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傅若农:步入分析化学的踟蹰岁月(4)——回顾在燕园一年的生活

  • 仙后婧婧
    2016/11/08
  • 私聊

气相色谱(GC)

  • 一塔湖图秀燕园,德才兼备勺湖边,
    西望昆明佛香阁,东邻断壁圆明园。
    告别红楼到燕园,须臾已过六十年,
    百年黉宫春常在,莘莘学子成瑚琏。


    初入燕园
    1952年下学期,我国学习前苏联的大学体制,建立综合性大学,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的文、理、法等学科合并成立新的北京大学,是类似苏联综合性大学的模式,三校集中到西郊燕京大学。我们有幸经历了旧北大,又转入新北大,1952年9月离开沙滩儿的西斋,搬到了刚刚建好的坐落在学校东面的一栋栋两层简易小楼,每栋小楼有两个门,东西各有一个门,我们化学系大三的男生有70多人,住在小楼的东半部(4斋),上下两层有四个大房间,每个大房间又分为三个小格,每一小格有四张上下层双人床,可以住8个同学。女同学住在四斋往东的13斋。
    我住的这个小格里的8个同学,有从老北大来的两个人(我和以前提到的刘芸,像片里左起第二位),有两个是清华来的,我们的班长徐克敏(现在是文献情报方面的专家,一个及其聪明的人,他现在还精神矍铄,在孜孜不倦地工作,左起第3位);另一个是风流倜傥身着长袍的何家骏(左起第一位),后来分配到兰州大学化学系,兢兢业业为大西北贡献了一生,不幸现已离世;其他四位同学都是来自燕京大学,他们各有特点,身材魁梧面部黝黑、高大威猛的杨厚昌,我们都喊他“啊郎”(右起第1人),他豪爽仗义,为人直爽;一个是身材修长阳光帅气的张之晶(右起第2人),是打篮球的高手,校队主力,毕业后在北京航空学院工作,后移居美国;一个是王之朴(右起第5人),深沉稳重,少言寡语,属内秀型学者;最后一个是翁文生(左起第四人),他活泼好动,无拘无束,形似孙大圣,毕业后英年早逝。我们这八大金刚相互提携,十分友好和谐,记得刘芸患急性阑尾炎时,大家齐心合力把它送到协和医院抢救和照顾。室内除去四张床以外,中间有两张书桌,但我们很少在寝室读书。三个小格上面是通着的,晚上睡觉鼾声此起彼伏,24个人声声相应,要是有一个人发癔症可以搅的所有人不得安宁。不过多少年后回忆起这段生活,还颇感神往。


    1953年 同宿舍八大金刚


    2003年 6个老汉

    了解燕园
    在1952年从西直门到颐和园有一趟公交车,是从匈牙利进口的一种红色小型公交车,可以乘20多人,在路上建筑物很少,只在双榆树段有日本侵占北京时留下来的农科院小楼和对面的养狗平房(后来是北京理工大学的化学试剂库房),再有就是海淀镇了,燕园正好在海淀镇北面。我们的宿舍是在燕园东墙外空地上新盖的简易楼,所以我们从宿舍到化学楼上课时要通过“过街桥”跨过东墙进入燕园,宿舍的院子也有一个大门,从此门出去有一条羊场小道通向海淀镇的街上,所以我们坐公交车可以在海淀镇站上下车,也可以在燕园西大门上下车。记得我第一次从家里到宿舍是从校园西校门下车,由于对燕园内部布局不熟,东走南拐费了很长时间才走到,后来熟悉了一段时间才不会走冤枉路了。
    由于一下子把三个学校合在一起,学生多起来,于是建了一个大厂房一样的大饭厅(也是礼堂),全校开会也在这里。记得一开大会,校长马寅初就坐在讲台旁边,听报告人讲演。平常用作饭厅,在记忆中当时供应的饭食很好, 8人一桌,没有座位,是站着吃饭,早饭四盆菜,诸如煮花生米等,米饭馒头随便吃,当时饭费由国家供给,相比解放前在中学每天吃窝头咸菜,那是过着神仙一样的生活了,所一同学们都会一门心思努力学习好,准备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我们当时上课是在老的化学楼,在图书馆南边的二层大屋顶一字型楼房,另一座类似的楼房是物理系。


    1952年下半年是我们大三的上学期,也是我们大学的最后一年的上半学期,因为国家建设急需人才,国家教育部决定我们50级和前面的49级提前毕业,所以一些大四的课也要在这一年上完,只把毕业论文给免去了。所以这一年是准备为参加新中国建设努力学习的冲刺阶段,大家目标明确,对学校安排的课程都十分认真的学习。
    化学“牛人”荟萃
    由于是把三个顶级大学文理法学科集中到一起,所以荟萃了众多有名的化学家,从清华过来的除去张子高先生留在清华外,悉数转到新北大,原来老北大除去唐敖庆先生到吉林大学外也都转到新北大。所以我们有幸可以聆听那么多知名教授的教诲,天赐良机幸运之至。
    由于要把大三和大四应该上的课集中到大三一年学习,所以课程比较多,而且是化学学科极为重要的课程,如:物理化学、物质结构、结晶化学、有机合成实验、有机分析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化学工艺实验、化学文献查阅方法等。
    物理化学课是由鼎鼎大名的黄子卿先生讲课,韩德刚先生辅导,黄先生基本是按他编写的“物理化学”讲授,不太能引人入胜,但是也讲得清楚明白,他写的书非常好,经典精辟,易读易懂,所以弥补了他讲课不够吸引人的不足。但是韩德刚先生的辅导课很神,把物理化学这门难懂的课解释的出神入化,深入浅出,使我们加深了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物质结构是一门首次开出的课程,由回国不久的徐光宪先生讲课,听课者不光我们大三的学生,系里不少年轻老师也都去聆听,徐先生的讲课很好,讲的有声有色,精辟生动,把物质的性质和结构从理论上联系起来,为我们以后从事化学教学和研究准备了理论基础。
    结晶化学是唐有琪先生讲,我和另外几个同学由于选了医学院的高等药物化学,和这门课冲突,当年没能修这门课,工作后的1954年回来补学了这门课。听这们课也是一种享受,唐先生讲课理论清晰,深入浅出,很好地描绘出物质的微观世界,可是我由于是在工作之余学这门课,听课之后没能好好消化,十分遗憾。
    这一学期,我们有5-6个同学去城里北医药学系上蒋明谦先生的“高等药物化学”课,印象很深,一早要坐公交车到西直门,再转乘到“厂桥”的公交车,到北医(当时北医还没有搬出城外,在北大医学院旧址)上课,蒋先生是著名的理论有机化学家,这门课是关联有机化合物结构和化学药药效之间的关系,有机化学是核心,所以学化学出身的学生学这门课比较适应,所以后来和我同时学这门课的金声和吴世晖都成为国内著名的有机化学家。我上这门课得益于课后复习时要读更多的相关资料,养成了从一个化合物出发深究其相关的解析和更多的知识,所以我在以后的工作中习惯于从一个问题出发,多问几个为什么,那就要查原始文献,找到问题的解释。工作以后虽然还是喜欢有机化学,但是由于工作需要,必须服从分配,走进分析化学的领域,后来又由于工作需要进入色谱这个行当。
    在燕园的课余生活
    在大三紧张的学习之余,课外生活还是很开心和愉快的,在湖光塔影、碧柳依依、花前树下的优美的环境中漫步,可以很好地纾解紧绷的神经,早晨锻炼后偶尔可以到未名湖湖心亭的小卖部吃上一次烧饼夹鸡蛋和豆腐脑,然后以松弛的心情回到教室上课或者到实验室做实验,效率很高。在班会(常在室外校园召开)之余大家在塔影辉映下留下一张难以忘怀的照片,在暮年拿出来回顾一下旧时的音容笑貌。你看看她(前排左起第3位)笑的多开心啊,可现在是步履蹒跚的老妪了,不过能度过87个春秋也是上苍的恩赐了。


    全班或几个要好的同学到校外野游,也是我们难忘的经历,从学校到颐和园、香山不远,特别是香山樱桃沟是我们情有独钟的地方,经常到樱桃沟野游,那里泉水淙淙、碧柳依依,在疏柳噪秋蝉,清泉落玉盘的天籁之声中,大家哼起了“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向迷雾的远方,我要沿着这条细长的小路,跟着我的爱人上战场,我要沿着这条细长的小路,跟着我的爱人上战场。。。”(那时流行的苏联歌曲),这时看着天上的白云,天人合一融入大自然里,流连忘返。
    有时,全班一起到更远的地方登山远眺,下面两张照片是1953年春季全班到西山八大处留下来的纪念照。



    毕业了,参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
    1953年7月我们这一班70多人提前一年毕业了,有十多位优秀同学留校任教或作研究生深造,据记载:“1953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著名胶体与界面化学家傅鹰教授,为了发展我国的科学事业,以满腔热忱,科学地论证了在我国发展胶体科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学校和教育部的支持下,他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胶体化学教研室,亲任室主任,培养胶化研究生。傅鹰教授同北京大学苏联专家组长、列宁格勒大学化学系主任诺沃德拉诺夫教授一起,从53届化学系毕业生中一次就招收了十三名研究生”(包括我们班的几位同学,这一段文字没有署名,好像是我的中学和大学同班同学杨孔章写的,他后来也成为我国著名的胶体化学家,山东大学副校长)。
    这次分配大都分配到大学和研究所,比如:清华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医学院、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大连石油研究所(现在的大连化物所)、沈阳金属研究所等等。我由于要照顾在北京的母亲和我女朋友留在北京,分配到当时的北京工业学院(现在的北京理工大学)。只有极少数分配到工业部门,像和我他住西斋两年的张锡麒分配到山西一个军工厂,以后的工作中我们成了“大同行”,我无数次到这个厂出差,到他家里吃饭叙旧,他夫人是北大俄语系毕业,他们的结合是通过“跳舞”凑到一起的。
    苒苒几盈虚,时间过去了63年,居然在网上找到我的同学金声的毕业证书被拍卖(http://pmgs.kongfz.com/detail/103_489675/华夏国拍2014春季拍卖会,参考价:1500.00/3000.00)。我不知道为甚么他的毕业证书会流落到社会上被拍卖,金声在1953年流校作了邢其毅先生的研究生,之后接替邢先生作北京大学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多年,本世纪末在壮志未酬的情况下,不幸离世。


    被拍卖的金声毕业证书



    我留存了63年的毕业证书


    毕业时把带了三年的白色校徽交回学校,换回一枚纪念校徽

    后记
    时间过去63年,虽然在燕园生活只有短短的一年,却永远铭记在心底。常常怀念洋溢着青春活力同学们的音容笑貌。也十分感谢那么多名师给予的教诲,不仅是学识,更重要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使我受益终身。

    相关阅读(点击标题进入)

    步入分析化学的蹉跎岁月(1)——被推进分析化学的行当

    步入分析化学的踟蹰岁月(2)——迷恋书苑芬芳,陶醉百年宝藏

    步入分析化学的踟蹰岁月(3) ——回顾老北大西斋两年的生活

    步入分析化学的踟蹰岁月(5)——进入火药分析领域
    +关注 私聊
  • zyl3367898

    第1楼2016/11/08

    应助达人

    这些老照片保存这么好,傅老师真是有心人。青春年少,意气挥发。

0
    +关注 私聊
  • yifan1117

    第2楼2016/11/09

    保存的真好,历史这么悠久了。

0
    +关注 私聊
  • 仙后婧婧

    第3楼2016/11/11

    点击文章底部链接,可以看到其他的哦

0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