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转帖】食品添加:消费者有权知晓

  • 面对面想你
    2008/11/07
  • 私聊

食品安全/营养与健康

  • 每个人每天都会摄入数十种食品添加剂,2007年全国食品添加剂的总产量高达524万吨,销售收入529亿元。可是,对消费者而言,他们什么都不知道,被蒙在了鼓里。

    实际上,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之前,几乎没有人懂得食品添加剂这个概念,更不知道食品添加剂对于提高食品美味度的贡献。苏丹红、吊白块、福尔马林、三聚氰胺,因非法添加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让人们对食品添加剂有了偏见,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在于:食品添加剂领域信息不透明,行业内部对于消费者的态度不坦诚。

    人们责怪的是被隐瞒

    在超市里,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顾客,结果发现,他们在翻阅包装袋的时候,通常只看保质期,却从来不看配料单。一位姓严的老人疑惑地问:“为什么要看呀?这哪里看得懂啊?”严女士手中拿的是一瓶口香糖,配料表里写着17种添加剂,包括阿拉伯胶、紫胶、卡拉胶、明胶、海萝胶、乳化剂、抗氧化剂,等等。

    直到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食品添加剂才被推向前台,可整个食品添加剂行业都在喊“冤”:“那不是食品添加剂的错,而是非法添加的错。”可蒙在鼓里的消费者,并不认为他们真的很冤。各大网站论坛里,网民们的愤怒随处可见。网友TT说:“以前选牛奶总觉得香浓黏稠的才好,现在才明白,那些都是加了添加剂的,哎!”

    在反思三聚氰胺事件时,人们不仅谴责非法添加者,而且责怪那些有意无意隐瞒自己的人。

    厂家热衷遮遮掩掩

    有多少人能看懂食品的配料单呢?亚硝酸钠、山梨酸钾、柠檬酸钠、水分保持剂、抗结剂……一位食品专家介绍说,有些食品只标了几种添加剂名称,可有些名词指的,实际上是复合添加剂,在这个词背后,往往是十多种添加剂的合成。

    标识让消费者看不懂,标识的意义就大大降低了。以防腐剂为例,大部分消费者都不喜欢看到“防腐剂”这三个字,因此厂商只标识“苯甲酸钠”或“山梨酸钾”。这种标识方法让消费者感到被欺骗了:2007年,杭州两名消费者以侵害消费者知情权为由状告某著名饮料公司,原因是没有将所含的“苯甲酸钠”注明为防腐剂。

    厂家越是遮遮掩掩,消费者越容易误解。实际上,防腐剂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市食药监管所副所长李洁表示,食品防腐剂多数会由人体正常代谢,合理使用对人体是无害的。

    可正因为无人宣传,无人解释,消费者越发不安。记者查阅《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后发现,相关规定只表明,使用了防腐剂应标出具体的食品防腐剂名称,但对于所标出的添加剂属于何种添加剂,尚没有更为细致的规定。

    信息模糊亦能节约成本

    食品添加剂行业内,有的信息不透明是为了避免误会,有的则是为了节省商家的生产成本。火腿肠、贡丸等肉制品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在昨天的报道中,记者记录了两种品牌的贡丸,一种480克的价格为30元,另一种仅售12元。单价差得这么大,绝不仅仅是因为品牌的差异。有专家告诉记者,这些肉制品的含量完全由厂家自己决定,有的放80%猪肉,有的放50%,有的放30%,甚至还有厂家一点肉也不加。随着添加剂制造水平的提升,只要掺入大豆蛋白和调味料,完全可以仿真出肉味。

    这种厂家的行为,消费者无从知晓。在美国,也有掺入大豆蛋白的火腿肠,但检验机关都会要求厂家写上这么一句话:这并非纯肉,而是属于类似火腿肠的食品。而在上海的超市柜台里,所有的肉制品均未标出真肉的比例。

    食品添加剂里的误会源于生产者的欲盖弥彰。严女士对记者说:“你可以加入食品添加剂,可总得给我们选择的权利,告诉我们里面究竟有多少真材实料吧。”信息的不透明,导致了人们对食品添加剂行业的整体不信任。
    +关注 私聊
  • 面对面想你

    第1楼2008/11/07

    还有些添加剂都是写学名,直接写大家都能看懂的(尽量)!

0
    +关注 私聊
  • 十年自然

    第2楼2008/11/07

    其实除了添加剂不标明外,还有食品的原料(配料),厂家也不会标的很清楚的。

    虽然有标签通则的规定,但总有一些厂家在偷换概念。

    我也见过超市两种猪肉脯,价格相差很大。原料表中都注明猪肉,其实一种是用整片的猪肉腌制,还有一种是肉糜。加点淀粉、大豆蛋白,绞碎后摊制的。单独看品名和原料表,你是看不出什么差别的。

0
    +关注 私聊
  • nnsss

    第3楼2008/11/07

    知情权很难落实啊,况且消费者并不是专家,

0
    +关注 私聊
  • 阳线

    第4楼2008/11/07

    标注“苯甲酸钠”比标注“防腐剂”更体现了对消费者的知情权,从以前笼统地标个大类名称到现在必须标出具体物料的名称是个进步,是消费者多年努力争取才迫使管理层做出了改进。
    难道为了明白易懂,可以将“玉米、大米、小麦”都标为“粮食”;“糖精、安赛蜜、阿斯巴甜”都标为“甜味剂”;“胭脂红、柠檬黄、亮蓝”都标为“色素”?

0
    +关注 私聊
  • afreetno1

    第5楼2008/11/07

    食品添加剂,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平时看了包装,也看不懂,既然能够通过国家机关检验合格,应该就是能够正常食用的。
    吃的东西,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现在大多数还是一种经验总结,政府方面应该更多的宣传和介绍相关的知识。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要通过料单来选择食品,而不是单一的根据商品名。

0
    +关注 私聊
  • kywujiang

    第6楼2008/11/07

    消费者想要知情权,很难很难。

0
    +关注 私聊
  • 汾阳王

    第7楼2008/11/07

    都搞得一清二楚,谁还敢买?

0
    +关注 私聊
  • 小鸟飞翔

    第8楼2008/11/07

    关键是一种物质几个名称,有时为了宣传故弄玄虚还起个洋气的名,谁能分的清。而且根本就没想过让消费者分清。

0
    +关注 私聊
  • yuduoling

    第9楼2008/11/07

    有权是有权,但知道不知道,就不是消费者能控制得了的了

0
    +关注 私聊
  • wsy18

    第10楼2008/11/08

    应该有权知道,但是总不给你知道。奈何?

0
查看更多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