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sher8272
第1楼2013/10/17
2) 指导书的内容编排
前面讲了很多关于版式的东西,版式属于形式,形式的改变,是为了更好的突出内容。指导书不是流水账,不需要事无巨细的都写上。全都写上之后,页面一定会超出上面的规定。就像美剧一样,因为要插播广告,所以必须每8分钟出一个高潮。而中国电视剧不插播广告,编剧就省事多了,可以随便编。指导书也一样,有了篇幅限制,会让编制人在有限的空间内突出最核心的内容,而没有这个限制,想写多长写多长,内容是详尽了,重点也没有了。
在多数情况下,指导书的编制栏只有一个人签名。可是写一份好的指导书,往往需要三类人通力合作:执笔者,操作者,和指导者。
执笔者:有很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能用精炼的语言和简明的图表/照片描述动作步骤;
操作者: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但对被指导的实验不是非常熟悉;
指导者:有相对丰富的经验,能脱离指导书直接操作,并能抓住实验的重点和易出错点。
指导者根据自身的经验,拟定初稿,之后和执笔者合作,优化语言,之后获得修订稿,交由操作者操作,再根据操作者的实际操作情况和操作体验不断优化。在这个过程中,最好能模拟实际的应用状态,根据不同班次人员的意见,修订内容、配色、直到操作者有很好的使用体验为止。这样做看起来很繁琐,好处是节约了培训的时间,也降低了培训的难度。工作的策划做得好,后面自然就通畅了。
3)指导书的修订
指导书在使用过程中,外部条件和要求会发生变化。按照管理体系要求,要对指导书进行适时的修订和补充。还有,文件修订后,不提示更改和补充的内容,则会造成工作的差错。
对于指导书的修订,有两种不错的方法:其一是中国国家标准采取的方式,在指导书前面加一个前言,对修订原因、背景、主要修订内容进行说明;其二是欧标修改单的方式,用左侧修订栏将修订前后的内容用不同字体上下排列,一目了然。在现实应用中,觉得还是欧标的方法更好,直观。
在指导书修订后,按照我的经验,在批准和实施之间,给予一个过渡期,过渡期的时间视情况而定,在过渡期内未按照新指导书执行不算违规,这样就给宣传、培训留下了时间,为正确实施新指导书创造了条件。
许多实验室在过渡期这一点上做的不好,往往批准和执行定在同一天。这样一旦发生不符合,视而不见不符合体系要求,严格执行意义又不大,长此以往,将会把管理人员至于两难的境地,最终会让人将不符合规定的事情熟视无睹,执行日期就会形同虚设。
fisher8272
第2楼2013/10/17
4) 对相同测试、不同标准指导书的管理
这是一个相当头疼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GB标准基本是照抄IEC的,这两类标准的要求几乎一致。难缠的是EN和UL标准,许多测试的规定和GB标准差别很大,不看指导书,就算实验室的老法师,一不留神都会把要求记错,当然,测试也就跟着做错了。一般的实验倒还好,要是破坏性实验,那麻烦就大了。
为了避免混淆相同实验的不同要求,提供一个方法供大家参考。
英语四六级的单词本大家想必都有印象,不同字母单词的颜色不一样,很方便区分。实验指导书也可以参照这个办法进行处理。一本透明活页夹,加上学生用的不同框线颜色的不干胶贴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GB、EN、UL通用的指导书用红色框线的不干胶标明,GB的用蓝色的,EN的用绿色的……,直接用纯色不干胶当然更好。有了这个不干胶,能有效的降低错误率。
不干胶标识的另一个好处是,从标识的磨损程度上,可以直观的发现各个指导书的使用频率,对于使用频率较高的指导书,自然应该重点关注,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编写和修订。这些细节,只有在实验现场才看得到。居庙堂之高的人,无法体系处江湖之远的兄弟们的艰辛。管理者一旦离开了一线,以高高在上的姿态看待,甚至想象实际工作时,离胡乱下令和下属离心离德就不远了。
对于GB、EN、UL通用的指导书,有必要多说几句。
此类指导书,如果不同标准要求相同,没什么可说的,如果要求略有不同(大部分是数值差异)的话,建议按照上面说的色标法,不同的要求用不同颜色表示,颜色的选择和活页夹中标准的定位颜色一致。实验员能一目了然,接下来的工作自然就很好处理了。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以法律比喻实验室的文件,手册无疑是宪法,程序文件是刑法,他们虽然严谨、严肃,但是和普通百姓的距离太远,这些文件编写的如何,和大多数守法的普通百姓关系不大。而指导书则类似于交通规则,一个不小心就会被警察叔叔贴条。手册和文件有问题,一时半会儿可能看不出来(事实上很多手册和文件纯粹是应付审核的,除了审核员和质量部的人之外就没人看过),而指导书写得好不好,对实验室的影响则会立马显现。
在关于记录管理的帖子中,写过记录设计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对于指导书的编制而言,这些问题依然会存在,居庙堂之高的编写者,如果不考虑处江湖之远的使用者的感受和接受能力,编写出来的东西不会有多少价值。指导书的价值,在于其满足使用需求的程度,而非仅仅看起来规范。
一份好的指导书,要从编制人员的一线体验开始,以提供一线人员的满意的使用体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