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铊的生物监测
铊化合物极毒,具有蓄积性,为强烈的神经毒物,并可引起肝脏及肾脏的损害。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给出铊的标准限值是0.1μg/L,对于如此低的浓度,采用《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中的萃取—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出限为2~3μg/L),显然不能满足;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更糟,其检出限高达40μg/L;就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GB/T5750.6-2006)的检出限也达0.3μg/L,也好不到哪里。如果根据GB3838-2002规定,采用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5750.6-2006),在取500 mg/L水样富集50倍,20μL进样时的检出限方可达0.01μg/L;如该方法不经萃取或富集,直接进样的检出限是0.5μg/L,则将高于铊的标准限值。其实类似铊等很多重金属,不属水质的常规监测,测试操作较繁,且难以有效检出。通常的解决方案是采用ICP-MS来检测,但需购置价格昂贵、灵敏度高和稳定性好的洋品牌,且检测环境条件要求极高。图1 鱼的牺牲拉响了水质的安全警报
本次贺江发现铊金属超标,全凭鱼的功劳,要不是鱼儿的预警监测,就不会有后续大规模、高投入的应急监测活动。靠鱼来监测水质污染,与前不久爆出某地震局养狗预测地震有异曲同工之处。其实生物监测原本就有,小白鼠早就广泛用于毒性的安全性检测,固体废物的生物毒性监测不也是吗?在生物监测中还有利用植物来监测的,比如以白花紫露草为材料,采用根尖微核技术来监测水污染或土壤中的氟污染。有不少环境监测站近几年来配备了生物毒性监测仪,该仪器一般是采用费歇尔弧菌或青海明弧菌来监测水的生物毒性,但是冻干菌种要求在零下18摄氏度保存,寿命不超过一年,现实不少站的冻干菌都是过期的,且不解的是有的仪器测瓶装矿泉水,测出的结果居然是弱毒,这弱毒还真不好解释,因此应急时,此类仪器多成了裝佯。而利用鱼儿预警监测污染物不失为一种最实用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它理应成为我们现代环境监测技术的必要补充。比如可以参考工业废水的试验方法鱼类急性毒性试验(GB/T21814-2008)来对污染水域实施监测,选择与排放水域自然条件相似的鲤鱼、鲫鱼和花鳉科等鱼种进行试验。图2 水中铊的预警监测还得靠这神奇的“监测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