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关于发布实施CNAS-EL-13:2019《检测报告和校准证书相关要求的认可说明》的通知

实验室认可/资质认定

  • 近期CNAS有发布新的认可说明:CNAS-EL-13:2019《检测报告和校准证书相关要求的认可说明》

    其中3.2条款有提到:

    3.2 实验室应对认可的能力进行有效管理,以持续保持技术能力。对于已获认可的项目,实验室应有相应的测试经历, 2 年内应出具过相应的报告(可以是内部报告或测试结果)。对 2 年内没有出具过报告或结果,也没有内部验证试验或相关质量控制记录的项目,应主动申请缩小认可范围。

    当然CNAS也提到:

    对认可范围内同一测试项目有多个方法,方法的测试步骤和原理基本相同但属于不同系列标准的,例如 GB 以及对应的 ISO、IEC 等标准,如果实验室只有一个方法有
    相应的测试经历,其他类同方法视为有经历,但评审员需重点评审实验室技术人员是否了解方法之间的差异。如果实验室人员不能明确说明方法之间的差异,没有测试经历的
    方法不予认可。


    实际运行过程中,如何确保报告数量和覆盖面满足CNAS要求(有些认可方法实际上很少有客户送测)。

    欢迎大家讨论!
  • 该帖子已被版主-加2积分,加2经验;加分理由:鼓励发帖
    +关注 私聊
  • JOE HUI

    第1楼2020/01/06

    应助达人

    这个认可说明应该是对CNAS CL01 7.8报告结果的详细要求解释, 2年内应出具过相应的报告(可以是内部报告或测试结果)这个频率要求低,比较好做 ,对于评审员需重点评审实验室技术人员是否了解方法之间的差异。如果实验室人员不能明确说明方法之间的差异,没有测试经历的
    方法不予认可。 这个需要加强实验室人员的培训,重点是一般现场评审时候,提前向评审员提供好几个技术经验丰富又比较醒目的技术员名单,让他们负责这几个项目,能够解释清楚期中的差异。

1
    +关注 私聊
  • yayicuo

    第2楼2020/01/06

    应助达人

    个人感觉这个说明还是有点放水的意思,应该还是坚持CNAS-RL01:2018的原则,即每个检测项目至少保证一个月一次检测经历,不管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如果一个项目有几个方法,每个方法至少要每个月一次,这样一是确保实验室的能力,二是防止虚报能力。但这个说明,给这个规则做了一个开口。如果方法报的蛮多,结果二年内有一次经历,那是不是可以说资源不够呢?

0
    +关注 私聊
  • yayicuo

    第3楼2020/01/06

    应助达人

    现实中有许多的CMA申请单位,总共没有几个人,就申报几百项,根本做不过来,同时,质控也不可能做到,结果资质认定人员照样批准,这明显的是人力资源不足。本来第三方机构业务蛮多,指着检测或校准吃饭,结果批了太多的项目,根本没有时间去做,哪能确保其能力呢?

0
    +关注 私聊
  • 检测老菜鸟

    第4楼2020/01/06

    应助达人

    意思是报告可以没有,质控必须做

0
    +关注 私聊
  • JOE HUI

    第5楼2020/01/06

    应助达人

    内部有测试结果的也符合要求啊!

    检测老菜鸟(v3295053) 发表:意思是报告可以没有,质控必须做

0
    +关注 私聊
  • JOE HUI

    第6楼2020/01/06

    应助达人

    感觉规则解读很放松

    yayicuo(v3253952) 发表:个人感觉这个说明还是有点放水的意思,应该还是坚持CNAS-RL01:2018的原则,即每个检测项目至少保证一个月一次检测经历,不管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如果一个项目有几个方法,每个方法至少要每个月一次,这样一是确保实验室的能力,二是防止虚报能力。但这个说明,给这个规则做了一个开口。如果方法报的蛮多,结果二年内有一次经历,那是不是可以说资源不够呢?

0
    +关注 私聊
  • JOE HUI

    第7楼2020/01/06

    应助达人

    小第三方一般都是实验室经理很牛皮的,招聘过来都是自带说明书,开挂了!

    yayicuo(v3253952) 发表:现实中有许多的CMA申请单位,总共没有几个人,就申报几百项,根本做不过来,同时,质控也不可能做到,结果资质认定人员照样批准,这明显的是人力资源不足。本来第三方机构业务蛮多,指着检测或校准吃饭,结果批了太多的项目,根本没有时间去做,哪能确保其能力呢?

0
    +关注 私聊
  • p3071652

    第8楼2020/01/06

    应助达人

    这个说明对操作已经很实际了,没有委托样品的,你可以拿样比对、人员比对、仪器比对作为检测经历证据,一举两得。不用出报告,如果相似方法的,可以只做一个方法,但检测人员要知道方法的差异

0
0
    +关注 私聊
  • BGYQ

    第10楼2020/01/07

    这可能是目前比较普遍的现象

    yayicuo(v3253952) 发表:现实中有许多的CMA申请单位,总共没有几个人,就申报几百项,根本做不过来,同时,质控也不可能做到,结果资质认定人员照样批准,这明显的是人力资源不足。本来第三方机构业务蛮多,指着检测或校准吃饭,结果批了太多的项目,根本没有时间去做,哪能确保其能力呢?

0
查看更多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