于极性和非极性混合物,则非极性组分首先流出,而且固定液极性越强,则非极性组分出峰越快,极性组分保留时间越长。
    D,对于兼有酸性或碱性的极性样品,应选用带有酸性或碱性基团的高分子多孔小球,大致按分子量大小顺序分离。还可选用强极性固定液,加入小量酸性或碱性填充剂,以克服载体的拖尾效应。
    E,对于能形成氢键的样品,就选用氢键型固定液,按形成的氢键能力大小顺序分离。
    F,对于含有异构体的样品,主要是芳香性异构体样品,可选用特殊保留作用的有机皂土或液晶做固定液。则对位异构体往往出峰较晚。
    (2)未知样品固定液的选择
    固定液的选择要和定性分离结合起来。选择的指标只能由分离峰数目的多少,峰形以及主要(含量多的)组分分离的好坏来评价。
    A,用高效能毛细管柱进行初分离。毛细管柱具有很高的分离效能,一般未知样品大都可以分离开。
    B,按指定固定液进行选择
    12种指定固定液是角鲨烷(SQ)、甲基硅油或甲基硅橡胶(SE-30,OV-101)、苯基(10%)甲基聚硅氧烷(OV-3)、苯基(20%)甲基聚硅氧烷(OV-7)、苯基(50%)甲基聚硅氧烷(OV-17)、苯基(60%)甲基聚硅氧烷(OV-22)、三氟丙基(50%)甲基聚硅氧烷(QF-1,OV-210)、β-氰乙基(25%)甲基聚硅氧烷(XE-60)、聚乙二醇-20000(PEG-20M)、己二酸二乙二醇酯(DEGA)、丁二酸二乙二醇酯(DEGS)、1,2,3-三(2-氰乙氧基)丙烷(TCEP)。
    在这些指定固定液中,半数以上为有机硅固定液。这是因其极性可由取代基百分数来调节,热稳定性好,使用温度范围宽(-50~350℃)对各种组分皆有良好的分离能力。其中有五种称为最常使用固定液:SE-30,OV-17,QF-1,PEG-20M,DEGS,它们的性能稳定,极性间距均匀,应用面广,是一类最佳固定液。
    (3)利用混合固定液
    可以用混合固定液调节被分离物质的保留值,以达到适宜的选择性。对许多常规固定液来说,它们的保留性能具有“线性加和性”。
    1.2 固定液配比的选择
    固定液配比的选择取决于样品的性质(沸点、极性),固定液、载体的性质以及柱温等一系列因素。
    固定液的涂渍量有:10~30%,5~0.5%和<0.5%三种。固定液的厚度与载体的表面积有关。固定液的涂渍量减少时,保留时间缩短。一般而言,即使在低固定液相时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也不改变,所以快速分析最好用低固定液相色谱柱。
    一般来说,载体的表面积越大,固定液的含量可以越高。反之表面积越小,固定液含量应越低。近年来多采用低配比固定液柱,一般在10%以下。从速率理论可知,固定液配比主要影响传质项,即分配比和液膜厚度,降低固定液的配比,可以降低液膜厚度,减少液相传质阻力,提高柱效。但固定液含量过低,以至敷盖不了载体表面,也会由于载体吸附效应而使柱效降低。

0
    +关注 私聊
  • 阿du

    第3楼2008/07/08

    2,载体的选择
    载体的选择对色谱柱性能有很大影响。即:(1)决定柱效率(理论塔板数N直接与载体的表面积有关,表面积越大N越大);(2)样品吸附在载体上会产生拖尾峰或前延峰。如样品和载体之间产生氢键会引起色谱峰拖尾。
    气相色谱法的载体有:硅藻土微粒;对苯二甲酸微粒(185℃);特氟隆树脂微粒(210℃),此外还有硅胶、活性氧化铝等吸附剂。
    理想的载体条件:(1)单位体积的填料要有足够的表面积;(2)表面是惰性的;(3)装柱时载体不破碎;(4)有耐热性。
    2.1 载体的选择原则
    (1)生物类制品、药品等,它们一般属于高沸点、强极性物质,经常采用玻璃微珠担体,也可采用质量好的经酸洗的白色担体。
    (2)高沸点的化工产品,如高碳醇、芳香羧酸酯,固定液涂渍量一般低于5%,经常采用白色担体或灰色担体。
    (3)强腐蚀性物质,如SO2等,可选用特氟隆担体。
    (4)含水有机物的分析,要求测定其中水的含量,可采用经硅烷化处理后的担体或高分子多孔小球(GDX)担体。
    (5)一般常规的非极性或弱极性物质,如烃类、芳烃、卤代烃的分析,经常以采用红色担体为好。
    2.2 载体粒度的选择
    理论塔板高度(H)和载体的粒径(dp)成比例,所以减小dp可以得到尖峰。
    载体颗粒减小,柱效将线性增加。但粒度过细会使柱压差过大,使柱子填充不均匀,使柱效和分析速度降低,给操作也带来不便。通常填充柱的载体直径约为柱径的1/20~1/25左右,即当柱子较长时用60~80目(125~250微米),较短时用80~100目。
    2.3 载体的前处理
    前处理方法有:酸碱洗涤;硅烷化处理;涂渍极性液相;KOH处理;H3PO4处理等。表面处理最重要的方法是酸处理法。这种酸处理方法能除去硅藻土表面的铁、镁、钠等金属物质。
    3,色谱柱的选择
    3.1 色谱柱的材质
    有玻璃、镍、不锈钢和聚四氟乙烯塑料、石英等。有极性的样品或不稳定的样品必须用玻璃柱。不锈钢柱宜用于比较稳定的样品或需进样量大才能分析的样品。
    一般柱形随仪器而定不容选择,有U形、W形、螺旋形。螺旋管的直径应比柱大15~25倍,否则会影响分离。
    3.2 色谱柱的内径
    板高与柱半径平方成正比。原因是粗内径的色谱柱在填充固定相时,粗颗粒的固定相易集中于管壁附近,而细颗粒的易集中于管柱中心,致使柱截面上形成粒度梯度,即固定液分布不均匀造成柱效下降。而细内径色谱柱易填充均匀,因而柱效高。填充柱多用直径2~3mm的色谱柱,而微填充柱则使用内径1mm左右的色谱柱。
    3.3 柱长的选择
    选用多长的色谱柱,主要依据固定液对难分离物质对的选择性。一般多用1~3米的填充柱。
    4,载气及其流速的选择
    4.1 载气的选择
    首先要适应所用检测器的特点,其次要考虑载气对柱效和分析速度的影响。在快速色谱分析中,多采用H2、He作载气。
    4.2 载气线速的选择
    对于难分离物质对,一般选用最佳线速,以N2作载气,其最佳线速在7~10厘米/秒;H2,10~12厘米/秒,此时柱效最高。另外,载气线速与保留时间的倒数成直线关系。
    4.3 载气流速对检测器响应值的影响
    对浓度型检测器来说,当进样量一定时,峰高基本上与流速无关,而峰面积与流速成反比;相反,对质量型检测器来说,峰高正比于载气流速,而峰面积与流速无关。

0
    +关注 私聊
  • 阿du

    第4楼2008/07/08

    5,柱温的选择
    基本原则是在保证组份充分分离前提下,尽量缩短分析时间。一般温度降低30℃,保留时间将增加一倍,温度降低分离效果好。
    选择柱温的根据是混合物的沸点范围、固定液的配比和检测器的灵敏度。
    5.1 柱温和固定液配比、保留值间的关系
    当保留值保持不变,则降低固定液含量,就可以降低柱温。降低柱温又使色谱柱选择性α增大,而α增大则达到一定分离度所需塔板数降低,从而有利于难分离物质对的分离。
    降低固定液含量可以降低柱温的另一个优点是,对于高沸点试样,可以在较低柱温下分析,这就使可供选用的高温固定液的数目增加了,色谱柱的稳定性也由于柱温的降低而增加。但是固定液含量过低,柱温过低,易引起色谱峰的前伸或拖尾。
    5.2 柱温和柱效、分析时间的关系
    提高柱温有利于提高柱效能。柱温倒数与保留值的对数成线性关系,因此升高柱温可缩短分析时间。
    5.3 柱温和试样沸点间的关系
    柱温和试样沸点间的关系,主要依据固定液的最低最高温度极限,和色谱仪的温度使用范围。可通过固定液含量来调节柱温的高低。
    对于高沸点混合物(沸点300~400℃),可用低固定液含量1~3%的色谱柱,在200~250℃柱温下分析。
    对于沸点不太高的混合物(沸点200~300℃),固定液含量5~10%,在150~200℃柱温下分析。
    对于沸点在100~200℃的混合物,柱温可选在其平均沸点2/3左右,固定液含量10~15%。
    对于气体、气态烃等低沸点混合物,固定液一般在15~25%之间。
    6,气化温度的选择
    气化温度取决于试样的挥发性、沸点范围、稳定性、进样量等许多因素。气化温度一般选在试样的沸点或稍高于其沸点,以保证快速、完全气化。
    检查气化室温度选择的是否恰当的方法是再升高气化温度,如果柱效和峰形有所改进,则温度太低,如果保留时间,峰面积,峰形激烈变化,则温度太高,分解已经出现。
    因色谱是一个无限稀释的体系,极微量试样可以瞬间汽化。故对一般分析色谱,气化温度比柱温高10~50℃左右即可。

    第五章 毛细管柱的选择
    1,固定相
    2,内径
    3,膜厚
    4,长度

    1,固定相
    (1)相似相溶原理,选用非极性的固定相分析非极性化合物。
    (2)如果化合物可以用不同极性的固定相分析,首选最小极性的固定相。
    (3)非极性的固定相的使用寿命大于极性固定相。
    (4)最通用的固定相是SE-30和SE-54。
    (5)对于偶极或氢键化合物,选用含腈基或聚乙二醇的固定相。
    (6)轻烃或永久气体,选用PLOT柱。
    (7)应用范围最广的五种固定相:SE-30,SE-54,OV-1701,OV-17和PEG-20M,能满足90%以上的分析应用。
    一般的,尽可能避免使用污染特殊检测器的固定相,例如:腈基对于NPD,含氟固定相对于ECD。但如果厂商特别说明,比如OV-1701(含腈基)和DM-200(含氟),则可以应用于ECD、NPD、MSD等高灵敏度检测器。
    2,内径
    目前毛细管柱内径有三种:0.25mm,0.32mm,0.53mm,其目的各不相同。
    0.25mm :分流进样 ,GC/MS应用 ,较高柱效
    0.32mm :分流/不分流进样 ,柱上进样,能承受较大体积进样
    0.53mm: 替代填充柱, 可用于标准TCD ,痕量分析

    内径增大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固定相,即使膜厚相同,也有较大的样品容量,同时也意味着降低了分离能力且流失较大。小口径柱为复杂样品提供了所需的分离,但通常因为柱容量低需要分流进样。如果分离度的降低能够接受的话,大口径柱可以避免这一点。当样品容量是主要的考虑因素时,如气体、强挥发性样品、吹扫和捕集或顶空进样,大内径柱甚至PLOT柱可能比较合适。
    同时要考虑仪器的限制和要求。一个装配了填充柱的进样口可以用大口径毛细管柱(0.53mm内径),但不能用小口内径柱。专用于毛细管柱的进样口一般可以用于所有内径范围的毛细管柱。直接联用的GC/MS和MSD需要小口径柱,因为真空泵不能处理大口径柱的大流量。确实查明你的整个系统看看适合那些柱内径的选择。
    3,膜厚
    (1)标准膜厚:最广泛的应用。
    (2)薄液膜用于高沸点化合物:石化,甘油三酯,甾体等。
    (3)厚液膜用于挥发性化合物:气体,低沸点溶剂。
    一般说来,薄膜比厚膜洗脱组分快、峰分离好、温度低,这表明它们适用于高沸点化合物、组分密集化合物或热敏化合物。
    标准膜厚为0.25到0.5μm,对于流出达300℃的大多数样品(包括蜡、甘油三脂、甾族化合物)来说分析很好。对于更高的洗脱温度,可以用0.1μm的液膜。厚膜对于低沸点化合物有利,对于流出温度在100℃~200℃之间的物质,用1-1.5μm的液膜效果较好。超厚膜(3-5μm)用于分析气体、溶剂和可吹扫出来的物质,以增加样品组分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
    另一个选择厚膜的原因,是为了用大口径柱时与小口径柱保持相同分离度和保留时间。由于这个原因,大口径柱都只有厚膜。厚膜意味着柱里有更多物质,从而流失更多,温度极限必然随膜厚度增加而下降。
    4,长度
    (1)25~30m:标准柱长,满足绝大多数应用。
    (2)10~15m:通常十个组分以下简单样品的快速分析。
    (3)50m以上:复杂化合物分析。
    一般情况,15m柱用于快速筛选,简单混合物或分子量极高的化合物。30m柱是最普遍的柱长,超长柱(50、60或105m)用于非常复杂的样品。柱长度在柱性能上不是一个重要参数。例如,加倍柱长,恒温条件下,分析时间则加倍,但峰分辨率仅增大约40%。如果分离效果只是比较好,但不是特别好时,有比增加柱长度更好的办法来改进分析结果,考虑更薄的膜,优化载气流量或用程序升温。
    分析强极性的组分时,如果样品与柱材质接触,那么峰会严重拖尾。较厚的膜、相对短的柱比较有利,由于较少的柱材和较厚的固定液,掩盖并屏蔽活性表面从而减少相互作用的机会。

0
    +关注 私聊
  • 阿du

    第5楼2008/07/08

    第六章 检测器操作条件的选择
    1,TCD操作条件的选择
    2,FID操作条件对分离度(R)值的影响

    1,TCD操作条件的选择
    (1) 桥电流
    热导池的灵敏度和桥电流的三次方成正比。增加桥电流可以迅速提高灵敏度,但电流过高噪音加大,基线不稳,数据精度降低,而且热丝易氧化、烧坏。当用He作载气时,热丝的最大桥电流为240mA。用N2作载气时,一般控制在120mA以下。一般说来电流的上限随池体温度升高而降低。
    (2) 载气
    从提高热导池检测器的灵敏度考虑,应选择热导系数大的气体,如H2和He作载气,就能得到较大的响应。而重载气如N2,因热导系数与被测组分相近,其结果使热导检测器灵敏度大幅度下降。
    热丝型检测器池体积较大,一般在0.5~1mL之间,为保证足够的柱效和响应速度,流速必须大于池体积20倍,即流速要大于20mL/min。
    (3) 池体温度(检测器温度)
    热导池检测器对温度变化十分敏感,所以要很好地控温,最好控制在±0.05℃以内。随着检测器温度的升高,灵敏度将降低。
    一般说来,检测器的温度要选在略高于柱温,以防止样品冷凝在检测器中。
    检测室温度,对于恒温操作,一般选在与柱温相同或略高于柱温;对于程序升温操作,一般选在其最高柱温下,这样即使柱温程序改变,而检测器温度则可保持不变。
    2,FID操作条件对分离度(R)值的影响
    (1) H2流速对R值的影响
    当载气流速固定时,随着H2流速的增加,R值将逐渐增至最大值,然后逐渐降低,即有一个最佳流速。当H2流速比最佳值相差±5mL/min时,对R值的影响少于5%。
    (2) 载气及其流速对R值的影响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对N2、Ar、He、H2、CO2都不敏感,所以这些气体都可用作载气。但在控制条件下,用N2作载气可以获得最佳的性能,即R值最大。
    当载气从20~100mL/min变化时,对峰面积无影响。
    (3) 空气流速对R值的影响
    开始向氢火焰中供给小量空气,则R值将随空气流速成的增大而增大,达到某一点后(一般在250~400mL/min),R值将稳定,再增加空气量R值也不变化。
    当H2、N2流速一定时,基流随空气流速增加而增加,这样就可增加空气流速至基流不变,再过量50mL/min就足够了。一般情况下,H2:N2流速=1:1左右,空气流量应大于氢气流量约5~10倍。
    (4) 检测室温度对R值的影响
    一般说来,检测室温度增加,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的灵敏度和噪音都有增加,但不明显。故一般控制检测室比最高柱温高50℃即可。但至少在100℃以上,以防止水蒸气冷凝。

0
    +关注 私聊
  • 阿du

    第6楼2008/07/08

    第七章 程序升温操作条件的选择
    1,程序升温操作条件的选择
    2,基线漂移:是柱子流失还是系统污染?

    1,程序升温操作条件的选择
    程序升温操作条件主要包括:升温方式、起始温度、终止温度、加热速度、载气流速、柱长等。
    (1)升温方式
    采用何种升温方式,主要由样品的性质和具体条件所决定。通常对于沸点均匀分布的样品,如同系物多采用单级线性升温;对于沸点间隔较大性质不同的样品,可采用多级非线性升温。
    (2)柱长
    柱长选择的根据是分离度和分析速度,一般增加柱长能增加分离能力。对于填充柱以1~3米为宜。
    (3)起始温度
    在程序升温色谱中起始温度或初温(T0)的选择,主要根据样品中最低沸点组分的沸点,这与恒温色谱分析低沸点组分很相似,对于填充柱初温大约选在最低沸点组分的沸点左右。至于初温的高低对高沸物的分离,是没有影响的。
    (4)加热速度
    加热速度的选择要兼顾分离度和分析速度。在较低的加热速度下,分离度增大,但高沸物分析时间太长,且色谱峰变得很宽。在较高的加热速度下,虽然可以缩短分析时间,但柱效及分离度都降低。对于填充柱,内径3~6毫米,长2~3米色谱柱,其加热速度3~8℃/分为宜,对于毛细管柱0.5~2℃/分。
    (5)载气流速
    程序升温色谱中,载气流速的大小对分析时间和柱效影响较少,不很重要,故一般选在等于或高于恒温色谱中的最佳线速或最佳流速。载气必须用稳流阀严格控制,使其在升温过程中流速恒定。
    (6)终止温度
    由固定液的最高允许温度和高沸点组分的保留温度(实为沸点)所决定。在填充柱上终温常选在高沸物沸点左右。但当固定液上限温度低于高沸物沸点时,终温就由固定液上限温度所决定,此时就需要在终止温度下继续恒温冲洗出高沸点组分。
    2,基线漂移:是柱子流失还是系统污染?
    在GC中使用程序升温时常常会出现基线漂移的现象,这种现象通常有以下几个原因:柱子流失、进样垫流失、进样器或检测器污染、气体流速的变化。
    如果使用高灵敏度检测器,即便是微弱的柱流失或系统污染都可能带来显著的基线漂移现象。
    为了提高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可靠性,应尽可能的降低或消除基线漂移。
    如何来确定是柱子流失还是系统污染带来的基线漂移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柱子从色谱仪上取下,堵住检测器的入口,再观察在程序升温时基线的漂移情况。如果基线不稳,请参考“如何降低检测器的污染”;如果基线是稳定的,用一小段熔融石英管把进样器和检测器连接起来,走一个升温程序,观察基线漂移情况,此时反映的是进样器的污染情况,如果基线不稳,请参考“如何降低进样器的污染”;如果基线稳定,把柱子重新装上,走同样的升温程序,来确定是不是柱子流失带来的基线漂移。
    (1)如何降低样品和进样器带来的基线漂移?
    柱子上如果有高分子量不挥发性物质残留,那么在程序升温时就容易产生基线漂移,因为这些物质的保留较强,在柱子中移动缓慢,常常采用重新老化的方法将这种强保留组分从柱子上赶出,但这种方法增加了固定液氧化的可能性;此外,还可以使用溶剂冲洗的方法(冲洗之前请阅读柱子的使用注意事项);也可以选用保护柱消除柱子污染于未然。如果是进样器被污染造成基线漂移,可以通过更换进样垫、衬管和密封圈来解决,同时用溶剂冲洗进样口,维护完毕之后,用一段熔融石英管将进样器和检测器连接起来,进一针空样,以确认进样器已经干净。
    (2)如何降低检测器带来的基线漂移?
    由检测器带来的基线漂移通常是由补偿气或者燃气当中少量的烃类物质引起的,使用高纯气体净化器处理补偿气或者燃气可以减少这种基线漂移;使用高纯气体发生器可以改善FID的基线稳定性;正确的检测器维护,包括定期的清洗,都可以减少这种漂移。
    (3)如何降低柱子流失带来的基线漂移?
    在使用新柱之前,按照以下方法老化可以使柱流失降到最低,用高于实验操作温度20℃或者用柱子的最高操作温度(使用两者中较低者)来老化,长时间低温老化相对于短时间高温老化有利于降低柱子的流失,如果在载气当中含有少量的氧气或者水分或者气体管路漏气,在高温条件下,固定液就容易被氧化,必须使用高纯载气老化数小时,才有可能使基线趋于水平,这种对固定液的破坏是无法弥补的,所以如果有氧气连续通过柱子,即便是再老化之后基线将再也无法降到最低水平。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应在气体管路当中使用高质量的氧气/水分过滤器,同时用高质量的电子检漏仪严格检漏。

0
    +关注 私聊
  • happy8694

    第7楼2008/07/22

    巨感谢!!! 热泪狂奔

0
    +关注 私聊
  • 天使为什么哭

    第8楼2008/07/22

    不错,非常的好,对sepu工作者的作用非常的大

0
    +关注 私聊
  • huahua4yue1

    第9楼2009/04/22

    非常的好对我帮助很大,适合新手学习

0
    +关注 私聊
  • crystal_cc_ice

    第10楼2009/04/22

    非常感谢,呵呵

0
查看更多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