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yjyl
第1楼2007/07/11
重氮化合物是一种盐,其中重氮苯基带正电荷。重氮基中的两个相联的氮原子只有一端与苯基相连;而偶氮基不带电荷,它不是盐,其中相联的两个氮原子的两端与两个苯基相连。重氮盐大都不稳定(易爆炸),多半要临时制备。例如,用氨基苯磺酸+新鲜配制的亚硝酸钠,在酸性条件下,可在实验室内临时制成一种重氮盐(重氮化反应),这种重氮盐在与一种芳香胺或苯酚化合时,生成偶氮化合物,称为偶联反应。重氮基不是发色基团,故重氮盐本身无色,而偶氮基是发色基团,以致经常误用,如重氮盐说成偶氮盐,偶氮染料说成重氮染料等等。
6、网织红细胞,网状细胞
网织红细胞和网状细胞的英文名称都是reticulocyte,均来源于拉丁文reticulum(网)加后缀cyte(细胞)所构成,英译汉时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选用。不过,网状细胞是一个过时的名词。近代的研究早已明确,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进入组织以后就变成以前所谓的“网状内皮系统”(reticuloendothelial system)一词,改称为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同样,网状细胞也已改称为组织细胞(histocyte),网状细胞一词实际上已经废除。但目前不少临床医师和检验工作者仍在使用着。
7、球蛋白,珠蛋白,结合珠蛋白
球蛋白(globulin)是大家熟知的α,β,γ免疫球蛋白(Ig)之类。珠蛋白(globin)是构成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蛋白质部分。血红蛋白是由珠蛋白结合一个血红素(一种结合了一个铁原子的卟啉)辅基所构成的。结合珠蛋白又称触珠蛋白(haptoglobin),是一种能结合血红蛋白的蛋白质,它能将血浆中的游离血红蛋白带到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进行处理。溶血性贫血时,血中浓度会降低。
由于以上三个词的英文中均有glob这个词根,又因为球和珠这两个字外形十分相似,故在英译汉及中文书写中,经常会搞错或造成“笔误”。
8、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
过氧化氢酶又称触酶(catalase),酶学委员会编号为EC1.11.1.6.;过氧化物酶(perxidase)编号为EC1.11.1.7。这两种酶都含有血红素辅基,其底物中都含有过氧化物,如过氧化氢,因而经常被有些同志混为一谈,甚至在论述其机理时说:“过氧化物酶作用于过氧化氢,使过氧化氢放出新生氧,氧化联苯胺,使呈蓝色……”,这显然是不对的,我们可以从下列反应式中看出。
在这一反应中,实际上底物只有一种——H2O2,只不过一分子的H2O2作为氢(电子)的供体,它被氧化(脱氢)成O2,而另一个分子的H2O2则为氢的受体,在接受氢原子后被还原成水(H2O)。
在这个反应中,底物有两个,除了H2O2外,还有一个DH2,它是氢的供体,在医学检验中多用芳香胺或苯酚类。过氧化物酶催化DH2脱氢(氧化)后产生了发色基团(如醌式结构),从而有了颜色;同时使H2O2还原作H2O。由上述反应式可知,(1)本反应必须有两个底物,如没有DH2,反应不能进行。(2)本反应氧化底物DH2,不是由于产生了新生氧,而是由于DH2脱氧。血红蛋白具有过氧化物酶样的活性,而不是过氧化氢酶样活性。关于这一问题,作者在《临床检验杂志》1998年第1期已有详细介绍,兹不赘述。
9、卟啉,紫质,胆色素原,卟胆原,紫质原,紫胆原
卟啉(porphyrin)过去曾译成紫质(至今仍有些临床医生这样称呼),是构成血红素和细胞色素的骨架,它是一种由四个吡咯环组成的环状结构。当它螯合有个铁原子后,就是血红素。
胆色素原(porphobilinonen,PBG)旧称卟胆原、紫质原或紫胆原,是一种单吡咯结构,它是卟啉生物合成过程中的一种中间体(即卟啉、血红素及其代谢物胆红素的前体)。
卟啉有很多异构体,例如,构成人类血红蛋白的辅基血红素的卟啉叫原卟啉Ⅸ;铅中毒时铅抑制了血红素的合成,患者尿中排出的主要是粪卟啉(原)Ⅲ(coproporphyrinongenⅢ);而一些遗传性卟啉病患者尿中排出者则是卟啉的前体——胆色素原(PBG)和尿卟啉原Ⅰ。
关于卟啉类及其前体物质的命名,在现代的生物化学教科书和生化词典上都已统一和规范。但由于其中涉及的代谢过程较复杂,专用名词甚多,加上一般临床上医生或老检验人员还不熟悉新的命名,以致造成当前新旧名称混淆、乱用的现象比较普遍。
10、构型、构象
构型(configuration)是指原子在分子中呈光学不对称排布的一种立体结
构,如氨基酸的D型和L型等,只有分子的共价键断裂,才能使一种构型变成另一种构型。构象(conformation)也是一种分子的立体结构,构象的改变并不改变其共价键结构(原子只在单链周围旋转)。例如酶与底物,抗体与抗原,生物的受体与配体的相互作用,往往涉及酶、抗体、受体等蛋白质的构象改变。目前最常见的错误是将本该是构象的说成是构型。
11、稀释度,滴度和效价
稀释度(dilution)是溶液被冲淡的程度。例如,1ml血清加179ml的生理盐水,则稀释度为1:180。滴度(titer)是稀释度的倒数。例如上例中的1:180的稀释度,其滴度就是180。效价是滴度的同义词。效价即滴度,两者通用。当前虽然专业的化学和免疫学词典和专著中对这些词的使用已规范化,但在不少书刊的文章中常见误用,如称效价1:40之类。
二、常见的容易写错的字
1、拘橼酸钠错写成枸椽酸钠。
2、蓝色错写成兰色。兰是过去繁体字兰花的兰的简化汉字,一般只用于兰花。
3、pH写成PH(p应为小写!)。
4、还有一些过去曾经用过,但目前国内或国际上已有新规定,必须更改的字(词)或写法,部分同志由于习惯或消息闭塞,仍在用旧的名称或写法。现举其重要者如下:
抗生素英文 antibiotic,这个词原来就译成抗生素。但在“文革”期间,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刮过一阵改“洋人”名词之风。有人提议修改了一大批中文译名,例如将本-周氏蛋白(Bence-Jones protein)改为凝溶蛋白;将革兰氏染色(Gram’s stain)改为固紫染色;将抗生素改为抗菌素等等。这种修改,有的十分荒谬。就抗生素而论,它不仅抗细菌,也有的抗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甚至抗肿瘤和抗移植物排斥等,用抗生素这一译名是十分贴切的。目前这些擅改的名词大都改回来了,但至今仍有人在用抗菌素、凝溶蛋白之类的名称。
与上述情况相反,有一些旧的名词、术语、符号、缩写等,国际上已有新的规定,要进行修改,国内亦已介绍,但由于已经习惯或消息闭塞,有些旧的名词,至今仍广泛流传。例如,ALT(丙氨酸转氨酶),仍有人称它为谷丙转氨酶(GP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仍有人叫谷草转氨酶(GOT);甚至国际上已改了几十年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至今仍有人叫它什么“澳抗”(澳大利亚抗原,即最初在澳大利亚发现此物时给的名称,后来发现它与肝炎有关,曾改称肝炎相关抗原,HAA,近代已搞清它实际上只是乙型肝炎病毒的一种表面抗原,故全世界都早已改称HbsAg了)。这方面的例子还很多,例如与医学检验有关的补体C3,C4等,过去曾写作C3,C4,但近代为了便于电脑打字操作,有关国际委员会已通知一律改为C3,C4……;与此类似的还有CD3,CD4,CD8……等,也不要写成CD3,CD4,CD8……。因限于篇幅,本文不拟一一列举。
三、常见的与检验有关的易读错的字
1、 缬氨酸的缬应读作xie(鞋),不可读作ji(吉)。
2、 校有两种读音,一是读作jiào(叫),如校准、校正、校对;一是读作xiào(效),
如学校。目前最常见错误是将校(jiào)准读作校(xiào)准等。
3、 酵也应读作jiào(教),如发酵、酵母等而不读作xiào(孝)。
4、 有些法定计量单位的读法应按国家规定的译名读音,而不可按字母读音。
例如,nm应读作纳米;ng应读作纳克而不可按字母读作“爱因季”;pg应读作皮克而不可读作“皮季”。至于将cm(厘米)读成公分就更不对了。
以上所述,仅是目前最常见的错误的一小部分,因限于篇幅,不能列举更多。其实本文多举的一些例子及其正确的解释,在一些新的,质量较高的专著及教科书上都可找到,作者不过是加以收集和整理而已。写本文的目的,在于希望引起同行们的注意,并希望本刊今后在规范科学用语方面起到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