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讨论】油炸食品越薄越有害

食品安全/营养与健康

  • 油炸食品越薄越有害

      高温油炸后的食品,如炸薯条、炸馒头片、炸油饼等含有一定的致癌物丙烯酰胺,世界卫生组织曾就此明确警告过消费者。近日,香港消费者委员会与食物安全中心发布的最新研究称,在所有油炸食品中,越薄的含丙烯酰胺就越多,对人体危害也越大。长期食用含丙烯酰胺的食品,哪怕每次吃的不多,也会让人出现嗜睡、幻觉和震
    颤等症状,情绪与记忆改变,并伴随末梢神经病(如出汗和肌肉无力)。

      香港消费者委员会与食物安全中心对103个煎、炸、烤小食样品中的丙烯酰胺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薯片的丙烯酰胺含量就比薯条高10倍。其中一种由土豆淀粉制作的饼干,由于体积细小且薄,每千克的丙烯酰胺含量高达2600微克,谷类早餐和果仁的丙烯酰胺含量较低,分别为每千克16—160微克和每千克10—120微克。

      食物越薄,它在油炸时接受的温度就越高;温度越高,产生的有害物质就越多。比如炸油条加热时油温超过180℃就可以了;但更薄一些的炸薯条、炸薯片等,油温需要超过200℃,因此会产生更多的丙烯酰胺。如此比较而言,煎饼果子中的油条就比薄脆安全,炸馒头片就比又薄又脆的千层饼安全。除了这些食品,被白领喜爱的一些小点心,如薄脆饼干、曲奇也会对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

      “如果在家里煎炸食物,最好切成薄厚均匀的大块,一定要控制好温度和时间。”中国烹饪大师石万荣提醒,在油温较低的时候将食物下锅,炸至浅金黄色即可。而香港消费者委员会也提醒,食物沾上一层生粉浆(水及玉米淀粉比例 1:1)再炸,丙烯酰胺含量可减少55%—65%。
0
    +关注 私聊
  • gdjllt

    第2楼2010/04/04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还是少吃油炸食品为妙!

0
    +关注 私聊
  • wsy18

    第3楼2010/04/04

    是要少吃油炸的、烧烤的。尽量吃蒸的、炖的。

0
    +关注 私聊
  • coffee8

    第4楼2010/04/04

    油炸食品最好还是少吃,甚至不吃!!

0
    +关注 私聊
  • xy642316

    第5楼2010/04/04

    同感

    wsy18(wsy18) 发表:是要少吃油炸的、烧烤的。尽量吃蒸的、炖的。

0
0
    +关注 私聊
  • chemistryren

    第7楼2010/04/05

    肯得基,,,见鬼去吧..

0
    +关注 私聊
  • symmacros

    第8楼2010/04/05

    应助达人

    有个疑问,薄的食品在油炸时,容易熟,用的加热时间短,单位质量下的加热量少,丙烯酰胺会多吗?

0
    +关注 私聊
  • yuguoshenshen

    第9楼2010/04/05

    丙烯酰胺是一种白色晶体化学物质,是生产聚丙烯酰胺的原料。聚丙烯酰胺主要用于水的净化处理、纸浆的加工及管道的内涂层等。淀粉类食品在高温(>120℃)烹调下容易产生丙烯酰胺。
      研究表明,人体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黏膜等多种途径接触丙烯酰胺,饮水是其中的一条重要接触途径。2002年4月瑞典国家食品管理局和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人员率先报道,在一些油炸和烧烤的淀粉类食品,如炸薯条、炸土豆片等中检出丙烯酰胺,而且含量超过饮水中允许最大限量的500多倍。之后挪威、英国、瑞士和美国等国家也相继报道了类似结果。此外,人体还可能通过吸烟等途径接触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进入体内又可通过多种途径被人体吸收,其中经消化道吸收最快。进入人体内的丙烯酰胺约90%被代谢,仅少量以原形经尿液排出。丙烯酰胺进入体内后,会在体内与dna上的鸟嘌呤结合形成加合物,导致遗传物质损伤和基因突变。
      对接触丙烯酰胺的职业人群和偶然暴露于丙烯酰胺人群的调查表明,丙烯酰胺具有神经毒性作用,但目前还没有充足的证据表明通过食物摄入丙烯酰胺与人类某种肿瘤的发生有明显关系。
      根据香港消费者委员会的研究,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在经油炸之后,都会产生丙烯酰胺。研究已知丙烯酰胺可致癌。但世界卫生组织表示,由于难以统计丙烯酰胺要到哪一个浓度才会致癌,所以难以订立安全标准。

0
    +关注 私聊
  • yuguoshenshen

    第10楼2010/04/05

    食品中丙烯酰胺形成
      1丙烯酰胺主要在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质的植物性食物加热(120°C 以上)烹调过程中形成。140-180℃为生成的最佳温度,而在食品加工前检测不到丙烯酰胺;在加工温度较低,如用水煮时,丙烯酰胺的水平相当低。水含量也是影响其形成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烘烤、油炸食品最后阶段水分减少、表面温度升高后,其丙烯酰胺形成量更高;但咖啡除外,在焙烤后期反而下降。丙烯酰胺的主要前体物为游离天门冬氨酸(土豆和谷类中的代表性氨基酸)与还原糖,二者发生Maillard反应生成丙烯酰胺。食品中形成的丙烯酰胺比较稳定;但咖啡除外,随着储存时间延长,丙烯酰胺含量会降低。
      2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
      既然丙烯酰胺的形成与加工烹调方式、温度、时间、水分等有关,因此不同食品加工方式和条件不同,其形成丙烯酰胺的量有很大不同,即使不同批次生产出的相同食品,其丙烯酰胺含量也有很大差异。在JECFA 64次会议上,从24个国家获得的2002-2004年间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检测数据共6,752个,其中67.6%的数据来源于欧洲,21.9%来源于南美,8.9%的数据来源于亚洲,1.6%的数据来源于太平洋。检测的数据包含早餐谷物、土豆制品、咖啡及其类似制品、奶类、糖和蜂蜜制品、蔬菜和饮料等主要消费食品,其中含量较高的三类食品是:高温加工的土豆制品(包括薯片、薯条等),平均含量为0.477 mg/kg,最高含量为5.312 mg/kg;咖啡及其类似制品,平均含量为0.509 mg/kg,最高含量为7.3 mg/kg;早餐谷物类食品,平均含量为0.313 mg/kg,最高含量为7.834 mg/kg;其它种类食品的丙烯酰胺含量基本在0.1 mg/kg以下,结果见表1。
      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提供的资料显示,在监测的100余份样品中,丙烯酰胺含量为:薯类油炸食品,平均含量为0.78 mg/kg,最高含量为3.21 mg/kg;谷物类油炸食品平均含量为0.15 mg/kg,最高含量为0.66 mg/kg;谷物类烘烤食品平均含量为0.13 mg/kg,最高含量为0.59 mg/kg;其它食品,如速溶咖啡为0.36 mg/kg、大麦茶为0.51 mg/kg、玉米茶为0.27 mg/kg。就这些少数样品的结果来看,我国的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含量与其他国家的相近。
      3人群丙烯酰胺的可能摄入量
      根据对世界上17个国家丙烯酰胺摄入量的评估结果显示,一般人群平均摄入量为0.3-2.0 µg/kg bw/天,90-97.5百分位数的高消费人群其摄入量为 0.6-3.5 µg/kg bw/天,99百分位数的高消费人群其摄入量为 5.1 µg/kg bw/天。按体重计,儿童丙烯酰胺的摄入量为成人的2-3倍。其中丙烯酰胺主要来源的食品为炸土豆条16-30%,炸土豆片6-46%,咖啡13-39%,饼干10-20%,面包10-30%,其余均小于10%。JECFA根据各国的摄入量,认为人类的平均摄入量大致为1 µg/kg bw/天,而高消费者大致为4µg/kg bw/天,包括儿童。由于我国尚缺少足够数量的各类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数据,以及这些食品的摄入量数据;因此,还不能确定我国人群的暴露水平。但由于食品中以油炸薯类食品、咖啡食品和烘烤谷类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含量较高,而这些食品在我国人群中的摄入水平应该不高于其他国家,因此,我国人群丙烯酰胺的摄入水平应不高于JECFA评估的一般人群的摄入水平。

0
查看更多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