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立分析方法之前,首先应该和合成人员沟通明确分析目的(同一样品,不同的测试要求,其方法也不一致)然后搜集样品相关信息。需要搜集的信息如下:
①样品目标化合物分子量
• 一般常规的HPLC分析分子量2000以下,大分子一般采用凝胶色谱。先根据化合物分子量大致确定分离体系。
②样品需要分离化合物的数目
• 如果是单一物质,一般可采用等度模式。如果体系内多个目标分离物,需要着重关注样品体系中是否有结构类似的异构体,组分复杂的还是采用梯度,是否是系列反应的产物。
③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等相关信息
• 确定样品需要分离化合物的数目后就要开始剖析目标分离物的结构,根据化合物的结构特性选择选择器类型,例如无紫外吸收的就不能选择紫外检测器。
• 常见的可用于紫外分析的基本结构是苯环、杂环、多环芳烃。基团有COOH、OH、NH2、SO3H、Cl(Br)、CHO、CO、CH3、C2H5、N=NH、SO、SO2、-O-等。
• 亲水性的基团在反相中出峰时间靠前,疏水性的基团出峰靠后。
• 从存在的结构可以判断出其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 pKa值(pKa的差异是官能团造成的),帮助流动相pH的选择。
• 对于有紫外吸收的化合物,知道其吸收波长的曲线有助于检测,如果有DAD则关系不大;多组分的样品,宜多选几个波长;同一样品在不同的流动相及pH最大波长可能不一致;有双键共轭的结构紫外吸收较大,单键的则在低紫外区有一定的吸收。
④测定是主成分、还是少量成分或痕量成分
• 主含量的测定一般比较容易,主要关注主峰内是否包峰的问题(可结合光谱纯度判别);
• 痕量成分则需结合检测限度选择检测器的类型,采用何种提取方法和检测的灵敏度等。
⑤分离化合物是极性,弱极性、非极性还是离子化合物、两性化合物。
• 非极性化合物以正相体系较多,如果溶于反相体系的溶剂,可采用反相体系。
• 弱极性、极性化合物采用反相较为方便,可在流动相中添加改性剂,调节合适的pH。
• 离子化合物可以采用反相,调节pH;或者添加离子对试剂;也可采用离子交换。
• 两性化合物中水溶性差的可采用反相;但在反相出峰快的则考虑离子交换;也可考虑衍生后测定。
• 对于极性的糖类物质,可用NH2柱,有条件的用聚合物的糖柱。多糖类的则要采用凝胶系统。
• 大分子的极性化合物、离子化合物,往往采用特定的色谱柱,多为聚合物柱子。
• 手性化合物,则要用手性流动性或者采用手性柱。
⑥化合物的浓度范围及样品的溶解度、沸点
• 化合物在样品中的浓度范围决定样品的配样浓度,样品体系的溶剂也决定我们稀释剂的选择。
• 样品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对色谱条件的选择非常重要,测定其溶解的性能,则可以判断其化合物可能的类型。
• 非极性样品不溶于水,但溶于有机溶剂。如果只能溶于非极性溶剂,一般建议做正相。溶于极性溶剂,以反相为上策。
• 极性和离子化合物一般都溶于水,但在不同pH下区别可能很大。
• 极性化合物在水和极性溶剂中都有一定的溶解度。
• 从溶解度可以判断出采用何种体系为佳。
• 易挥发性的低沸点的物质在ELSD、CAD中难以检测。
• 有存在特例。
⑦样品的稳定性
如果样品存在水解、光解、醇解、氧化、分解则测定时需注意。
• 对光敏感物质,用棕色瓶,避光保存,不宜存放,随配随做。
• 易水解的物质、要选择合适的溶解溶剂。
• 有些样品可能存在醇解,流动相不能用甲醇,而要用乙腈。
• 易氧化的物质,溶解时可考虑加抗氧剂或者加入保护气。
• 产品本身不稳定的化合物,分析速度必须快。
⑧样品的复杂程度
• 结合工艺分析体系内除了目标分析物外还有可能存在的副产物,评估体系内这些物质是否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 搜集样品整个体系信息,分析样品体系是否存在对仪器有损伤的物质,并制定预处理方案。
总之,充分了解了被分离样品和目标化合物的性质,能帮助我们确定分析方向,缩短分析时间和分析难度。磨刀不误砍柴工!!!
申明:本文为个人经验分享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研发分析之路”!!!
文字校对:Fl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