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林

仪器信息网王中林专题为您整合王中林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王中林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王中林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王中林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王中林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王中林相关的资讯

  • 王中林院士受聘光电国家实验室海外主任
    1月11日,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佐治亚理工学院王中林教授“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海外主任”的受聘仪式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王中林院士郑重地从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理事长李培根院士手中接过聘书。   王中林是国际纳米科技领域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科学家。他的研究具有原创性,前瞻性和引领性。近年来,他在纳米材料可控生长、表征和应用等多方面取得了多项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同时,王中林院士长期致力于推进中美在相关领域科技、教育的交流,自1992年以来不遗余力地促成中美在相关领域多方面的合作,鼎力帮助扩大中国科技界在国际科学舞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聘任海外主任,是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进一步推进与加强光电国家实验室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其国际影响力以及加快实现光电国家实验室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   王中林简介   王中林博士是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校董事教授(Regents’ Professor),工学院杰出讲席教授(COE Distinguished Professor)。王中林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曾荣获了美国显微镜学会1999年巴顿奖章,佐治亚理工学院2000和2005年杰出研究奖,2005年Sigma Xi学会持续研究奖,2001年S.T.Li奖金(美国),2009年美国陶瓷学会Purdy奖,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CAREER基金,中国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海外优秀青年科学家基金,教育部“长江”特聘讲席教授。   王中林是美国物理学会fellow,美国科学发展协会(AAAS) fellow,美国材料学会fellow。王中林已在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了610篇论文(其中十三篇发表在美国《科学》和英国《自然》期刊上),43篇书章节,二十项专利,四本专著和二十本编辑书籍和会议文集。他已被邀请做过600多次学术讲演和大会特邀报告。他的学术论文已被引用三万二千次以上。他论文被引用的H因子(h-index)是87。   王中林是国际纳米科技领域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科学家。他的研究具有原创性,前瞻性和引领性。他最近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纳米能源技术, 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生长机理和应用,纳米传感器和新型器件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基于光纤的三维隐蔽型太阳能电池。
  • 王中林院士获2014年材料领域“世界技术奖”
    11月14日,世界科技联席组织(World Technology Network,简称WTN)宣布,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王中林院士当选2014年度材料领域&ldquo 世界技术奖&rdquo (World Technology Awards in Materials)的唯一获奖人。这一奖项专门奖励那些在科技领域作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创新工作的领军科学家和组织。 王中林院士在&ldquo 世界技术奖&rdquo 颁奖典礼上发表获奖演讲   颁奖典礼于2014年度世界技术峰会期间在美国纽约时代会议中心举行,王中林院士被授予此奖项并发表了获奖演讲。这一奖项反映了王中林院士多年致力于材料领域所取得的科学成就得到了国际同行和社会的一致认可与肯定。本年度材料领域&ldquo 世界技术奖&rdquo 由最后的五位候选人中选出:美国能源部前部长、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石墨烯的发现人Andre Geim教授、材料领域的精英科学家&mdash &mdash 加州理工大学物理系Harry Atwate教授,密歇根大学化学工程系Sharon Glotzer教授和王中林教授。   &ldquo 世界技术奖&rdquo 是涵盖材料、生物、通讯、环境、信息等20个领域的世界级奖项。其材料领域奖项的历届获奖名单包括多位材料科学领域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或化学奖得主,他们为材料学科的奠定和重大研究突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材料领域的&ldquo 世界技术奖&rdquo 自创立以来的获奖者包括: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物理与材料系Alan J. Heeger教授(2013年) 美国科学院院士以及美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哈佛大学George Whitesides教授 美国能源部国立橡树岭实验室的科学家Amit Goyal博士(2012年) 在量子点多节薄膜电池制备方面做出革命性贡献的美国莱斯大学Andrew Barron教授(2011年) 著名光电化学家、纳晶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发明人Michael Graetzel、美国科学院院士、世界凝聚态物理的领军科学家Paul Chaikin教授(2009年)等多位卓越的材料科学家。   王中林教授是国际公认的纳米科技领域领军人物,在一维氧化物纳米结构制备、表征及其在能源技术、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等应用方面均作出了原创性重大贡献。他发明了纳米发电机,为纳米能源和未来蓝色能源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并提出了自充电纳米结构系统,为微纳电子系统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他开创了纳米结构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研究的先河,对纳米机器人、人-电界面、纳米传感器、医学诊断及光伏技术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王中林院士数十年来在新材料领域的累累硕果获得了国际社会广泛一致的认可并获得一系列重量级奖项:王中林院士荣获了美国显微镜学会1999年巴顿奖章﹐佐治亚理工学院2000和2005年杰出研究奖﹐2001年S.T.Li奖金(美国)﹐2009年美国陶瓷学会Purdy奖,2011年美国材料学会奖章(MRS Medal), 2012年美国陶瓷学会Edward Orton Memorial奖,2013年度美国化学学会(ACS)Nano Lectureship Awards,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2014年度&ldquo 杰出教授奖(Distinguished Professor Award)&rdquo , 2014年度表面、涂层和纳米结构材料国际会议奖(2014 NANOSMAT PRIZE)。   王中林院士个人主页链接:http://www.nanoscience.gatech.edu/zlwang/   2014年度材料领域 &ldquo 世界技术奖&rdquo 链接:http://www.wtn.net/summit-2014/2014-world-technology-awards-winners   世界科技联席组织(WTN, www.wtn.net)是一个以倡导新发现、新思维并促进科技交流为宗旨,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很强的影响力的非赢利性国际科技组织。世界科技联席组织是由《时代》周刊和《财富》期刊共同参与的一个发展世界重大技术联盟的国家组织。其设立的世界技术奖涵盖材料、生物、通讯、环境、信息等20个领域,其中10个领域还设有集体奖。每年评奖时,首先在各领域提出约15个被提名者,然后筛选出4至6个入围者,最后再评出唯一的获奖者。
  • 王中林院士获潘文渊文教基金会2017年度研究杰出奖
    p   2017年7月4日,潘文渊文教基金会将2017年度“研究杰出奖”授予王中林院士,以表彰他开创纳米发电机和压电电子学等领域的杰出贡献和成就。 /p p   潘文渊文教基金会自1997年起颁发研究杰出奖,表彰对台湾地区、大陆及国际科技产业开拓或推展有卓越贡献者。该奖项是为了纪念台湾半导体工业的奠基人潘文渊博士而设立的最高奖项,评选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在理论创新、实验技术发展、生产制程改善或仪器制作等,具有国际水准 二是领导大型或整合性计划,卓有成效。 /p p   王中林教授现为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校董事讲席教授、Hightower终身讲席教授。王中林教授是纳米能源与系统集成领域的翘楚,其前瞻研究和研发成果兼具学术与实用价值,受到国际高度重视和肯定。他在一维氧化物纳米结构制备、表征及其在能源技术、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及生物技术等应用方面均做出了原创性重大贡献。王教授长期投入纳米发电技术研发工作且成就卓著,发明了压电纳米发电机、摩擦纳米发电机,并首先提出了自驱动系统的概念,为微纳电子系统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开创了纳米结构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研究的先河,对纳米机器人、人-机界面、纳米传感器、医学诊断及光伏技术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p p   纳米能源,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领域,是指利用新技术和微纳米材料高效收集和储存环境中的能量,来实现微纳系统的可持续运转,被誉为新时代的能源。在过去的十年里,王中林教授利用压电效应和摩擦起电效应成功收集了小型机械能,实现了从单个器件到系统集成、从一种新能源技术到自驱动传感网络的构建。通过王中林教授和其带领的纳米能源所科研团队持之以恒的科研攻关,纳米发电机正在使电子器件逐渐摆脱外部供能的桎梏,并成为未来物联网发展微小集成化、无线移动化和功能智能化的重要技术支撑和保障,引领技术革新全面进入自驱动化时代。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300" height=" 400" title=" W020170705523750382102.jpg" style=" width: 3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ab54bc1e-4358-498e-9640-59494bbf4644.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p

王中林相关的方案

王中林相关的论坛

  • 王中林院士获2014年材料领域“世界技术奖”

    11月14日,世界科技联席组织宣布,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王中林院士当选2014年度材料领域“世界技术奖”(World Technology Awards in Materials)的唯一获奖人。这一奖项专门奖励那些在科技领域作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创新工作的领军科学家和组织。http://bimg.instrument.com.cn/show/NewsImags/images/20141119143826.jpg王中林院士在“世界技术奖”颁奖典礼上发表获奖演讲王中林教授是国际公认的纳米科技领域领军人物,在一维氧化物纳米结构制备、表征及其在能源技术、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等应用方面均作出了原创性重大贡献。他发明了纳米发电机,为纳米能源和未来蓝色能源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并提出了自充电纳米结构系统,为微纳电子系统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他开创了纳米结构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研究的先河,对纳米机器人、人-电界面、纳米传感器、医学诊断及光伏技术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王中林院士数十年来在新材料领域的累累硕果获得了国际社会广泛一致的认可并获得一系列重量级奖项:王中林院士荣获了美国显微镜学会1999年巴顿奖章﹐佐治亚理工学院2000和2005年杰出研究奖﹐2001年S.T.Li奖金(美国)﹐2009年美国陶瓷学会Purdy奖,2011年美国材料学会奖章(MRS Medal), 2012年美国陶瓷学会Edward Orton Memorial奖,2013年度美国化学学会(ACS)Nano Lectureship Awards,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2014年度“杰出教授奖(Distinguished Professor Award)”, 2014年度表面、涂层和纳米结构材料国际会议奖(2014 NANOSMAT PRIZE)。王中林院士个人主页链接:http://www.nanoscience.gatech.edu/zlwang/

  • 【分享】王中林简介

    王中林﹐男﹐1961年出生﹐1982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并于同一年考取中美联合招收的物理研究生(CUSPEA)。1987 年获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物理学博士。从 1987 到 1994﹐他曾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英国剑桥大学开文迪许实验室﹐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和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定量局从事过研究工作。王博士 1995 年被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聘为副教授和电子显微镜实验室主任﹐于1999年提前晋升为该校终身制正教授, 并于2004年晋升为佐治亚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校董事教授 (Regents’ Professor), 2006年晋升为佐治亚理工学院工学院杰出讲席教授(COE Distinguished Professor)。他于2000年九月创建了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纳米科学和技术中心并曾担任该中心主任至2005年。近年来,他竭力推动佐治亚理工学院和北京大学的联合办学。他代表佐治亚理工学院出任中美联合的北京大学工学院先进材料和纳米技术系主任以及工学院的建设工作。王教授已在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了480篇论文(其中十一篇发表在美国《科学》和英国《自然》期刊上)﹐43篇书章节﹐140篇会议论文﹐十二项专利,四本专著和二十本编辑书籍和会议文集。他已被邀请做过450多次学术讲演和大会特邀报告。他的学术论文已被引用一万六千次以上。他论文被引用的H因子(h-index)是60。他成功地组织和担任过十二次学术会议的主席。王教授荣获了美国显微镜学会 1999年巴顿奖章﹐佐治亚理工学院2000和2005年杰出研究奖﹐2005年Sigma Xi 学会持续研究奖,2001年S.T.Li奖金(美化学学会)﹐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CAREER基金﹐中国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海外优秀青年科学家基金,中国科学院海外杰出学者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海外专家顾问团成员和国家自然基金委海外评委,国家自然科学进步奖评委,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评委。他是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海外主任,教育部 “长江”特聘讲座教授。他是科学院半导体所名誉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国际量子中心海外中心成员﹐以及十多种期刊和杂志的编委和编辑。他被多次邀请参加国内科学和技术发展方向及领域研讨和评审会。王教授因其对“纳米技术领域的材料科学以及基础发展做出的杰出及持续的贡献”,2002年被新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ecs, www.eurasc.org ), 2004年当选为世界创新基金会院士(World Innovation Foundation, www.thewif.org.uk),2005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美国科学发展协会院士(fellow of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法国居里夫人大学和法国联合大学(L'Institut Universitaire de France (IUF))曾两次于2003年五月七日和2005年10月12日,以王教授个人的名誉举行了专题纳米科技研讨会(a symposium in the honor of Prof. Wang)。王教授是从1992到2002十年中纳米科技论文引用次数世界个人排名前25位作者之一.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SI) 2003 年发表的世界纳米科技论进展总评中作为两个重点报道之一报道了王教授纳米带的研究进展。2004年《科学》(Science 304 (2004) 1282)把王教授作为在美国任教的外国人成功的典型进行了专访和报道。王教授是国内外知名学者。他的第一本专着《Elastic and Inelastic Scattering in Electron Diffraction and Imaging》(Plenum Press, New York, 1995) 被American Scientists评论为“具有卓越成就和极其价值的经典之作”。他 1996 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发行的《Reflect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Spectroscopy for Surface Analysis》被英国 Analysis杂志和美国材料学会会刊评论为“反射电子显微学唯一的和必读教材”。他 1998 年和康振川博士合着的《Functional and Smart Materials》被 Science 和 Physics Today 评论为“有关智能材料唯一的和最前沿的书籍”。他主编的《Handbook of Nanophase and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和美国Kluwer公司联合出版。王博士和他的同事 1998 年在Science上关于发现纳米碳管量子导电效应的文章被12家专业学会会刊和报社作为重大科技发现转载。他们1999年的Science文章报道了世界上最小的可以称单个病毒质量的“纳米秤”﹐引起国际媒体的极大关注。他带领的小组在Science上报道了半导体氧化物纳米带结构的发现和合成﹐为纳米级传感和敏感器以及光电器件打下基础。这一最新成果引起了纳米界的巨大反响﹐该文章是2002-2003年全世界化学界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这一重大发现被德国的法兰富克报纸评论为可以和发现碳纳米管的意义可以比拟。2004和2005年,王中林领导的研究小组在世界上首次得到具有压电效应的半导体纳米环和纳米螺旋结构. 这种新型纳米带可以应用于微/纳米机电系统,纳米级传感器, 生物细胞探测, 是实现纳米尺度上机电耦合的关键结构。 2006年,王教授首次发明了纳米发电机,成为了纳米科技领域的轰动性新闻。2007年,王中林教授发明了不依赖于原子力显微镜并能连续不断地输出直流电的纳米发电机的雏形,为技术转化和应用奠定了原理性的基础并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这一原创性设计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一种适应性广,生产成本低,并能从周围环境中收集并转换能量的纳米发电机。它能收集周围环境中微小的震动机械能并转变为电能来为其它纳米器件,如传感器,探测器等提供能量。这种震动机械能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如空气或水的流动、引擎的转动、空调或其它机器的运转等引起的各种频率的噪音,人行走时肌肉伸缩能或脚对地的压缩能等。甚至在人体内由于呼吸,心跳或是血液流动带来的体内某处压力的细微变化也有可能带动纳米发电机产生电能。因此,纳米发电机的发明不仅为实现能源系统的微型化带来了可能,更重要的是,对于实现具有完全无线,可生物植入,以及长时期甚至终生无需照管的纳米或微电子器件,纳米发电机提供了一种理想的电源系统。纳米发电机的发明将在能源、生物医学、国防、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等众多领域产生重大的影响。纳米发电机的发现被中国两院院士评为2006年世界科学十大发现之一。这些重大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周刊上。2007年,王教授以前瞻性的发展观首创了纳米压电电子学(Nanopiezotronics)的全新研究领域和学科,有机地把压电效应和半导体效应在纳米尺度结合起来。

王中林相关的资料

王中林相关的仪器

  • 谱王( Omni- λ)系列为 2005 年推出的第三代光谱仪系列产品,保留了多光栅塔台的设计特点,同时采用全新的 DSP 芯片控制电路,使得仪器的控制更为简单,从而更好的发挥仪器覆盖 UV-VIS-IR 全波段光谱范围的优势,并可根据需要更加灵活的选择光谱范围和分辨率 ;USB2.0 接口取代传统的 RS-232 接口,不仅使光谱仪的连接更加简单化,更极大提高了光谱仪通讯速率 ;全新的 DSP 芯片设计使得光谱仪多出入口的选择更加具有灵活性,可根据需要选择自动双入、出口;与光源、探测器(单点探测器和阵列 CCD 等)的组合搭建,可实现任意光谱系统解决案,如荧光、拉曼、透射 / 反射、吸收光谱及光源发射光谱系统等 ;同时成功研发出双级联和三级联光谱仪,可应用于更微弱光谱探测领域。 “谱王”系列光栅单色仪 / 光谱仪功能及特点■ 150mm,300mm等多种焦距可选,适应不同光谱带宽需求;■ 光学结构采用经典的C-T结构■ 多光栅塔台设计,更好的发挥了仪器覆盖UV-VIS-IR全波段光谱范围的优势,并可根据需要更加灵活的选择光谱范围和分辨率;■ 光栅采用32×32mm或68×68mm大面积光栅,有效提高了收集光效率;■ 适应不同光谱波段使用的光栅选择,覆盖UV-IR全波段范围;■ 针对红外(1μm)波段的最优化设计,光学镜片采用镀金膜设计,提高红外光反射效率;■ 仪器的控制(如光栅转换、波长扫描等)全部由计算机控制,并用USB2.0接口取代传统的RS-232接口,设备连接更简单,同时提升通信效率;■ 采用DSP控制芯片设计使得多出入口的选择更加具有灵活性,可根据需要选择双入、出口;双入、出口的控制通过计算机软件自动控制,定位更精准;■ 可灵活与卓立光源、探测器(单点探测器和阵列CCD等)组合搭建,实现任意光谱系统解决方案,如荧光、拉曼、透射/反射、吸收光谱及光源发射光谱系统等。■ 自动滤光片轮可 “谱王”系列光栅单色仪 / 光谱仪规格参数表( @1200g/mm 光栅条件下) Omni-λ150Omni-λ300焦距(mm)150300相对孔径(f/#)f/4.2f/3.9光学结构C-TC-T分辨率(nm)0.40.1倒线色散(nm/mm)5.42.7波长准确度(nm)±0.25±0.2波长重复性(nm)±0.1±0.1扫描步距(nm)0.010.005焦面尺寸(mm)25(w)×10(h)27(w)×14(h)光轴高度(mm)137.5137.5狭缝规格缝宽:0.01-3mm连续手动可调,可选配自动狭缝;缝高:2,4,14mm可选光栅尺寸(mm)32×3268×68光栅台双光栅三光栅外型尺寸(mm)212×200×207362×260×205重量(kg)515通讯接口标配USB2.0,可选RS-232
    留言咨询
  • “影像谱王”系列光栅单色仪/光谱仪功能及特点: 1.320mm,500mm等多种焦距可选,适应不同光谱带宽需求;2.光学结构采用经典的C-T结构和非球面影像校正技术,最大限度了抑制了像散,使得离轴信号能够在焦平面上汇聚于空间上的同一位置,获得了清晰的成像,从而提高 了信号强度,提升了光谱仪信号收集的能力;3.多光栅塔台设计,更好的发挥了仪器覆盖UV-VIS-IR全波段光谱范围的优势,并可根据需要更加灵活的选择光谱范围和分辨率;4.光栅采用68×68mm(68×84mm)大面积光栅,提高了光收集效率;5.适应不同光谱波段使用的光栅选择,覆盖UV-IR全波段范围;针对红外(1um)波段的最优化设计,光学镜片采用镀金膜设计,提高红外光反射效率;6.更好的杂散光抑制比,达到1×10-5;7.仪器的控制(如光栅转换、波长扫描等)全部由计算机控制,并用USB2.0接口取代传统的RS-232接口,不仅使仪器的连接更加简单化,更极大提高了通讯速率;8.采用DSP芯片控制设计使得多出入口的选择更加具有灵活性,可根据需要选择双入、出口;双入、出口的控制通过计算机软件自动控制,定位更精准;9.可灵活与卓立光源、探测器(单点探测器和阵列CCD等)组合搭建,实现任意光谱系统解决方案,如荧光、拉曼、透射/反射、吸收光谱及光源发射光谱系统等;10.电子快门可选;11.自动狭缝可选;“影像谱王”系列光栅光谱仪规格参数表(@1200g/mm光栅条件下): Omni-λ300iOmni-λ500iOmni-λ750i焦距(mm)320500750相对孔径f/4.2f/6.5f/9.7光学结构C-T光谱范围200nm-22um(根据合适的光栅)机械扫描范围(nm)0-1200分辨率(nm)-PMT0.080.050.028分辨率(nm)-CCD(26μm)0.210.150.09倒线色散(nm/mm)2.31.71.1波长准确度(nm)±0.15±0.1波长重复性(nm)±0.08±0.01扫描步距(nm)0.0050.0025杂散光1×10-5焦面尺寸(mm)30(w)×14(h)光轴高度(mm)146狭缝规格缝宽:0.01-3mm连续手动可调,可选配自动狭缝;缝高:2,4,14mm可选光栅尺寸(mm)68×68光栅台三光栅通讯接口标配USB2.0,可选RS-232
    留言咨询
  • DP25 自动移液配液器(分注器) 适用于广泛/智能配液/随心移液为理化实验室移液、配液而设计的自动化液体处理仪器,替代人工用洗耳球加移液管的模式,减少人工,提升移液效率。化学试剂常常带有腐蚀性、有毒、易挥发,容易对实验人员造成伤害,而移液、配液时实验室频次较高的操作步骤之一,采用自动移液器可以显著提升实验室的安全程度。专业特点一、安全1.操作员只须操作机器的触摸屏就可轻松完成移液/配液,而不是用洗耳球和移液管面对危险试剂;2.耐96%浓硫酸、耐常规有机试剂,通用性强。二、简单1.界面友好,触摸屏操作简单;2.配液功能,无须人工计算,移液体积与天平数据自动选配;批量移液自动完成,解放人力。三、精确1.高精度步进电机控制机械结构,分辨率达1/10000;2.精确控制尾滴,确保很高的重复性;3.可用天平,体积校准器进行校准。技术参数※ 中旺全自动移液器Dp25适用于大多数溶剂,适用溶剂范围:强酸、强碱溶剂、有机溶剂,移取特殊强酸强碱溶液时请先咨询客服人员 严谨的实验操作离不开高精度自动移液器,Dp25采用一键式设计,只需将溶液瓶移到指定位置后轻轻一按,即可自动完成移液操作。 实用实例 广泛用于化工、化纤、生物、化学、临床、食品分析、免疫检测等实验中溶液的自动移取操作。相关产品:全自动移液器配液器DP25
    留言咨询

王中林相关的耗材

  • 中旺 粘度仪耗材 粘度管支架
    中旺粘度管支架材质:不锈钢适用:和中旺粘度管提篮配套使用配置:可放4位或6位作用:主要用于放置粘度管提篮,测量完毕后放置在粘度管支架上,起到固定,每个工位都刻有编号,方便用户标记如下图(含粘度管和粘度提篮整体图片)
  • 中旺 粘度仪耗材 乌氏粘度管
    1834乌氏粘度计 —Ubbelohde Viscometer简介按ISO3105及ASTM D 446标准规定制造,适用于粘度测定。产品全长290mm可用于手动粘度检测,也可用于中旺智能粘度仪上IVS300,IVS400系列材质高硼硅玻璃技术参数定制如有特殊要求,请联系我们定制 折扣量多有相应的折扣
  • 中旺 粘度仪耗材 粘度管支架 粘度管提篮
    中旺粘度管提篮材质:不锈钢适用:乌氏粘度管 乌氏稀释粘度管 乌氏微量粘度管定制:可根据粘度管定制适配的粘度管作用:可固定粘度管,确保稳定、垂直,可整体放入恒温水槽 油浴槽,方便测量,优于夹子,不容易破裂摔碎如下图(放置粘度管整体图片)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